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5: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篇1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篇2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现作以下阐述,与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篇4

在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思考、分析、质疑的基础上,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分析、研判、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自主学习缺乏教学策略,对学生缺少方法指导,使得自主学习不能真正有效应用于教学中。也有一些课堂,形似神离,为“自主”而“自主”,未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实质,使课堂既未保留传统课堂的精华,又未达到自主课堂的要求,流于形式而失去教育真谛,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过于习惯“教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过程过于亲力亲为,“不讲不放心、不写不安心”。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增强,主动性下降,机械学习习惯滋生,被动学习情绪蔓延,而这种忽视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必将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过程克难攻坚的快乐,遏止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性不足。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容量过大或过于丰富,未能长期坚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习惯,问题导学式教学中问题对学习目标的指向性不明确,讨论、交流、展示等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贡献不高,学生活动参与率和活跃度不高,以上现象致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滑坡,势必刺激教师强势回收课堂主动权和话语权,而学生进一步丧失学习的主阵地,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二、高效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性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预设自主学习是高效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准备

教学设计作为授课的前提,在高效实施自主学习之前,教师更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除了精备教材等知识性内容之外,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知识要予以梳理、筛选和整合,要基于学情大胆取舍,尽力做到学生可自主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学会的问题不讲,通过问题引领、启发探究、展示交流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培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引领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深度融入学习小组,要努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层次、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合理预设自主学习内容,具备学生自主学习可行性的知识坚决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初始阶段,不要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坚持下去,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保驾护航下,学习效率、成绩必然会取得飞速的提升和进步。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及时评价鼓励,形成课堂教学固化激励制度

授课时,学习目标的展示将指导学习的方向和要求,但课堂导入的方式和精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节课学生注意力的投入度和持续度。因此,奇巧地、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能起到吸引学生眼球的功效,也在保障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等方面提供动力支撑。

(三)转换师生角色,转换教学方式,转换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地位以退为进,教师的价值着重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即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强行填塞给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应尝试转换,教师更应该退位而充当“学习的导游”,将学习旅途的美景充分指引或呈现给学生去发现和享受,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当家做主”的快乐和艰辛。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主要在于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坐享其成,学生对待知识和学习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脱节状态。

三、高效实施自主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兼顾全体,分层推进,协同合作

篇5

一、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目标

1、开展数学小课题实践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创新意识。

2、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

1、第一年(高一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为主。

2、第二年(高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选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开展小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结题活动,并在学年结束时举行一次实践活动的展评。

3、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针对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课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查找资料,写好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方法

依据活动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搜索、查找资料,通过社会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转贴于

四、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步骤

1、组建活动小组。每组5人左右,确定小组长,明确分工。2、小课题的生成。通过教师开发教材资源、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等途径确定小课题的内容。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课本的小课题为主,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学生自己拟定小课题为主。3、制定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小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应方案。4、实施活动方案。这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主体性;第二,合作性;第三,体验性。5、汇报与交流。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五、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措施

篇6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篇7

关键词

高效课堂;学生;生命增值

近几年高效课堂炙手可热,一时成为“显学”,各种看似高效的绝招层出不穷,然而轰轰烈烈的课改洪流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闹更像是部分领导和教师的“独角戏”,从理论的“成熟”与“热烈”到实践的“躁动”与“干瘪”,从专家、校长到教师,大多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而作为主角的学生却似乎不在“繁荣”之中。然而,古今中外,任何成功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视野中都有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任何教育教学的改进追求都是建立在对学生作为“人”、作为“生命”来尊重并进行生命增值的生命质量提升之上。基于此,高效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追求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目前来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的主阵地,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应该取决于课堂内双方互动的效果。所以,针对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老大难的现实问题,非常必要对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深度思考。

一、高效课堂的实施背景

(一)当下课堂中学生的生存境遇

1.教学过分功利,导致学生个体尊严缺失。

“高效”,以很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教学收益,从来都是诱人的。人们言必称“高效课堂”,与教育工作者对规范办学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害怕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度焦虑关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被用来服务于单纯的知识教学,一经问世便引来了广泛关注。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建构高效课堂”的原初起点。高效课堂逐渐被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提高考试分数及掌握显性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为迅速装载知识的媒介,不断地被提出分数的要求,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越来越被漠视。学生只是校门口汹涌的人潮中看不清面目的一颗脑袋,学生是实现父母、教师理想的试验品或新工具,学生全部生活的意义只剩下学习。[1]纵观当今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很多课程“知识完全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日益成为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2]。“虎妈”“鹰爸”的走红,“衡水模式”“毛坦厂模式”呈燎原之势,均在“见物不见人”地肢解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层设计的偏颇导致下层施政的畸形,如苛刻的规范、无尽的作业和变态的选拔,“钱学森之问”继续无解下去。

2.学习的意义迷失于两个世界的隔离。

实际上,在年龄尚小的孩子看来,文本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课程的书本世界是由没有色彩的单调的文字和缺少变化的抽象逻辑堆砌起来的,文本知识是高度抽象和艰难晦涩的。游戏和玩耍的生活世界,才是多彩鲜活的世界,是体验真实世界的渴望的所在。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看来,两个本应相通的世界其实并不相通。他们只能在“课上场景”中生存于书本逻辑世界,远离现实体验,在“课下场景”中生存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劳碌。在文本世界中,没有自由、缺失选择,学习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沉重负担,而不是乐在其中的“应负责任”。更有甚者,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失去选择权力和学习动力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自信心和生命成长动力逐渐丧失的过程,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日益消退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逐渐递减的过程。[3]当教师的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为一种斗争和煎熬,学习成为无尽义务的负担,学生因疲于应付各种学习压力而情绪枯竭、信心丧失,教学活动促进发展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生命才是教育的原点。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得到当下的增值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呢?作为一个怀有教育理念且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努力实现学生生命的增值,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课程实施的45分钟都能够获得成长。课堂的精彩取决于它是否是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最佳结合,是否具有生命意识,是否包含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否是生命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对学生真正关爱,要从关爱学生的发展出发。

(二)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实现生命增值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需要回到育人;寻找高效课堂真谛,同样需要回到育人。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实,真正育人的教育,不应该只有促进升学、保障升学的部分,应该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会得不到保障,教育就是不健全的。“高效课堂”的本质不能只有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益,也不只追求分数的绝对提高,还应该追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追求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学生的高效学习的心向和能力、自主发展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所以,高效课堂不能只有分数,也不仅仅是提高成绩的;还应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高效课堂不仅仅只表现为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基本特征。节约性即师生课余预习、当堂完成、复习巩固,以少投入达到大效果,还要发展学习兴趣与个性特长;生成性即学生大面积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生成“学然后知不足”的积极情感;建构性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大容量即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师生、生生互动性强,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拓展性,学生收获大;快节奏即课堂结构紧凑合理、效率高,学生适度焦虑进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全员互动,最终人人进步、全员达标。真正的高效应该从关注人的知识掌握效益转向掌握知识的人[4]———学生的成长,应该从教学走向教育,走向关爱人,走向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生命增值。

二、高效课堂实践的基本思路

高效课堂的美好图景大致为:课堂是社会交往的舞台,课堂是文化生活的沃土,课堂是生命活动的历程,课堂是精神生活的空间,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5]高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际落实的顺序可以立体共存:首先是关爱生命,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学习情感”的“生成”,期待解决学生想学习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情感问题;其次是方法的建构,通过学习方法,特别是认知策略的完善,期待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最后才是知识的自然达成,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初步习得和不断深化。由此改变单一的一维的实施顺序,这样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然、自由、自主的活动,学习也才会逐步成为“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中追求自己成长目标的责任行为”。

1.关爱生命价值:高效追求的根基。

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无从谈起。生命是一种客观的独立存在,却需要主观的理解与重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因此,教师应怀有对学生生命的敬畏,应改善学生的学习生存处境。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给学生生命尊严了吗?给学生生命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自主、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舒展身心,自信地表现自我,成长壮大。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与隔膜,不断改善学生的教育生存和学习生活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浅层兴趣和长远动机,激励积极思维,促进多维互动,实施全人教育,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6]。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张力和思维想象涌动的场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努力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飞跃,这才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教育“原点”和本初根基。

2.激励情感生成:高效实现的前提。

现实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课堂的外在形态,如气氛的热烈、教学重点的突出等,偏偏没有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内心感受。换句话说,很多教学只注重了课堂环节本身而没有注重环节所应赋予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教师很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这是目前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和不少教师的教育者却并非因为缺少设备而是担心影响管理秩序和怕耽搁学习时间而亲自关闭了学生的激情之门,扼杀了学生的求知动机。基本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成就动机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无味的教学;没有不含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策略的教学。”[7]高效课堂的每一节课都很有必要让学生激动一次,让更多的学生彼此羡慕一次,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之在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投入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积极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协调,实现心灵对接、意见沟通、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3.关注方法建构:高效成功的关键。

学生认知观念的生成、完善和升华,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探究、创新和获得新体验的自然本性,但是本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对于发挥学生本性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预防脆弱知识综合征[8],为了使学生收获质性知识,教师“为理解而教”,需要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目标之外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看法,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若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与老师和同学思维上的碰撞,也就没有让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可能,更不会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感悟。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操作性目标,关注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习策略的建构,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能力,通过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努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验证来自己的错误,逐渐完善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如此循环往复,逐步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因为“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教学目标的深层表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探索更新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智慧,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成功的关键。

三、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应该从教育的高度重构课堂,重心和重点应该由关注知识掌握和分数高低,迁移为关注掌握知识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的价值,即生命增值。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浮躁的物化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显性的知识达成和家长、教师、官员的个人利益实现,而是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而真实成长。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应该体现出“学生发展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基于学生体验”的内容组合,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从“灌输”转向“对话”的操作原则。构建高效课堂要解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现实问题,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追求,让学生习得方法,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动力,奠定后续发展的内驱力和方法基础,实现综合性成长,而不是片面畸形发展。

(一)改善课堂的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涉及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但首先要建设良好的课堂生态。

1.真正备好学生。

教师眼里真正有学生,才会真正为之准备。如果教师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与个体差异,一切从预设和课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备课和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学生关于当前学习知识点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这是高效的现实基础。

2.关怀学生。

教师应设身处地,不用自己的想法来替代教育金字塔底的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学习、个性张扬、尝试创新。学生课上一次次勇敢地举手一次次被漠视,奇思妙想被视为一文不值,将会极大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赋予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9]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10]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及互动交流,参加实践活动或“模拟实践”,充分激发关于学习意义和作用的情感体验,读懂、理解当下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切身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作用和目的,就会逐步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学习就逐渐从枯燥无味转变为当下的责任和成长的义务,还可以成为学有所乐、乐在其中的活动。

3.注意课堂节奏。

缺乏等待、聆听、商讨和科学评价,形式主义的无效劳动充斥课堂,课堂效率将无从提高。所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有思考等待和“第二等待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巩固练习,要有适当的时间和标准要求;要通过有效指导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4.实施作业分层。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从而避免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高效的必要条件。

(二)转变教学范式

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对话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习得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奠定后续发展的内驱力和方法基础。

1.运用生成感悟,推进参与式教学。

传统教学强化认知,容易影响教育的综合实效。体验知识是现代课程的基本追求,练习中的运用(动手做题)、联系中的运用(学新用旧)、生活中的运用(解决问题)对于知识价值的实现有着崭新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生成情感、获得意义,将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收获在学习过程中的新的体验感悟,是新课改所极力提倡和重视的。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教师在讲解时,可先提示一下关键之处,让大家分析、议论,然后引出正确答案。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讨论、模拟、演练开始,练基础、练方法、练思维,通过坚持定期总结、经验借鉴、错题归因、策略分析和改进固化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知识体验和应变能力。

2.着眼知识建构,促进结构教学。

在学生初步掌握教材要领的前提下,建立对话平台,以问题引发思维碰撞,通过工具性、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性等方面反复的探究,以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体系,使学生把星星点灯式的零散知识点,编结成网状的系统知识树,并由此建立创新思维,就会有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感悟生成。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教给学生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习得这些知识生成的具体途径和应用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知识的“金砖”,更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点金术”,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追求。

3.提倡学生互助,尝试合作学习。

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是教学低效的一大原因。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异质的互助学习小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互补的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优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提升策略:助力学生发展

1.监控策略。

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育监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为此,教学至少要突出三点:心理监控,即对学生的学习心向、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情感态度进行调控,以正面激励为主,充分激起兴趣激发动机;行为监控,即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课堂调控,即激励导向,以表扬和示范为主要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学生自主内化,实现教书育人的高效。

2.引导策略。

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采用一系列有效的规则、方法和技能,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第一,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安排、主动认知和有效调节,以改善学习过程。第二,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资源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管理,提高学习资源管理水平,通过主动适应学习环境或调节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第三,引导学生建立认知策略,提高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的应用水平:灵活运用复述策略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熟悉性和记忆效果,对于简单学习通过重复可以提高掌握效果,对于复杂任务要先筛选出重要信息再进行重复,有效提高理解和记忆水平;善于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并进行深层加工,对于复杂任务的学习采用说大意、总结、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精细加工策略;善于运用组织策略将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重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更大的知识框架体系;建构新意义,以减轻学习负担,将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学习内容、知识结构的纲要。“会学”、“会用”是高效课堂的深层追求。高效课堂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也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唤醒和智慧提升,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中追求自己成长目标的责任行为”,引导学生生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持续成长,最终实现生命增值。

作者:李嘉玮 朱景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中学

[*本文系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办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农村初中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研究”(2010JG06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重构课堂[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5-65.

[2]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4-8.

[3]朱景光,龙丽.生命何以增值———学生课程权力的视角[J].教育参考,2015(4):30-35.

[4]朱景光,孙婷婷.高效课堂应关注学生什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2):88.

[5]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21-126.

[6]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北京:教育研究,1997(9):3-8.

[7]刘建宇,高婷婷.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创新教育,2008(3):29-30.

篇8

和学生一起研究学习策略是教师应把握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高效,很多教师非常喜欢交给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既有针对某一学科的,也有针对某一类题型的,当然也有通用性质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些学习习惯,听课技巧等等。这些学习方法,是教师的有益总结,对学生是有帮助的,但是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基础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的千变万化,纷杂繁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给必要的学习方法,我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以及学习对象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后产生的方案和谋划。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把握了学习策略的这两个特点,我们就有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标准,同样学生也有了创建自己的学习方法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到实践中去的时候,就如鱼得水,就不会盲目。其结果是不仅自己对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深入认识和改进,学生也有被动接受学习方法变成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师生在针对具体的学习方法切合中,以学习策略为出发点,总是能够找到师生都满意,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同时对于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习策略的引导,只有好的学习策略,才能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及时消化吸收老师的教学内容。例如文言文翻译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和同学探讨研究之后,我们采取“容忍模糊”(如果某些部分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不要终止,在后文中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猜测”(前后文结合猜测不清楚的字、词、句的含义,并继续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合乎逻辑)“重读较难的段落”(有时候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的策略。当基本策略制定以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修改,其结果是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都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甚至于把学文言文的一些学习策略迁移到了英文阅读上。

第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除了学习策略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正是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波动剧烈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成熟,心理层次向成年人靠拢;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幼稚和容易冲动又占有很大的成分。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堂学习。仅以学习动机的激发为例,很多老师还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往往会忽视学习动机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并得以持续和学习效果关系密切。当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习效果明显时学习动机会得到加强。当学习内容较难,学习成果并不明显,学生产生挫折感,这时候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反而让学习效率降低,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元认知产生焦虑,这个时候教师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我采取的方法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那就是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产生原因,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精神上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有人说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半个心理医生,这话一点都不假。影响学生学习的除了自身心理因素之外,学生的家庭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压力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高效课堂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第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自我,坚定信心,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人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性,即使是高中生有时也很难准确评估自己学到的知识。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元认知”,“元认知”即自我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思维或学习活动的支持和控制。教学中经常碰到有学生抱怨,自己感觉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但是考试的时候却发现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实际上是模糊不准确的。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交给学生心理学上“元认知监控”的一些基本知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不必讲授烦难的心理学术语,只要交给具体的方法就好。具体的方法可以是让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以及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学生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又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不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说说做这个答案时的解题思路。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那些可取,那些需要改进,那些错误应该摒弃。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调整学习策略,积极自觉地监视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以古文背诵为例,高中阶段需要背诵的古诗文较多,学生耗费大量精力背诵,其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时候学生抱怨背得越多,遗忘越快。这个时候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学生,遗忘是大脑的功能,不必抱怨,应该坦然面对并接受。另一方面我也给学生讲授一些记忆的规律,比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临时记忆,长时记忆等,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特点和习惯,寻找科学合理的背诵方法。同时坚定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对背诵过程中的遗忘能够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

第四,积累课外阅读,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课外阅读会给学生打开认识广阔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外阅读有着比语文课内学习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极好的催化剂。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标准,“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积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情趣和感悟能力,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如泛读发、浏览法、略读法、精读法、点评法、取舍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了选择读书和精读的好习惯,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进行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求内牵外联,用课内的精品去牵引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课外的营养滋养课内的理解。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中,先大致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的相关知识,又为学生介绍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谈到了现在很多大家对此书的评价和理解。在精彩的介绍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第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跟上时代步伐。

篇9

一、对“一讲三化”策略的理解

所谓的“一讲三化”即:“一讲”——讲解策略,“三化”——强化策略、内化策略、活化策略。讲解是感知,强化是训练,内化是吸收,活化是迁移。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从更新教师理念入手,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一讲三化”策略内涵、主旨,经过反复研讨,这一策略,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是学习策略的研究。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和策略,授之以渔,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多次调研、观课、议课、反思、跟踪等形式,推动了我校教师对“高效”理念的理解和落实。具体理解是:“讲解策略”是经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身的参与、体验,让学生深刻地感知策略的内容及操作步骤,“强化策略”是引导学生将系列的策略运用到一节课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也就是应用的问题。“内化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对刚刚经历过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出学生便于理解与操作的学习步骤,“活化策略”就是知训的迁移与应用过程,把学习策略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一讲三化”助推教师专业化素养

通过贯彻和落实“一讲三化”策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明显提升,实现了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落实。

1、促进教师的“备课”能力提高

通过运用“一讲三化”策略,能够清楚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原认识结构及最近发展区,能预测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是否得到根本落实,在促进文本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能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以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备课,这样,对教材的处理居高临下,驾轻就熟,避免了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总之,教师做到了把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源问题进行思想统领的融合。

2、促进教师“导播”能力提高

教师减少了课堂语言密度,教师讲的少了,问的少了,板书少了,增加了知识与思维的密度,精讲教学的重点。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了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促进教师的“调控”能力提高

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能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务于学的需要。教师时刻欣赏学生,能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尊重,使学生的健康情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理解、回答或解决问题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教师都能勇于承认学生的更优选择,给学生展示了一种观念“教师和教材不应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意识。

4、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

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做以基本的判断,反思哪些做法是让课堂气氛的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些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低效,并加以总结,完善教的策略。而且还能对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成果加以提炼,并成文发表,而且能自觉地与名师比对,看自己的教学与之还有多少差距。能把反思结果应用到下一节的常态课堂教学的备课之中。

篇10

观念转变了,参与课改的热情高了,此时教师最想得到的就是课改的实操培训。为此,我们分批派出70多名教师赴北京市及外省市课改先进学校去参观学习,在直接感受课改带来的震撼与喜悦的同时,思考课改的核心精髓,研究课改的模式与教学策略。我们还利用每周学习及假期的时间,开展专项系统性的课改培训及研讨活动,为教师顺利实施课改保驾护航。

经过实操培训,教师们感受到了我校的“师友互助,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是以师友两人为学习互助组,采取“先学后导,以学定导,学导和谐,互助共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育教学开放日,用班级文化建设巡展震撼人、凝聚人,用“师友互助,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励人、鼓舞人。由于我校为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的培训基地学校,所以在每年两次的开放日中,我校要接待来校参观、学习、培训的本市及各省市教师及领导近千人,师生们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

学校还为课改骨干教师搭建锻炼自我的平台。我校多名初、高中教师被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聘请为高效课堂培训教练员,他们多次赴外省市学校为那里的师生作“师友互助,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培训及授课。学校还多次选派初、高中的师生参加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主办的全国高效课堂初中、高中群英汇展课活动,并受到好评。我校的教师和干部还赴校外为兄弟学校的教师作“师友互助,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系统培训;他们还在各类市、区会议上作经验发言,分享我们的喜悦与幸福。

我校的“师友互助,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至今已实施两年多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校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课改,教师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教研风气浓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高了,他们静下心来备学情,认真设计导学案。课改使备课组更加团结,年级组更加和谐,教师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