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呢?
一、以人为本,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的。这就需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作为班级和学生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切忌“心罚”和“体罚”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察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情感教育的力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主动、全面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鼓励、表扬学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虚心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1、抓好班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班风将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抓好班风建设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我的做法是:
(1)以“法”治班,切实抓好养成教育。
①对学生进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②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班兴我荣,班落我耻,以班为家,荣辱与共”的教育,以此增强班主任的向心力和班级凝聚力。
③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班规,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既增加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又为今后班级管理夯实了基础。
④不断巩固养成教育的达成。实践证明,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组建、培养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①合理选拔班干部。班主任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品行、行为习惯、工作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民主选举和自我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竞选出工作能力强、具有良好品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班干队伍。班干的选拔要遵循民主、公平、合理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竞选的主人翁精神。
②精心培养班干部。其一,做好班干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其二,通过“扶、领、放”三个环节,培养班干工作能力;其三,让他们独立管理班级,班主任重在督导、检查。总之,要充分发挥班干的核心作用,让他们成为班风的倡导者和率先实施者,在班风的形成过程中起骨干带头作用。
2、抓好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良好学风将成为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不竭动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班级的良好学风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的做法是:
(1)加强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道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配合科任教师,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迈向成功。
(3)资源共享,搭建交流平台,让优等生介绍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竞争意识。
三、把握处理问题的力度
在处理班级问题时,班主任总是想快刀斩乱麻,不注重梳理矛盾的源头,急于解决矛盾,或者拖着冷处理,最终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平稳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心态,做到缓的适时,急的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脾气暴躁且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让时间缓冲矛盾等循序渐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反省。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引起学生激烈的反应,引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强烈冲突。
强调缓的作用,并不是说时时处处以缓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有些同学都知道的严重违纪事件,就应当立即处理,消除影响。如果拖着不处理会带来一些相互效仿、蔑视校规班纪等不良后遗症。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留守儿童”普遍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到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2.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偏差;3.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班主任应该做的是作督促孩子的父母,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要求留守孩子的父母,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班主任老师应当及时地和孩子的父母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应孩子的学业成绩。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体味到在外打工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介入和帮助。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建立报告制度,让老师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
诚然,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不要急于求成,企图通过一次教育或谈话就达到目的,而是要反复教育、引导,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定期教育与随时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的召开,黑板报的宣传,教室的布置,学习氛围的营造,辅助以较为完善的各项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和生活学习规律,掌握基本的自学方法,将意识落实到行动。
二、严格管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经过高一的引导、教育、规范,进入高二,大部分学生已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了自主学习观念,在认识上达到管理目标要求,但是在行为上由于环境、同学之间的熟悉反而会放松自己,不如高一严格。这时如果管理跟不上,将会前功尽弃。为此我积极推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其自主意识。
首先,实行班干部竞选制(高三配以班干部轮流制),这样就把一批热心为班级服务,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领导和组织能力,在学生中威信较好的学生推到管理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
其次,建立班务日记制度。班务日记制度是一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和记录的制度。主要是将管理目标细化并结合本校班级考核制度、要求,设计班务日记格式,规范地明确集体和个人的任务。
再次,建立多维、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在一个时期内的学习、劳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小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成绩和进步,认识优缺点。
最后,加强理想、人生教育。高二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严重,加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吃苦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放弃想法,因此适时地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尤为必要。可利用班会召开相关辩论会、或学生喜欢的名人事迹报告会或名人成功的背后探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毅力教育、吃苦教育,重新燃旺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灯,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
三、强化动机,内化学生主体意识
一、PM模式的相关介绍
PM模式的应用背景:PM模式,即参与式管理模式(ParticipativeManagementModel),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可以感受到上级主管的信任,参与管理的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参与式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PM模式最早在西方企业产生,是在“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员工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美国著名的参与式管理研究之父马洛博士(Alfred•J•Marrow)在Harvard服装厂担任CEO时,通过研究发现,当管理者允许员工参与管理工作,并对他们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意义的决断时,生产率会持续提升,甚至能上升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参与式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有持续的实效。PM模式应用到班级管理中,一方面可以为班级成员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民主治班,提升班级凝聚力,造就自我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效率。
二、PM模式下班级管理团队的组建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班级背景介绍
选取SZ技师学院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G5班同学作为PM模式的运行对象。该班学生总人数40人(包含转学生2人),属于初中起点层次,班级学生入学年龄最大16岁,最小14岁。笔者为该班班主任,同时兼任专业任课教师。自接手该班级以来,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引入PM模式,采取以班级管理团队为主要班级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组建班级管理团队具体工作分析
1.摸清班情,培养参与意识,PM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班级全员参与管理,为了创造一个全员参与管理班级的氛围,班主任首先要能清楚掌握班级情况,才能减少参与式管理的盲目性,使班级管理团队组建具有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开展调查、观察、访问等工作来摸清班情,具体形式有:跟学生谈话、走访寝室、关注学生微博或微信朋友圈动态等。除此之外,运用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还需要班级成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班主任要向学生灌输“全员参与管理”的思想,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参与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积极性。2.班主任授权PM模式下,需要管理者把一定的权利授予员工,允许他们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快速地解决问题,使其在工作中付出最大努力,员工的自我成就感也会大大提升。在组建班级管理团队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校管理的要求适当对班级管理者进行授权,使其拥有对班级管理进行决策的权力,当然班主任的授权并不意味着班主任不参加管理,而是在管理方式上从原来的直接管理班级转变为指导和监督班级管理者管理班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还提高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率。3.选拔团队核心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运用PM模式关键是要选拔核心的管理者来组建班级管理团队。选拔核心管理者的操作要点:(1)实行民主竞选制,通过民主竞选来选拔,选出能力强又得到同学认可的同学成为班级核心管理者。一方面给班级成员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对竞选成功的同学也产生激励效用。(2)由民主竞选制产生的班级核心管理者主要是班长和团支书。4.核心管理者选择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了团队的核心管理者(班长和团支书)之后,由班长和团支书共同讨论选择其他班级管理人员,包括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由他们共同组成班级管理团队。由基于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的实践研究——以SZ技师学院为例唐艳摘要:技工院校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和首要管理者,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角,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班级管理团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是衡量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研究中的一道重要课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PM模式的优势,提出实行PM模式构建班级管理团队的思路,并给出实际运行案例,以资参考。关键词:PM模式;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团队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27-02教育在线于班长和团支书来自于班级内部,了解班级同学情况,可以选择配合度高的成员共同开展工作,能使班级管理团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班级管理团队结构如下图所示:5.激励管理团队在学校管理中有对班级和对学生个人的激励,但却缺乏对班级中管理团队的激励。而对班级管理团队的激励是衡量团队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班主任应结合学校相关奖励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团队的激励措施,如下表所示:6.考核管理团队对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要不定期地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请假人数、上课迟到人数、旷课人数)、寝室文化建设(不归/晚归情况、宿舍卫生、寝室建设情况)、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宣传报质量、教室卫生)、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等。根据这些考核内容制定合理的加减分项,尽量采取量化考核。
(三)案例班级运行成果展示
1.班级荣誉采用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并运行一年后,13级市场营销G5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带领下,在学校、系组织的活动中屡创佳绩,同时班级凝聚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班级成果如下所示:(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获得系“文明班级”称号;(2)2014-2015学年连续五次获得系“五星级班级”称号;(3)2015年3月、4月和5月分别获得系黑板报评比第三名(主题:青春)、第一名(主题:环保)和第二名(主题:健康饮食);(4)2014年11月在系“达人秀”活动中获得三等奖;(5)2015年1月校元旦晚会上集体节目《成长》获得二等奖;(6)2014年10月获得系女子篮球赛第二名;(7)2015年4月在系“奔跑吧,国商”活动中获得第一名。2.个人荣誉13级营销G5班的很多同学在班级管理团队的号召和带领下,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我能力。下面是部分同学所获得的荣誉情况:(1)郑翠芹同学(班长)荣获2015~2015年度“周大福企业奖学金”。(2)廖文燕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系演讲比赛第二名;(3)蔡漫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校英语演讲比赛第三名;(4)吴淑敏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校书法大赛第三名;(5)杨东盛和郑肇辉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系形象与礼仪大赛第二名;(6)曾嘉丽和黄少钦同学获得2015年市“21世纪杯”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第二名;(7)李晓敏等三名同学获得2015年校“微软杯”PPT创作与设计大赛三等奖;(8)第十二届技能节班级个人参加大赛获奖情况汇总如下:
一、班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实行“学监制”以来,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教育部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该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和外部成员(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全部行动起来,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军、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班主任制,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每班学生控制在24~32人左右,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形式有四种,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9).
[5]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对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地位,所以在对小学班级管理上要力求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共同创建科学、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现状及问题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定人数的班级,早在1862年我国就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也凸显出来:1)管理片面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也不能全面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造成一种片面人才观。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德育关键期,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导有很大作用,班主任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班主任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抓起,而是偏于技巧和智能的培养,所以班级管理呈现出缺乏系统化趋势。3)管理方式死板。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实做细,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偏重于条规纪律,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班级管理中难以形成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
除此之外,由于班级管理过程中还添加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性,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教学资源紧张,进而出现较大班级的班额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在素质教育倡导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拒绝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并取得有效管理班级的成果都成为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已经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班级管理进行民主化管理,以利于产生和谐的学习气氛,完善的班集体。鉴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总结出适合各个地区的班级管理措施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意义
1.对学生而言
首先必须明确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小学生在班级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不成熟,以学生管理为主体的班级极易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现象,加之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这种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的不断成熟,在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处于上风,并且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可以进行民主管理班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处所,班级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敏感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学生而言班级管理觉得了他们的成长。
2.对家长而言
对家长而言,家长能够直接而且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地方就是班级,通过班级来观察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处境,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是通过班级管理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发展和班级管理这些外在因素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班级管理就是向家长反应情况的第一面窗口。班级管理中也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有规矩自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一个个班级管理构成,呈现立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关注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可见,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4.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更新速度慢,工作时间长并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既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师是构成班级管理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经验和工作积累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内涵
班级管理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集w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表述为: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和引导前提下,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活动的成熟,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之中。而班级管理就是这一种大规模的促进学生学习生活进步的学习场所,它的属性一方面是学习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
(二)良好班级管理的模式
当今我国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1)平行管理2)民主管理3)常规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在这些管理模式中,较为倡导的是民主管理模式,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下自主学习方式的有力尝试。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的理念落后
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班级管理最低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把班级的各种职能发挥出来。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导师身份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只是单单看成主科成绩。
2.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平衡
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关系比较僵硬,没有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这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不和谐因素。加之学生对于教师的示范性以及榜样性教育认识不足,极易出现学生和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出现对立局面。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3.管理方式刻板
管理方式基于传统管理模式,只是通过制定班规和遵守校规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管理方式出现刻板现象,另一方那面也会是班级生活出现死板。班级核心凝聚力下降。
4.管理机制不全面
管理机制不全面。由于班级的特殊性质,既要要求其管理机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以至于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班级班级的问题分析时,首先要明确班级管理中都有哪些因素参与了班级管理工作。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班主任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其中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校则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
教师方面
1.教师性别差异
教师的性别差异是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男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管控力度和方式没有女老师好,这是由于性别差异,女性老师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更能贴近学生心理。学生可以尽快产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2.教师年龄差别
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生活经历,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的处理上,教师的年龄也决定了其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学生心中产生亲昵感,而年龄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上更能够彰显松弛有度的原则,可以弹性管理,做到因人管理使管理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展开。
3.教师知识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能力决定其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班级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和智力开发上,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认识教育心理学在指导班主任工作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好的行为要给与积极强化,对于学生的坏行为必须给予及时制止以及纠正。
4.教师管理方法
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运用上,教师管理方法主要基于班主任的性格和教学特点而定。所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特点不同,班级管理的方法也就千人千面,不能逐个论优劣。
5.教师心态异化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且对班主任的身心和体力要求较高。在超强工作压力下,教师极易出现心态异化,也就是心情的烦躁和行为的粗暴情况。这也是出现班级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方面
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参加者和执行者。在班级管理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c认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质不清而造成。
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不同化
尤其是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阶段和特征而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标准的是非观,心理和生理都没有进入的一个稳定时期,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团队意识。班级管理一方面要求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所以也要求对其进行疏导管理。
学校和校领导方面
学校和校领导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同样也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6.班级班额不限制
学校在班级人数的核定和控制学生人员流动上,出现松懈情况。人为增加了教师的班级管理任务。增加班级的班额提高班级管理的标准。这些都造成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上的过粗过急。
7.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求过于形式化
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标准太过形式化,如果班级管理过于表面化是不利于一个班级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也会造成班主任工作急于求成和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久而久之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常态化病态。
四、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班级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管理班级方面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确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首先要形成正确和核心的班级管理理念,无论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民主型还是权威型还是专制型,只要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是可行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确立中心思想,才能够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使用新的管理班级的手段
在管理班级手段应用上,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管理手段。例如:在对班级后进生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找到学生自身闪光点和问题的症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工作。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感召,力求其能够融入班级集体。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适度可以引入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创设班级干部和学习小组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形成班级自己的核心集体,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三)健全班级管理的机制
健全班级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班集体领导班子,促进班级形成统一的班级意识。在制定管理条例使,在坚持校例的前提下进行班级条例的创设,形成在班级条例下人人平等的公平机制。
(四)提升班主任的待遇
鉴于班主任的任务量的情况,要领导在逐步提升教师管理班级水平的前提下,对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教育深造上给予一定优势,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建立微信和QQ群的方式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长效沟通机制。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家长和班级主任的共同管理之下。
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所以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格外重视,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念和特性,只有在了解班级管理的特性后,加强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沟通后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共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刘小卫(1976-),女(汉族),湖南耒阳市,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周敬慧.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
大学;班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04-02
班级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任何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到及其重要的位置。高效、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提升班级凝聚力,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入学率不断攀升,大学班级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班级数量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学生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学生事务性工作繁多,班级管理者无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学分制下,跑班上课形式的普遍实施,学生流动性增大,造成班级凝聚力缺乏”,班集体观念淡化,活动积极性较低。现阶段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各有差异,学生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充斥着自我中心思想和功利主义色彩。再加上大多数的班级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新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班级管理难度,而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造成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低下,班风学风极为不良,旷课、沉迷网络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高校班级管理工作。
1 明确和完善“学生观”,厘清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学生观这一概念,蔡国春认为学生观是指“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总得看法和根本观点,反映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朱孔军认为学生观是对大学生的基本看法,是对大学生基本特点的认识和判断,它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一切教育管理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这是最基本的学生观,班主任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要相信所有学生在班级的管理中都能变的非常优秀,明确和完善学生观,对学生工作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对班级学生要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随时注意自身角色转换,当好“几种人”,做学生的贴心人、亲人、引路人,做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学业上的导师。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和完善学生观,要从观念上推进班级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同时,要结合实际,厘清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班主任应珍视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民主管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也要秉持着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指引班级管理各方面的具体实践。
2 完善班级管理层次,构建高效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管理上应该确立管理形态,完善班级管理层次,通过班级民主选举投票产生班委成员,将班委成员构成覆盖到班级组织的各个方面,如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心理委员、体育委员等等,狠抓学生骨干,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做班级导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全面指导,发挥专业党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一帮一,党员进宿舍,辅助班级管理,通过主抓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导生、党员等进行班级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和积极作用,以他们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影响、辐射周围同学,从而从根本上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要明确和完善学生干部队伍自身角色,使每个学生干部能够承担不同的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包括班级管理思想、管理艺术以及常见班级管理问题等,建立学生干部长效交流沟通和考核机制,实行工作汇报和成绩能力考核,及时处理学生干部反应的突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构建一支班级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来构建一支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
3 建立完善管理体制,统筹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去建立、修改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确如何做好大学职业规划,如何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班级成员日常行为规范、早晚自习制度、操行评定制度、周末主题班会制度、课外学分卡制度、学生成员档案、奖助制度等,形成一定的规范,给予班级管理一定自,充分的信任学生,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章制度,自己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汇总每个学生的信息,以便能及时跟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建立完善班级管理体制的同时,要以学生成才发展为出发点,要统筹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学生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由教育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扩展班级管理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行为的规范、进取精神的激发,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便于班级的管理。为了做好班级管理,扩展班级管理内涵,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学风建设,注重环境育人,让班级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进步。要加强感恩教育,注重以情育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充分融入到班级体中去。开展每周日晚点名主题班会,注重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每周讲堂、专业课程趣味竞赛等,促进学生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通过这些举措,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也扩展了班级管理内涵。
5 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责,丰富班主任工作内容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对全班所有学生负责,全面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班主任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使命,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班主任要丰富班级管理内容,积极关注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竞赛,学生学术作品、科研立项、专业竞赛、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班级体活动,贴近专业课程、贴近生活,促进班级交流,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和体质锻炼,加强学生宿舍和课堂管理,实施“一二五”和“二三四五”项目,即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与专业老师联系一次,每周走访一个宿舍、每周到课堂听两次课,每周找五个学生交心谈心,组织开展二次考试、举办三场经验交流会、进行三项竞赛、开展四项活动。同时,积极运用QQ、QQ群、微博、微信、飞信联系班级体和班级同学,通过网络平台跟学生沟通交流,拉近跟他们的距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朱继光,李浩野.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深入的改革,新课改要求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更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作为初中生学校生活的核心,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显露出了众多的弊端,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弊端,探讨了初中班级管理的创新模式。
一、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国初中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我国初中班级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1、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根深蒂固
我国目前仍然采用的是考试选拔制度,这样就使得初中生的所有重点在于考试,使得班级管理在新课改的推行下被忽略了,目前我国班级管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权威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而且压抑学生的个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于有着创新活力的人才的需要更加的迫切,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改善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2、学生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班级是初中生初中生活的核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初中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家庭等环境使得他们更加的关注自身,再加上由于不同经历以及文化背景,使得不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排斥感,这就使得初中生更加的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以及凝聚力。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网络的逐渐普及,学生更加愿意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影响到了学生对于班级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影响了班级的荣誉感以及凝聚力。
二、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
1、发挥班主任的灵魂作用,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态度以及班级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学生的状态,影响了班级的凝聚力。因此创新初中班级管理模式,首先便是班主任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班集体,增加学生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从而逐渐的提升学生的班级荣誉感。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体现自由、民主的原则,让学生针对班集体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班集体主人翁的意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感;另外,班主任要适当地抓住时机,促进班集体的荣誉感。例如,我们知道运动会是所有初中生所关心的事,这关系到了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荣誉。因此班主任可以抓住这次机会,科学的安排班级中的运动会参与人员,以及场下接待人员,甚至是班级中的拉拉队等,让班级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会期间增强班级的荣誉感,以及认同感,从而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2]
2、民主选举班委,营造公平、民主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的阶段:青春期,他们敏感、脆弱、自尊心强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班级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在初中生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盲目自恋的,因此传统的教师指定性的班干部,已经不能够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在选择班干部的时候,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择,这样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班干部的工作就会比较支持,从而促进班集体的管理。民主选举班干部,有助于在班集体中营造公平、民主的氛围,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班级主体性,促进班级管理的进行。
3、注重班干部的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班级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集体管理的时候,可以放权,让学生管理学生。首先,明确班干部的责任以及职权,其次,确立班干部之间的制约。这样班干部在进行班集体管理的时候,明确的责任,更能够促进班级工作的开展,并且班干部之间的权责制约,有助于促进班集体民主、自由氛围的营造,从而在班干部的治理下,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例如,我们在班级体中一般设置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各科课代表等,其中班长监管班集体中的一切事物。这样各个班干部各司其职,就能够促进班集体的正常运营。[3]
4、注重班会,促进学生思想认同
班会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班会班主任,可以就这一段时间学生的表现做一个总结从而让班级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以及班级的状况,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班级的认同感;通过班会,班干部可以向学生报告一段时间班级的具体运营情况,发现班级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完善班集体的运营,促进班集体的更好发展;通过班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关心的班集体问题展开讨论,有助于班级问题的完满解决,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总之,班会可以说是班级矛盾的剂,有助于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初中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的民主、自由,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的写作,希望有助于促进班级的科学管理,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师生在校园范围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等方面。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是对校园文化的微观反应[1]。一般班级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与校园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支架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目标缺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核心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班级缺乏凝聚力。在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到活动的本质,无法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仅仅只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导致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流于形式,难以对班级管理产生映射作用。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无法自觉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全面开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难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将自身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合理设计和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基础,而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学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对一个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无效性必然会造成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甚至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但是,目前农村初中班级管理面临着困境,造成班级管理缺乏有效性。
1.班干部建设缺乏科学性。对于班级管理而言,班干部也是班级管理者之一,是班主任管理班级时的有效助手。但,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往往是班主任直接指定,即使有个别采用竞选的方式选任班干部,候选人往往也是班主任比较关注的学生,或者在指定选举标准时往往倾向于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这样,就使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过于主观性,也使班干部在今后工作中难以有效地进行,从而造成班级管理难以有效进行。
2.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关系较为尴尬。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事半功倍,反之,较差的师生关系会使班级管理事倍功半。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以自己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班主任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往往是被管理者,如此尴尬的师生关系最终会造成班主任的高压管理或者学生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3.缺乏与家长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现代管理学认为,沟通与交流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样,对于班级管理而言也是如此。但是,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忽视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班主任更多地是通过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简短的沟通,平时基本不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就会使很多家长不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家长对班级管理的漠视。由于受到家长的影响,学生也很难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这也就造成班级管理难以有效进行。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有效实施的策略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策略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加强班干部的选举和职责培训工作。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没有这个核心,班级有可能是一盘散沙,结果必然是活动开展不起来、不良风气在班级内滋生。所以,班级工作能否开展好,班风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接班后能否及时培养出一支坚强的班干部队伍。笔者结合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认为班干部的选举需要遵从三个阶段:
(1)临时的班干部。即在初中入学时,根据学生登记表上的信息以及军训中的表现,一方面让学生自愿,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直接任命班干部。
(2)通过有目的的选举,确定班干部的正式人选。这一阶段需要在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彼此相熟相互了解后进行。如,可以在期中考试之后进行班干部选举,选举结束之后,班主任要与班干部签订责任书,责任书上要注明每个职位的职责。
(3)指导与调整阶段。在确定班干部后,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即使他们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班主任首先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寻找合理的工作方法。当然,对于一些难以胜任的班干部,班主任一定要及时给予调整,一直调整到满意为止。
2.时代呼唤“博学多才”的班主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学生身上,往往能看到教师的“影子”,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实践证明,学生较喜欢博学多才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