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1: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命与健康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58-01
一、生态及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态是物态和谐,事态祥和,心态平和,智态悟和,这里的悟是人们的智慧思考。生态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物竞天择,道法自然,事共人为,心和文化”。生态有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四种内涵:一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命个体和整体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大家谈的生态不是生态学,而是一种关系,是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存发展、繁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有机整合性的学问。首先它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在座很多听众都是理学博士,英文中理学博士就是哲学博士。你学习自然科学,不懂哲学,不懂生态学,就不能成为一个博士,所以我们的理学博士叫做哲学博士。生态学还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技术,也是我们养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一门自然美学。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受的教育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没有教我们怎样品味自然,享受自然,这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就是生态美学的指导,我们说生态既是哲学,也是科学,也是工程,也是美学;三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实际上从刚才的定义,生态既然是一种关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但人们经常把“生态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定语简称为生态,如生态城市、 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 是约定俗成后被社会所公认的用语,表示人和环境在时空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四是生命-环境系统一种定向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定向演化过程,物质流通量越来越低,信息反馈越来越畅通,有高的自组织能力,功能性有机发育等等,是一种定向的有机进化过程。
生态文明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脉络或规律,是一种时间、空间的生态关联。日加月是明,指从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开化、教化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把这四个文明抓好,就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去了。如体制文明建设,要实现从十六大提出的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对内与对外统筹等五个统筹,以及十七大补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四类关系的协调。这九个统筹关系如果协调好了,体制条块分割、决策就事论事,管理还原论主导等不文明行为就能有所改善。物态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管理的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特别是消费文明。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物态文明将推进社会上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转变,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向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转变,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向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转变,以利己为中心的物理型关爱向以爱它为中心的生态型关爱转变。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改善物质生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生和自生机制上,而生态学的共生与再生观相对薄弱,利他、爱他之心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必须大力提倡心态文明,让雷锋精神返回社会。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这些方面要多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二、生态文明的四个机制
生态学有很多规律,将其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条,可以用拓、适、馈、整四个字来概括:一是“拓”,开拓的拓,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内秉增长率,都能千方百计拓展生态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为其生存、发展、繁衍和安全服务;二是“适”, 适应的适,具有强的顺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发展机制和变异能力, 既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又能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造有利其发展的生存环境;三是“馈”, 反馈的馈,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间一切资源都能物尽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任何生物的行为通过生态链网形成信息链,层级传递,最后反馈到它本身,进一步促进或者抑制其行为,实现一种螺旋式的系统进化;四是“整”, 整合的整,生命-环境系统遵循特有的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能扭转传统发展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实现景观整合性、代谢闭合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营建一种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关系。
一切教育的执行切入点都在于“攻心为上”。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绩和成功都更重要,这也是给孩子生命成长最优质礼物。是师者“得生心者,得师道也”。
一、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1、赏识优点,唤醒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知识型的家长,很有先见之明,给予孩子赏识教育和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许多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是不被关注的,更不用说被生活所累的家长会注意到要去赏识孩子了。许多孩子在潜意识里变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心理脆弱。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孩子,给予更多肯定的力量。
教师必先做到,读懂孩子性格、读懂孩子的需求、读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脆弱的根源、读懂孩子的理想。从目光里投射给孩子欣赏,因为眼神的交流远远胜过一切语言。孩子在你的眼神里读懂了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后幼儿教育论文,内心那份充实的力量是会永远铭记于心的。语言上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孩子谈心,在沟通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发挥优势,告诉孩子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被受肯定了的孩子,在心理会渐渐地与理想中的自己走得更近。
当孩子知道被受关注,被受欣赏,而且在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可亲可沟通的人在欣赏着他、关怀着他、支持着他。孩子会相信,有人相信他时,他也会相信自己的。而日积月累的这种赏识,将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自信心。
2、给予平台,营造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许多孩子很活泼,从来都是表现中的主角,而更值得我们教育者留心注意的是那些默默在观望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理,他们也期望能活跃地去展示自己,可是平台的局限、能力的玄殊,他们只能是被忽略了,而成为了观望者。一大部份人不敢挑战自己、怕出糗而关闭了自己的活跃的心智。我们时不时制造机会,创造表现的平台,让孩子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更多的锻炼,通过各种表现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信的自我。
3、创造氛围,提升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来自长者的欣赏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和暗示,让孩子充满信心;同样创造一个懂得互相赏识的群体氛围,更能让孩子潜意识的自信持续一生。
在群体中,让孩子通过互相欣赏,来赞美别人给同伴以鼓励;同样别人也会通过赏识给予他鼓励。这样的群体里流动着人性温暖的一面,孩子懂得给予赏识并同时被赏识着,我想健康自信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他灵动的灵魂里一辈子的。
二、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
现代社会浮澡、人性腐化、不良的风气还没全部清除。在乡村,一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地区幼儿教育论文,人文素养较差的地区,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许多自己全然不知的坏习惯和坏情绪。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并消除,那么这些坏习惯和坏情绪将会导致孩子演化出许多不良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论文范文。
1、透视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许多孩子因为其父母的不良情绪而受其感染;有些孩子则因为与父母沟通不来,而内心受到许多的疮伤;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内部关系的种种矛盾,而造成内心的许多消极情绪……孩子正在成长的路上,他们缺乏对外在环境的理性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也缺乏相应的内在抗体去面对出现在他们周遭的种种不良氛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带上一双透视眼多关怀一下孩子的表现情况,是哪些内心障碍、心理疾病和困惑的情绪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智成长?当我们为孩子们找到这些病源的时候,那么孩子就多了一米阳光的健康力量。
2、排解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聪明、阳光型的孩子在内心有问题,会懂得及时寻书问师找人排解。若遇到孩子是封闭型、忧郁型、浮燥型、粗鲁型的,那么这类型的孩子的排解能力,就得多多关注了。这群孩子更多的缺乏正确的观念,和理智的心态,所以他们几乎是排解不了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性格因素让不良情绪加速恶性循环。为此,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就得多下点心力了。
平时,我就积累了这些好方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玩的游戏、活动、运动;与孩子共谈心,尊重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面对问题的正念;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改变自己的心态;约其他孩子出谋划策从侧面帮助他排解情绪和心理问题。
3、酝酿孩子内在自我调节的能力
师者最好授之以渔。在成长路上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面对问题时的那份强大的内在心态。我们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懂得自我调节,让他们自己懂得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了许多心灵书籍、和经典的故事、影片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我想更多的还是在面对真时情境时的那份心态磨练,更能让孩子获得成熟的内在心智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校内应该定时开设些心态课程,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调节心态,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
三、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股新生幼儿教育论文,只是潜能是否有在成长的关键期被其充分发挥否。我想我们都应该给孩子更多开拓未来的力量。
1、引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
孩子是有梦、有信力、有冲劲、有灵气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暗示和肯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开拓力,有美好的前途、一切梦想皆有可能实现,并且一定实现,以激荡起孩子内心那股火热的追求之心。给孩子这般的信力,孩子也会发挥其内在的心力开拓他梦想的领域的。
2、提升孩子内在的竞争意识
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彰显能力的水平;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磨练内在的成熟心智。而给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等于给予了孩子最丰硕的勇气。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快乐面对,学会成长,学会如何竞技,学会如何去创造……一步步地走向那个成熟的自己.教育的真谛全在于此。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上海预防医学》苏南编辑分部、《中国工业医学》苏南特约编辑部和《职业与健康》华东编辑部于11月5-6日在苏州市乐乡饭店举行了《“三刊”编辑分部全体编委会议暨职业健康促进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由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无锡、常州和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浙江和江苏各市及县(市)、区的80多位有关职业病防治等专业领域的领导、专家、教授、编委和作者参加了大会。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华主任、苏州市卫生局王烨源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研究所李朝林主任、邹昌淇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周志俊教授以及《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姚正鸣副主任、《职业与健康》张印德总编、编辑部张军主任和《中国工业医学》编辑部曹明琳主任应邀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洁主任主持,王烨源副局长致欢迎词,汪华主任作了重要讲话,“三刊”编辑部领导也分别致辞祝贺。
王烨源副局长在讲话中,对一贯大力支持、指导和关爱“三刊”编辑分部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三刊”编辑部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认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源头活水。“三刊”编辑分部的建立,为苏南地区以至江、浙、沪长江三角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加强职业病防治学科的人才培养等内涵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编辑分部的生命力,促进编辑分部的可持续性发展,编辑分部必须着眼促进疾控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疾控能力建设,突出“三刊”在长三角地区预防医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分部编委的专家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专题学术研讨。为了征得更多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编辑分部还应着力于提高各地编委和作者的科研能力,加强与各地高校的科研合作。要认真做好杂志的征订发行工作,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联系,使编辑分部在沟通读者、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联系中起好纽带与桥梁作用,从而使这一学术平台在推进各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汪华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三刊”编辑分部为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在学术交流和学术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他指出,这一学术平台的建立,充分展示了疾控体系与期刊杂志在人才智力和科研协作横向联系方面的优势,树立了学术期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新形象。同时,杂志也为全省预防医学各专业人员提供了极好的专业学术平台,为预防医学各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希望编辑分部进一步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服务平台,为促进预防医学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提高,促进疾控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全省各疾控机构都要重视学术建设,扩大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的范围。他同时指出,在当前职业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要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切实落实职业卫生与健康的监督管理,不断深化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开幕式后,进行了专家专题讲座和学术论文大会交流。李朝林研究员、邹昌淇教授和周志俊教授分别作了《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及任务》《二氧化硅与致病性》《帮助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组织是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要任务》的专题学术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征集到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7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胡达敏供稿)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一、发生背景
谈判场所转移(forum shifting)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知识产权谈判中常用的一个策略,其具体做法是,在原有谈判框架下遇到阻力时,通过将谈判议题从一个谈判框架转移至另一个框架下的方法达到目的。
众所周知,尽管1994年《trips协定》(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下同)只为wto缔约方设定了最低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但对发展
现为全国特色诊疗专家的张世麟毕业于军校。本来从军的张世麟却突然转行从医,这事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1960年,他的胞妹患上肺结核,张世麟和家人辗转多处,耗尽了家资求医问药,谁知最终却没能治好妹妹的病。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张世麟不由万分感叹:国内有名的专家不少,却连个常见病都治不好。他从此痛下决心要做一名医生,医治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于是,他毅然退伍从医,开始了自费科研之路。这条路,一走竟然是四十余载光阴。
从立志从医到接受正规医学教育前的18年里,为了在医学上开阔眼界,他踏访各地,走遍大江南北,广泛收集民间各种方剂,包括偏方、验方,秘方,希望能从古代先贤那里得到民间医术的精髓。1978年,张世麟终于得到攻读高等医学院校的机会。学习期间,在所有医学基础课程里,他最感兴趣的是生物学,这门课程极大地拓展了他的思路,开阔了他的眼界。居里夫人,巴甫洛夫都是他崇慕的对象。虽然他以往没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也没有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但他始终坚信“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张世麟开始越走越远,渐有建树,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战地黄花香
走上了医学道路的张世麟开始把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入到医疗科研中。1992年,张世麟经多年研究与试制,发明了“汤膏银屑灵”,这是他向疑难病症发起进攻的第一声号角,这第一声就不同凡响。人们知道银屑病是顽固性皮肤病,素有“皮肤癌”的恶称,属于多发性或季发性久治难愈的病症之一。张世麟的“汤膏银屑灵”药理独特,该药品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有较高的治愈率,因此慕名前去找张世麟医治的人也逐渐增多。疗效的显著让多年从事药物研究的张世麟有了治疗皮肤病的更大信心。该项成果荣获辽宁省医疗一等奖,《鞍山日报》为此对张世麟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张世麟誉为“角落里的神医”:《辽宁日报》也在头版对张世麟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表彰。1994年张世麟在其研制的“汤膏银屑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医药理念发明“抑制真菌癣药水”,以其更胜一筹的治疗效果再度获辽宁省医疗一等奖。
1994年,张世麟从中医的整体医学理念出发,综合多项技术和方剂,发明了“体内环保”制品“世麟十五光擦剂”,其药理在于有效杀死真菌,以达到“体内环保”的目的。该擦剂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可杀灭15株真菌,“世麟十五光擦剂”正是由此得名。该擦剂经验证后很快获准上市。使用该擦剂祛顽癣的优点是一不用打针,二不用吃药,三不用激素,四不用以毒攻毒,具有不含脱色剂、着色剂,本色营养,回归自然等特色。之后,该擦剂又经辽宁省药检所用白鼠白兔进行生物实验,实验报告显示:无论急毒,长毒均对脏器和组织器官无异样改变、质、效俱佳。此项成果荣获辽宁省卫生厅优质金奖,中国华佗杯金奖。就此项技术发明撰写的论文获全国首届百家之长特色疗法优秀论文一等奖、国际传统医学特色疗法优秀论文奖,国际创新发明金奖等奖项。张世麟也由于此项研究的成功而被编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他的技术成果使一大批皮肤病患者摆脱了长年被病魔纠缠的痛苦,重新回归到健康的生活道路上。
1996年,张世麟发出“绿色生命”的呼吁,并研制发明了“体内环保”制品“世麟春归葆擦剂”,后获准上市。它对人类最大的奉献在于,让人们彻底告别激素类抗过敏药物,依靠生物营养提高免疫力。就此项成果所作的科研报告荣获全国首届百家之长特色疗法优秀论文一等奖,1998年紫荆花医学金奖,国际传统医学特色疗法优秀论文奖。国际民族医药科博会优秀产品一等奖等。中央电视台《健康世界》栏目对张世麟及其科研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张世麟与皮癣擦剂》。该擦剂在国内引起了一定反响,让众多患者得到了福音。
由于张世麟出色的医学贡献,1998年他被国家公派出国,到澳大利亚作产品理疗讲述。《鞍山日报》《辽宁日报》以“治癣名家张世麟”,“闪光在国际讲坛上”,“轮椅先生澳洲之行”(由于创伤性骨折,张世麟当时是坐着轮椅出国的)等为题作了多次专题报道。他被世界医药研究中心特邀为研究员。
接天莲叶碧
2002年,张世麟告别北京寿仁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回到家乡,成立了鞍山世麟生物制品中心。由于张世麟在医学界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中心被选为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定点基地、中国国际权威专家协会定点示范单位和世界健康学会联合会定点基地,张世麟本人也获得“中国自主创新优秀专家”“第七届中国改革优秀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
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
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必须有节。若恣情,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
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
[14]《庄子·在宥》。
[16]《素问,举痛论》。
[17]《灵枢·九针论》。
[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转贴于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近几年来大多数护理专业都对人文教育予以关注,注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活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是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够全面、深入,有些研究在理论上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实践性不强,不便于操作[1]。我们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
1 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标准
对于把人作为工作对象的医务工作者,护士职业的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同样重要,是做好护士工作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护理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依据。那么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就应该以护士的人文素质为基础制定。对于护士的人文素质,也缺乏专门的研究和规定,各个卫生组织对于护士的行为规范各有不同的规定。下面我们以中华护理学会和国际护士协会两大权威机构制定的相关文件中有关护士人文素质的规定作为主要依据来研究护士的人文素质。
1.1 中华护理学会制定的《护士守则》中的相关规定
第一条,护士应当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第二条,护士应当对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第三条,护士应当为患者提供医学照顾,协助完成诊疗计划,开展健康指导,提供心理支持。第四条,护士应当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严谨、慎独,对个人的护理判断及执业行为负责。第五条,护士应当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第六条,护士发现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应当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第七条,护士应当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活动,参与突发事件时的医疗救护。第十条,护士应当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关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1.2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1)护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权,包括生存权、享受个人尊严及受尊重的权利。(2)护士在提供护理时,要推动建立一个尊重个人、家庭及社会人权、价值观、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护理环境。(3)护士确保个人获得作出同意护理及相关治疗决定时所需的足够信息。(4)护士应对个人资料保密,并判断可否分享资料。(5)护士与社会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并支持行动,满足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健康及社会需要。(6)护士分担责任,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其不致枯竭、免受污染、退化或破坏。护士时刻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增强公众信任。(7)护士在护理时确保先进科技的应用符合民众的安全、尊严和权利需要。(8)护士与护理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者保持合作关系。当护理受到合作者或其他人危害时,护士要采取适当行动保护护理对象。
1.3 护士应有的人文素质
根据以上规定,结合护士工作实际,我们把护士应有的人文素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3.1 技术方面
机智,及时、正确、灵活处理问题,操作科学规范。
1.3.2 心理方面
温柔,自身保持健康的心理,言语和动作温柔,并给予病人心理护理。
1.3.3 合作方面
和谐,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并协调病人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
1.3.4 道德方面
善良,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
1.3.5 形象方面
美观,维护个人形象和护理环境的优美。
1.4 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
但是护士的人文素质并不完全等同于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因为护士的实践工作与学生的学校学习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把护士的人文素质改造为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机智,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技术有灵活的理解,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2)温柔,自身心理健康,言语、动作温柔,并能够理解和调适他人的心理。(3)和谐,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有较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协调相关社会关系,保持人际关系和谐。(4)善良,明了自己的道德责任,遵守纪律,履行义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5)美丽,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衣着、举止得体、美观,并保持环境卫生、美观。以上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五个字:智、温、和、善、美。
2 “五星级护生”的塑造
据此,我们参照“五星级医生”(世界卫生组织Boelen博士,1992年)[2]的概念提出了护士人文素质方面的“五星级护士”的概念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五星级护生”概念。为了推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与SHEEP课程结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和评选制度,开展了“五星级护生”评选活动。“五星级护生”评选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五星级护生”评选指标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综合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内容,并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评价,考试、观察等多种评价方式[3]。既便于操作又全面客观,得到师生的认可,获得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没有像大多数院校一样制定《护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其中充满禁止性、教条性规定,而是编写了《五星级护生形象塑造手册》,从护生自身发展出发,提出了他们应该追求的崇高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进步,提高素质。
我们根据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需要,建设了SHEEP课程,包括护理社会学(Sociology of Nurse)、护理史(History of Nurse)、护理伦理学(Ethics of Nurse)、护理美学(Esthetics of Nurse)、护理心理学(Psychology of Nurse)等五门课程[4],从“智、温、和、善、美”五个方面全方位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我们开展了护理专业特色的“羊文化”建设活动,把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中适合护理专业的精华提炼出来,与现代社会实际和表现形式相结合,引导护生追求具有崇高精神内涵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表演等,与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这些努力,塑造“五星级护生”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生的人文素质获得了明显提高,并有力地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大学生,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有些是些刚刚从高中毕业、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朋友、孤独的一个人走进了陌生的校园;有些是经过一年的洗礼,渐渐的熟悉了彼此的存在的老生;有些是将要踏入社会,走向未来,迎接挑战的年轻学子。。。。。。人们关注着他们,对他们期盼,对他们祝福!那么,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清华博士张某在家待业7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与人(包括家人)进行思想沟通等诸多事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者的重视。科技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大学生普遍感到各方面压力的也在加大。由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到了大学,漠视集体,漠视他人,漠视生命,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比比皆是,很难改变。研究表明,在大学,约有19.7%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从2007年底的数据来看,全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4,而且随着年级与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
心理健康因素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2/5和3/5。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各所高校中,大多都设置了心理教育诊所,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不仅如此,还定期的举办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可真正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
日本有位体育心理学家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的问题,精神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热认可的方式进行克服。科技论文。”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水平有个的正确认识,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这是必要的!
学生们需要正常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注意力。。。。。。认识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对己,都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会对人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毅力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有目标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前进。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如果人们经常被消极情绪笼罩,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会使得生活和工作,都轻松很多。
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心理的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科技论文。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上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体育活动,学生都能得到。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保证了心理的健康。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一种活动,人脑是身体的一部分。心理是一种感觉,是思想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急促。通过加强学生对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拉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集体活动,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配合。个人的英雄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团队的需要,但是个人拼不过集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团队之中的每个队员间完美的配合,不懈的努力,团队才有可能胜出。就像中国的男足,没有合作,没有努力,也就没有进步。相对与中国女排,都是团体运动,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关键还是在团队的配合上。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核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敢,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 结语
体育运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学生们在挫折中成长,在成功中飞翔。让同学们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互帮互助,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这种倾向一开始就引起了警觉。19世纪的欧洲,兴起过“视病人为人”的运动。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l)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20世纪,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继续强化,医学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纵观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走向,人们察觉到,正确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是解读医学本质的基本前提。从哲学高度审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医学人文精神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人文方向。在杜威的论文集《ProblemsofMan》(《人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为人文学院确定它在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技术学科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
如果对杜威的观点加以引申,那么可以说:为医学科学确定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医学科学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无疑,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够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追寻医学人文价值,回归医学人文本质。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医学科学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并不关心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宗旨。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2]。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涵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3]。
2医学身心关怀与医学人文关怀:从基点走向终极
医学对患者的关怀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几个不同的层面,呈现着从基点走向终极运行的轨迹。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和基点。从希波克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对患者生命整体关怀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患者的整体关怀是没有根基的,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医学,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和中坚。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遭受到恶性刺激。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生理疾患的影响十分明显。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现代医学对患者心理高度关注,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终极关怀是彻底的关怀,是医学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最初是宗教学的范畴。宗教对人的关怀一直延伸到人的心灵,超越生命界限延伸到永恒,这是宗教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值得医学借鉴。医学终极关怀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体认:医学敬畏生命,而不是生命乞怜于医学,医学是生命的仆人,而不是健康的主宰。医学终极关怀,是将生命健康视为最终目的,医学本身退为手段。医学终极关怀的目标是让生命的黎明朝气蓬勃,生命的正午金光灿烂,生命的夕阳无限美好,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庄重安详。医学终极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医学人性化境界的实现。
3戒备对峙状态与主客合一境界:从觉醒走向觉悟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以医学人文精神的法眼看医学,医患双方在法律和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并无强弱群体之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患者不再被视为医疗活动中被动的工作对象,而是掌握自我命运的自主、自律的独立个体。医生从事医学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未知因素众多是其他职业难以相比的,医生的尊严和人格必须有社会的保障。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与医学同在,并非当前所特有。现代对医患矛盾的处理往往是在法律的平台之上和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医患矛盾因而成为关注热点。理智地讲,以诉诸法律和舆论介入的形式解决医患矛盾,是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
但是,患者审视诊疗过程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人为炒作有余、理智分析不足的现状,只能加剧医患双方的戒备和对峙。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的天籁之音的时候,我们离医学人文精神远矣。介入医患关系的人文基点应该是:医生眼里的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人,而不是被分割的机体组织、送检物、病原体、数据和物品。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医生当以患者为本,以生命为本,呵护生命,远离利欲,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一个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而不是无法接近或别有意图的人。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患者认同和鼓舞的目光。患者当配合医生,理解医生,放弃成见,善意度人;要支持医生,信任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人格。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代走向必然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觉悟:医患双方是天成的共同体,从戒备、对峙走向理解、合作,走向和谐通融、主客合一,是医患关系由觉醒达至觉悟境界的必由之路。
4守护患者健康与守望精神家园:从世俗走向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