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这一现象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纠正,决不能姑息、纵容和庇护。
二、不要只重智育,要更重能力
近几年,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初中生参加辅导班蔚然成风,特别是城区家长,一到假期或周末,就给孩子报一两个甚至几个辅导班,孩子疲于奔命。家长对发展孩子智力投入的物力和心血可谓是竭尽全力,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大大忽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以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而孩子的能力培养及德育更不能忽视,对此我认为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2)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竞争与协作意识。(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和感恩社会。
三、不要放任,要关注
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保证穿衣吃饭,其余都是让孩子自生自长,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个性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协助学校帮助孩子矫正;要正视孩子生理发育现实,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不简单、随意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密切时要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不成熟,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过失;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四、不要管制,要情制
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五、不要托管,要亲管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102
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农村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家长把自己定义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注重对孩子的言行、思想加以教育,在行为上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力求做孩子思想行为上的好榜样。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把自己纳入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孩子一同面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给他们应有的帮助,始终和孩子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一、当前农村初中家庭的教育现状
假如说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那学生的人格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中长辈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长辈们的行为意志会对学生造成不同层面的影响。如:父母在生活中坚强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念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反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处于缺位的状态,没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没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共同体。
二、当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意识不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农村家长没能意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往往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多农村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只要交由学校管教就行,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有的家长却没能扮演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角色。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要如何做,怎样做个有用的人,自己的言行却和教育孩子的语言相反,孩子会学着父母的言行行事,父母的身教要比言教更有用。
2.管教方式不当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上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简单粗暴,二是过于溺爱。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于粗暴的管教方式容易让学生行为失衡,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假如家长用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可能在家长的面前很听话,很乖,但是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则完全是不同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粗暴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对同学和身边的人实施暴力。而过于溺爱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认识不到对错,往往为所欲为,行为容易出轨。
三、农村学生家庭亲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1.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孩子的教育由学校和家庭共同组成。家庭是学生的精神支柱,更是学生行为、意识习得的地方。家长不仅要对孩子进行言教,更要注重对孩子的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正确的行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要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到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为人的准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和意识,还是孩子学习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2.对孩子施与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避免采用暴力的方式和过于溺爱的方式。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应该怎样爱,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值得所有家长共同探讨。对孩子实行暴力和让孩子为所欲为都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改变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在和孩子相处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犯错误,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对孩子说他(她)这样做不对,这种不好的行为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希望孩子今后怎么做。
屋子里的气氛阴郁了。妹夫鄙夷的目光扫了一下舅子夫妇。这时夫妇表情尴尬,几乎同时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妹妹则把儿子手里的玩具只往侄子手里塞。然心里却难受着……
农村夫妇为了躲避气氛,于是拉着孩子走出房间,想到社区里转转换换空气。
刚一出门,只听到“叔叔好!阿姨好!”再下一个楼层,又听到“张爷爷好!李奶奶好!”单元楼道里,整个楼梯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于是这时夫妇禁不住忏悔地叹道:“我们没有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孩子骂人,在于自己平时做了孩子的反面教员”。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去年才住进城里。不是当了几天城里居民就笑话农村居民不会教育孩子;而是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城里差。他们的生活语言,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中的语言,尤其是邻居之间矛盾冲突时的语言,都很庸俗、随便,甚至低级、粗野,脏言脏语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最好教材”。因此,农村小学、初中学生的生活语言中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骂人成了潜移默化的品质。“!”“老子……”之语成了生活交际语言。有些女生竟然也信口开河,不亚男生。
显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语言、思想品德,还应从孩子的家长着手,并且要从幼儿家长着手。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小学还关心;关心孩子上小学比上初中还关心。我们应趁着家长的“关心”,从幼儿园就要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这块阵地一直占领到初中毕业。借用家长会办好文明语言、思品教育讲座。幼儿家长会,要以礼貌语言、礼貌行为等知识为讲座内容。力求教会家长共同当好老师。教育家长在有孩子的场合,千万不要说脏话,切莫忘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小学家长会、初中家长会,最忌的是把家长会简单地当作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汇报会。要借用这块阵地办好文明语言、思想品德教育讲座,使家长加深理解,对学生的思品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更必要。尤其让家长学到一些怎样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知识,以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学生。
这个设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家长这方面,农村家长来开会,先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第几,各科具体多少分。很少家长问及到孩子的思想品德怎样,语言文明与否。
从教师这方面,尽管老师都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德育第一。但是评选三好学生,具体操作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掂量着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把成绩作为重要砝码。这当然是应试教育和评比教学名次,把老师培养成了这种不自觉的习惯。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首先应是思想品德的言传身教。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文明语言的培养,单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想到这,我们就积极地、自觉地在家长会上,汇报学生学习情况时,巧妙地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语言的培养方法,这样讲座就办起来了。
由于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年龄很小时就在外务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教育。一方面是父母离家较远,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难以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有很多坏习惯,如赌博、说脏话等,为孩子树立了较坏的榜样。另外,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2.缺乏自我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文明行为标准把握不准,有的学生将粗俗的行为当作“个性”,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出现说脏话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3.学校环境影响
中学升学率的压力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片面地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老师也认为考不出高分的就不是好学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余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是小事,无碍大局。
4.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着不利影响。初中学校旁边有很多黑网吧,部分学生到网吧上网,浏览黄色信息,并学习其他的不良嗜好,形成吃喝玩乐的坏习惯。
二、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文明礼仪的措施
1.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因此,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文明礼仪,首先应当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鼓励他们的父母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在做人、做事方面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文明用语和礼貌待人,班主任要与学生的父母多交流,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教师要给予他们教育支持,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避免粗暴的教育方式。
2.班级教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和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以及尊重教师和同学等。要学会说“你好”“谢谢”等文明词语,不要在教室中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顶撞教师,学会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特别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行为都是不好的丑陋行为,要认清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教育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3.营造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在初中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例如在校园的草地中,可树立小牌子“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在校园中树立“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的指示牌,在告示栏中张贴文明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校园水龙头旁标注“节约用水”的小牌子,在教室黑板报书写有关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使每个学生在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礼仪的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4.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文明行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多种,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的方式。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演讲“友谊团结”,有的学生演讲“尊敬父母”,还有的学生演讲“文明交往”,是一次很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还可以开展走进敬老院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尊老爱幼的美德,体会到尊重、帮助别人的快乐。另外,可以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steinberg(1993)曾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国内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领域,最初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性格入手,探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扩大
国内学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对象从最初的学龄前儿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群体成员,填补了我国某一年龄段或特殊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空白。张春兴指出教养是指后天环境中学到的经验。儿童从家庭步入学校,到小学、中学、大学中去学习和生活,其周围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在影响他们的发展。
2.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家庭的气氛、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等都成为研究者对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点。
彭文涛(200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生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等消极维度上,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多学科参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事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进行了纵深的研究。如曹蓉(2009)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研究表明,正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自立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负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林春湖、刘满芬等人(2010)从医学角度对服用盐酸曲马多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高,总体幸福感就强;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的幸福感则弱。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生家庭经济环境越来越好,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初中生面对精彩的世界,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多了,自尊心及竞争意识更强了,但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了,可能出现无法正视和同学的矛盾,甚至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面对以升学为目的的考试,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国内学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以中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初中生在学校的目标。只有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才能上大学,这样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时代,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紧跟考试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编排班级,在一些学校出现的“火箭班”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性别等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到12岁时达到高峰,13~13.5岁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13岁时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14岁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与青春发育加速期同时开始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我国的初中生多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女生产生比较消极的身体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上却未表现出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谢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别人处,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又严重病残,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涂敏霞(2006)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教师情绪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健时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不是背离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们“秘密”的人。在父母与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我意识渐渐增强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小时候吃饱、穿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势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父母才是真正从“身”、“心”上对子女关心、照顾。如果学校能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家长分别设立父母的成长课堂,针对每一年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指导教师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中国目前关注教育中忽视的一个方面。
3.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 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二、拒绝忽视的教养方式
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孩子一点点小挫折他们就会盲目的认为孩子不行,对孩子投入时间少,表现得漠不关心,听之任之。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形成孤僻、冷漠的个性,在其偶尔与人的交往中也会对他人充满敌意。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健康还受到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家长更应该多给以其关心帮助。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是表征个体认识理解和保存利用知识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初中阶段,孩子处在身心发展的第二高峰,其生理的逐渐成熟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物资基础。这也就使得初中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着质的飞跃。所以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初中生认知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人格是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使我们区别于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从其性格上反应出来。有的人活波,有的人内敛,而有的人又暴躁等等。如果父母缺乏有效科学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其人格发展的弊端。一些调查研究中也反映出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大的人格发展起着调节作用。3.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行为发展的影响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采用支持、理解的教养方式会有助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减少;而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会助长其不良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交行为也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蒋奖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与父母教养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会使孩子自信阳光,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较为主动。相对于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而言,父母的关注与指导教育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青春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会使个体对未来的生活具有适应性,具备处理好各种复杂社会生活问题的技巧。孩子因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社会化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父母对孩子较为否定的环境中,孩子往往缺乏勇气,懦弱,做我评价低,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孩子过于的溺爱,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的孩子这表现为依赖,自控力差。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障碍的家庭中,孩子易产生孤僻性格,极端心理,会导致行为过失。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出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打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缺失家庭教育的农村初中生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使得“问题”孩子越来越多。5+2=0,这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探索在这一新形势下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教方法的缺失,家教时间的缺失,监管的缺失,亲情的缺失,教育理念的缺失。基于以上原因,作为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实施文明家教、科学家教,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文明家教,和谐家庭
(1)文明家教,首先要做到惩戒方式的文明化。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知道咒骂和殴打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远远大于肉体的痛苦。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惩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家长必须给孩子一定的反思时间,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要受到惩罚,最后要表明他对于这个错误的态度,表现出悔改的意愿。有的家长对孩子罚站甚至是罚跪几个小时,面对强势的体罚,孩子表面上认错了,可心里却起了个“大疙瘩”。我们罚站,只需要5~10分钟就够了,罚站完毕后立刻和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所在,表达对孩子的原谅和理解之情,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这里还必须指出,坚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殴打孩子。
(2)文明家教,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做起。由于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很少,所以众星捧月,娇惯孩子。这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乱丢乱放东西,不会做家务活,做事不分主次,懒惰自私,娇气任性等等。对此,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的卡纸,剪成心的形状,在每一张上面依次写出孩子从起床开始到睡觉为止应该做的主要事项,挂在明显的地方,让孩子随时能够看到,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3)文明家教,从奖励孩子的优点开始。这种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刺激为辅。由于农村条件所限,家长可以奖励孩子一个苹果,一根香蕉或者一本好书之类的。尽管东西不值钱,但还是可以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对于做事更加自信,促使他们自我完善,努力做得更好。
(4)文明家教,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入手。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所以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对子女进行教育,一定要制定计划,周密安排,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点上攻破。一次只针对某一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
二、科学家教,提高效率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素质。前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的家长学校现在已名存实亡,所以政府要组织社会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打工者走到那里,家长学校就办到那里。让家长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让农村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明白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弄清城镇化进程中打工者子女家庭教育所存在和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状况,了解他们在此阶段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弄清那些社会现象导致他们沾染上了不良习气等等。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给他们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做好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2)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上多下功夫,采取恰当的策略。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家长要给孩子暗改的机会。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惩戒,一次比一次严厉。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能再发生。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大发雷霆,要努力克制,使自己冷静下来。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错误的危害性,自觉地去改正。每次家教要达到一定的效果。
(3)呼唤亲情,沟通心灵。在调查中发现36.82%的学生认为家长和自己交流非常少,这就导致初中生与家长产生“代沟”。如果处理不当,“代沟”就会逐渐加大,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亲不爱自己了。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使其受到惩戒,又要使其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爱。所以农村家长尽管在外打工,但是要多抽时间与孩子平等交流,找机会多谈心,使孩子的心灵得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