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文体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诗歌的文体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诗歌的文体特点

篇1

二、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

目前,许多出版社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按照相关规定,出版社的各工作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一些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各部门间也缺乏合作交流。

2.出版社档案资料数量大幅增加

书稿是出版社中常见的一种资料档案,它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多样,仅这一项,就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是,除了书稿之外,出版社的资料档案还包括人事档案、质量抽检材料、库房资料等材料。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日益增多,而且增长速度极快,甚至有的出版社达到了每年新增四十多万卷的程度。

3.管理工作不到位

根据规定,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其领导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各地新闻出版局是每个地区出版社的领导机关,理应对当地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相应措施。然而,大多数新闻出版局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关注度不足,监管不到位。

三、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健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首先,出版社应开展招聘工作,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按照规定配给各部门相应的人员数量,保证每个部门都具备三名以上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次,出版社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在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中选出代表进行部门间的交接与合作。由于出版社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按照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管理、移交的顺序进行,所以需要依靠编辑室、主编室以及档案室共同合作完成。出版社只有重视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才能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运用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出版社应尽可能地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以便开展管理工作。此前,受信息化水平的限制,出版社通常采用纸质稿件和资料,来完成图书的出版工作,所以存有大量的纸质的档案。这些纸质档案不易保存,容易缺失,且查阅难度大。然而,电子档案比纸质资料更加便捷,不管是在保存方面,还是在查找方面。鉴于此,出版社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转变资料的保存和管理形式。

在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后,出版社要在各个环节上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如在存储时,出版社可以派专人负责档案的存储和整合,以避免资料存储的重复或缺失。

3.加强出版社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篇2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99-01

一、文体反思

在中国,诗歌已有数千年的发展传承史,我们往往根据其体式特征,将诗歌进行不同的分类,并认为文体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对文学进行区分的有效途径。面对新诗边缘化的不争事实,“不少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欠缺”。

“文学形式可分为外在形式(格律、结构)与内在形式(态度、情调、题材)两个方面”。我们一般以外在形式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在西方形式主义理论看来,形式即内容,一定的文体形式必定体现相应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形式体现即没有给自己找到表达方式的内容。”许多大有作为的诗人倡导现代格律诗,希望能建立一套适用于当代汉语特点的“通套”模式,比如闻一多、何其芳、王力等,可是到了今天,仍旧是收效甚微的局面。

白话诗人经历了文体狂欢之后便是文体焦虑。何其芳由开始的支持新诗到怀疑,并并认为新诗最易流于散文化,可以说代表了许多诗人和诗歌理论者的共同心理。到了今天,诗歌必须具有其自身鲜明而特别的文体特征,同其他文学体裁形成严格的差异。我国诗歌取得的辉煌过去是与诗歌格律性密切联系的。

二、无体为体

(一)诗无定体

诗歌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严格格律,并且诗歌一度繁荣无比。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发展后,严格的格律性成了束缚文字表达的主要障碍,走向了格律反面的极端,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宋词,元曲也就以改良的姿态很自然的出现了。吕进先生曾说,“国无法则国亡,诗有法则诗亡”。这样的观点的适用于诗歌文体的。

就大的文学发展历史而言,固定模式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暂时的犹似固定的模式。传统是不断由人创立的,由历史积累的,就诗歌体式而言,必然是诗无定体。

(二)眼下无体的新诗

1.自由之美

“诗之美不单在内容,也不单在形式。诗之美在形式的内容化与内容的形式化。”新诗关注情感节奏,内部化的节奏,而古诗则为外节奏,语言的节奏。新诗不必在字数、节奏单位、音韵、平仄上追求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情感的跳跃、急速、舒缓、中断等特点能给人更为丰富的节奏美感。

诗美,不是只有格律才能造就。自由体代替格律性,成为诗歌的主导文体样式,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可以极其自由地表达情绪。“规律的束缚性不应该是绝对的,否则呆板一律,造不成内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产生不出真正的诗。”

2.无定体无害诗质

新诗不是毫无体式,自由即是新诗的体式,而且是同其他一切的文学样式有着明显区别,不能认为自由是无固定形式,进而认为这会有害于诗歌的审美,造成诗与非诗没有严格的区分。

以前同一位朋友聊天,提到恋爱时,我为了表示一种期待,用了一句话,“但盼纷纷的秋叶不只是带走时光,还能带来苗疆的新娘”,完后朋友就赞叹很有诗意;有一位教授看了我一友人的网名“一克拉的眼泪”,接着就是“诗趣味十足”的称赞;只要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如果他们不是对诗歌抱有任何敌意,他们是完全可以察觉到诗意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诗歌源于人的模范能力和人本身具有的音韵感;人是有体会到诗歌的本能的。新诗这个概念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是什么诗,是不是诗,是一看便知的,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分行。

3.自由是必然

今天,可以说古诗格律的内在元素已经流失殆尽,几代人没有学习,被遗忘则再是正常不过的;如果要有意强求去学习格律,对于已经接受了现代汉语影响的我们而言,是会极大有害于内容表达的,只得到了形式的刻意追求。换言之,格律的流失,自由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直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很难在新诗的形式中概括出一套较为统一的格律。这是因为新诗之所以是新诗,就在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可缓可急,完全为内容所决定。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似乎可使我们感到,新诗的形式大体须有,小体则不必强求一律,由于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博大,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

篇3

一、广泛熟悉另类体裁

如果想尝试写另类题材作文,自然需要十分了解、熟悉另类体裁的特点,这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前提条件,例如:

1.小小说。小小说首先是“小说”,这种体裁最适宜承载丰富鲜活的人物命运、性格、灵魂及社会事项,问题的框架则构建在记叙性、情节性的基础上,但小小说要在“小”字上做文章,它应当是小而巧,小而精,小中见大。其三要素为:立意、情节、结局。因为要小中见大,就要立意新颖而深刻。情节曲折跌宕,结尾要出人意料。有人说:“短篇小说是写的艺术,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所以小小说应着力从“尾部”去开发自己的活力。

2.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无限的内容,所以它的内容必须高度集中,语言必须高度凝练。诗歌也有三要素:意象、情感、分行押韵。诗就是要用意象说话。一首诗中可以只有一个意象,也可以有许多意象,关键是意象要关键突出、有力。诗歌是感情激动的产物,但表现感情需要把感情化为形象。诗歌在文体形式上熔铸外化的灵性格局。所以分行排列,其中片断常超拔于作品整体而自称境界,如“警句”“诗眼”之类。

3.散文、杂文、随笔。这类题材看起来都有些随意性,实际上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任何作者都难免或侧重记叙(倾向于小说边缘)或侧重“理趣”的议论(倾向于理论文体的边缘)或侧重抒情(倾向于诗歌边缘)。散文、杂文、随笔是“云游四方”的文体,但无论怎么云游,也要形散而神聚,间接精粹。

4.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为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熟悉另类体裁的途径很多,可以关注报刊上的另类体裁文章,如《语文报》《作文指导报》《作文》《作文与考试》等经常刊载这类作文,留心一下会从中受到启示,还可以关心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体裁,也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某种专业体裁,以便考场应用。

二、反复训练另类体裁

如果你对某种体裁比较感兴趣,想在考场上应用一下,平时必须对这种体裁多加训练。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全面把握这种体裁形式,才能发现和解决写这种体裁的难点,在考场上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你特别喜欢小小说这种体裁,并且想在考试中应用这种文体,那么你在课下就要多多练习这种文体,久而久之,你对这种文体就会非常熟悉,写作起来就会轻车熟路,一蹴而就。

三、善于选取另类体裁

篇4

Ⅰ引言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因情形而异的语言用法特点的学科。文学文体学有三个特点,即:(1)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讨论文本;(2)用客观的标准,而不是凭主观价值观和印象,来讨论文体;(3)强调语言的美学的特性。文学文体学旨在通过分析文体,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获得更大的文学效果和美学感受。

泰戈尔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他追求爱、真理等人生态度。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评价:泰戈尔创作的诗“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在沃土中茁壮成长的灯芯草”。《飞鸟集》是他的一本散文诗集。本文选了郑振铎和陆晋德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体学角度,从词汇、句子和修辞几个方面来对比研究原诗与两个译本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Ⅱ 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1.词汇对比分析

词汇是语言组成的基本结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汇的选择应该要符合原文本的文体风格。也就是说,在译诗歌或散文时,译者选的词应符合原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达到原文本所产生的美学效果。通过分析,译者发现郑译本选择的词汇比较朴实,而陆译本选择的词汇更具诗歌的特点。

(1)原文:My day is done, and I am like a boat drawn on the beach,listening to the dance-music of the tide in the evening.(第55首)

郑译:日间的工作完了,于是我像一只拖在海滩上的小船,静静地听着晚潮跳舞的乐声。

陆译:我的一日已尽 像一条拉上沙滩的小船 聆听夜晚的浪涛 摇出拍岸的舞曲。

根据这句诗的语境,可得知"my day"指的是白天的工作,郑译成“我的一日”比较符合诗中所要表意义,陆译成“我的一日”感觉别扭。"drawn"这个词表现出工作一天后,身体疲惫的感觉。郑译成“拖”很好地传达累的感觉,陆译成“拉”就未能完全表现出这种感觉。中文里,人们习惯使用两个字组成的词组来表达意思,这样,陆将"dance-music"译成“舞曲”就比郑译的“跳舞的乐声”要好。同样,郑将"the tide in the evening"译成“晚潮”要比陆译的“夜晚的浪涛”要好。终上,这一节诗是否可以译成:

日间的工作完了,我像一只拖在海滩上的小船,聆听晚潮的舞曲。

(2)原文:In my solitude of heart I feel the sigh of this widowed evening veiled with mist and rain.(第72首)

郑译: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了。

陆译:在雨雾如纱的黄昏 在我心灵的一个角隅 我好似听到 一位寡居者的叹息。

"this widowed evening"中"widowed"用作形容词来修饰"evening .” "widowed"是"widow"的形容词形式,原意指的是“失去了丈夫了的,寡妇的”。用在这里修饰"evening"则说明夜的孤寂。郑将其译成“寡独的黄昏”能表达其意思,而陆将其译成“一个寡居者”,明显就出现理解错误了。"solitude"是一个抽象名词,意为“独处,独居”。郑将"my solitude of heart"直译成“我心的孤寂里”,难以理解;而陆意译成“我心灵的一个角隅”,比较适合散文诗用词的特点,也易于理解。通过分析,这句诗,可以译成:

雾雨迷蒙的黄昏 孤寂 在我心灵的一个角隅 我感到它的叹息了

经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在总共325首小诗里,其中约有58首诗两个译本的意思理解相差悬殊。译者在从事诗歌散文翻译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本的意思,然后在选词上遵守其文本的文体风格。

2.句子对比分析

相对于词汇来说,句子是更高级、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在表意上,它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1)原文:Life is given to us; we earn it by giving it.(第56首)

郑译: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陆译:我们被赐与生命 我们赚得的 就是我们付出的

这句诗里含有一个被动语态"is given",郑将被动语态译成了主动语态为“天赋的”,而陆保留了被动语态“被赐与”。中文里的被动语态有不情愿、消极之感,英文则无此感。原文并没有传达消极的感觉,相比较而言,郑译本要更符合汉语的习惯,更符合诗歌的句式特点。

(2)原文:God grows weary of great kingdoms, but never of little flowers. (第67首)

郑译:上帝对于大帝国会生厌,却决不会厌恶那小小花朵。

陆译:上帝对大帝国会厌倦 对小花 从来不会

原文体是一个省略句,郑在翻译时补回了省略的“厌恶”,陆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省略句式,这也符合原文风格,所以陆译本要比郑译本好。

3.修辞对比分析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非常频繁。修辞是表现文体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泰戈尔在《飞鸟集》中除了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外,还运用了平行、对照、通感等修辞手法。

(1)原文:Some unseen fingers, like an idle breeze, 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 the music of the ripples.(第11首)

郑译: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似的,正在我的心上,奏着潺缓的乐声。

陆译:慵懒的微风 像看不见的手指 撩拨着我心弦 奏出一波一波的乐音。

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其中的比喻修辞,但两个译本的本喻体却不一样。原文体中本体是"Some unseen fingers",喻体是"an idle breeze"。但是,在陆的翻译中,本体与喻体弄反了。所以,这句诗中,郑的译本更符合原文本。

(2)原文:God 's hand is gentle, but terrible is his left hand.(第211首)

郑译: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是他的左手却可怕。

陆译:上帝用右手轻轻地赐福 用左手重重地降祸。

这句诗中,原文本用了对照的修辞格。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其修辞格。其中,郑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陆译本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相比较而言,陆译本更容易懂。

(3)原文:The song feels the infinite in the air, the picture in the earth, the poem in the air and the earth…

郑译:歌声在空中感得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得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陆译:歌声 可在空中无限舒展 绘画 可在大地无限渲染 诗歌 两者都可

原诗运用了平行的修辞,用来增强气势和加强节奏感。两个译本也都运用了平行结构。

总的说来,在修辞层面上,两个译本差别不大,都保留了原文本的修辞格,都达到与原文本相同的文学效果与美学感受。

Ⅲ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文学文体论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两位译者的翻译在词汇选择、句式运用上各有特色,尤其是在对一部分诗的理解上相差很大,但是两位译者对修辞的处理方法很一致,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文本的修辞格。经过对比,可以看出,郑译本在用词和句子运用上更加朴素,力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忠实。而陆译本,更加注重诗歌的文体风格,遣词更华丽,富有诗意,句式运用上更加灵活,但其对原文本的忠实度不如郑译本,甚至出入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申丹. 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J]. 中国翻译 2002(1):11-15.

[2] 泰戈尔.飞鸟集 [M].郑振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篇5

“‘文体’一词涵义颇多,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1]弗罗斯特诗歌文体研究主要侧重诗人语言特点的分析,通过对诗人诗歌语言特点的研究,诗人简单而深邃、幽默而内敛的不确定性文体风格将逐步呈现于读者眼前。

一.简单而深邃

弗罗斯特坚持诗歌创作要“以情趣开始,以智慧结束”,因此,诗人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作品里往往蕴含着其对人生、对自然的深邃哲思,如诗歌《天意》:

我发现一只斑纹蜘蛛,肥胖而白嫩,

在白色的万灵草上,捕到一只飞蛾

像抓住一件僵硬的白缎子衣物――

把死亡和枯萎的特征糅合在一起,

糅合在一起,正好用来迎接清晨,

一如女巫的清汤把百味调和――

雪花般的蜘蛛,泡沫般的花朵,

拖着死亡之翼一如纸糊的风筝。

那花朵是白色又有什么相干,

还有那路边碧蓝而纯洁的万灵草?

是什么让蜘蛛爬上高端,

在那里把飞蛾捉弄在夜间?

有什么使人惊骇可比这阴暗的天意?――

倘若天意连这样一桩小事也能控制。[2]

此诗虽然风格简朴,却意蕴深远。诗歌看似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却一反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结构特征: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会被分成两个诗节,第一诗节由八行诗句组成,旨在提出问题,第二诗节由六行诗句组成,意在回答第一诗节中的问题。《天意》中,诗人却在第一诗节先描写一个情景,而在第二诗节提出问题。对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写作结构的背离并非诗人的随意之举,而是他别出心裁之处。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提问―回答”式写作结构常给读者带来圆满之感,因为诗中所提问题的困惑都会在第二诗节给予解答,而弗罗斯特一反常规的“情景―提问”式写作结构不得不让读者对那未解的问题充满困惑、浮想联翩。这样的写作结构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解读可能,让他们能在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里探寻诗歌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第一诗节里,诗人以直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一只肥白的斑纹蜘蛛在一朵白色的万灵草上捕食一只飞蛾的情景。对此,读者似乎觉得简单易懂,毕竟这是自然界里时常发生的事情。然而第二诗节中,诗人突然话锋直转,不再描写蜘蛛捕蛾之事,而是一连使用了三个以“什么”进行提问的疑问句:“那花朵是白色又有什么相干,/还有那路边碧蓝而纯洁的万灵草?”“是什么让蜘蛛爬上高端,/在那里把飞蛾捉弄在夜间?”“有什么使人惊骇可比这阴暗的天意?――/倘若天意连这样一桩小事也能控制。”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却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仅找不到为什么本该是蓝色的万灵草却莫名其妙地变成白色的原因,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让蜘蛛能隐藏在万灵草之上并最终杀死白飞蛾的原由,难道这就是诗人所谓的天意?而天意到底为何?对读者来说,仍旧对其知之甚少。可以说,此诗是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典型文体风格的体现:在看似简单的诗歌外表下隐含着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邃思考。

投林

我到了树林的边缘,

鸫鸟的鸣唱――哦听!

现在,外面若是黄昏,

里面,便是幽冥。

一只鸟已飞临林中幽冥,

双翼依然轻盈灵巧,

为寻找栖息之处好过夜,

虽然它依然在鸣叫。

太阳的最后一缕光线

在西天正在死亡,

余一息尚存者,留待一曲

活在鸫鸟的胸膛。

远方柱林隐隐的黑暗里

鸫鸟的圣乐在继续――

那无异于一声召唤

投入黑暗和悲戚。

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

我却不愿投林去。

纵然邀我也不去,

何况是邀请无稽。[2]

再如诗歌《投林》,此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我”不愿进入幽黑树林之事,而事实上,诗歌并非表面所读那般简单。此诗是诗集《见证树》(1942年)的收录作品,而从1934年到1940年间,诗人正遭遇了一系列家庭苦难。1934年诗人最心爱的女儿玛乔丽死于产褥热;1938年其妻埃莉诺因心力衰竭而去世;1940年其子卡罗尔开枪自杀身亡。亲人们的相继离世使诗人跌入了人生低谷,却也让他洞悉了生命的真谛,如《投林》所吟诵:“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我却不愿投林去。/纵然邀我也不去,/何况是邀请无稽。”因此,此诗并非简单的田园诗作,它是诗人经历生死离别痛苦后的有感而发。

弗罗斯特有关“树林”的诗作可谓比比皆是。“树林”多以幽黑、深邃的形象展现于读者眼前,常意指“自然”,很少涉及其他。但《投林》中那片幽冥树林却一反常态,它不再是自然的化身,而是死亡的象征。诗以一只鸫鸟在林边吟唱开篇。“我到了树林的边缘,/鸫鸟的鸣唱――哦听!/现在,外面若是黄昏,/里面,便是幽冥。”以林为界,林外是黄昏人世,林内则是幽冥死亡。诗中“鸫鸟”无疑是死亡的信使,它鸣唱着,以歌声引诱生灵进入死亡之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正如闯入死亡之林的鸟儿,顷刻消亡,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悲凉。亲睹鸟儿死亡的“我”自然不愿就此结束美好的生命,对死亡的召唤,“我”断然拒绝。

死亡让人心生畏惧、让人沮丧失意。然而《投林》中,“我”虽亲睹死亡,深知死亡会让鲜活生命瞬间消逝的恐怖,“我”却毫不惧怕于它。“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我却不愿投林去。/纵然邀我也不去,/何况是邀请无稽。”“我”热爱生命的美好,自然不会轻易赴死亡之邀。可见,《投林》是诗人经历亲人离世痛苦后的心声之作――生命如此美好,更需倍加珍惜。它是诗人简单而深邃文体风格的代表之作。

二.幽默而内敛

简单而深邃是弗罗斯特诗歌毋庸置疑的典型文体风格,但幽默而内敛也是弗罗斯特诗歌文体风格不可否认的典型特点。“幽默是弗罗斯特诗歌情感与智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弗罗斯特的幽默元素不仅存在于他诗歌的句里行间,也存在于他的‘意义声音’之中,而且常常是惟妙惟肖地融入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艺术。虽然难以琢磨,也不容易言表,但是读者总是能够在阅读弗罗斯特诗歌时深切地体悟到他那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诙谐和幽默。”[3]

早防,早防

那个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

那提着桶来擦楼梯的嬷嬷,

就是当年的美女阿比莎格,

就是曾走红好莱坞的影星。

有多少巨星名流背时倒运,

叫你没法不怀疑气数会尽。

早辞人世可逃脱晚年悲境,

但若是命中注定寿终正寝,

就得想办法死得不失身份。

设法垄断所有的股票交易!

如果必要也不妨组阁登基,

这样就没人叫你丑老婆子。

有些人凭其学识维护尊严,

有些人仅凭诚实保持体面,

他人之法亦可为你的手段。

沉湎于对昔日辉煌的回忆

既防不了晚年被漠然视之

也防不了临终时独卧枕席。

最好买些友谊守候在身旁,

这样便可以死得体面风光,

有总比没好。早防,早防![4]

《早防,早防》是一首带有幽默而内敛文体风格的诗歌,诗人将“如何从容谢世”这一严肃主题置于一个轻松而诙谐的语境之中,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外轻内重的诗歌审美享受。

诗歌伊始,诗人就调侃道:“那个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那提着桶来擦楼梯的嬷嬷,/就是当年的美女阿比莎格”。从过去风华绝代的好莱坞美女到如今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这样的反差的确巨大。那么,世人如何才能不再步阿比莎格的后尘?诗人以诙谐的语气给出了他的建议:“早辞人世可逃脱晚年悲境”。当然,考虑到有人注定要寿终正寝,诗人又以调侃式的语气给出了他的温馨提示:“就得想办法死得不失身份”,如:“设法垄断所有的股票交易!”“如果必要也不妨组阁登基”,当然也可“凭其学识维护尊严”“仅凭诚实保持体面”。最后,诗人不忘呼吁:“最好买些友谊守候在身旁/这样便可以死得体面风光,/有总比没好。早防,早防!”在诗人轻松的调侃下,“如何从容谢世”这一严肃话题已俨然成为他笔下的闲谈话题。

通过此诗,弗罗斯特幽默而内敛的典型文体风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弗罗斯特自己所说:“风格乃人格。但毋宁说风格是作家诗人自己采用的方式……如果它表面上是严肃的,那它肯定有内在的幽默。如果它表面上是幽默的,那它肯定有内在的严肃。严肃性和幽默感谁缺了谁都不行。”[4]

不完全在场

我转身对上帝讲

人世间如何绝望;

可我发现糟糕透了,

原来上帝不在场。

上帝转身对我讲

(请诸位莫要发笑);

上帝发现我不在场――

至少不完全在场。[2]

《不完全在场》是另一首具有幽默而内敛文体风格的诗歌。第一诗节,“我”向上帝倾诉人世疾苦,希望得到上帝的帮助,却发现“原来上帝不在场。”第二诗节,当上帝对“我”布道之时,却发现“我”也不在场,“至少不完全在场。”缺席的上帝和心不在焉的“我”完美地勾勒了人与上帝难以沟通的可笑局面,也正是在此幽默的文体风格下,人类所谓的虔诚信仰被嘲讽,人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之本质。

由此可见,弗罗斯特诗歌的文体风格极具不确定性,既有简单的深邃性,也有幽默的内敛性,而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确定的文体风格向读者展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那些看似通俗易懂、诙谐可笑的作品里深层次解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邃关系,从而发掘人生之真谛。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

[2](美)罗伯特・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歌精译[M].王宏印,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85,323,303.

篇6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①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 - / - / -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最后两行“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

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注释:

①“-”代表重读音节,“/”代表非重读音节,“//”代表音步的

划分。

参考文献:

[1]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2]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类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3]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

1999,(5):40.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万兵.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的

篇7

【Abstract】English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res in its tex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iational features in English poetry, and shows the combination of deviation in form and coherence in theme.

【Key words】Coherence; Deviation; Poetry

连贯是关于语义的概念,是语篇意义或内容的体现;语言形式和语篇内容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他们之间是统一的。换言之,语言形式上的偏离和语篇意义上的连贯是一致的。偏离的语言形式正是为了突出主题,是为了实现意义上的连贯。

俄国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Jan Mukatovsky在他的《标准语言与诗化语言》中指出,诗歌语言就是“对标准语言常规有意识的违背”(Jan Mukatovsky,1964)。他这里说的“标准语言常规”指的是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所谓对常规的“违背”,就是语篇中的“变异”(deviation,或叫“偏离”),所谓“有意识”,指的就是诗人创作时的意图和动机(motivation)。诗歌往往打破常规,打破表面形式上的连贯,以获得非常的效果。这就使得读者不得不打破常规思维,借助语境因素来发现诗歌深层意义上的连贯。实际上,偏离是形式上的,是语篇推陈出新的一种手段,而连贯是意义上的,是语篇的目的;偏离的形式只有存在意义上的连贯,语篇才可以被接受;偏离和连贯在语言上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和读者的解读的关系。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

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等方面。

1 语音偏离

诗歌是音乐性的,讲究的是音韵和格律。诗人有时为了达到格律上的合拍,会故意改变词汇的发音,以使整首诗合乎节奏。英语诗歌中存在一些省略和变音的现象,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识别这些词汇而不会影响对诗歌连贯的解读。如: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g’d manack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London”from William Blake)

诗中有五处用到省略形式。第一行中的thro’和chart’d,分别为through和chartered;第二行中的charter’d也是chartered;第八行中的mind-fog’d为mind-fogged;第十行中的black’ning为blackening,还有第十三行中的thro’为through。这些发音形式的变异完全是为了诗歌的音韵效果。当然,语音上的偏离还表现在很多词发音上的改变,如为了押韵,有时会把名词wind[wind]读作[waind]。语音变异始终是诗人们诗歌创作的焦点。但语音的偏离有时恰恰是为了表达一种连贯的意义。

2 词汇偏离

生造词、错误搭配是诗歌中词汇偏离的常见形式。为了获取非常的效果,诗人总是能在词汇方面创新。如:

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

More thinner than recall

More seldom than a wave is wet

More frequent than to fail

It is most mad and moonly

And less it shall unbe

Than all the sea which only

Is deeper than the sea

Love is less always than to win

Less never than alive

Less bigger than the least begin

Less littler than forgive

It is most sane and sunly

And more it cannot die

Than all the sky which only

Is higher than the sky

E. E. Cummings的“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一诗中,第二小节第一行It is most mad and moonly中的moonly和第四小节第一行It is most sane and sunly中的sunly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通过加词缀而生造的词。此外,为了突出,诗中还用了转化词性的方法,如Love

is less always than to win,Less never than alive诗句中的always和never都已被从副词转化为形容词。所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揣摩诗人的用意,从而实现诗人在意义上的连贯。

3 语法偏离

所谓语法偏离就是指违反英语的结构规律,打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恒定联系,导致其在句式、时态、语序等方面偏离既定规则,迫使读者采用特殊的视角和方式来体验诗歌中负载的审美信息。在英语诗歌中,语法偏离较多地表现为指称的含糊、语序的混乱、句子结构的残缺等,但带给读者的却往往是意外之喜。如Dylan Thomas诗歌A grief Ago这一题目就属于语法偏离。首先,不定冠词a 后面修饰的应该是可数名词,而grief属于不可数的抽象名词;其次,ago是副词,它虽然可以作为后置修饰语用来修饰表示时间的名词如 a moment ago, a month ago但是grief是表达情感的名词,是不能用ago来修饰的。因此,诗人通过使用语法偏离手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猜测诗人的真正意图,以达到特殊的效果。这种表面上看脱离常规的用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表达诗歌主题,实现诗歌连贯的一种手段;是诗人引导读者正确解读诗歌的一种方式。

以上简单地说明了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和内容上的连贯的统一。其实,诗歌形式上的偏离还远远不止这些,这与诗歌的文体特点是分不开的。诗歌要有意境,就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往往是诗人选择的项目。因此,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从诗歌变异的形式中寻找意义上的连贯。

偏离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显著特点。正是诗歌的这一特殊性,成就了它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使诗歌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必然选择。诗歌形式上的偏离和内容上的连贯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梅.肯明斯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J].国外文学,2006(2).

[2]于建华.语言偏离的诱惑[J].外语研究,2006(2).

[3]董桂荣.诗歌中偏离的艺术效果[J].长沙大学学报,2010(6).

篇8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诗歌能力,使学生能创作简单的诗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现代诗歌的特点、创作诗歌的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生本教学法(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请问同学们“四大文体”具体是指那几种文体?

生: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齐声回答)。

师:四大文体中那种文体最擅长抒情呢?

生:诗歌(齐声回答)。

师:非常准切,诗歌最擅长抒情。其实在座的同学们的年龄也是如诗般的年龄。你们青春浪漫、你们个性多彩、你们激情洋溢,正如一句话说得好:“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此时此刻的万事万物应该在你们眼中也应是别有一番诗意吧。正所谓“少年情怀都是诗”,今天我就把它作为我们这节作文活动课的主题。(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由赏诗,把握诗歌特征。

师:同学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我相信大家都了解并掌握了许多的诗歌。所以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你们回顾至今为止所了解的现代诗歌,可以是你们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诗歌,从中挑选一首你印象最深刻的现代诗歌。你要谈谈为什么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面印象最深刻(提示:也就是你最爱它的缘由,可以从感情,语言,声韵等角度来分析)。

生(甲):我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为诗歌里面的意象很美,比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泉”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

生(乙):我喜欢舒婷的《致橡树》,因为诗歌里面的女性形象表达非常含蓄,但是情感却非常浓烈。它传达了一种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生(丙):……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几首现代诗歌朗诵,请同学听完朗诵后,结合刚刚几位同学的诗歌感悟来谈谈现代诗歌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

(首先播放朗诵带《乡愁》与《沁园春・雪》,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把握)同学感觉刚才这几首诗歌美不美?如果美,有时美在哪里呢?

生(甲):诗歌很美,美在情感。比如《沁园春・雪》虽然只有简短的上下片,但内容却情越千年,思飘万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作者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师:这说明诗歌虽然简短,但却具有可以集中概括地抒情的特点。

小结:从大家刚刚谈及的诗歌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具有集中概括的抒情、大胆神奇的想象、分行排列与精练优美的语言以及美妙的节奏等审美特征。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感受诗的魅力,体验创作的乐趣吧。

(板书:诗歌的审美特征和文体概念)

(三)小组集体写诗,体验创作快乐。

师:(交代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开展)

1.请4到5个同学组成诗社,全班共4个小组。你当然有权给你的诗社命一个有诗意的社名。老师现在给每人4张空白的小纸条。请在发给你的纸条上每张写一行字(其实就是诗),你不必写上你的名字,注意你创作的句子一定要有韵味的,并且语言尽量优美。

写诗的时候可以参照下面的写法:

①写一个包含了明确时态的句子,在汉语中,“着”、“了”、“过”是表示时态的词。

②写一个问句。

③写一个条件句。

……

2.把你写的诗句(也就是你刚才写的那些字条)投入到“缪斯”(诗歌女神)的墨盒里,让她给你灵感。

3.每个诗社从“缪斯的墨盒”里取出10个已经附着了“灵感”的诗句(也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字条)。

4.诗社成员共同筛选出其中6个以上较好的由缪斯赋予了灵感的诗句――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缪斯神”或中国的“文曲星”。(建议可以首先确定主题,然后再进行扩写或仿写,(但要注意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句式、修辞、想象等),写好后进行修改(如诗歌的意象、象征、隐喻、节奏、押韵等)。

5.最后讨论为已创作的诗构思一个题目,这可是“画龙点睛”的工作,题目命好了,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生根据活动的安排,紧张进行创作。

小结:整个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他们需要把几句毫不相干的句子联系成“诗”,逼迫他们每一个人都启动所有的人生经历去领悟语句中可能有的全部含义,挖掘语句间的微妙联系,然后精心安排句子顺序,用一定的句法(平常储备的有关诗歌的知识)或内在的诗句联系使句子间有所沟通。这是一种“痛苦而又愉悦的体验”――痛苦之处在于诗句间缺少充分的句际联系,令人费解。愉悦之处在于阅读者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去填补句子间缺少的联系,最终得到创造的。

(四)小组作品展示,师生合作评诗。

师:下面请每个诗社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展示内容包括:一是你们抽到的10张小纸条,二是你们选种的6张以上的小纸条,三是你们是怎样加工这些纸条并且调整它们的顺序最后成为你们现在的作品。

生(甲):第一小组(星月诗社)展示:

1.10张原来的小纸条内容……

2.经过我们的加工,我们的创作的诗歌标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诗社代表发言:我们根据这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对其中的“爱”与“希望”这两个意象着重地进行了加工。同时,为了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我们简单修改了句子的韵脚,同时我们切合北京奥运会口号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让这种“爱”与“希望”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展示完毕,学生掌声表示祝贺)

生(乙)第二小组(岭南诗社)展示:……

生(丙)第三小组(零点诗社)展示:……

生(丁)第四小组(湖畔诗社)展示:……

小结:当然这些技法可以使我们的诗歌语言新奇精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些技法建立在感悟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提炼诗意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大胆丰富的想象之后组合我们的意象。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这些表面零碎的句子组合成意想不到的美妙诗句。

(五)课外拓展及布置作业。

师:刚刚同学们展示了你们创造的诗歌,老师这里也有自己创作的一首非常特别的小诗,请同学们看后说说其特别之处在那里。

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沉醉不知归路/峰回路转/人到溪桥忽现

生:这些诗句都来自不同的诗歌,但是重新组合之后却又另有一番新意。

篇9

一、引言

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 - 1963)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自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始终能够将深邃的主题思想与清新淳朴的语言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成为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因而同时受到文学界、学术界和大众读者群的欢迎。他的诗歌保持自己的独创风格,沿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熟悉的诗歌节奏和韵律及优美的语言风格来表达简朴的主题,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中注入具有现代人复杂的思想特征的内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惑和矛盾心理。

《雪夜驻马林边》就是他探索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短诗。虽然Frost 的诗用词简单,不晦涩,但要想完全理解其诗的内涵,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文体学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语境、和修辞这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材料的运用。此分析有利于读者了解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特点, 能更好的欣赏其美学价值。

二、音韵与格律

这首诗的韵律非常有规则。全诗共分四节( stanzas) , 每节各四行( lines) , 每行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抒情抑扬四步格( iambic tetrameter quatrains) 。除最后一节外, 前三节的押韵是以aaba, bbcb, ccdc的韵律循环写成的。这一规律的节奏循环似乎正是诗作者想要表现出对日常周而复始单调生活的厌烦, 而在最后一个诗节, 作者有意打破了前三个诗所使用的韵律, 用dddd 的韵律代替了原本应该使用的dded, 这一做法也是独具匠心, 恰恰体现了他被森林美景所吸引, 以往的单调生活规律被打破, 从而在诗人原本平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 产生了矛盾情绪。

三、词汇和句法

弗洛斯特大量地将新英格兰口语融入诗歌, 以朴实自然的大众口语吟唱人生, 言浅而意深。《雪夜驻马林边》用词极其简单, 大多数是单音节。但如此简明的文字却隐含着丰富的内涵, 必须细细体味才能领会诗人的言外深意。这首诗中,woods 、village、snow、 horse、 frozen lake、 bell和miles,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却负载了深刻而抽象的意义:个人的意愿、外界的诱惑、现代社会的冷漠、生活的现实性、社会的责任等。这大大增强了词汇的艺术感染力, 使得文学文体所营造的世界更加丰富, 更加意味深长, 充分体现了诗人选择词汇、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全诗句式精炼、扼要, 诗句如行云流水, 恬淡自然。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 并没有像是艾略特、庞德那样采取句法变异的手法。在文学文体中, 遵循句法的句子是有某种情绪深蕴的, 它一方面合语法规则而使读者能够接受, 另一方面在整个文学文体中把某种情感散播开来, 深入读者心中。弗洛斯特在这首诗中主要借助简单规则的表层结构轻而易举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同时也达到了诗节与节间的句式衔接。但诗中也不乏小小的波动。本诗的开头就出现了一个标记性的句法结构和一个倒装句,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又照顾到了韵脚的整齐。另外, 诗的最后两句是叠句, 运用了重复的句式, 强调了诗中主人公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修辞分析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 image) 。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诗歌的意象不是一种简明的描述性语言,而是一种形象的暗示性语言,因此,意象具有了暗喻及象征的功能。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思想或概念,换言之,他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甚至一瞬间的感受,来表达一个深邃的思想或哲理。诗中的“I ” 象征着处于进退两难的生活方式中的现代人;“my little horse” 象征着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现实、理智的生活方式; “woods”象征着人一生中所面临的各种诱惑, 而这种种诱惑都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无法预见它的未来。这些种种诱惑和对社会、生活、家庭等的各种承诺是相冲突的;“sleep” 一词象征诗中主人公对冷漠乏味的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终, 诗中的“我”还是战胜了所面临的种种诱惑去实现对社会、生活、家庭的种种承诺。这些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正是弗洛斯特诗歌的魅力所在。

五、结语

这首《雪夜驻马林边》所描写的情景很好理解, 但它所蕴含的情趣、魅力与哲理则需要细细品味。一个情景, 引起人无限遐想,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到这首诗背后的不同意韵。通过这首诗,我们也不难看出弗洛斯特的诗歌创作特点: 用平实无华的语言, 通俗易懂的选材, 表达出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是在说一件事, 但指的却要延伸到事物的边缘以外”,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 他的诗歌才会如此的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牛建伟.弗罗斯特《雪夜在林边停留》的艺术手法[J] .丽水学院学报, 2007,(6).

篇10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4-01

诗歌的诗化是指在内容上、思想上、情感表达上的传统模式,而现当代诗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将通过介绍诗歌的定义、现当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比较、现当代诗歌非诗化倾向表现及弊端等,对我国现当代诗歌的特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丰富情感、反应社会现实,且具备一定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学体裁。诗歌独特的韵律增强了其可读性,从最初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诗经》到《楚辞》、汉乐诗、唐诗、宋词、元曲,最终成为近代诗、现代诗。经过一代代的发展,很多优秀的诗歌被流传下来供人们诵读。诗歌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出现现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的原因

(一)现代人对诗歌的要求逐渐增多。现代社会正处速发展状态中,单一的表达方式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因此,当代诗人便在作品中使用了各种创新技巧,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

(二)时代不同,反应的社会现实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诗歌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断发展中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不同时代背景,人们思考的问题也不相同。现代诗歌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三)人们思想上的转变。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在思想上多了许多包容性,传统的含蓄内敛的性格逐步改变,由保守的性格慢慢增添了开放性与创新性。这些特性被直接表现在了现当代诗歌的创作中。

(四)学习西方现代诗歌学派的结果。西方现代诗歌学派起步比我国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我国早期的现代诗创作者中,很多都借鉴了西方诗歌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因此,纵观目前的现代诗,多数具有西方诗歌的特色。

三、现当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比较以及现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表现

(一)由文言文逐步向白话文过渡。现代诗在语言上与传统诗歌有很大区别。古代诗歌大多使用文言文的形式,而现代诗歌多使用现代人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在抒发作者情感的同时还要便于读者理解,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语言形式上的差别是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最显著的区别。

(二)文体格式不再统一。传统诗歌绝大多数要分段、分行,一般采用四言、七言等较为统一的文体格式。而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随意,不拘泥于格式的要求,没有严格规定,作者可以自由发挥。

(三)诗歌内容由含蓄转变为开放。由于社会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传统诗歌注重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具体的事物、情景来抒发感情。而当代诗歌在内容上比较自由随意,开放性强,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不直接写内心的愁苦,而是通过“黄花”的凋零来抒发自己悲伤的情感。曾经繁盛的花朵美得令人驻足观赏,如今却如此破败,无人理会。前后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传统诗歌会给读者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以物抒情,以景抒情,情感含蓄,诗歌的衔接韵律感强,句式紧凑,使人回味无穷。这些特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化。

现代诗歌的感情表达较传统诗歌更为直接,比如宫辉的《清明雨》中写到“一个青年酗酒后喊着要喝水,一个伤兵正用舌头舔着岩山的青苔”。通过生活安逸的青年和征战沙场的伤兵进行对比,体现出作者对不懂得珍惜生活的人们的哀叹。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是现当代诗歌非诗化倾向的主观原因。

四、现当代诗歌非诗化倾向的弊端

现当代诗歌虽然在内容、语言、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现代人创作出了许多新新题材,只是丰富了形式,在内容上却欠缺不少。把白话文稍加改动就变成了所谓的诗歌,这是现代人急躁的表现。只求结果不注重内涵,只会造成诗歌繁荣的假象。当下有关部门应当针对这些现象做出整改方案,不能让“假作品”滥竽充数,要提高现当代诗歌的档次,使现当代诗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五、结语

现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文体格式、表达方式上,这与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思想的改变有很大关系。非诗化倾向淡化了传统诗歌的特点,使现代诗歌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需要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高燕.当代诗歌非诗化倾向研究[D].四川大学,2004.

[2]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