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创新思维,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6-02
一、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地创新;在现代,创新成为了社会的典型的必须性的活动。一种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的思维的突破。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脱离不了人的思维。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是思维创新活动过程,它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统一,是创新观念具体物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没有思维的创新突破就不会有创新演进,可以讲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整合和创造过程。[1]所以,只有把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无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论述开始入手,引出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得以运用。
二、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涵性因素已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有的现象,与人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知识、经验技巧等形式存在发展着,其中人类的思维对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思维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观念的具体物化的过程,更离不开思维对其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探究。我们人类大脑产生出来的思维可以认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作为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新颖的思维形式,它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2]同时,它在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概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特征,[3]创新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主体运用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独自开辟出一条道路,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去开拓人类尚未认识和开发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的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主要形式,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特殊的思维方法,以特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想像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常常成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先驱。[4]而直觉不受固定习惯和规则所限制,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灵感作为更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对问题长期思考的集中突破,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它们作为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跟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否产生成果。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含了物化的成果创新,它更是人类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体现过程,是不同阶段主要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思考的结果。[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思路正确和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和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可能得出较坏的结果,可见思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创新主体还根据创新客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使创新的成功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创新作为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必然也会推动人的思维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手段,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大大开阔了人的视野,使创新主体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受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促进了主体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产生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区域。在思维变革与对象区域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创新主体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挥,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使技术不断的进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经济管理学角度来看,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在这里,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起点在于技术的新构想,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技术创新也难以实现。而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思考模式,追求独创性、新颖性。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新构想,而由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思想观念,正是技术创新新构想的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性思维超越了普通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而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
新思想和新方法,才有了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途径。[6]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敏锐意识和长期的眼光,而创造性思维从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突破惯例,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6]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思路不固定在某一点、某一区域范围内,没有一条逻辑主线,多因素的考虑问题,使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扩大,从而实现途径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五、结束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应的应用性研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实践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们对它的关注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人类技术发展到现在表明,技术从它产生开始,就和人的思维相互联系,所以需要我们从思维的层面去研究技术创新,发掘未开发的领域,拓展技术的创新空间。本文最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创新,创新主体的思维没有取得突破,技术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为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链”整体上来看,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思维存在互动的关系,思维内含于技术创新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希望通过此文浅显的研究能够给予企业、大学、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一定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5
2 麦培立.浅谈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J].科技传播(理论研究),2010(23):117~118
3 韩文延、韩迎光.浅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理论研究),2004(3):61~62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性学科,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项创造性活动。首先,艺术设计对综合性要求极强。艺术设计综合性很强.主要是由艺术设计的特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它的知识面概括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和人性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格、不同地域的民族风俗习惯;要涉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设计。其次,艺术设计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随着生产劳动的产生和发展,艺术也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了,人类的意识形态也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逐渐健全和发展成熟起来。换句话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就没有人的意识的成熟发展,也自然就没有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这三者间互相制约、联系紧密。纵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任何设计的兴起和流行都和当时的生产实践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艺术设计中也包含恒定的元素。人性中恒定不变的真、善、美的存在,也就必然决定了艺术设计中真、善、美存在。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性中的本性和永远的主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以发挥的举措
创新是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备受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活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做,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以有效性发挥。
1995年,作为海拉尔煤炭工业学校的第一届计算机班学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第一次将自己的手指按一定的分工放在指定的键盘键位上,第一次在DOS系统下运行着求伯君旗下的WPS95,第一次用五笔敲出了汉字……当时我觉得自己掌握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然而,2003年,在我毕业6年之后,当我再一次接触自己的专业时,我已被专业所淘汰,被时代落得太远太远:操作系统已由DOS改为Windows;办公软件使用的是Office而不再是WPS。凭着自己在学校练就的扎实基本功,用五笔打字的速度也只能勉强跟得上同事层出不穷的拼音输入。打字机我没接触过,Windows系统安装我没操作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我不会设计,就连新加一张幻灯片我都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差距如同当头一棒,我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信息时代”,什么叫“突飞猛进”。
为了能胜任工作,我只有“学”!在书上学,与同行学,在网上学,只要能学到新东西,掌握新技术,可以说,我不分时间、地点,不断地请教、实践。2005年,学校由企业办学归属到地方管理,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录制专题片,为了学会录像剪辑技术,我在影楼跟着师傅整整工作了一个晚上;同年,学校教师要做公开课,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我协助两位教师制作教学软件,如果现在来做只需要两三个小时的两个课件,我和两位教师共同奋斗,连续作战了38个小时!
为什么把以计算机操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称之为“信息技术”,在扔掉本专业六年之久又重新捡起的最初两年里,我对这四个字感触颇深:虽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但是如果不把握自己行业发展和业务需要的相关知识或信息,不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在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技术,那么就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
好在网络无所不有,只要你肯学,肯钻,肯问,“百度”一下自己遇到的问题,以不同方式表现的同一问题的答案应有尽有,文字的、视频的、截图的,甚至我通过呱呱等聊天软件找到了现场教学的。我在网上两个月,比我当初在学校两年学习的东西还要多。虽然当时我依然是一只“菜鸟”,但已经能初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
丰厚学识
2009年,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开始使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学习内容都是经过培训机构精心挑选的。在这里,我接触到了青少年思想教育专家陆士桢教授关于如何开展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独到精辟的见解,我感受到了王建宗“做名校长,创建品牌学校”真知灼见背后的付出与辛劳。第一次,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学习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是多途径、多渠道的,要想做他们的老师,如果不能意识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能紧随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就很容易被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淘汰,被自己的学生所淘汰!
也正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先后通过华夏心理网络平台学习了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课程;通过呱呱视频软件,学习了flash动画制作软件操作技术;通过UC聊天软件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通过金鹰视频教程学习了三阶魔方的拼玩方法;通过学生提供的视频、书目的网址,我尝试着和孩子们的娱乐同步……也正是源于我的不懈努力,我成功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成了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锻炼思维
在学校归属地方的最初几年,为了追赶满洲里教育教学手段发展的形势,不管什么级别的公开课、观摩课,不管是什么学科、什么内容,学校都会派我去听课,其重点就是看一看别人是怎样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的,所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什么特色,都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当时的我每遇到一个新的内容,就不由自主地会去想这样的呈现方式的好处及目的是什么,这是通过什么命令、怎样的设计得以实现的。这样的思维在最初几年我还仅限于应用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上,但是渐渐地,生活中、工作上,我也养成了遇事先问问自己:“我要的结果是什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如何做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实现自己需要的目标。”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改我沿用了近三十年的直线思维方式,让我遇事能够先冷静思考,再做决断,从而也让我在同事、朋友中更有人缘,融洽了我的人际关系,并且让我的事业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
温暖心灵
都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剑上也有人情的温度。2012年6月,小侄面临着中考,临考前夕,老师说内蒙古西部地区前一年的试卷很有借鉴价值,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看一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求助于内蒙古电教教师群,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应,在没有电子版的情况下,对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我逐套扫描了试卷及答案!
2013年12月,满洲里市电教馆筹备机器人大赛。作为参加学校,我们此前只参加了一届,技术还不成熟,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对机器编程方面也存在许多困惑。在搜索网络答案而不得要领的时候,我想到了“QQ群”,通过“QQ群”查找的方式,我找到了深圳机器人技术群、山东机器人技术群,每个群里都需要实名制,但是当我向群主说明情况,并阐明只要问明白问题后我一定退出的态度后,群主向成员说明给我一天时间,并请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我最大的帮助!
④李希光 张小娅:《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新闻传播》,2013年第1期,第7页
⑤
⑥
⑦史安斌:《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①http:///category/weekly-wednesday-lectures/page/2/
②文卫华 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第135~142页
③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第7~13页
一、对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创造性思维过程时,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是由约瑟夫.沃拉斯(JosephWallas)于192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笔者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二)酝酿与构思阶段
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Edward Bono)曾说:“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势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来说较长,而且思考十分艰苦,是训练学生意志、毅力,创造和体验数学建构过程、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期,需要抓住目标始终不放,一追到底,进行深人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三)领悟与突破阶段
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
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数学家阿达玛曾用他的切身体验来描述这一过程:“呈现于我面前的解答往往是:(1)与我前些日子的努力毫无关系,因而难以认为是以前工作的结果;(2)出现得非常突然,几乎无暇细想。”
(四)检验与完善阶段
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这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各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严格划分也是困难的。但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关键阶段,对实现创造、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形象、灵感、审美意识等非逻辑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创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一 创新课堂教学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施才得以根本保证。
二 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己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3.突破教材练习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前面提到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如果习题都是唯一答案的标准化题目,那学生如何去创新呢?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曾研究过一道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几千米?这道题没有说明甲、乙学校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就使题目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呈现出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对教材现有的习题和活动形式作一些必要的改革,适当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仅仅通过简单模仿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
三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在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一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89-01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有效的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主主动地追求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的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个性极为强烈的小学生,现在孩子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兴趣点支撑,兴趣能够引发其探究学习的动力,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提升学生依靠创新思维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掘其潜在的需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形成主动思考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学习情境,要争取将每一节课都营造出吸引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形成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新的教学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时期,所形成的抽象思维还有很明显的具体形象特点。尤其是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等内容,以及题干之间的隐含意思和关联关系,小学生都不能实际感受,所以要通过表象加强理解和想象,感受深刻的含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锻炼,可以结合一些教学工具和现代化信息教学方法,实现动静结合的知识传授,能够形象的传授知识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吸收,使其能够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思维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求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依次分解图形,教师从最简单的正方形面积,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教起,然后通过图形分解展示,进一步引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具体的分析学习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的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开拓新的知识点。在引导学生掌握各个面积公式的同时,还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图形的关系,及计算过程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并刺激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尤其是在完成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有关新知识内容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勇敢质疑,使其完成知识的提升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知识内容容量大的优势,加强课堂知识涵盖量,及时接收反馈情况,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知识吸收水平,转变之前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其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因为它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孩子们从课堂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又把他们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他们在看画面、听对话、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将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发现和探索创设条件,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了小熊在森林里举行生日宴会,3只猴子、2只松鼠和7只小鹿等许多动物前来祝贺的情景。我这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够把前来祝贺生日的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只数整理在一个表格里,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哪几种动物前来祝贺,分别有几只?”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整理好了。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以及音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新鲜,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他分成红蓝各一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将他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周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周的面积=∏r2。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周长公式C=2∏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cm、10cm、15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作出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过的动画作为依据,主动探究、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而多媒体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显现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
如教学“直径、线段”这两个几何概念时,学生对直线“无限长”这一特点,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因为学生看到的直线图形是有限长的,如果老师不注意,提醒说明我们看到的直线图形是示意图的话,很可能给学生以错误的概念。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先在屏幕上显示图形(如图)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并分别闪烁图⑴AB两点间的部分和AB两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将图⑴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图⑴还可以向左右两边延伸吗?让学生讨论得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这样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生动,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清晰、生动地显示直线、线段特征,将图像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了可见度,展现了语言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直线、线段的图形或实物,帮助学生辨认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容量大,反馈快,见效高的优势。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大加强,从而使知识学得牢,用得活。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44-01
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育出来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作为小学老师,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更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数学学科的知识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创新性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数学领域的开拓创新。
一、积极的营造“质疑”情境
质疑,是学习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制造“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比如说,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疑一个问题场景,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把学生放在一个问题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继而解决数学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多种问题: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然后,老师继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提问。学生们会提出来:男生占男女生之和的百分之多少?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之后,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不断提高,在这样愉悦、主动的学习气氛中,小学生体验到了思考和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质疑情境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抓住现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这样的情境一旦被激发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带动,在老师积极的引导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指引学生大胆猜想
不要认为“猜想”与严密的数学知识扯不上关系。实际上,猜想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那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比如说,在计算1+2+…+99+100=____这个题目的计算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进行计算,也就是(1+100)+(2+99)+…+(50+51),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计算(1+99)+(2+98)+…(49+51)+100+50。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大胆猜想的奇妙之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那么接下来,为了继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类似的题目,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在出题的过程中,是通过自己的猜想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进行问题解答时,也是自己的大胆猜想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这样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积极的去追求、去创新。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飞虎工程队要修建4800千米的铁路,2天的时间修建了12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飞虎工程队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条铁路修完?能不能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交流讨论以及老师的及时指引,都可以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解法一:问题提问的是多少天修完剩下的铁路?剩下的铁路是(4800-120)千米。飞虎队每天修铁路速度则是(12÷2)千米。根据公式:时间=路程(l)÷速度(t)就可以得出:所需时间=(4800-120)÷(120÷2)。
解法二:可以先计算出飞虎队需要多少天才能将这条铁路修完,完后再减去修了几天,就可以得出4800÷(120÷2)-2。
两种解法之后,学生会认为没有其它解法了。这时候老师还可以指引学生用“倍比法”来解答。也就是把120千米看成一个单位,那么4800千米就是120千米的40倍。修一个单位需要2天,修40 个单位就需要40×2天。
四、故事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以及学习信心和积极性的树立。当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想退缩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讲解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有一个小孩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遇到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题目,绞尽脑汁也没有任何进展。可是,他没有退缩,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道题目。老师看到后惊呆了,这是一道遗留了上千年的数学难题。”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循循善诱的进行开导和关怀;当学生取得了进步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赞许,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的学科规律以及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引学生大胆猜想;积极的营造“质疑”情境;“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故事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简单论述了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