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贸贸易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对外贸易职业技能是指在对外贸易业务过程中利用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圆满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岗位技能,这一技能以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较高的个体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
二、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对外贸易的工作特点,一笔外贸业务(以出口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等7个模块,可以细分为了解产品、熟悉市场、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预收定金(或催、审、改证)、备货、租船定舱、报关报检(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纠纷处理、存档备案)等18个递进业务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
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课教师要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各典型工作任务的执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外贸业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指导专业教学;第二,学生要清楚外贸业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个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强化专业岗位技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专业学习。按照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在企业专家和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对外贸易工作大致分为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物流、外贸财会、外贸文秘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
1外贸营销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熟练,能撰写、阅读英文邮件和外贸函电,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2)能够操作电脑,能够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办公设备。(3)熟悉公司经营范围,了解公司经营的产品;熟悉外贸操作流程,能单独操作进出口业务。(4)能够运用电脑或通过及其它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业务、多渠道收集客户及产品相关资料。(5)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能够开发和维护客户,具备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
2外贸跟单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熟练操作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3)协助业务员或经理履行贸易合同,打样、产前样确认、产中检查、产后验收。(4)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业务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5)熟悉工厂生产流程,掌握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知识。(6)熟练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
3外贸单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缮制外贸合同和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或L/C要求缮制各类各类外贸单证。(3)熟悉信用证种类及信用证条款内容。
4外贸物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能独立报关、报检,办理租船订舱事宜。(3)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多渠道了解国际航运行情。(4)有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
5外贸财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2)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3)熟悉外贸成本核算。(4)能够独立办理国际结算事宜。6外贸文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1)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网络管理知识和电脑、办公软件操作能力。(2)熟悉外贸流程,口才良好,表达能力较强。(3)独立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4)独立组织会议,安排客户的吃、住、行、观。(5)独立办理各种文档资料的归类处理和存档备案。
(二)选择技能培养模式
1课证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
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
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三、完善高职高专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
(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
(三)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
(四)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关键词: 对外贸易;谈判;英语多义词
Key words: foreign trade;negotiations;English polysemous wor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7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贸组织的加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在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对外贸易谈判也日趋重要。词汇作为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在对外贸易谈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并且各个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词汇都具有这一特征,而且如果一个词被使用的频率越高,其所包含的意义一般也就越多。如plain的意思就有清楚地,坦白的,不漂亮的,朴素的等等。face一词,可以指脸,面孔,又有面子或表面的意思。如何辨析并在适当的谈判场合使用多义词?本文通过对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和语境理论的分析,帮助读者找到了行之有效方法。
1 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多义词的辨析
1.1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他们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它认为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原型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该理论认为范畴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可以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原型就是范畴中成员属性表现最佳、最清晰、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成员。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就是原型范畴的成员主次性和边界模糊性的有力解释。如果将词汇的多个义项看成一个范畴的话,其中那个最为中心和核心的义项就是其他义项的原型,通过不断地延伸和辐射产生其他义项。
1.2 原型理论视角下多义词词义生成方式
1.2.1 辐射式(Radiation) 辐射式,顾名思义,就是指以词汇的原型意义为中心,派生其他义项,各个义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是又是独立存在的。如head一词的中心意义为“头,头部”,以其为意义原型,派生出来多个边缘义项,如图1。
1.2.2 连锁式(concatenation) 连锁式,是指词义的扩展一个接一个,每一个词义都是在前面一个词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而最终所产生的词义与前面的原型词义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图2就体现了英语单词“candidate”的词义扩展过程。
1.2.3 综合式 综合式,又称仙人掌式,即某一个词义的延伸既体现出辐射式的特征,又包含了连锁式的特征,两者交替出现,可以形象的如图3所示。
单词“board”的本意是指“一块薄木板”,以此为基础辐射出“船边甲板”、“桌子”、“板床”、“舞台”、“布告牌”等多个义项,然后又连锁型变化为 “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等等。
1.3 原型理论对多义词学习的指导 我们很容易发现,不管是辐射式,连环式还是综合式,一个单词形成多个词义都是建立在这个词的最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意义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充分理解了一个单词的最基本的含义,我们才能基于这个原型意义记住其他的派生词义。但是,学习者也不可以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贸然的切断了原型与派生词义的联系,孤立的背诵每一个单词,这样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学习一词多义时,应该重点掌握原型意义,更多的了解多义词的核心,再利用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似性,把握联系,掌握词义。
2 隐喻理论指导下多义词的辨析
2.1 隐喻理论(Metaphor Theory) 英国诗人雪莱就曾提出“隐喻不仅是诗人赖以揭示宇宙间事物相互关联的一种手段,它实际上也反映出语言的本质。”Lakoff和Johnson又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和经验”。隐喻涉及两个概念的比较,一个概念在另一个概念的基础上被认识和诠释。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结构映射(mapping),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另一件事和经验”就是始源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一件事和经验”就是目标域,是所要说明的陌生的、抽象的东西。隐喻是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重要的认知理论依据。英语中大多数的词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释义。人类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法,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词的其他义项。
2.2 隐喻的类型 根据隐喻的使用频率和常规化程度,语言学家将隐喻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2.2.1 死隐喻 (dead metaphor) 死隐喻是指一个词汇的比喻含义已经脱离了该词汇的原型意义,或者已经成为了该词汇常用含义的一部分。如:germ原义是指a seed,但是现在microbe也已经成了其意义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在话题与喻体之间找不到任何相似的关系。
2.2.2 死寂隐喻(dead and buried) 死寂隐喻是指某一个词汇的隐喻义和原义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大多数人是看不出来的。如:clew原义为a ball of thread(线团),现在隐喻为piece of evidence(线索)。
2.2.3 非活跃隐喻(inactive metaphor) 非活跃隐喻是指某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与原意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但是有可能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改变。如,flow,意指水流,也可隐喻为车流,人流,电流等等。
2.2.4 活跃隐喻(active metaphor) 活跃隐喻是现在比喻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词汇的原型含义已经和喻体之间没有词汇关系,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我们很容易辨析其含义。如:bottleneck(瓶颈),brainwash(洗脑)等等。
2.3 隐喻理论对多义词学习的指导 作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重要的认知依据,隐喻理论对于我们掌握一词多义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思。在多义词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追本溯源,在掌握原型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隐喻原理,引申出其他抽象词义,举一反三,那么我们肯定能摆脱以往单调枯燥的词汇记忆模式,并将多义词更好的灵活运用。
3 语境理论指导下多义词的辨析
3.1 语境理论(Context Theory) 语境(context)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语言学家认为语境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同存在的语言环境,以及他们对其所共有的认识。因此,要达到沟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不光要掌握语言内的上下义关系,还要了解语言外的语境因素,这样才能消除交流中的语言歧义。英语中有些单词具有几种甚至几十种的含义,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词汇含义。只有准确的掌握了上下文的语境含义,才能精确地理解英语多义词的含义。
3.2 语境理论在多义词辨析中的具体体现
①例: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turn down your radio a little bit. Appreciate 在字典中给出的释义是欣赏,赏识;理解,意识到,懂得;增值,涨价。当我们把这些词义一一带进去,发现仍然无法理解这个句子的真实含义。由于这几项词义是接近的,故此句中可理解为感激,感谢。另举例如下:
My father can't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欣赏)
I can appreciate the new problem we are facing with. (意识到)
All the students appreciate a holiday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hard work.(体会到,体验到)
词汇appreciate 的根义是“能够看到其中不容易被人看到的价值、妙处和难处”。因此,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汉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我们不难辨别出这个多义词的含义。
②例:the clear water of a mountain lake
a clear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Wait until the road is clear.
Allow three clear days for the letter to arrive.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clear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释义也是种类繁多的,如清澈的,清晰地,透彻的,整整的,当它做表语时也可以表示无障碍的。
4 结语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对外贸易谈判中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很好的掌握英语中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达到商务谈判双方的共赢,我们应该以原型理论为理论依据,准确的掌握多义词原型意义,熟悉其延伸意义的演变过程及扩展模式。同时,利用隐喻的方法拓展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语言,在准确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多义词的引申含义,增强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抓住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货物贸易,使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05倍,从位居世界第32位跃居世界第2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从初级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机电产品(主要是处于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品种)已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994年的21.61%增加到2006年的49.82%(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升级,这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逐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绩效。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国情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以持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若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则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等数量的进口商品。
从表一可看出,自1980年到2005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8%(以1980年为基期)。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重在90%以上,所以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贸易摩擦增多
至2007年,我国仍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图一可看出,自2001年起,世界反倾销立案数呈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我国遭受了61起反倾销立案,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量的40.67%。此外,贸易摩擦产品所属领域不断扩大,遭到调查的产品从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到机电产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涉案产品数量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形式增多,除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外,入世以来,其他国家利用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等手段频繁发起贸易摩擦。因此,如果继续进行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三)低成本优势适步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近年由于劳动力短缺,这些地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工资才能留得住工人,而随着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工资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通过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当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比如广州市连续三年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3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80元/月,达到860元/月。
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过去地方政府通常把土地很便宜的出让出去以吸引投资。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而且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对企业经营构成巨大的压力。
(四)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难以持续
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3.5%、9.9%、15.3%、15.1%和10.6%,(根据各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出),而我国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7.5%、8.3%、9.5%、10.1%、10.4%。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供煤紧张问题。在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216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在当年达到了24.6亿万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产出率较低,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维持。
二、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攫取了极大的利益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服务贸易,以少消耗和占用资源能源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的服务品,并且利用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边、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2%,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速为11%,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2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其中,出口32600亿美元,增长18%:进口30600亿美元,增长16%,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近24.02%。
欧洲在世界各大区域中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2007年,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6620亿美元,进口14340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7%,均高于前几年增长水平。按国家进行考察,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其出口额分别为4540亿美元、2630亿美元、1970亿美元和13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3.9%、8.1%、6.1%和4.2%。2007年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其进口额分别为3360亿美元、2450亿美元、1930亿美元和15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1%、8%、6.3%和5.1%。这预示着在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
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表现。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近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上升至3.6%。商务部2008年6月6日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9%,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8.8%;逆差7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逆差规模显著下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届时服务贸易规模将比2006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将努力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获得和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同等好处,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发展不协调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情况排名,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较上一年增长了26%,位列世界第二;而在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依然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较上年增长了21%,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位居第七位和第五位,服务出口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73%,而美国的比重为13.93%,刚及美国的1/4。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我国的商品贸易额不相匹配。
(二)进出口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9.56%、26.56%和17.90%,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02%。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低于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得出)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直至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1997年为92.9亿美元,1998年下降到19.63亿美元,但2004年又回升到97亿美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贸易逆差大竞争力就弱。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与总额之比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这一公式推算1997-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指数为-0.09,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服务竞争力较弱。
四、利用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这与对服务贸易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植都不到位,虽然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近几年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更多地侧重于货物贸易。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服务贸易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要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
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要努力保持其优势。同时,要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通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业务,以取代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的货物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要把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50-03
一、广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外贸竞争力较弱
广州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从2008—2012年连续5年接近于0,与同处“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差距较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2011年甚至连续三年出现负值,见表1。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仍然不强,出口竞争力较弱。
(二)贸易额偏低
与我国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进出口贸易额要明显低于同期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或外贸实力不强,如图1所示。
(三)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2008—2012年,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比例几乎均高于全国水平。虽然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比例在2012年达到近5年来的最低值,但是仍然高出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见表2。
(四)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
广州近5年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较小,见表3。
(五)贸易市场相对集中
2012年,广州的主要贸易市场集中在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和韩国,对这些市场的贸易额占到贸易总额的70%以上见表4。
二、广州市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广州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丰裕的劳动力供给方面,而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有限,这就决定了广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处于低端生产环节,对外贸易以传统的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近两年“民工荒”的出现又使广州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短缺是广州当前与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2008—2010年,广州市私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未超过20%,而外企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达60%,见表5。此外,2011—2012年广州市外企的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高达50%以上,见表6。可见,长期以来国企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外企以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广州市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私营企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少有起色。
(三)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外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全球各地抢占市场,靠的就是名牌,对外贸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名牌是属于无形资产,不仅可使企业利润收益增大,也可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目前,广州的国际知名品牌有欧莱雅、宝洁、本田、金利来、佐丹奴等,但这些清一色是国外品牌,缺乏本土国际知名品牌。制约名牌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内部品牌意识淡薄,发展规划不合理,品牌宣传不到位,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等;其次,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品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广州服务贸易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其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额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制造业,见表7。
此外,在服务业中被称为无形贸易的旅游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力也显得乏力。2008—2012年广州市旅游业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见表8。
三、广州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本地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积极与主导加工贸易的外企合作,逐渐掌握加工贸易的主动权,促进加工贸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二是科学制定加工贸易政策门槛。通过修订外商投资目录等方式适度提高加工贸易的进入门槛,以确保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业、低碳产业;三是从“硬性制造”向“软性制造”转型。过去制造业只专注于产品设计、制造和质量等有形的管理,但对资源管理、服务导向、人才培养与流程创新等软性要素关注甚少,而在当今以知识竞争为主的时代这些因素更加重要,应倍受关注;四是鼓励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摆脱价格竞争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五是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新增或扩大一般贸易,积极开展内销。
(二)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提高私营企业比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搞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此背景外贸改革势在必行,广州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应率先垂范。由于国企和外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私营企业的比重过小,致使市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在外贸格局中大力培养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壮大会打破外企和国企的垄断地位,使国企增强竞争意识,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促进企业的快速转型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促进双向投资平衡发展
首先,要规划好外资投入领域,将外资引入新兴产业、环保低碳产业,限制外资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投入;其次,实行严格的外资投资审批制度;第三,要将本地闲置资本投向境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第四,制定优惠政策,放宽闲置资本流出限制;第五,引导本地资本向新兴市场投资。
(四)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政府要大力引导,鼓励本土知名品牌走出去,向国际市场发展。为知名企业、名牌产品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保障健康发展;第二,企业自身要积极制定科学、长远的名牌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经营、管理与保护;第三,社会要给予本土品牌支持与鼓励,建立健全品牌评价体系。
(五)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金融业。政府应减少干预,放低准入门槛,引进私有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运输、物流业。广州市是华南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拥有国内三大航空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输、物流业,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市场。
生活服务业。在市场经济引导下,促进本地服务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提升生活服务业服务水平。
旅游业。充分挖掘广州的旅游资源,在“羊城新八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转型之路[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
[2]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小彪,葛春凤,杨华辉.广州对外贸易竞争力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魏 磊,蔡春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路径[J].经济论坛,2011(2).
[5]刘丽萍.广东省外贸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6]韦影敏.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方式转变对策[J].企业导报,2012(15).
[7]佟家栋,周申.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9]谢衡晓,王晓辉,龙志和.影响广州市外贸出口因素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0]张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下的政策调整分析[J].求是学刊,2008(6).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 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 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 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 (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 (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 (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 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 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 模型结论并分析
3.1 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 ),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4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一、浙江省外贸发展总体现状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6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91.5亿美元,年均增长49.6%。其中,2006年出口总额为1008.9亿美元,继2005年增长26.0%后又增长了29.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居沿海主要省市第四。无论是进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还是进口增长率,浙江省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进出口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以来,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四。1986年浙江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6%,到了2006年,进出口比重增长到7.9%。1998年以前浙江出口在全国的位次徘徊在第六、七、八、或九位,1998年以后,出口规模己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依存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为8.9%,2000年提高到38.2%,2006年则升至65.1%。
二、 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逐年增多
浙江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居高不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全球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出跃的浙江商品已成为贸易壁垒的受害者,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浙江外贸发展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产品遭遇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和知识产权壁垒案件日益增多。
2.资源约束日益突出,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对外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浙江是市场大省,却是资源小省,缺煤少电无油,土地、能源等各种要素资源短缺,这使得浙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约束,而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这些都将继续制约浙江外贸的发展。同时,浙江对外贸易是粗放型增长,输出大量的物,却换回数量不对等的“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输出资源、输入污染,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浙的外贸发展单纯通过数量扩张来促进增长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和资源等诸多性因素的制约,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因此,以打造外贸强省为目标,按照科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外贸工作关键。要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对外贸易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1.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浙江省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浙江省以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从总量、结构、效益等多方面己制约江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粗放型增长的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而存在很多的问题,浙江外贸的“粗增长”之路会越走越窄。浙江省要想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贸易利益的持续获得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动比较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
2. 当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增加己成为世界各国外贸发展的目标。浙江省经济增长要求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浙江省作为我国的贸易大省,其外贸方式的转变不仅对浙江省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3.转变增长方式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种增长方式不进整和转变,不仅使增长停滞,还会带来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浙江外贸发展由增加到质的突变,由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式经营方式,是实现浙江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浙江由贸易“大”省转变为贸易“强”省的正确选择。尽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动程,在现阶段,浙江省粗放型的外贸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但是根据相应的外贸规律,积极转变浙江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浙江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就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贸易条件等几个原则,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要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有利于改善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或贸易条件处于有利于地位的商品是否占主导。从这个衡量标准来看,在国际分工形式中,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要优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国家则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和出口效益这两个原则,看商品结构是否按照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发挥要素或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进口,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
注重进、出口的相互协调,既要坚决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品出口,又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和技术。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资源短缺已对浙江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浙江应该利用市场大省优势,选择若干产品积极扩大进口。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大计的具体形式,是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认清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1.贸易增长方式的含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这两种不同方式。量的增长表现为单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上的扩张,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可能以较大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且贸易利益和国民福利增加的效果不佳。总之量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2.贸易增长方式演进的一般规律。贸易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可以用贸易四阶段论来表述:贸易四阶段论很好的说明了贸易增长方式的一般规律,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主要依赖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的理论。它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3.贸易增长方式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按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
从出口方面看,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对外贸易方式的质的提高。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使一国生产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由此,国际贸易己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结构决定了进口结构。
一、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经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60%,已经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生产扩张过分依赖廉价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犷,经济效益低,能耗多,污染重;而且我国以廉价劳动承接的这些加工贸易普遍技术落后,效益差,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低附加值部分。
服务贸易在23年间增幅达35倍,年平均增长16.92%,大大超过了中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首次降至94亿美圆,可以说服务贸易较过去在不断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事实还有另一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形态,还表现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14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82亿,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0.9%,这个比重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服务贸易的发展的不平衡却让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产业产值上,服务业和制造业已非常接近。为什么贸易上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我国服务业能够出口的服务大多附加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壮大的同时并没有让服务产品有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出口的服务创造的价值也低。产生诸多问题的加工贸易能否向集约型的服务贸易转变,下面从产业的要素供给角度分析问题。
二、基于要素的产业结构基础分析
分析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着手,两个要素资本(K)和劳动(L),要素只在两个行业间流动,假设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一个生产函数Fs和Fm。为了分析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要素流动以及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量不变,技术不变,现实中的要素的增加减少抽象为模型中要素价格的下降和上升。
如图1所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m约束表示的是制造业的约束条件,s约束表示的服务业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可以理解成是行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整合的总的资源,或者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可以是环境成本,可以是资源成本,也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约束。Fm=ym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出是ym的等产出线,Fs=ys表示的是服务业产出为ys的等产出线。资源数量某时期一定,形成均衡状态,劳动力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优化生产。在(K’m,L’m)点时形成新的均衡。从(Km,Lm)到(K’m,L’m)均衡位置的转移表现了服务业吸收要素,发展壮大的趋势。制造业产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有产出水平上升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1.从要素禀赋理论以及运用最优规划模型能够得出制造业的资源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家产业部门应该促进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之意。
2.转变制造业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对于资源浪费型的产品要严格限制,加工贸易产品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服务业的发展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配套,同时促使产业升级加快其进程,服务业中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技术引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必不可少,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第二,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第三,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二)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
在贸易结构上,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发展异常迅猛。从表1可得2008~2014年这7年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68倍,从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43030亿美元,由比美国少8818.47亿美元到赶超美国3343.7亿美元;货物贸易出口额从14306.9亿美元增加到23427.4亿美元,增长了1.6倍;进口额从11325.7亿美元增加到19602.9亿美元,增长了1.7倍。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同样在这7年中,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从3045亿美元增加到6069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出口额增长了1.5倍;进口额增长了2.4倍;但是截止至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却仅为美国的近一半。此外,中国服务贸易同时也落后于中国的货物贸易。不仅如此,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为主,那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电影音像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大致在0.12%~4.25%之间,国际竞争力薄弱。
表1 2008~2014年中美两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美国经济分析局(http://bea.gov)
我国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就必然导致了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过高,造成大量的消耗和污染。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意味着外贸产品多为工业制造业企业提供,而相对于农业和服务业而言,工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较高。
(三)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
在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对外贸易对产业的拉动力不足。1985以前,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最小比重都为86.54%,显然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0年以后,加工贸易开始反超一般贸易,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67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的51.24%,并且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之后的十年中一直超过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最重要渠道。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才大致维持在40%~45%之间,略低与一般贸易的比重。我国的加工贸易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在国内组装加工出口销售的。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本质上是发达国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时,通过产品内贸易将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由此便可光明正大的将大量的碳排放转移至中国,并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榨取“要素租金”。此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充当终端加工制造者的角色,主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企业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煤能源作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过大。作为全球加工厂,中国不仅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以及进出通运输排放成本,而且还承担了隐含碳的转移成本,这客观上造成了与低碳经济的矛盾。
(四)出口产品结构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品有待加强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优化这个事实应当承认。但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中低等技术含量制成品仍然占据很大比重。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占总出口的27%。但是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比重仍维持在55%以上(其中低技术含量制成品超过30%,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接近25%),这表明出口产品结构依然落后。同时,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大多只是在华跨国公司组装加工后的出口(电脑、手机、汽车等组装后出口),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由我国民族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可谓少之又少。这种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决定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以依靠大量生产取胜,而大量生产又必然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这就是说,要适应低碳经济的潮流,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必须逐步走向结构多元化和产品高级化。
总结得之,贸易结构上,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货物贸易产品主要依靠工业制造,工业又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此种贸易结构直接导致了出口产品的高碳化。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贸易相对薄弱,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利润微薄;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健全,存在很多漏洞。以上所有方面都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现实存在的不足与低碳经济对其的要求相背离,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对外贸易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向可持续低碳化发展,转变现有的外贸发展模式就成为必须且尤为重要了。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选择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不足与客观要求要背离,为了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低碳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外贸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推进技术创新,推广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开发低碳产品。例如,现在地板行业就已经向着研发低碳地板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第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家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第三,自主研发新技术。
(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产品结构亟须调整,而产业作为外贸出口的基石,要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就必须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因此,必须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技术创新降低传统大宗出口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如严格限制高碳产品出口,鼓励低碳行业的产品出口,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同时,抓住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三)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调整能源结构。首先,我国应把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重点,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然后,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向“低碳富氢”方向发展;最后从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四)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就制度政策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以及每个公民的参与,其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二是从政策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制度。四是从人们的消费习惯着手,倡导绿色消费,崇尚节约,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
就法律层面来说,要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应尽快出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参考文献
[1]俞顺宏.贸易政策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国际视角――以碳关税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18~20.
[2]焦芳.低碳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1(02):49~54.
[3]李D.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节能减排,2010(02):56~7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现状。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三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使得我国出口连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是,我国的出口是低效率的,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是不相称的,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但是巨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渐的显露出来。(1)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渐高涨,最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中国巨大的贸顺差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而由此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出口的利润空间萎缩,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2)贸易摩擦增多。我国的低价产品冲击外国市场,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进一步激化贸易争端。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件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很多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对我国产品频频设限。
2.对外贸易增长分析。(1)对外贸易增长的效率。在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的2006年~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名列第五十四位,相比去年下跌6位。中国的2004年至2001全球竞争力排名分别为49,46,39和33,些数据分析与我国的贸易状况是相吻合的。国家竞争力是贸易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中国国家竞争力的连续下降,说明了中国外贸增长效率的不断降低。(2)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的重要指标是外贸依存度。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大幅度增长的,截止至去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了63.86%。比照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3年至2003年都基本维持在20.4%~25.7%,上下波动幅度不过5个百分点。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增大。(3)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则与中国经济本身的可持续性相关。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是成逐年上升趋势的,在2004年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但是随着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已经在逐渐失去。
二、外贸增长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贸易额的增长大部分是纯数量的增长,而出口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出口的增加。纯数量的出口增加,使得我国在初级产业中不断的重复低效率、高成本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并且在这些产业中投入大量的重要资源,造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粗放型的模式促进了我国对高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依赖,这非但不能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我国的科技发展。即使在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上,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研发部分基本不在我国。
与国际贸易相对比,我国国内贸易倒是能够比较稳定健康。我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国内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我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使用替代型能源等方法。
我国外贸易依存度相当高,并不具备国内贸易的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国内贸易发展成熟,其贸易增长方式已经显露出它的不适应性,需要借鉴国内贸易改革的经验,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
三、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及途经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关键中的关键是政府如何进行引导,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做好宏观调控。这是转变得基础,是进行转变的整体框架。在宏观政策确定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外贸质量。
1.改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大多是规模大价格低,是中低档产品的出口,只赚取其中的加工费用。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因为低价格,而是因为质量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2.提高外贸增长的效率、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设;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3.借鉴我国国内贸易增长的方式。国内贸易的增长是可以借鉴的,各省之间的贸易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对外贸易相类比,各省市的企业可以与各跨国公司类比。学习借鉴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避免资源浪费,减少贸易摩擦,以提高增长效率及质量。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距离贸易强国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得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我国则应在充分利用自己要素禀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由粗放式贸易向集约式贸易转变,同时提高外贸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