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科技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才能提高工程质量,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新需求,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1.1 满足国内生产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增加工程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成分,确保建筑企业拥有的技术设备可以在建筑行业中独当一面,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以逐步提高收益,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管理成本,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新需求。
1.2 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要
建筑企业应当认真学习科学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实践中,为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提供可靠理论依据,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在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建筑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也在随之不断提高,力求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积极创新科学管理模式,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有效途径
建筑企业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合理分配施工人员,制定施工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还可以明确员工在利益分配中的权责关系,确保工程管理有序开展,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二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的内涵及管理目标
2.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
绿色施工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施工理念,它起源于 20 世纪 80年代,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思想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实践绿色施工。进入 21 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建筑业对绿色施工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绿色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实现不仅单纯依赖绿色施工技术,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施工现场场地环境、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施工被赋予了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绿色施工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2003 年 11 月,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印发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推动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住建部于 2007 年9 月了《绿色施工导则》。
我国建筑业目前基本属于粗放型行业,在规模大、产值高、速度快的建设事业发展中,对资源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与维护、拆除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但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在施工阶段,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因此,对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提倡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基本宗旨的绿色施工,对推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基于可持续的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
《绿色施工导则》强调了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绿色施工导则》指出绿色施工的原则之一是: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由此可见,绿色施工的管理目标比精益建造的管理目标,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增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的管理延伸至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以及拓展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
因此,绿色施工的执行改变了传统项目管理的管理目标。精益建造的管理目标是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项目的经济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施工,不仅仅关注项目的经济目标,同时还关注建设项目的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关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协调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即表现为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损害,不由项目本身来承担后果) ,为了追求项目的目标,精益建造一定程度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追求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而绿色施工则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目标为项目的管理目标,通过三大目标来实现项目可持续性。其中经济目标主要是减少前期成本,节约资源,降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和获得一个高性能运行的项目; 环境目标主要是减少资源消耗,消灭浪费,防止污染和保护资源; 社会目标主要是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睦的社区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信任和提高对外的整体形象。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可持续的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框架
三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创新。
3.1 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
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审时度势创新管理观念,处理好工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并确立项目管理目标,主要包括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确保项目合同的各个条款得以切实落实,保证这四大管理目标能够在工程管理中予以实现。建筑企业要处理好成本、质量、工期和安全之间的关系,针对四个目标制定优化方案,在全面考虑和处理四个目标的基础上,使工程管理得到优化,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3.2 创新建筑企业管理体制
建筑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明确企业、工程项目、员工的责任,有效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全面改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建筑企业要明确内部机构的责任体系,通过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来提高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增强企业控股的重要程度。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此规避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强施工合同的执行力度,提高工程管理能力。一是明确各方责任制,企业作为项目的主体投资方,应严格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以提高产权的明确性,树立新型产权关系。二是建立企业的法人财产制。项目部应该明确各方产权的界限,由对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以承担法人的责任,提高法人的独立地位。三是树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项目部主要由企业出资兴建,必须提高企业控股的重要性。
3.3 创新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由于现代工程管理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管理依据,所以建筑企业应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冲破传统工程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切实发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3.4 创新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生命力。建筑企业在创新企业文化时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
四 总结
总之,为了促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注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在外包战略方面,邮储银行基于业务及科技发展战略、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了“在合规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外包,寻求并充分利用外部最佳资源,保障核心领域信息安全,提升邮储银行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运维交付能力,实现成本与效益最优”的信息科技外包总体战略目标,并提出“战略符合、风险可控、统一管理、合规审慎、适度外包、成本效益”六大外包管理基本原则。
在外包治理方面,邮储银行依托自身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外包审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主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执行部门四个层级、三道防线在外包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了信息科技外包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外包风险管控模式,全面贯彻各项管理要求。
在外包流程制度方面,邮储银行围绕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结合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各阶段、各环节风险控制和管理要求,形成具有中国邮储银行特色的覆盖三大阶段、十四大环节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
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
邮储银行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涵盖工程前期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后阶段三个阶段。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前期阶段主要分为业务方案编写、技术方案编写、工程立项、商务采购四个环节。其中,在工程立项环节建立了“面向风险的外包适宜度决策体系”和“软件成本评估体系”,在商务采购环节建立了全面的“准入与尽职调查模型”。通过以上三个着力点,邮储银行在自主可控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邮储银行外包适宜度分析模型以核心性和复杂性为主要评价因子,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并有针对性制定策略:对于邮储银行需自身掌握核心能力的项目,采取谨慎外包的策略,结合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引入外部资源,加强风险控制,并建立核心能力回收计划,最终达到完全自行建设;对于已具有核心能力,但因内部人员数量不足而无法完全自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通过制定人员补充计划,逐渐补充相应行员的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在项目外包前进行基于风险的决策。
第二,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邮储银行引入软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功能点估算方法,建立了邮储银行功能点字典库、基准功能点耗时率,以及符合邮储银行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和费用度量模型,为信息化工程的立项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第三,通过引入适当竞争,合理管控各类高风险服务提供商的数量,防范行业垄断和机构集中度风险,提高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降低风险及管理成本。对重要外包服务商开展尽职调查,重点从外包服务商行业经验、自主可控符合度、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服务人员能力、内部控制机制、持续经营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评估,从而选择真正符合工程项目要求的优质外包服务商。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实施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启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测试、推广上线等八个环节。在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严控风险”的指导方针。同时,基于体系化的过程管控和精细化的技术规范标准,形成了一套点、线、面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将管理渗入到外包项目的方方面面。
一是工程启动环节,聚焦两个“关注点”,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全面风险管控。
首先,建立高效协同的工程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队伍。邮储银行信息科技外包工程项目采用4M模式(即“工程负责人+项目经理+业务经理+技术经理”的模式)和质量管控队伍(体系级项目经理+项目质量经理+项目QA),实现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量化分析和考核评估,将风险和质量问题消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
其次,制定外包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加强外包人员安全意识。从人员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终端安全四个方面制定管控制度,着力落实管控措施,加强风险防范,防止因外包活动引起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非法入侵、物理环境或设施遭受破坏等风险。
二是需求分析环节和系统设计环节要重点监控,防范因外包而导致能力丧失风险。
在这两个环节中,邮储银行基于行内的需求管控、架构管控体系,采取“以我为主”的操作方式,在外部研发资源配合下,以业务经理和技术经理为主导分别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及系统设计,确保核心科技能力自主可控,工程应用定位、数据分布、实施路径与规划成果一致,避免竖井式系统建设和功能重复建设,保障系统架构满足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需要。
三是软件开发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提出并确立“标准化要求,常态化检查”方针,制定邮储银行统一的代码编制规范,并通过定期的代码走查,提高代码编制质量。
四是系统测试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制定“统一负责,严把质量关”的策略。测试部门统一负责,重点完成功能测试、技术性能测试、技术功能测试和验收测试,对每个上线系统做好充分测试,严把上线质量关,并对外包服务商提出首轮业务通过率不得低于60%,投产前通过率必须100%的指标要求。
五是在试点上线与推广上线环节,采取“运维前移,责任到人”方针,规范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交付标准及知识转移流程,确保自有资源掌握关键要素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外包服务。
邮储银行工程实施后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初验、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三个环节。该阶段强调对项目“回头看”,关注外包服务商、项目及人员的过程表现,全面总结经验,为后续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4-02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其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建设市场上对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应用人才,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其素质要求综合而全面,不仅要有过硬的设计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建筑经济知识。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研究建筑业、建筑工程经济与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展专业相关辅助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建筑工程经济的概念、观点及方法;结合建筑工程经济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并了解其主要业务知识,讲求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为更好地在今后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特点。建筑经济与管理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较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该课程包含“三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弱、跨度大。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设计是学习的核心,重设计、轻技术,在学习上表现为重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等专业主导课程,忽视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建筑学学生的高等数学和建筑结构基础相对较弱,对运用高等数学、建筑结构等知识来支撑的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跨度大,知识点琐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转换能力。(2)理论精、实用强。地方性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用实际工程问题来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建筑经济在非专业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管理知识与多种专业发生关联,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3)课时少,容量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厚基础、宽口径成为高校追求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开始尝试教育改革,实行“3+1”教学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共性教育,一年时间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不得不压缩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与管理两大部分内容,而课时安排仅为16个学时,形成课时少、容量大的突出特点。
2.教学对象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思维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主张“我就是我”。“建筑是艺术”的观念主导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相关,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重设计、轻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理念”、“想法”胜于一切,过于重视“理念的创造”,过度追求“灵感”,重视图面的表达而忽视了方案后期的技术性细节以及经济合理问题。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为完成建筑设计作业而通宵达旦,在经济、建筑结构等技术类课堂教学中经常缺席。
二、教学内容调整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以及课时量较少,必须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联系,结合注册建筑师职业考试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课程内容还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政策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补充。
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以应用为主,简明而实用是本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内容采取“需要、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与建筑学专业工作关系较小或无关的内容,着重选择与专业工作或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着重保留“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而且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有调整。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章节,主要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基本建设费用组成以及建筑投资估算和建筑概算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部分与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可简单介绍或不做讲解,删除“价值工程”、“工程承包合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与建筑学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师应改变“主宰者”、“统治者”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1.讨论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主体,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不仅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任何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讨论式教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孔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2]。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可见,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自身的个性展示。讨论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或集体推荐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将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充当教师的职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将学生之间的想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师生角色互换,感受教师工作的艰辛,自觉增强课堂纪律观念。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才,共同进步。
2.案例式教学。针对本课程实用性强、课时量少的特点,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就是把工程实践或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拟成为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情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做出是非判断,从而达到活跃思维、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住房贷款利息计算案例,其中不仅包含了利息、利率基本概念,还体现了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实质。案例分析和计算,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课程学习的真实意义。
3.充分利用多媒体。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学时少、内容多的课程改革趋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更新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直观生动,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景模拟空间,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逐渐被淘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培养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建筑师对建筑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于建筑产品的成本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使他们迅速地成为一名素质全面的合格建筑师。
参考文献: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成果(编号:ACJYYB20128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6日
一、课程改革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敲门砖。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课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与其他传统课程比较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也给这门课程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无法直观了解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课程很多内容抽象,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平日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就目前很多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按照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教学模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和Lantolf提出的“合作和互动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本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1、符合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系统地讨论解决方法,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去接受、理解新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氛围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学目标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努力突破教与学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立体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设计课程教学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讲解板块,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知识点的讲解,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的大信息量和大班容量的优势,既节省了师资,又提高了效率;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技能训练,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任务型、合作性、参与式教学组织,采用学生分组互动模式;学生分组互动部分,则以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学习为主,学生在任务型、参与式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该板块则利用校园网和学习软件,采用自主学习。突破了其他学习方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去理解知识。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技巧。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和方向性的引导,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各个小组工作的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设计。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之后,应该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项目管理实践报告书为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70%~90%是比较合适的。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训练学生正确的项目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项目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工程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教材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课程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师把握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积极地给予正面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幸福感,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有助于师生沟通及团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培养目标由学员的基础素质转向岗位能力,其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由相对整齐划一转向多层次化,其人才培养资源由封闭自足转向开放联合。这些特点和转变使得任职教育培训机构在保证培训质量、接受部队评价和学员自身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横向对比中都面临更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得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加强学员的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必然。关注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正是加强学员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和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的重要着力点。
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积极心理学从一种新的、积极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的积极面的研究,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过程中的几种积极心理体验。
1.虚极静笃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道德经》,形容人专注一件事,心境空明宁静,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虚极静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体验,使人排除外界干扰,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此时人的思维活跃,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大大增强,容易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习专业技术十分讲究静的功夫,只有静下心来学东西印象才会深刻。人脑并不善于处理庞杂信息,只有专注,才容易充分调动记忆和推理、抽象和概括、想象和联想、直觉和灵感等高级思维活动。
2.登堂入室
万事开头难,学习也是这样,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技术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方法。系统的知识往往有一个一个“关节”,这些关节就是阻止学习者勇猛精进的地方,其他内容往往是这些关节的补充、变化或应用。理解了这个学科的逻辑结构,由见树木而见森林就会产生窥得门径、登堂入室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攻克“关节点”,逐步体会其独特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或技术融入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固化为能力素质。
3.印象触发
印象是一种感性思维,是外界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是进行思维重组、叠加、抽象的基本元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非逻辑性,知识的记忆往往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往往记住的是某一个现象,某一个模式,某一个细节,将来运用时,它就会被触发,形象鲜明。学习时突然获得一种清晰鲜明的印象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印象触发往往需要深入学习和练习,那些方法、思想记忆得较清楚的课程往往是各个细节都充分学习、充分练习、学习得较扎实的课程。
4.豁然开朗
学习是积累的过程,也是觉悟的过程,学习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产生一种整体把握和直觉理解,并能将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到这个体系中,做到学用合一。那时,学习过程中的彷徨犹豫、挫折困顿,在日积月累的渐悟或者刹那的顿悟之后,仿佛都成了遥远模糊的回忆,而屡起屡扑,大惑不解的地方,学成之后看起来则是那样理所当然。
二、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任职教育的学员层次往往不如学历教育,教员容易产生懈怠思想,降低教学质量。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可以拓展教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技法,把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后进学员督导,关注学员的接受效果和学习反馈,注重预习和复习环节纳入优化课堂设计中,使教学进一步转变为一个注重效果的闭环活动。
(二)有利于突出学员主体地位,更好地教学结合。
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重视互动和建立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要求教员充分认清只有教会学员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要正视学员的差异性,引导学习好的学员,帮带学习较差的学员。
(三)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既能强化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起到智力体操的作用,从而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环节
下面以比较典型的《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为例,阐明关注学员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环节。《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通常在原理、构造课之后开设,主要由基本维护、检测技术和故障排除三部分构成,以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飞机保养、拆装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本专业检测设备检测判定飞机相应系统技术状况,根据故障现象综合分析判断,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等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直接衔接学员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门课程周期长,课时多,难度大,不仅有内容讲授,还有教员示范和学员练习,组织较复杂,需要关注学员心理体验,强化教学效果。
(一)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复习课堂科目涉及的飞机系统的原理构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学员带着问题学习容易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静下心体会到专注的学习状态,并将原理构造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发现、互相印证、豁然开朗等积极的学习心理。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员由于原理构造学习得不扎实而机械记忆实际操作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导致的茫然、碎片化等消极痛苦心理体验。教员课前可以安排提问,督促检查预习效果。
(二)讲解示范环节。
讲解示范环节要求讲解详略得当、逻辑清晰,示范准确到位、演示清楚。讲解的重点是实习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示范起到规范操作的作用,示范具有生动直观,充分调动视、听、嗅、触各个感官的优势,容易给学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示范时教员的某个操作,某个眼神都容易形成学员记忆系统的触发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讲解示范时要有标准意识,因为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比较牢固,如果教员讲解示范不标准,则学员容易形成错误印象,不利于优良维修作风的形成,也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维修差错。
(三)学员练习环节。
任职教育直接面向工作岗位,非常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机维修人员,动手能力是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注重“练”的环节。练的环节是一种强化,是构建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肌肉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遗忘,能将能力固化到人的潜意识中,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人的手眼脑全面参与学习,容易获得沉浸感、充实感和愉悦感,这些感觉是非常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
(四)讨论引导环节。
讨论引导环节主要针对实习科目中的疑难内容,比如科目中的常见故障。讨论引导时要注重互动,要对学员思维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引导时可以挖掘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之间的直接联系,归纳出典型和通行路径,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素质,深化延伸到直觉思维层面,使学员初步体会排故能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排故精深内涵。这种体会无疑是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五)总结讲评环节。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特点.满足了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使得网络教学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主要趋势之一。网络课程作为开展网络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其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的效果。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如设计者素质、技术水平、客观环境和条件、学校的重视程度等,网络课程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
一、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资源匮乏.不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只提供有限的学习内容或简单的资源链接.而没有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库。对于所有的学习者而言,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时.就需要课程来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或现实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案例或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课程的设计者或者教师基本上是无法预测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水平.并且他们在设计网络课程时也不可能做成百科全书式,而只能关注本课程的知识学习.这样对于那些原来对该领域不是很了解的或者没有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就有了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难度很大或者牵涉到许多原有基础知识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特别需要与此相关知识的资源库.来进行辅助学习。当前,许多提供网络课程的学院提供的所谓学习资源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网站链接而已,有些甚至连网址都没有,这些都是很不利于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
(二)忽视学习内容的情境化和多媒体化
网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创设情境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要求网络课程提供的不仅仅是学习材料,更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现行大部分网络课程只强调知识传授.一进去就开始进行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的知识教学.而并没有给予相关的情境导人.没有给学习者设置较真实的学习情境,跟课本搬家没什么区别,这让学习者无法进行小组协作、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这极大地限制了网络教学的效果。并且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较单一呆板.而没有体现出多媒体化.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要么就是书本的搬家。要么就是课件重放,根本就没有做到多种媒体的整合。
(三)缺乏协商交流系统,影响了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只关注自主学习的设计.忽视了对协作学习支持的设计.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因为缺少了协商交流系统,致使一些学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易使学生陷人孤独怪癖的性格中.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则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或者讨论。进而不得已终止学习,导致影响整个学习进度。在目前的网络课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生是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监督者、实施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指导、督促及帮助的作用,仅限于教师的电子邮件交流、在线答疑、师生讨论;同时忽视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缺少教师对讨论交流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监督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
(四)缺少强大的导航系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空间相对显得自由.清晰的导航系统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可控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避免学习者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或者迷航。目前一些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系统不够便捷化.不能让学习者一目了然.比如当一个学习者在应该继续下一步的学习时,此时他联想到先前的知识要回去查看,但是此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系统则让他只能够有两种选择.要么是继续进行,要么是回到首页目录.这样就大大影响了他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完整意义的建构在网络课程导航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考虑,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可能是I罗嗦或者多此一举,但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很可能是相当具有难度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所学知识。
(五)过于追求界面的美观.而忽视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
目前的许多网络课程都在追求界面的华丽和美观.他们用许多图片和五颜六色来丰富界面。使得界面看上去确实很美观,但是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忽略了实用的考虑,不够便捷.并且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与此同时则相应地忽视了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比如忽视了虚拟学习空间的设计.忽视了提供学习过程方面的工具.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开展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最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六)缺少测评系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从网络课程的设计角度而言.现在许多网络课程缺少完整的评价测试系统.要么就只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者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要么只考虑对学生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么只考虑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对教师的评价.还有的忽视对学习资源的评价.等等当学习者已经学完某一知识单元时.因为缺少有效的评价测试系统而不能对自己进行检测.致使不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这样很容易使学习者陷人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之中.最终影响整个学习过程.也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甚至有些网络课程提供的评价测试系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客观题.很少有基于案例分析和现实问题的主观题.对于做题的结果也只是判断对与错而根本就没有给出合乎其理的评语与分析,学习者只能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涉及主观解答的问题.并不能使学习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同时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教师的传授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且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取知识.来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同时扮演着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等角色,进而起着辅导、支撑、激励、监督等作用。
2.基于真实任务的情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真实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且结合各种情境的特殊性,进而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3.协作性、社会性的学习。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与其他学习者或者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因而是协作性的、社会性的学习
4.开放式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定位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对于我们的网络课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个性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时,应该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各种平台.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2.强调各种情境的设计.体现多媒体化和情境化由于互联网向宽带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从而为创设各种情境提供了条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进行知识的建构.完成自主学习。
3.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体现开放性和共享性学环境是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场所.创设开放高效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很有意义.如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链接网址.让学生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己的思想。
4.强调协作学习的设计,体现合作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同享用.即共同来完成意义建构。
5.重视反馈评价的设计,体现自主性。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形成性练习.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6.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交互性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网络课程应强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如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设计及时的灵活多样的检测内容.同时要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三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框架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框架设计结合在一起.来对网络课程的主要模块进行具体的设计
(一)学习资源设计
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资源库.便于学生获得学习信息。这些资源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并且还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并且它们还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及良好的多样性.以便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同时还要以良好的结构来组织,以便于学生能很方便快捷地使用和查找。资源库主要可以设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网络课件、背景知识等,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
(二)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因此我们在确定学习内容时应该结合学习者的特征.进而选择那些易于用网络表现的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课程内容.并且使学习内容在组织上有一定的系统性.其组织结构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在网络课程中,往往存在内容陈旧或过时的现象。这不仅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可能误导学生。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较新版本。使学生能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同时还应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多媒体化。这样才能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特征,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有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前导提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课程梗概,确立学习目标,而且也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方便地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其次是中心教学内容,它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给出了学知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三)协商交流系统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自主的学习,而且还是一种协作学习因此。网络课程必需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不仅要设计好自主学习活动.更要注意协商活动的设计,据此设置协商交流系统则成为必然,让学生在协作的、开放的环境下.完成意义建构。在此系统里可以设置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BBS进行非实时讨论,也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指导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进而营造协作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网络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导航系统的设计
导航系统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在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由它来帮助完成,因而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应设计出便捷、动态、清晰、简单、明确的导航系统,引导学习者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常用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图导航、演示导航、书签导航、检索导航等,因此.在导航系统里我们可以将上述策略综合起来,可以设置如“学习方法”这样的标志性短语建立的链接.也可设参考文献资料、内容检索、路径指引、专门的帮助菜单等。
(五)界面及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
界面是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窗口.包括显界面和操作界面。在设计时注重界面友好。色彩方面,应注自然和谐及风格一致:操作方面,交互性强、可控性强等不忽视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件.通过它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并且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为在教学支撑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好模拟环境。因此借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置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等。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情境的要求同时也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科技馆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档案,它是历史和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工作查考的凭证和制定政策的参考,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结合在市科技馆工作的实践,我发现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是基础性工作,完整收集、科学管理、充分利用是科技馆档案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又是一个链条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办公室及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务必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档案意识。科技馆管理人员更须经常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配合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一、 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最主要的内容
在实践中,目前档案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有:
完整收集:档案工作人员要经常地、主动地向各部门、各承办人了解各项工作的资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跟踪、把关、收集,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
科学管理:合理组卷、立卷,将来在利用、查找时才方便、快捷,为利用服务。要制定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形成规范化管理。
充分利用:以查考、汇编、统计、研究、复印等形式,为领导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全馆及各部门总结工作积累数据,为对外宣传、举办专题展览提供素材,在与外部出现纠纷时提供诉诸法律的凭证,与各馆交流时提供管理制度,办法经验等。
1、收集、存放――做到底数清、收集齐、分类明。文件在整理立卷前,还不是档案,平时由办公室专人负责收集。因为办公室是文件的枢纽部门,各部室向馆级、馆级对部室,向馆上级请示、上级批复、馆对外文件都要经过办公室,应收集原始件,馆发文件至少要一式三份暂存(为入卷、汇编用)。各部室都要注意积累,有条件的单位各部室配计算机,行文一律要求用计算机打印则更便于统一格式、纸型,如建有局域网实现网上传送更方便。若是手写稿,一定要用钢笔,不可用圆珠笔、铅笔。如上级领导批示有用圆珠笔的则复印一份存档。其别要注意的是:有关公安消防、劳动法规、工程合同、承展合约等文件,主办人为工作方便,常常自己保管,但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底数清,先复印一份备查,原件一经用完,马上保存原件,给主办人复印件,不能含糊。当年正在运行中的文件平时应分类存放,如上级党政机关来文,本单位报字、办字文、党字文、简报、会议纪要、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劳资人事、各部门请示和报告、接待记录、重大活动安排、经济合同、工程合同、宣传广告协议、学术交流、展览协议等,可以按发文部门、文件种类、承办责任人几种类别分放,在整理立卷时就容易多了。要特别注意收集那些上级领导、机关部门对我馆请示和报告的批复,我馆申报、参评各种奖项、荣誉称号,上级批准颁发获奖的文件、决定,要从上级发文中提取出来,将原件收入馆档案相应案卷,与我馆相应报出的文件放在一起。
2、立卷――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文件进行整理立卷。按照档案专业要求,应是谁发生,谁使用,谁立卷,这在大型企业、党政机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科技馆,如果以办公室为文件的集散地、总枢纽,最好是办公室整理立卷,与部室结合,在最后录卷、订卷之前,请有关部门负责人过目,检查有无遗漏,分卷是否合理,以方便使用。
3、利用――为领导、内外提供服务也可使用条码技术,迎接流通管理质的飞跃。科技馆档案管理实践中经常看到,档案在借出、使用、归还过程中,涉及一系列问题,如:需要提供多少卷档案、被提供的档案是否准确、有无相关文号、档案经谁手调出、由谁借走、取走的时间、何时何人归还、经谁的手归还等。借出时要一一登记,归还时要一一注销,看错写错屡见不鲜,有时要查一卷归还时注销不了的档案,我们要将各单位十几个借案登记本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去查找,花费了几个小时,甚至有时一两天才有可能找到这条记录。解决这些问题,用识别器及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核实,存储档案案卷、利用人、借出、归还经手人各自的条码内容即可完成档案借出和归还的交接手续,交接内容可以像银行存取款和超市购物一样自动打印出有日期小条,签名认可后存查。这样完成的档案借由出到归还的管理和统计, 方便、快捷、准确,极大提供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新时期做好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1、不断改善科技馆档案资料结构
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要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档案资源中丰富的经济、科技等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领导决策、地方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参考;不断整合与利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中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科技馆档案工作领域,加强对新建领域建档工作的监管力度。此外,科技馆档案资源建设的重心要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上。比如:政府职能正在转向经济转型升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科技馆档案管理就要以此为中心做好相应馆、室、藏档案存量档案资源建设,而且要加强正在形成中的重大社会活动档案、重点建设工程档案、重要科研项目档案、单位信用档案、共建单位档案等增量档案资源的建设。唯有如此,科技馆档案资源结构才会得到不断改善,才会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2、建立健全科技馆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技馆档案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科技馆的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第二,简明实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要能约束领导又要能约束职工。领导的形象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制度的顺利执行,而职工是单位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和执行者。第四,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切实加强科技馆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还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学”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着重理论化、逻辑关系强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不可否认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来说,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抽象性,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运用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自身性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强,既包括进度计划编制、施工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同时又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类内容,是介于工程技术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一课程性质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切实具备实际项目管理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基本满足理论知识讲授要求,但对于提高学生相关实操技能却作用有限。
(二)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殊之处在于它对实践性的要求不体现在具体工程技术问题或是某个固定场景上,而是要求学生能从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开始到最后竣工清场,全过程掌握项目实施和处理其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问题。因此受制于这一因素,常规教学手段中的课堂讲授、实验、现场实习等措施都无法完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需求,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很难通过实验或现场实习得以重现。
(三)课程对象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学生习惯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数学公式推导环环相扣,知识点具体形象的一般工科课程大不相同。该课程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理论推导较少,但理念、流程、规范、法律要求等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实际化,进而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必须认真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PMST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如前文所述,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手段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现代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开拓思路,运用新型技术和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PMST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Simulation Triaining)[2],借鉴现代沙盘教学形式,贯穿融合工程技术、管理理论等知识,模拟一个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通过硬件仿真模拟操作和软件智能方案评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在仿真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用于工程管理实践。充分结合PMST系统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手段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3]建筑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同时也要求学生领悟工程管理的艺术。受限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和教学手段等因素,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基本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无异,学生只能看到具体施工部位和施工技术的做法,而很难把课程中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课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薄弱环节。PMST系统为解决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形成逻辑完整严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比较繁杂,一般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知识结构学科跨度大。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反映课程学习内容繁多,相互间找不到有机联系,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引入PMST系统后,课程理论知识如融资计划、施工管理方案、现场紧急事件应对等在全过程模拟中都得以重现,各种理论知识按照实际工程开展顺序逐一得到应用,课程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十分直观、深刻的理解。
3.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PMST系统能逼真模拟工程实际,允许系统参与者自主确定项目盈亏决策、进度计划编排、资金筹措、资源使用计划等活动,并依据系统软件自动判定项目参与者自主制定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PMST系统,促使学生不止满足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寻求项目管理的最优化方案。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现代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和各方的沟通协调,因此作为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的本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每5~6人一组,完全按照工程实际管理岗位设置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等不同角色,由学生各自担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PMST系统要求每一位参与学生在真实气氛中体验项目管理决策,强调和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实做好课程理论知识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强调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只有深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将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运用PMST系统进行教学,要根据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之模块化、系统化,可大大改善教学效果,为PMST系统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认真领会PMST系统操作规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PMST系统操作规则,完成仿真工程项目启动。以广联达公司出品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系统为例,首先将学生每5人一组模拟组建一个真实的项目经理部,让学生自主决定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的人选,确定各岗位在系统仿真操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然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PMST系统软、硬件使用方法,尤其是解释清楚关于系统的基本假定、系统操作规则、施工费用支出、施工紧急事件补救以及施工报表填写方法等方面内容,为学生后续的项目执行做好准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际工程项目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PMST系统同样可以仿真模拟出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从自主讨论和决策中深入领会相关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资金筹措计划到各项施工费用的支出决策,从各构件施工顺序到施工材料,从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容量确定到劳务班组的进出场安排,实际施工中所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在PMST系统仿真模拟操作过程中都会遇到。每一事项的决策,都会影响到项目最终盈利数字,从而真实反映出学生对于工程仿真项目的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判者”角色,不能也无法直观给出“标准答案”,而应充分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和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实施决策。
(四)借助PMST系统软件完成操作评价
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项目部(学生小组)资金筹措计划、施工方案、劳务进出场安排和现场临时设施数量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学生小组最终操作成果无法用人力简单判定,必须借助系统自带的软件系统完成评价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现实中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资料管理要求准确填写PMST系统中的施工单据,并输入系统评价软件,从而判定仿真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环节和项目管理最终盈利水平。
四、运用PMST系统的几点建议
在使用PMST系统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运用PMST系统不能只重操作,忽视策划。PMST系统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可以归纳为项目策划和项目执行两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只重项目执行操作,严重忽视动手之前的工程前期研究和策划的问题。这一现象必须避免,因为从PMST系统设置初衷来说,追求的并不是让学生精确而近乎机械地完成仿真项目执行,而是借助系统提供的仿真工程项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项目管理最优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看不见”的项目决策重要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项目执行。
其次,教师要多应用PMST系统自建项目功能,加大系统应用深度。PMST系统初始状态下只有较简单的几个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仿真项目紧缺、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充分研究PMST系统,依托其强大的项目自建功能,根据可视化语言自由创建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并由PMST系统软件自动完成其操作成果评价。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教学设备效益,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