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育人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37-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大多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宏观评价,很少有学者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尤其是缺乏针对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笔者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评价体系[4-7],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指标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

二、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选择科学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AHP[9-11]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按照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用一定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一)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相关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本文采用1~9标度法,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计算指标权重值

本文采用方根法[12]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可通过表2查出。当CR

三、基于AHP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针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六个方面构成,共计24项指标[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邀请20位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从事人才管理的专家学者,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实现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指标权重确定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以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给高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德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6.

[2]林琨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24-25.

[3]夏飞.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山东大学,2012.

[4]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3):146-151.

[5]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88-89.

[6]李兴国,崔珊珊,顾东晓,杨海燕.高校培养人才综合评价: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32-35.

[7]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10.

[8]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9]Sat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8,1(1):57-68.

篇2

在前言部分的开篇词中,老课标提出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课标提出的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两相对比,可以看到,老课标重视的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新课标重视的是公民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侧重点是不同的。此外,在开篇词中,老课标也提出了通过对历史多样化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而新课标的表述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重视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而且提出“历史的角度”一词,注重的是从历史的本身来考察社会发展和感悟人生。

二、课程性质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一开篇就是从初中必修课程的角度来强调历史的课程地位,但是新课标却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加以强调,由此可见,老课标重视的是课程设置,而新课标重视的则是历史作为人文课程本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个版本的课标编写理念的不同。这点也体现和贯穿于新课标本身。老课标的课程性质概述得非常简略,最后归结于历史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其表述较抽象且不够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比较具体,强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并将其学科特性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并将老课标中的“国际意识”一词改为“国际视野”,从词性上分析其词的外延更为宽泛。而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四个层次上表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是树立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意识为主;人文性是表现历史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功用,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方面;而综合性则是重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作用。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具体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理论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课标编写也在不断成熟,不但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而且更注重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三、课程基本理念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对编写理念的表达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老课标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到,老课标在大的范围内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但重点是放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历史的道德教育功能。而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分别列举了四个方面。与老课标明显不同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首次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历史书,而且重要的还在于育人,在于思维的训练。此外,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上,以“普及历史常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这一标准比起老课标显然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所降低且更加具体,在评价体系上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要求创新和发展。

篇3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怎样的过程?

1.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

2.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3.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4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篇5

1.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未变,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清晰

新课标仍然是以初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具体内容。这种“三经四纬”交织的思想品德课程,定性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在原实验课标中,三组关系表述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显然第三组关系内容太厚重,新课标将“与集体的关系”调至第二组,合并为“我与他人和集体”,这样不仅是字面和内容份量的均衡,而且更加符合中学生交往的实际。虽然“他人”的范围广泛,但学生自我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在班级学校集体之中产生的,“他人”和“集体”是紧密联系的。“国家与社会”则是在一个层次上,第三组关系表述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也是恰当的。

在第三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新课标将原实验课标课程内容的(一)、(二)两部分合并为“(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原实验课标的(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调为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二)。这样,三组关系都由三部分构成,且都是法律常识压轴。新课标删除了原实验课标内容标准各部分前有重复之嫌的目标阐述。因此说,新课标在设计思路的表述上更明确,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简洁清晰。

下面是笔者根据新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表格,其中的内容结构、递进层次一目了然。

2.课程基本理念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

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追求和灵魂。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原实验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二条,修订表述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将此条提升为新课标的首位课程理念。在新课标各部分中,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总述中,提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中,至少有9处明确提出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活动主题与方式建议。例如在新课标三、(三)3.4中明确表述为“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意识教育之所以在新课标中凸显,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其次是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意义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个“人”我个人认为:既不是奴性十足的顺民,也不是浑身反骨的刁民暴民,而是通情达理、有良好素养的好公民。从促进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新课标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课程内容对法律常识做了调整和充实

首先新课标对分置在三组关系中的法律常识条目作了有层次的统整编排。第一组关系“成长中的我”中,法律常识部分的标题由原实验课标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主要内容为法律的定义、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非法与犯罪的区别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本部分增加了“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条重要内容;在第二组关系“我与他人和集体”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仍为“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重点是受教育权、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和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本部分删除了原实验课标中关于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权等具体条目,渗透到其他条目中;在第三组关系“我与社会和国家”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由原来实验课标的“法律与社会秩序”改为“法律与秩序”,主要内容为宪法的性质和宪法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和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删并了原实验课标的3.3条,新增了“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和“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两条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法律内容。

新课标对法律常识三部分层层递进的整合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和“突出重点”的教学原则,更加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和掌握法律常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法律常识的课程内容统整与增加的目的意义在于,守法是做人的底线,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法律意识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

4.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

用新课标和原实验课标相对照,不难看出,原实验课标的知识目标为4条,共100个字,新课标知识目标为5条,共192个字。新课标在本部分新增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等。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针对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以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比较强调知识体系的教学,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对知识目标的定位是“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但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知识的学习,使得品德教学因缺乏知识内涵的支撑而呈现肤浅苍白效果差的缺憾;原因之二是原实验课标存在着知识要求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的研习与修炼需要有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德育需要有科学理论支撑即知识工具的支持,否则德育就是浅薄的无底气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新课标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对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是必要的。

二、教师要增强课标意识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而忽略对课程标准的研习。但是要做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落实课标,增强课标意识。

1.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跑道”,后引用到教育上转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与进程。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课程具体且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教材。教材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师用书、学生辅助读物等;还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磁带、录像、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即学生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教材是依据什么进行编写的呢?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和系列教材都是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日常教学的依据和中考考纲制定及命题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教学与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2.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的需要看,增强课标意识是必须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虽然条文比较简洁,但却是我们这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课标是统领的意识,认真研习新课标,才能明确思品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追求、课程的“三维目标”内容及其关系,才能够了解思品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才能够系统地知晓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且能够倾听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教学与评价等建议。

有了对上述思品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掌握,教师对依据课标要求编写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是一种居高临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内容、从整体到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的审视和理解把握,这是我们当一个称职的思品课教师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内容不精、方法不当的低效教学。所以说,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必须增强课标意识。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教材

教材是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从编写、出版到使用是有周期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教材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抓手,又不能把它奉为圣经而迷信和拘泥于教材。

2.教师要做教材建设的主人

由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滞后性和容量的局限性,又由于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育人的特殊要求,需要我们思品教师树立做教材建设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根据新课标“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社会热点和自己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取教学主题和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特别是目前课标已修订,教材还未及时修订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新增内容要求,做教学内容的补充。参与教材建设既是我们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

3.整合地方教材和项目活动到思想品德课程中,使教学更加丰富有活力

江苏省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编写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地方教材,初中有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多年的项目活动,属于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范畴,该课题的研究荣获教育部2010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们如果将上述地方课程和项目活动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做整合安排实施,正是落实了新课标的“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符合我们思品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益。

篇6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它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在此,笔者就自己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内容和如何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三、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同时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四、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新课标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数学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新课标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阐述了具体要求,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并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实际操作、测量、画图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这样,预示着今后的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努力使培养到位。

五、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篇7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3-02

2016年高考,广西首次使用全国新课标Ⅲ卷。该试卷既体现了教育部命题考试中心姜刚主任所提出的“一点四面”改革的主题,又注重“三变”“三活”,不仅突出反映时代热点,而且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和考查,极具指导性和典型性。

一、试题传承经典,稳字当头

仔细研究2016年的全国新课标Ⅲ卷就会发现其有以下特点。

1.题型结构稳定。一共有12道选择题,以四选二组合选择题为主,只有13、14两道题是四选一模式。选择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经济生活5题、政治生活2题、文化生活2题、哲学生活3题等。分数的设置符合高考考纲考查知识的侧重。组合选择题题肢充分运用了时政性语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是更加注重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从高频考点看,主要从几个方面呈现:选择题上,考查了财政、对外开放、公民的政治参与、文化创新、矛盾的特殊性、群众观、意识的本质等知识;主观题上,考查了认识论真理、文化自信、政府和人大主体等知识。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与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考查的知识,有很高的重合度。

2.选择题考查了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图,涉及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指数PPI,注重考查考生回归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出现供给曲线变化图、计算题、传导路径题等常规习题。

3.主观题命题形式很新颖,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模块综合方式未变(第38题是政治与经济的综合、第39题是哲学与文化的综合)。主^题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命题的设置上看,设问由2015年新课标Ⅱ卷侧重“为什么”类型习题的考查,到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侧重“如何办”类型习题的考查。2016年的试题中有三小问共34分,回答了“如何办”类型的设问,包括38(1)、39(2)等。这一特点,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对设问及材料中隐藏的信息进行提炼,经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有效地生成答案。

4.开放性试题成为高考的“钟爱”。根据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沿袭下来的传统,新课标Ⅲ卷必有一道开放式的小试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中出现的是理由性习题,要求考生根据答案范围来找原因。

5.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内容的育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考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发挥高考对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等。

二、试题稳中有变,灵活多变

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都关注社会热点,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考查的知识点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试题的导向,让所有的备考者不断地适应考题“新常态”。因此在试题内容的考查上,呈现了两个特点,即“变”和“活”。

第一个关键词是“变”。2016年,广西使用的全国新课标Ⅲ卷让所有的备考者都经历了顺变、循变、应变的过程。顺变就是广西所有的备考者顺应时展的要求最后一个进入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新课标试题的研究和学习;循变是在经历2015年广西第一届全国新课标高考之后,所有的高考者都在寻找自己蜕变升华的出路,突破新课改实施后带来的不适应,这从广西的平均分上就呈现出来;应变是备考者能结合自身考生的实际,在备考中找到应对的策略和命题的出题规律。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2016年广西使用的全国新课标Ⅲ卷在能力的考查上,重点突出了“活”字,这包括三个方面:融入生活、运用灵活、激活思维。

从融入生活的角度而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包括考生个人的生活实际以及国家、社会、世界发展的实际。这符合贴近生活的原则,从考生的最近发展区,考查考生的能力,要求考生在高中三年的成长中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时展的潮流。

从运用灵活的角度而言,就是从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从答题的模板出发,侧重对知识完整性的记忆,忽视了运用知识的目的和价值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激活思维的角度而言,就是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投入内产生最大的思维价值,要求考生科学地运用思维的方法提升答题的效率,同时也考查了备考者在平时备考中思维能力训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试题真正体现了赢在思维的显著特点。

三、善于总结,不断反思

回答非选择题时,考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扣材料和设问,遵循材料的逻辑思维结构进行答题,突出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整合课本知识与材料内容。不能是知识和材料两张皮,要突出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组合;不能是知识观点的简单罗列,对于材料的分析说明要到位。

第三,体现过程与方法。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答题策略,给思维留出足够的空间,优化做题的过程。

第四,严谨与开放并重,尊重学生的个性。39(3)题中“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就是开放与严谨并重的典型例子。

第五,组织答案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在小切口中有层次、有逻辑、有纵深,呈现一个小的知识体系,这体现了考查内容的综合性。

从命题的创新点来看,2016年的试题将互联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智能手机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考生生动、全面、立体地把握材料以及发展的实际,考查考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命题素材让学生积累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智慧,有利于融入现代生活当中,并为建设美好生活提供启发性。

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广西是最后一个进入新课改的省份,2015年选择全国新课标Ⅱ卷,2016年选择全国新课标Ⅲ卷。而此前曾有错误消息,导致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陕西卷、云南卷,而这些都是独立命题的省份。这件事给我们在备考上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篇9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有目标要求标准,离开了这个标准,教学就变得没有方向、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三维目标”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本文以“三维目标”教学为阐述基点,浅谈如何理解实施“三维目标”教学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教学的实施基础

新课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因为教学是以传授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而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所以“三维目标”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它是教师实施教学育人的行动指南。

笔者以现行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2为例来加以阐释,其题目是: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该题简单易算,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会解答这个问题,除会审题之外,还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而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就要先会写出化学式;要会写出化学式就要先会写出元素符号和熟记化合价。否则,就无从下手解题。可见,解题的基础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由此说明,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教师在讲解这个题的时候,还应该引领学生复习前边的基础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能力目标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学而无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以解答上述例2的问题过程为例来诠释,它的解答程序格式是:

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5.6t

x=10t

答:需要石灰石10t。

这个算式的列法实际上是“上两项的比等于下两项的比”。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局限于课本页面上的这一步,要把更多的解题方法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基本技能,想办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上述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解题方法:“前两项之比等于后两项之比,即100∶56=x∶5.6t或100∶x=56∶5.6t”,也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列计算式:“对角数的积相等,即100×5.6t=56x或56x=100×5.6t”。这样的讲解,方法灵活多样,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算式列法,其结果是相等的。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题多解的范例,也为更深层次的化学教学活动设下了伏笔。可见,“过程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3

时代不断发展前进,教育的发展就更加不能处于滞后的局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大方向,是我国教育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的重要原因。新时期,新课标的提出不仅为我们生物教师进一步顺应时展、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也是给我们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理解和贯彻的新课标的几点理念浅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当教育界的专家将中国学生与欧美国家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时候,通常发现我国的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完成教师要求任务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学习上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弱、相对缺乏创新能力、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而高中时期已然是学生在身心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这样才是有益于学生长久发展的。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即使教师给予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们的表现通常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们当然不是讲教师什么都不做,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只是强调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任课教师已经讲解过相关的知识之后,学生自己逐渐将其应用于其他的知识中、领悟到举一反三的奥妙。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一点,为我们及时补救以往的教学不足敲响了警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有益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途径,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包括启发式教学的开展、逐层预留探究作业的方式等等。学生们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学习好生物知识的诀窍所在,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教师,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总之,学生过分相信教师,相信书本,就会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创新的可能性个能力。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之后,往往就可以更加迅速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切实享受生物知识带给她们的无限趣味和实用价值。

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生物这门课程非常强调实用价值。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精神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在接受既得知识的同时进行有益于的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坚持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回顾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弊病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们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简单地以为在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自己就算是学习好生物知识了、生物的学习过程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认识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全面的生物知识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考试只是我们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张手段,但是并不是我们教授学生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我们教授学生更多的生物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掌握更多有益于改善日后生活的知识本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导学生应用和实践。而且,生物这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无数的科学家和学者们认真观察生活、总结实践经验、大胆猜想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课堂上,我们在讲解生物知识的时候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课下在预留作业方面也不能偏重于理论作业的布置,要更多地预留一些实践性明显、或者是理论实际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类型的作业。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新课标的精神,切实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逐渐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综合人才。

三、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近年来,著名的意义学习理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情感的有效开发是学生学习好一门功课的必备要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启动认知的能动性,还应当将个人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和思考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情感投入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情感投入与其学习的效率是成正比的。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越多,他们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投入越少,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少。总之,加深学生对科目的情感投入是高中生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对教师也产生尊重的情感,这也是利于学生建立对生物知识情感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保证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是完全地投入到生物的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