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交流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外合作交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外合作交流

篇1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00-01

艺术文化的交流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理解的纽带和桥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现今日益频繁的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民族舞蹈之韵展现在世界艺术之林,在与不同国家进行舞蹈艺术鉴赏、民族舞蹈的展示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悠久的、灿烂的民族舞蹈瑰宝的有所认知,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在世界各国的发扬光大。其中,英语作为国际间第一交流语言,其地位和作用自然不言而明。在我国舞蹈教师和从事舞蹈表演的专业人才由于主客观原因,英语水平相对滞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民族舞蹈艺术魅力更好的发挥,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1民族舞蹈对外交流中的英语瓶颈

任何文化艺术的交流都是一个参照,比较,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它必然要建立在对国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所以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专业的舞蹈人员如果具备娴熟的外语技能,在文化交流时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艺术的背景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顺畅和谐的沟通能快速准确的了解对方,促进双方友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友谊,共同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平台。而现实是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术水平较高,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比赛和对外交流中面临着沟通的尴尬。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舞蹈领域,日常的翻译不能满足专业性较强的民族舞教学要求,一般外语翻译人员对舞蹈专业术语比较陌生,授课所翻译的意思往往达不到中文要表达的效果,难以做到准确无误,明白清楚地表达。去年有幸受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长城艺术团的邀请,赴加拿大进行为期半年的文化舞蹈艺术交流,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交流与推广到,让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能更多的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自身英语水平不高,双方在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往往是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授课内容,双方沟通难度较大,教学进度缓慢。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配有翻译,但翻译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的培训,对舞蹈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能准确无误的将授课者的意图阐明,这样的授课效果,很难让国外的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开始努力学习英文,在教学中尽量用英文表达,经过一段时间与学生的磨合,呈现出相较之前大相径庭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学生能完全清楚地掌握每个舞蹈动作的规格、要领、动作的关键点及不同舞段的风格变化,同时完成的舞蹈作品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浓厚兴趣,形成了学生与老师能交流、能互动的大课堂。

2民族舞蹈对外交流中英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所承接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越发频繁,很多专业艺术院校会定期派出民族民间舞教师到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这是一个接纳与推广,教与学的过程,英语在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面对一群跟自己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娴熟而准确的英语表达能力将会有助于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首先,要让人们了解从这个舞种背后所衍生出的地域性,时代性,当地的民风民俗,这一切都需要舞蹈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当向外方人员介绍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的背景文化时,除了介绍这个舞种本身的特点外,也需结合对方国家的相似的舞种来进行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让对方清楚地了解这个舞种。比如:当教授中国传统的藏族踢踏舞时,除了描述独特的地域性造就了传统藏族舞蹈的体态、动律外,也可将一些西方经典的踢踏舞种进行对比(如爱尔兰踢踏舞),这样的介绍能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从两个不同的舞种中找到相同的动律规律,更加深入的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但这一切都是以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为先决条件的。其次,在授课之前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文化背景,法律,了解当地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被大众普遍接纳和采用,通过交流与当地的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会对今后的舞蹈教学与创新有所帮助,再次突显出英语技能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交流过程中,学生作为最直接的授课群体,怎样才能让她们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除了要求教师除了运用准确清楚的舞蹈肢体语言,还要以简洁明确的文字语言来表达出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回答学生在难以掌握舞蹈动作要领时的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此时尤为重要,试问在国内的舞蹈教学都如此,那么当面临一群来至其他国家,完全不了解中国悠久历史背景,而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舞种的学生,熟练地外语表达能力就更为重要了。如果舞蹈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外语沟

通能力,既能够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详细的阐述舞蹈专业领域中的规格要领,技术技巧的方法,舞蹈动律的运动过程,又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学的内容,直接的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同舞种的细节,让授课群体在短时间内理解与把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与学的过程能自如的

运用英语语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重要依据

(一)历史依据。孔子曾倡导学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能者学习。当时盛行的“游学”之风,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有“于无文字处读书”的教诲;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我国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先后深入长沙、北碚等地推进平民教育,一生致力于乡村改造事业。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真诚,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作学徒”,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亮丽风景;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要让生活成为学生实践的素材和手段。先辈们的教育理念为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二)现实依据。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够突出、形式走过场、内容欠实在、成效不显著等等,而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欠缺,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多数缺乏社会生活体验特别是对当前农村基层生活的体验,对国情、民情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013年为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继续组织开展主题为“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环节。

二 、社会实践“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构想

(一)在校团委旗下建立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平台,成员有三部分构成:由党委牵头,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等部门内的部分成员;伍校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

(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网站和社会接触对外宣传运转工作。主要负责联系社会实践点,链接完善供与求这一环节。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生存靠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三)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区域划分,由中心成员负责指导和监督社会实践的展开,并对社会实践进行部分考核。在实践结束后对指导教师和实践学生进行考核表彰,并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总结。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要“全”。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建立“全方位”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校级组织机构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和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从组织上调动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校团委领导和指导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在院活级组织机构中成立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的实施,并对实践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其中各院级组织机构服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安排和监督,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二)管理运行机制要“实”。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整套社会实践运行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建设遵循专兼结合。专兼结合是指要以共青团干部为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队伍,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教师作为兼职队伍共同从事拓展工作。

2.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保障机制。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院要逐年加大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还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分层分类指导体系按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开展相应实践内容的教育活动:即一年级为第一层次,体验式实践着重情感观教育,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群众观;二、三年级为第二层次,学习式实践健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四年级为第三层次,服务式实践着重责任意识教育和职业信念培养,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重点开展科技咨询等实践活动。

(三)考核评价机制要“活”。探索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体系。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并加大权重;将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其职务晋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及实践成果展等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学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激励评价体系中增加创新的比重,如设立创新奖,引导大学生优秀实践成果与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提升其目标层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必须对实践目标设定、方案优选和考评体系即实践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利用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支撑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的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据悉,本届展中展期间将组织召开“展览场馆CEO圆桌论坛”。届时,来自全国各地新、老场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将就场馆经营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中国展览馆协会组展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南地区组展市场专题介绍会,并将对云、桂、川、渝等省市的展览市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篇6

 

作为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担负着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重任。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交流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相对滞后。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不够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精力和财力向专业建设倾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往往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高职体育的改革仍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展大多还是在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围绕体育学科体系进行,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中外合作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上,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体育教学大多与其他普通院系同步同等进行,部分院校虽开设一些适合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选修课程,但大都实行面向全院的网上选课,选不上的情况比较普遍。

2. 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较优越,学生依赖性强,学习目标模糊,思想松散,课堂表现散漫,组织性、纪律性较差。做事情个性较强,与同学的沟通协调能力要差些,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合作办学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压力较大。由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基础较差,为达到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的要求,学院一般给学生安排的课时量都比较大,每周的课程都在40课时以上,甚至有的学校晚上还要加课。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专业技能证书考核,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十分紧张的,在某些方面也诱发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2)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表面,对于考试的其他部分的评价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活动的外延认识有限,对体育教学提高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交往能力认识不足。

3. 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学生主体年年变化,学生的身体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学习目标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中外合作班学生入学后专业方向,和留学方向基本确定,培养方案基本明确,但是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和其它普通系科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国际交往竞争的能力收效甚微。

4.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更新缓慢,体育教学仍停留在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层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精力向科研、学生管理、运动队训练分散,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不够,对课堂教学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努力不足,甚至有时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能来活动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对课堂的组织要求降低,更谈不上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

5. 体育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充分

体育评价多以学生的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成绩的主要标准,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生活要求,在评价上缺乏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引导。

6. 体育教师的配备比较随机,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体育教师的配备一般都是学校随即排课,教师很难有教学的积累,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主观上不太愿意承担教学任务。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沟通组织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

1. 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为出国交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的培养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国际交流需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并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出国流向,进行有选择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服务。

2. 选择教材要有针对性(以中韩合作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1)职业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业体能上需要发展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肌力量,发展平衡能力,一般耐力、下肢静力性耐力、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等。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各种俯卧撑、爬竿、跳跃、健身跑等素质练习;在运动项目上可选择:田径、篮球、乒乓球、棒球、太极拳、南拳。

(2)民族性:国际合作交流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同时还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的使者,本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进行传播交流,所以本国的民族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该了解掌握,如武术、舞龙、乒乓球。同时留学的意向国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略有了解,如韩国的跆拳道、速滑等,了解外方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增设一些外方学校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第三年的留学学习打下基础。。

(3)实用性: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经常进行友谊比赛的一些项目,如:篮球、羽毛球;在交流活动中参与性高的体育舞蹈、趣味游戏、游泳、WKB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

3. 加强教法改革,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针对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认识体育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帮助的,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给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主体教育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注重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重学生肢体语言的规范性锻炼,如坐姿、站姿、走姿等基本的身体形态,微笑、鼓掌、握手等基本动作,从而强化风度仪表,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在情景模式下的出国语言学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外语练习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为出国后继续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交流提供基础。

(2)自尊、自信、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际交流学生要有更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课堂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采用自学法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及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信与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办学学生体育课一般开设四个学期,要能在国外留学期间体育锻炼,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才能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满足职业生活的的需求。

(3)团队组织策划能力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中外合作项目互派交流生活动开展已成制度化,在交流过程中体育活动必不可少,除了参与学校统一的活动策划组织外,自由时间学生互助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更需要学生具备快速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外出交流,在新的环境中团队交流合作作用更为明显。教学中注重互助学习和小组学习,在组织策划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团队的协作配合,上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法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如;在法国交流,晚上我们有一个中法交流生晚会,我们要在晚会上进行太极拳的表演,请大家分成四组,每组12人,进行活动的策划。。

4. 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向实际应用的引导

中外合作班的体育评价应该轻技能重实际应用,进行项目任务评价。在评价中结合实际活动竞赛进行团队性评价,还以上段中提到的太极拳活动的策划表演为例,打分以定性评价进行,打分依据活动策划材料和现场表演两部分,成绩组成团队自评(20%)+团队互评(20%)+教师评价(60%),评价过程要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学生的单纯运动技能掌握向职业生活能力提升引导。

5. 体育教师的配备要保证少而精

建议学校体育部门抽调外语水平较高、业务能力强的体育教师1-2名专门负责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与研究和学院对外体育交流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高职院校近几年新进教师大都研究生水平,外语基础较好,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总之,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只有按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抓住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有规律,不断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逐步完善教材教法和课程评价,加强体育教师的配备与培训,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职业技能的辅助作用,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永忠,余卫平,董伦红,赵苏结.中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

[2] 高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7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目标政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学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均属早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增多,为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此期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化为国内法规。2003年3月,我国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地位,也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在《条例》第一条做了明确表述:“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第三条作了阐述:“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办法》第三条中也就具体政策目标作了表述:“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归纳起来,具体政策侧重以下三个方面:(1)合作伙伴: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外国教育机构;(2)合作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兴和急需学科专业;(3)合作区域:中国各个地区,尤其要加大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暂行规定》颁布后近十年间,特别是《条例》、《办法》颁布实施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化,形成了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1000多个,覆盖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10余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省份,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西部地区发展迟缓,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有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项目,其余7个省、自治区依旧空白,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域分布东部和西部失衡。

从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且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

从合作办学的专业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小,但以计算机专业为主。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专业设置趋同严重,低水平重复。

在合作伙伴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一般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为数不多,除国内著名高校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外,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均为不知名的非优质的教育机构,且合作层次较低。

从合作的类型来看,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岑建君将中外合作办学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标签型,没有实质性合作,不引进国外教材,也不引进国外师资,即使引进,也是国外高校派一个教师到中国十几所学校做巡回演讲而已;二是引进型,把国外的课程原封不动照搬过来,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消化,囫囵吞枣地教学;三是修补型,把课程引进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特点进行适当的修补和增加;四是创新型,创新型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引进、嫁接、本土化和国际化。但目前我国鲜有此种合作类型。

从中外合作双方的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服务不是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贸易。”而作为主要外方合作伙伴的OECD国家政府的主导策略是促使教育成为一种出口产业,把教育视为一种增加收入的贸易。我国关于合作办学公益性事业的定位与OECD国家关于教育为出口产业的定位严重冲突。

三、关于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作办学按既定方针健康发展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目前引进的资源良莠不齐,与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信息的不对称也有关系。世界一流大学都为大家熟知,但二流三流大学中有哪些可以作为优质资源的专业、学科,却不为大家所知。政府有提供正确信息的职能和义务,应公布主要国家的大学排名、专业排名情况,引导国内高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正如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强学科专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学科和专业。”引导国内高校在国内新兴、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共赢

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法规政策,处理好我国教育公益性和国外教育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条例规定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但中外合作办学者不得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办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应当继续用于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徐永吉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务,中国对此种教育服务的国民待遇未作承诺。但考虑到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长远发展来看对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教育应当做到法制和管理上的统一。”因此,应逐渐对违背WTO基本原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亦应适时、适当考虑中外合作办学者的办学效益,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确保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理解为“在国际上知名的院校;一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一般院校的非知名的、但却是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国内急需、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或者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等。”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上述界定,为我们理解和判断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借鉴。

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国内教育机构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是否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教育资源的引进是否与学校的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相适应?外方合作伙伴是否在引进学科和专业上具备优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自身定位和目标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准外方合作伙伴、合作的学科专业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哄而上、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专业设置只能是短期行为,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相违背,有碍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篇9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又依赖于高等教育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现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优秀的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推动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进而培养出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的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文拟就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为各国提供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机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非常迅速。中外合作办学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使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有法可依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该规定特别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条例规定执行。2004年6月,教育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强调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但允许有合理回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对扩大教育开放进行了阐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阐释把教育国际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合适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弥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而且还能利用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的高等教育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却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河南省尤为严重。高等教育要得到迅速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了一种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需要合作双方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投入,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也能弥补高校运行经费不足的状况,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引进新兴的学科,甚至是区域内没有的学科,不仅能促进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甚至还能带动一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丰富国内高校的教学理念,还能取长补短,拓宽教育视野,引领国内高校进行国际化办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能促进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计划一般由中方与外方共同制订,或者中方引进外方的课程,每年由外国教师来国内进行专业授课。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是一种为学生适应国际竞争而设计的课程,所以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便捷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国内高校还是停留在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外方教师单独或者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方式不仅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视野国际化。通过合作办学,许多专业强、外语好的青年教师可以脱颖而出。部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去外方学习,或者在国内作为合作教师与外方教师共同进行授课与科研,在较短的时间内外语及专业水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能加强部分薄弱学科建设,填补一些学科空白。《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指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通过高校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办学,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些就需要优先发展教育。据经济学家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0%。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高等教育入手,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外资外智,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管理经验,加速本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且能促进本地的教育投资、教育消费,进而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能扩大中原地区的教育投资。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投资的领域很多,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也就不一定能保证满足高校的需求,而中外合作办学能改善这个情况。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投入,引进外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其次,中外合作办学还有一定的收费。根据《河南省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览表(2010年)》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为不超过18000元/生/年。目前省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一般在13000元~160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加大了中原经济区的教育投资,增大了区域内的现金流动。

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需要我们自己投资,而且也需要引进国外的资源和投资。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河南省是该论坛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国际论坛推介国家战略的省份,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国际关注。中外合作办学搭建了一个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开展国际教育的合作,也能推介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吸引国际目光。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给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人才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既懂专业知识、国际规则又精通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合作办学的成本远低于出国学习,学生不出国就可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配置新兴学科和专业,推动学科建设,带动行业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利于加强高校部分薄弱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同时,河南高校可以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引进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通过培植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学科,能迅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增多能够促进就业。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安排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人才都是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既促进了就业,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储备。

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入学机会公平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意愿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应享有的社会待遇。然而河南省虽然拥有全国最多的考生,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为河南考生提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能使人有更多发展机会上的公平,从而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四、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推动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而且还对高等教育的公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牛群.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J].煤炭高等教育,2010,(9).

篇10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与美、日、德、法、英、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及个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了中美经济学、法学、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

第二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

至2003年9月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还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外方合作者则主要以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大专教育为主,也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首先以工商管理类为多,其次是外语、信息、经济和教育等。合作类型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学历教育为辅。

第三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后。

中外合作办学按新条例的要求和规范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相应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

合作办学的优势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国际化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就会有外方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这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为无法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专业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多样性由于受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自199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对一结合的方式、一对多嫁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合作院校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

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课或聘任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从而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办学,能确保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培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英语”,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技能。该模式的英语教学通常以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从专业课初步阶段的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后期的纯英语教学为特色。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为中外合作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文凭(如西安思源学院“中加班”的学生既可取得国内大专文凭,也可取得加拿大莫哈克大学的大专文凭)。另外,有些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申请前往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减轻他们去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学生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获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对多嫁接的方式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保留合作办学方各自课程的特点,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通过合作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而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因此,一对多嫁接的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灵活多样的方式该模式是指选送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从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该合作办学模式形式多样、灵活,对于合作的双方没有较严格的时间和课程限制。该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派遣教师代表团、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更多地吸取国外办学的经验,强化国际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该合作模式既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允许企业介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但是,由于企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这类合作办学机构在经营中比较注重追求利润,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扩大招生量和获取一定水准的学费,就成了这种机构最大的外在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经营中会做一切有利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事情,其中包括降低录取分数、放宽教学要求等。其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信誉。这是所有注重盈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通病。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处于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不确定,目标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还有待于解决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问题。

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办与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发展水平、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有的学校与外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科建设,有的学校则着眼于经济创收;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更好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一些学校对国外院校的识别能力、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根据本校特点设立的特色专业少,盲目引进热门专业,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师资队伍不稳定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层次及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中方任课教师缺乏国际化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质生源不足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来看,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高考落榜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传统优质生源的不足,与相当比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影响和信誉度及学历认可度不高有关,更与高额学费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层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在寻求体现外交对等的学分互认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监督大学课程质量的协会和部门加强沟通,通过他们明确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了解合作方的背景、课程资质和师资力量。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标准、税收标准、外籍教师的待遇、发放币种、聘请方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等。

政府层面主管部门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建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学科进行评议,调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设置,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使中外合作办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年检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方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可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发挥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另外,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源。要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生具备跨岗、跨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外,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优势,应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具体的合作模式、英语教学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利弊,建立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在合作办学中少走弯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外的学生。

教师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合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评估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成为确保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有了合格的师资,也有助于减少外教课程,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减少学生的入学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总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学质量始终应是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01).[2007-02-25].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23.htm.

[2]王培根,胡水华,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略[J].机械高教工业研究,1996,(1).

[3]黄建如.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OL].(2005-08-05).bjesr.cn/esrnet/site/004ff001615c5ce8.ahtml.

[4]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OL].(2005-05-18).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05/20050518094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