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5: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双师型教师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2-02
一、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其根本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就能上岗独立工作。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设置;从工作过程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都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因此,对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教风严谨,既能讲理论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是学校进步、发展最根本的保证,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是学校最基本的内涵建设之一。
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因此,可以这样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职业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职业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
追溯历史,该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历经多次整合后,紧抓机遇,开拓进取,如浴火凤凰,一跃而成为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学校之一,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如今的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办学实力也大大提升。在哈尔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内容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根据多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对怎样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有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现已形成了一支数量足、结构优、业务精、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21名,其中专业教师149人,有135位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考核取得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90.6%。高级职称教师68人;从哈飞集团、和鑫集团、华旗饭店、黑龙江省旅游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等聘请的兼职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1.95%。
三、职业学校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高新企业的高级自动化操作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该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教师到企业锻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为突破口,将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培训学习有机融为一体,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注重下企业前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0-02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
双师型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有很多人的理解认为“双师”即“双证”、“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或技师”,两种证书的叠加,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虽然对于“双师型”的内涵理解现在仍是标准不一,但从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则认为“双师型”教师则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及内容能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本专业以外相关的理论内容;其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是过硬的,除了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其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与师德,要做到德才兼备。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在校期间的实习或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对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种迫切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等文件,有关的文件就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建设应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等特点对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专业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师资队伍选拔、培养方面,要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构成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到教师个人则是要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2.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IT技术一样,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从业者能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已是高职教育教革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专业课再也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实践课了,因为这些将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入到课堂而不会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在德国、日本一些技术经济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与较强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师资来源。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专业学科的本科生,但是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师资质量,近几年,基本要求入职的学历要求为研究生,这也是职院评估中的一个指标。很多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到职院工作,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较高,但是没有企业的经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很多人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对很多实际操作、实务性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来说,的确是大打折扣。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教师是从行政、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阅历,具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还是相对缺乏,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应。从以上可以看出,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还是缺乏“双师型”教师。
2.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师的技能培养。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各个职院的学生人数多,而大部分院校教师较为紧张,其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每个教师的周工作量都在16至20节课时,在民办的院校周课时可能会达到20节以上或更多的是要教一至两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讲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还要参加各项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设,所以已根本抽不出时间到企业去了解现在企业情况,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情况。时间一长,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渐渐老化、社会与生产实践参与少,将影响其教学的质量。
3.教师与企业交流不足。教师平时很少与企业进行交流联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般只能利用假期的时间,最长也只有2个月左右,时间短。在一些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专利的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一般不愿意接收实践一两个月的教师,是怕被人了解自已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另外,有些企业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价格昂贵。因为实践的教师不像一些长期在生产线工作的人员,操作熟练得当,极容易造成损坏,所以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者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4.“双师型”教师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考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过多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科研业绩:有多少、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有多少。这种评价导向,在无形中会引导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理论性“核心期刊”发表的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课堂实践性能力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这种评价导向会使教师偏重于理论而轻实践,重科研而轻教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有一些院校在职称的晋升、学习进修、乃至教师的薪酬方面与普通教师相差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积极性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与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为社会为企业培育出应用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为教师提供多个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与理念。其次在具体实施方面,可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专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各院校可充分发挥其有限的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继续再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开阔眼界,对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保持其知识水平的先进性。再次可借鉴国外教师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在职称评审、薪酬等方面引入激励机制,让这些无形的指挥捧使教师自主要求向“双师型”教师方面成长。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与措施的探讨
1.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资师培训的制度。双师型的教师无论在其理论水平还是专业实践能力都应具体有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经验水平。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这与持续不断的师资培养是分不开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搭建的各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其次,对教师学历进行培养提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再次,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的技能考核,获取业内行内专业认可的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加强各高职院校间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院校之间如果各自为政、闭门办学,就会导致各学院间的师资发展水平不均衡,各院校的优质资源也不能通过相互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所以加强在各院校之学习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有计划地举行各院校间的教学技能竞赛:说课、讲课、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以达到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或是不定期举行校际间的学术研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与教师长远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与完善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教学案例,不能将企业的实际一些实操内容切实地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纯理论的讲解从而缺少互动,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了解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顶岗。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脱产或是半脱产;时间在半年或以上,教师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教师实践期间,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同时企业按有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相同职位员工的待遇发放有关补贴与奖金。学院对挂职顶岗教师应实行规范的过程管理:按有关管理办法,从教师挂职顶岗的申报、审批、挂职顶岗的内容、考核指标、评价细则,以至到教师在企业工作质量情况的记录与管理,都应有详细的管理细则与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到企业的实践不会流于形式。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采集专业教学、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先进的技术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与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合作,专业开发建设与企业建设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及具有科研实力的专家教授,在企业中参与研发与应用研究的的工作;企业则提供人员、资金与设备,在合作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宝贵的资料,真实又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合作,优秀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虽然校企合作还有其它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校企合作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是人才双向交流一个良好的纽带。
5.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单纯套用普高的考评方法。在考评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考核评价教师的平时教学工作量、过程与方式,最重要的是考核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与质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同时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薪酬等方面予以相对倾斜的人事政策,给予的优厚待遇,充分体现其价值,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能打造出一支具较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水平,为社会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拥有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亚南.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50期
2.张社字.我国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肖宪龙,禹采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11(2)
4.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关系职业学校强劲发展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近几年来,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投入,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培训,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强化实习训练,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学期校内也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技能提高。国家财政、省财政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给教师技能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国家逐步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职业教育在一些行业、专业有着长期形成的“双师型”教师优势,如医疗卫生、幼教、体育、美术类等。从学校类别上来讲,技工类学校做得比较成熟。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由传统观念转向现代。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近30年中,随着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师资需求大幅增加,师德师风建设却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要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尚需一段时间。有的教师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看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奉献精神,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我国的专业教育不同程度上缺乏实践性教育。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受到了削弱,专业实际操作明显不足。(3)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仍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性教学。(4)“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评估体系滞后。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考核评价办法、评价体系尚未构建,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考核;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不够畅通;不少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教师培训时间过短。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数量偏多,教学部门力量薄弱,教师严重缺乏,某些学院专职教师占在职教工人数的三分之一。此种现象致使学院的工作并不是以教学为中心,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时,特别是比较敏感的奖金分配制度时,向人数较多的行政部门倾斜,全院上下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正是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一些骨干教师严重流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要求降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决定高职院校生存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技校、成人学校、干培学校、普通大专教育院校改制而来的,其师资的主要力量是八二年毕业的大学生;其次是一部分早期的大专毕业生;还有一小部分是现场调过来的技术人员。师资队伍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不同,在教学中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应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帮助他们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安排他们的进修、学习、培训、再教育等,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相应措施。
三、依托“校企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校企结合”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实现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在此办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作用。依托高职“校企结合”的办学特色,是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又一途径。
四、积极开展科研、教研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素质
本文为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突破滨海发展”专项研究课题:“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8日
“双师型”教师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动态概念,是指能在教师与工程师(技师)这两重角色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有专任教师资格,又有专业技术资格。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首先是专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常识、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性活动。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制定评定办法
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权利义务,设立“双师型”教师标准。这种标准应从高职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诸方面的要求,明确专业教师追求的方向。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系列职称。
2、既有讲师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明确了“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组成专门的评审专家组,制定具体评定办法,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这种专家组应有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学校评聘“双师型”教师工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要根据教学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还要把优化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与时俱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首先,“双师型”教师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师型”教师要保持这样的荣誉和称号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否则,只能是过时的、徒有虚名的双师。由教师发展理论可以知道,“双师型”教师要保持“双师”特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就必须在能力建立阶段、徘徊阶段、成熟阶段不间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教师个体来说,应有一个培训、学习、锻炼的个人计划,对参加培训、学习、锻炼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要做出切实可行的安排;其次,作为专业教师,实践系列技术职称的获得需要有较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就要求做好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实习随生产工程的变化而改变。让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实习环节,和生产工程紧密联系。这是保证教师获得行业技能等级证工作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措施。行业技能等级证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条件,行政部门应从内部和外部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增强自身实际水平,具备行业技能等级的真才实学,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再次,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教师获得技术职称提供机会。
三、推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形成竞争环境
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制定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性政策,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工作,吸引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1、建立岗前培训上岗资格制度。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引进人才和兼职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必须请有教学资历的专家对其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有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等。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予以重用,对未取得上岗资格者限期培训提高。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业绩奖励等挂钩。
2、择优竞争上岗。高职学校按各行各业的岗位设置专业,专业更新频繁。专业数量增长和变化所带来的专业教师需求多样化,要求学校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互联互聘、专兼结合”等多种方式,实行岗位聘用制和合同化管理,形成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同时,也给学校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所需的教师提供条件。限制那些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要杜绝那些不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课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参加专业课实践教学,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有危机感。在安排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时,允许竞争,优先聘用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技能全面的优秀教师上重要教学岗位。
3、在分配上形成竞争制度。形成按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拉开档次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绩效工资。
4、开展行业之间、校际之间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要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使各类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双师型”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四、以兼职教师为纽带,推动职业学校社会化
兼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兼职教师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校外符合教师条件的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二是校内教师兼职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通过兼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1、以校外兼职教师为纽带,促进教学的社会化。从社会招聘的兼职教师,熟悉生产、服务、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经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能很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他们与本校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对现场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使教学更接近于社会现实,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校内兼职教师为纽带,促进科研社会化。校内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社会兼职和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或举办企业。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校内专业教师到校外兼职,可以学到最新的理论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素材无疑会带到课堂上,丰富课掌教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肯定会受学生欢迎。以兼职教师为纽带,把科技服务与开发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体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专家的认识还不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要么学历要求过高,加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紧缺,提高动手能力受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则更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只好聘请了一些从事学科教育,甚至低层次学校的、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保障,各种措施难以真正有效落实。
3.机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即从校门到校门,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造成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同时,高职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学历、较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学校间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借鉴
1.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2.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3.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4.美国: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技术领域有1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借鉴,笔者对此谈以下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双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哪一个标准来认定“双师”?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又是如何?学者们众说纷纭,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把握。为此,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培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则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两条发展路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手培养培训教师。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学校还应建立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聘,使得一些已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对已经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积极聘任,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11).
[3]高瑛.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简述.职教通讯,2003,(08).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西方发达国家达到40%),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能讲不能练、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此必须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教育部周济部长今年三月二日在全国职教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指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重点是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高职院校内部仍有部分同志对此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仍习惯于沿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的扩张和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注重不够、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其生存和发展充满着内忧外患。唯有抓紧加快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尽快树立“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品牌,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1.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理解上的误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定“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当前对“双师型”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二个误区:
“双证”即双师。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认为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从形式上表明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忽视了在职业资历格认证不健全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水平是否等价,以此为依据作为是否是“双师型”教师认证的标准值得商榷。在现实生活中,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于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培训机构,利用办学水平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有要求之机,搞所谓的速成培训,这大大地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双师”即教师+工程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来看,工程师要熟悉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并能解决生产现场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传统观念作祟。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
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一般周课时都接近20节课,而且各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许多高职院校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一个档次,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脱离不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说起来并重,但实际上实践教学还是比较薄弱。这既有是囿于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和认识的问题,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所在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他们都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要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我院数控加工中心承接了徐州驻军炮架生产任务,结合学生实习,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为学校创收40余万元。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我院与苏州工业园区旭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连续四年安排教师到旭电公司手机生产线顶岗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教师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方法。让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或实训室,可以将这样的实验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既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我院计算机系将网页制作实训室命名为“万辉网页制作工作室”,刘万辉老师利用指导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和实训的机会,指导学生先后为院招生就业处、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和部分系部精心设计制作了网站,并负责一些网站的日常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于2001年底在天津成立,该基地在进行硕士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该类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也应当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来源地。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工程硕士要求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才能报考,应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企业里也不乏博学善辩之才,要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我院通讯工程系聘请了市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的多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并将这些企业建成院外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生产一线现场实践。
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我院近几年申报的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因时间、因专业和因人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还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熊熙.加快实施高职两年学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2]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49-04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能否把职业教育办成为大众接受的优质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湖北省“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但在“双师型”教师数量、来源、结构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厘清现状、发现问题、探明原因、提出对策,我们在湖北省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座谈、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辅。选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16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取样覆盖范围广,涵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厅直属高职院校和行业举办高职院校,武汉市高职院校和其他地市州高职院校。调研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工具是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情况调查表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自有的和外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来源情况、培养政策、地位待遇、培养与培训、“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等。
二、调研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统计结果表明,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情况离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相对来说,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以及省示范院校双师比例要高于其他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二)被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
1.年龄结构
从表2中可看出,“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还需要优化。尤其是省示范院校和民办高职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存在较大反差,前者45岁以上教师比例较大,后者35~45岁教师比例明显增大,这可能与办学历史有关。
2.职称结构
从表3中可以发现,16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较高,特别是民办高职达到77%。“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办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尚十分缺乏。
3.学历结构
从表4可以看出,民办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要远远优于一般高职和国家示范及骨干院校,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整体上,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所改观,但是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比例仍较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
4.来源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从“校门”到“校门”,并且来自师范院校的教师数量还不够多,当前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教师数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此方面加大引进力度。
(三)被调查对象的经费投入
从表6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平均每所高校投入45万元,但是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参差不齐,投入较多的高达220万元,而有的院校则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偏低
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才符合评估合格和优秀标准。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
从国家政策对“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从对湖北省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来看,双师比例达到62.8%,4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比例超过77%,达到2004年教育部评估优秀标准,但是与教育部、财政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求还相去甚远,而2所民办高职的双师比低于教育部要求的合格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小。在16所被调研的高职院校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4.9%,其中,3所省示范院校和2所民办院校的比例分别为25.3%和18.9%,年轻教师比例偏低对高职院校发展潜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45岁以上教师中,省示范院校达到45.7%,民办院校低于9%,这也容易导致出现“传帮带”的断层,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是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中级职称比例优于副高级职称,正高职称最低,这一方面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逊色于普通高等学校,也反映出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超过3%的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说明在引领高职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在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
三是学历结构整体有所改观,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在增多,民办高校以60.1%的比例领跑其他高职院校,但本科学历比例仍然偏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予以改善。
四是“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集中在高校,超过70%,省示范高职高达89.1%。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少,3所省示范高职和7所普通高职来自行业企业的均低于5%。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数量偏少将直接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上会带来较大的不便,应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招聘力度和比例。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经费不能保障
“双师型”教师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投入,用于教师培养的经费多寡将直接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省内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数据分析,院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距明显,有4所高职院校没有为“双师型”教师安排专项经费,有2所高职院校经费投入超过100万元,分别达到160万元和220万元,也有2所较少的,分别为2万元和4万元。整体上,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最多,依次为省示范、一般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建设经费的缺失反映了院校领导在行动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还不够。
(四)“双师型”教师建设制度不够健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在调研过程中,68.75%(11所)的高职院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制度文件,75%(12所)的高职院校表示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待遇保障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倾斜。与此同时,只有43.75%(7所)的高职院校表示有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举措和内部认定标准。可见,在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的做法不一,但制度保障的缺失却是有目共睹的。
四、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弥补制度缺失
政府部门应在“双师型”教师标准认定、专业教师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具体的制度规定,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应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该项标准应以突出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具备实践操作性为准则,坚持动静结合,分别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每一级标准中既有基本条件,突出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又有认定标准,强调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以便于各高职院校遵照执行。
2.应出台专业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制度
教育部门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或学期中的时间,深入行业企业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并计入考评当中,以确保专业教师业务不“掉队”[1]。为真正落实这一培训制度,可以在教师职称(职务)评定中,作为一项必备的条件加以规定,也可以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评选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3.应出台专业教师准入制度
结合专业教师建设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规范各高职院校在新教师引进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设置。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规定高职院校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坚持学历和能力结合的标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鼓励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一线招聘人员,对于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降低学历门槛,鼓励高职院校选聘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当专业带头人(负责人)甚至系主任,打通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专业教师主要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人才引进机制。
4.应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在坚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的前提下,单列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在评聘标准的设定上,为“双师型”教师预留空间,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明确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和补偿政策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作用发挥,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机制,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企业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要依托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企业的平台作用,明确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激励约束、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安全分担等政策给企业注入“强心剂”,保障企业安心投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各项建设当中[2] 。要出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内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补偿政策能够给行业企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税收保障、安全保障。
(三)高职院校要营造建设氛围
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责任通过政策的提供来引导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包括评先评优、岗位晋升、职称推荐(评聘)、经费支撑、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此引导专业教师加快向“双师型”教师靠拢[3]。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在工作量上比照在职教师进行计算,有的高职院校在对外职称推荐时优先考虑已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有的在年终考核时将是否参加企业实践作为考量的要素之一,有的根据参加企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项目奖励,还有的从对外培训时间和经费上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等,这些做法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具体政策的制定来落实和执行。
(四)专业教师需适应形势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更新换代,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可能会难以跟上新形势的变化,即使从行业企业来到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因此,专业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所带来的自身知识的不足乃至过时的窘境,投身生产实践第一线、不断加强培训学习,才有紧跟时展趋势的可能[4]。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从长远着眼,从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出发,定期投入企业一线,掌握最新动态,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杨梅.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2012(23):93-94.
近几年,我国技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技工学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技工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技工学校愿意花钱,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但相对于这些“硬件”,专业师资队伍“软件”建设远远达不到技工学校的发展速度。没有专业师资,就没有专业特色。实践说明,专业的特色,关键是师资的特色;专业的质量,关键是师资的素质。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技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当前,技工学校在师资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知识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的现象。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迫切要求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教师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企业的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技工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1.国家给予扶持
要改变中国技能弱势的现状,走技能强国的道路,政府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多门类的技能性人才。因此,政府应在舆论上、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首先,制定法律法规,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严格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在舆论上,要纠正社会对技工教育的偏见,改变“上技工学校没用,不如考大学”的错误观念,同时要把“双师型”教师的重大作用提高到“技能兴国”的高度认识和宣传,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们明确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从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资金上,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把技工教育与基础教育一样对待,鼓励技工教育工作者安心技工教育。
2.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作为主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要加强培养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对于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让他们到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对于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使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由狭隘的经验型(工匠型)转变为科技型(创新型)。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又承担实训课,成为“一体化”教师。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或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2)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技工学校,更要注重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纳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开创另一条实践的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实训工厂。专业教师根据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研制专业教室中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将拓宽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识面。
(3)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有利于新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就业渠道的扩充,有利于更新教材教法,做到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4)鼓励教师自学,适应社会需要。未来社会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作和学习很忙的人,另一种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单一技能者正变得岌岌可危,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得在职者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在目前“双师型”评审标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不断充电,在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同时,并获得其他专业高级以上的职称。要转变某些专业教师考职业资格证有失教师身份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放下“架子”,认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考核。在德国、瑞士、北美和澳大利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少是工作和生产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具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外,还持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还持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的实践和成功,值得借鉴。
三、制定有力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的条例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这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教育部早已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技术资格或者职业资格的人数应该达到50%以上。所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加强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也相应有很大的提高。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除了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据调查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由其严重的专业领域有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在这种形势下,历史赋予了职业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即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特色,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现代化还是教育发展,都急需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本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导致职业教育行业异常发达。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在实施特聘岗位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方面,已经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成绩,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现有教师队伍状况还不能达到。师资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编制因素制约
由于编制的原因,职业教师的师资严重不足,继而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难以达到标准。截止2013,我市共有职业学校273所,在校学生共45万,生师比为30.8:1,相对于同阶段的普通学校的生师比19.2:1,差距太过于悬殊。在现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仅占了30.88%。如果按照国家关于20:1的生师比的标准,我是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10000左右的缺口,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也是很大的。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2.各职业学校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
虽然本市职业教育的历史已有多年,但是部分学校并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还没认清形势,所以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也不能认识到教师对专业的规模性建设的重要性,根本上是对学校健康发展的认识不足。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是因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投入的培训资金不足等。
3.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职业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内动力不足。这些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此外再加之学校对专业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还有所保留,这正是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的原因,所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很难提高。据统计,在我市的职业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者仅占77.69%,与阶段普通学校相比,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此外,不少学校错误的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减重不少,影响建设质量。
三、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
1.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统一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必须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必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师的申报评审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行统一的认证政策与管理方法。这样就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定标准之时,应考量教师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做出规划,以达到激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都有其目标和方向的目的。
2.强化管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还处于分割状态,普通的职业学校管理权在市级,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在劳社局,职高的管理权则在教育系统。这些管理权限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无法统一的规划全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理顺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方法,是使得我市职业教育走上战略化道路的重中之重。
3.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鉴于现状,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与各职业学校联合制定教师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区县的职业学校全部纳入考核监督范围之内,为其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对于不能完成目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进而使得各职业学校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准。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该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让各学校提高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各学校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不断提高自己、寻求专业发展、工作认真的老师要加以奖励,而对于那些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业务停滞不前的教师,可对其作出适当的惩罚。这样一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进而整个职业教育的水平也随着提高。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计划
各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水平、师资水平、师资质量等方面出发,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重点教师进行培养,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取外地培训学习,联合企业单位,让部分教师在基层锻炼,将生产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引入学校担任教师等手段。灵活多变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之关键是教师质量,只有具备了一直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将教育和生产紧紧地链接起来。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将迎来越来越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