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养殖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养殖建设

篇1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篇2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86-01

引言

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一系列的菜篮子计划和农业工程,其建设的速度非常快。种养殖也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农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农牧经济更加活跃。尤其是在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经济,但是也应看到一些种养殖业中后期的大量粪便排泄物,也越来越严重。如果对这些废弃物加以利用,形成沼气,就可以解决种养殖业的水污染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形成了较好废物回收利用,使得营养元素进行二次利用。

1 沼气工程效益分析

沼气综合利用工程科学根本上改变干草、粪便等传统有机物的利用方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提高,且将养殖业及种植业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种养一体化,经沼气工程建设,将沼气作为纽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将人畜粪便投入到沼气工程中进行发酵之后,可对人畜粪便内计生的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寄生性病原、蚊蝇虫卵等沉降灭杀。沼气工程处于密闭的环境中,微生物分解物质及代谢能量吸收或释放的惰性物质可于池内被循环利用,不会造成华景污染。另外,人畜粪便经沼气工程发酵之后,可作为作物肥料,或用于浸种、喂猪、养鱼等,或直接向河流排放,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因此,沼气工程建设的效益十分显著。

2 惠来县农村种养殖的沼气发展情况分析

广东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全省畜牧集约化养殖业发展讯猛,畜禽养殖已成为农业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肉猪27.81万多头、家禽1199万只、生猪年末存栏量24.05万头,牛年末存栏数1.673万头。在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猪粪便无法及时处理,造成种养殖场污水四溢,蚊蝇孳生,严重影响养殖场的防疫和安全生产。

目前全县种养殖户有100多家,只有8家种养殖场通过国家扶持补助,建设沼气厌氧发酵池的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养殖场通过简易设备污水处理,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对附近农田的污染较大。同时,果树直接施用污水,病虫害增加,每年要施用大量的农药,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隐患。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质量,致使病菌的传播,对附近人民生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处理种养殖场污水,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粪便无法及时处理,造成种养殖场污水四溢,蚊蝇孳生,严重影响养殖场的防疫和安全生产。

3 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场沼气建设的措施

惠来县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场沼气规划建设,已建成的8家种养殖场形成畜禽污染治理肥料饲料生态循环系统,并为养猪场提供了日常燃料,且将养猪场的粪便变成周边农作物用肥料,真正将养猪场污染问题变害为利。

为推动惠来县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使惠来县的农村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针对本县的情况,特提出如下措施:

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惠来县农村配套专项资金落实。尤其是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应保障已建各种养殖场的沼气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到位。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力争沼气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完成本县农村中仪器建设综合治理,达到运行标准。

其次,要重视沼气建池控制,避免出现盲目建设。在建设沼气池的时候,一般要根据适宜建池种养殖场进行建池,有条件的种养殖场积极、自愿建池。要有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保证后期手续的齐备,养殖场内可以科学建设沼气池,要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保证配套项目建设的稳定实施。

再次,要加大对技术服务培训,保证高标准建池。建池的质量对项目工程有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对农村沼气技术培训,实行阳光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技术,打造一支有较强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技术队伍,保证沼气工程的顺利完成。

4 养殖废水的处理以及综合技术利用

在处理废水研究时,应用较多的工艺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以及好氧处理、自然生态处理,和厌氧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往往是相互组合的。在养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一般是从生产环境上考虑,在源头上进行改善并减少污染。使用干清粪工艺,避免用水冲洗,这样将粪便清理出去,不和尿污等混合排出。这种工艺节约用水,还可以减少废水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清粪工艺。

运用物化技术,将氮磷营养进行回收,在养殖场中的废水氮磷含量很高,在处理中属于技术难度较高的工艺。可以运用化学沉淀方式进行处理,将废水中氨氮进行转化,并释放出营养元素,并有效解决氮回收以及氨污染等情况。

对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以及综合利用是比较重要的,利用污水进行供给农作物之外,还可以供给肥分,提高土壤肥力,这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使得污水在土壤中进行自净。

5 工艺流程

5.1 粪便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5.2 工艺流程说明:

5.2.1 污水的预处理

畜禽粪采用人工清出,堆沤后出售,猪尿和猪舍冲洗水先经沉砂井沉砂,再经格栅,去除废水中大的悬浮物体,自流进入集水池。

5.2.2 水力筛网

进入集水池的废水由泵泵入水力筛网,以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体和畜禽羽毛等杂物,更有利于厌氧发酵和避免管网的堵塞。水力筛网筛出的浮渣部分出售和直接用于合作社甘薯生产基地。

5.2.3 废水的水解酸化

由于种养殖场废水的特殊性,其废水中纤维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水解酸化的作用在于降解部分悬浮物质,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质,提高畜牧废水的可生化性能,有利于厌氧消化。

5.2.4 废水的厌氧消化

采用混合式发酵工艺,该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少、CODcr去除效率高、耐冲击能力强、管理维护方便等特点。

5.2.5 沼气的净化贮存与利用

沼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热值为5500大卡/m3,不允许向外排放而形成第二次污染,沼气必须加以完全利用,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后进入沼气贮气柜,沼气在经过阻火器后,供食堂和发电用。

5.2.6 氧化塘和鱼塘

经厌氧发酵后的液肥进入沼液沉淀池,经沉淀后进入氧化塘,经氧化塘氧化和塘中的水生植物除去部分氮后进入鱼塘养鱼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处理和利用养殖污水,能够有效减少污水,加强种养殖场的沼气建设,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废水二次利用,减少废水零排放,不仅使大部分固体物质实现厌氧发酵,并产生沼气,沼渣,这样可以生产有机肥,有效改善环境,并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8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人们不但能吃饱,还会考虑怎样才能吃好――怎样吃才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大多数人的饮食离不开猪肉,猪肉也渐渐成为了人们饭桌上的主菜。当饲料猪肉(指生长激素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猪肉)、死猪肉、病猪肉、母猪肉、注水猪肉等问题猪肉充斥猪肉市场的今天,广大消费者更加期待能够吃上放心的猪肉。

1 生猪养殖现状分析

无论是养殖场还是个体养殖户,生猪养殖均采用饲料喂养。饲料喂养不仅省时省力省事,还能增加收益。正因为利益的驱使让饲料喂养成为了一种养殖生猪的习惯。由于我国市场上生猪饲料的品质良莠不齐,一些不法生猪饲料生产厂家在生猪饲料中掺入了大量的有害的物质,如生长激素等等。吃问题生猪饲料出栏的生猪肉一旦流入猪肉市场,最终被消费者分食掉,这些被生产激素等有害物质污染的猪肉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害的。

2 猪肉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已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菜。正因如此,猪肉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几乎占据了整个菜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猪肉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猪肉市场的猪肉品质良莠不齐。猪肉在市场上分了许多等级,不同等级的猪肉价格也不一样。大部分老百姓和饭店等赢利场所会选择购买比较便宜的猪肉。猪肉价格便宜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饲料猪肉,要么是死猪肉,要么是病猪肉,要么是母猪肉,要么是注水猪肉。而这些问题猪肉流入了猪肉市场,悄无声息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 猪肉存在的问题分析

猪肉的种类繁多,而消费者辨别猪肉的能力有限,加上经济的原因,问题猪肉存在较大的市场。猪肉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由于食用无良生猪饲料出栏的生猪,猪肉内生长激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此类猪肉食之味淡,不香;第二、死猪肉、病猪肉、母猪肉等问题猪肉被无良商贩投机钻营引入猪肉市场,此类猪肉食之异味,质地坚硬,难以嚼烂。第三,注水猪肉。有些不良商贩在生猪宰杀前强行灌入大量的水分,以增加猪肉的含水量,赚取更高的利润。

4 原生态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时间长,成本高

原生态养殖放弃使用生猪饲料喂养生猪,取而代之的是粮食、红薯、野菜等猪食,由于没有生长激素的刺激,生猪的生长会放缓,出栏时间会延长,养殖户的收益会下降,从而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成本。

4.2 没有价格优势

如果原生态猪肉与问题猪肉不加以区分对待,那么原生态猪肉就没有价格优势,受伤的会是原生态生猪养殖户,最终导致原生态养殖的养殖户越来越少。

4.3 猪肉市场鱼龙混杂

如果没有规范的猪肉市场管理机制,原生态养殖就难以立足。饲料猪肉、死猪肉、病猪肉、母猪肉、注水猪肉等问题猪肉的价格便宜,肯定会挤兑原生态猪肉的市场,结果导致原生态猪肉没有了立足的空间而退出市场。

4.4 消费心理影响

同样是猪肉,如果存在三种价格,分别为30元/公斤的原生态猪肉、20元/公斤的饲料猪肉、16元/公斤的问题猪肉,50%的消费者会选择中间价位的猪肉,即20元/公斤的饲料猪肉。40%的消费者会选择低价位的猪肉,即16元/公斤的问题猪肉。而剩下的10%才会选择上等的猪肉,即30元/公斤的原生态猪肉。造成消费者如此选择的原因有三:第一,缺乏猪肉的辨别能力,反正都是猪肉,表面上难以看出好歹。第二,经济因素,毕竟家庭富裕的占少数。第三,折衷心理。既不买最好的猪肉,也不买最差的猪肉。

5 原生态生猪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5.1 倡导原生态生猪养殖

首先,要减少使用生猪饲料喂养或者不用生猪饲料喂养。其次,倡导使用粮食、红薯、野菜等天然猪食喂养。最后,严禁生产问题生猪饲料。

5.2 政府保护价收购原生态生猪

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以保障农民的收益。同样,政府也可以保护价收购原生态生猪,以规避养殖风险。适当提高原生态生猪的收购价格,保障原生态生猪养殖户的收益,提高原生态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扩大原生态生猪养殖规模。

5.3 政府职能部门应抵制问题猪肉流入市场

首先,要有检测问题猪肉的质量体系。其次,要有严格的猪肉市场准入制度。最后,执法要严,对问题猪肉一票否决,决不手软。

5.4 消费者拒绝为问题猪肉买单

首先,消费者要提高问题猪肉的辨别能力。其次,不要贪图便宜购买问题猪肉。最后,要到正规的市场购买猪肉。

6 原生态生猪的养殖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原生态猪肉可以说是不含任何有害物质的“绿色食品”,以后肯定会成为消费的主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原生态猪肉需求量的增加,原生态养殖的规模会迅速扩大,原生态养殖的前景无限美好,原生态养殖大有可为。

常言道:“病从口入”。猪肉虽然是我们饮食中的一个小细节,但也马虎不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呼唤原生态养殖,不仅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的猪肉,而且还能让原生态生猪养殖户走上致富的道路。原生态养殖,人们的期待。原生态养殖,养殖的希望。原生态养殖,明天的主流。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实用人才匮乏、总量不足;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农村人才中种养型所占比例较高,而种养之外的农产品加工方面人才比例较低,加上中老年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的认同和接受较慢,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收益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村剩余人才素质较低,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多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体力较好的青壮年农民,而留下来的多是老弱妇孺,性别年龄比例失衡;人才外流严重,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人才存量降低。由于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出,使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内在动力不断弱化,制约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认识不高。一部分农民并不以当农民为荣,而以跳出农村为荣,总是想洗掉农民的身份,争当城里人、知识份子、白领等等,时刻告诫子女脱离农村,不做农民,导致许多农业技术后继无人。二是管理滞后。许多部门在想方设法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出力,但由于牵头部门不明确,导致谁都管,而谁都管得不深、不细,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民间组织大多还不成熟,而且跨村屯、跨乡(镇)的较少,也没有得到认可和备案,多数处于“自发散打”状态。三是资金和政策扶持没有完全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发展环境欠佳。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的做法,一些管理部门不是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帮助,而是一罚了之,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基本上是靠自己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成长起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不多,在扩大生产、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后劲不足。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力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杜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1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渠道 目前,应采用三种模式,破解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难题。一是依托协会辐射模式。抓住地方农业产业优势,逐步成立各类种植、养殖协会,协会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向周边农户传授技术。同时,将市场动态、市场发展趋势等信息与农户共享,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院校深造模式。采取对掌握了一定使用技术、有一定产业基础并且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送出去,将农、林、水、医、教等领域的各类专家请进来培训的模式。三是异地参观模式。要定期组织部分村干部和优秀农村青年到外地的种养殖大户、村办企业参观学习,使他们拓宽致富思路,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本村实际结合起来,创业致富。

篇5

一、背景分析

1.全国农村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0月22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致辞时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里,还有个现象令人担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约在4000万人至5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描绘的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要把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个历史性的挑战。

2.扬州市农村人口状况

截至200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已达459.25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含农村户口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口)343.53万,非农业人口115.72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8℅。

身处这样的背景与环境,我们扬州的职业教育又该作何思考呢?

二、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农民

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热点,专业设置跟风现象严重,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你有计算机专业,我也有计算机专业,也不管师资与办学条件如何,也不顾人才是否过剩、就业行情是否严峻。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严重脱节。

如何服务于343.53万农业人口,是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把扬州的职业教育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1.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宗旨:富民强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二是坚持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上与我市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三是坚持与劳动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城市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我市有许多产业全国都有影响,例如餐饮、旅游、花木园艺、漆器玉器、建筑、制鞋等,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很多高级技术人才。

学校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外,还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教师走出去,或是深造进修或是深入社会与企业进一步学习。二是聘请专业教师、教授,或是企业里的专业人才,这样方能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培养。

2.立足科教兴农,实施培训工程

(1)目前,我市职业教育主要还是面向学生的全日制教育,各层各级的培训几乎还是空白,其实这一块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各个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依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实现职成教育优势互补。

(2)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

3.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大文章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和配合全市工作的重心转移,积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1)为支柱产业发展服务。扬州市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医药及医疗器械、金属板材及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缆、电子信息、船舶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2006年,上述产业完成总产值1499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占比上升到了77.8%,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专家预测未来四年支柱产业将会产生4万左右的人才缺口,作为我市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职业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产学结合,以定点定向为主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解企业燃眉之需,又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2)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扬州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以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确保“尾气全回收、废料全还原”,保证产业高起点、生态化运行。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扬州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在半导体照明方面,全国首家“国家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2007年12月,扬州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根据规划,到2012年,扬州高纯硅产能达6000吨以上、单晶硅产能达10000吨、单晶硅切片6.5亿片、太阳能电池产能1500兆瓦,并形成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包括LED、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408.2亿元,增长36.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1.6%。新兴产业更需要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未来发展更需要人才,为此,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培养新兴产业目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不会导致以前的覆辙:一边是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一边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分不出去。学校与企业缺少对接与沟通,出现两难境地。

(3)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扬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4年,扬州鸭业、鹅业、油料业、荷藕业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的龙头加工企业100多个,专业市场1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30多个,带动90万农民从四大特色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10多亿元,占全市农民总纯收入的7%。此外还有里下河地区的养殖,江都的花木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面向当地特色农业,培养人才,派出专家型教师,常驻乡镇,进行科研攻关,提供技术指导,产学研结合,为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应转变思想,面对大浪淘沙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走开放式办学的路子,面向农村大市场,做好服务大文章,时刻想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地方兴亡,匹夫有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总理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视察射洪职中,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对我县的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处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人均不足0.6亩。总人口1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农民人口83.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0.82%;劳动力资源58.64万个,其中城镇劳动力9.1万个,农村劳动力49.54万个,占全县总劳动力数89.76%,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当农民和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县政府确立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办学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又名射洪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射洪县职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学,1983年改制为大榆职中,后经一次更名,两次资源整合,现由职高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综合高中和初中五个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职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办学20多年来,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导向、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服务“三农”,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强骨干示范专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将传统的种养“老手”变为种养“高手”,让农民当好农民

一是学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协会、果树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等10个农业技术协会,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培训学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二是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担全县村社干部培训任务,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村社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发家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一年多来,我们学校派教师到全县30个乡镇培训村社干部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基地作用,把校内基地建成当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县城东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是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蔬菜—果—鱼—花卉生产基地。学校与当地政府一道采取“业主经营、科技承包、学生实践、为农示范”的模式运作,实行“专业承包,师生共管”,走“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的路子,该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园区内已建好鱼池4口,面积1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20亩,养殖场10亩,优质水果40亩,花卉苗圃20亩。去年已开展养猪、水稻制种培训280人次。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学校建立了蚕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心。由我校蚕业技术教师承包全县7个乡镇,97个村的蚕桑养殖技术。三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571期,培训养蚕员41112人次,指导养蚕15284张,节约劳动力8.1万个,节约蚕药款8.2万元,助农增收223.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工程”培训任务,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保培训需要。我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民工教室10间、实训室16间,学员餐厅1间;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新添制了教师办公设施。

二是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有效管理。我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校长范文明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陈征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按照统一内设机构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招生部、教学实践部、就业安置部、跟踪服务部。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每期开设专业、培训人数、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

三是切实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实行“常年招生、免费培训、分期入学、定向就业”的原则。根据用工需求制订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培训,征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工种需要制订了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工种培训的实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将作为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培训中严把“五关”,即报名审批关、教师关、教案关、培训学时关和考核考试关。在培训中,我们突出技能操作实践的关键环节,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巩固,及时考核,确保人人技能过关。我们还特别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普通话、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务工常识、宪法、劳动法和合同法相关知识等公共课程,强化非农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求职本领。根据用工需要有时还进行了军训。每期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通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资金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时,就宣布该国家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5亿,全国人口有13亿,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1.5%,说明我国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在1.5亿老人中,有大约5000万在城市,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职工养老保险。剩下1亿人在农村,他们也需要实现老有所养。

    而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民离开家乡投人到打工的潮流中,掀起了一股民工潮。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许多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得不到子女的照料,甚至经济来源也仍然要靠自己挣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同时,随着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的出现,4-2-1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年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沉重,巫需社会来帮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由此,在农村实现社会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

    为顺应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以前必须全部覆盖。实行养老保险以后,每个农民的养老保险金每月至少能拿到55元,并且上不封顶,根据地方财力而定。与以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农民个人交费、集体补贴和财政补贴来共同组成这个资金来源,其中财政补贴占大头。这就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蔽义

    1.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我国农民的人口比例占大部分.他们的生活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生,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与老农保靠农民自己缴费的自我储蓄方式不同的是,新农保能享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渠道,大大解决了农民由于收人有限而无法参保的问题。这一举措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的社会养老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有利于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存在并运行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城乡养老模式方面。城市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养老的模式,而农村的养老主要采用家庭养老模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以后,农民也开始从家庭养老模式过渡到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元经济模式,开始实现城乡一体化,也实现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发展的起点。农民的生活开始与城市接轨,这一过程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步伐。

    3.有利于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1 f::力不断增强。大多数年轻人都背负着买房、看病和子女上学的新三座大山,再加上养育孩子的成本,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老人的晚年生活。特别是农村老人,年老以后体力下降,没有任何收人来源,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以后,不仅能够保证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而且能够减轻家庭和子女的负担,缓和家庭矛盾。

篇8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②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③国家可测算出未来大概的养老金开支,并根据某些既定标准来确定养老保险待遇;④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试点,此后一段时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有近20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5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基金达300多亿元,已有200万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的特点,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形成,这样,在土地初级保障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不仅会加剧城乡差距,而且也会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需要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而且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速度在未来的30年间将持续加速,根据预测,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将上升到17.93%,比城镇的比率高出4.8个百分点,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先老未富”,甚至是“先老还穷”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相对较小,而中国农村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整个欧洲各国老年人口之总和。因此,为了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老有所养,就有必要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196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2∶1,1978年为2.4∶1,到了1994年就达到2.87∶1,2001进一步上升到2.9∶1,2004年则为3.45∶1,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而我国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差别也很大,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近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4%。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羁绊。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公平,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年、1913年、1919年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完成。与这些国家当时的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指标比较,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当时的条件[2]。另外,比照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国家,一般有两个规律,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滞后城镇30-50年;二是农业占GDP的比重在3.1%-41%之间,平均为16.2%。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1951年,当时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暂行条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已滞后城镇50多年。2003年,我国农业GDP比重为14%,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上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建立该制度时的比例。而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高速增长,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同时,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着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潜在的经济支持。因此,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确立的在农村实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3]。

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们国家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英.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可行性[J].科技资讯,2006(17):229.

[2]王德文.我国已经具备条件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制[J].脑库快参,2005(36):1-6.

篇9

1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的表现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效益都有不错的表现,然而也存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有的甚至难以维计的现象。这部分信用社要么是资金紧张,收息率低下,信贷风险比较严峻,要么就是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每况愈下。旧的亏损尚未弥补,新的亏损又在增加,亏损额不断递增;再有就是管理模式不尽合理,形成巨额的费用支出。

造成以上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管理。表现为经营规模上超负荷运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大量拆借资金,不讲成本效益,既不利于分散风险,又不利于提高效益。二是有的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受不正之风等的影响,促成了信贷质量不高,风险加大。在信用社投放贷款的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贷户效益不好,因而就存在着有意赖帐、逃债的现象,缺乏还款意识,使信用社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有的企业借兼并、破产之机转移,使信用社债务悬空,大量资产流失,风险不断加大。三是人为上的管理因素漏洞,是信用社费用成本加大、引起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

农村信用社要想提高经营效益,就要发挥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社为家,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

2.1 搞好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搞好农村信用社的培训工作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是抓好岗前培训,无论是何种渠道招收的人员,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做到持证上岗;二是人教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同时培训;三是选送骨干和优秀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四是鼓励职工自学或函授学习。与此同时要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信念、企业精神、工作作风、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展露农村信用社全新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健康发展的保障。

2.2 建立科学的用人管理机制,树立“两大理念”。一是树立新型人才理念。树立“以特长、业绩、贡献取向论人才”的务实人才观念;二是树立人才经营理念。采取有力措施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员工灌输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激发全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和愿望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的发展。三是优化“增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要特别重视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信用,有些高级人才很难在内部培养,应及时引进业务急需人才,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一是严把进人关,克服迁就照顾,根据需要招聘大专以上的青年到农村信用社;二是提高员工素质。对那些素质不高,工作上不思进取,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提高;对那些屡教不改,经常给信用社造成损失的人,要毫不留情地按待岗、辞退处理、直至开除公职。通过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透明的决策机制,严格的内控机制,才能解决经营效益不佳,竞争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实现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和经营效益的明显提高。

转贴于

2.3 建好“两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人才队伍。

严把入口关,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凭能力、凭业绩和思想道德水准选用干部;二是严把使用关,鼓励后备干部到一线去锻炼、去提高、去创造业绩。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同时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源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经营机制。首先要在如何用人上下功夫。人是生产经营好坏的首要因素。因此,人事行政部门要对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实行严格的审定,并建立日常经营行为跟踪档案。

同时对信用社经营风险实行领导终身连带责任制,促使其一心扑在经营上。真正使信用社在能人手上操作运转,而对于平庸者坚决实行下岗,从管理层上杜绝人为因素的风险。其次,要抓好基层队伍的建设,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选用一批精湛能干、训练有素、技术过硬者上岗,淘汰一批光吃饭不干活的员工,以此达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严格财经纪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现象,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在这一方面,监察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腐败行为造成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还存在,就是因为监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监察部门要提高案件查处力度,给腐败行为以强有力的震慑,这是监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强有力武器。

2.4 努力增收节支,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要从每个细节、每个人做起,要从水电费、车辆使用修配、房屋修建与装璜、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上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费用管理办法,并逐一落在实处,坚决执行,切实堵住大小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以收定支,量体裁衣,严禁不必要的购置和开支。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营核算,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社不讲效益的局面,合理划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开办业务要精打细算,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社要下决心动手术,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发展良好的金融企业。

2.5 完善信贷管理,提高资产盈利水平。

篇10

如今,农村的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有的幼儿害怕见到陌生人,一见到生人就表现出木讷或者逃避的现象,更不要说积极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了,还有一部分幼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表现出唯我独尊、霸道横行的状况,不懂得谦让和互助的道理,这些都不是正常的交往所应该具备的心态,这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非常严峻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促进农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提高,下面我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一)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

在幼儿园中幼儿和幼儿以及教师的交往是最频繁的,而交往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为他们之间交往创造更多的空间。幼儿的社会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活动空间特性的影响。因此,在创造活动空间时,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分隔活动空间。我们可把班级里面幼儿的活动区进行分隔,比如,菜市场、游乐园等。第二,还要考虑活动空间的密度。如果同一空间的人数太多,则会造成拥挤,这很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另外,在安排幼儿进行活动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量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空间进行活动,坚决反对那种只允许幼儿在自己规定空间内活动的现象,因为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空间,可以为幼儿的交往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并逐步消除幼儿的胆怯心理,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针对农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材内容,并根据幼儿的性格特色,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比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适合幼儿回答的问题,鼓励幼儿勇敢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表达出来,以此来鼓励他们敢于在多人面前表达自己,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幼儿表达的机会,促使幼儿进行大胆表述,还有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的服务与协作的意识

幼儿在幼儿园有一整天的时间和教师及其他幼儿在一起,在幼儿活动的时候,教师只要用心组织,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和大胆表述,并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服务与协作意识的教育。

二、家庭和学校进行同步教育,加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仅仅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现今,农村幼儿父母对待孩子的现状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没有一个科学地认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想法设法改变幼儿父母的这种错误思想,使幼儿父母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今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和幼儿园一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帮助幼儿逐步学会交往。比如,鼓励幼儿邀请自己的玩伴到家里来玩,当然也可以鼓励幼儿去自己的朋友家玩,这是互相的,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家长不过多地进行干涉,鼓励幼儿自己解决这些矛盾。还有,在节假日的时候,家长要多带孩子走亲访友,多去公共场所进行参观活动等,要多为孩子提供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一)发挥幼儿家长的带动作用

每个幼儿的父母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幼儿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选择在育儿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又比较热心的幼儿父母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的幼儿家长,幼儿家长之间一般具备共同的话题,交流的效果相对来说会更好。作为教师,我们只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了。

(二)教给幼儿父母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社会交往是一种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家长就要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农村,一般的家庭相对城市来说具有更为宽敞的居住空间,因此,家长完全可以创建一块完全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场所,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地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活动,另外,多让孩子和周围的同龄人一起玩耍也可以增加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幼儿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开阔他们交往的空间,让幼儿不仅仅局限在和家人以及统领小朋友和教师的交往,而且,和成年人进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在各个环境中的交往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社会机构,比如,去超市购物,和营业员的交往,去医院和医生进行交往等。这样的参观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可以促使幼儿树立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信心。

其次,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田间地头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幼儿不仅可以在劳动中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获得劳动的喜悦,并且还可以提升幼儿和成人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