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目标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5: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管理目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管理目标

篇1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篇2

管理原理是关于管理应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一般理论。管理原理散布于“管理学”教材之中,大学生应将其融会贯通,系统内化,在大脑中构建起如何管理一个组织的理论框架。管理教学较早就有淡化知识学习的观点,[1]近年来这一看法开始流行,认为管理教学应以能力训练为导向。事实上,形成管理能力虽然是管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客观上不存在能撇开管理知识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训练最终仍要实现一般能力与管理理论的一体化。从常理推断,有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能力训练应更为有效。另外,系统内化管理理论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强化系统内化管理原理这一目标,不可废弃或淡化。

(二)形成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即运用管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即向实践领域迁移“管理学”课程知识的能力。具体来看,具备该初步能力的直接表现是大学生能指出某一管理问题违背了管理的哪些基本理念、程序,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亦即能从整体上对实际问题有准确的把握。该初步能力的形成以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为前提,否则大学生只能用自己以往习得的知识及经验,或片面的管理知识来分析问题。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并不必然带来管理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因为管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在其中发现管理的普遍原理需要不断训练,大学生才能不为具体现象所蒙蔽、误导。现实中,大学生应用管理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差,[2]这一点虽被社会所充分认识,但其开发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3]

(三)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是指能对较为简单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简单管理问题是指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专业技术及复杂外部环境知识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班级管理问题等,此类问题研究耗时不长,难度不大,适宜初学管理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对简单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分析管理问题可以靠管理学知识,解决管理问题则最终要靠自己去研究,从而认识到培养自己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大学生熟悉管理研究过程,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增强信心,为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

(一)知识教学方法

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初始就向大学生展现管理原理的基本框架,由于“管理学”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易于理解,在课程初始就展示该框架不会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困难。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讲授都应与该基本框架关联起来,在基本框架下进行展示,以强化整体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大量案例,用案例展示好的组织是如何符合管理原理的,不良组织又是如何与管理原理相悖的。如此,大学生才会对管理原理生出信心,认识到管理原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中的知识作相应处理。知识点的取舍、重要程度排序、层级安排、关联关系的处理都应围绕实现系统内化管理原理的目标来进行。例如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政策指导矩阵的九个区域,这些知识过于细碎,且实用价值不大,不宜要求内化,以免增加记忆负担;再如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关心生产,人际关系学说强调关心人,二者合起来与领导方式理论的关心生产维度及关心人维度高度相关,在讲述领导方式理论时可进行说明,以利于大学生融通所学知识。

(二)能力训练方法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以案例分析为主。案例以简短为宜,在几分钟内或十几分钟内可演示完毕,时间过长,大学生的注意力将难以集中。案例应是真实的,这样才有说服力。[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学生在课外应研读约300个案例,这样才会对管理现象有广泛的认识。反复训练,对管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当大学生接触到一个案例,能较为全面地指出案例中不合管理原理之处时,其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就已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在研究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5]选择课题深入研究,仅仅将研究技能介绍给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可选择的课题有大学班级管理、校园开办旧书店可行性分析等。以大学班级管理研究为例,该问题研究需要提出班级目标、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当大学生能提出可量化的班级目标,且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支持班级目标时,他们就形成了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激励

(一)大学生激励

大学生能进入大学学习,其自我控制能力应处于较好水平,在一定环境下每天应能坚持至少八小时的学习。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中学阶段,强大的环境压力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在大学阶段,因环境宽松,很多同学坚持不了每天八小时的学习,另外,未来的就业压力不仅未能使他们静下心来,反而使他们逐渐变得浮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感到现实的压力,使他们能保证每天八小时的认真学习。具体措施有:1.严格期末考试。目前,大学考试一般较为轻松,要督促大学生加强学习,必须从严格考试这一关键环节入手。“管理学”课程一般为多位教师同时开课,因此,可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由教师集体精心设计考试试卷,同时集体密封评阅试卷。2.严格平时成绩。目前,不少同学没有做作业的积极性,敷衍、抄袭现象严重。由于抄袭较难确认,敷衍也难以定性,因此,可取消一般性作业,将平时作业定为完成管理问题研究报告。这样,教师在评阅大学生研究报告初稿、修改稿的过程中可了解大学生的努力程度,便于做到客观评价。3.加强过程激励。与课堂问答表现差以及平时作业完成不好的同学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篇3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62-01

一、从管理目标出发,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几个重要措施

1、建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

如果项目组织成员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臃肿,成员之间缺少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淡薄,人员流动频繁。就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出现 1+1

2、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2.1 建立继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

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在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2.2 堵住“四个漏涧”,实行“六项制度”

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汁委派制和项日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2.3 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

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3、优化质量管理,创造优质企业品牌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管制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到人

在施工前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同时严抓材料、构、配件质量。实行现场技术负责人责任制,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真正做到责任到人。

3.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好施工全程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是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即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4、安全管理

4.1 生产环节管理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的大事,施工技术员是工程的直接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在施工中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4.2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地土木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增强本地土木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施工企业和项目施工现场要制定本企业及施工现场有关食物中毒,传染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设置应急救援人员、配备、设备、器材,确保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进度管理

5.1 明确指导思想,增强施工进度控制的意识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建设,由于工程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对工程进度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负有重要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应尽的职责和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增强工程进度是求效益的途径的根本意识,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5.2 加强施工项目的信息调查和管理

注意有关现场施工条件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资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情况,辅助生产能力等。还要在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资料进行收集,并认真进行分析、整理,列出控制的约束条件,明确影响工期达到强制时限,为编制项目进度作好充分准备。

5.3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并建立沟通渠道

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的人员构架所有相关单位,包括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各级承包单位,必须设立明确的进度管理架构,设置专职计划员,计划员需具备一定生产安排经验,了解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能对施工进度动向提前做出预测。各单位生产负责人工作时间必须在岗,如临时外出须通知其他相关成员,并做出相应安排;各单位相互通告进度管理体系架构,建立本工程进度管理体系成员的纵向、横向联系总表。各级生产负责人、计划员之间,应及时进行指导、反馈、预警、建议等工作交流。

5.4 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施工进度控

篇4

第二条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是指招标人对拟订招标的科技项目事先公布指标和要求,众多投标人参加竞争,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选择中标人的行为。

第三条科技项目招投标的一般程序为:确定招标项目,选择招标方式,拟定招标文件,发出招标通知,接受投标方递交投标书,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公布招标结果,与中标人签订项目合同书。

第四条科技项目招标投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年度科技计划招标投标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招标

第六条*市科学技术局为招标人。招标人可以与*市其他部门、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对科技项目进行招标。

第七条招标人开展招标工作,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需要招标的科技项目已确定;

(二)科技项目的投资资金已落实;

(三)招标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已达到。

第八条科技项目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投标。

第九条根据科技项目招标的实际需要,招标人可以采用分段招标的方式,第一段招标主要是取得各投标人对招标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技术方案和标底的建议,以便完善招标文件;第二段招标最终确定中标人。

第十条科技项目可由招标人自行组织招标,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招标机构进行招标。

第十一条采用委托招标的,招标人必须与招标机构签订书面协议,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招(投)标活动。

第十二条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招标公告,并应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其它媒介。

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含三个)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三条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

(二)招标项目的名称和性质;

(三)招标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四)投标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五)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地点和时间;

(六)对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

第十四条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潜在投标人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国家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些证明文件至少要包括:

(一)投标人单位名称、性质、注册地、办公地点及法定代表人;

(二)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姓名、职称及研究方向;

(三)既往业绩;

(四)联合投标单位或合作伙伴的相关情况;

(五)项目所需的技术设施和设备条件;

(六)资信证明;

(七)近两年的财务状况资料;

(八)如有匹配资金,提供匹配资金的筹措情况及证明;

(九)相关的行业资质证明;

(十)国家规定的其它资格证明。

如果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数量不足三个,招标人应修改并再次招标公告或再次发出投标邀请书,并对新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直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投标人通过为止。已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不得再联合投标。

第十五条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要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标须知:明确招标项目的总体情况、参加招投标活动所应遵守的规则、投标文件编制的有关要求,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和开标、评标、定标的日程安排等。

(二)招标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目标、考核指标构成;成果形式及数量要求;时间进度要求;财政拨款的支付方式等。

(三)项目评标标准和方法:包括研究开发能力的真实性、技术方案的优越性、报价的合理性、按时完成项目的可靠性等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中各项因素的加权的办法。

软科学研究项目评标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内容:研究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能力的适应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时间和人力投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投标者的信誉等。

第十六条除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外,招标文件不得有针对或排斥某一潜在投标人的内容。

第十七条招标人按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出售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售出后,不予退还。

第十八条在招标文件售出后,招标人如对招标文件进行修改、补充或澄清,应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至少15天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购买者,并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对招标文件有重大修改的,应当适当延长投标文件截止日期。

修改、补充或澄清招标文件不得再次收取费用。

第十九条招标人必须对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其它情况进行保密。

第二十条从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发出之日到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不得少于30天。

第二十一条除下列情形外,招标人在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后不得终止招标:

(一)发生不可抗力;

(二)作为科技项目招标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

(三)有效投标人少于三家。

第三章投标

第二十二条投标人参加投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与招标文件要求相适应的研究人员、设备和经费;

(二)招标文件要求的资格和相应的科研经验与业绩;

(三)资信情况良好,从事过的科技项目没有违约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二十三条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投标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标人资格审查文件:包括投标人资格审查表及相关附件;

(二)投标函;

(三)投标书概要,主要包括:投标人的名称、主要目标及重点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进度安排、投标报价及主要构成等;

(四)投标书,其中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质量指标、风险分析的说明等;成果提供方式及规模;时间进度安排;投标报价及构成细目;承担项目能力的说明;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及招标文件要求的其他内容和相关附件。

以上投标文件需加盖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印章。

第二十四条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参加投标。

联合体各方应当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联合体中标的,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五条投标人应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期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指定地点。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应对收到的投标文件签收备案。投标人有权要求招标人或招标机构提供签收证明。

对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后收到的投标文件,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应不予开启并退还。

第二十六条投标人可以对已提交的投标文件进行补充和修改,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期前送达招标人。补充和修改的内容必须用书面形式作出,并作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二十七条开标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公开进行。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有关单位代表和投标人参加。

第二十八条开标时,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开启并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报价、技术目标及其它主要内容。如果发现招标文件密封被损坏,应宣布此次开标无效,并进行调查,确定再次开标时间。

开标过程应纪录在案,招标人和投标人的代表在开标记录上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九条招标人负责组建评标委员会。

评标委员会由聘请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总人数为7人以上的单数。评标专家应从符合要求的专家库抽取确定。

投标人或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进入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必须保密。

第三十条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过程和结果。

第三十一条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对所有投标文件进行审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投标无效:

(一)投标文件未加盖投标人公章或法定代表人未签字或盖章;

(二)投标文件印刷不清、字迹模糊;

(三)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规定的实质性要求不符;

(四)设有标底的,投标报价远低于完成项目必需的实际成本;

(五)以联合方式投标无联合协议书的;

(六)投标文件没有满足招标文件规定的招标人认为重要的其它条件。

第三十二条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澄清、说明或答辩,但投标人在进行澄清、说明或答辩时,不得超过投标文件的范围;不得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不得阐述与问题无关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向评标委员会提供新的材料。

澄清、说明或答辩的内容必须用书面形式记录。

第三十三条评标委员会按照评标文件中规定的综合评标标准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性评价比较;设有标底的,应参考标底。

投标人的最低报价不能作为中标的唯一理由。

第三十四条评标委员会依据评标结果,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向招标人推荐中标候选人。

评标报告为定标提供重要依据,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对投标人的技术方案评价,技术、经济风险分析;

(二)对投标人承担能力与工作基础评价;

(三)推荐满足综合评标标准的中标候选人;

(四)需进一步协商的问题及澄清、说明事宜等纪要;

(五)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排名;

(六)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签字)。

第三十五条招标人根据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三十六条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

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办法重新招标。

第三十七条招标人应在开标之日后30天内完成定标工作,特殊情况可再延长至15个工作日。

第三十八条定标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据此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十九条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分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第四十条中标项目应当列入*市年度科技计划进行管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篇5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10-03

和其它管理科学门类一样,教育科研管理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轨道,既要注意到它信息传播的属性和特点,同时也要尊重其行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基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设定,也必须遵循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科研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依托现代技术支撑进行高效、高端的管理服务,以追求和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服务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实质上与传统的常规教育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科研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目标设置的元素层次和技术含量要比通常的教育科研管理目标有所增加。而恰恰就是这些现代科技因素在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中地位的提升和强化,使现实的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更加趋于精细化的目标管理特征,从而形成管理内容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定的目标体系。

一、搭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是以教育科研管理组织为核心、以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和科研业务指导为内容、以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人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是具有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机构,这是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组织是管理最起码的先决条件。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由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职能作用的政策环境。它是构成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要素。

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最基础的平台。教育科研管理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视界面对的是信息的海洋,办公自动化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有了这样一个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无比简捷。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课题网上申报和评审,组织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可随机自主安排时间,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进行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因鉴定材料的传递繁杂,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因透明式的选择专家的方式,影响成果评审的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因申报项目数量的成倍增加,使管理部门无法承受等诸多问题。因为网上信息具有透明、公开和无限传播的优势,所以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充分、通讯快捷到达和远程管理功能,就必须建设网络通讯和网络管理系统。

二、开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宝贵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于教育科学事业来说,教育文化积淀和科研信息资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托,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依托。信息资源意识在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信息资源能否被充分开发和广为利用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能否有意识地主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层次和提升水平。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性的管理信息资源,还要重视潜在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现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经过表述已经成形的能被利用的信息资源。如,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规划管理的各种政策信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等。如同物质资源需要开采、发掘、加工,从而使其价值得以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产品一样,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开发性、可传播性和可增长性等特点,对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过程运作,实现其价值转化,以形成新的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求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具有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意识,要求管理组织建立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机制。比如规划管理政策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具体的现实情况,吸取和消化各地教育科研的特色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形成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此,既要有大量收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也要有筛选、分析与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政策体系并广泛的传播。所谓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个人在认识和创造的过程中,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虽然可以被自己利用,但是却非常容易忘却而丢失,并无法被别人利用,所以说它是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因此,我们要建立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经常记录并把它表述出来,与现实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加以开发利用。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的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要重视隐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就是现实资源中表现较为明显且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上例中有关规划管理的政策性资源。要对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一是增强信息资源的创新性,二是增强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对称性。譬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提高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做好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就可以无限提高教育科研的工作效率。所谓隐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中小学教师经常被管理者视为管理对象,对他们进行管理。如果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和管理程序的训练,使他们懂得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对自己承担的课题进行管理,并向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工作的协助者,从而增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又如,有意识地对各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研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也是充分变相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和设施的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主要的信息资源,除了上述介绍的信息技术性资源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外,还有规划性资源、课题性资源、成果性资源、学术性资源、通讯性资源等大量多种多样的资源。规划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指南、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包括指引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的教育科研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教育科学研究选项的课题指南的研究,控制教育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动和激励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措施的设计等等。课题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申报、课题评选和过程管理等,包括为筛选课题而进行课题申报,彰显课题研究价值的课题评审,加强课题研究秩序、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过程管理策略等等。成果性资源主要是指成果应用、成果转化和成果开发等。包括教育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扩大应用价值的辐射推广,提升成果价值的再次开发等等。学术性资源主要是指学术交流、学术规范和学术培训等,包括引领和提升教育科研的学术交流,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培训等等。通讯性资源主要是指网络通讯、新闻等,包括消解信息不对称状态,提供网上办公条件以及增强信息交流效率的通讯网络和教育新闻的措施等等。上述种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资源体系,从而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构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的构建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基础。信息技术及其网络体系不过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和物质条件,专门负责科研管理信息编制、、接收、处理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才是管理系统中的根本性因素,由此构成的庞大的信息化组织网络环境在系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组织性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组织,以及组织职能和管理人员所构成的组织环境。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论是在组织理念上或是组织形式上还是组织内容上,都与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力资源有所不同。

在组织理念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是传统的如何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考量,而是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设施统筹人与机,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地完善和升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下转119页)(上接11页)提高人应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地研究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功能,整合人的思想、人的信息技术能力、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人机功能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作用,就会最大限度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篇6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 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目标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现代的管理思想。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既是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要求。我院自2006年实行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以来,推动了科室管理 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整的档案资料。

1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必要性

科室是医院实现其功能的最基本单元,是医院工作目标、领导管理意图最直接的实践部门,也是医院面向社会、服务患者的最直接窗口,医院管理的基础在科室。院科两级综合目标 管理在于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科室管理职责与管理目标,促使全院各科室及其管理者围绕医院的中心任务,将“目标”贯穿于科室管理的全程。按照确立目标、展开目标、实施 目标、评价目标的流程,对医疗质量、科室管理等工作进行量化。规范各项医疗制度,改善服务态度,促进医疗工作的优质、高效、低耗,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2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档案的内容

2.1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材料

根据上级卫生部门所制定的行业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和医院所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和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以及综合管理责任制管理标准,我院编制了《院科两级综合目标 管理评价考核手册》,手册分为临床医技和行政职能科室两部分。临床医技部分又分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和医技部分,包括效率质量、事业发展、行政管理、党建行风等160多项指标。行政 职能科室分为三部分:一是公共评价部分。这是所有行政职能科室规范管理都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是基础部分,大部分由分管院领导做出评价。二是业务工作测评部分。这是行政职能科室 工作好坏的评价,由院领导、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职工代表共同测评。三是否定指标及奖励分。

每年11月份,分管院领导组织召开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修订会,包括参会科室院办、医务部、护理部、人力资源处、科研处、教学办等20个行政职能科室。各科室根据当 年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及上年度考核执行情况提出修订意见。各科室的修订文稿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医院档案。

2.2相关调查问卷、报告及结果分析材料

为了了解福建省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我院在福建省卫生厅的支持下,对全省110所县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医院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开展情况、院科 两级综合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及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一些知识进行调查。调查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进行,每个医院1份,由院领导、行政职能部门管理者或临床医技科主任填写完成。这些 问卷及调查结果是对福建省县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医院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开展情况最全面和真实的记录,对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起着指导和参考作用。

2.3相关文书材料

各级各部门文件、管理规范,每年我院实施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实施标准、获奖科室表彰材料等文书档案。

2.4各类统计报表

各类统计报表包括全院38个临床、13个医技科室、24个行政职能科室的考核执行表、得分表、排名表、评估结果分析表等。

3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档案的建立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档案的建立可以按照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也可以采用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数字化管理;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医疗管理系统, 实现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在线存储与应用。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法能够实现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充分利用,是发挥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重要作用的良好选择。

4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档案的应用

4.1增加了医院科室内部的凝聚力

综合目标管理作为统一标准,充分发挥了科室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使职责更加明确、公平。同时,使科室负责人和员工有了共同的目标,使医疗护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的,塑造了 共同为实现综合目标而努力的良好氛围,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提高了护士医疗队伍的整体质量。

4.2规范了科室管理

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档案的建立促进科室考核更加量化,更科学、严谨,减少了人为因素,院领导有了管理科室的有力抓手,医院工作任务更易下达。临床医技科主任明确了科室 管理的内容与任务。评先评优有了更客观的评价,改变过去“凭印象”的先进评选方式。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起到一个管理风向标的作用,促进了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4.3对于创建“平安医院”以及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评审各项工作要求等,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医院将上级卫生部门关于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建设、等级医院评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等各项内容和要求,也融入到责任书的具体工作指标中,使综合目标责任管理 制的实施较好地结合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工作要求。医院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始终围绕“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效率”的宗旨,逐步健全 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内涵得到明显提升。

篇7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岗位分类为前本文由收集整理提,以业务流程为依据,以smart原则为标准,以科学可考为要求,充分考虑岗位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考的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

何谓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概念,指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这种方法,并迅速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很多企业推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标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都应用了目标管理理论,切实提高了组织绩效,提升了管理水平。“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有助于调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通过自我目标管理,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运用目标管理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在目标的设置阶段中,应该严格遵循smart原则,即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重要原则,s代表明确性(specific),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t代表时限性(time bound)。

如何应用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应用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目标分解阶段、指标制定阶段、指标评价阶段,最终确定各类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以岗位分类为基础,做好准备工作

在开展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前,要提前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一是做好岗位分类,区分管理类、业务类、生产操作类和服务类岗位。二是分析岗位特点。管理类岗位突出计划、管理、组织、协调职能,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业务类岗位具有管理岗位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注重定量指标的考核;生产操作类和服务类岗位则突出执行职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三是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出能够准确反映岗位工作内容的《岗位说明书》,工作职责中能够涵盖该岗位所有关键绩效指标。

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完成目标分解

第一个是企业战略目标层面,绩效指标要根据战略目标、年度工作任务及上级要求进行分解,列出一个分类清晰,以量化指标为主的目标清单。第二个是各部门层面,根据战略目标层面的目标清单进行分解,列出各部门的目标清单。第三个是员工层面,根据各部门的目标清单,依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各类岗位,制定出各类岗位的目标清单。//html/jianli/

以smart原则为标准,制定考核指标

在指标制定阶段,要以各类岗位的目标清单为依据,结合岗位工作特点,确定具体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库。

篇8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服务对象;绩效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pharmacy department;service object;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310-02

0 引言

医院药学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以及一系列与医院药剂科工作相关文件的出台,如何提升药剂科的服务质量,满足病人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成为现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现代医院药房的工作中心正在由药品供应为中心到病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们探索出一种以服务对象为考核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以服务对象统一了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同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来体现药房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潜能[2]。实行绩效管理,引导职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从而推动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绩效管理的定义绩效管理指管理者和职工就工作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而达成的共识,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促使职工成功达到目标的管理方式。绩效管理的意义首先可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在一定时间内由总目标决定药剂科班组到个人的责任和分目标。

1 服务对象与考核项目

1.1 门诊中、西药房 服务对象包括门诊患者、急诊科、门诊各临床科室、收费处、化验室、放射科、同位素室等。门诊患者是门诊药房的首要服务对象,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乃至社会对医院的医疗服务的评价。门诊药房对患者影响最大的服务内容有调剂差错率、服务态度等。目前,调剂差错率基本是以患者的投诉率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患者没有发现的差错或经当场纠正的差错就难以衡量,服务质量更是如此。因此应该制定直接面向患者的考核项目。例如在患者开始就诊时就发放一张考核表,由患者对药房的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来打分,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门诊患者的考核项目可以有差错率、态度、等待时间、有无缺岗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明细和评分档次,就诊完毕交给门诊办即可。

门诊的其他与药品发生关系的科室实际也是门诊药房的服务对象。药房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这些科室的医疗质量。急诊科、门诊各临床科室、化验室、放射科、同位素室等门诊部门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药品调度是否及时,调剂是否差错,常备药品是否缺货,注射单的填写,以及和临床科室的配合度等等。制定面向这些科室的考核项目,由这些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来打分,交由门诊办汇总,就可以考查药房对门诊各医疗科室的服务质量。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6.35.082

1 应用目标管理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1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工作目标,并在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调查研究表明,完成工作目标的最大动力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管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将教师应完成的工作分解、细化,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公平地实行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最终达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1.2 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管理者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会制定相应的教学和业务考核目标来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积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达到目标的条件,比如,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1.3 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教师都会有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并希望得到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的机会。目标管理有效地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业绩目标进行了挂钩,使教师在完成学校业绩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和发展。

1.4 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双向沟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将重点放在和教师沟通和听取教师反馈意见上,做到经常性的与教师沟通。同时,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也应该认真解读和理解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在遇到问题、矛盾和冲突时,应主动与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和反馈,共同促进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1.5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学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引入目标管理来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将教师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密切结合的绩效管理方式,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的缺失

2.1 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偏离了真正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考核而考核,作为管理者只关注考核的结果,而不关注考核的过程,更忽略了考核真正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2.2 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岗位职责是绩效考核的标准,这需要通过岗位分析来明确。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岗位分析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这就导致岗位职责的界定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同时,考核指标的运用也多为定性指标,很少用到定量指标,这样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无法达到考核的目标。

2.3 考核等级分布无弹性

在对教师考核上,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根据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考核,没有体现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按照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进行考核,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的名额分配都会参照单位编制人数实行强制分布,优秀的指标按15%的比例,不合格的指标按10%的比例分配给各个考核单位,这样,就会出现绩效突出单位的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表现良好的教师也可能因为此名额分配比例被强制评为不合格,这样势必会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从而失去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的激励作用。

2.4 考核过程有失公平

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核时采取每年优秀“轮流坐庄”的做法,有的则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这些考核过程看似有“人情味儿”,但实际却有损考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丧失了目标管理考核应起到的作用,使得真正优秀的教师工作热情受到了打压,有失公平,达不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特别是当考核结果逐渐成为评聘职称、晋升职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后,这样进行考核更是违反了公平理论,其结果适得其反。

2.5 考核过程缺乏沟通与反馈

在考核过程中不重视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是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执行绩效考核时的普遍做法,往往一个新的考核办法出台后,没有过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其理解和解读文件精神,这样就会出现教师对考核办法的理念和导向缺乏理解。特别是在考核过后,考核者通常没有和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也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了。

3 基于目标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的管理对策

3.1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立

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就是目标的设立。湖北商贸学院全面引入目标管理,学院院长代表学校和各部门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签订,代表着学院的工作目标更明确,责任更具体,也代表着各单位、各部门的郑重承诺。在目标责任书中,突出了考核指标的明确性,尽可能将目标量化为具体数据,如对完成具体工作时限的要求,只有明确地确定完成时间或日期才能对各项目标进行监控和评价。

3.2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需要将整个学校的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学院、各个教研室和各个教师身上,当每个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自己的分解目标之后,整个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以湖北商贸学院为例,学校的总体目标明确之后,各学院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对学校的总体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者,包括各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然后各个教师再按照各学院、各教研室的目标要求,制订各自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3.3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实施与监控

目标分解之后,管理者需要实时关注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认真检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偏差。所以,落实是关键。在目标落实上,需要强化措施手段,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要预见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湖北商贸学院的目标责任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会利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监控目标实施过程中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人和事,深入沟通,纠正偏差。

3.4 目标考核与奖惩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起点,目标完成情况是目标考核的终结。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湖北商贸学院,目标考核的最终形式是年终考核,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评价工作组,分学院、分部门,按签订的责任书逐项考核,逐项打分。之后,再按各单位考核的等次,由学校办公会决定,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优秀指标,也就是优秀百分比。考核结果确定之后,学校会对优秀部门、优秀个人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学院与学院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执行的标准是一致的,同时也是科学、合理的。

3.5 信息沟通与反馈

在目标管理体系中,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取大量的信息是设立目标的依据,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与转换,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湖北商贸学院非常重视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每双周的周二下午定为校领导接待日,所有教职工,包括学生在有问题和情况要反映时,都可以在这天下午和校方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志政.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赵秀荣.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5).

篇10

1.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全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引导学生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及进入旅游管理行业的必修知识。其前期课程的安排主要有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英文、旅游心理学、客源国概况、礼仪形象学以及旅游美学;后期课程主要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行为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文化、导游学、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旅行社经营管理课堂上一直没用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授,选择大多也是比较陈旧,而且实践性较差的教材。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限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笔试考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转变:突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师资培养与业绩考核等方面,努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态度、知识、能力为课程的培养方向及主线确立教学改革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考核目标三个层次。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结合高校创新创业工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考核目标上要求学生把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通过考核提高其综合能力。

2.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内容的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十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是旅行社的概述,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历史;第二章是旅行社的设立,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的程序,旅行社的组织结构设计;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特征与分类,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线路设计;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市场细分,旅行社的营销组合策略等;第五章是旅行社的计调业务,主要包括旅行社服务采购,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及计调部的管理;第六章是旅行社外联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外联业务洽谈与合同签订,旅行社信息来源与客户计划操作管理;第七章是旅行社接待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接待业务概述,团队及散客旅游接待业务,导游人员的管理;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主要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的概述,旅行社与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及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第九章是旅行社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第十章是旅行社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品牌化战略,旅行社集团化战略,旅行社国际化战略。

2.2课程实训内容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调整部分体现在实训内容的增加,实训内容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实训内容依据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安排,例如在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以自己及家人为旅游者,按其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依据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的理论内容,为其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的设计以及产品促销设计,通过学习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其他章节在理论讲授之后进行相应的旅行社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3.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学生合作互助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劲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引用旅行社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

3.2考核与评价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训考核与期末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10%,实训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70%。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展示等;实训考核包括学生上机自己设计行程,并且通过整个旅行社后台操作进行,以每个人的最后结果进行评价;期末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三部分分别为满分100分,以各个部分得分再进行系数相乘得出最后的考核成绩。(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中晶,张健,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