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1: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务实习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其1,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轨制。
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为了保障它的安全性,政府应当对于国家使用的所有信息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履行兼顾计划、统_标准,以此束缚各级政府对于安全信息产品的选购以及使用,防止国家蒙受因投资挥霍以及标准不1致带来的损失,从本源上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其2,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轨制。
政府应答从事信息产品研发、出产、销售的企业签发不同安全等级的数码证书,以认证企业的身份及提供1个清晰及支撑电子交易进行的政策环境,保证信息安全产品的质量,保证其销售渠道的合法性以及可靠性,同时,也加大对于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完美产品质量,以保证国家信息产品的先进性、优质性以及安全性。
其3,信息管理轨制。
政府应当明确行政信息流程,科学、公道地规范信息管理程序,实现对于信息搜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过滤、信息传布、信息等的有效节制,即实现政府对于电子政府管理服务体系的全程管理以及干预,以减少没必要要的中间环节,简化行政程序,降低管理本钱,加快服务速度,提高效力,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固然,其中还可进﹁步详细地制订信息公然轨制以及信息监督、审核轨制。其中,信息公然轨制是要应用技术规则制约政府,使之通过正规渠道公然所有应公然的信息,保证使全社会能够同等、公平地同享政府资源,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监督、审核轨制是要政府树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于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监控,动态更新内容,规范电子政府运作,并对于有害信息进行及时过滤,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时效性、可控性以及可审核性。另外,还要对于政府的信息进行事先审核、事中跟踪监测、事后归档,以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完全性、可跟踪性以及责任追究。
其4,信息问题汇报轨制。
规定政府工作人员钻研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责任,使他们把电子政府运作中呈现的与信息系统安全以及保密相干的首要问题钻研汇总,及时上报并将分析结果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决策,采用应答措施,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决策效力,迅速排除了电子政府的安全隐患。
其5,信息人员培训轨制。
对于政府中使用、管理或者节制信息的相干人员进行按期的强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安全观念、科技素质以及实际能力,为电子政府的安全运作提供人员保障。
其6,信息安全轨制。
因为各机构的业务千差万别,不可能都采用千人一面的信息安全措施,所以,有必要规定1个“最低限度”请求,以保证行政管理轨制的严肃性以及统1性,保证最最少的信息安全。这样做的益处是能使整个信息安全措施统1规范,有益于监督检查以及贯彻落实。固然,“最低限度”请求允许各机构依据具体情况灵便地制订信息安全措施,因而,体现出必定的自由度以及灵便性,便于激起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以及踊跃性。另外,可以树立信息系统授权轨制,对于使用信息系统的相干人员进行严格的权限划分,规定系统在何种情况下由何人作重大修改或者变动,并规定这类权限的使用期限。这项轨制可把信息安全提高到系统整体管理的高度,可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可以树立电子政府服务保障轨制,设计出最佳的管理以及服务流程,树立1整套“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以确保电子政府的优质服务效果,规避网上管理的风险。还有“1把手”责任轨制,规定在信息安全方面每一个机构的“1把手”必需承当的主要领导责任,以保证在呈现安全问题时能够有人负责以及施行责任追究。
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抓住区域经济特点,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在培养面向云南、面向东南亚,服务于中小企业,具有从事在网络环境中的商务运作、商务管理、网络营销、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电子商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中进行多方探索,发挥了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一、校政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要求政府管理电子化、网络化, 而电子政务的开展又有利于政府对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建立网上专业交易市场,可带动电子商务为经济建设和市场建设服务, 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笔者所在专业建设团队进行充分调研,与云南省信息产业办下属的与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以下简称“省网管中心”)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网管中心的专家、工程师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全程参与了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电子政务技术考试、学生就业,特别在实践教学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推荐学生到在全省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中心定岗实习。经过几年的合作与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已建成校级“特色专业”、荣获学校教育教研成果二等奖,我专业教师作为编委会副主任与网管中心专家共同编写并出版教材《电子政务技术与设计》,该实训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确立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二、基于三高人才培养目标的“3-2-2-2-1”创新模式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 高职教育近年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和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期待。学校政府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达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型人才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出“32221”的创新模式:
1.三实:实际、实用、实效
实际:接触的是实际的政府项目应用,
实用:训练和实践了实用的职业技能,
实效: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就业的能力。
2.两高:专家高层次,政府高层面
专家高层次:基地在编人员中,处级干部4人,聘任总工1人,主任助理1人,具备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11人,工程师13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6人,学生所接触这样高层次的专家,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自身职业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达到了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
政府高层面:学生跟随自己的指导教师进入电子政务应用的各个环节,比如进行政府工作信息化方案调研、电子政务网网络方案建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政府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学生在就业中与单位员工、政府和业务厂商的事务处理、沟通协调能力。
3.两新:最新技术、最好设备
基地有最新的技术应用、最好的设备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1-4期工程总投资2个亿,每年都有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顶岗实习,开阔了眼界,这是其他实习实训基地所不能达到的。
4.双赢:学校基地双赢双收获
学校:在学生实习收获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我们的教师也通过参与基地科研项目提高了业务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培养了一直稳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基地:学生在实习培训后,被分派到各中心点顶岗,协助或独立承担工作,这使各中心工作效率提高,减轻了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时,作为专科学生,基地反映冶专学生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加踏实肯干,工作态度积极向上,也体现了较强的专业素质。
5.一个大平台
基地提供了以“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为中心,辐射到省人大、商务厅、团省委、统战部等48个省级部门以及全省16个地州、129个县区,是一个政府层面的大平台。学生通过对政府业务流程的了解,锻炼了他们在其他实习环境中所涉及不到对政府决策的理解能力。有了这样的实习经历,使得学生在应聘其他单位时就容易许多,在毕业生调查走访时发现学生在上岗不久就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认为这与在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实习时得到的锻炼时分不开的。
三、校政合作基地建设成效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电子商务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1.校政产学研合作,教材建设凝结实践真知
我专业教师王庆春教授作为副主任委员与网管中心专家编写教材《电子政务技术与设计》,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7年10月1日出版。教材分为电子政务导论、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跨部门的电子政务、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等五个部分。在总结和归纳国内外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建设电子政务的经验,对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总体设计、技术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对电子政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体系、标准、项目管理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全面、丰富、严谨、详实、结构清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2.行业岗位标准引领,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
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云南省网管中心要求从事电子均持有“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证书”,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参加考试不仅取得了“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证书”。同时为学生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对本专业学生和今后专业建设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努力方向。.
3.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的主导思想体现能力本位,以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内涵,以互动设计和实施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建立工作流业务模型,根据政府实际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角色信息,对政府业务通过一整套预定义的规则和描述术语进行过程定义,教学中学生实际参与文件、信息、任务的传递、执行,体验管理协同办公进程中的信息流与业务活动,按照电子政务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载体多元、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如图1所示为一个教学工作流举例:
4.采用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应用中涉及到不同实体,同样在电子政务实训体系中,笔者团队也将电子政务模型分为5个实体:电子政务服务申请者、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电子政务服务实施方、电子政务认证机构和电子政务授权机构。应用流程图举例如图2所示学生在政务部门实践政府一站式信息门户、一站式网上审批平台、一站式协同办公平台,实际操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人员、服务人员、媒体者、企业、公民提供的一个统一互联网访问入口和集中管理控制平台。在技术上实践跨公众网(互联网)与政府外网、并在两套门户系统上运行业务,在业务上熟练应用了公众项目咨询、申请表单下载、网上递交申请、审批结果、网上信息交流、身份认证、网上投诉等功能;以及在政府外网(办公网)上的管理审批流程,实现网上审批办理、联合审批、办理监督、证照打印、统计分析、资料查询、信息反馈等功能,以不同实体角度体验网上办事的“一站式”服务。
四、结语
在基于校政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视角、学生接触的环境层次或是本校教师的业务学习,都能体现出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以及广泛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文苑.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9.5
2.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基地教学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基地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基地的软硬件配备,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
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通常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学生在实习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行政管理实际工作,实习教学突出实践性和实效,以提升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实验教学、实训基地教育和实习教学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各有侧重,将三者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而实践培养模式的优势,可以通过网格式执行机制和多层次保障机制来实现。
1.网格式执行机制。网格式执行机制,是在借鉴了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执行目标对象划分为若干网格,根据不同的网格的任务要求确定相应的执行手段,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下的网格式执行机制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网格划分,即对实验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和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网格细化,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网格式执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计合理的网格执行体系。网格执行机制的基础便是设计合理的网格执行体系。首先,网格的划分是网格式执行机制的基础,其划分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执行机制的成败。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网格的划分要以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及实习,针对学生弱势设计实验课程,并安排技能实训,根据学生特长,进行互补式分组安排具体实习单位。同时,应构建以学校为主的多元的执行体系,学校的实验室设施及软件网络建设及更新,实训基地的合作、开发和建设及更新,实习单位的合作和师资的扩充和培训专业依靠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而对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理念的研究及创新和学生的管理及反馈等则需要院系和教师的具体执行。
第二,网格执行体系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首先是网格各执行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各执行主体应就网格执行状况共享。其次是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共享。实践培养模式中,在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设施共享可以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集约建设,提高资金实际效用。网格执行体系资源共享可以是体系内资源共享,也可以是体系外的联合资源共享。体系内资源共享,主要指在合理安排实验和实训课程的时间的基础上,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及师资的跨专业共享。而体系外资源共享,主要指校际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师资的共享,可以采取合作建设或租赁的方式共享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并共享师资。体系外的资源共享,可以由若干个学校联合建设校内或校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还可以联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实训基地。体系外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还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
第三,网格整体协同运行。网格整体协同运行,要求整个执行体系各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做到信息共享,相互合作,协同调整。网格整体协同运行要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计划性是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而灵活性则要求,根据客观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安排。为避免实习期间学生难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对实习实训进行更为灵活的安排,在实习合作单位举办活动或工作异常紧张的时候,对实习实训课程时间进行调整,必要时理论课安排可以暂时让位于实践教学。这种做法在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尤为便利,因为学生数量较少,实习实训单位可以同时吸纳这些学生,便于学校课程调整。
第四,网格执行方式多样化。在整个网格执行的过程中,要调动各方面的执行主体,采取多样的执行方式,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网格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的网格执行方式,除常设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置外,还可以采取:(1)校内政务实践,即在校内某些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常设岗位供学生进行政务实践,采用学生轮班的制度,参与到校内行政管理活动中;(2)移动课堂,即突破传统课堂的地域限制,将某些教学内容的授课地点设置在现实情景中,如对于行政诉讼法的讲授可以置于现实的审判活动中进行;(3)体验式虚拟实践,即将教学活动安排在虚拟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角色分配,进行实践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听证等。
2.多层次保障机制。为了保证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和网格式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执行,需要一个整合多方资源的多层次保证机制。多层次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层面。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活动始终要依托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也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团队、校内数据网络资源等软件的配备,因此学校在保障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除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校园行政文化。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有诸多相同相似之处,构建与主流行政文化相一致且先进的校园的行政文化,可以使学生对行政观念、意识、思想、理想、道德、心理、原则、价值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实习实训和将来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其中。
(2)增强对外联系与合作。学校自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尤为重要。
(3)充实丰富校园网络数据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克服了信息资源的时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网络数据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行政实践的变化和前沿理论,但应注重数据资源的丰富和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31-02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临,不仅颠覆了众多传统的行业,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及管理形式也悄然改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既兼具管理学科的性质,又涵盖数学、计算机、统计、经济等领域,多年来一直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努力。电子政务课程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含政府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两方面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完整,怎样重新设计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目标与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课程建立之初,便借鉴国外学者的教学经验,建立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1+1>2”的良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每所高校的教学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普遍存在现实应用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对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而基本的前提,便是正确认识电子政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1.对于学生的基本课程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了解未来中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探索中遵循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对实践活动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再者,熟练操作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明白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要求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熟悉电子政务的办公环境,紧跟政府的信息化更新速度,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从而胜任管理岗位。
2.对于教师的课程建设目标。从电子政务的设置目标入手,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思考和建设完整的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与时俱进,完善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详细讲解中国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对政务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撰写课程教研论文,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不满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使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迭代更新,完善整个试验平台的建设。
3.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电子政务无论是理念、技术、方式还是范围,都对社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将学术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城市数字化进程紧密结合。开发更加科学的实验课程和实践平台是顺应教育改革方向、满足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多层面、多环节的教学目的。利用仿真模拟训练,增强学生解决真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电子政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受各高校本身资源限制,差异较大。仍有部分高校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1.日常教学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电子政务,顾名思义包括管理学和电子技术两个大的方面。目前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校还是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仅把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专业素质的唯一标准,难免造成学生思想上对实践操作的忽视。另外,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本就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课堂照本宣科自然未能从社会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同学们不能直观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
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全国高校资源水平各异。有的高校能基本满足实践的基本需求,但还有的高校仍然处于办公自动化OA模块的原始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因远离实践而缺乏动手能力。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在政府业务部门办理事务的经验,也就无从理解政府如何透过电子政务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加不具备胜任实际生活中管理岗位的要求。
2.教学理念僵化封闭。电子政务的学科设立之初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应该扎根于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因为涉及范围广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较多,但不能因此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学缺乏讨论,老师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流程重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各个高校内部应该极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电子政务的模拟实践系统资源和功能都比较单一的情况。实验项目若在封闭的学科体系内运行,难以与社会真正接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电子政务课程改革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重整教学环节。电子政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功能作用、发展愿景、应用等。部分教材忽视了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时代背景的不断改变,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与理论相对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并不明确。再者,管理类学科的同学可能存在计算机方面知识欠缺的问题,不太容易上手,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就要加强交流,找到不足后要努力解决,提高师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同时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者政府职员来做报告,加强学生对电子政务应用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电子政务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实践教学也应该机动灵活,与时俱进。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多种授课形式。课堂应倾向于开放式、启发式、探索式,对学生重在引导而非灌输,对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实际水平去探索,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可以举办电子政务实务知识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针对社会热难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前沿发展,扩大知识面,引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深度挖掘社会现象。
3.完善平台建设,构建实践体系。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构建电子政务教学实践模拟平台,购买与之相应的教学软件,不断丰富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等,增加实践课比重。让学生在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中能够以公众、企业、政府职员等多重角度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增加对电子政务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和政府谋求合作,让教室和学生能实地了解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针对其细分的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下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等等,让学生真正理解政府业务流程管理和绩效改进的实际情况。
四、电子政务课程实践经验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基础的概念,但却难以有直观的切身感受。通过在高校建立的实验室或者认知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功能、作用和技术基础甚至设计理念,亲身体验以便于发现电子政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善。掌握好课程管理中技术操作和理论学习的比例关系,就要在教学环节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嵌入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
2.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标准。电子政务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提升其参与感。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类的技术性学科如何各占多大比重如何融合都尚未形成意见统一,这要求教学环节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并加以筛选,体现社会管理的深刻性。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可以更好地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瓶颈,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学科,强调系统化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缺乏规划和系统建设,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所谓“系统”更是指具有大局观,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应当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培养战略。
五、结语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的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政务通过打造模拟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完善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对电子政务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改革,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实验教学的改革,深入开展实践性课程的体验,更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其引导下主动参与对政府与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索,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电子政务涵盖学科广泛跨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规范带来较大难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务实的教学方式;而信息化的进程无疑要求高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更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教育。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十门专业核心课程,都需要配套的实践教学内容来支撑。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与电子商务的学科特点十分吻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学校并不多。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缺乏配套政策支持。独立学院虽然是新体制大学,但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目前很多独立学院都自觉不自觉地照搬了母体院校的办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法,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比如在政策方面,实验课的课酬一般都要低于理论课课酬;实验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方面也不能跟普通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而是要低人一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一岗多职现象普遍,缺乏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开辟和维护等。
政策支持不到位,工作就难以开展。独立学院必须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专职人员薪酬待遇、岗位设置等方面制定配套鼓励措施,才能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2.校内实验室建设硬件到位软件不足。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来实现。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又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独立学院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建的学校,在初期的校园网建设、机房建设都有较大投入,一般情况下校内实现千兆以太网,校外通过专用光缆连接Internet或Cernet。不少院校还专门购置了一定数量的服务器,用以支持各类教学实验。
目前的问题是,硬件到位,但软件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电子商务涉及的教学软件非常多,比如ERP、CRM、SCM、物流软件、交易平台、电子支付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有些专业软件一套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入。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紧张,难以如数购买。另一方面是模拟的实验室软件大部分跟实际商务环境脱节,特别是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且很容易过时。学生在接触模拟实验系统后,很难得到真实的商务体验。一些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又不具备教学功能,导入课堂的教学难度比较大。
3.中西部地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辟难度大。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迅猛,但也只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程度浅、规模小、投入少。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这些地区的院校很难开辟到足够数量的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即使开辟了一些,也很难保证质量。大部分时候学生在这些单位没有实际的业务可以从事,更缺乏在职人员的指导。
二、加强独立学院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措施
1.大胆改革,创造条件,努力推进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独立学院虽然办学经费紧张,但体制灵活,工作效率高。针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应该制定配套措施和激励政策。例如:鼓励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多渠道凑错资金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行放水养鱼政策,让电子商务实验室适当开展一些盈利项目,自己养活自己,减轻学校负担等。
此外,各教学单位还应该加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比如为现有理论课程每个章节设计相应实验,从模拟、体验型实验入手,逐步深入到实战型实验、创业型实验等需要综合利用各门课程知识,多人配合的实验。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决定一门课程成绩的简单做法,分阶段考核,加大实践部分的权重等。
2.另辟蹊径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发,任何一所独立学院都难以确保所有工作全面到位。由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21所高校倡导成立的全国高校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联合实验室的成功模式,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借鉴。电子商务实验,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这就为联合实验室的创建提供了可能,只要参与院校各自发挥所长,建设好某一方面的实验课程,就可以加合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充分利用免费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淘宝网上开设自己的网店,在实战中全面掌握C2C业务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体验中小企业的在线管理;线上线下业务的无缝链接等。
3.无中生有开展校企合作。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不理想,并不意味着电子商务专业就没有实习基地可以开辟。实际上,很多企业正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才难以开展电子商务。大学生受过专业训练,完全有能力帮助这些企业从简单的建立网站或加入第三方交易平台入手,逐步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院校在开辟电子商务实习基地时,不能只着眼于成熟的企业,更要看到广大的传统企业。这种做法,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教学实践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学校还可以跟企业联合,推出各类专业技能认证或举办各类专业竞赛,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黎军:浅析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2]朱新英刘琼黎彩红:民办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3)
[3]宋文生.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2)
[4]胡雷芳张丙元: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开展ERP实训课的探讨[J].电子商务.2007,(06)
[6]尤后兴陈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7,(10)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s, establish realist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problems of practice patterns,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build the system,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Key words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lection
实践教学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必备的教学环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较高。我们既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又须认真执行各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缺乏实践的环节。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学正全面的诠释着这句真理。医科大学学习公共行政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培养方向是趋向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医院的行政科室的,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讲授,期末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无意中就进入了一个非良性的循环,既老师讲授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兴趣。同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考核方式单一,只是用试卷说明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学生就只为了如何应付考试去学习,不能全面、立体的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知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内容单一,以书本讲授为主,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只是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并未将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紧密结合。
3完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刻不容缓。建立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是符合培养自治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
3.1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讲授的授课方法,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最高[3]。每个章节在开始之前,用适合本章的案例引入,在了解案例之前,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是在章节开始之前所看的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不能系统的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但是,正是这样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遇到重点和难点再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让知识不断内化,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以医疗行政系统的案例为主,让学生在早期就能站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的行政科室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
3.2要将现代化的实验课带到教学中来
目前,卫生管理学院的实验室,针对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引入了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模拟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档案管理、公文传输、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审批系统、框架、招标采购平台、政府办公系统,以及政府信息门户等内容[4]。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通过模拟政府的以上办公内容,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用更立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但是,目前针对电子政务的实验课课程安排还是不够科学合理,课时数还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优化实验课的课程设计,并将实验课的实验设计的分数纳入到考核范围内。
3.3要把学生的课间实习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来
卫生管理学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结课后,都会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的范围包括各盟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这时的实习,正是考察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的最佳时期。通过实习,学生能够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在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确定了实习单位就不能更换,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卫生系统内各个相关领域的具体运行状态,那么学到的实践知识限于学生所实习的单位。如果能够将实习单位施行轮岗实习,既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将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单位或部门实习一段时间,那么,学生将会从更多的角度和方位成长。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总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各行业和各领域都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活动,电子商务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计,我国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口。因此,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之根本。
2.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分析
从层次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可分为:实务层、实施层、策划和决策层。实务层是指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的实务操作层次;实施层是指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能力是岗位的主要要求;策划和决策层是指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策划其电子商务规划,并能辅助论证、决策重大项目。
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可分为:技术型操作人才、商务型实务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技术型操作人才主要指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中的专业技术开发人员,以及传统企业中的软件人员、硬件人员和网络人员。这类人才要求具有娴熟的信息技术开发、配置、维护能力,还应该对企业的流程、管理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商务型实务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等工作。这类人才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是企业或部门中的一般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他们既要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又要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综合型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以经营管理为主,兼懂信息技术知识。这类人才需求量不大,他们是从宏观上把握商务网站发展的高、精、尖人才,既要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又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这类人才的培养途径一般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从职业资格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可分为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员和助理电子商务师主要从事网页设计、信息收集、网络使用、电子交易的操作性和分析性工作:电子商务师在传统企业中可以从事企业信息化、企业商务管理工作,在中小企业中可以作为总经理助手负责企业信息化和商务事务,在大型企业中可以在信息部门和商务部门服务,参与领导决策;高级电子商务师主要从事网站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与管理等工作。
3.电子商务岗位分析
从社会需求来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和传统企业领域,以及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是指专门从事与电子商务应用有关的系统软件开发、为传统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在IT企业工作:在信息服务领域是指专门从事公共信息网络经营服务的业务技术人员,一般在新兴的网络企业工作;在传统企业中是指从事实施信息化改造、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在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指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科研和教学的专业人才。
从电子商务岗位产生的来源来看,电子商务岗位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岗位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岗位,如网络营销和推广人员;二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而产生的新岗位,如网站设计师、网站美工等新型岗位。
从对技术和商务要求的侧重点的不同,电子商务岗位可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如网站设计和数据库维护人员等;二是以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如网络营销、网络市场调查等岗位;三是电子商务项目经理、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研发员等岗位。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现已初步形成由大中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构成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1.大中专院校的学历教育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2001年首次批准13所普通高校开展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到2005年全国共有27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700余所高职院校、上千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此外还有许多非电子商务专业也开设了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大中专院校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主力军。
2.教育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
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设为4个等级: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高级电子商务师。从2001年起。全国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始推行电子商务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培养了数万名电子商务员和助理电子商务师以及数百名电子商务师。
3.远程教育
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在职人员无法参加集中培训和大中专院校的学历教育,采用远程教育就成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又一方式。利用Internet,学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商务课程,可以在网上与专家讨论、与学员交流、完成作业、直至网上考试。通过网上培训,既可以节省学员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又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培训服务。如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网校、FM365网校等远程教育机构,在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滞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方向不明
电子商务是个新兴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需要的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电子商务人才。许多学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对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理论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方向不明。培养的是学术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还是技能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是网站设计和数据库维护等技术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还是网络营销、网络调查等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毕业生能做什么工作,适合哪些就业岗位?对这些问题有的学科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也说不清。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出现需求旺但就业率低的矛盾也就不足为奇。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盲目性,课程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在课程建设上或注重电子技术内容,或注重商务教学,或把电子技术和商务课程简单叠加和重组,缺乏融电子技术与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如何针对电子商务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取舍、优化整合,做到该弱化的弱化,该强化的强化,在这方面改革力度不大,往往是将传统的电子技术类或商务类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转行而来,另一部分是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转行而来。他们基本上是通过自学、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班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都存在着缺陷,计算机方面转过来的教师对商务了解得少,懂商务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教师缺乏在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
4.实践条件欠缺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学校内部使用模拟教学软件,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以及操作流程。但模拟软件的功能还不太完善,升级换代不及时,与电子商务的实际环境差距较大,显然,仅靠这种方式学生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二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但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国内真正实现网上交易、网上业务处理、网上支付的企业很少,所以学校要建立电子商务实习基地还比较困难。
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焦点在于:学校应根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1.加强专业建设,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群的电子商务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及其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树立多元意识,着眼培养多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根据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和需求看,大专院校应该立足于培养技术型、技术偏管理型和管理偏技术型人才,而商务型实务人才主要依靠中等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进行培养。理工科院校适合设置技术型和技术偏管理型电子商务专业,而管理类的院校适合设置管理偏技术型电子商务专业。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使不同专业方向对应着不同的岗位群。一所学校还可以设置几种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专业,或者在一个电子商务专业之下设置几个电子商务专业方向。
2.按“厚基础、宽口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厚基础”的目的是使学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把握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单一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相关岗位群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专业技术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宽口径”的目的是使人才满足多样化、实用化的需求状况。课程和教学内容要适应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有关院校及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班,或以进修方式攻读电子商务研究生课程:第二,组织教师参与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加电子商务学术交流;第三,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电子商务课题研究;第四,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第五,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高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4.加强实践教学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313所本科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而这其中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开设占据了很大比重,行政管理专业涉猎内容广泛,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今后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便是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训教学基地短缺、实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等问题,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实训模块的设想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1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1 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需要
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方面普遍投入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这种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较少,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与专业的对应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训的质量。而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实训制度的建设上,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多为刚走出校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大学生,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实训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经验。除此之外,高校在实训方面并没有设置有针对性的目标、实施办法、考核方法、评价体系等,实训教学多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
2012年教育部下发教思政[2012]1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出我国教育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提出加强实践育人规划、强化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要求,可见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而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和时代潮流,也有利于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有求有更为清晰明确的定位。
1.3 增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需要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普遍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设备条件、资金支持、生源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能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抗衡,而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上又不及高职高专类的技术型高校,因此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在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教育,培养复合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1.4 拓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渠道的需要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万人左右。与这令人振奋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情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就业职业和行业的分布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广泛,但普遍竞争力不高,从事岗位较多的有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这些都属于门槛较低的岗位,职业对口率比较低,薪酬水平和职业上升通道也比较有限,因此毕业生的满意率普遍偏低。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学实训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
1.5 形成自身优势、凝练特色学科的需要
如今地方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大多遵循传统,没有自身特点。因此未来建设中地方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和培养个体差异,参考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民俗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规划,形成自身特色学科。以海南省高校为例,应在海洋行政管理、特区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规划与管理、热带农业的推广等方面大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2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思路
2.1 构建实训模块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模块的构建应坚持清晰定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基本行政操作技能和综合事务处理能力为支撑,辅助以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由基础到综合、由单一到多元的实训模块。
2.2 实训模块的构建(见图1)
3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对策
3.1 校内实训模块的构建
校内实训重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校内实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行政事务的处理技能,同时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校内实训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1 课程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深化案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介绍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案例,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和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案例库的建设,要广辟案例信息来源,从各个途径充实案例库。这些途径包括: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网站公布的行政管理、MPA教研案例;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行政管理的事件和现象;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专业类学术刊物;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搜集的案例资料;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搜集的案例资料;有关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资料等。同时加大相关硬件投入,建立专门的行政案例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平台。
其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实验室模拟实训。学校可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设立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等。同时在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的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主要内容。公共课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技能,这其中以计算机的操作应用和英语能力为代表,计算机类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office软件的应用和利用网络实施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信息和输出结果的能力,能够编制网页、利用网站信息或维护网站常规运行的能力,以及利用电子政务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如统计的SPSS软件,Photoshop等等并提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讲授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增加公共行政、经济学、法学等方面课程外,还应增加“公文写作”、“文献信息检索”、“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公务员考试模拟”、“政务礼仪”等实训课程。而选修课则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通过预先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2 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学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为学生实训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举办专业竞赛,如公文写作大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行政能力。其次,充分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的行政工作,担任相关职务;再次,学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助理、行政助理的岗位使在校生能够切实感受行政工作的内容,为日后的专业实训做铺垫。
3.1.3 毕业论文的改革
当前高校毕业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并不具备撰写高标准学术论文的能力,只能为了凑够论文字数而进行大量文字堆砌,乃至抄袭,这严重违背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初衷。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多注重内容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在写作过程中,不提倡单一的理论论述,鼓励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展开,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2 校外实训模块的构建
(1)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最能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研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训内容,也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成调查小组,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社会学的指导老师,对如何开展社会调研,需要运用何种方法展开,调查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讲述,并对学生在调研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给予指导。在实地调查后,引导学生针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结合所学知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2)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是拓展校外实训的重要环节,建立校企共赢平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应选择为对企业有利,能切实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由企业为该校学生提供部分日常实践教学中的设施和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与此同时,学校则利用自身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有效优质的科学服务;在师资方面,企业可选派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重在介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传授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人才方面,企业可获得对人才的优先选择权,这样便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3)鼓励学生寻找兼职、自主创业。学生可抛开专业和学科的界限,利用课余和暑期时间走向社会,了解多种行业的工作内容,提前感受职业氛围,具体行业如销售、服务、实习记者等,来通提高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学校可通过与政府或公益组织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训活动中时间最长最集中的环节,因此创新实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采取强制性集中实习与分散自由式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对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习指导,明确其实习目标。同时构建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和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情况,保证实习效果。
目前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探阶段,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实训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改善实训教学中的不足,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5.
[3]魏红征.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22.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1)高校应当加强自身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通过组织案例搜集小组来负责社会中的实际调查工作,切实搞好学校所在地区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以此来保障自身公共管理案例的指导性、真实性、及时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这些案例更加贴合实际。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在国内整合公共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共享的业务案例库,构建一个各个研究机构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高校应当依照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对应的案例
而公共管理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要锁定好对应的教学目标,即综合考虑到教学内容与个案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在个案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国内外的社会情况,个案应当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从中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当中的焦点内容,这样的案例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展案例教学
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现场照片或者视频的案例,通过配上对应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来烘托出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案例情境的模拟,将自己当作参与者的心态来进行对应问题的讨论。比如,在进行行政伦理等内容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反腐视频或者警示视频来烘托课堂氛围,这样比简单地讲解案例更为直观、深刻。
3创造实践与实习的体系
实习属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各个高校应当切实加大自身公共管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社会中公共机构的运营情况。高校应当采用“请进来”与“走去出”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双循环”的教学模式。所谓“走出去”,指的是高校邀请当地社会中公共管理机构决策层到学校来开展讲座,积极征求他们对于学校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规格的意见,同时学校应当利用寒假与暑假阶段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到实际社会当中去调查形成对应的调查报告,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科技文化优势,弘扬科学精神,传播文明新风;所谓“走出去”,指的是公共管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进行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社会专题调研等相关活动,产生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社会案例”,一些拥有条件的高校则可以采取“挂职实习”的模式,依照实习机构岗位的相关需求,安排优秀的实习学生去担任当中科级以下的机构副职。如此,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实习机构的工作运行当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挂职实习”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符合实际、更为宽广的舞台,能够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全面检验并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公共管理水平。“挂职实习”的角色定位能够全方位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的锻炼,不仅能够增长自身的能力与见识,同时又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缺点,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提升学生行政职业水平的进程,能够为学生毕业以后提升求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挂职实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实际社会,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生活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学生难以接触到现实社会,往往对于自身的期望值非常高,对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过于理想化看待。而当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真正投入到社会以后,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反差,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挂职实习”也是广大学生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的求职择业当中,准确寻找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