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就业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导游类,就业率高达87.94%;其次是饭店管理类,就业率为85.23%;航空服务类就业率达到了71%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其它专业就业率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60%。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62.2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9%;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6.2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77%;其它管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5.0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74%[6]。旅游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7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一方面是教育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各校通过对就业方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最终达到就业供求的相对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7]。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首次就业稳定性比较低[8]。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内容以以下两点假设为前提:a.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b.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其中福州旅游市场、旅游中职毕业生以及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1研究范围
从区域的角度和代表性考虑来选择研究范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分析其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由此反映推断出面广量大的各不同区域的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设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包括福州地区的景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包括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3.3抽样方法与样本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对焦点团体进行问卷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样本数的确定依据如下:n=Z2(p(1-p))/d2其中:n:所需样本量z:置信水平的z统计量(95%,Z=1.96;99%,Z=2.68)p:目标总体的比例期望值(一般情况下,推荐选择50%)d:置信区间的半宽(如我们要求上下误差不超过3%,则3%就是半宽)根据这个可以确定标准,由此得知,样本量不是根据总体量定的,而是根据调查要求的水平,如误差、置信区间、样本成数。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是样本规模足够大(n>=50)。在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这两个利益相关群体中按不同类型比例进行抽样。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按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可分为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各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每细分类别中抽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研。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按专业类别不同,可分为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按专业划分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细分,每个细分类别中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研。
3.4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4.1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3.4.2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4.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3.4.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3.4.5确定发放问卷的对象。两种类型的问卷按不同对象进行发放;
3.4.6针对福州地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从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取得与中职学校长期有就业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企业中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可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可以与各校的就业部联系,请各专业班主任代为发放问卷。
3.4.7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3.4.8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3.4.9正式测试,发放问卷,以当面发送形式进行;问卷前应注意:需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受访谈人的顾虑。3.4.10问卷结束,回收问卷,向受访谈人表示感谢,赠送小礼物。
3.5问卷内容
3.5.1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用人单位的基本数据(公司名称、国别、员工人数、主要业务、公司创办年限、公司性质)、招聘条件(性别、学历、户籍、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工待遇(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对相关学校培训机制的看法与要求。
3.5.2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毕业生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学历、专业、技能)、求职期望(公司性质、岗位设置、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求职生优劣势的自我分析。
4困难与限制
4.1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三方面:
4.1.1调查范围不易设定。
1全国财经类岗位的提供情况和财经类就业市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上世纪情况来看,高校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加人WTO,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约500所;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达101.7%.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目前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10%的增幅,人数大量增加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今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明显,毕业生中,博士生、硕士生与本专科生比例失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更多地表现为专科生就业难。”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十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到两名学财会的。这种发展态势在当前的需求形势下显然是难免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几年又有好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全,随着我国加人WTO,允许和鼓励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人我国进行经营,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成为吸收财经类毕业生是主体单位;其次,随着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财经类大学生不再一直盯着金融机构这一个方向,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而这些企业也迫切的需要懂财经知识的高素质毕业生的加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小企业也成为吸纳和接受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
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
虽然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财经类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按照就业市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人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外部原因,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的存量严重不足,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全球失业率在今年达到最大值,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裁员,直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具体影响,社会外部原因成为制约和束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2)是高校内部原因,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理论素质已经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高校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断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存量上存在问题,同时在就业结构上也存在偏差,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来看,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采取的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不断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将结构性矛盾不断改善。同时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在不同岗位域中的工作机会和起薪有显著的影响。专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摆脱“压缩性本科教育”的模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压缩大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将学生培养的方向应对经济形势的转变,这将是未来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
3促进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力,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金融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北省酒店业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湖北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省区,其旅游、酒店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几年来,由于旅游市场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已逐渐成为湖北省旅游、酒店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因此,积极探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已成为当下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目前湖北省A级景区已经达到293家,其中4A级景区101家,居全国前7位;5A级景区8家,居全国前5位;湖北省星级饭店总数达608家,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其中5星级饭店总数达22家,在中部位居前列;旅行社总数达1058家,居全国前十位,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6家,赴台旅游组团社8家(名列全国第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1家进入全国旅行社“利税十强”。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00万人。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对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出了迫切需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5年内虽然能有14~19万,但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却只能靠经验执业,未能定期得到培训,因而造成湖北省旅游人才结构失调、层次不高、总量不足的现象,长此下去,必定成为湖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湖北旅游从业人员共有23260人,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人数的4.5%。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持证导游、景区导游真正具有行业资格的人员极少。而且,执证导游量在湖北省的分布极不平衡,比如武汉市的导游人员最多,约6429人,占全省的43.04%,而天门市的导游人员仅占全省0.01%。仙桃、潜江两市相加,其导游人员总数不及1%,尤其在旅游旺季,比如“十一”长假,许多旅行社一般都派不出持证导游,万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将非专职导游派出带团,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湖北省导游人员的缺口仍继续加大。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但在我国旅游饭店人员平均流失率已经达到33.65%,而湖北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1]。从这一情况不难看出,湖北省的酒店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基层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北酒店行业的日常经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相关统计显示,湖北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或是半路出家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加之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因此整体素养不高。
以上是从宏观情况而言。从微观上看,笔者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的不同管理岗位相关调查得知:一般管理人员需要2~3年的基层锻炼时间,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4~5年时间,而高层管理人员则需要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表明,旅游酒店企业是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想要达到他们期望的相应管理岗位,则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而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均无信心和耐心,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旦毕业后便选择离开该行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晋升机制在湖北旅游企业中会更慢,因此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离开湖北。另外,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目前湖北旅游企业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仍处于生死博弈的阶段,中低端旅游企业难能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即便是大中型企业也都难以吸引人才,尤其是难以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在对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留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仅占所培养学生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些留在行业内的学生,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愿意暂时留在湖北省就业。可见,人才留鄂不容乐观。
二、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从一些高校的招聘会情况看,本土企业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其他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提供的岗位基本上是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1800~2200元左右,本土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薪资在2500~3000元左右。即便是一些国家企业,招聘岗位也只能是服务人员。相比较,一般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如雅高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为毕业生提供的是主管岗位,虽然也强调基层理念,且就业工资一般在3000~3500元,同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高校都希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但现实是,湖北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约为5000元,3年下来家庭投资便超15000元,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能挣1800元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就不成正比,毕业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家长亦有微辞,最终结果只能是离开,结果是旅游酒店企业人才流失,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凸显尴尬。可见,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国家办学就会受到质疑,市场和企业难免受损失。二是高校社会服务辐射范围受限,员工缺乏忠诚度。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性较强,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以湖北省属高职院校为例,其社会服务主要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中心以及兄弟院校、旅游酒店等,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有丰富的实践、社会培训和教学经验,除此外,社会服务培训场所也都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教学条件。但年培训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极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近视战略和短期行为影响所致,加上对人才流失的顾虑,实际上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对老员工都希望只使用、不培养。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或被挤占挪用。在劳动保障部的调查中,2013年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4%,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实际用于员工培训费用也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人均经费仅195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差0.1个百分点。就此,湖北省接受调查的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3%,扣除被挤占或挪用的部分,实际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只能是杯水车薪。三是湖北职业教育的作用乏力,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旅游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湖北是一个普通教育强省,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弱省,应当承认,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远不及普通教育。近几年来,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50%,不仅未能缓解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和观念的陈旧,湖北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因此,湖北旅游人才的流失也很大。
三、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湖北省旅游行业员工平均流动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旅游行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大,几乎每逢年末年初,不少旅游行业都会有大批人员流失。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职务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程度问题上,60%的酒店员工选择“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一般”,只有19%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2013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2]。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多少源自年终奖,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有人认为,不发放年终奖的旅游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旅游行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当然,如果旅游行业没有设立年终奖金,显然会降低酒店薪酬水平和政策的竞争性,给员工带来心理落差,降低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对此,旅游行业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制度,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奖励作用。
2.经济收入与岗位相匹配,促“私人定制”发展计划。据统计,50%以上的旅游行业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旅游行业招聘的难度正在上升,34%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11%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旅游行业迫切需要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学历以及旅游行业实习至少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都被旅游行业忽视了,企业普遍会把一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与一名高中生、中职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许多毕业生均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这就势必出现一面是用人需求大,一面是不愿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旅游行业在招聘时,应该对有经验、有学历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和薪金,同时,还要对优秀的毕业生定制“人才发展计划”,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700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毕业生人数预计5年内平均在14~19万人之间。旅游酒店行业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职业后备储备力量严重不足[3]。因此,这需要政府及时参与,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加大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等;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防止人才流失,应鼓励高校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情况,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不容易吸引人才,尤其具专业文凭员工流失量最大。由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企业应真正融合到高校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在旅游酒店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为高校提供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的机会。
4.提高人才自身的“造血”功能。对旅游行业来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援,因为那只是缓兵之策,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自己“造血”。旅游行业作为人才流向的终点,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才是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大胆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旅游行业应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目标、录用标准注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旅游行业还必须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储备、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在毕业生录用时应制定其职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旅游酒店行业还应认真落实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初入职学生,要从生活、工作上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度过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向人才适当倾斜。加快建立以企业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支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突破年龄、比例、资历、身份和学历的限制,做到唯才是举[4]。同时,应大力推广“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做法,以便尽快形成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凭业绩贡献来确定,职业资格随能力增强而晋升的成长和评价机制。加速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缩短成长周期,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马勇,刘名俭.湖北旅游产业差在哪里[J].政策,2003,(8).
[2]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出口贸易额逐年递增,中国已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逐步深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单位进入中国,一方面开拓了中国市场,另一发面,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日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倾向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当今国内对日语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本次调查主要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以及社会对日语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而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在被誉为大学生就业“最难一年”的就业困境下,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的实证调研分析――长三角地区为例
1.1 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需求人才岗位调研
日语专业本科生目前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日资企业(进生产性企业,可以做翻译、总务、人事、采购等工作,进贸易公司一般是直接做业务的);国家机关(包括外交部、各级政府、海关、外经贸办公室和贸易促进协会,公务员等);一些综合性高校、文科院校、专科院校招聘日语老师;像酒店之类的服务行业也招集管理和日语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旅行社招聘日语导游;劳务输出公司和软件外包公司也在招聘日语人才;像孔子学院之类的对外语言学校也急需日语人才。
1.2 近年来市场对于日语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及发展形式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相关日企、旅行社以及相关高校的市场调查研究及实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因为事件,两国关系略显紧张,但是对于日语人才需求和就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日本企业仍有着强劲的招聘需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日本企业越来越看重在中国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已达到7000余家,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日资企业数量已达到3万家,遍及金融、贸易、机械制造等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另外,IT企业对软件人员需求量也很大,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尤其难觅,很多公司不得不委托培训机构代为培养。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渗透中国的各行各业,此外,企业也从以往的只懂日语的单一人才向掌握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发展。
2 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实证调研分析――江苏几所高校为例
我们在调查中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以江苏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自身的发展憧憬及对市场需求认识两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信息的整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2.1 对日语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进行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相关高校日语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前景主要分布情况如下:进入日资企业工作或者从事翻译类工作的学生占总比例的55.2%,这是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趋势;继续进行深造,考研的比例约为10%,进入旅社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占据总比例的20.3%,到院校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比例有7%,对于未来工作迷茫不清晰的学生比例有5%左右,而将来跨行从事其它工作与日语不相关的比例有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希望能够从事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工作。
2.2 日语学生对于社会需求以及自身能力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以上的日语专业学生意识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只有8%的学生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日语学生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没有了解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对于其它能力的要求。其次,日语专业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的调查中,30%的学生有实习经验,15%的学生只重视了学习成绩,另有20%的学生重视于考取各种资格证,另外一部分学生关注自己理想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积极完善自我,根据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学习,加强口语交流能力,在专业基础上强化了解其它能力培养。
3 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倾向的对比分析
3.1 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存在衔接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就业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在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日语能力1级”或“日语能力2级以上”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要求。然而,在对企业进行实地采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能通过相关考试,手持日语二级甚至一级证书者并非就能满足日资企业所需。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更为看重。大型日资企业招聘员工时主要考察标准还是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且企业也渴望市场能提供全面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供企业挑选。除了日语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本土人才与日资企业“亲密接触”的阻碍。很多人日语能力考试考分很高,可是连日语书信的格式也搞不明白,不少拿了日语证书的人实际商务技能较弱,有的人甚至连日文的输入系统也用不来。再者因为目前日语能力考并没有口语考试,造成的“哑巴”日语现象也十分普遍。
3.2 文化差异明显导致就业储备不足
日语能力考1级、2级证书是进入日资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工作的敲门砖,而了解日本文化,增强对人文环境的了解,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能力储备。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社会文化发展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仅表现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交流和冲突上,而且表现在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就业时难于应付由此带来的各方面的困难,如和日本人交往过程中的社交礼仪等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无形中给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形成了障碍。因此,日语专业毕业生应多方面学习中日文化交流差异,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及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3 慎重决定个人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理想的职业规划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知识尽早规划自己的长期目标,是日语专业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要结合自身能力、专业特色、个人兴趣爱好、就业形势、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就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未来职业行为的实施方案。尤其是对于时常受到中日政治关系影响的日语专业就业,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通过职业规划,能够促进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周荣.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7)
关键词:招聘会 就业 用人单位
宁波市属于港口型城市,全市有民营企业达40余万家,外贸业、加工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等较为发达,通过调查发现,市场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最大,几乎各个行业都需要营销人才。其次是技术类人才,主要涉及机械类和通信类。英语,会计等专业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就业市场分析
一、对营销类岗位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市场上对营销类人才有大量需求,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招聘人员中都包括营销人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历要求不高,更注重实际营销能力
如“宁波江东普利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在招聘营销人员时就明确强调对人员的学历没有很高要求,岗位进入门槛较低,但更看重应聘者的营销经历和实际营销能力,有其它单位营销经历或取得过良好业绩者往往很受欢迎。
2、基本工资不高,收入与提成挂钩
所有单位对营销人员都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报酬支付方法,且基本工资都非常低,有些房产销售(中介)公司甚至没有底薪,营销人员的收入直接来自销售提成,销售得产品越多得到的报酬也就越多。
3、短期合同制为主,优秀者可延长或转编
单位招收的营销人员基本为短期合同制,无业绩或业绩差者将在试用期结束后离开单位,业绩优秀的营销人员可延长合同期,长期业绩优秀的还可转为行政人员,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区支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明确回答当业绩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转为事业编制,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二、对技术类人员需求情况
宁波制造业发达,市场对技术类人才需求量较大,我所走访的3场招聘会中用人单位对机械制造、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几类岗位的需求量比较大,这些技术类岗位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专业对口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单位大多对学历要求并不严格,只是要求本科,但是要求专业必须对口,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如“宁波聚通祥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能不能把产品设计出来,设计的产品市场是否满意是检验设计人员的重要标准。
2、基本工资较高,工作比较稳定
技术类岗位的工资大多高于其他岗位,大学生起始工资大概在3000元左右,比较稳定且有提升空间,在工作5-6年后一般可提升至5000元左右。
三、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宁波市对外贸易较发达,外贸企业、外贸公司数不胜数,因此对外语类人才一直有很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产型企业对外语类人才需求增加
以往外贸公司是外语类人才需求的“主力军”,但是通过走访招聘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也在大量招聘外语类人才,如“宁波明涵电气有限公司”就需要招收外语类人才,这些企业已将视觉从国内向国外延伸,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大了国外市场的开发力度,为提高竞争力和节约成本,企业更多的是直接获得国外订单,或者参加国外的展销会,这就造成了生产型企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激增。
2、注重应聘者的口语表达水平
调查中发现企业都要求应聘者英语水平在4级以上,而且对口语能力有较高要求,如“宁波利文进出口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指出要对应聘者进行口语面试,面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录用情况。
3、工资待遇较好
外语类岗位的工资及福利明显高于其他岗位,一般在5000以上,而且福利待遇比较好,还有比较可观的业务提成。
四、对财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财务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也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一直有较大的社会需求量,招收的财务人员有以下特点:
1、学历要求高,要有实际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区支公司”,招收的3名财务人员要求为211工程学校本科毕业生或者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且要有1-2年的工作经验,这说明用人单位对财务类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工作较为稳定,竞争较为激烈
由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较为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也有不错的收入,因此,应聘者人数众多,是仅次于营销岗位的第二大应聘岗位。求职者调查概况
在走访的3场招聘会时,还对部分应聘者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应聘者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青睐大企业,忽视小企业
大部分受访者更青睐于去规模较大的企业,上市公司或者即将上市的公司更是受到应聘者的追捧,一些小公司的招聘摊位则无人问津,一位受访者表示“:规模大的公司实力雄厚,比较可靠,福利较好,升职空间大。”
二、期望的工作环境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相当多的应聘者,特别是大学生都不愿意从事体力类工作,不愿意干脏活、累活,都偏爱从事脑力劳工。一位受访者表示“读了十多年的书,不想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工。”
三、心里定位较高
所调查的大学毕业生给自己的心里定位都比较高,无论是工资情况还是福利待遇,在2月3日我走访的宁波雅戈尔体育馆大型户外招聘会中受访的20位本科生中有15位表示自己的理想起始工资应在3000以上,而用人单位普遍给出的工资则是1500-2000。
相关建议
一、毕业生应注重实际能力的提升
营销、技术类行业非常注重就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公司往往优先选择有类似经历者,而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不太看重。因此,建议广大学生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样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二、应重视英语口语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口语能力,未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种趋势将愈演愈烈。对此,我们应该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多进行口语练习,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
当前普通本科毕业生已不是社会上高学历者,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除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考研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这次所调查的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类人才学历要求就是很好的证据。建议在这些领域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可以考虑考研,以提高自身就业的竞争力。
四、放平就业心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
毕业生应放平自己就业的心态,不要对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企业规模等有过多的要求,应把自己当成一位普通的就业者,从基层干起,从苦活、累活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工作。(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通过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不尽然!”。其实,你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客户,但事实是你对客户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肤浅的。张东利这样讲,并非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亲自组织和主持的许多次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调研的专业经验之上的结论。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你与客户既然已长相厮守,打成一片,你还不了解客户?还需要做专业的市场调研?结论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你与客户再深交,也毕竟是商业利益关系,客户的心里话,不会完全向你无保留地敞开。许多问题,客户可以向朋友敞开,可以向无利益纠葛的第三方敞开,但不能向有利害关系的供应商敞开。这是由于双方的占位引起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利益决定沟通方式、屁股决定思维方式的意思。所以,工业品企业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营销策划机构来做市场调研是绝对必要和有效的。
记得张东利有次在给一家做电力设备的客户(姑且称为A公司)做市场调研时,当时的调研访谈对象是一位国企的采购总监,姑且称为B君,访谈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结束时,这位B君站起来对我说:”张先生你真厉害,你把我心里话全部掏出来了。你知道吗,我跟A公司的老板和销售总监,像这样的交流,最长也就半小时,也就谈些冠冕堂皇的话题,从没有像今天跟你谈得这么深入。”当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团队把此次调研结果向A公司的老板阐述时,他连连说了几个没想到。因为,对一些涉及战略方向和营销策略的重大问题,他原以为客户应该是这样想的,没想到客户却是那样认为的,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认为这个调研的价值太大,后悔没有早做。像这样通过调研,颠覆了客户的固有想法,纠正了重大战略失误的事例,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团队还经历过许多。
为什么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做市场调研很有优势,被调研对象能够客观公正地说出心里话?张东利以为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我们同被调研对象没有利益关系,被调研对象对我们没有戒备,能够放下心理负担,畅所欲言。
二是我们有十几年的工业品品牌营销经验,对工业品行业非常了解,能与被访谈对象产生有深度的共同话题,沟通能够持续深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主要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在营销人员招聘中,用人单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应聘人员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即不仅仅要具备营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快速应对各种挑战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我国许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等因素,导致很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低。究其原因,其根源在于高校营销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相脱离,营销专业的实践环节薄弱,学生不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等多个方面。为此,为了解决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目的在于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调查和分析,本课题组通过问卷回访的形式,在黑龙江省选取五所高校,选取分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工作辅导员教师、参与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以及在校高年级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680份,526份问卷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为77%。在对有效问卷进行检查核实之后,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该方法是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调查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随着抽样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广大统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抽样调查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即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调查所得指标数值对总体相应指标数值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判断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学)。抽样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角度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校层面
1.缺乏实践能力考察的培养目标
课题组采取了文献资料法等辅助的调查方法,借阅了这五所高校2005-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大体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运营管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将培养要求概述为: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系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性知识和素质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等级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由此不难发现,目前所调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重视不足。
2.课堂教学方法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效果,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法、情景模拟等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2]但调查结果表明,受学生配合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63.2%的教师较少采用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47.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较小”,认为应更多的能从企业中、从第二课堂活动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等。
3.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2]而调查结果显示,60.8%的教师及52.3%的学生认为“大学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不科学”,不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单一,主要是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测试,能力考察不足;出题范围局限于书本,考记忆多,考灵活应用能力少;成绩形成上,过程考核比例较低,成绩评定上以卷面分数定高低。
(二)教师层面
1.教师指导大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不强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互动至关重要,教师的指导不仅要能被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被学生接受和采纳。但由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欠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有时也力不从心[3],往往只能尽自己最大能力指导学生,显然这样的教学指导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调查显示,78.1%专业教师认为自己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一般”,近20%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指导学生的能力“较弱”。
2.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意愿不高
然而在调查中,与教师认为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结果明显相悖的是,专业教师在关于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动力不足。有近70%的教师在只限于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愿意选择继续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90.2%的专业教师认为在当下的考评机制下,理论水平比实践能力更重要;只有33.5%的老师对于挂职锻炼、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明显感兴趣。
(三)学生层面
1.大学生实践能力自我培养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自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意识较为淡薄。58.2%的学生不满意社会实践能力自我培养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缺乏自信、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之外,近35%的学生认为自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意识较为淡薄,只有少数大学生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能有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课内外专业实践活动,而多数学生都是在淡薄的自我培养意识中度过大学生活。
2.大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很多在校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专业实践的实质,认为专业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1.6%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专业实践活动“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没必要认真对待。仅有25.2%的学生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近30%的学生对待专业实践的态度是“偶尔参加,只为拿到相应学分”,还有10.21%的学生“从不参加专业实践,认为学校安排的实训环节对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
另外在调研中也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始预设的高校属性、学生性别没有明显的关系,以上现象在5所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性别亦无显著影响。
从以上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乃至学生本人都存在问题,并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可见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大学教师还是高校都有许多工作要做。[4]因此,根据系统论的思想,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乃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物质保障、企业等各个子系统间的整合,构建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系统。
四、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采用多层次、渐进式的模块设计思想,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五大模块,并在大学四年中进行合理分配,体现专业教学的技能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要贯彻实践教学模块化的思想,以在校能养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基本技能。
2.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专设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以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各实践教学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大学四年依次为“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做到四年不断线,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双结合。
3.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服务机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估。为此,专门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 “教学中期反馈”服务,即在实践课程进行到中期时,由指导委员会专门形成中期分析报告,再与教师一起讨论改进实践教学的办法,此服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只对教师本人公开,这也将对本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师层面
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在行业、企业的内部成立教师实践能力“研习营”,负责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定期挂职锻炼、平时实践考察等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研习营”采取干中学的挂职锻炼方式,即边授课边学习,亦解决地方院校教师短缺和挂职时间不足的问题。
2.创新实习实践教学方式,积极聘请企业经理以及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地现场授课,让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了解企业和岗位,开拓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还可以采取教师与企业家结队的方式,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学生层面
1.以年级为划分依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改革,将专题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上来,制定大纲、确定内容、设立学分、使实践育人真正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系统教育。
2.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专业理论课程的第一课堂、校园第二活动课堂、以及校外第三课堂,因地制宜,寓教于育,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然接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环境教育。
3.专业每年12月份会申报下一年度社会实践计划,着重从第二课堂、节日超市、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环节构建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从项目和任务中,锤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本领,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汪彤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纵横,2006(12).
[2]池丽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9].
[3]国凤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花卉广义上包含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它已然成为许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我国花卉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发展花卉业,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当前花卉生产情况
根据对当地花卉及周边地区花卉生产的实际调查,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的花卉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花卉种植中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化,档次、质量低,各地生产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设施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市场上往往出现生产旺季产品滞销,冬、春节日消费旺季缺货的现象。经过总结,调查中发现花卉产业中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体制不顺,管理无序。(2)科研投入少,技术推广力度小。(3)发展盲目性大,重复建设严重。(4)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5)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6)产品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7)市场与流通体系不健全。
2 发展对策
为迅速摆脱简单的农事化操作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化生产过渡,取得花卉业应有的经济效益,结合分析国内鲜切花生产和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我们可以做以下努力:
2.1 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提升花卉品质和竞争力
加强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现代花卉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到各级经营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因此通过对技术人员的不断培训,培养出拥有专业技能的花卉生产、管理和营销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国际交往,引进人才,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2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法规
我国花卉业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缺乏宏观管理和统筹调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建立完善的立法和管理机制,完善花卉产业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花卉市场,实现国家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避免低级重复和资源浪费,使花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使我国花卉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2.3 建立合理的花卉科研体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是推动花卉生产的动力因素,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我国花卉产业向前发展的源泉。目前我国花卉科研主要依靠国家下拨经费,科研的目的是完成课题,科研成果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这种科研与生产、市场严重脱节,许多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浪费。荷兰花卉的科技含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设置合理的科研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其核心是注重实用,科研、推广与生产、市场高度结合,各层次分工明确,且相互衔接紧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增强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花卉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形成特色产品,在高科技装备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商品生产。根据气候、地理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建立专用性的花卉市场基地,发展优势产品,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重视花卉生产的基础上,对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市场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稳定种植面积,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
2.5 建立完善的流通体制,加强花卉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
花卉是一种鲜活产品,应尽量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渠道,减少在运输等过程中的损失。要及时了解国内外花卉产销情况和价格走势,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理决策提供依据。当前我国花卉市场的价格形成功能与价格指导功能发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花卉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市场信息无法快速传递。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为我国建立高效、便捷市场信息网络提供了技术可能。
2.6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保障花卉产品的质量
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花卉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建立鲜切花采摘标准、花卉产品质量标准、花卉包装标准、花卉质量检测规则等。对已制订颁布的各项质量标准,应在各重要生产示范基地、重点花卉市场等大力宣传,并推广实施。与此同时,在各花卉交易市场建立质量监测中心,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保证花卉产品质量。
2.7 加强行业服务,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 高尔夫 发展商机 多元化 消费理念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们休闲意识的逐步提高,高尔夫运动正以迅猛的势头在中国发展壮大,高尔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正在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因此,研究、解决影响南昌市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高尔夫发展的相关资料,收集南昌市高尔夫企业的调查资料。对保利和翠林两个高尔夫俱乐部运营情况做了概括。并在南昌市统计局官网以及中部六省市的官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
(二)数理统计法
对相关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数理统计与分类。
三、南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南昌高尔夫场概况
南昌高尔夫球俱乐部有两家:翠林高尔夫俱乐部和保利高尔夫俱乐部。
从2007年起,光耀集团实施“区域聚焦”战略,进入异地扩张的新发展阶段。2009年,光耀集团进军南昌市场,打造江西首席低密度高尚大盘——翠林?高尔夫项目,占地3800余亩。区内翠林高尔夫俱乐部已运营多年,是江西省三大高尔夫企业之一,其36洞为全省第一。
南昌保利(原南昌铭雅)高尔夫球会总占地36,000,000平方米,地形风貌令人惊叹。其中经典欧式风格的公寓和别墅全部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现代风格的国际五星级酒店和占地900平方米的乡村会所包括了中西餐厅,游泳池,桑拿和网球场……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翠林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俱乐部,环境优雅,空气新鲜。保利的定位是城市高尔夫,设备和交通方面会更有优势。
(二)南昌高尔夫产业与周边省份的比较
南昌市GDP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幅度超过10%,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是在2009年后,立马恢复上升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南昌的后发优势。
在中国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南昌的综合实力目前还是比较落后的。除了城市经济总量是仅次于长沙市、武汉市,排在第三位,其余的评估指标都是在后三名,尤其是创新能力指数。这说明南昌现阶段的发展是还欠发达。
今年世界银行的《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南昌被列为“B+”类,与北京、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并列。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形成,无疑为开创南昌—港澳粤合作新格局,扩展出广阔的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南昌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发展高尔夫必将为其带来新的突破点,以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前进。
四、南昌发展高尔夫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经济实力
虽然南昌市总部经济综合实力位列第26位,但其政府服务能力却排得比较靠前,排在13位,在中部六省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政府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两项指标。其中,服务意识指标反映的是政府的信息环境和法规环境等;服务效率指标则反映了政府服务绩效和投资者对政府的满意程度等。
2.自然条件
南昌,位于江西中北部,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湖泊星罗密布,全市平原面积2651.79平均公里,占总面积的35.8%。
南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772~1845小时,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高尔夫球运动旺季基本同步,对其发展有利。
(二)劣势
1.消费水平低
南昌的工资水平不高,但消费能力却非常旺盛。可是,由于消费观念比较滞后,南昌的消费主要是分布在衣、食、住、行和酒吧娱乐上,对于体育运动的消费比例依然比较低。
2.贵族运动的定位
高尔夫球俱乐部都采取的是会员制,只有会员才有权进入或有权带人进入高尔夫球场,而一张会员卡高达几十万元。面对巨额的会员费,众多的消费人群依然只能是望球兴叹,高尔夫球的会员费远远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所能承受的消费范畴高额的入会费,排斥性的参与条件,使得高尔夫球运动只能是少数人才能够玩的起的运动。
3.专业人才的匮乏
据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一位教授计算,一个18洞以上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需要300多名工作人员,400名左右的球童,以南昌目前高尔夫球场的数量,需要高尔夫的专业人数应该在1500人左右,但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目前接近三分之二的高尔夫球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尔夫球培训。截止2010年,江西省只有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学院,以及先锋软件技术学院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因此,高尔夫球人才的供给难以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
[20] 陈华,崔铁成,徐锦海.肇庆市野生猕猴桃资源的调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240-242.
[21] 王守本.几种抗癌野果[J].中国林副特产,1992(1):18-19.
[22] 许桂芳,刘荷芬.河南篙山蔷薇科野果植物资源及其评价[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5,2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