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专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专题研究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消费需求高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致使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盛。旅游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目前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导致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旅游人才流失率高,不利于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区别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突出人性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性。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即提高人的素质。二是内在性。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传授人文知识,还注重人内在品质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即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内在性的特点。三是相通性或通识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其内容结构上与专业课程有区别,它既具有专业性的内容,又跨越专业的限制,使不是该专业的选课学生既能掌握相关专业最基本的知识,又能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基本道理,而且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是阶段性或渐进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大学》中这样表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充盈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阶段性、渐进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建立一个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体系。五是引导性。在文化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学人文知识中蕴含的做人道理与处世哲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99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试点阶段,将文化素质教育逐渐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领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曾几何时,高职教育被诟病为“人力”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被冠以“机器人”、“工具人”等称号。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声疾呼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也开始从思想上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的引导性不够。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过于功利,有些课程为了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而文化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没有或很少体现。二是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化”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具有相通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应该跨越专业的限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来分门别类,导致某些课程实质上沦为专业教育的延伸,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不够。三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大部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课程开设随意、盲目,课程凌乱,毫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并且有些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学习完全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教育的相关度低。四是文化素质课程的落实不到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部分职业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当作“面子工程”,没有全面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的院校甚至将文化素质教育甚至约化为“两课”教育,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五是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偏颇。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与专业课程一样,大多数课程的评价仍以分数论成败。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或渐进性的特点,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缓慢,需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化,还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及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慢慢积淀为素质,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必须经过教育、养成、熏陶等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不应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都有待改进与完善。

三、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以人文本、德育为先,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观,明白高职教育并非“制器”,转变高职教育为“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在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系统性与针对性原则。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既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既要贴近社会发展,又不能完全迎合学生。第四,可接受性原则。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所开课程必须具备可接受性,让非专业学生也能“听懂”,并尽可能地增加课程的可感知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灿烂的文化与厚重的人文精神。当今世界,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又要展现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与人文精神,尤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要与国际前沿理论紧密联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球各种文化的激荡与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有能力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正当权益,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健康、持续与协调发展,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构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程结构问题。通过研究,综观各高校关于文化素质课程划分的情况,笔者将旅游专业的文化素质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也称显著课程或正式课程,是指学校中的正规课程,是学校或教师公开承认并讲授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除了显性课程或公开授课等以外的课程,隐性课程避开课堂上的直接说教,而是将教育目的深藏在随时都可能进行的丰富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在无意识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通常能达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并且易于为学生接受,所以隐性课程通常又被称为隐蔽课程。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课程的显性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蕴含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及相关的人文表达能力的课程。必修课的设置,按照国外的经验,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类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世界文化与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外民俗等课程;第二类是方法类课程,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的引导课程,旅游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可以开设一到两门与生态环境、地理有关的课程,如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与环境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课程;第三类是表达类课程,主要学众传播和表达技巧,结合旅游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要求,可以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第四类是专题研究类课程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旅游是服务行业,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可以开设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学及相关课程。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才能及个性发展需求相关的课程。旅游专业的选修课的设置可以考虑开设语言类、艺术类、教育类的相关课程,语言类的可以开设各种地方方言,如粤语,艺术类的可以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类的课程,教育类的可以开设关于大学生恋爱、青春生活的等课程,如爱情、婚姻与家庭。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隐性课程被国内许多学者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指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目的,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塑造理想人格。结合旅游专业的专业学习及社会对旅游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高职旅游专业的隐性课程的设置,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多涉猎文学、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阅读一定量的中外名著;开展各类人文知识讲座,如各类音乐、戏曲艺术赏析讲座,中国画、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鉴赏讲座,中国陶瓷、雕塑及各类工艺品艺术赏析讲座,各类影视评论、文物古董及旅游文化、公关礼仪等讲座;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如中国传统的各类民俗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旅游技能竞赛节、西方艺术节、戏剧节,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各类文化,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校内各类文化社团组织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与口才、书画摄影展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观看各类经典影片、文艺演出和音乐会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围绕专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参观、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从而改造自我、提升自我,进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结语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笔者只是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不够成熟与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完善。总而言之,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 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

[3] 傅晓军、尹新:从哈佛通识教育到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4] 韩秀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4(11).

篇2

校企合作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必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特征极强,其应用型和职业化倾向促使旅游高校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市场经济开启了高校教育通向产业需求的大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产业的召唤,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作为应用型的地方高校,更要敢于创新培养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产业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磨练学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投身于旅游行业发展之中。

一、研究概况

顺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趋势,应对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变化,文章对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在安康金扬宾馆、西安维景国际大酒店、榆林永昌大酒店、瀛湖旅行社、陕西国旅、春秋旅行社、石泉燕翔洞景区、安康瀛湖景区等地的就业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方、实习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就工作感受、企业能力要求、学院培养等各方面获取很多值得思考的数据和想法,对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给予了一定的方向和借鉴。在访谈中,笔者先选取了与旅游实践教学相关的21项关键词,包括模拟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技能师范、参观学习、学术讲座、校内实习基地、假期实习、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平台、短期顶岗实习、课堂分析与辩论、社会服务、技能竞赛、假期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学科小组活动、野外实习、科研论文指导、颁发工作证书、双语教学、企业定制。请企业方与实习学生分别就21项测量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非常不重要1分、比较不重要2分、一般3分、比较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再将每一项的总分进行统计,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13份,得出每一项的平均得分。其中总得分在3.5分以上,即“一般”以上的一共10项内容,见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校外、校内实训基地和假期实习,说明学生希望可以有较完整的时间保证实践经历,从而利用学校搭建的实习平台,来检测自己的专业水准,磨练自己的实践技能。企业方也希望加强与学院的联系,建立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协议,达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流程,特别是定制化、订单化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敢于实践,勇于投身于旅游行业。其次,排名3-10位的测量指标,体现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手段的丰富性及第三方的认可程度。从得分情况来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机会、聆听学术讲座、动手分组完成任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学期内、不同的视角中挖掘学生潜力、完善学生技能,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方位需求。因此,只用充分展开每一项要素,做实做精,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忠诚和行业内就业率,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以表1中的10项要素为基础,这既是企业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心声。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0项要素中,校外实训基地、假期实习、企业定制培养三项为校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内实训、考取资格证书、参加技能竞赛、聆听学术讲座、参与国际交流、参加科研项目和小组活动七项是学校校内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因此,可将将其命名为“3+7”实践教学体系在此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的时间,补充实践教学的相关设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善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职业人生的顺利转变,以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全新要求。除此之外,再通过优质的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不同的暑期实习单位的安排,做好课堂内的延伸,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到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积攒最直接的工作经验,在轮岗换岗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兴趣所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能够及早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

篇3

     一、法律视野下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本质和后果

(一)有限权利的转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本

顾名思义,股权就是股东的权利,是股东凭借其地位而单独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股东身份的存在与否与其是否持有公司的股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因此一旦全部股权被转让,股东身份即可失去,而非股东在受让任何额度的股权后都会依法获得股东身份。而股东身份的存现消失也转移也同样意味着享有相关权利的转移。可以说,股权转让的本质就是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股东与非股东之间就其对公司所享有权利的一种移转。

(二)利益、治理格局的变革——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果

股权转让在法律上往往会发生两种基本后果。发生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且以不转让全部股权为前提的股权转让,公司股东的出资额度将会形成重大的变动;发生在股东与非股东之间或者是股东转让其全部股权的情况下的股权转让,公司的股东结构构成将形成重大变动。而我国有限公司的运行规则往往是以资本多数决定为基本原则,这种股权转移必然会将明显的改变公司内部的力量的对比,进而还会该表公司的运行方向、法人治理结构以至于利益诉求也会发生相应变革,甚至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不仅针对转让双方会产生很明显的法律后果,股权转让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公司自身的管理和利益。

二、间接联系——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合同效力分析

公司股东一般来说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事件达成意思一致,从而宣告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已经成为学术界毋庸置疑的共识。而针对股权转让合同如何生效以及生效识别标准则莫衷一是。很多法学专家针对股权转让合同生效评价标准归纳为三种,即公司登记标准、协议标准和工商登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可以锁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效力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随着股权的转移,股权受让人向股权出让人支付相应约定的价格。而同时,只要公司的股东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达成意思一致行为,股权转让合同即表现为成立且立刻生效,双方或一方就必须变更公司登记以及工商变更登记。当然股权转让合同成立且生效,并不与受让人丧失股东资格、丧失股权发生直接的效力联系,而标志着受让人当即获得股东资格、取得股权。

三、人合性保护——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

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限制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个是,作为一种财产,股权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必然会对财产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财产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形成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股权转让任何形式的限制其实都是相对的,而股权具有可转让性则是绝对的原则。有限公司的根本特征是资合性与人合性。有限公司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公司的构成必然是资金的结合要建立在人合的基础上这一法人格局,而人合也同样是有限公司设立的基础与前提。股东间的人合需要长期合作,股东问的相互信任是股东成立、加入、经营公司的重要期待。选择目标一致、兴趣相投、相互信任、彼此了解的合作伙伴,是公司人合性的重要保证和现实表现形式。而股权的转让势必会带来公司内部法人结构和全体成员结构的变化,因此出于保护公司人合性的目的,就应该通过设立相关必要性条件对股权转让进行适当的限制。以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制度来推动和促进股权的转让,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司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的积极效能。

四、亟待完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信用法律体系

诚信是股权转让的重要合同性尺度,是有限责任的社会、法律要求,是有限公司运营的基础前提。因此关于股权转让的立法就不可回避关于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善。因此,首先要确保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诚信保证体系的完善。作为企业的股东,股权交易的转让人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处境下的受让人反而对企业内部情况知之甚少,因此股权的受让往往表明受让人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同时要通过其购买的股权对企业承担各种债务责任。而从外部受让人的立场来看,股权的受让背后往往捆绑着变幻莫测的市场情况和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法律应规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诚信保证。其次是进一步完善股东的信赖利益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保护机制。基于这个出发点,就要要求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之时,需要经过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的同意或视为同意转让方可执行,而且转让条件一旦低于转让通知中约定的条件则被视为无效。而在实际执行中,如果转让条件低于通知中所约定的条件的,其他股东有权依法予以撤销其成立。另外,对股权转让完成的期限做出规定,对股东提出转让股权,在受让人满足了其提出的条件,而股东又拒绝转让的,法律要规定一定的惩罚,以督促股东诚信,维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相互信赖,保障其他股东的利益。而对于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该股东可以选择终止本次股权转让或向其他任何股东转让其股权,也可以指定由不同意转让的股东与拟购买该股权的股东以外的人竞争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各方提出的转让条件不得低于通知中列明的条件,该股东必须将股权转让给提出条件较高者。总之,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常受到法律限制,而一种有利于股权转让的制度,可以使投资行为更具积极性,进而使公司运行更加合理,因此要以正常的态度对待,而不要过度放任。

参考文献:

【1】涂克明,略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的诚信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赵艳秋 王乃晶,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篇4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篇5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旅游企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缩短了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但由于在旅游企业从事的多是一线高强度的服务工作,角色的变换、环境的差异、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反差等,使学生在实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实习效果。

在组织旅游专业实习中,笔者探索并体会到,实施立体化管理,做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密切配合,关注学生思想、心理、技能、身体共同进步,是规避和处理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

实习制度化管理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是实施立体化管理、提高实习效果的基础和保证。

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领导机构和职能分工、实习工作流程、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特殊情况的处理、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制度文件。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从教师进行实习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制度。

如《实习管理及考核办法》等。一是使学生通过实习对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和工作标准等有较深刻、实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管理、操作、服务技能;在实践中思考、提炼和形成毕业论文的初步研究范围或课题;培养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为未来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二是强调我们已将“实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实习并坚持到底,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三是明确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和标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形成激励机制;四是规定整个实习全过程———从实习的准备和动员、实习中的管理考核,到实习结束后的实结会、实习材料的立卷归档———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并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以使有关人员心中有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从实习生的角度制定的管理制度。

如《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针对实习中学生应遵守的纪律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端正心态、吃苦耐劳、服从领导、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安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学习、写好实习日志和实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允许做什么,如果做了不允许的事情会有什么后果。

以期学生在实习伊始就能用实习纪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违纪现象。

二、加强心理疏导。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也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它对于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其处理好人际关系,最终提高实习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心理疏导主要分实习前和实习中两个阶段:

(一)实习前的心理疏导。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高职学生在实习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实习生”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一方面旅游企业和游客都会把实习生当做企业员工看待和要求,所以实习生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另一方面,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临时性,又使他们在待遇上与企业员工有差别。要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珍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实习中就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集体荣誉相联系,严格地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从事体力劳动和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

(二)实习中的心理疏导。

1.倾听倾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宣泄情绪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际矛盾,因为实习纪律要求和集体荣誉感的约束,实习生遇到一些事情,往往会选择忍受下来,但是委屈不满等情绪仍郁积在潜意识之中,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利用到企业巡视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倾诉,并加以正确的疏导。一般学生倾诉之后,心理的委屈就会缓解,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2.真心关爱,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在实习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严格要求,更应真心关爱,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习基地遇到生活问题、明显不公平对待等,我们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一起研究解决办法,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指导老师到实习基地巡视时,尽可能逐个地和实习学生谈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真心关爱,也从老师身上看到了敬业奉献精神,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实习动力。

三。赢得家长的支持。

赢得家长支持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都没有干过家务。到旅游企业实习,让他们由别人为自己服务变成自己为别人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需要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适应过程。而如果家长溺爱孩子,舍不得他们从事服务工作,就会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阻力。所以应把家长工作提到实习立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把阻力变成助力。

(一)新生入学时的工作。

新生接待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注意灌输高职层次办学特点、学校的实习成果等信息,使其对学校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对学校产生信任感。在组织实习前,向所有实习生家长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写明组织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时间、地点、待遇,实习纪律及要求、奖惩规定,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增强透明度,提高家长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请学生家长配合,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征求家长的建议。《致家长的一封信》要让家长阅后签署意见,返还学校存档。

(二)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

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时,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在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工作辛苦或身体不适时,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大多数家长都能够正确对待,曾有家长对孩子说:“你在这儿行,以后到哪儿都行;你在这儿不行,以后到哪儿都不行。”给了孩子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当然也有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也会编造理由帮孩子逃避实习。出现这种情况要着重与家长讲清两点:一是提高家长对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的认识;二是强调如果无特殊情况不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任务,按奖惩条例将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希望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经历风雨,走上成才之路。

四、抓好实习动员和总结工作动员和总结是整个实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抓好这两个环节对于提高实习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一)实习动员。

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实习成功的有力保证。每次实习之前,做好实习动员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动员中要重申实习目的、意义,进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公布实习协议,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明确实习纪律及奖惩规定。

(二)实结。

实结在顶岗实习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次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上交个人实结,班级召开总结大会。

1.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理性的回顾、规律性的概括。

学生在实习中的经历都是感性的,实习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找出自己能在艰苦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并取得成绩或有所收获的原因,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负面的东西。

学生在实习中也会遇到受委屈、挨批评的事情和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体不适等困难,可能也会看到实习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有的学生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能正确认识,在总结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让学生懂得顶岗实习的所有经历都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3.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为下次组织实习创造良好氛围。

在实结中,根据企业鉴定和反映以及实习指导老师的了解,按一定比例把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选出来予以表彰,并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有奖有罚,营造出以坚持实习、表现良好为荣,以半途而废、表现欠佳为耻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为旅游管理专业下一届实习的学生树立榜样。

五、与企业合作育人。

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的沟通和协调,校企联手、密切配合、共同育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让企业充分认识校企合作育人的意义,提高其育人的主动性。

在建立实习基地时,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也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要让其意识到实习生身份和其劳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要把他们作为旅游企业后备力量来培养;要让企业在更高的层面上知晓,接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仅是解决自身劳动力问题,更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责任。此外还要积极和企业协商实习细节,尤其是为学生争取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合理的报酬能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

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双方安排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企业应通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和技能比赛,引领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丰富学生实习内容。

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与企业协商有关学生劳动安全方面的协议,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顶岗实习安全、稳定、有效。

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尤其在顶岗实习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榜样效应作用,是保证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干部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在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指导教师或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每次实习前,最好专门给学生干部开会,教育、嘱托、激励他们,让其知道自己在实习中的管理职责,希望他们率先垂范,发挥榜样的作用,成为“班魂”。

(二)指导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能力。

篇6

实践教学对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发现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2-0059―0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绿地面积大幅减少,交通拥挤,城市环境质量正一步步面临恶化,加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城市中的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和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人们希望释放心理压力,回归大自然,享受难得的清新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到乡村去旅游。而乡村旅游对脱贫致富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使得许多欠发达地区开始将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水市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乡村民俗丰富多彩,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丽水的乡村旅游兴起于本世纪初,至2009年全市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94个,其中省级旅游村15个、市级旅游村20个,省级旅游点7个、市级旅游点27个,经营户(点)859家,75%以上为星级经营户(点),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218家。乡村旅游累计投资规模达近5亿元,从业人员6 562人,餐位73282个,床位5557个。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从过去以餐饮业为主,辅以麻将、扑克、钓鱼等简单雷同的娱乐设施向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过渡(见表1)。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减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

近年来丽水的乡村旅游尽管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处在粗放经营的初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品牌不响、层次偏低、规模较小、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在经历蓬勃发展后正面临瓶颈制约。随着周边杭州、金华、衢州、温州等地乡村旅游产品的不断推出,游客选择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游客消费需求日趋理性和成熟,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及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在投入和促销等方面力度相对欠缺的丽水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的竞争劣势,面临着新的“拐点”和转折关口,丽水乡村旅游业的整体转型提升也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乡土文化特色突出

丽水市位于浙西南的大山区,山清水秀,乡村地域广阔,“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复杂地形造就了众多美丽的乡村风光。因为地处山区和历史上距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交通路线长、道路等级低等原因,长期以来,造成这一区域信息闭塞,工业经济相对落后,属于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同时这一区域的农村因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乡土文化能够得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古文化、古建筑、风土人情等在这一区域保存地较为完好。在丽水的广大农村中,散布着缙云河阳村、松阳石仓村等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拥有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的乡村古建筑和剪纸等古老的农耕文化,这些古民居、古村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丽水的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在服饰、歌舞、婚俗、饮食、手工艺品、农业生产、体育等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畲族聚居村落和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在市场上很有卖点。丽水是当年中国工农挺进师活跃的地方,庆元、景宁、遂昌、松阳等各县均为革命老区县,松阳安岱后村、遂昌王村口村等乡村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地。这些独具资源优势的村落的旅游吸引力和开发潜力都很大。

此外,丽水盛产各类水果、香菇、木耳、茶叶、笋干、野菜、中药材等乡村农副产品,迎合了游客对生态绿色食品的需求,在乡村旅游地游客不仅可观赏品尝,还可亲自采摘或购买。如庆元县是世界香菇生产的发源地,其展示各种食用菌不同烹饪方式的“百菇宴”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二)生态环境优良

丽水市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2005年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80.79%,林木绿化率81.62%,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列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也被誉为“浙江绿谷”、“浙南林海”、“华东最后一片净土”和“华东天然氧吧”等,生态优势已成为丽水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竞争优势。

(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丽水位于长三角边缘地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密集,经济发展快,是我国中产阶层聚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对休闲和健康的诉求,另一方面,该地区城市拥挤和污染的问题又日益显现,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乐观。丽水凭借秀丽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正在努力推进“长三角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建设,这对长三角地区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县有不可抵挡的诱惑。随着金温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浙江省内“四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交通趋于便捷,节假日和周末到丽水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四)政策优势

2005年初丽水市委、市政府做出启动乡村旅游的决定,目前市本级以及9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相关政策和文件,丽水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都针--对各地实际,纷纷采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树立示范点等措施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

丽水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乡村旅游是近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人们对其地位、特征虽有了一些认识,但认识不深刻,一些人认为乡村旅游仅仅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一种简单补充,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还有些人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他们凭一腔热情简单地以为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经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指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目前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在丽水发展的速度和深度。现阶段丽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多数还是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初始的阶段,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尚未真正树立起来。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乡土性”不足,整体呈现“小、乱、散”的局面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数乡村旅游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投入少,规模小,大家各自为政,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经营者在搞乡村旅游经营前不对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和统一规划,往往直接采取照搬照抄的做法,使得许多乡村旅游点经营项目雷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有的乡村旅游点的开发“乡土性”不足,“城镇化”有余,在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贪大求洋。如莲都区九坑村每幢楼房的铝合金窗、致富后盖起的整齐划一的豪华装修的小洋楼、农民进进出出开着的摩托车、汽车等,令那些希望在乡村游中寻找“土”味的城市游客大为失望。

(三)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低

丽水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近年来各县市都已开始重视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培育,设立了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所以目前丽水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人为主。丽水市的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项目内容较为单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投入不足也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虽然金温铁路、高速公路使丽水与外界的大交通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得市内各县市,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仍然使游客只能望景兴叹。大多乡村旅游接待区的休憩娱乐服务设施不足,卫生设施缺乏,厕所简陋,食宿设施的档次和卫生达不到游客的需求,也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情趣。

(四)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接待服务质量

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不断成熟,对接待服务质量越来越重视,而乡村旅游地大多在农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的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丽水乡村旅游的上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乡村地区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如何吸引并留住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宣传促销等各类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水而言是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五)整体营销不足,对外宣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缺乏品牌意识

丽水市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投入少,形式简单,专业水准差,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如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的庆元和景宁等县的各乡村拥有众多高品位的古廊桥资源,且特色各异,各有所长,但是廊桥旅游的知名度却远不及邻近的温州泰顺,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自我吆喝,各县市之间缺乏协作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宣传合力,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大大削弱了宣传效果,亟需将各自的优势整合包装起来,形成丽水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和统一形象推向市场。

(六)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滞后,乡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丽水乡村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尚未完全配套,如投资开发政策、保护政策、信贷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政策指导和规范,尤其是原生态环境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受到负面影响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丽水近几年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时期,道路建设和星罗棋布的小水电的开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但是由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几乎空白,许多建设项目上马前不需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使得象古树被伐、瀑布断流、湖泊河流被填等此类破坏旅游景观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优良的生态环境本是丽水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凭借,但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一味地滥用资源,而不愿在保护资源、治理环境上下功夫,甚至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餐厅提供野生保护动物,随意排放污染水体土壤等。而旅游者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也出现了乱扔垃圾、采摘花草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的战略对策

(一)充分利用生态后发优势打响丽水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环节,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的主题初步确立,“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口号逐步叫响,丽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后发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式,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是基于传统乡村旅游出现了一些诸如环境污染、文化扭曲等问题下出现的可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型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为具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丽水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这也非常符合当前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的市场潮流,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营造和打响丽水乡村旅游的品牌,并使乡村旅游向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精心包装项目进行外部招商引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优惠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体系,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扶持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和协调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应由政府主导进一步修编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择优选点,使乡村旅游从目前的“零星分散”向“主题独特,优势互补”的重点区域性“成片布局”规模开发转变。

(三)深化“休闲”内涵,创新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目前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要求,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异化上找出路,打造新的业态,创新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是助转型的重要途径。丽水的乡村旅游要开创“一村一品”之路,突出凸显亮点,结合地方独特的自然生态、特色农业、畲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

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和农事体验型、养生型等各类型乡村旅游,深挖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内涵,使游客“吃完就走”转变为“住下来,留下来”。并以此带动和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旅游业、农业、加工业、手工业的耦合联动,采取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大配套与大协作的方式,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引导社区参与,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篇8

伴随着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也不断增加。随之也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低、分流到其他行业领域;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出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稀缺的窘境。因此,如何缓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多高校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改革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衔接作用,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后就可以达到职业上岗的要求。但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准确、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以“高位就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等协同发展[1]。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不断降低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推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新领域的协同理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盟,共享资源,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各主体为了各自的最大化利益进行多样化、跨越式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为本质。高校是协同创新过程的主体,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科研机构是其协同伙伴,彼此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协同创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概念界定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实践教学整体效用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将实验、实践、实习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政协同合作,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位就业”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既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又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并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内蒙古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分别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达到93.2%的有效率。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结果如下: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现状调查

目前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是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比较固定,有的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本问卷题目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协同单位及其协同性。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得知,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协同单位大多都是旅游企业,类型较单一,其他类型的企业及行政单位涉及很少。学生实践教学的协同情况显示,83%的院校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12.2%选择了其他企业,极少数旅游专业是与科研院所和其他旅游院校进行合作。因此,调研结果(见表1)显示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形式比较单一,渠道较少。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

针对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本问卷设计4个问题,着重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第一,课堂教学模拟频率较高,大部分旅游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也较高。第二,短期的专业实习参与频率较低,从没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38.8%,说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第三,旅游实训课程参与程度一般,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校外实习参与程度很低,从未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44.7%,较少参与的学生占比为32.3%。由此可见,部分旅游院校没有开展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主要形式依然是课堂模拟、毕业实习,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度较低,没有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情况调查

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满意度较低,多数同学认为教学设施条件还可以,部分同学认为不好,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条件需要继续完善,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情况调查

关于实践教学师资情况的调研主要从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师资总体比较满意,有非常满意的有11.2%,比较满意的有15.6%,46.3%觉得一般,25.4%觉得不满意。可以看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本问卷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七门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具体情况见表1)。调查发现:首先,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导游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率为73.2%,前厅服务、餐厅摆台、客房服务的课程开设率近50%,说明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这些课程;酒水和茶艺服务课程开设率较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别虽然逐年增加,但前厅客房、餐厅摆台等服务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加大,课程内容虽然涉及比较广泛,但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规划,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科学理解,导致实践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体系性不强。

三、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且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的根源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认知方面有偏差,认为只有高职高专的学生才应该去学习实践课程,本科学生应该学习管理知识,出现了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多旅游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开设数量和类别都偏少,未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中有部分实验室因为设备老化、陈旧且未能及时维护,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也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度比较低。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起来[2]。因此,培养目标要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发展等多种需求,采用协同创新的理念,统筹兼顾,构建满足企业、学生、学校多层次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首先,实践课程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和目标来设置,未能紧密结合旅游市场需求,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经验设定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其次,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设置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是依附多学科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了偏重经济和管理的学科内容,比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实践课程也仅有前厅客房、导游实训、餐厅摆台等课程。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对将来的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建设满足不了实践发展的要求[3]。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已经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满足不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上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旅游企业合作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由调查可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很多是经济、历史、政治、文学等学科背景的,没有在旅游企业实战的经历和沟通经验,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传授。“双师型”教师比例太少,这成为阻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4]。另外,旅游管理专业还缺乏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有的院校虽然聘请了相关旅游企业的人员走进课堂进行实战经验讲述,他们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无法清晰准确地将自身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况且他们身兼数职,无法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吸纳优秀的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实践基地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规模小,利用率低。设施设备老旧,跟不上社会及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训室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软件未能紧跟旅游企业实际发展要求,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参与度不高。其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缓慢,未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5]。

四、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实施对策

(一)建立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位就业”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也是缓解目前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同时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认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以“高位就业”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既符合旅游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求,是推动旅游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强劲动力。因此,该目标体系以“三维立体”教学体系为特征,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立体化。“三维立体”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如图2。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材的规范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帮助。因此,要紧密围绕学生“高位就业”目标,选取紧密联系实践发展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教材,注意实用性和系统性。或者鼓励教师、旅游企业、行业专家组成小组共同开发实践教材,这样就能够将实践教学目标、方法、知识等有机编排在一起,兼具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不断推进实践教材建设进步[7]。其次,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图3)。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背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逐层递进培养,实验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校外实习则培养学生面对风险、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强有力保障。首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与经验。对于现有的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战锻炼,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或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还可选派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到国内外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操作规程,为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8]。其次,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注重人才引进。旅游管理专业在招聘新进教师时不仅要招聘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吸纳有丰富阅历的专业人士,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服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相关旅游企业,比如国际或国内高星级酒店总监、旅行社经理等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总监,用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四)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1.不断强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与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训室等,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旅游实践中心、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适应了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高位就业”奠定基础。2.推行国内国外双向实习、双向就业渠道。目前很多旅游院校派学生去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的实习单位是酒店、旅行社和相关的企业,实习单位的层次和规模参差不齐,在实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旅游院校的发展要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放宽视野,不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推进地区与跨地区间的旅游实践教学合作,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内外旅游企业的建设中去,为将来就业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而且,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国内和国外的双向实习就业渠道,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又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开国际市场,深化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9]。

(五)校企政协同合作与发展是必经之路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校企政协同合作的方式,是实现“高位就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各高校应主动出击,实现与各大旅游企业、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各科研院所等的密切合作,尽力得到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扶持,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其次,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10]。旅游院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并结合旅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工作,既为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经营利润,又能以科研促进教学。校企政的深度合作是推动旅游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既解决了理论课程的枯燥,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缓解了旅游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错位的矛盾。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真正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希望内蒙古各高校能够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彻底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70-173.

[2]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53-57.

[3]游上,郭松林.旅游本科立体化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5(4):125-129.

[4]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教研探索,2008(4):44-45.

[5]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118-119.

[6]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实施途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119-120.

[7]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3-154.

[8]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1(1):94-98.

篇9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效转变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

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狭窄,局限于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或者“考研深造”。随着“综合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崇,高校在进行学生学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是顺应新形势的巨大创新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的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项统计数据均指出,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高,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在短期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分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数项相关规定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此时,如果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一般型和专业型课程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旅游管理行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为了顺应行业和培养目标的要去,旅游高校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包括一些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设立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实际,并结合教师的创业经验,或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覆盖式”教学。

(二)设置“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兼顾理论和实践,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小等[3]。通过设置“第二课堂”,能够在实践中校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并且能够为之后的创业累积经验,具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充分利于教学资源,借助校友、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组织高质量讲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创新创业讲竞赛”。校方可以组织“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烹饪大赛”、“导游服务技能赛”等活动,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能力、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竞赛形式来模拟创业实践,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实践基地”

1.“实体+企业”模式校方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或者进入校企进行实践和锻炼,对于有条件者可以允许其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提供“实战演习”的场所,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2.“工学结合”、“勤工助学”模式“工学结合”、“勤工助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充分的挖掘、开辟校内外的创业市场,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选择有管理规范、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或者将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市场化”、“项目化”。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

篇10

社会救助是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程序,运用财政资源和动员社会力量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无偿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照顾,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仁怀市社会救助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五保和孤儿;二是有一定收入来源,但家庭收入低于我市城乡最低标准的低保群体;三是有一定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等因素,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一时难以维持的家庭。本人对我市在实施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一)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仁怀市城乡低保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实施城乡低保以来,一是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从最初每年480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年4332元;城市低保标准从最初的每月60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月675元。二是家庭经济收入核算方法逐步规范。低保对象的认定,其核心是对家庭经济收入核查,最初对家庭经济收入采取的是虚拟的估计加分析的核算方法来计算其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现在省民政厅已统一制订和规范了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收入核算方法,逐步规范了家庭经济收入核算方法。三是城乡低保对象认定程序得到规范规范。最初低保对象的确定,采取的是简单、直观的粗略认定方法,更多的是村一级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对象认定不精准的情况发生,现省民政厅对低保对象的认定统一规范采取“三环节、十步骤”的方法来确定低保对象,规范了低保对象的认定程序,确保了低保对象的精准认定。四是低保资金得到有效保障。低保资最初没有资金渠道,未纳入财政预算,有资金的时侯按月或按季度实行低标准发放,没资金的时候就迟发或停发,2011年左右省民政厅才规范资金渠道,由省、市、县三级按比倒承担,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所需资金得到有效保障。五是城乡低保档案管理逐步完善。低保对象的档案资料最初就凭一张表来完成审批程序,符合低保条件的佐证资料基本没有,2009年仁怀市作为全省低保试点县市后,率先在全省规范低保档案资料,实行低保一户一档,规范了低保档案资料。六是督导督查实行常态化管理。为了加强对低保政策的落实督查,从2012年起,县一级按季度对辖区内低保进行一次自查;地、市一级每年组织一次交叉检查;省一级每年组织一次年度绩效考核,强化了低保的督促检查。仁怀市城乡低保对象从最初的2200多人扩面到55000多人,后又经低保的规范、整顿、治理后现在有低保对象近30000人。低保资金从最初每年发放5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发放低保资金8000多万元。实现了低保动态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要求。

(二)特困供养救助。特困供养是由以前的“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转变为现在的特困供养(即“三无”对象),全市有特困供养对象1900多人,五保标准从最初的每年48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0536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供养标准不断增长,供养对象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孤儿养育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全市有孤儿200多人,孤儿标准从以前每年480元提高到现在的集中每年19200元,分散每年12600元;新建了仁怀市儿童福利院并于2019年5月投入使用,儿童福利院设备齐全,功能完善,集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的儿童养育楼。孤儿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临时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临时丁救助工作力度,临时救助从以前的每次50元至200元提高到现在每次500元至5000元。全市临时救助资金从2002年每年19.8万元增长到现在每年800多万元。全市全面实施了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

(五)社会救助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市一级2002年工作人员3人,乡镇一级工作人员都是兼职,近年来市委、政府比较重视,于2011年成立了社会救助局工作机构(2019年机构改革名称已变更),人员编制16人,市政府并于2018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又配备了26人(其中市局5人,乡镇21人)社会救助协理员,全市各村(居)也明确一名村常办干部具体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确保了市、乡、村三级社会救助工作事有人办、责有人负的工作格局。

二、社会救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既有民政部门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也有医疗保障部门的医疗救助,住建部门的住房救助、应急管理部门的灾害救助,教育部门的教育救助,还有司法部门的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救助。目前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部门“各自为战”,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的现象同时存在。

(二)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侧重在“最低”保障,大多数人在得到救助后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生活质量依然不高。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很难依靠个人力量改变生活状况。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由于受用人需求、社会偏见及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陷入无奈境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养懒汉”的现象。

(三)社会救助业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市一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来看,都是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多年,很有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也都是较强的。但社会救助很多基础性工作都是由乡镇和村一级来完成的,由于乡镇工作人员变换频繁,社会救助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较强,如果工作人员政策吃不透、业务不熟,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中就会给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带来偏差、走样,导致政策落实不好的情况发生。村一级从事社会救助常办干部也应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和业务培训。

三、下一步如何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效率的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从目前体制来看,由于民政部门职责所限,仅靠民政部门来牵头落实并完成社会救助工作是不够的,应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全市社会救助管理运行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加强基本生活保障与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就业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配套,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联、互动、互补,形成社会救助合力,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加强基层管理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二)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联系制度,由市政府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联系会议,会商研究社会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强化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加强低保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提供民政部门必要的保障。三是进一步争取项目投入。项目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抓好兜底保障、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使我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布局趋于合理,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