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篇1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表明区域之间差异突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6]。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多数是从区域性角度进行的。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存,各企业在规模和资金实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分别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评价和排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意义。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考虑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代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的指标,形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标层的权重依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人为给定的权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真实情况。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将复杂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少量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依据不同的因子对原始变量分类,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从多个观测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有助于客观、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能体现指标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由于各指标间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找出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并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决策者通过指标内在关系,客观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创新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

2过程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内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2.1描述性统计首先对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查看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3,大部分超过了0.7,可见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图其次,计算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累积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几个公共因子累积包含的原指标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选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值个数为因子个数,它们能较好的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从表3可知,前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429%,超过了85%,只损失了8.571%的指标信息,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可选取前两个因子进行分析。图1的碎石图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值,横坐标表示成分数也即因子数,纵坐标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图可看出,从第二个因子开始特征值渐趋减缓并接近于零。这表明选取前两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载荷通过因子旋转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公共因子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5、科技机构活动经费支出X10、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7、企业R&D活动经费X1、政府资金X11、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X6、R&D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X12、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科技机构活动人员X9、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13、企业办科技机构数X8这十二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即在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与环境支撑均划到这个公共因子内,因此可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包括新产品产值X14、新产品销售收入X15、专利申请数X16、R&D项目数X3、有效发明专利X17五个指标,F2与这五个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在其上的载荷较高。其中R&D项目数X3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也较高,只是相对第二个因子较低,而初始设计时,R&D项目数X3是属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指标的,因此本文将此项指标修整至产出能力指标。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据spss软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进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变量线性组合的结果,因子得分是各变量值的加权综合,权数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2.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计算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各类型的工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

篇2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自身竞争力的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2]。从这个层面上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企业规避风险,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取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就越来越重要。索罗(S.C.Solo,195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过程[3]。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许庆瑞(2001)也将技术创新看作是新思想的产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和应用的过程[4]。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从技术创新的整体出发,考虑整个过程。

1评价方法与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5]。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甄选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并由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无法用通常的简单数字来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数学来处理。创新能力的评价靠主观判断时常存在偏差,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观判定纳入定量计算的客观统一的判别轨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包含指标集U、评语集V、单因素评价矩阵R、权重分配向量A 四个要素。指标集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为元素所组成的多层指标集合。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集可以记为:

U={U1,U2,……,Un},n∈(1,2,…)(1)

每个因素又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标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权重集以各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赋予各个权重系数,用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集根据指标集和子集来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权重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评语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U的评语集合V建立为:V={v1,v2,…,vn},其中n为评价的等级数量。

对U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个因素给予评语Vi的隶属度。

在确定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判:将每个Ui作为一个元素,Bk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评判矩阵。通过运算,得到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1,B2,…,Bk,构成了一个评价矩阵B,按照模糊综合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评价等级即为该项目的综合评价等级。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

下文以济南市长清区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在山东济南选择了部分企业经理人,高校企业管理专家教授和咨询公司高管,首先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标集: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综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实施能力、创新倾向能力七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效率指标集,构建各主效率指标的子效率指标。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和每个主效率指标中各子效率评价权重。两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效率指标权重由技术创新方面专家、教授及有经验的经理人综合评定,以确定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子效率指标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标的专家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综合评定,确定各子效率指标权重。其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

2.2 三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建立评判集:各创新因素创新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判。首先,将创新程度设定为五个等级:高,较高,平均,较低和低,构成评价等级集合V={V1,V2,V3,V4,V5}={高,较高,平均,较低,低}。通过向集团人事部、企划部、研发部和车间等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对指标集的各指标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我们确定七个子效率单因素评价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计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用以上计算结果可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效率高17.45%,效率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为此企业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此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3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能真实反映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实证分析,从中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所采用效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3):273-275.

[2]赵金秀.提高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05):195-200.

篇3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学者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创新而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技术创新能力无论从定义的内涵,还是定义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第一类是“从能力本身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思维、新想法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的主要是国外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urns等[2]最先从能力本身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一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成功地采用或实施新观念、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能力”。Barton[3]则从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Burgelman等[4]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的组合”,从创新能力构成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另外,O’Connor等[5]从一种更为新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人力和关系)投入和中间变革资产”,该资源或资产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

第二类是“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生产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的过程。最早从过程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是Mumford等[6],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生产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个过程。随后技术创新能力被定义成:多个人共同协作,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新程序、新过程。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参与创新的主体引入到了技术创新概念之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交互过程”。Fores等[7]则将技术创新能力阐释为“学习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效果的催化剂”,这也从过程层面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

中文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业研究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整体能力” 。

总体来说,从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将企业创新比喻为一个流程,认为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规范和纪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将具体的、新颖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进到一般的组织流程和步骤中的一种能力,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想法,能够使组织产生显著的进步[10]。

第三类则是“从结果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生产出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更侧重于创新的结果产出。Andrew等[11]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颖性和意义性的产出。Amidon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终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在一些学术与政策的辩论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用来表示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新发明的一种实际和潜在的能力,该定义也从结果角度阐释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另外,我国学者张国良等[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被同时赋予了数量、速度、效果、效率四个维度上的含义。

虽然学者们的定义角度不同,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都与新思维与新技术有关,并且这种思维与技术都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产出。总的来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原始的、相关的以及有价值的新产品、过程或服务知识进行整合,使得组织能够将一些思维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从而组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鸿渊等[25]曾选用该评价体系对四川一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在国内检索到的文献中,采用体系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统观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及主要指标见表 1。

表1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观代表文献及主要指标主要指标1主要观点1文献作者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1魏江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1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陈广宇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协同能力、经济社会效益1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考虑到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构建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董岗等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的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的产出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1察志敏等企业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1王立新等创新意识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风险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创新能力1不同的创新主体针对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所选择的评测内容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指标评测因子体系设计中选择的侧重点各异。1孙立媛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也不同。在将创新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是衡量某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第一种为群体测试统计方法,该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进而应用统计方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第二种为个体直观判断法,该方法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测试统计方法。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具体见表2。

表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求解方法一览表方法1特点1代表文献作者线性加权和法1优点是该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点是计算量大。1曲国禹等 层次分析法(AHP)1优点是该方法能用于层次较多,指标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计算,简单明了;缺点求解方法繁杂,计算量大,甚至要反复计算。1常玉等模糊综合评价法1可以构造三级以及多级模糊评价,能对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姜炳麟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1精确度高,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综合评判中有些白化值经特征化处理后信息丢失的弱点。1唐炎钊等综合指数法1可以使指标值标准化,进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工作质量越好,对指标的多少没有限制。1郑春东等数据包络分法析1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且每一指标权重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而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获得,可以科学地评价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创新策略。1李守伟等BP神经网络法1优点是:使系统误差达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敛性;随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学习和实现动态跟踪评价,具有自学习、概括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强大的容错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对评价法1能够消除由于受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而导致的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客观性和不公正性,从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有些方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数据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等。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如“二次相对评价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总结及展望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进行界定时,无论是从能力本身,还是在过程和结果层面进行界定,都丰富了创新能力内涵,为今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表述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要想正确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就要把握企业创新的本质,并贴近企业现实状况,着眼于创新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把握技术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这个方面学者们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但不论是评价指标的要素观、过程观还是系统观,在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时,由于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指标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常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向新型指标拓展。其二,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大多数学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个层次来考虑,割裂了各层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独立的、静止的、分散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结果很难反映企业创新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将新型指标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各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43-03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是系统、全面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若干重大领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制度。 因此,建立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指导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和对象十分复杂,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实际 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内容的广泛性,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影响的时滞性,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考虑企业获利状况等现实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和 市场状态改善等潜在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企业自身内在的创新能力提高与创新管理经验积 累等无形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以效益标准、竞争标准和发展标 准为准则,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成8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准则层:效益标准B1、竞争标准 B2和发展 标准B3;指标层:(1)创新意识C1,包括领导层月研究技术创新的次数C11、技 术创新规划和计划 的规定C12、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C13、与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次数和能力C14、现代化管理能力C15、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或 条例C16和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C17;(2)研究开发能力C2,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强度C21、 研究开发人员构成C22、研究开发成果水平C23、研究开发成功率C24、 消化吸收能力C25和拥有专利数或成 果获奖数C26;(3)技术进步能力C3,包括技术进步水平C31、技术进 步速度C32、技术进步贡献率C33和劳 动生产率C34;(4)生产能力C4,包括生产设备水平C41、生产人员构 成C42、产品生产周期C43、 原料利用率C44、能源利用率C45和主要设备有效利用率C46;(5)投入 能力C5,包括外界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C51、企业自身投入资金C52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度C53 ;(6)营销能力C6包括营销强 度C61、产品的竞争强度C62、销售组织网络C63和销售服务状况C64;(7)财务能力C7,包括承担财务风险 的能力C71、融资能力C72、投资回收率C73、销售收入成本率C74 和资金利税率C75;(8)产品效果能力C8,包 括从事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数C81、产品更新率C82、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周期C83、产品市场占有率C84、新 产品收益率C85、新产品产值率C86、新产品销售率C87、新产品利税率C 88和名优产品产值率C89。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是指自上而下,从领导到一般员工所 拥有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由此,时刻有的一种使命感、生存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决 策层的创新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长期的 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创新意识对企业 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均是定性指标。

2.R&D能力

C21指标可以用"研究经费/销售收入"来计算。C22指标用来反映R&D人员的素 质,可以用职称、学历来衡量,可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和/R&D总人数"来计算。C23指标反映研 究开发 成果所达到的层次,不妨把它划分为4个层次:国外、国内、省内和企业水平,可以分别计 算各层次水平所占的比例。C24指标反映R&D机构的研究能力,可以用"研究的成功次 数/研 究总次数"来计算。C25指标反映企业非自主创新率、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可以用 强、中、弱三个档次来评价。C26指标反映的其实是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

3.技术进步能力

C31指标是描述某一时刻的技术状况的指标。C32指标是不同时刻技术水平的变 化快慢情况。C33指标是指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可用"技术进步速度/产 值增长速度"来计算。C34指标反映工人生产产品的效率,可用"产品产值/工人人数 "来衡量。

4.生产能力

C41指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将其分为4个档次:20世纪90年代水平、80年代水 平、 70年代水平和20世纪60年代水平以下,然后在分别计算各年代水平的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比 例。C42指标反映生产人员的素质,包括生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前者可按职称( 高级、 中级和初级)来评价,后者可按技术等级(一级、二级和其他)来评价。C43指标反 映从初 始原料投入到产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可用产品生产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平均产品生产周期或 估计周期来评价。C44指标反映原料被转化的程度,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原料投入/ 实际 原料投入"来衡量。C45指标反映能源使用效率,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能源/为生产 该产品 而实际耗费的能源"来计算。C46指标反映主要设备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平均有 效利用率或平均作业率"来评价。

5.投入能力

C51指标反映外界环境(主要是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包括设备投入价值)的投 入情况 ,可用"外界对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企业投入的总科技经费"来计算。C52指标反映 企业 自身投入的能力,包括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它。C53指标可用"生产成本/新 产品的总价值"来计算。

6.营销能力

C61指标可用"营销费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计算。C62指标反映营销及被市 场接受的难 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63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用"好 、 中、差"来评价。C64指标反映企业现有销售服务的适应性,用"好、中、差"来评 价。

7.财务能力

C71指标反映企业所能提供的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72指标 包括自筹能力和借贷能力。可分别用"自筹资金/所筹总资金"和"借贷资金/所筹总资金" 来计算。C7指标反映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收效率,可用"当年回收资金/当年投入资金 "来 计算。C74指标可用"成本/销售收入"来计算。C75指标可用"产品利税/所投 资金"来计算。

8.产品效果能力

C81指标可用"从事产品开发的人员/企业职工总人数"来计算。C82指标反映 新产品在企 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可用"新产品数/产品总数"来计算。C83指标反映产品研究 、开发 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可用"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或估计周期"来评 价。C84指标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可计算其市场占有份额。C85指 标反映的实 际上是产品的附加值大小,可以用"新产品净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C86、 C87、 C88指标反映新产品在企业总产品中的所占份额,可分别用"新产品的产值/企业产品 生产总 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产品销售总值"、"新产品利税/企业产品的总利税"来计算 。C89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品牌状况,名优产品可指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产品。 可用"名优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来计算。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维决策方法,它可以把不能量化的因素给予量化 ,把复杂的决策 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利用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它可以把定性 和定量结合起来,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特别适合在经济系统中应用。本文 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准则层包括3个方面:效益标准、竞 争标准和发展标准,一级指标层包括8个方面:创新意识、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进步能力、 生产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品效果能力。首先,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 构造判别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给出一级指标的权重αi=(i=1,2…,8)。其次,根据企业 的实际情况,由专家给出二级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一级指标的实际 得分值bi=(i=1,2…,8)。然后,由式∑[DD(]8[]i=1a1b1算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实得分值。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某企业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利用上面建立的指标和方法,对该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如下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该企业的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再根据构造的判别 矩阵,得出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1。然后,根据对该企业调查的实际情 况,按照10分制,由专家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后,加权平均算得C1、C2、C3、C4、C5、C6、C7、C8实际得分值分别为6、3、4、7、3、7 、3和6分。由此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得分为4.8243分,换算成100制即为48.243分,其中, 较为好的指标分别是生产能力(占21.50%)、创新意识(占18.59%)、营销能力(占13.0 9%)、研究开发能力(12.59%)、产品效果能力(占12.01%)和技术进步能力(占11.76% ),较差的是财务能力(占4.57%)和投入能力(占5.90%)。

参考文献:

[1]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2]王莲花,李战国,赵铭钦,等.卷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3]刘思峰,党耀国,李炳军,等.河南各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J].河南农 业大学学报,1998,(3).

[4]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等.数学建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199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WANG Lian - hua

(Basic Science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the capacity w hich innovation main body harmonize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profit. The tech 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asp ects by which the author sets up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 nnovation capa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ethod.

篇5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

全面创新管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包括用户拉动、开放式创新、全面创新、人才激励4个模块。

第一,用户拉动。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来自市场需求,各种技术均是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的。用户提供市场需求可有效帮助上游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从而拉动上游企业步入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在特大型水电机组、高速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之所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技术进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终端用户对上游装备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在用户非常分散的家电行业,海尔在创新中同样十分注重用户需求的拉动作用。

海尔奉行“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的理念,在技术创新领域要求技术开发紧紧围绕市场和用户展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模式,即面向市场需求、采取针对式开发、及时进行成果保护。海尔建立了针对全球同步开发产品的2×3方式――对于每个新产品,同步开发3种款式(如分别投放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每个款式由2个研发团队同时进行开发,团队相互之间展开竞争,以保证产品能在全球市场同步上市。

第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理念适应了21世纪全球一体化、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潮流,对于促进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间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许多大型企业均大力推进多维度的开放创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全方位合作创新网络。

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是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经典案例。2004年8月21日,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合作创立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海信集团为研究院提供必要的启动和运行经费,先期投入200万元,在研究院设立山东大学海信研发基金,用于前瞻性、关键性和预研性项目的研究。2007年,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关键技术――“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及其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组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高光塑料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在海信集团大尺寸平板电视机面板生产车间得到规模应用。该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信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生产线的企业。

第三,全面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障。众所周知,华为既对技术极端重视,同时也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1999年,华为正式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改革。经过准备、关注、发明、推行等阶段,2003年底改革基本结束。为了配合IPD改革,华为同时推行“集成供应链”和“集成产品开发”变革项目,对人力资源系统、IT系统、财务系统等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变革。经过5年努力,华为形成了全新的矩阵式管理。华为的IPD改革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华为更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平台。

第四,研发人才激励。

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能力是“物化”在人身上的,能力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人的成长。因此,技术能力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将吸引和留住人才、着力培养人才、刻意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等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海信认为,长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立企的 “第一工程”。为了激发企业活力,1992年海信率先在技术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可达到普通员工的10倍以上。从整体来看,目前研发人员的平均收入仍是整个集团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最高甚至可达集团副总裁的收入。海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晋升通道为主、以管理晋升通道为辅”的双通道职业发展机制,其核心就是在待遇和地位上使有突出业绩的研发人员、工艺质量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海信不但为技术人员制定了最高的薪酬标准,形成了所谓的“工资特区”,而且还设立 “产权特区”,即在母公司股份完全国有的情况下对下属公司实行“一企一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层、技术骨干持股,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篇6

第二、必须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 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 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 个。

篇7

0 引言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科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是最富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是关系到民营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民营科技型企业想要持续快速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要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要选择合适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及战略。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莱州市银海工业园,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与农药制剂的中型民营股份制化工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生产的生产溴系列农药中间体及溴化物以毒性低、残留低、药效高等特性,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药中间体生产厂家。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从山东科源公司近几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入手,总结分析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工作,找出科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此文,对那些正在发展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有所帮助,提供有益借鉴。

1 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进展

尽管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但其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广,且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后来,索洛(S. C. Solow)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之后的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兰斯戴维斯、弗里曼(C. Freeme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 of U.S.A)、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理解和认识几乎都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来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狭义的“创新”概念,它更侧重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研发,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在国内,企业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认识的不断加深,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倍受关注,对如何提升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些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

在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对传统的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以及合作创新战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如,杨晓西等人[1]认为,建立“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之一;季健霞[2]认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外生”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现有技术创新能力;仲伟俊[3]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走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之路;张琳[4]提出了适合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五种模式: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设立临时研发项目组创新模式、委托外包的集成创新模式。

此外,还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发展新模式。如,仲伟俊等提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5];梁琳娜的以产业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6];彭纪生分析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7];任宗强提出以技术管理[8]、创新网络[9]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艳等提出了通过技术竞争情报和组织学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式[10];许景婷通过提升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1]。

篇8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如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技术不断呈现的新特征,阐释了与外部组织的积极合作是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1现代技术的新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不断突显,企业中关于产品创新与制造的技术呈现多元化、系统复杂化以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业技术多元化

企业技术多元化是指现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包含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内容和知识 [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多元化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所有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例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当代飞机设计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化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为配合上下游企业的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的多样性。论文参考网。从汽车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整车公司不必自己生产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须拥有关于整个汽车的设计以及与各个部分相关的技术,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虑到汽车动力的电脑控制技术,通用汽车公司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关于芯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知识,并且保持对这类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网。因此,在一个为最终产品生产服务的紧密项链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环节为了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要求,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延展,进而导致企业个体的技术不断多样化。

1.2 企业技术系统复杂性

现代技术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增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应性,企业技术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组织的要求相匹,导致企业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例如,一个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必须与客户已经存在的技术系统相匹配的方式来保证新产品功能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汽车供应链的情况,本身也说明了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企业内技术创新必须保证对外部上下游客户的适应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交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个学科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导致了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强。那么,由于知识间的互补性,企业往往希望将所有的技术囊括在企业内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为获得和管理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大。论文参考网。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因此,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2.技术合作——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就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途径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往往强调内部积累方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选择。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技术实践中总结、累积的知识,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不可能适应当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寻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在评判技术过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 [2] 。

2.2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出发,我们认为技术合作方式将是一种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和企业内部化发展模式相比,技术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与企业内部积累方式相比,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外部多种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第二,由于组织间的技术合作要求企业间相对多次长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双方相互观察学习使默会性知识、经验得以交流和传递,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3.技术合作方式的选择

作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中间的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安排,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作模式对企业有效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保护企业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技术合作方式时应该从以及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技术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对技术合作各方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对技术合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设技术合作目的是对各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那么合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实现技术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功能。因此,合资企业,以及其他着眼于终端产品合作开发的模式就比较适用。

第二,技术合作各方的规模、实力。技术合作中虽然各方都存在着对外部组织的依赖,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在规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强势方往往不愿与弱方分享技术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会选择市场交易导向的合作方式,要么会选择仅仅在技术利用环节的合作,例如产品开发合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对方对技术创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术合作各方所拥有的技术互补能力。在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除了在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补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术充分利用的互补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则倾向于选择合资企业等合作模式来分享利益,相互制约;而如果一方在技术充分利用方面例如关键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占有特殊优势,则合作模式则会向产品开发合作模式转变。

4结束语

技术合作作为企业培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行为特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来充分利用技术合作及其产生的效益。然而,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技术能力外部获取与内部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合作应该是企业技术能力内部培育发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我们关于技术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模式的讨论中以及表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是寻求公平合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仍然是关键。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企业尤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技术资源、不断汲取新技术,又持续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内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并走出国门的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9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88-01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各种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技术创新上,因为一个拥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容易长久的发展。然而,有些企业的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技术管理对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有很多企业恰恰意识不到技术管理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的重要影响,忽略了技术管理这一过程,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结果不理想,企业自身发展缓慢。因此企业应该侧重于企业良好的技术管理,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1.技术管理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不断积累、敢于探索的结果,创新则是技术成长过程中的洗礼和升华,而好的技术管理是技术接受洗礼升华的基本条件。技术管理有利于一个企业加固内部技术基础,积累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进而进一步成长发展,而恰恰有些企业一心急于创新改革,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于企业发展如同根基于建筑物,一个拥有稳固的根基的建筑物,必定能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宏伟,因为稳固的根基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支撑建筑物自身的所有重量;而相反地,没有一个良好根基的建筑物,若要达到理想的高度,必将面临坍塌的结果。同理,没有扎实的基础,任何创新改革都是海市蜃楼,形同虚设,得不到支撑,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由此体现。有了扎实的基础,就有了改革创新,突破局限的条件,在升华技术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2 能力集中,充分应用新技术

技术管理能够集中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在我国企业当中,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大多在企业内部大面积、多区域的分散,核心技术也在多个领域以多种形式进行应用,这样技术和人才都呈分散状态的情况事实上是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的分散会破坏研发整体大局,大大降低研发效率。此外,能力的不集中也会影响整个研发进度,进而影响创新的结果,降低企业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技术环境是逐渐变得复杂的,由于市场中相同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技术创新必须高质量、高速率,而这一切都很大程度的取决于技术管理的力度。

1.3 调整技术应用结构

新时代的技术创新应该有清晰、明确的方向,这一方向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的设定。但是,若想要做好技术应用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技术管理。没有准确地自身定位和明确的目标会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严重时甚至导致活动停滞,使企业就此错过了合适的机会。比如,企业为了扩大涉猎范围而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广为分散,使公司强势主业受到了动摇, 这无疑也模糊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技术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4 有利推动了企业产品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技术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当下时代的流行趋势或市场的整体走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据客户的使用反馈、企业本身在技术研发过程的经验总结、随着时代变换而逐渐浮出水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等多种途径的材料总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决定创新技术的研发方向。技术管理在此时就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切相关技术的用户信息和技术基础都在技术管理的范围内,所以在设定创新技术方向时,技术管理能够提供很多信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5 使资源配置得到改善

在技术开发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组织过程;组织过程是把现有技术,理论知识和已有资源等在融合成最终产品或新技术之前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过程。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过程主要通过流程与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为技术的整体管理提供一个分配资源的平台,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得到具有专业性、合理性的优化,进而帮助技术研发的相关部门更加顺利、高效的进行技术研发工作。

1.6 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如今我国企业的经营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涉猎范围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也随之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员工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于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不但能增进同事之间的友情,还能够交换想法,向身边的人学习自己不具备的工作素质或专业知识。比起不断激励员工创新,不如让员工习惯创新,让企业习惯创新,更新企业现有的经营理念,培养新的员工工作精神,将崭新积极的态度体现在企业经营中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进程就得到了相应保障。

2.通过技术管理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2.1 全面升级产品开发过程

企业的经营不会止步于技术的研发,而真正能够支撑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实效利益的,是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开发看似比技术研发简单得多,事实上,产品的开发流程也是极其复杂的,从产品设计、生产成本到开发周期、上市时间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环环相扣,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的按时完成,产品才能顺利的问世,才能为研发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因此,优化产品开发过程对于企业的技术管理乃至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是极具价值的。

2.2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企业的创新有利于加固企业现有的技术基础,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从而在行业市场中获得竞争力。而技术创新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作为支撑的,若要做好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创新相关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员工的思想意识培养管理,进而为核心工作人员的技术研发保驾护航。

3.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技术管理于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受一个因素影响,所以理所当然地,技术能力水平也并不是影响技术创新的唯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管理比技术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技术管理能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创新结果,进而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因此,我的企业应该提高对于技术管理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技术管理方面,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动,间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完善相关政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政策,都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实施了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如2008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率为25%,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为20%: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比例。

第二,加大资金扶持。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区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发挥了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在深圳交易所开通中小企业板块,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了证券公司股份转让系统和小企业集合发债的试点,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三,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鼓励太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旋,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