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和经济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

篇1

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密集型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举措的提出,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保障,所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技投入。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两个重要指标——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1.1 R&D经费支出情况

R&D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R&D活动能力的强弱,因此,R&D经费投入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列出了2000-2008年黑龙江省和全国的R&D经费支出数据。

2000-2008年R&D经费支出在绝对值上是递增的,但增长速度不稳定,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R&D经费名义增长率总体上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这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为这样能够使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得以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1]。但不容忽视的是,黑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远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美国2007年为2.68,日本2006年为3.39,德国2007年为2.53,这充分反映了黑龙江省R&D强度不足。

1.2 科技人员状况

科技活动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是科技活动中最直接、最积极的因素。科技人员潜力的发挥程度,关系到一个地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程度[2]。

如图1所示,2000-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人员投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仅于2001年略有下降),2000年为9.2万人,2008年增长到11.58万人,但此规模不仅和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52.75万人)相差甚远,而且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16.02万人),更为突出的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稳定的,而且,除了2003年和2005年以外,其他年份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2006年以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达到最大。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投入要素中流动性很强的因素,在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优惠政策,留住并吸引科技人才,保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稳定大幅增长,是地处中国北疆的黑龙江省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从而可以判断引起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具体步骤为:

(1)确定分析序列。选取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t)。

(2)变量的无量纲化。为保证建模的质量与系统分析的正确结果,对收集来的原始数据必须进行数据变换和处理,使其消除量纲和具有可比性。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本文采用初值法。处理后相应的母序列与子序列分别为x0(t)和xi(t)。

(3)计算关联系数。

2.2 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科技投入总量与经济总量的灰色关联度

以黑龙江省2000-2008年的名义GDP为参考序列x0′(t),分别以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为比较序列x1′(t)和x2′(t),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计算得:

r1=0.629,r2=0.779 2.2R&D经费与经济总量的灰色关联度

以黑龙江省2000-2008年的名义GDP为参考序列x0′(t),分别以政府部门直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比较序列x1′(t)、x2′(t)和x3′(t),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计算得:

r1=0.796,r2=0.528,r3=0.664 2.3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但不同科技投入的影响不同。

首先,在科技投入总量方面,R&D经费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关联度不同,科技活动人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R&D经费支出大,说明黑龙江省R&D经费支出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在R&D经费投入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其次是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学校R&D经费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前两者的研发经费产生的成果具有技术转化的便利[4],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如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成果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是黑龙江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结论和建议

第一,黑龙江省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无论是R&D强度,还是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通过提高R&D强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防止人才流失,并吸引外部人才,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在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两个主要的科技投入总量中,科技活动人员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更强,要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多渠道地筹集科技资金投入,加大科技经费支出额,大幅度地增加R&D经费支出,实现其对经济更大的拉动作用。

第三,在R&D经费投入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高等学校R&D经费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黑龙江省应该加强大学和企业及独立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之间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动机制;其次,要积极发展产学研合作网络;最后,要加强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从而使科技成果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5]。

需要说明的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随着比较序列数目的增多,可能会改变灰色关联度的数值,但其排序是稳定的。

主要参考

[1]叶喆喆,郗永勤.福建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

[2]马丽,张前进.宁夏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100-102.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6-02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二、《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必要性

1.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过去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具体做法主要有:旷课、迟到、旱退扣若干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互相复印笔记和所圈重点题的答案,突击背上一两周就可以过关,有的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借助于考场“赌一把”――舞弊,甚至取得好成绩。而那些平时用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成绩上与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拉不开距离,甚至在考试时由于突发因素(如生病等)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在评奖、评优、就业时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同教师出的期末考卷在题型、题量、考核知识点及其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人情分”,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2.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有新的教学考核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大学课堂和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优势明显削弱,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财经类专业统帅课程的《经济学》,依靠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三、建立“复合式一全程性一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

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1.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40--50分,期末考试成绩60---50分;加分分值包括(学院学报开辟学生专栏,作为学生交流的窗口,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如旷课、迟到早退、抄袭、剽窃等),除按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罚外,扣减5~10分。

篇3

Abstract: Taking Keriya Oasis as an example, selecting 21 indic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grey relational technique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coupling degree and t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Keriya Oasis, the mechanism of coupling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Keriya Oasis was relatively complex, the strength of relevance wa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②The coupling degre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ad obvious fluctuation and temporality, compared with 1999, the coupling degree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fter 2009.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Keriyal Oasis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乎国计民生[1]。而人口与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问题之一,但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2]。近年来,随着生育率的降低,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开始由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转向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以及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3]。自国家推行人口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4]。

目前,众多学者对人口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内容大多从单一的人口城乡结构[5]、文化结构[6,7]或产业结构[8]方面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很多学者侧重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9-12],尤其是很多研究集中在老龄化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也有部分学者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13,14]、灰色关联模型[15,16]、VEC模型[17]、PDE模型[18]等定量方法研究人口结构问题;研究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19-21]。近年来,对西部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增多[22-24],而对新疆南疆地区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甚少[25],特别是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关系尚未见之于文献。因此,有必要从整个人口结构角度出发,研究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克里雅河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绿洲,地处极端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问题极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克里雅河绿洲为研究靶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得分,利用灰色关联技术定量测度了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交互耦合关系,以揭示二者耦合演进规律,探寻人口与经济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旨在进一步优化克里雅河绿洲的人口结构,以期为干旱区绿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克里雅河绿洲位于西北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县境内,南靠昆仑山主脉,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连民丰县,西邻策勒县。克里雅河自南向北纵贯全流域,是一个典型的绿洲-荒漠交错地区。地处北纬36°44′59″-37°12′04″,东经81°08′59″- 82°00′03″,总面积为376 498 hm2。由于教育不太发达,传统的生育观念倾向早婚早育,到2010年末该区总人口达到24.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7.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2‰,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3.2倍;该绿洲历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滞后,加上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总体素质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化发展。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于田主要经济指标汇编1999-2008》、《辉煌于田十一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相关政府网站。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同一性等原则,并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26,27]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最终构建了由人口成分、劳动力结构、文化结构3个方面10个指标构成的人口结构指标体系;由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3个方面11个指标构成的经济结构指标体系(表1),所选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2.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28]。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其计算步骤为:

1)原始数据标准化。为消除变量指标性质不同的差异,对逆向指标采用倒数法作正向化处理后,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x′ik= (i=1,2…,n;k=1,2…,p)

式中,x′ik为标准化的指标值,k第k个指标的平均值,sk为标准差。

2)计算样本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

R=r11 r12 … r1pr21 r22 … r2p… … … …ri1 ri2 … rip

3)对应于相关系数矩阵R,解求特征方程|R-?姿i|=0的p个非负特征值?姿1>?姿2>?姿p≥0,对应特征值?姿i的相应特征向量为C(i)=(C ,C ,…C ),i=1,2,…,p并且满足C(i)C(j)=C ,C =1 (i=j)0 (i≠j)。

4)选择m(m

5)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值。

6)确定综合评价函数,计算综合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函数为:

F=P1F1+P2F2+…+PnFn

式中,Fn为第n个主成分得分,Pn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2.3 灰色关联法

由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以便从时间角度探究于田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灰色关系、关联程度和耦合协调程度。其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本研究的两组分析序列为人口结构序列组(Xi)和区域经济序列组(Yj)。

2)数据处理。鉴于上述两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X′i=(Xi-Xmin)/(Xmax-Xmin) (1)

Y′j=(Yj-Ymin)/(Ymax-Ymin) (2)

3)求关联系数。它是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的基础。但关联系数其实就是两个相比较的序列在第t个时刻(或区域)的相对差值,数值众多,信息比较分散,难以对两组序列进行整体上的比较。

ξij(t)=(3)

式中,ξij(t)为克里雅河绿洲t时刻第i个人口结构与第j个区域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X′i(t)、Y′j(t)分别为克里雅河绿洲t时刻第i个人口结构指标与第j个区域经济指标的标准化值;ρ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提高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一般取值0.5。

4)求关联度和耦合度。为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揭示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主要关联程度和区域间耦合的特点,本研究使用了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将关联系数按样本数k求其平均值后可以得到一个关联度矩阵γ,它反映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关联度γ的表达式为:

rij=ξij(t) (k=1,2,…,n) (4)

式中,k为样本数,即本研究选取的区域经济指标(或人口结构指标)数。关联度rij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即0≤rij≤1,rij越大,表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越强。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4,20],最终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要素关联的对应表(表2)。

在关联度矩阵基础上分别按行或列求其平均值,可以得到系统耦合的关联度模型:

di=rij (i=1,2,…,m;j=1,2,…,l) (5)

dj=rij (i=1,2,…,m;j=1,2,…,l) (6)

式中,di为人口结构系统的第i指标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平均关联度;dj为区域经济系统的第j指标与人口结构系统的平均关联度;m、l分别为两个系统的指标数。由得出的数据的大小及对应的值域范围,可分析出两个系统互相影响的最主要因素。

为进一步从整体上判别两个系统间的耦合情况,本研究采用了系统关联的耦合度模型[17],通过该模型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定量评判于田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系统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C(t)=ξij(t) (7)

式中,C(t)表示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两系统间的耦合度;ξij(t)为关联系数;l、m分别为两系统的指标数。

3 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分析

3.1 计算主成分的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

利用经过标准化的数据,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经统计,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大,适合主成分分析,通过SPSS17.0软件分别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

由表3和表4可知,人口结构中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0%,经济结构中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9%,因此,人口结构选择前三个主成分,经济结构选择前两个主成分。

3.2 各主成分得分

设F1、F2、F3分别代表人口结构第一、二、三主成分,G1、G2代表经济结构第一、二主成分,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表5、表6分别为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得分系数。

F1=0.079 6X1+0.217 2X2+0.162 0X3-0.155 8X4-0.212 8X5-0.162 4X6+0.093 4X7+0.157 9X8-0.261 5X9

F2=0.031 5X1-0.139 9X2-0.057 6X3+0.044 1X4-0.105 9X5+0.719 6X6+0.391 4X7-0.290 4X8+0.168 4X9

F3=0.757 3X1-0.107 0X2-0.151 5X3+0.262 0X4-0.340 8X5-0.034 1X6+0.169 0X7-0.053 7X8-0.129 0X9

G1=0.273 8X1+0.979 8X2+0.959 1X3-0.974 3X4+0.175 6X5+0.981 4X6-0.521 2X7+0.970 0X8+0.977 6X9-0.816 6X10

G2=0.784 3X1-0.064 0X2+0.056 2X3+0.172 6X4-0.931 9X5-0.057 0X6+0.763 9X7-0.183 8X8+0.112 0X9+0.251 5X10

3.3 根据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设F总和G总分别代表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综合得分,根据公式可得:

F总=0.615 7F1+0.204 7F2+0.179 7F3

G总=0.752 3G1+0.247 7G2

计算出的综合主成分得分及各年份排序见表7。

通过主成分综合得分及不同年份的排序结果分析(图1)可知,克里雅河绿洲的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指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说明两者在一定时段内的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1999-2002年和2003-2008年人口结构综合指数波动范围在0.519 9~0.142 1和0.388 3~0.117 4之间,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1999年的综合指数大约是2002年的3.6倍,尤其在2008年中期以后综合指数变为负数。经济结构综合指数几乎呈上升趋势,但2000-2002年和2004-2005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07年之后逐年上升,2010年是2007年的2.7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4 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关联性分析

4.1 因素分析

根据原始数据,运用上面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公式,计算出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度矩阵(表8)。由表8可见,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度系数均在0.65以上,属于中高关联,表明了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紧密。为了进一步揭示两系统交互耦合的主要驱动力,对上面计算得到的关联度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平均和排序,分别得出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

1)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经计算得到,克里雅河绿洲15个乡(镇)的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度矩阵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在岗职工人口比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排到前两位,其值为0.743 5和0.743 4;而农业从业人员人口比和农村贫困人口比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达到了0.681 4和0.684 9,属于较高关联,耦合程度较强。说明克里雅河绿洲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丰富的人口红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揭示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经济结构有很强的关联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提高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初中人口比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达到了0.736 4,说明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虽然该区的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并未达到最高,并且以高学历为代表的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驱动力不足,但也说明了克里雅河绿洲科学文化素质符合经济结构发展的潮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加强新知识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运用,以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结构对人口结构的转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计算得到,该区经济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关联度达到了0.721 4,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影响到区域的人口结构,使其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发生变化。由表8可见,非农业占GDP比重与人口结构的关联度达到了0.780 4,高于其他经济指标,处在第一位,这鲜明地反映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可促进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口结构的关联度也较高,分别是0.741 3和0.715 0。此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0.718 2)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700 3)与经济结构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之城市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果改变了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劳动力结构。

3)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两系统间交互耦合作用强。由克里雅河绿洲的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关联分析表可得,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两大系统交互耦合作用强烈,关联度达到了0.718 9,表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两大系统彼此关联度大,耦合性强。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力系数达到了0.721 4,而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感应度系数达到了0.716 5,说明两系统交互耦合作用强烈。

4.2 时序分析

本研究从时序上分析了1999-2010年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关系,并清晰地显示出了阶段性的特征(图2)。

由图2可知,两者的耦合度在0.664 2~0.769 7之间波动。一方面揭示了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交互耦合的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程度及关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依据图2的波动特点,可将耦合度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①1999-2009年为第一阶段,除了部分年份出现了小范围的下降之外,其他年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在不断地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人口数量和农业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而对人口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依赖人口数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后期主要依靠的是人口结构,在此,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出现了排斥,到2009年耦合度达到最大。 ②2009-2010年是第二阶段,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处于下降趋势,走向磨合与协调的阶段。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城镇人口和高中以上人口比有所上升,人口素质向好的趋势扭转。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研究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得出结论如下:

1)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要素的耦合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强度不一,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在岗人口比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强,而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弱。因此,只有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优化人口结构,政府应加大发展农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两个系统互为关联,并且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较强。

2)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时序性。前一阶段(1999-2009年)是耦合度逐步走向排斥的时期,后一阶段(2009-2010年)是耦合度走向协调发展的时期。说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波动性和时序性特点与该区人口政策变化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某一阶段某个系统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政府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人口、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政策。

5.2 对策建议

篇4

关键词 科技经费 核算 管理

科技经费是指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活动所耗费的经费支出,也叫科技资金或科技支出。科技经费的来源一般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科研单位自行组织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企业投入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银行的科技信贷资金等。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如何按照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合理、规范地核算及管理科技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科技经费的核算及管理。

一、 科技经费核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200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又制定和修订了“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初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新体系。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然而,大多数课题承担单位都是第一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在课题经费的核算及管理方面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题经费核算方面的问题

1.对课题经费没有进行单独核算。单独核算要求单位在财务系统中对课题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或在财务系统中设辅助账进行核算,如果只是在系统外以表格形式记录的课题经费支出明细则属于未单独核算。以下几种形式均属于未达到“分别进行单独核算”:(1)单位未设置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课题经费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将课题经费与单位经济性支出混同核算;(2)单位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课题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将专项经费与自筹经费分别单独核算;(3)单位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专项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对自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4)单位单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自筹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2.费用的归集比较混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燃料动力费: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单位会对课题耗用的水、电、气、燃料做到单独计量,如果无法单独计量的话,则应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摊。另外,有少数单位在燃料动力费中列支了汽油费。

(2)会议费: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议费的归集五花八门,有把参加国外会议发生的费用列入会议费的,有把外出参加会议的差旅费、住宿费和会费等列入会议费的,还有的在会议费中列支了招待费。按经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国内参加会议的差旅费、会议注册费都应列入差旅费,国外参加会议的差旅费及会议注册费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招待费严禁在课题经费中列支。

(3)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在核算时将办公费及手机通讯费列入了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4)劳务费: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同时劳务费不得突破预算。但是有不少单位在劳务费中列支公司员工的工资,有的单位还将公司员工的社保列入了其中,还有的单位将研究生培养费、过节费也列入了劳务费,导致实际列支的劳务费远远高于预算。

(5)专家咨询费: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可见,专家咨询费的支付对象是个人,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单位在专家咨询费中列支的是支付给信息中心等单位的咨询服务费。

(二)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

篇5

关键词:结构 功能 可持续发展 动态优化 演化和谐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而在此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有超过30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倒闭,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空前的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截至2008年9月8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股价暴跌:与2007年年底相比,房利美的市值已从389亿锐减至76亿美元,房地美的市值则从220亿美元降至33亿美元,“两房”拥有或担保着近半数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成立于1850年、市值曾经位列美国第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因投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产品不当蒙受巨大损失于2008年9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股价由2007年的最高水平跌了近100%。这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和重创了世界各国经济,而且影响还在继续深化。2009年底,希腊、爱尔兰、迪拜、墨西哥相继爆发债务危机,更给主流经济体的国家信用敲响了警钟。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演化成债务危机,已经撼动了以标榜金融自由化的雄厚的西方资本基础,银行大批破产,金融性资产大幅缩水,进而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可见,失去政府有效监管的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使当今的世界经济经历着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可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新审视经济增长路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

全面把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层关系

结构和功能是系统普遍存在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任何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无结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的结构是静止的、僵死不变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平衡结构,恰恰相反,这种稳定性是在系统各个要素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稳定性、是变化发展之中体现出来的不变性。现实的系统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变化发展具有绝对性,所谓的稳定性只是变化发展之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现实的系统都是非均衡的开放系统,总是处于演化之中,可以发生系统的自组织。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对应的范畴。没有内部的联系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结构,而没有外部的联系就谈不上系统的功能。一般地,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而言,系统的功能则是灵活易变的。一个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一定环境下一个系统可以表现出多种功能,同一个系统因环境不同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魏宏森、曾国屏,1995)。

系统结构性矛盾是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某一事物不仅有内部肯定和否定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的内在矛盾,而且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系统的结构性矛盾。系统是诸多要素(不少于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是表征事物各要素间一定的比例、秩序和组合方式或结合方式,是在系统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事物的结构之间以及内部都充满着矛盾,结构就是矛盾,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有机结合。系统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是通过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方式,优化矛盾结构,扩大结构容量,使矛盾诸方趋向合理化;或者克服由差异发展起来的冲突和正常运转协调性,使其相互适应、相互协同,保持一种虽有差异但无重大冲突的系统性矛盾整合;或者通过诸方的相互脱离或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其获得最终解决。

解决系统结构性矛盾的最佳时机要求我们认识和全面把握系统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使得系统内外各因素能够有机结合而发挥自适应、自组织的优化演进机能。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系统的结构,促进系统结构的改变,改变了的结构可以具有更佳的功能,使得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且,耗散结构理论又将涨落引入系统分析之中,揭示出随机涨落总是可以引起局部功能的改变:当涨落突破了系统内部调节机制的作用范围,涨落得到整体系统的响应即得以放大时,就会引起整体结构的改变,所形成的新的结构又规定了新的涨落范围,建立起新的对于结构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系统演化和谐的相互统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和前苏联推行的“休克疗法”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其以为只要实现市场稳定,经济就会增长并自动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结果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陈平,2000)。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并还在吞噬着西方庞大的资本,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也亟需重建。可见,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助于解释经济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其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合作、冲突和协调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观点认为,协调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其实,二者的演进是不断交错进行的,简单地用孰先孰后作出优劣判断显得较为武断,这是因为合作之中有协调、协调之中有合作,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把握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有时候,不同的利益方在多重协调下达成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总是基于某种相互妥协的制度安排作为约束,一旦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不遵守既定约束条件之下的相互合作,那么意味着原来的合作将面临着新的利益冲突而无法在原有的框架内加以弥合,于是原来的合作瓦解了;如果外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新的有利的因素或信息不断渗透给不同的利益方,那么新的相互协调又具备了基础,这种新的多重利益协调最终导致新的合作的产生。可以看出,如此循环往复,合作和协调相互交错变化,使得经济系统不断从一种较为低级的均衡状态向着更为高级的均衡状态演进,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生态和谐。

系统论认为,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而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如果要存在和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然系统就会趋于瓦解,因此,开放是系统维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科学的一系列成果有力地说明,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中,系统通过引进“负熵”(Negentropy)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否则系统的结构就不能维持和发展,并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结构的解体和混乱无序。

开放系统必然是作为动态过程而展开的,当众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后,系统便开始了自己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系统从低级无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变化。系统过程的中断,就是系统过程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当新要素不再分化,系统就达到成熟;而当系统的要素停止再生长的时候,系统就趋于灭亡,并转入新的系统。因此,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系统在趋向有序性和有组织性的同时,还伴随着逐渐机械化这一事实:原始的系统往往具有全能性和无限的可能性,随着过程的展开,这些特征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功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无限的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代,最终结果是失去了整个系统中由于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可能性,系统因之解体。所以,进化与退化是同步进行的,进化在某方面的过分展开,同时也意味着退化的加剧。

显而易见,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是自组织过程和外界控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经济系统发展临近分叉点时,系统演化方向将存在多种可能性,或可持续发展的、或循环发展的、或停滞的、或倒退的。而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是统一在周期内的演化递增和周期间的永续突变之中的,实现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突破阀值限制来获得更高层次的阶段跃升,而突破系统发展的阀值限制则需要借助系统 “外力”,即系统调控手段来实现。

基于演化视角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系统中的动态认识

第一,经济系统自适应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协调的认识飞跃。

经济系统是自适应系统,自适应系统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系统的各部分具有选择和改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在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社会系统的改变(即使输入的物质和能量不变,只要有信息的输入)、经济系统自身发展状况的变化、结构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刘国平,2008)。适应性学习是自适应系统的演化特征。学习的个体在其学会以可导致满意结果的方式行事的意义上典型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这种认知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把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与达到或者满意或者不满意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逐步得到强化(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2003)。因此,经济系统在演化进程中不仅产生了新的组织、结构、层次,而且也产生了与这种复杂的系统相对应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信息方式。经济系统会主动地寻找、收集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筛选和分析,并且根据信息通过适应性学习来指导行为和调整组织运行。

同时,经济系统还是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表现在自组织前后系统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系统从一个均匀、简单、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有序、复杂、非平衡的稳定状态。

自组织包含三类演化过程:一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二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层次跃升的过程演化;三是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由比利时著名的科学家Prigogine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从而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在系统能量容量的范围内,一个系统内的有序化是能量的挤压,需要输入能量来完成,而无序是能量扩散形成的;有序化是在能量的扩散与挤压的更替过程中完成的,系统为了降低系统能压、吸收和储备更多的能量,会采用“自组织”手段,对物质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或组合,最终结果是一个能量不断增加的凝结过程。可见,自组织过程反映了系统的构建及演化现象,系统能够依靠自己内部能压,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变化也将产生自我的改变。

第二,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认知结构的深化和拓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自1980年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它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生态环境领域扩展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由于地球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人口的过度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构成了威胁,造成限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可再生资源失去再生能力,从而形成对环境系统的破坏,使其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生产消费规模的扩大,又会使人类所产生的废物量不断增加,当其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环境质量。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经济的发展不能逾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89)指出,“一方面,人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有许多生活享受人们暂时可以得到,但它们的结果却给人们带来匮乏,这是与他们以前曾有的享受完全不相称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人们首先培养了自己对最高级和最纯粹的享受的理解能力时,这些享受才能为其所理解。如果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想获得似乎对他们暂时是最大的享受而不顾其后果,他们自以为最充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其实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获得某种真正的享受量,不仅必须看到暂时享受的量,而且必须从所有这些享受中进行节俭,其结果便给人们在整个未来时期带来真正的享受”。

可以看出,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始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相联系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界采取何种态度、以何种方式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目标理性化的选择,体现着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趋向。这就要求人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力要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力相统一。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了经济系统与生存环境的协同发展演化,体现了经济系统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统一。

循环经济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达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动态优化和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形成作用对象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催化与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推进系统由混乱无序演变为动态有序状态。

复杂的自组织现象就是多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整体现象和整体效应。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制约、耦合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既增强了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而且也使得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独立性消失、线性叠加失效并进而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及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而造成的因区域可持续发展到达某一临界点而出现失稳状态时,在开放条件下系统自身内部会及时与外界发生资源环境的交流与交换,也就是说系统发生分支与分叉演化,并按一个分支以上即多分支演化为新的系统,最终形成新的动态稳定结构。

结论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聚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绝大部分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布地域不均、社会不平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很多具有相似历史文化环境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而且有些几十年前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如今却有极大的差距。最新的研究表明,系统内生的不确定性是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重要源泉,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首先,即使具有相同技术和偏好的不同国家也可能因初始条件不同而收敛到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在同一条平衡路径上,从非均衡收敛到均衡的路径是不确定的。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经济演化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探寻不同特征或不同初始条件的经济主体所具有相对不同的运行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

世界是由精神(包括文化)和物质、自然环境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某个阶段上,环境对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另一个阶段上,人类的创造性(科学和宗教意识)反过来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就成为不可逆过程,留下历史烙印,进入社会的文化遗传密码,使现在的世界较前人更丰富和多样化。生态环境、技术和文化、制度之间相互作用更多地通过群体而非个体来产生影响。演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既可能由简单到复杂(进化),也可能由复杂到简单(退化)。简单系统对抗灾害的生存能力强,而复杂系统学习新的事物快,复杂性与稳定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补偿关系(陈平,2000)。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一定程度的稳定;要追求稳定,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能性。因此,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战略高度厘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经济系统的动态演进过程,循序渐进,不能够盲目躁进而脱离经济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平.文明分岔 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国平.论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08(8)

4.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陈秀山译.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0

篇6

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这一理论通过说明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源泉在哪里即什么劳动形成价值、这种劳动为什么要形成价值、如何形成价值等根本性问题,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货币开篇的,通过对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得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现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这里指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原因在于商品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物,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体现着交换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商品二因素相对应的是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由此我们认识到,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建立,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解决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问题。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经济学的枢纽。

在从质上研究了商品后,马克思又从量上了研究了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揭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所以计量商品价值量只能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微观上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生产一个商品的时间,从宏观上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生产这种商品的总量时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这个价值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形式和货币的本质问题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部分。商品的内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表现。马克思把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内在于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如何发展的,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叶,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发生了“边际革命”,这标志着西方庸俗经济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边际革命的发生有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政治上为了抵御工人阶级的威胁迫切需要一种理论对抗马克思经济学,尤其是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济上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研究市场机制谋求经济效益的需要。边际革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为开端。理解边际效用价值论对理解整个西方微观经济学有重要意义。

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

法国经济学家孔迪亚克(Condillc, E. B.)在1776年的《商业和政府》中最早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而效用是消费者因为商品消费所得的满足感而赋予商品的主观属性。关于价值的决定,孔迪亚克认为,价值取决于效用和稀缺性,效用决定价值的内容,稀缺性决定价值的大小。他还认为,一切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活动都创造效用,因而都是生产性的,按照这一思想,土地、资本和劳动都在生产中提供了生产,都应在共同创造的产品中得到其相应的份额作为报酬。

边际分析的代表人物德国经济学家戈森(Gossen,H.H.)于1854年出版《关于人类关系法则及由此导出的行为法则的发展》一书,建立了一套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消费理论。戈森认为人类行为准则有三个特征:功利主义,认定一切人类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享乐;强调消费和需求;运用数学方法,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理论结合在一起所引起的结果,不借助于数学就无法判断这些结果。戈森的消费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点,即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前者提出了效用递减原理,认为随着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增多,虽然由消费产生的总效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递减。当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未达到饱和点时,边际效用递减且为正数。戈森第二定律是把第一定律运用于消费行为而推演出来的。在收入有限消费欲望无限的假定前提下,任何特定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所产生的效用等于别的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所产生的效用时,消费商品的总效用最大。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总效用而是边际效用。戈森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要点。

关于效用的本质、度量和比较。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对于满足程度即效用的度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准确的论述,只是假定效用可以度量,笼统地给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种方法。效用度量问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效用分析理论的一大难题。实际上效用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即使用序数效用论代替了基数效用论也是不能比较的。

关于效用函数理论。“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它研究消费者所获得总效用的决定因素。效用函数理论认为所消费商品的效用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的数量,消费者从所消费的各种商品中所获得总效用等于各种商品的效用量的总和。

关于效用最大化原理。西方经济学家利用边际效用假说和相等利益原理研究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效用与需求的关系以及边际效用与交换的关系。在收入有限、消费欲望无限的假定前提下,任何特定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所产生的效用等于别的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所产生的效用时,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同时认为决定消费者需求的基本因素是边际效用,而商品交换的均衡条件问题涉及到边际效用、效用最大化同市场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交换双方从买进的商品中获得的效益大于卖出商品对他具有的效用。二者相等时市场交换便达到了均衡状态。

作为价值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的边际效用,而商品的价值是消费者以边际效用为依据赋予商品的一种主观评价。该价值论是建立在戈森第一定律即效用递减法则基础上的。边际效用在量上与商品的数量呈反比,同时,边际效用的存在以商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价值理论的比较与评论

效用的可度量性是一个轻率的假定。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并不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这是无法度量的。与此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商品价值量的计量问题: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效用不能说明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无法解决价值的补偿问题。

生产中耗费的价值应在交换中得到补偿,否则商品生产无法进行。对于这个问题,效用价值论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消费者在评价某件商品的效用时,是绝对不会考虑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效用是多少和劳动消耗是多少。因此,效用根本不能转移。至于他们认为的,产品的效用决定生产它的生产要素的效用,产品的价值决定要素的价值。这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功的解决了价值转移问题。生产商品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产品的价值由这两部分组成,并通过交换得到实现,这样生产和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边际效用价值论完全忽视劳动,极力贬低生产和劳动的作用,片面强调消费、需求、欲望和主观心理作用。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它们在市场上和在整个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消费是主要环节,生产过程仅仅起着从属的作用。对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提出了“归于论”,似乎生产资料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消费资料的价值才能够最终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

篇7

神经内科疾病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同时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多。面对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当前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从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了分组。当中重症肌无力患者共有10例,脑干脑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6例3例,脑血管意外10例,多发性硬化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用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相应的手段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原有的西医治疗基础上融合了中医治疗方法,具体药单如下:甘草半两、黄耆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人参半两、升麻三钱、葛根三钱、蔓荆子一钱半[1]。将这些中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已达到治疗的效果。治疗干预措施主要有:①通过中西辩证心理干预方式,中医人为人的情绪与病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密切相关的,当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或者抑郁的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劝导,并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配合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②针灸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刺激穴位,进行1次/d,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③康复治疗,让患者躺在比较硬的创伤,经常进行自主的锻炼和伸展。④饮食方面,医护人员应知道患者进食一些清淡同时比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软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鱼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疗的效果[2]。 

1.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标以及FuglMeyer评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患者入院的时间、出院时所填写的护理程度满意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1.4治疗效果标准 “痊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并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显著”代表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没能痊愈,有一定的身体指标显示有问题。“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疗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症状,患者身体仍然显示异常。“无效”表示临床治疗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没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问题。 

1.5统计学方法 主要以spss17.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利用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则为87.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当前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种类比较多,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应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虽然对病情缓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阶段中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3]。其次,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患者没有确诊,病患就死亡的现象。 

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医的治疗方式,以便于稳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时应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4]。例如在脑出血患者并发阶段中,由于病情变化比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碱平衡等西医的治疗方式,来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安宫牛黄丸等方式来进行辅治疗,将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应充分的发挥出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 

中药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症、偏头痛等疾病治疗有效十分显著的效果。当患者服用中药后,对患者的脉络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药的帮助下,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胶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体的组织增生[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药应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实验组则是87.6%,结果十分明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也完全的说明了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8

中国加入世贸关税减让表包含七千多个税号,初步核算其中美国享有初谈权共7051个税号。也就是说,这个减让表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利益。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统计,美对华出口增长速度远超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开放的外资政策,发展内需,快速的城市化和中西部大开发规划,让中国市场仍有无穷的潜力。在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低迷的环境下,美国找不到比中国更具潜力的大市场。面临全球经济衰退,奥巴马总统推出了美国出口五年翻一番的宏伟计划。就美中贸易而言,前十年美国对华出口实绩证明,五年超越翻一番是毫无问题的。只要美国恪守多边贸易规则的承诺,不再把贸易问题政治化,不再刻意遏制中国经济增长,使中国的市场准入不存在问题。

篇9

1 前言

现有热泵相关技术已经很成熟,也经过无数工程实践的检验和学者的不断优化。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断更改,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用户需要承担巨额的资金来购买及维护设备;第二,施工周期长,不便于更换维修;第三,控制系统落后,室内环境偏离预期设计要求时无法及时调整;第四,设备集成化低,不同设备属于不同供应商供货,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很难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第五,系统中单个设备铭牌工况效率比较高,但系统整体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0-50%,且系统所用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了绝对比例。集成化空调系统,提高系统整体效率,是降低空调能耗的有效途径。

2 新型集成化空气源热泵系统

新型模块化全变频供冷站是基于普通供冷系统的上述缺陷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1],集成化全变频供冷站主要耗能设备(主机、冷却塔、冷热水循环水泵、冷却水泵)采用高效变频设备,并配以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高度的集成化。

2.1新型系统的介绍

该供冷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的冷站,便于运输安装。全变频冷冻站是个新的概念,当采用哈特曼控制算法和植入这种控制算法的专业控制软件对全变频冷冻站进行控制后,整个冷冻站的能耗可比传统定速冷冻站降低 40%-60%以上并且运行稳定[1]。目前很多冷冻站都是人工或半人工操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专业制造商已经提供一个包括简单操作、明了观察、自动报警、在线帮助等功能的控制箱产品给使用者,帮助他们动态监控冷冻站的单位能耗及其它

运行情况。

2.2 新型系统的组成

2.2.1新型系统的硬件设备

新型系统的主要部件由表2.1 新型集成冷站配置一览表所示,通过图表就可以对冷站的硬件设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2.2 新型系统的软件设备

新型冷站采用Arctic Energy Loop 控制策略。Arctic Energy Loop 控制策略的目标是控制冷站系统COP。通过整合冷却塔变频风机,变频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磁悬浮压缩机,空调箱风机的特性曲线,运用高速PAC控制器,让集成冷站运行长期保持在最高能效比,其平均节电高达50%[2]。

2.3新型系统的优势

(1)运行成本低,节省空间:

机房所占物理空间为市场上所有成套系统中最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空间减少了40%以上.在现有建筑物的总运营成本支出上节省10%-20%。

(2)节能高效:

冷冻机房运行效率高,单位冷吨耗电

(3)维护成本低:

采用集成式控制策略,超高效集成冷冻站使装置设备的运行转速更低,减少了磨损。这导致故障时间减少,使维护成本降低了50%。所有部件易于检修也减少了故障时间,降低了维修成本。采用闭式冷却塔,大大减少了对水的消耗和冷却塔的清洗、维护工作。

(4)延长设备寿命:

所有变频电机以较低速度连续运转,减少了开/关次数,磁悬浮轴承的使用使压缩机没有任何磨损。在受控环境中进行工厂改造,提升了产品品质。耐用重型部件与高品质结构保证了系统可靠性。

(5)责任一体化:

设计施工安装于一体,避免了三方之间存在的步调不一致的麻烦。

(6)施工时间短:

冷站与部件安装完成后,直接运抵现场安装,加快了项目完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冷站出厂前整体测试完毕,减少了现场测试时间及违规启停。

(7)产品应用的范围广:

从传统螺杆机市场到离心机市场,通过模块化的组合,以及超高的节能水平,可以从小到大,满足不同的应用:公共建筑、地铁、火电厂、电子厂房、各类净化车间、数据机房等。

3 冷站的新型运行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3.1合同能源管理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又称EPC)是指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设计、改造、购买、安装设备、调试等服务,并通过与节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资金和获得相应的合理利润,从而大大节省了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降低用能单位的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

3.2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行模式

BOT运行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是客户通过契约授予公司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由公司融资建设和经营所建的供冷站,并准许公司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客户。

3.3合同能源管理下高效集成冷冻站的优势

①用户初投资为零:

用户无需对冷冻站进行任何初投资,这弥补了高效集成冷站初投资高的不足。

②用户无需投入管理费用

冷冻站的运行维护费用由合同能源管理方负担,用户免去管理费用和维护费用。

③用户无需承担不必要的麻烦

节能服务公司不仅向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而且给予总体的节能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所需的资金。能够向客户提供成熟、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防止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扯皮。

④节能效果明显,节能收益乐观

由于该冷冻站具有运行效率高(单位冷吨耗电

四 工程案例

4.1工程概况

某中心大厦,主楼高度249.95m,总建筑面积为23.97万m2,本空调项目主楼概况:主楼建筑面积16.03万m2,建筑标高250 m,地下五层,地上五十六层,分为商场及办公两部分。商场部分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制冷负荷分别为1474kW、2847kW;办公部分全部位于地上,总负荷8518kW 。

4.2原有方案

目前规划的制冷方案为地下集中式机房,高层采用板式热交换器,冷源采用冰蓄冷,利用峰谷电价优势,蓄冷量为日总负荷量的三分之一。

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定流量,二次泵变流量系统,冷冻水温随建筑高中低区设计如下:

由于能量传递的漏斗效应:六--二十五层:5℃/13℃;二十七--四十一层:6℃/14℃;四十三--五十六层:7℃/15℃。

由于所在地区峰谷差价较大,采用冰蓄冷是比较经济的。

4.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高效集成热泵系统方案

如图4.1 高效集成冷冻站系统示意图所示:

图4.1 高效集成冷冻站系统示意图

4.4两种方案的投资收益比较

4.4.1直接投资见图4.2

图4.2 直接投资示意图

4.4.2间接投资见图4.3

图4.3 间接投资示意图

4.4.3正常使用后年运行费用对比见图4.4

图4.4 年运行费用对比

4.4.3资金回收期对比:

按照收费标准为35~40元/m2/年计算,冰蓄冷系统回收期为14~16年;新冷站资金回收期为8~9年。

结论:资金回收期大大缩短,仅为8-9年

4.4.4本节总结论:

本项目中,新方案与原有方案对比,节省投资930万元,年节省90万元左右的运行、维护费用,资金回收期缩短七年左右的时间。此外,新方案还可以节省甲方配电增容和配电室占地面积。

五 总结

传统热泵系统经过集成化后具有了更多的优势,更符合当代建筑群、用户群体、运行模式等因素。通过与现有最节约资金的冰蓄冷系统做经济对比,得出新型集成化空气源热泵系统(新型冷冻站)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将合同能源管理与新型全变频集成化冷站结合,前景是广阔的,为社会和企业创造的效益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 姜卫东 全变频冷冻站及其控制策略Hartman Loop介绍[J].技术平台 2008(90):45-47.

方立英. 暖通节能技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1(03): 37-38.

篇10

摘 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干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对一侧胫腓骨骨折的即刻应激反应及相互关系. 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观察脑干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Fos蛋白、酪氨酸羟化酶(TH)在左侧胫腓骨骨折后15,45,90,180和360min的表达变化. 结果 ①一侧胫腓骨骨折后,脑干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表达有明显的核团定位.在延髓内脏带(MVZ)、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外侧楔束核(Ecu)、中缝大核(RMg)、蓝斑(LC)、臂旁外侧核(LPB)、中缝背核(D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IPAG)等脑区内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而F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此分布基本一致;②MVZ,LC等部位有大量Fos及TH双标阳性神经元,周围有密集的GFAP阳性细胞;③时间点上GFAP与Fos阳性产物的表达均先升高后又降低,前者表达高峰期在骨折后45min,而后者在90min,即前者表达高峰略为提前. 结论 上述核团的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下肢骨折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其调节过程,且其反应早于神经元,可能主动地影响神经元的活动.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instant stress reaction of as-trocytes and neurons in rat brain stems after the unilateral tibia and fibula bone fracture.METHOD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triple staining method,the expression of Fos-pro-tein,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tyrosine hydroxydase was observed.RESULTS ①After the nociception of the treatment,GFAP-like immunoreactive astrocytes exhibited clear nuclei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in medullary visceral zone(MVZ),raphe magnus nucleus(RMg),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locus nucleus(LC),dorsal raphe nucleus(DR),lateral ventral part of periaqueductal gray(vlPAG).Fos-like immunoreactive neurons had the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②There were many Fos and TH immunoreactive double labelled neurons in MVZ,LC,vl-PAG,DR,surrounded by GFAP-like astrocytes.③Fos-like(Fos-LI)and GFAP-like(GFAP-LI)immunoreactivity both were increased firstly,and then decreased after the peak time.The peak time of GFAP-LI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Fos-LI.CONCLUSION The astrocytes as well as neurons of the above nuclei or region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adjust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bone fracture nociception simultaneously.

0 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痛觉是由神经元介导的,胶质细胞只起辅助作用.然而随研究不断深入,现已证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能够接受神经元的信息,在AS之间传递,并通过释放谷氨酸反作用于神经元从而对其功能发挥影响[1,2] .目前有关胶质细胞对痛觉反应的研究开始有较多报道,但多采用sc化学刺激物的模型进行研究[3,4] ,对外伤引起的即刻应激反应中AS对痛觉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则未见报道.我们采用一侧胫腓骨骨折模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刺激后AS和神经元反应的时间、空间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SD成年雄性大鼠32只,体质量200~250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温暖(20℃)、安静的环境中饲养48h,注意避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的发生.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将大鼠在清醒状态下造成一侧胫腓骨骨折,分别存活15,45,90,180和360min(n=6)后,用过量戊巴比妥钠(80mg kg-1 ,ip.)麻醉,迅速开胸经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插管,以100mL生理盐水冲去血液,4℃含40g L-1 多聚甲醛的0.1mol L-1 磷酸盐缓冲液(PB,pH7.4)先快后慢灌流固定2h,取脑干置于300g L-1 蔗糖中(4℃)直至组织沉底.冰冻切片机连续冠状切片,片厚30μm,分为4组,置于0.01mol L-1 PBS中存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下:每只大鼠的切片按先后次序分为4组,分别行抗Fos、抗GFAP、Fos/GFAP双标及Fos/GFAP/TH三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面以三标为例简述染色过程.切片在0.01mol L-1 PBS中漂洗后,入含3g L-1 Tri-ton X-100的0.01mol L-1 PBS中浸泡30min(室温).依次入①兔抗Fos抗体稀释液(1 3000,Santa Cruz),孵育48h(室温);②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1 500,Sigma)放置2h(室温);③生物素-卵白素-HRP复合物(ABC,1 500,Sigma)浸泡2h(室温).用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法呈色.以上每一步骤之后均用0.01mol L-1 PBS液充分漂洗3次,每次10min(下同).显色后,切片继续用ABC法进行抗GFAP染色:①兔抗GFAP抗体稀释液(1 3000,Dako)孵育24h(室温);②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1 500,Sigma)放置2h(室温);③生物素-卵白素-HRP复合物(ABC,1 500,Sigma)浸泡2h(室温).用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法呈色.双标后的切片再进行抗TH的第三重染色:①小鼠抗TH mAb稀释液(1 5000Calblochem)中室温孵育24h;②生物素标记的驴抗小鼠IgG(1 500,Sigma)中室温孵育2h;③ABC复合物中室温孵育2h;④DAB-H2 O2 溶液中进行棕色反应.结束3次染色的切片经漂洗后裱片、晾干、脱水、透明,封固后在光镜下观察并照相.抗Fos、抗GFAP单标和Fos/GFAP双标的程序为上述三标法相应的一部分.

1.2.2 空白对照组 大鼠2只,不给予骨折刺激,仅行灌流固定、取材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1.2.3 替代实验组 取实验组切片,用0.01mol L-1 PBS分别替代抗Fos、抗GFAP以及抗TH抗体稀释液,按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阴性.

2 结果

2.1 动物的行为学变化 左下肢骨折后大鼠立即表 现痛苦,活动能力受限,并出现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加深等表现.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无上述改变.

2.2 光镜观察

2.2.1 GFAP单标切片 ①对照组:GFAP呈散在分布,阳性细胞的胞体小、突起细、染色浅淡.仅延髓内脏带(MVZ)、蓝斑(LC)、臂旁核(PB)有少量GFAP阳性细胞;②实验组:GFAP阳性细胞胞体肥大,颜色深染,突起变粗变长,主要集中分布于MVZ内的孤束核(NTS)(Fig1)、腹外侧延髓(VLM)(Fig2)、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带上(IRt).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Fig3)、外侧楔束核(Ecu)、蓝斑(LC)(Fig4)、臂旁外侧核(LPB)(Fig5)、中缝大核(RMg)、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Fig6)等部位也出现一定数量的GFAP阳性细胞.

2.2.2 Fos单标切片 ①对照组:对照组仅MVZ,LC有颜色浅淡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散在分布;②实验组:Fos阳性神经元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蓝黑色.其分布与GFAP阳性细胞基本一致,主要也集中在MVZ的NTS和VLM(Fig1,2),在Vc(Fig3),Ecu,LC(Fig4),LPB(Fig5),RMg,vlPAG(Fig6),中缝背核(DR)也有较多表达.

2.2.3 Fos/GFAP双标切片 在上述MVZ(Fig1,2),Vc(Fig3),Ecu,LC(Fig4),LPB(Fig5),RMg,vlPAG(Fig6)和DR可看到蓝黑色的GFAP阳性胞体和纤维密集分布于蓝黑色的Fos阳性胞体及血管的周围,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2.2.4 Fos/GFAP/TH三标切片 可观察到以下几种结构:①Fos+/TH+/GFAP+三标记结构:神经元的圆形或卵圆型胞核呈蓝黑色,周围充满棕黄色的胞质,被GFAP阳性纤维包绕.此种结构集中分布在MVZ的NTS和VLM区;②Fos-/TH+/GFAP+二标记结构:神经元胞核Fos呈阴性,胞质TH染色阳性,周围也有GFAP阳性纤维分布,但比较稀疏.分布于MVZ的NTS和VLM(Fig1,2);③Fos+/TH-/GFAP+二标记结构:深染的胞核周围也可见GFAP阳性纤维.该类型数量最多,在MVZ,Vc,LC,LPB,RMg,vlPAG密集分布(Fig1~6),DR也有散在分布.

2.2.5 阳性产物表达时间的变化规律 对同一部位各个时间点的切片中GFAP阳性产物进行图像分析,发现灰度阈值相同的条件下,阳性产物面积大小(即反应强弱)的顺序为:45min>90min>180min>15min>360min.计数同一部位各个时间点Fos阳性细胞核的个数,则发现同样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情况,但最高峰时间推迟到90min.即反应强弱的顺序为:90min>45min>180min>15min>360 min.以NTS为例,统计结果见Fig7.

图1 - 图7 略

3 讨论

3.1 脑干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反应的意义 骨折位于下肢,而脑干内许多核团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都明显表现反应状态,这可能有以下意义:①激活的神经元和AS参与痛觉信息传导.脑干内许多核团都参与躯体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导及调制.例如传导下肢伤害性刺激的二级神经元胞体就位于Ecu,而Vc与NTS是内脏与躯体伤害性刺激信息传入与汇聚的部位;②作为应激反应调节中枢.MVZ,LC,vl-PAG等核团与心血管活动及应激反应调节关系密切,而骨折时有失血(可导致血容量降低和渗透压升高)和心理应激,故相应核团也会有一定的表达;③相关镇痛中枢的激活.在脑干以中线结构为中心(主要由PAG,DR和RMg组成),是重要的痛觉调制结构,与镇痛关系密切,而本实验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胶质细胞分布与上述中线结构基本吻合.

3.2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反应的时间规律及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Fos表达以骨折后90min为最高峰,GFAP虽也有相似的升降变化,但高峰时间却早于神经元,用AS增生显然难以解释.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AS兴奋后GFAP发生去磷酸化改变,分子结构由聚合状态解聚,导致GFAP抗体结合位点暴露所致,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既然AS兴奋的标志物表达峰值时间早于神经元,表明未必只有传统认为的神经元兴奋后再激活胶质细胞,可能还存在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同时兴奋,甚至胶质细胞兴奋后激活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模式.

3.3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密切关系及意义 Re-ichenbach等[7] 发现在视网膜存在以Müller细胞(一种胶质细胞)为中心,与周围神经元密切相连组成的柱状复合体结构,并认为这是视网膜的代谢-功能单位.Grosche等[8] 证实在小脑Bergmann氏细胞突起上存在神经元-胶质细胞交流的结构 mi-crodomain.我们也在电镜水平证实AS突起与神经元胞体、树突或轴突终末之间发生接触,其接触区有膜电子密度增高点,可能就是信息交流的部位,因为在刺激后这种高密度点数目明显增多(将另文报道).另有学者报道在LC自然状态下记录到的AS膜电位与神经元活动是同步的,并相互影响[9] ,因此我们认为以神经元为中心,周围包绕星形胶质细胞,共同构成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euron-astro-cyte comples,N-ASC).N-ASC能够通过神经元的树突或AS的胶质突从其他N-ASC接受传入信息,另外也可能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接受信息.而各种信息在N-ASC内部的神经元与AS之间交流整合后,可进一步经由轴突传至相应靶区的N-ASC,这就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组成,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将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和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参考文献:

[1]Pastil L,Volterra A,Pozzan T,Carmignoto G.Intracellular calcium oscillations in astrocytes:A highly plastic,bidirectional for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situ [J].J Neurosci,1997;17(20):7817-7830.

[2]Verkhratsky A,Kettenmann H.Calcium signaling in glial cells [J].Trends Neurosci,1996;19:346-352.

[3]Fang XY,Hu HT,Lu SG,Wang WX.Influence of peripheral noxious stimulation o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J].Shenjing Jiepouxue Zazhi(Chin J Neuroanat),1998;14(4):385-388.

[4]Wu SX,Wang YY,Li YQ,Shi JW.Preprotachykinin A mRNA expression changes and colocalization with fos-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neurons of caudal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follow-ing orofacial inflammation [J].Shenjing Jiepouxue Zazhi(Chin J Neuroanat),1998;14(4):359-362.

[5]Eliasson C,Sahlgren C,Berthold CH,Stakeberg J,Celis JE,Betsholtz C,Eriksson JE,Pekny M.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 partnership in astrocytes [J].J Biol Chem,1999;274:23996-24006.

[6]Eddleston M,Mucke L.Molecular profile of reactive astro-cytes-implications for their role in neurologic disease [J].Neu-roscience,1993;54: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