时间:2023-06-01 15:46: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文化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9 ― 02
随着全球只是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已经逐渐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格局。在繁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下,文化的情节越来越重。文化的重建与反思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前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的重点所在。大学校园也经受着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使得形式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横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封闭性问题等的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的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人对于加强地方性综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对高校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健康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并存,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引的话,将直接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化境界。但是如果是错误的文化指引的话,将使得我们之间文化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高校要建设其本身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以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的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得其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意识,促进其通过自我的调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引导广大的学生将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广大学生,引导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的民族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同志就指出了校园文化中继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和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广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要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树立新意识,培养新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分为,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最后,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高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讲,其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是先进的道德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的师生梳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2.必须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其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拨打,校园的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要以此为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就应该适当的从传统文化中取得一定的精华,并且要赋予这些传统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时代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比如,在儒家文化中,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内核,其倡导的是积极的人生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定的加工,以这样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情节为基础,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本身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要以现实和未来相互结合,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精神支柱,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倡导学生本身积极的入世为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倡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纳入到高效发展的总体规划
1.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不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当前形势下校园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本身面临着教务工作的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直接的牵扯了领导的主要精力。同时,在人们的本身观念中,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作为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所以,到现在位置,校园文化受不到一定的重视。
在当前,校园文化逐渐的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话和发展及其本身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反应。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了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2.建立完善高校文化建设的自我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内容加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去。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相关的团委部门要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同时,要完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以评价作为宣传和促进的方式。学校要从其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出党团的组织,学生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建立校园文化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科学制度的研讨,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抵制相关的错误言论。坚决的地址各种的庸俗文化和相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组织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推进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的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充分的纳入到大学的预算当中,在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投入,确保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顺利的解决。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措施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3.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工作
首先,积极的拓展校园之间的直接交流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要从积极的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思想当做不好的方面一直规避。要鼓起勇气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不能够将国外的文化一直抵触和存有偏见,科学的认识,并且将那些有优越性的先进文化积极的引进。不要以保护我们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为理由,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文化抵触。同时,我们在积极的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流于形式,要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的本身内容,努力的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真真正正以交流的目的,深入的感受国外先进文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作为主体,组织那些对于校园文化理论中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负担着发展校园文化众人以及直接指导学生教师参加。
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的国内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其中,比价常见的是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这样的活动仅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本身是校园文化交流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文化活动的实际,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服务。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到国外了解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具备了很重要意义的。
其次,要适当的扩大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本身要包含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也包含国外的学生到国内接受教育,这两种形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对国内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留学教育的扩展方面,要扩大出国留学的建设。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非常的有优势,教育的输出十分的多,影响能力也十分的强。所以,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的有吸引力的。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讲具有十分大的优势。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扩大出国留学队伍应该坚持理智留学,不断的提高留学生的回国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中,留学生的比例是十分高的。这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之间不断的交流,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多元化的师生组成结果,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校园文化非常的丰富。所以,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能不能繁荣的关键。
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的丰富,但是针对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仍旧不多,在本文中笔者是针对地方性的综合大学进行准备和研究的,但是有限于个人的水平,同时也有限与资料和时间,疏漏的地方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同仁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2〕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7).
〔3〕唐立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4〕黄静潇.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0,(02).
关键词: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对于一个高等院校来说,其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便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价值的集中取向。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古理念,校园文化越精彩、越丰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越健康、越积极,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其中,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的,就是艺术社团,以下我将就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两个重要方面来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高校艺术社团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社团与学习型社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艺术社团的创立和组建,是大学生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的自主选择,是自发成立的一个团体组织,在艺术社团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学生们是不会允许出现任何官僚式的管理方式,所以,一般艺术社团都会是一种非常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与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便会容易产生非常新颖的观点和想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社团中是极具多元化的因素的,其原因就在于,艺术社团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这就会使得成员在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产生非常多的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解决的方案便会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形势,这样的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生艺术社团中,占据比重最多的便是娱乐型社团,但是,尽管是娱乐型社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在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和社会时事来开展社团活动的,特别是理论性质的社团。这些性质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大学生艺术社团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精神的宣传工作当中,在学校内组织各种抗震救灾捐助活动;在奥运会期间,艺术社团更是通过各种文艺汇演或者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积极宣传奥运精神,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又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诸如微电影等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国梦”,鼓舞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等,这些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成为促进和增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艺术社团的活动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大学生参与到艺术社团当中,经常参与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社团活动,对于枯燥乏味的大学课堂学习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节,艺术社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元化的艺术社团活动,不仅仅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大学校园的生机与活力,大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社团活动,由大学生自主举办的各种社员活动。众所周知,每一次的艺术社团活动必须要涉及到与校内和校外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策划活动方案、审批活动申报、联系活动场地、安排活动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等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会更加复杂,作为艺术社团的成员,必须要一马当先,积极去与各方面进行协调和联系,在多次的组织与活动当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便会逐渐建立起来,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交际经验自然也会更加的丰富。艺术社团活动,参加成员是非常的广泛的,其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要想保证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参与者和组织者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在此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取经之道。
二、关于实现大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分析
(一)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
纵观我国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阻碍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资源的缺乏,我们不能发现,大学生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具有艺术特长和优势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整体数量中还是占据着非常少的比例,真正发自内心参与到社团当中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1.建立并健全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施行科学的淘汰制艺术社团在招新时,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招新标准,首先必须要在大学生的艺术特长以及学习成绩等基本方面进行限定与要求,保证社团成员的质量,如果,社团中出现了一些成绩比较差,也没有什么特长优势的学生成员,就必须要予以辞退。然后,必须要对艺术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由社团全体成员进行决议,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出真正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作为艺术社团的真正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来举办社团负责人的能力提升培训班,也可以组织举办社员交流会,让不同性质的社团来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2.不断加大交流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原则要想全面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必须要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勇敢地走出去,多在校外也就是社会领域进行拓展与延伸,多多争取参与校外公益演出的机会,全面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多支持艺术社团的活动,多请进一些校外高水平的社团,来到自己的学校进行演出,让艺术社团的成员多多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多比较,认识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促进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壮大。
(二)多请教专业教师,参与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第一,学校要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各种各样的外出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想尽办法调动起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特长教师来兼职管理的,特长教师本身就有着非常沉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去分身兼顾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因此,我建议,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适时适当地减轻特长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比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三)不断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
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工作当中,我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进行帮助:第一,加大对艺术社团的建设投入力度,学校可以为艺术社团提供更大的活动场地与更好的活动条件,适当给予艺术社团更大的支持与优惠,为社员开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艺术社团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对于学校内部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的社团要主动加大培养力度,从经费上面给予重点扶持,与此同时,更要积极创造艺术社团与校方企业联合活动的机会,多替艺术社团争取企业的赞助。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艺术社员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艺术多样性与文化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艺术社团教育与管理的主旋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内容,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全面提升校园艺术社团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创造出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然后,科学看待渗透与反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对境外文化有选择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其腐朽文化渗透的工作。最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保护好校园传统艺术风格,不断的进行创新与优化,深入挖掘出各大高校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将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进入到当今社会文化市场。
(五)创建品牌社团
众所周知,每一个高校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每一所高校中,其艺术社团也是有着很大的独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以此为基础,积极打造精英品牌艺术社团,全面提高艺术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支具有强大和深远影响力的品牌艺术社团。
(六)高度重视培养艺术社团负责人
艺术社团负责人,是负责艺术社团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负责人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艺术社团的品质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提供机会,让社团负责人定期参与专项业务培训,组织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学习,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淘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社团是当前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和途径,艺术社团的数量与日俱增,其社团品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问题,及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天祎,靳浩淼.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教育,2016,04:160.
[2]唐玉琴.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J].山海经:故事,2016,08.
[3]宋坚.加强高校社团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97-98.
一、品牌与文化品牌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r,源出古挪威文,意思是“烧灼”。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分的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手工艺匠人用这种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留下标记,以便顾客识别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并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担保,同时向生产者提供法律保护。16世纪早期,蒸馏威士忌酒的生产商将威士忌装入烙有生产者名字的木桶中,以防不法商人偷梁换柱。到了1835年,苏格兰的酿酒者使用了“OldSmuggler”这一品牌,以维护采用特殊蒸馏程序酿造的酒的质量声誉。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理解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1960年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
可见,品牌是一个复杂、综合、抽象的概念。从表面看,品牌是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标记等可视外观;从本质透析,品牌是一个浑融的体系,是组织的综合实力之反映。品牌涵括三个层面:产品本身、企业及产品形象、消费者心理。
品牌作为一种心理认知,难以轻易被模仿,所以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品牌富涵自有价值,可以使企业持续盈利;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所致,持续性与积累性明显。品牌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
文化品牌是指把品牌的理念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使文化具有特质与光点,以致其被关注、被倾慕,成为学习的榜样,继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而今,随着大学竞争的加剧,品牌意识在大学日渐觉醒起来,文化作为大学最为突出的亮点,其品牌的建设也成为各大学着力打造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弊病
1、经济把持命脉,文化无足轻重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日益产业化,金钱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校园建设,开始成为左右校园发展的首要力量。门面工程擢升为头等大事,各大院校不惜重金建高楼盖大厦,新办公大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纷纷拔地而起,拥有多少外观硬件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文化水准的第一要义。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的地位毋庸置疑据有制高点。为给学校带来经济实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扩大招生。生源的扩大使学校的直接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给原有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节约成本,许多院校在扩大招生、增盖新楼时,却并未同比例引入新进教师,师资比例往往严重失调,其结果就是整体教育素质下滑。这样,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缺少坚实的基础文化层面。
另一方面,文化效益收效的长期性和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文化的积累和养成需要长时间才能够见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看重的是短期、直接的效果,经济最能立竿见影的实现这种效果,其地位再次被突显。
2、大楼名人交相辉映,大师踪影难觅
经济把持命脉的直接结果就是校园内,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校园当中。水泥丛林的大量出现,使校园瞬间变得现代化起来,然而外观建筑的现代化却并未一同伴随出现大批的学术大师。大楼一幢接一幢,大师踪影却是苦苦难觅。
做足面子,也要做够里子,为了让自己里外看起来都风光,很多院校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来客座,为自己脸上添光。例如,畅销武侠小说家金庸受聘浙江大学,周星驰客座西南民族大学和人民大学,张铁林被聘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等。而真正能致力于教学和引导学术发展的大家大师,却人数稀疏,难见身影。
相反,在国外,在哈佛,教授聘任有一套非常严格和复杂的程序,被聘的绝对是学术界杰出人物。基辛格博士是著名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其名望蜚声国内外,他退休后想到哈佛当教授,结果却被拒绝,原因是哈佛认为他没有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这些世界知名的院校不以大楼大厦为标志,只以大师为荣。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这些院校非凡的声望。而我们却正在背道而驰。
3、亚文化空前泛滥,精英文化举步维艰
亚文化主要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形式,时尚文化、流行文化、手机文化、课桌文化、卧谈文化、厕所文化等各类通俗文化,以及社会低俗文化交汇而成的文化形式。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低级层次。无疑,亚文化具有娱乐性、时尚性、调剂性的特点。但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对生活的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观念、想法、感受、爱好时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执拗沉溺于追随潮流与体验流行的盲目性质和偏执性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2]
精英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以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骨干,以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莘莘学子为基础,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底蕴凝聚而成的代表着该学校历史和文化精神传统的一种令来者肃然起敬、心驰神往的文化精髓之所在。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代表。她构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格精神,表达了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浓郁的学理气息、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它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3]
当前,校园内,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娱乐和休闲为主的亚文化大行其道。
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重视经济基础力量,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
经济的基础力量是不能否认和忽视的,任何校园的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在脱离经济力量的状态下成功,经济的决断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被承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占有完全话语权,文化的引导作用也必须一同被重视起来。大学校园毕竟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导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深深植根于大学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
诚然,今天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而正以新的姿态和面貌积极参与着社会的建设,但这并不等同于社会活动成为大学校园发展的主体活动,经济生活成为大学发展的导向性活动。如前所述,大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提供精神导向力量的,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经济基础力量的同时并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成功的校园文化
2、完善大学建筑,尊敬文化大师
一所让人瞩目的大学,必定有着独到的外观建筑,这是视觉的直观要求,不断改造和完善校园的外观建设,让各项工作在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中开展的同时带给人美的享受,是值得赞许的。大学校园的建设中,不断增设新楼,只要用得其所,是无可厚非的。而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并不完全考虑大楼的实际用途,只是为了外在的面子不断建设新楼。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精神和文化的导航标,大师是它的具体表现者,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它有多少位大师。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知名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大师云集和大师辈出的地方。但是,当前,我们只将钱大笔大笔的投入到了大楼的建设中,投入到了名人的轰动效应中去,对真正的大师,却是冷漠至极。而真正文化的形成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却是依靠这些文化大师们。
3、强化精英文化的引导力,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如前所述,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代表,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层面,精英文化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它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力量。精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在这些特性也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它的引导力量,使它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领导者。在强化精英文化引导力的同时,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也不能松懈。亚文化所表达的对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感受等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等,都正在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要求强化精英文化弱化亚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采取一些直接的策略应对亚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隐性德育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它渗透到职高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通过职高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者的授课方式、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人格魅力、衣着外貌、情感气质等,都属于隐性德育。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隐性德育场。
(二)隐性德育的形态
隐性德育的形态可分为:
1.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校园的规划布局、建筑构造、生态环境等无不包含于物质化的隐性德育课程之中。客观物体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经过教育建设者们按照预期的教育目标,并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活起来。优雅整洁、布局合理、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2.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首先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性的隐性德育,它是以一定的校园文化现象或专业文化活动为德育内容。例如经常性地开展高质量的学术和文化活动,能及时地给学生们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激发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还表现在示范性的隐性德育。教育者是隐性德育的“活教材”,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表现为氛围性的隐性德育,大至学校的校风、学风,小至一个班级的班风、凝聚力,这些弥漫在学生周围的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3.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其在学校内起着引导、规范和调整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严明理性的校纪校规,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有硬性的指令导向,又有柔性的舆论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鲜明的立场。这些制度规范往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影响。
二、依托校园文化,构建职高“隐性德育场”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一切影响学生成长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所谓职高校园文化,是指职业学校在长期的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长期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
隐形德育的出现,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基于现实、更面向未来的可供借鉴的德育实践途径。“隐性德育场”这个概念借用了“场”的本意和引申意,是指德育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隐形德育场最好的载体,它就像富有吸引力和粘合作用的粘合剂,能够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
1.构建组织文化――隐性德育场的精神阵地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管理的需要,积极创建优良的班风(如高一是团结、友爱、遵纪、高二是奋发、成才、诚信),对一年级,要重点进行专业思想熏陶和学风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二年级学生以重点培养中职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为主。对三年级及毕业前夕的学生,则重点进行择业与创业、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成为构建有形的组织文化的首要目标。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创建“模范班级”(如:雷锋班、赖宁班等),引领学生学英雄、学模范,形成了优良的、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此外,根据兴趣、爱好、成长需要自由组建的各种社团组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文学社、书画社、家电修理铺、网络营销店等等,这些带有服务性、自动性、自励性的社团组织形成的“隐性德育场”往往有着强烈的辐射功能,以点带面,推动着德育进程。
2. 构建物质文化――隐性德育场的物质基础
一位资深的教育家曾说过一段话:“环境是一种教育工具,我们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们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叫学生不好意识吐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和作用。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校园主体建筑指门面、路径、教学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园文化设施主要指体育场、俱乐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室、音乐厅以及相关的设备器材等;校园美化物态指草坪、雕塑、花坛、亭台等。经过教育建设者们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还列出了关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班级布置、安全标语、文明标识、综合标语、“法制与安全”专题宣传栏、文明劝导语牌、环保垃圾桶、交通标志、班级卫生角、“春色满园”笑脸墙等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形成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
3.构建精神文化――隐性德育场的核心灵魂
精神形态层面的隐性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发生深刻的、非规定性影响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师生关系、教师人格等精神、心理因素。精神文化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多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刻影响。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现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好:“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必须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4.构建制度文化――隐性德育场的制度依托
制度形态层面的隐性德育.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规则、规范和领导、教学、生活与一切活动,以及教育评价等多种组织方式的隐蔽形式.影响着受教育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品性与行为方式。
建设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文化长廊 在校院选址,建设一条文化长廊,其长廊里粘贴,摆放艺术学院的悠久文化历史,艺术学院的发展史,和学校的一些历史大事件。这可以让每年进来的新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学院的历史背景与辉煌历程。也可以在长廊里摆放粘贴各类艺术界,文艺界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学院对于艺术的追求的关注,也让学生们心里有这个关注和了解生活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这些文艺界的最新动态和重大事件。亦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利用文化长廊体现出艺术学院的风采和对文艺工作的专注
(二)、增加优秀学生以及最新获奖动态的宣传 每个学校都有着一群学习拔尖的积极分子,学院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应该多多加以培养,并很好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学生去影响和带动其他的学生,使整个学院的积极向上的好的氛围更加浓郁。特别应该加强在校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获奖情况的宣传力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和相互竞争的良好状态,同时也是表扬这些优秀的学生,和向外界展示我院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佳绩。
(三)、教育教学成果展室的定期开放 光是宣传是不够的,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各专业系定期的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体现各个系专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也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汇报演出,这不仅仅可以向大众展示艺术学院的专业风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积累演出经验一举两得。
(四)、班级文化建设 每个班级自行设计的班徽、班训张贴其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统一的要求设计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布置了“评比台”、 “成长的足迹”、“卫生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二、以“校与企的可持续性合作”为途径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融合
本人认为艺术学院可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把优秀的企业管理章程和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的文化宣传栏中来,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地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新生入校就邀请对口的合作企业、媒体、传媒公司分专业为学生做职业规划讲座、企业文化介绍宣讲会;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将企业的培训内容和管理机制引用到学生会和班干部的培训管理中来。组织学生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交融和对接。
三、以“整合社团资源 引入社会资金”为导向
着力推进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大学生社团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特别作为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的艺术学院可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整合社团资源,提升社团的活动影响力,以其专业性引领高校同类社团发展
现在学院社团活动较多,但影响力都不大。建议整合资源,形成规模。
每学年社团统一招新:学工处在招新之前就通过海报、广播和班主任的发动开始为社团招新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招新之日所有社团集中设点宣传本社团的特点优势,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新生对学院社团文化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知。
横纵向整合社团资源,提高社团活动影响力:纵向可整合校内资源:每学期每个社团必须申报活动,学工处将通过审批的几个特别优秀活动集中安排在一个月内,选取一定的主题社团活动月,整合各社团的优势资源提高活动的水平和校内的影响。横向可联袂高校同类社团:与其他高校社团合作,联合举办活动,将大大提高我院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的专业性优势(如现代舞协会、电影协会、主持人协会比一般高校的同类协会都要专业),引领湖南省同类社团的发展,提高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引进社会赞助,与企业合作,开拓项目驱动教学新思路
在提升社团活动影响力的基础上,我们的活动多与媒体合作,或邀请媒体前来报道,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商业单位赞助取得活动冠名权等途径来引入资金,这既为活动筹得了资金,也为企业作出了宣传。
另外艺术类学院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直接互惠的方式,如引入某服饰品牌的赞助,我们利用模特社团、舞美设计设计社团承诺为其义务排演甚至策划演出一场新装会,这样既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又为艺术学院项目驱动教学引进了相关项目。
学校办学理念也常常称之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或“办学思想”,也有人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讲,是学校对为什么而存在、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在学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经过认真思考与提炼,我校确立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行为活动文化为主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基础
1、开启智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因此我从不吝啬活动的开展,只要学校安排的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一般都参与。我们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 学生竞赛活动;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竞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润泽生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教育学生首先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为此,在人手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校仍成立了心理辅导室,专门主抓德育工作。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我校积极指导、并参与方案制定、活动的落实。我校现在每期按月进行入“文明礼貌及尊师爱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等,一月一个重点,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一期一次,收到了较好效果。每年庆元旦文艺汇演,春季趣味运动化、秋季达标运动会已形成常规;我们规范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两操;常抓感恩教育,每年寒暑假我都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学生完成“记住家长生日,为长辈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菜,洗一次衣服”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严格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与流动红旗的颁发,每期评出一批“新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分子。习惯养成果冻。我校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习习惯上,要求学生早上到校即读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爱清洁,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使我校形成了较好地学风和校风,为学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人才
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是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德现状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元化人才,是校园中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得到充分展现,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一、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整个校园为主要载体空间,以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和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为导向,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大学校园独有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陶冶学生情操,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学生的大部分基本生活都发生在校园里,他们每天在学校里居住、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要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可以说,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重要保障。
二、 校园体育文化
1. 校园体育文化定义及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其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其他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精神通过沉淀、凝聚、整合、提炼出来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道德等的总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起着主导作用,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决定着每个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画报等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物质实体。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不只是体育物质本身,而是体育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透漏出来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体育智慧,能够吸引和发人的运动本能。体育制度文化介于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之间,包括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各种体育组织,只有全面完整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体育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2.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相互融合,以一种富有深刻内涵而又有丰富外延的体育文化表现在高校校园中,在心理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行为上培养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弥补了正式的体育教学所缺陷的主动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其进入社会后的体育理念的体育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
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在于不仅要让学生单纯的掌握体育技术理论或方法,还要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利用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形成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以保证自己的体质健康发展。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进行新的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学习,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往紧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加,有些大学生沉迷于吸烟、酗酒和网络,过早的透支自己的身体。[3]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肥胖率和近视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高校中度过的,只有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从精神上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从物质上吸引大学生体育行为、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体育生活,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启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被动到主动,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以此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
现在大学培养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包括了专业技术、创新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本领、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而这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强健的体魄上面。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是拥有再多的素质也是徒劳的。因此,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整个高校工作追求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摆脱被动的体育教育,被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影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2. 加大宣传,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思维、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都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高校应该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体育文化传播,加大体育文化宣传,进行体育广播、开展体育知识竞赛等,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理解到体育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体育中的运动美,懂得欣赏体育,从思想上理解体育的健康含义,能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体育的魅力,能够自发、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加入到校园体育队伍中来,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
3. 改善条件,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物质前提和保证,以一种可见、有形的物质状态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由于现在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体育物质文化要求较多,只有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器材,才能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合理的配置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资源,开发更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用品,达到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保障。因而,只有加大体育物质投资,修建体育场地、购置现代化体育器材,合理利用和分配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作用,达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4. 完善制度,改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发展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有序进行的制度载体。学校应加强全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素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同时制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体育物质文化利用达到最大化,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动态追踪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及体质发展,制定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社团的组织与开展。同时,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各项组织措施和规章制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27)
[2]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