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的话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和孩子沟通的话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和孩子沟通的话术

篇1

我科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实施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134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年龄1岁3个月~12岁,受伤部位以额部碰伤最为常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伤后2~8h,清创美容缝合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2 语言沟通的技巧

2.1运用治疗性语言,杜绝刺激性语言:与儿童沟通时不能因为其年龄小,不懂事,而忽略与之沟通交谈,沟通时必须诚恳、和蔼,注意语气语调,不用刺激性语言。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轻柔的话语能让儿童的恐惧心理有所减轻。同时应当注意细致观察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个性化地进行有效沟通。治疗性语言分为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和积极暗示性语言。首先应运用安慰性语言,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解释性语言则多用于手术治疗前,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积极暗示性语言多用于手术进行中,要懂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嗜好,并适时的给予心理干预,如:“宝宝,听阿姨的话,乖乖的躺着不要动,等阿姨抓完你额头上会咬人的小虫虫,就带你去吃肯德基”。鼓励儿童好好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选择儿童语言与之沟通: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儿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接受能力完全不同,护士应根据所观察到的儿童体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安慰、表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术前可以准备一些色彩斑斓的小玩具或者糖果,有利于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调动儿童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沟通过程中,要有亲切的微笑、慈爱的目光,轻轻地,让儿童产生亲切感,从而配合治疗。

3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对于儿童,尤其是1~3岁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较差,甚至根本不理解,进入手术室后,对陌生的环境有一种恐惧感,对“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更是恐惧有加,所以面对“不安全的环境”、“陌生的人”,常哭着闹着要找父母。这时护理人员应让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多安慰鼓励开导孩子。首先,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要保持稳定、友好,这样儿童会较容易根据成人的愿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创伤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儿童受伤后能在心理上健康发育[2]。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表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流中最乐观的,首先是微笑,真诚的微笑对儿童极富有感染力,微笑待人,是交流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儿童恐惧焦虑的时候,护理人员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一种安慰[3];②眼神:眼神可以沟通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增加亲和力,医护人员与儿童第一次见面时,一部分儿童对医护人员往往存有极强的戒备心理,此时,关注、亲和的眼神又是赢得幼儿信任的关键。接触的过程中,恰当的微笑、轻柔的话语、充满关爱的眼神与儿童对视、交流,能有效地感化儿童,使之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逐渐消退; ③手势与姿势:用手势配合语言以及眼神可提高与儿童之间的亲和力,体贴的手势、关切的触摸、适时的沉默也是在与儿童沟通中常用的技巧,可使儿童感到关怀与支持。如:手术前从家长怀中接过孩子,面带微笑的告诉孩子:“阿姨带你去看小玩具,还有很好吃的糖糖”。手术中可及时为儿童擦拭泪水,握住小手,以母爱般的言语给孩子讲故事等等,手术结束后,为孩子擦干净伤口周围皮肤的消毒液,整理好衣服等。

4 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儿童受伤后,家长往往情绪激动、焦虑,因此,做好家长的安慰工作,让其正确的认识到自身情绪对保障儿童顺利实施手术的重要性,劝其先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安慰与鼓励,由于年龄太小实在无法配合手术者,可以让家长在穿好洗手衣、戴好口罩和帽子的情况下,陪同孩子一起进入手术室。护士在解释、暗示时,应多从儿童角度考虑,让家长感觉无论护士怎样做都是为孩子康复着想,恐吓、训斥性语言及冷若冰霜的体态语言,则会对儿童及家属造成心理伤害,也可能引发医患纠纷。缺乏与家长应有的交流与沟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治疗。儿童外伤一般是急诊就诊,常有好几位家长陪同,护理工作人员要沉着、冷静、有判断力,处置井然有秩,忙而不乱,陪同人员的关系常很复杂,有的是幼儿园受的伤,有的是孩子之间打闹所致等,无法辨清他(她)们之间的是非关系。医护人员不要轻意发表议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掌握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不影响对儿童治疗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总之,在儿童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中护理人员应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语言沟通是确保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誉华.应用面颊部扩张皮瓣修复鼻唇沟区术后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867-1868.

篇2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过于繁忙的缘故,阿什利从小可以说是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之下长大的。阿什利的妈妈是任职于某国际裁判所的法官,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度过;爸爸也忙着经营自己的事业。因为这样,阿什利的性格十分内向。当全家人聚在一起时,别的孩子都会在一起玩,唯独阿什利是单独一个人在玩,甚至到了没办法和表亲们一起吃顿饭的程度。

到了这种程度,彼得只得放下一切,把精神全都灌注在阿什利身上。不管公司再怎么忙,他也绝对不会让阿什利一个人吃晚餐,而且为了除掉他的心理障碍,也想尽办法和阿什利交流沟通。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阿什利已经变成不但会和爸爸开玩笑,就连日常生活的话题,也到了无所不谈的程度。某一天,阿什利突然打来电话,并以兴奋的口吻说:“我在学魔术。”

我听了很惊讶地问他:“什么?”因为在此之前,看来似乎对任何事物都没兴趣的孩子,突然学起了魔术,这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我在学魔术,已经一个月了。”

这段期间以来,从来没有一次主动选择要做什么的孩子,第一次做了他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阿什利,我一方面替他高兴,但反过来又替他担心。魔术需要在众人面前表演,对阿什利这样内向的孩子,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反面的效果。

所幸,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一个曾经无法跟亲戚一起吃饭,只会躲在角落里的孩子,不但把全家人都叫过来围在一起表演魔术,还主动教那些堂表兄弟姐妹们变魔术呢!

看着阿什利的表现,我一度怀疑,这真的是不久前那个还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吗?更有趣的是,学了魔术以后的阿什利,不仅个性有了改变,在班上学习成绩中等的他,还变成了班上的第一,甚至在电脑、科学、音乐等不同的领域上,也开始表现出兴趣。

看到阿什利的变化,我仔细地思索,到底是什么东西改变了阿什利的行为和生活呢?

首先,阿什利因为做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因此产生了主动的一面。之前完全生活在被动里的孩子,当他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时,就会变成主动的孩子;而且提高了自己选择方面的实力,并产生了主动性和信心,因此阿什利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篇3

一、沟通可以从自我介绍开始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留给学生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接手一个新班,更应该如此。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可以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你,就会欣赏老师的好,即使老师有不是地方,也能谅解,也能找你沟通,也不会小误会积成大疙瘩。

二、沟通从可以从微笑开始

微笑是信任。只要老师张嘴微笑,孩子们就会感到你的亲切,就会喜欢你,听你说的话,就会想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沟通应该从自我批评开始

老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老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有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师生之间就会冰释前嫌,感情递增。

四、沟通从爱学生开始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的到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哪怕你有时做错了,学生都能理解你。师生之间的沟通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

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用真诚换真心,那么你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如何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呢?

1.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2.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感到快乐,喜欢与幽默的老师交谈。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3.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沟通

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刘松老师说过他的搭档(女教师)上课前总是擦口红不理解为了弄明白就跟去上课,结果?是给受表扬的学生一个吻,那学生美得不得了

4.及时的表扬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5.课余时间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在课余时间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容易亲近,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我觉得每一位老师,既要能当“严父”又要能当“慈母”。在学习之余,与学生谈谈生活上的事,谈谈他们的爱好,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对于他们的发问、好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

篇4

中国的父母会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培训。美国教育家斯特娜说:“教育应在家由母亲开始。”孩子是张白纸,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生活,父母是他们范本。父母不屈不挠,孩子奋发向上;父母成天抱怨,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不会高。

营造轻松、和睦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和孩子保持平等,遇事听取孩子意见,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情绪。伤孩子自尊、恐吓孩子的话不说。长期处于恐惧和无助状态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或者顽固叛逆;在安全、和谐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健康乐观,积极主动,很有主见,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情感教育永远高于道理教育。

迟钝、淡漠、冷血,是从小不重视情感教育的结果。著名教育家夏丐尊也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孩子应首先交给他们感恩、爱、快乐、希望这些最基本的能力。记得时不时跟他们谈论美丽浩瀚的星空中有什么。

品质和好习惯的养成最重要。

人成功与否,80%由品质和性格决定。习惯并不都是大事,譬如吃适量食物、不挑食。许多擅长用脑的人,一生都保持良好饮食习惯,从不暴饮暴食。行为反复就成了习惯,习惯升华就成了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婴幼儿期是可塑性最高的阶段。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所以,应该重视0~3岁这个阶段,充分开发孩子潜能。

早教不应学习知识。应开发天性。

在早教中,应以孩子兴趣与非知识教学为主,开发孩子天性,让孩子感觉数学、文字有趣。爱因斯坦说他一直记得叔叔雅各布说过的话:代数就像我们要捕猎的不知名小动物,先称它为X,等抓到后再给它取个合适名字。这让他一生都把科研当作猜谜语、捉迷藏。

父母与孩子沟通,是教育的开始。

有很多父母感叹和孩子难以沟通,可尝试如下守则:在固定时间、孩子情绪好时交流,倾听为主不打断不评论,面带微笑、眼神关心,语气温柔。沟通不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好奇心,而是突出孩子的主导地位。

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不同之处。

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跟孩子短处较劲。父母应找长处,因势利导。

孩子的性格大致有四种:

敏感型:较脆弱,多愁善感,思考更深入。需要更多理解和分享。

反应型:好交际,对外界刺激的需求更多。需要更加多样性的活动

接受型:举止良好,遵从指示,但拒绝变化。太多活动会打乱他们节奏。

活跃型:有坚强的意志,喜欢冒险,希望成为焦点。领导才能非常突出。

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比现在的成绩更重要。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个家庭、每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但期望一旦脱离孩子自身实际,期望就变成束缚、压力、甚至是灾难。父母应有平常心:智力可以不超常,但身心须健康。

不滥用奖励,不随便许诺。

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有一幅漫画:孩子拿着100分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孩子拿着90分试卷,妈妈奖励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50分试卷,向爷爷要50元奖励。这很好地说明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不纵容孩子,也不逼孩子盲从

父母万事代劳,孩子将凡事依赖父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强迫孩子盲目服从,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这会扼杀孩子个性,剥夺他们思考、判断的能力。要允许孩子偶尔抱怨。让孩子在幼小时潜移默化地学到爱与支持,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引导是关键。

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并且在不断的改正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完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父母要做的是宽容、有耐心,并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从美育入手,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美誉的根本价值在于个人自由与解放,一切美感活动,都是帮助人的情感得以更好地释放,所以,逼孩子苦不堪言地练琴考级、苦练画画的行为可休矣。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牛顿从苹果落地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冲动或叫激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情感就是创新冲动。想具备这种冲动,需要美育的培养和熏陶,而不能靠智育。

民主家庭出来的孩子积极上进

溺爱、否定、民主、过分保护、放任和干涉。这是当今社会家庭的6种教养方式。其中,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并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

阅读和思考是孩子一生自我学习的根本能力。

犹太小孩稍懂事,母亲滴蜂蜜在《圣经》上,叫他去吻;犹太人的墓园也常有书本,据说夜深人静时,死者会来看。意即生命结束有时,求知却无止。把孩子领上阅读之路,父母只肩负着2大任务:第一让孩子喜欢阅读;第二教会孩子如何阅读。而哲学式的思考是指抱怀疑精神,不理所当然地对待事务。

常常让他争取领导地位。

让孩子多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争取领导地位;让孩子和各种年龄、背景的人交谈,他们将在那获得眼界、判断力和待人处世经验,以及沟通能力。做他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常鼓励和表扬他,让他尝到胜利的味道,即使是最简单的“你最棒”、“我喜欢你这种做事情的方式”。

智商有8种。智力只是其一。

智商有八种类型:学术、情感、体育、创造性、艺术、常识、直觉以及天赋智力。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全部这些智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学术智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知道,这些智商中只要有一项是突出的,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可贵的人才。

问问孩子“喜不喜欢”“自不自在”。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赢在明天”,这些口号简单粗暴,充满误导。不和孩子谈“赢”,要让他们开心、自在。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之前,先问问孩子他们这样“喜不喜欢”、“开不开心”、“自不自在”。尊重他们自发的情感和让他们兴致勃勃地东西。这样的能量为那些从小被迫“赢”的孩子不能企及。

学会沟通和交流,才能融入社会。

3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要只想着智能开发,而错过了学习沟通及观察别人的最佳时期。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身心一致,内外一致,会沟通的孩子总能受到同伴的喜欢,他的交际圈会越来越大,他在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会越来越强。

越早接触钱、学习理财,长大才越会赚钱。

篇5

精神病患者伴发妊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精神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已被大量研究反复证实[1],临床表现为情感表达、感知、思维、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2],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工流产术有其特殊性。23例精神病患者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09年收治23例精神病伴发妊娠患者,孕周6+3~9+1周,年龄19~41岁,精神病病程1~13年,患者术前均查尿HCG阳性,B超确诊宫内妊娠,无手术禁忌症,均在静脉全麻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

方法:术前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进入手术室前排尿,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阴道常规消毒,开放静脉通道,经静脉先注入芬太尼1μg/kg,2分钟后静注丙泊酚15~2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意识)消失,眼球成凝视状,开始手术操作。若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减弱,患者出现肢体活动,可追加丙泊酚10mg,维持麻醉效果,由专职麻醉师监测麻醉过程。手术完成后,待其自然苏醒或唤醒后观察1小时后方可离开。

结 果

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约4分钟,术中出血约15~20ml。其中19例患者镇痛效果好,术中患者安静自如,无任何痛苦和肢体运动;有4例术中患者皱眉,握掌,双手有推卸动作,但不影响手术操作,麻醉师及时追加丙泊酚,患者意识消失,进入理想麻醉状态。

护 理

术前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3]。首先通过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其心理,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患者怀孕后都希望留住孩子,我们要告诉患者现在服用的精神科药可能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暂时不能要这个孩子,等病好了在医生指导下再要孩子,患者会欣然接受。其次协助医生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叮嘱家属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水4~6小时,术前排空膀胱。

术中护理:护士热情接患者入手术室,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引导患者,多说鼓励的话和表扬的话,使患者增加安全感、信任感、亲切感,护士全程陪护在身旁。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一些特别躁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选择手背的粗直静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保护性固定,防止手术时患者无意识躁动引起静脉渗漏,不利于的加量,影响镇痛效果及手术。取膀胱截石位,麻醉师给药后患者肢体无力,双下肢容易滑落,易引起手术时子宫穿孔,应注意做好保护性固定,护士站在腿旁扶持。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测R、BP、P、SPO2的变化。丙泊酚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出现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SPO2<90%时应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同时面罩加压供氧,采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直到SPO2>95%。术中收缩压<90mmHg,心率<60次/分,立即静注小剂量麻黄素6mg,阿托品05mg。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唤醒患者,睁眼表明已清醒,此时可拔针。患者初醒感觉头晕,四肢无力,应搀扶患者坐轮椅回观察室休息,护士守护在患者床旁,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嘱其及时更换卫生垫,必要时协助,及时询问患者有什么不舒服。一般在1小时后头晕等症状可消失。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在家人陪同下离开。

离院指导:精神病患者思维、行动处在幻觉、妄想之中,各种感觉不敏感,另外由于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能主动说明躯体不适,所以术后注意事项应详细向家属讲明,饮食要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少吃生冷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嘱其禁盆浴和禁性生活1个月。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发现阴道出血增多超过月经量或发热、腹痛、淋沥出血超过10天等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做好安全避孕指导[4]。术后1个月后到医院复诊。

小 结

与牛树平等[5]研究等同,患者在手术期间对知识需求较高,要求护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患者需求、有保护和防范知识等。还要学习了解精神科相关的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掌握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交谈技巧,患者对手术非常恐惧,担心手术是否安全,有无痛苦,同时他们在人格上更需要受到尊重,其心理上需要有安全感,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同情,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信任。本组23例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Johnson I,Ben Ao,Kebir O.Evalua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performances and clinical dimension of schizophrenia[J].Tunis Med,2009,87(10):664-669.

2 谭亚英,甘景梨,尚存友,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1:3.

篇6

站在玻璃台后的导购员看到我们对这个“怪物”有兴趣,马上说:“先生您好,这是智能拖扫机!”“智能拖扫机?拖扫机没听说过,只知道拖把和吸尘器。”看我们一脸迷茫,导购接着说“可以自动打扫房间,启动之后不用管,自动识别障碍物,自动打扫房间,包括墙角、桌底、床底。”原来如此,这是个具有扫地功能的机器人,导购把拖扫机从台上拿下来,放到地上进行演示,在遇到桌角、墙体时产品确实会自动转向。

“很先进!”、“有创意”、“没见过”……在笔者和朋友们围观时,旁边也来了几位受到从重效应吸引的顾客。

“旁边有边刷,可以刷到边角;还有像吸尘器一样的功能,可以清扫毛发。你看这里有个尘盒”导购接着讲。

笔者:“它靠什么能自动清扫?”

导购:“前面有一个高度感应器和碰撞板,只要高度够,不触碰感应器就会自动向前,如果碰到碰撞板,会自动转向。”

“明白了,清扫机没有眼睛,只能靠身体感触,不撞南墙不回头。”

“没电了,它会自动回去充电。”导购接着说,果然,清扫机自动跑回到了充电架上。

“是个不错的小孩玩具!”同行的朋友感叹。

导购:“它还能预约定时,操作很简单!”

笔者:“充一次电能用多久?能打扫多大面积?”

导购:“充一次电可以用1个小时,一次可以打扫150平米的房间。”

笔者:“灰多灰少是不是一样的扫法?”

导购:“不一样,有不同的模式,它是自动识别判断,灰尘多,螺旋形的清扫;灰尘少时扇形清扫;没有灰尘直线行走。”(设计考虑的很周全,效率高,还节能。)

笔者:“除了扫地板,能不能扫桌子?”

导购:“可以的。”

笔者:“前面没东西挡,那它不会掉下来?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感应器是对高度和前方有判断。”

导购这时不理我了,开始对旁边的一个女顾客说:“您可以了解一下,使用很方便。”

我拿了张单页离开了,接着围观的几个人也散了。

话术分析:

这个产品确实很好,智能,简单、实用,对大多数顾客有吸引力。但这个导购没有充分掌握产品的销售话术,没能把产品的卖点与顾客需求结合达成销售。

一、演示吸引。

决定购买的因素有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例如,料理机的销售就是把握住了顾客的感性因素。

现场演示有:磨冰糖、磨大料、榨果汁,做奶昔、做豆浆等等,好像无所不能,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就是多功能实用,加上品尝、体验,活动诱惑,大多顾客脑袋一热,掏钱购买了。我问过很多购买料理机的朋友回去用过多少次,反馈都是回去新鲜了半个月,以后再也没用过。

再回想下料理机的演示过程:先派送果汁、奶昔吸引顾客(味觉吸引),磨冰糖发出巨大的咔咔声吸引顾客(听觉吸引),聚集了人气,开始做各种演示。在演示开始前,会尽力吸引顾客到演示台前。

科沃斯地宝(看了单页才知道的名字)演示,在苏宁的摆放位置是自动扶梯转角处。摆在一个大概50公分左右的玻璃台上。这个高度很难吸引所有顾客的注意,视觉上不能吸引所有人,听觉上要下功夫,演示时配合音乐,通过听觉来吸引顾客。演示时,如果有些纸屑、毛发等做配合,比仅在玻璃台面上空转的吸引效果会更好。

二、开场话术。

智能拖扫机,这个名字把产品的全部功能全部涵盖,但这个词对顾客来说是陌生的,不能马上产生对等联想。开场的第一句话一是要让顾客明白你的产品核心卖点,二是让顾客产生兴趣,激起购买欲望。智能拖扫机的说法有待商榷,下面这几种说辞会不会更好?例如

“这是中国第一款自动吸尘器,还能自动拖地、扫地!”

“看一下最新上市的扫地机器人,省力省事心。”

如果一定要在第一句话中体现智能清扫机这个概念,就需要在产品的上盖贴上“智能清扫机”这行字,在讲第一句话的时候,配合动作,手指智能清扫机,有助于顾客理解。

三、卖点话术。

根据导购的讲解和单页介绍,这款产品的核心在智能,但智能这个概念是模糊的,需要导购员通过话术,将智能进行细化分解给顾客清晰的认知:不用费劲(省力)、不用看管(省事)、不留死角(省心)、不用费劲(省力),例如:

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回家更需要放松,以往打扫房间,费力扫、拿着拖把拖,比上班还累。智能清扫机只需要按一下建,把您的双手就解放出来了!

不用看管(省事):启动后,它会自己判断灰尘多少,灰尘多,螺旋形的清扫;灰尘少时扇形清扫;没有灰尘直线行走,我演示给您看看……

不留死角(省心):桌底、床底这些地方,用拖把或吸尘器都很难清扫到,智能清扫机会自己钻进去打扫,一点卫生死角不留!

用通俗的语言,把智能带给顾客的好处表述清楚。也可以辅助一些故事,比如哪位顾客买了智能拖扫机以后,家里的小孩子特别喜欢,现在家里的卫生都是小孩子用清扫机打扫,也培养了孩子打扫卫生的好习惯等。

四、销售技巧话术。

一个标新立异的产品,顾客虽然会很有兴趣,但戒心会很重。导购需要和顾客进行彻底沟通,获得共鸣与认可,产生联想与信任,最后才能购买。产品是核心,但围绕产品之外的话术更能决定销售成败。

开场的话术,了解顾客需求的话术、产品异议处理的话术、价格异议处理的话术,品牌异议处理的话术、催单的话术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固化训练。在正佳苏宁的导购,仅是对产品比较了解,但销售技巧话术的掌握确实空白。最起码的了解顾客需求都没做,比如顾客房屋面积大小,地面构造等。

五、协调话术。

小家电冲动性购买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在销售终端必须通过演示将产品的功能,核心技术,操作方式,优异品质等产品利益点直接的操作展示给消费者,在一刹那时间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女性;人工流产;教育

对我院2008年因中晚期人工流产住院的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期人工流产年龄小于20岁的21例,晚期人工流产年龄小于20岁的3例,其中中期人工流产年龄最小的2例14岁。这23例年龄未满20岁的青少年女性对工作人员也是不小的触动。

篇8

多媒体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而电视教育更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14岁的少年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小时22分钟。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1万多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学过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

未成年人所受到的来自电视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视。在未成年人的团体中,婴幼儿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所有能力、技能、情感、行为习惯发展的基础,是今后学习求知的基础。

反驳 中国的儿童电视教育依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育手段,不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从1929年在英国试播电视,迄今仅80年左右。而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出现的时间则更晚,195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电视节目,中国儿童电视节目也随之诞生,迄今仅50年左右。相比传统的书面阅读、口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中国的儿童电视教育无疑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从节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来看,中国儿童电视教育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婴幼儿电视节目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沃土。

虽然随着世界儿童电视节目和教育多媒体的引进,如《巧虎》、《小小爱因斯坦》系列,丰富了婴幼儿的电视教育市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显示电视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哪些明确的作用。可见将孩子交给一种尚未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手段,又未得到深入开展理论探索的手段来开展教育行为,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电视教育能拓展孩子的眼界,增长孩子的见识。

首先,孩子的成长需要大量的信息。一般而言,信息的获得主要靠两种方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人这一辈子可以直接感受的经历是有限的,人主要是靠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而电视恰恰具有大信息量的特点,并且它获得信息的速度要比书本方便、快捷,不受识字能力的约束,尤其适合于尚不识字的婴幼儿进行学习。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对儿童的视野和见识的要求较之以前高了许多。而儿童电视节目可以从小帮助孩子接受大量信息,培养儿童看新闻、懂新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次,电视能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开展教育,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得到教育。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马维尔・赖斯博士同心理学家达夫纳・勒密希一起观察了12~18个月的孩子同他们父母一块儿看电视的情况,他们证明了看电视有助于孩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反驳 电视教育恰恰在束缚孩子的大脑,减退孩子的能力。

首先,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取决于其信息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确实让世界变小,各地的人们都从中受益,可以说获得信息已经不是难题。但是当信息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收益递减法则就开始起作用了。信息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就不再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混乱,增添压力。目前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筛选信息而不是获得信息。

其次,电视教育效果的获得是以牺牲孩子大脑发育为代价的。

如果用被动性的看电视活动取代了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会使孩子的脑部缺少刺激发育。生理和心理学告诉我们,电视本身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它与吸毒有相似之处,因此看电视也会上瘾。因为看电视时脑波是Alpha 波,比平常的Beta波慢,左脑尤其没有反应,只有右脑接收画面和情感的信息。广告利用这个弱点来推销产品,因为它不必以理由来说明,只要借着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句子来吸引人,小孩、大人都会像被催眠一样地去买。

电视节目为孩子们提供交流的话题,有助于增进孩子与人沟通能力。

电视活动已经成为当前一代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人与人沟通的有效进行需要以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0~3岁的婴幼儿不仅开始接触电视,而且看电视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4年我国学者在南方某幼儿园以询问的方式对300位3岁左右的小班儿童进行了收视特征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儿童每天有1~2个小时玩耍,同样有近30%的小朋友表示每天有1~2个小时看电视的时间。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每天玩的时间,主要选择“看电视”这一活动。

由此可见,我国0~3岁的婴幼儿,基本上是对电视充满依赖、信任和喜欢的群体。因此,给孩子看电视和动画片,无疑会提供孩子沟通的话题,增进孩子沟通的能力。如果您孩子的朋友都在谈论“巧虎”,而您的孩子却因为不知道、不了解而无法加入那个交流团体,并感到孤独时,您难道不会感到担心和自责吗?

反驳 沟通能力的建立主要是靠练习,而不是看电视。

首先,儿童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与人沟通能力,关键是练习,而不是看电视。研究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与人沟通能力,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而语感和语言的获得,主要是多听,多说,多交流,这就恰恰需要孩子走出家门,离开电视。不错,电视可以给孩子话题,但是很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给孩子看电视的结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可能是前面第二点所说的,电视让孩子上瘾,结果把孩子束缚在电视前,失去了大量演练沟通能力的机会。

其次,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不可能局限在电视。

很难想象孩子间除了电视里的节目之外,不存在其他的话题。比如,糖果、玩具、一次有趣的经历,包括父母,相信都可能是孩子有趣的话题。

最后,看电视并不是目前中国孩子“玩”的主要内容,很大程度上孩子看电视与否与家庭有关。各种资料显示,父母的习惯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习惯。孩子看电视多少还与家庭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有关。

看电视可以给家长腾出自由时间的同时,减少0~3岁孩子的危险机会。

许多主妇抱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没有自由的时间,或者部分家长说自己实在无法解决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料理家务的矛盾,并且如果一直让孩子保持活跃状态,家长无法在体力上胜任照顾孩子的角色。最后,这些家长又不约而同地发现当孩子看电视时,往往会非常专注,可以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因此给孩子电视后,家长就可以获得大量自由的时间,孩子也很安全。

反驳 家长的自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 。

首先,电视伤害孩子视力发育。研究表明,电视的荧光闪动每秒50~60次,超过我们神经系统所能跟上的每秒20次,同时因为光线是直射光,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反射光,眼睛自然停止反应,眼球是在止静状态,视力完全靠眼球的频动来调整焦距,看电视造成视力衰退可想而知;德国某些医院已有专门治疗被电视伤害的儿童部门,一般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的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脏跳动不规律、情绪暴躁、疲倦、做事玩耍容易厌倦、吸毒、饮酒、学习困难、手脚不灵活、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与看电视有关,欧美的一些父母已找出这些问题所在,开始“戒”电视。

其次,电视大大减少儿童的想象力。因为儿童是借着“假想”的游戏和听故事时的想象来促进想象力,同时,儿童的肢体活动促进意志力的形成,如果缺少活动,则到少年期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且没有目标,做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专家点评

比较上面这些观点,你一定已经对于“是否要给孩子电视?”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你依然想要给孩子看电视,我只能引用一些专家的话给您建议:

第一,美国儿童教育学家麦德里奇曾说:“我们虽然不能肯定,看电视这件事对于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它的确不是一个教导‘社会人’的适当工具,也不是使用时间的最佳方式。更进一步来说,我们虽然找不到太多证据来证明电视具有不良的影响,但是反过来看,我们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好处。那些看电视的时间,可以用在其他许多对孩子们身心都更有意义的活动上。”

第二,如果您真的打算给孩子看电视,那么史丹勒博士所创的沃道夫教学系统认为也许十四岁以后可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节目。

第三,如果您坚持现在就要给孩子看电视,那么儿童心理学家在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问题上提出如下建议:

有计划地收看电视节目。

教育小孩子分辨电视节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要让孩子以看电视为借口而不参加其他的活动。

利用敏感性的电视节目主题引导孩子讨论提高理解能力。

拆穿电视广告的欺骗手法。

帮助儿童学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将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

篇9

1.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总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与孩子们相处了几个寒暑后,我深为我的“理所当然”感到羞愧。走进孩子,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后,我才发现一个道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最起码要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所以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然而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有教育的责任,保护的责任,也就是说对学生既要严厉,又要平等。要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成长。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如何做而不懂得尊重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都会落空。

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有年龄之分,长幼之分,知识之别,但人格上的尊严却是一样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忽视孩子的心灵,忽视孩子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2.沟通:教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1 沟通误区: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2.1.1 误区一:多说教,少倾听。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2.1.2 误区二: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许多老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老师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老师交流的愿望。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顶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

2.1.3 误区三: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许多老师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老师的苦心加以理解。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通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能够认识问题,服从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2.1.4 误区四:不懂把握时机。许多老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师就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老师和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2.1.5 误区五:漠视孩子的自尊。老师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①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②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欲望。

2.2 蹲下来看孩子,亲近的师生关系。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蹲下来与他们平视,消除了老师身高带来的压迫感;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要给予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用“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身正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这是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2.3 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篇10

幸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白色病房变成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带来了哆啦A梦和喜羊羊还有跳跳虎,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爱和勇气,他们就是 “小丑医生”……

宝贝不孤单,你有“哆啦A梦”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小小的身影显得清冷又孤单,常常一脸羡慕地看别的妈妈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苹果。有一天,“哆啦A梦”来到了他身边,成了他寂寞日子里的好朋友。

6岁的宋乐天,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身体的原因暂时没有办法做手术。

医护人员很少见到宋乐天的父母,偶尔来,他们也是交完费、看一眼小乐天,就匆匆离开。小乐天的父母工作很忙,一个是做工程的,经常全国各地跑,一个是做销售的,也要天天在外面跑。两个人都非常爱小乐天,所以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就是希望他每一天都能开心快乐。然而小乐天却没有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健康快乐成长,而是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还要还房贷,夫妻俩只能拼命工作。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们把小乐天的奶奶接到广州,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奶奶说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小乐天经常听不懂奶奶在说什么,两个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住院期间,小乐天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病床上,唯一的说话对象就是床边那只小浣熊玩偶,睡觉的时候,他也要抱着它。有一次,奶奶把小浣熊拿去洗了,小乐天以为丢了,大哭了一场,差点昏厥休克,后来谁也不敢再动他的小浣熊了。

小乐天比其他孩子都坚强,治疗的过程中,从没有听他喊过痛。别的孩子生病了,一家人围着团团转,百般呵护。可小乐天的床边却冷冷清清,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而且两个人的沟通也不多。很多时候,就是小乐天一个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小小的身影格外孤独。他从不提什么要求,也不提让爸爸妈妈来看自己,可他的“懂事”让奶奶心疼,他的安静又让奶奶感到害怕,好像孩子会随时离开这个世界。

一天,奶奶出去打水,小乐天孤零零地坐在病床上,一脸羡慕地看着隔壁床的孩子。那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正在一口一口地给她喂苹果。这时,病房的门被人轻轻推开,一个穿着哆啦A梦玩偶服装的大姐姐走了进来。

小乐天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机器猫》,看着走进病房的哆啦A梦,他眼睛里闪出了惊喜。

“哆啦A梦”迈着笨重的步子走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像变魔术一样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可爱的哆啦A梦毛绒玩具,把它送到小乐天手里:“我是哆啦A梦,听说小乐天特别听话,打针也不哭,我是特意来给你送礼物的。喜欢这个吗?”小乐天睁大了眼睛,一脸惊喜地直点头,然后一把搂住了毛绒玩具。病房里的其他孩子都羡慕地看着他。“哆啦A梦”看见小乐天病号服下面露出来的细瘦胳膊上布满了针眼,心疼地问:“打针疼吗?”小乐天摇摇头,声音低低地说:“不疼。”

随后,“哆啦A梦”坐到小乐天的床头,拿起桌上的苹果,认真削好,又切成小块,一块块送到小乐天的嘴边:“哆啦A梦有个最好的朋友,就是大雄。以后我做你的朋友,好吗?有什么愿望都可以跟我说,我会想办法帮你实现。”小乐天咬着苹果点点头,小脸上有了笑意。随后,“哆啦A梦”又给小乐天表演了魔术和小品,小乐天笑得很开心,中午时吃了大半碗饭。

“哆啦A梦”临走前,小乐天一把抓住她的手:“哆啦A梦,你还能来陪我玩吗?”“哆啦A梦”用力点点头。

有了“哆啦A梦”这个朋友,小乐天终于不再像过去一样孤单寂寞了。小乐天每天都盼着“哆啦A梦”能再来找他玩,然而一连好几天,“哆啦A梦”也没有来过,小乐天显得有些失落。

那天,小乐天正情绪低落地躺在床上,突然,“哆啦A梦”推着一个平时用来放针剂的小推车,来到小乐天的病床前。在她的身后,还跟着“大熊”和“灰太狼”,小乐天一下子愣住了。“哆啦A梦”把小车推到小乐天的面前,掀开盖在上面的布,下面不是平时常见的针管药剂,而是一个大蛋糕,蛋糕上是一个露出灿烂笑容的哆啦A梦头像。“哆啦A梦”拍着手唱起了生日歌,小乐天这才反应过来,露出了羞涩开心的笑容。原来,那天是小乐天的生日。

“哆啦A梦”和“大雄”在病房里给小乐天表演了一段动画片里的剧情:哆啦A梦赖在地上,嚷着跟大雄要吃的,大雄不给,哆啦A梦便不依不饶地哭个不停。小乐天看得哈哈大笑,他拽着“哆啦A梦”的手弱弱地问:“你能给我一个任意门吗?如果有了任意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爸爸妈妈就可以多来看看我,我也可以回去看看他们。”“哆啦A梦”听完,眼圈红了,轻轻搂住了小乐天。

几天后,小乐天的妈妈出差回来,怀着没能给孩子过生日的愧疚,急匆匆赶到医院。可让她惊讶的是,病房里的儿子没有任何委屈难过,反而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儿子还欢快地比画着,向妈妈介绍了他的新朋友“哆啦A梦”。妈妈心里不禁心生疑惑:医院里哪来的“哆啦A梦”?

经过打听得知,“哆啦A梦”原来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名字叫做何倩敏,其他的卡通玩偶扮演者也都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穿上卡通服装,为医院里的患病儿童送去欢乐和温暖。那天,何倩敏和同事在住院记录上看到是小乐天的生日,就和同事为他庆祝。

“孩子生病后,很少笑也很少说话,但有了你们这些朋友之后,他话多了,也爱笑了。”乐天妈妈有种说不出的感激。

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

病痛的折磨让他充满恐惧,也让他变得爱发脾气。跳跳虎阿姨来了,告诉他,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还告诉他,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他。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像何倩敏这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除了是医生、护士,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小丑医生”。

在国外的很多儿科病房中都有“小丑医生”,他们穿着白大褂、戴着红鼻子,打扮成小丑的样子,来到孩子的病床前,给那些正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孩子们带去欢乐。2013年3月,何倩敏的同事唐远平从意大利学习交流归来,提到“小丑医生”。何倩敏和其他同事一听,都觉得特别好,就自发建立了一个 “小丑医生”小组。他们买来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卡通玩偶服装,去到孩子们的病房里,给孩子们送去快乐,让冰冷的病房里充满温暖。

何倩敏接触过许多像小乐天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其中5岁的男孩乐乐也让她印象深刻。

乐乐患有支气管狭窄,经过多次抢救。病痛的折磨让敏感的乐乐很少笑,也不爱搭理别人,显得很“冷漠”,还喜欢发脾气。何倩敏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跟家人闹脾气,妈妈都急哭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坐在病床上玩自己的玩具,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乐乐的妈妈含着眼泪说,孩子要什么,他们都会尽量满足,可孩子依然不快乐,经常变着法子找茬儿,而且听不进他们的话。

何倩敏想,一个5岁的孩子多次面对生死,他心里的害怕也许比一般人都多,正是这种恐惧让他忘了什么是笑、什么是快乐,所以才呈现出“冷漠”,而这层冰冷坚硬的外壳却伤害了他最亲近的人。

何倩敏特意买了一捧向日葵手工花的材料,利用休息时间把它们一朵朵缝好。几天后,何倩敏穿上了跳跳虎的卡通服装,捧着向日葵,一蹦一跳地走到了乐乐的病床前。孤僻的乐乐对她十分抵触,马上拉起被子把头蒙了起来。何倩敏并不气馁,把那捧向日葵放在病床上,用讲故事一样的语调说:“有一棵向日葵,他很想和其他的小伙伴一样在阳光下灿烂地盛开,但是因为它生病了,所以只能住在医院里。病房里没有阳光,也没有笑声,向日葵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这棵向日葵很孤独,这时候,蝴蝶姐姐飞了过来……”

何倩敏一边讲故事,一边偷偷观察着乐乐的反应。他刚开始背着身,把头埋在被子里,不一会儿就好奇地扭过头来,掀开一个被角,偷偷瞄着何倩敏。何倩敏假装没有看到他,拿出一个长气球,熟练地拧成了一只蝴蝶的形状。乐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何倩敏的手指。何倩敏仿佛没有看到他一样,继续讲故事:“蝴蝶姐姐说,向日葵弟弟,你不要难过,只要把病治好了,很快就能回到阳光下了,外面的小伙伴都在等着你呢。”

乐乐终于忍不住开口问她:“打针吃药能把病治好吗?能上学吗?小朋友愿意跟我玩吗?”“当然啦,你和这棵向日葵一样,只要把病治好了,就能出院和小伙伴在一起了。”乐乐闷闷不乐地说:“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把病治好呢?”何倩敏说:“只要你坚强一点儿,多笑一笑,很快就能把病治好的,病魔最怕爱笑的小朋友啦。”乐乐有点不相信地看着何倩敏:“真的吗?”何倩敏认真地点点头:“这几朵向日葵送给你,你要和它们笑得一样灿烂。”乐乐伸出手,搂着那捧向日葵,终于笑了。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何倩敏就去看望乐乐。那捧向日葵一直被乐乐放在身边,笑成“向日葵”成了他心里的小小心愿。有时候看乐乐笑了,何倩敏就会拿起一朵向日葵,放在乐乐的小脸蛋旁边,逗他:“乐乐笑起来真好看,圆圆的小脸蛋,弯弯的小嘴巴,离灿烂的向日葵已经不远了。”乐乐一听,笑得更灿烂了。

何倩敏还经常给乐乐讲一些自己改编的温馨小故事,一边讲,一边用各种手工小材料把故事里的主角做出来给乐乐看。“从前有一只倔强的小兔子,兔妈妈很爱他,可是小兔子很调皮,常常不听妈妈的话。有一次,小兔子因为贪玩生病了,兔妈妈很着急,每天守在床前照顾小兔子,小兔子却不能明白妈妈的爱,反而经常冲妈妈发脾气……”何倩敏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让乐乐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听到一个又一个故事,乐乐有时会若有所思地低下头。一段时间之后,何倩敏发现乐乐开朗了许多,冲妈妈乱发脾气的现象也少多了;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恢复得比医生预想的要好。在妈妈眼里,乐乐变得懂事了许多。

又过了一段时间,乐乐出院回家休养。临走前,他特意找到何倩敏,送给她一幅画。孩子用稚嫩的笔法画了一大片向日葵,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跳跳虎阿姨,谢谢你。”何倩敏拿在手里,像捧着一件珍宝。

传递爱和快乐的“小天使”

她自己是个重病小患者,却把从“小丑医生”阿姨那学来的魔术、故事,用来逗乐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爱和快乐也在孩子们之间传递着。

曾经,何倩敏以为,孩子只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注。可没想到,孩子会把自己获得的快乐传递出去,分享给那些同样需要温暖和关爱的伙伴们。

12岁的琪琪患有白血病,已经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起初她像个小天使,很爱笑,可是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每天的治疗让她感觉痛苦厌烦,开始不听妈妈的话,甚至吵着要回家。妈妈没有办法,只得哄她:“乖乖听医生的话,妈妈明天就带你回家。”可是这样的话说了几次之后,琪琪再也不相信了,甚至开始拒绝吃药。

就在妈妈无计可施的时候,“小丑医生”来到了病房。何倩敏穿着卡通服装,一出现就吸引了琪琪的目光。何倩敏先是蹲下来,用小魔术变出一只小纸鹤,然后指着三杯口服药说:“你看,这杯黄色的是橙汁,红色的是西瓜汁,黑色的是可乐。你把它们喝下去,病很快就会好了。”琪琪刚哭过,脸蛋上还挂着泪珠,她睁着一双圆圆的眼睛,不动也不说话。何倩敏说:“你喝一杯,我就给你变个小魔术,怎么样?”琪琪想了想,点了点头,慢慢喝下了一杯药。何倩敏变出了一朵小红花,别在了她的衣服上:“你真棒!”琪琪破涕为笑,又喝下一杯药,拍着手让何倩敏继续表演。何倩敏变出来一个漂亮的蝴蝶发夹,夹到琪琪的小辫子上。琪琪开心极了,把剩下的一杯药也喝光之后,拉着何倩敏的手,求她教自己变魔术。

何倩敏板起脸,认真地说:“想学魔术可以,但是你要保证以后乖乖吃药。”琪琪马上点头。何倩敏教了她几个简单有趣的小魔术,琪琪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学会了。

何倩敏以为琪琪学魔术只是为了解闷,没想到有一回她路过病房,发现琪琪站在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的病床前,正在用上次学到的魔术给那个小女孩表演节目。何倩敏悄悄地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琪琪的动作虽然不是很熟练,却有模有样,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琪琪坐在那个小女孩的床前,给对方讲起了故事。不一会儿,竟然把那个孩子给逗笑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何倩敏很感动,她没想到琪琪自己生着病,却还在想着帮助别的小朋友,让别人也感到快乐。何倩敏走进病房,虽然这一次没有穿卡通服装,但琪琪还是一眼认出了她,亲切地一把抱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