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在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方式。
1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涵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产学研”过渡到“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上机操作、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主要环节。遵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科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了金工实习(3 周) 、认识实习( 1周) 、课程设计(2 周) 、学年论文( 2周) 、科研训练( 3周) 、生产实习(34周) 和毕业设计( 16 周) 等环节,确保了实习、实训时间。在校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综合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看,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建立了 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采取以专业为单位集中安排,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很多教师从事各种科研任务,其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龙新化工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多家合作企业为顺利完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努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是拓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学是“产学研用”的基石,只有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好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工程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不断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力度,是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做好产学研用工作的基本前提。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训,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四年的实践环节串联,环环相扣,从基础实验到认识实习,从产品的设计到制备,从生产实习到毕业设计,共分8大环节,统筹安排这些实践环节,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和生产应用的桥梁纽带。除了集中实践基地外,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积极利用这些平台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服务。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企事业人才向高校聚集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利用此机会走出去,实现互动。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良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审查,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2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践行方式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优化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因此,在产学研用背景下,我们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我院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我们要继续推进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扩大外聘企事业单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外单位培养环节,扩展人才培养空间。课程体系不应只包括培养计划、大纲等“软”的部分,还应包含实验场所、工程实践中心等“硬”的部分,明确学生开展实践的校内外场所,这样才能相互制约和规范管理,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他们的科研任务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进而建立师生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大一的认识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见习阶段)、大二的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阶段)、大三的科研训练(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阶段)、大四的材料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方案制定与探讨阶段)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采用这样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
教师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成立企业,吸引学生参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锻炼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而且能亲身体验市场运作的规则,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建设校内企业可以加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学” 功夫转变为 “练”功夫。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拓展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后,到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摆脱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真正投入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自身就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员工来校进修培训,进行人才力量的流动交流,有利于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考核制度,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3结束语
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关键性问题有两个:一是师生科研团队、各种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二是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以用代学,学以致用。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实践环节的相关性,系统规划各实践环节细则;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送学生到企业去,请企业里的人员做客座教师,实现“双导师”制。通过反馈,优化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全面运行。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 强,潘明财,谢绪磊.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 108-112.
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与学校一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形成办学双主体;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信息行业通用要求,又要使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双赢的局面,院校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也可以实现人才储备。通过产学研用,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素质和技能,一毕业就就业,一进厂就上岗,实现了就业零距离。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与院校双方各自有其优势,院校可以做到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加深入的理解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将各企业当作终生合作的朋友,急企业所之需、做企业之所想。企业最基本的目的是盈利,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企业可以实现储备人才的目的,这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与盈利来说是重要的。
3 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3.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企业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有评价机制作为反馈信息,只有如此体制才会逐渐完善。所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教学反馈信息,这样才可以展现出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或者不足,这种反馈体系需要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方面共同组成,学生是主体参与者,用人单位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教师整个过程学生的理论指导者,毕业生是机制效果的体现者。这四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制度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不断推进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
3.2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积极的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之中,院校加大力度与企业之间积极合作,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按照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教学过程信息监测分析、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等质量保证监控评价体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评价分析,诊断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满意。
(1)学生评教。学生评教主要有网上评教、问卷测评、座谈会评价等几种途径和方式。定期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倾听学生对学期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见,整理归类后及时反馈至相关教师,督促改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专业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工作的需要,以此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巩固和深化应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和综合应用专业技能;职业表现评价,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的刚性要求,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对整个工作的全面总结;评价标准与成绩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及内容的评价标准,具体明确、易于操作,能全面、客观和合理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3.3 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精英教育观念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以精英教育为传统理念的国家,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产学研教育也力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以培养精英为崇高使命。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推动,我国也开始努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然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却又阻碍着我国教育的进步和腾飞,影响了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发展,制约了我国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人才模式的培养,从而限制了人才培养策略的有效实施。
2人才培养模式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科技和知识的依赖程度也日趋加深。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之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很多企业对劳动力的管理只是基于传统模式,很难根据实际需求对劳动力进行合理高效的使用。这一方面限制了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对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所起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品牌专业打造意识较弱
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没有立足于本校的基础,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打造品牌专业。这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往往使得培养的人才的专业能力过于相近或者毫无特色可言,与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不相匹配,造成人才闲置或人才外流,这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宗旨是不相吻合的。
4教学督导制度不够健全
很多高校在实行产学研之后,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环节有所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全面、不够科学等问题。由于企业对学校督导工作的参与较少,尤其是在实习等环节缺乏有效的教学督查,对于教学过程督查不到位,从而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较低,教学管理不到位,实习监管不严,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课程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显性课程,对于隐性课程缺乏及时有效的督导,从而使得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5教学方法单一,偏重于理论教学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行之有效的举措;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培养的新人,需要的是一大批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优质人才。教学方法单一,则很难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所需人才。
6高校教师思想观念更新较慢,功利性思想严重
目前,高校的教师大多把精力投放到教学上,把自己的思想封闭于固定有限的空间,既不太重视关注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忽视了和社会的交往。多数教师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不纯,往往是为了评定职称,应付年度考核而进行的,而不是为了切实解决行业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一方面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原来的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
二解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对策
各高校想要调整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全面有序发展,应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道路,而不是照搬、模仿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结合模式,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整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其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应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入手来进行分析。
1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普及,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宗旨应该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只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已经越来越不顺应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人才规模也是格格不入的。身为高校的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育人观,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名学生,真的以育人为乐趣。
2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扶持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引导扶持,对其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该对产学研教育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保障学校在市场中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更为便利和良好的条件。
3优化学科设置,打造特色专业
我国的各地高校应该着力于对行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着眼于本学校的固有特色和基础,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设置本校的专业课程。例如设计培养方案,我们首先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体现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专业的特点;其次,以加强基础为目标,尽可能设置有效夯实基础的课程;再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的打造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的突出本校的亮点,实现产学研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
4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督导机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和咨询作用,满足院校全面监控教学过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订教学督导章程,明确它的性质、任务、职责;二是根据教学督导章程的要求,设置教学督导机构,确定它在院校的地位,聘请高素质的教学督导员;三是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教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知道本院校的专业设置、实践训练体系,培养和提高教学督导员综合素质;四是根据本院校教学实际,制订学期教学督导计划,确定督导重点,引进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先进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强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与开创性,提高教学效绩。
5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不同领域或者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往往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法。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高校,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应墨守陈规,闭门造车。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强化实践教学,不应该仅仅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加校外实训和实习环节,切实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加薪而科研,而非为了科研而科研,功利化思想严重,这对人才的培样是有不利影响的。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应该对教师悉心关怀学生及有高度敬业精神加以表扬并传承,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正确应对教学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从容解答新问题。三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四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科研引领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尽快走出低谷。
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该立足经济的发展,着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突破,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切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把握机遇,赢得发展主动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华.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思路与对策浅析[J].老区建设,2009(12):13-14.
[2]袁赞礼,林建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11):237-242.
[3]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强调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需求,使得现阶段市场经济潮流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合适引导,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大学生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仍然偏低,究其根源则是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创业支持政策的乏力。因此,加强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动机,对于促进创业教育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观战略具有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业教育研究力量单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等,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训实践环节的薄弱。
1 创业教育中建立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即采取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的模式,按照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项目实战或采用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技术能力和心智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
然而,由于创业是一项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本身需要拥有全面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要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不容易。一方面,对信息敏感性(市场直觉)的培养要历经长期的磨练,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创业者本人“悟”得;另一方面,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则需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趋势分析的知识和技巧。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后者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直接获取,而前者则需要创业者在“干中学”。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实训环节既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又符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教学效果是一般课堂教育所达不到的。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平台,是课堂教育有效的辅助教育形式。
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环节,建立一整套着眼于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国外应用型人才官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获得启示。事实上,官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2 国外官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官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事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外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存在共性,但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实践环节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2.1 政府和高校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业人才建立保障机制
国外经验的分析表明,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实施。通过(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37页)设立一定数目的专项基金,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激励措施等相关机制为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美国社区学院可以从“院校发展”资金中获得一定份额,用于推进合作培养活动;有些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各自担负的费用,政府对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日本采用法律手段硬性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并接受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保障。这些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
2.2 高校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我国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远不够,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与创业过程总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创业实践这一环节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
国外较多高校以实践教育为导向作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向行业、企业与社区搭建真实的创业项目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因而其课程设置更多地强调“实战性”。同时,课程的设置不仅关注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美国很多社区的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与实训相结合,并根据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划分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能够满足社区或社会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
2.3 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丰富多样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也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产学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受现行的人事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仍过多地追求教师的拥有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师的使用上。教师的在职进修缺少立法的保障与资金的支持,进修形式与内容有待完善。尽管兼职教师的整体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法律较为欠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需进一步的完善。纵观国外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产学研”一体化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和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高校;企业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1-02
一、“产学研”一体化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产学研”能够集学习、研究和生产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的应用性,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第一,“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生产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并且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出修正措施,真正实现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第二,“产学研”一体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生产的技能,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生活”。同时,能够在生产中更好地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产学研”一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在生产中检验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模式
(一)校内生产实践模式。校内生产实践模式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建设校内训练工厂,工厂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投资兴建,为学校教学教研进行服务的生产部门。“通常是由学校投资,由教师或者学生进行管理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学习计划和生产技能训练”。第二,以校办工厂为培训基地。根据学生的主要专业,建设相关工厂,既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生产链条,也能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还能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相对灵活多样,能够减轻学校的资金投入压力,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培训基地,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某大超市实习,实践产品销售环节,学生可以充当销售员角色,评选出当天销售冠军。另一种方式是和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前期派专业性强的教师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随后安排学生到工厂各个岗位实习,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把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产完整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是高校普遍运用的“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科研与推广项目模式。高校的科研项目花费了国家很多资金,把科研和企业新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既能在生产中检验科研的价值,也能让企业率先接触新科技,这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形式。高校能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和人才以及世界前沿信息,把高校的科研项目设立在企业内部,能够向企业传达先进的技术理念,也能通过企业的各种设备优化科研项目,保障科研顺利地开展。
(四)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此类人才。企业在高校设立既定专业,面向全国招收人才,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学习和培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对准该企业进行就业。这种模式是企业定向培训人才的尝试,能够缩短人才在企业的适应过程,明确人才的培养目的和就业方向。该模式能够更好地诠释“产学研”的一体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
(五)服务区域经济的定向培养模式。高校和当地区域工业园区相结合,以工业园区的需求模式为培养目的,进行试点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基本实现毕业之后就能够就业。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学校也能培养出专门人才。
三、“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现状
(一)“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困境。“产学研”在实施中面临很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学研”中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思路。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就没有出路。在“产学研”中,高校一味地闭门造车,不想走出去,也不愿把企业请进来,校企双方缺乏对接,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力。二是在校企合作上还很低端。在校企合作上应该向更高层面发展,而现实是当下的校企合作只是技术服务,或者是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这样也影响到校企的创新和校企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在。产学研”中,政府支持不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也缺乏措施。这样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不能更好地转化成科技成果,更不能达到产业化标准。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缺少保障。“‘产学研’一体化能够促进科研项目取得成功,但是科研成果产权不明确,高校、学生和企业在科研中都有参与,成果归谁所有往往成为制约科研项目推广的原因,也制约着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在“产学研”过程中,学生管理机制不完善,有的学生把“产学研”时间当作放松时间,不但没有认真地学习技能,反而自由散漫,任意胡为,这就严重违背了“产学研”的初衷,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的项目被白白浪费。另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共同点,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校企合作缺少共同目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的培养也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
(三)“产学研”一体化对文科的培养少。当前,人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在自然科学或者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才算创新型人才,所以就导致了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重心落在了自然科学类和技术类型的培养上,很少专注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文科或者人文社会精神等方面的人才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很多学生毕业后社会生存能力差,都纷纷转行或者频繁地跳槽等。
四、“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36?03
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主要由高校承担。然而,高校教师的优势主要在于理论研究,对产业、企业、大型工程的实际科技需求了解不够,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学界纷纷提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即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培养人才,发挥各自优势,使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1]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模较小,没有达到社会期望的规模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具有外部性,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科研院所并不能得到其人才培养的全部收益。[2]本文首先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其次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影响及其因素,最后提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矫正措施。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指某个体(个人或者企业等)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前者称为负外部性,后者称为正外部性。[3]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并给社会上其他单位带来人才收益,而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任何经济补偿。[4]显然,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性属于正外部性。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联合产生: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
为了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科研院所至少需要在三方面加强投入。第一,实验方面的投入。实验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科研院所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投入必要的实验耗材,设备的折旧与日常实验耗材的消耗构成了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成本。第二,高水平技术人员的指导投入。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利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了解实际技术需求的优势,因此,高水平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面临的技术难点与重点,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高水平技术人员往往是企业、科研院所花费重金聘请的,承担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方面的任务较重,高水平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指导投入构成企业、科研院所的机会成本。第三,技术研发的失败成本。企业、科研院所一般会把学生安排在相应的技术项目小组中,项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又相对独立开发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也有限,可能在其负责的子项目
[收稿日期] 2013-11-04;[修回日期] 2013-11-28
[基金项目] 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机制与路径研究”(GJY201200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在苏南地区的应用”(2011JSJG106)
[作者简介] 姜鸿(1970-),男,湖北黄梅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刘德光(1979-),男,山东青岛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张韬(1986-),男,贵州贵阳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财政.
开发中存在失败,增加了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本,学生却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吸取了经验。
(二)人才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树立依赖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而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人才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企业获得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第一,从学校招聘毕业生。其优点是毕业生数量较大,人才使用成本较低,但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经验,知识结构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第二,从社会招聘人才。其优点是这些人员有相关工作经验,马上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但是关键人才很难从其他企业挖来,人才使用成本也较高。第三,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这种途径综合了前两种途径的优点,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教育,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一旦毕业后就能很快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就是企业、科研院所愿意扩大投入,与高校一起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动力。
(三)人才具有流动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具有流动性,任何单位都没有限制人才自由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单位只能通过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事业前景、个人感情等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培养的人才,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能留在原培养单位工作,这些人才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单位,甚至有可能到原培养单位的竞争对手那里工作,而原培养单位并不能从其他单位索回人才培养费用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补偿。因此,企业、科研院所从合作培养人才中得到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收益。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影响及其因素
由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外部性,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不见的手”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作用。
(一)外部性导致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模偏小
假定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活动的私人收益为GP、私人成本为CP,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为GS、社会成本为CS。由于存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性,所以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即GP
从最优决策的角度来看,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中,企业人才培养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原则是私人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P与人才培养边际成本MC相等,即:MRP=MC。而社会人才培养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原则是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S与人才培养边际成本MC相等,即:MRS=MC。如图1所示,企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P与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S均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存在正外部性,MRP在MRS的下方。人才培养边际成本M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根据企业和社会的最优决策原则,人才培养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C点,最优人才培养规模分别为QP和QS。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最优的人才培养规模是QS,而实际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企业最优的人才培养规模仅为QP,二者的关系是QP
图1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影响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影响因素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私人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P与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S之间的差距
私人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P与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MRS二者差距越大,意味着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自己获取的人才培养收益相对越小,越不利于调动企业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在图1中表现为MRS曲线位置越高,与MRP曲线之间的距离越大,C点就越往右上方移动,对应的QS就越大,QS与QP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
2.人才培养边际成本曲线MC的弯曲度
假定曲线MC按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加大弯曲度,并假定MC与MRP的交点A不变,则C点向左上方移动,对应的QS变小,QS与QP之间的差距也变小。基本的解释是人才培养边际成本MC的弯曲度越大,表明每新增一个人才,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成本就越高,在边际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的均衡规模就越小。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外部性的矫正措施
图1表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性使得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大于企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从而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的人才规模低于社会要求的水平。因此,矫正外部性的基本原则是使企业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主要措施有政府补贴、合并企业或建立企业联盟以及明晰企业的用人权。
(一)政府补贴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与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不一致,因此解决外部性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法来解决。[5]补贴的幅度应等于社会人才培养收益与企业人才培养收益之差。[6]如图1所示,企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人才培养数量QP不需要政府提供任何补贴,但是对于QS-QP的人才培养数量,政府需要补贴,否则企业就不愿意扩大培养规模,从而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最优人才培养规模。补贴幅度为ABCD区域表示的面积,其中,ABC区域表示的面积为弥补企业因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招致的损失,ACD区域表示的面积为企业因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带来的额外收益。
政府补贴有两种发放方式,第一种是直接发放给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企业、科研院所,第二种是直接发放给学生,再由学生支付给提供合作人才培养的企业、科研院所。[7]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直接发放给合作培养人才的单位,学校容易组织与实施,但其缺点是学生缺少选择培养单位的自由,培养单位有可能不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的责任。第二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有选择培养单位的自由,可以促使培养单位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其缺点是国内知名单位很少与高校合作提供有偿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很难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为了避免拿到补贴的学生并不真正到单位接收培养,一般补贴采用教育代金券的形式,即政府根据一定的制度,把一定数额的教育补贴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发给学生,学生不能持教育代金券从政府或他人那里兑换现金。学生以教育代金券支付培养费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单位再把所收集的教育代金券向政府兑换现金,从而获取政府支付的人才培养补贴。
(二)合并企业或建立企业联盟
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之所以达不到最优效率配置,是因为市场机制的独立、分散决策不能把外部性考虑进去。如果一个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企业较少,把行业内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或建立企业联盟,则此时的外部性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或企业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模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性,所以合并企业或企业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对于合并企业,企业联盟显得松散,但相对于无任何联盟协议的企业,企业联盟又很容易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达成协议,从而消除外部性。例如,在某企业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收益GP而小于社会收益GS的情况下,联盟内的企业可以达成资金补偿协议,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该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活动的损失为CP -GP,联盟内其他企业由此而得到的收益为GS -GP。由于GS -GP大于CP -GP,所以联盟协议可以规定:从联盟内其他企业得到的人才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培养人才企业的损失,结果是使社会上其他企业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企业的状况变坏。
(三)明晰企业的用人权
根据科思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最初的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思定理表明,外部性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明确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性就可能不会发生。虽然人才不属于财产权的范畴,但企业对人才的用人权却与物品的财产权有类似的功能,人才的用人权在体育界被大量运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一支球队对其球员拥有用人权,并且球员的转会需要支付转会费,所以一个球队就愿意花费巨资培养自己的球员。如果球队没有用人权,显然球队对球员的培养也会产生很强的外部性,球队也就不可能大力培养球员。同样的道理,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时,如果能够与被培养的学生达成一份就业协议(企业的用人权),即学生毕业后为该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如果违反该协议,学生需要支付相应的培养费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性就被大大降低,企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与社会人才培养边际收益就接近一致,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也就接近社会要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7-79.
[2] 赵秀华.职业教育的外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1-16.
[3] 倪清燃.从教育的外部性角度谈政府对教育的补贴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33-35.
[4] 李卫东.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与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22-2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7-02
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指向性,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与基础普通教育就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它不仅承载了促进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还承担了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责任,技术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自身的就业率比较低,除了人们对职业院校存在观念偏差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为各个职业院校的成功开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为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这条道路,让更多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一、产学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功能,这项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可以说,促进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寻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最新突破点。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学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产学合作是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教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实践教育环节的成功与否对高职教育顺利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最良好的仿真环境、最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这样的途径,加强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立足。(2)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自我培养和对外引进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产学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选择优秀的高级技工和技术专家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促进了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有效发展。(3)产业合作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在岗培训的机会及学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引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提高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选取、课程安排等方面的针对性,降低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盲目性,再加上学校对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功能。
二、产学合作的基本途径
1.加强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从培养高职特色人才出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更新办学观念,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企业产生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充当真正的办学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另外,职业院校还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有效地梳理和辨析关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产前合作模式、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尽量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更新产学合作理念。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考虑到自身办学的条件,从院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充分意识到产学合作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角度分析,认识到产学合作的必要性,将产学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战略来实施,将合作思路和产学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将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从浅层合作到全面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企业生产要素与学校有关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开发服务和职工培训、研究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因素。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认识到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提高毕业后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合作通过股份制形式,企业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办学,享受办学效益,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是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联想学院,联想集团是一个名列世界前500强的大企业。我院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与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合作,靠的正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于2007年5月开始校企合作,至今已组建了八届联想订单班,共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700余名。
4.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产学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为案例:(1)课程开发产学结合。自2007年与联想校企合作以来,与联想集团一起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规范》省级精品课程,与联想集团一同开发《计算机维护与服务规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开发实训教材8套,公开出版两本。(2)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3)更新产学合作理念。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已长达8年,这8年中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学校课程教学达50余人次,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与企业合作8年的过程中,我们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5)产学结合以市场为依托。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为依托,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面向全国一、二线城市,学生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并且待遇较好,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及学校声誉。(6)产学合作实现双赢。联想企业将服务站建到学校,所有上班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学校就如在企业,学生实践的同时还有收入,学校在实践场所上节约了成本,并还有收益,也扩大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对招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联想企业的受益在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联想直接上岗,节约了大量的岗前培养费用。学生在学校服务站实践同时也为企业创收不少。(7)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双方成立联想学院理事会。联想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结语
除了以上措施,在产学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指导,政府要对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开展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采用开放式的用人机制,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引导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培训中,通过互帮互助,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产品开发上提供技术指导、对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股份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明确建立企业在职业院校中的责任和义务等,吸引更多的企业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3,(11).
[2]刘玉强.政府引导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5).
【基金项目】校企联合培养制药专业实用型人才新模式的研究(11—SJC13011)、生物科技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12-XJ14086)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践(12-XJ140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7-01
通过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技术类专业(包括生物技术方向、制药方向、检验检疫方向)与地方药企进行合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点成绩。对培养多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1]。
一、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互利双赢
学校通过与药企的合作,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能使学校及时把握企业及用人市场动态,以及当前各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企业用人要求与学校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来适应当前形势,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毕业生,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减少了毕业生与用人企业对学生需求的距离,及大地避免了企业人才频繁更换带来的不利影响。
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当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学校与企业双方都获得较大收益,两方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普遍提高,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前就已经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和水平,企业在用学生顶岗实习时不再感到是负担,而是企业一名成熟的工作人员,有效降低了各企业生产成本,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掌握各毕业生的表现,如企业用人可在实习生中挑选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学生,减少了企业招工成本和招来用不上的风险。
学校与企来各自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来合作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高校的师资队伍及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都比较强,企业现代化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学校授课时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进行授课,使学校授课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学习知识的面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增强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提高了。尤其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突破等方面利用高校师资队伍,对教师来说科研有了项目,对企业来说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通过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践,对企业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有所了解和熟悉,学生进校后就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学生独自动手能力提高了,在同等条件下就业竞争能力有所增强[2-4]。
二、与企业合作形式不同形式的利于弊
当前各高校面临新的任务和新形势,各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联系培养人才模式上取有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涉及到不同学科门类,涵盖了不同教育层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大多数学校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理论课教学学期和实习、实践学期,如大多数学校做法是规定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目地是使三年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实践,可效果不好,多数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脱钩,知道应该学习什么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对学生就业来说不利。我们的作法是把1年的实习分散到不同的学期,灵活掌握。如企业新进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我们就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企业进行培训和讲座也让学生参加。他们心中有数。及时发现不足和所缺,及时对所需知识进行补充,几年来我们与牡丹江几家药业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实习的学生有80%与企业签约工作。
建立比较扎实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实训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实习有的成了企业的负担,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原因是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企业用不上,企业的仪器设备学生不会用。学生实习只能给企业带来负担,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我们做法是在学生没有下去实习时,我们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上针对企业需求的1-2门课程。经常聘请企业比较知名专家、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比较关注和急于了解的的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专场报告,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就了解企业的现实现状以及本行业前沿的知识,必要时让学生参加企业举行的各类活动,真正实现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企业现状了解,又知晓企业文化和要求;使毕业学生进入企业就直接进入车间顶岗锻炼。同时让合作单位员工进入学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培训,与牡丹江药企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培训,效果比较显著。
以学校办的校企、技术工程中心和校内实践场所为主,作为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类活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中去,加以消化和理解。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学生创新项目,对自己完成毕业论文有所帮助与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现在高校大多数年青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对当前人才的培养无法保证,让教师进入企业车间,积累实践教学案例,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回到课堂讲解才有针对性。
学校与企业合作越紧密,对学校本专业来说越是有利,企业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基地,企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迎军. 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 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8-01
我国现在对动画制作、动画软件开发、动画游戏营销及动画产品设计等动漫产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产学研合作式培养动画人才,成为目前有效培养动画人才的方式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能够促进动漫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提高动漫产业人才质量。目前,动漫产业是生机勃发的朝阳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而我国许多高校开设动漫专业的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基于此,应实行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教学理念,企业与高校间加强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方法,以促进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动漫产业现状
近年来,动漫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动漫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产值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国产动画片的产量持续上升。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
动漫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1],内容扩展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满足其精神需求。相较于文字作品,动漫更加灵动,更受青少年的青睐。我国青少年人口众多,动漫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动漫作品,其周边产品的市场也很广阔,例如服饰、纪念品、公仔、明信片等,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动漫产业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法
(一)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动漫产业人才
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专业的动漫从业人员指导学生,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需求。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式:1.高校与企业合办动漫专业的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动漫产业人才,使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能够适应动漫企业的发展。2.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动漫实践基地[2]。通过建立实践基地,高校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分段式动漫人才培养
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阶段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共同完成教学,称为分段式人才培养。我国高校的动漫专业大多是新办的专业,高校的师资力量本身极度匮乏,特别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更是少之又少。面对这一情况,许多高校选择外聘教师,但是兼职教师时间不定,高校的设备不完善,使得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以统一。采用分段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师资、设备等问题,其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1.“2+2”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后两年到企业进行实践,利用企业的专业资源,开展实训活动。2.“2+1+1”教学模式。前两年进行基础学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学习动漫编程,第四年由企业进行专项的项目培训。3.“3+1+1”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3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顶岗实习1年,实习1年后回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三)订单式动漫人才培养
高校针对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前两年由学校和企业的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第三年学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项目实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于动漫企业来说是人才储备,对于高校而言,保障毕业生就业率[3]。“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达到企业、高校和学生间的“三赢”,满足了企业需求,促进高校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动漫专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备的水平,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法,增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动漫产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一、国内外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与企业共同搭建产学合作模式。
(一)美国
产学合作在美国的体现方式为: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利用其具备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所需的人才,而企业一方面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设备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设计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并委派工作人员辅导学生实践。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付薪酬,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社区大学的教师配比更有利于产学合作的进行,兼职教师的比例至少为50%,其余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负责讲授应用性的课程。[1]
(二)英国
产学合作在英国的体现方式为:工读交替制度。工读交替制度即为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工作实践交替进行。根据薪金发放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学生的薪金完全由企业给付,不考虑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薪金来自学校的资助,而在企业工作期间,则由企业提供工资。[1]
(三)加拿大
产学合作在加拿大的体现方式为:带薪实习项目。带薪实习项目是指学生是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其中工作实践学时应占理论学习学时的三分之一。不同于英国的产学合作模式,加拿大的院校建立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匹配融合。同时,建立互相评价的考评机制――学生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与院校则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学生参与产学合作的资格和学分的获得。[2]
(四)德国
产学合作在德国的体现方式为:双元制。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全程参与合作教育。产学合作中,由企业提供办学资金和实践工作的条件,并参与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均成立企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价企业的产学参与资格、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30%至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其余课程均在企业进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与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相同的是,师资主要来源于企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3]
(五)法国
产学合作在法国的体现方式为:精英教育模式。法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严格升学选拔制度,即只招收少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等数个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学位,并且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成绩不合格的则会被淘汰,一定的淘汰率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3]
(六)韩国
产学合作在韩国的体现方式为:进行订单式教育。大学根据区域特色,专门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这种应用型教育模式就是订单式教育。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由学校进行先期专业特色的深入研究;然后结合对企业的访问,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界人士共同对订单式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细致的分析后,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落实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方向,同时开发专业课程及对应的应用型教材;最后建立对订单式教育成果和效率进行判断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制订下一期的订单式教育实施方案。[4]
二、民办高校保险学产学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计不适用于产学合作
很多民办高校在设计保险学专业时并没有考虑产学合作这方面,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及师资的安排上还是遵循传统理论授课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配合产学合作,部分高校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课时,强行安排一些实践课时,使理论课时缩减,导致学生在没有扎实保险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可见,产学合作仅仅流于形式,高校保险学教育未与企业真正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效果差,受益少。
(二)校内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局限于理论授课及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过分强调学术论文与纵向课题。很多保险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就职,毫无在保险机构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从未有机会到相关的企业进修学习,导致与保险行业实际脱轨,因而不具备独立承担产学合作项目的能力。
(三)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保险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高校借助企业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企业则借助高校获得技能型人力资源。保险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保险商品开发、营销、核保、理赔、投资及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广泛人才需求,但现实是产学合作模式也很难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岗位零距离”的人才要求[5],学生毕业后上岗往往需要企业再次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雇佣成本。同时,在产学合作中,保险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几乎无依赖性,导致产学合作成为高校单方面收益,而保险企业收益甚微的“冷门”项目,产学合作的目的没有得到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目前,民办高校还未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评价体系,对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表现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参与实践如何考核,企业在合作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收获无法量化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进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后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求高校能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达到互利共赢目标的合作计划,以此来吸引合作企业。下面就以保险学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合作计划的相关内容。
保险学的产学合作计划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专业知识的认知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三这个学年。根据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学生会在大三学年学习专业主干课,至少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课程。在设计以上两门课的教学大纲时,应该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学生还会涉及其他专业限选课的学习,这些课程也应安排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上述实践课时应该在理论课时完成后进行。实践课时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部分主要是由校内老师以进行,主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模拟仿真实验室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为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外的实践课时做准备;校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合作的保险企业负责,学生在其经营场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先熟悉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然后在每个部门进行见习或是实践操作。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实践课,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保险业的性质,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自主选择金融机构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四这个学年。学生结合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和第一阶段进行的实践课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兴趣特长,选择保险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专项实践。如果有同学对未来并不想从事保险行业,学校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安排他去其他领域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达到产学合作的真正目的。
四、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产学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国外产学合作模式的借鉴,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奠定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将实践课程或课时考虑在内,奠定产学合作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需要产学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使培养方案更贴近实际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课程大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适当,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感。作为保险学专业,就是要在寿险和非寿险两个领域分别涉及的保险商品(包含市场分析、险种的开发、合同的制定、营销、核保、理赔)和公司管理(包含计划、统计、投资、财务、偿付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评价、再保险)两大模块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包含的内容对大模块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使教师易于传授,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应的知识点,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并参与相关企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企业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对于保险学专业的教师而言,除了在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外,还可以选择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如果有机会进入地方保监会学习,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对于资金较雄厚、资源较丰富的民办高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到国外优秀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保险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希望获得的利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希望从产学合作中发掘实践型保险人才日后为企业服务;二是通过与民办高校的产学合作,提高保险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保险形象;三是借助民办高校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能力,进行保险新产品的研发。[6]鉴于目前企业在产学合作中“无利可图”的局面,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应共同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即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长期效益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提供的差异性的保险环境和保险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综合型实践人才。[5]
(四)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