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2016〕77号)等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专业化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心理危机指个体或群体无法应对超出自身资源和应对能力的事件或境遇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预防指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调适、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体或群体极其相关人员采取及时、专业、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恢复心理状态平衡,实现个体或群体成长。
第三条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科学干预的原则。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强化危机预防意识;要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增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与有效性;要保证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信息通畅、判断准确、处理果断、工作到位和协调配合;要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危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保卫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团委、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具体负责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做好宣传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指导等工作,指导学院及有关部门按程序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第五条 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上报、转介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与跟踪工作。
第六条 各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寝室设立心理安全员,可由寝室长兼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协助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关注、帮扶工作。
第三章 预防教育
第七条 心理测量与约谈。开展新生心理测量与约谈,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科学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 课程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第九条 宣传教育。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班会、讲座、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的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助互助。
第十条 咨询服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章 危机预警
第十一条 预警对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应作为预警对象予以特别关注:
1.心理测量与约谈、学院谈心谈话中筛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
2.入学前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近亲属有类似行为,当前情况稳定的学生。
3.遭遇重病、性危机、暴力、重大自然灾害或变故等应激事件的学生。
4.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存在问题,且社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的学生。
5.长期缺乏家庭、朋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
6.情绪极端不稳定且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学生。
7.性格过于孤僻、偏执、冲动,或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学生。
8.亲历或参与处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
9.因其他原因导致情绪、行为有明显变化的学生。
第十二条 上述预警对象近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或符合附件所列症状的,直接转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1.多次流露死亡念头(通过多种途径谈论死亡、自杀计划和方法等)的学生。
2.不明原因突然赠送他人具有个人价值、纪念意义的礼物,无端请客、致歉、祝福或告别的学生。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高度焦虑、恐惧、异常低落,或突然从极度低落变为平静的学生。
4.出现其他可能导致恶性心理事故征兆的学生。
第十三条 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1.学校预警
学校要完善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方案,指导学院做好预警学生的日常关注与相应管理工作。
2.学院预警
学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定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及时向学校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3.班级预警
辅导员要发挥心理健康委员等学生干部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向学校和学院报送预警学生信息。
4.宿舍预警
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心理关注和帮扶工作,及时向辅导员报告预警学生信息。
第五章 干预措施
第十四条 干预对象及措施。根据学生心理状态、风险程度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从重到轻,建立“危急期-治疗期-稳定期-痊愈期”四级干预制度(具体详见附件)。
第十五条 保留材料。学生辅导员要全程记录危机干预过程,及时汇报进展,保留学生签订的承诺书、医院诊断证明、门诊记录与检查结果等各类材料,干预结束后3日内将以上材料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报送至学校。
第十六条 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学院院领导、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要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保密工作,心理危机学生相关材料由学生辅导员保管,未经批准,他人不得随意借阅。
第十七条 责任追究。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要服从领导、统一行动、认真履责,对因以下情况造成恶性后果的个人或部门,学校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具体如下:
1.接到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后,故意拖延或不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指挥而延误干预时机。
2.故意隐瞒、不及时上报心理危机学生。
3.不执行学校领导组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意见或擅做主张更改干预措施。
第十八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建议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九条 心理危机学生请假或休学治疗,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严禁无人监管、未经治疗的心理危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第六章 跟踪服务
第二十条 因心理问题请假或休学的学生申请返校或复学,应持请假或休学期间治疗病历、一周以内二级甲等以上专业机构(含二级甲等)的诊断证明等材料,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评估合格后,方可返校学习或复学。
第二十一条 学生辅导员要每月更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辅导员工作出现变更,要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相关信息和跟踪服务的交接工作。
第二十二条 经干预后适合在校学习的心理危机学生,学院要积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辅导员要定期约谈掌握其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心理安全员要协助做好日常关注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定期跟踪回访,做好风险评估和信息反馈。
第七章 工作保障
第二十三条 队伍保障。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人员,学校专职人员每年接受不低于4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学校定期对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
第二十四条 条件保障。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15元/生的比例拨付。各学院每年应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第二十五条 制度保障。校院班舍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CHEN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rt cri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often a problem family in the back of a problem. The “five early” defense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 students a little problem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long-term follow,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car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as their loved ones, To understand them, to accommodate them, you will get an unexpected harvest.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be gradual, slowly guide, long-term tracking,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se
1 案例?介
由于一起隔壁宿舍同学的自杀事件,使得A同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夜不能寐,晚上用被子把自己整个人都捂住,还是害怕,睡不着,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寝室,对各种声音和物体特别敏感,对自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脏东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连续两个晚上凌晨一两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让辅导员陪她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干预,A同学成功战胜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案例发展过程和干预措施
2.1 发展过程
2.1.1 发现期:积极稳定情绪,详细了解情况
2014年9月20日,A同学凌晨两点多给辅导员打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害怕,睡不着,她们(室友)都睡了,叫她们不理我,我好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听到这样的话,也把辅导员吓出了冷汗,处在深睡期的辅导员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来,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害怕,害怕什么?她把原因告诉了辅导员,她们的聊天将近一个小时,不知道何时两个人都睡着了。2014年9月20日上午9点辅导员把她叫到成长辅导室,以聊天的形式再次详细的了解了她的情况,包括她害怕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性格的评价等等。其次,联系她的家长,一方面将A同学的情况向她的爸爸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了解A同学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第三,约见了她寝室的另外两名室友,了解A同学最近的情况。
2.1.2 研判干预期:用心关爱,取得信任,劝导咨询
2014年9月21日凌晨一点多,A同学们还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她们又用QQ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后,辅导员试着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把辅导员当成她的姐姐,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辅导员,她听了很高兴,欣然的接受了,之后他都会主动的找辅导员说她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也主动叫她一起吃饭聊家常,下寝室去看她,像对待妹妹一样的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在被关爱,之后晚上她再没在凌晨给辅导员打过电话,辅导员问她是不是不害怕了所以没打了,她说不是的,辅导员觉得你每天上班也很辛苦,辅导员还那么晚给你打电话,辅导员觉得不好,听了她说的这几句话,辅导员非常的感动,也立即给予她表扬,并告诉他实在还是很害怕的话不要压抑自己,尽管给辅导员打电话。之后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又发现了她对自己的出生、长相极度的不自信, 所以除了缓解她的害怕心理外,还需帮助她建立自信。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几次尝试后,她慢慢能够接受,但是她想周末回家一趟调整一下看看。
2.1.3 治疗期: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成功咨询
2014年9月23日下午返校后,她跟辅导员说好一些了,暂时还不想去做咨询,但是9月24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又很害怕了,因为有人又跟她提起了那件事,辅导员约她在辅导员家楼下见了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紧紧的靠着辅导员,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问辅导员旁边篮球场是有人在打篮球的声音吗?辅导员说是的,他又问前面十几米处走过去的是人吗?辅导员说是人,那里是有人走过去了,别怕。一直到十点多钟,辅导员把她送回寝室,陪她在寝室又聊了约半个小时。9月25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要求要去做咨询, 辅导员说好,辅导员马上帮你预约。挂了电话辅导员立即给校心理中心打了电话,给她预约了第二天中午的心理咨询。做完咨询后,她认为好一些了,咨询师说的她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还是会感觉害怕,并承诺会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试着改变的。随后辅导员和那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咨询师的评价:她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胆小,加上这次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离她太近而导致的,需要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她继续进行咨询,防止恶化。
2.1.4 恢复期:继续跟踪,恢复正常
接下来就是鼓励和督促他继续进行咨询,经过三次咨询后,她自身感觉好了很多,不那么害怕了,室友对她的评价:比以前好多了,晚上不会因为害怕的睡不着觉和吵醒室友,自己可以在寝室有人的情况下,独自去洗漱台和洗手间。辅导员继续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找她聊天,下寝室,她自己也会很主动的找辅导员聊她的事情,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基本上走出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2 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向院学工领导汇报了A同学的情况,和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起初步制定了对A同学害怕心理的干预措施。第二,对A同学的两名室友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了解A同学的情况,帮助密切关注A同学的精神状态、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督促她们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尝试让A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第四,与其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将A同学现有的害怕心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告知其父母,?f服其父母多关心A同学,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帮助其缓解胆小害怕的心理。
3 案例思考
3.1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该案例中,首先,A同学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父母和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奶奶年迈多病。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关爱太少,经常殴打谩骂她,很小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妈妈和奶奶信迷信,相信鬼神说,在他们的熏陶下,A同学也相信鬼神说,即使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还是会相信会害怕。爸爸是个话很少的人,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家里基本上是妈妈说了算。A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情不深,甚至有些恨她的妈妈。其次,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太少,知道了A同学在学校的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忧,这是A同学缺乏安全感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3.2 “五个早”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干预、早控制”的五个早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对指导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其中早发现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发现了才能继续进行之后的工作。而要做到早发现,必须要疏通我们的信息渠道。该案例中,很显然,A同学在自己出现恐惧心理的初期,自己主动寻求了辅导员的帮助,以至于我们及早发现了问题,才使得A同学的情况没有恶化。
3.3 信息渠道的疏通和信息员的培训质量是基础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6-03
前言
目前,国内外对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不多。陶格森,陈中永等人,分析了心理危机对个体造成的危害及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在认真分析研究了国韧庋д叨孕睦砦;的定义和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发现了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其干预模式的局限性,对心理危机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他助”――是指专业人员对危机个体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协助其调动内部资源以应对面临的困境,其目标是自助。“自助"――是指接受干预的受助者变得有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治疗,这也是传统的干预理论的目标,而我们认为对个体而言这只是个过渡阶段。“助他"――是本干预模式的目标,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通过“助他”强化和提高自身的“自助水平”,更高的“自助”水平又能够提升他们“助他”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干预,引发危机个体“自助与助他"的良性循环。这是对于个体而言的,每个个体的自助与助他,对于群体来说则是一种群体的自助。理论假设:遭受了挫折,调动其内部资源无法摆脱痛苦而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其根本原因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而心理上暂时脱离了社会。任何迫使他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措施都可以缓解或消除其痛苦程度,使其摆脱危机状态,培养其理性思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心理免疫能力。并运用生活常识、社会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情绪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精神的主客观分析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对这一假设。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问卷 352份,回收率99.15为%。其中有效问卷是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
2.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以开放式的放对同学进行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35个题目,包括等对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和身边朋友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及对身边朋友突发心理危机的处理方法,做事常持有的态度心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以及分析与恋人、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和状态,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里学习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毕业后工作的期待与展望等采用无记名集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回试卷。
3.统计学处理
问卷收回后,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现状
1.1 西南医科大学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表1提示:从整体看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程度上。
如表2所示,学生会干部对其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占2.70%,学生会干部了解,知道其定义及具体事例的占9.21%,69.74%的学生会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18.42%的学生会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期队干部中26.67%了解知道其定义,73.33%的期队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班级干部中仅2.13%对心理危机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11.70%的班级干部了解心理危机,知道其定义及具体案例,班级干部中63.83%同学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22.34%的班级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无职务的同学中,很了解的占3.23%,了解的占6.45%,了解一点点的占71.61%,还有18.71%的无职务的同学对其完全不了解。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在本次调查中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显著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
2.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
2.1 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倾诉性别选择的现状
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问题,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措施都不一样,他助-自助-助他模式可以帮助同学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外界的帮助,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解决问题。
上述的描述总结了本次调查问卷同学的大概情况,接下来,我将从性别、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情况,性格四个维度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处理及态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性别角度出发,男女同学无明显差异(P=0.01,P〈0.05),其中有40.59%的同学认为日常中遇到问题时,认为很需要倾诉对象,且两到三个最好,42.06%的同学认为需要倾诉对象,但是最好是一个,另外还有13.53%的同学觉得有没有倾诉对象没多大影响,仍有3.53%的同学觉得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干扰别人。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会选择一到三个倾诉对象,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表3)。
从政治身份的维度分析,发现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倾诉对象的政治身份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集中在一到三个,此外,不同政治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其中党员中33.33%的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66.67%的选择一个倾诉对象,预备党员里有14.29%的学生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57.14%的预备党员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28.57%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多大影响,41.77%的团员认为需要两到三个倾诉对象,40.51%的团员认为最好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13.61%的团员认为倾诉对象有没有都可以没多大影响,3.80%的团员认为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打扰别人;群众中,认为倾诉对象很需要,两到三个最好的占28.58%,64.29%的群众认为倾诉对象最好是一个,还有7.14%的群众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有什么影响(表4)。
最后从性格维度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倾述对象上有无明显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
3.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程度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P=0.10,>0.05)故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中: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3.4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42.74%,对其不了解,从未去过,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4.44%,还有9.40%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女生中: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4.5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34.39%,对其不了解,奈慈ス,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3.44%,还有17.65%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由此可见,相比而言,对心理咨询室的了解上男生多于女生。
从性格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没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16,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以西南医科大学355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因医科院校的专业性与其他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4.2 心理危机认识程度
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个体或者群体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行为,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货遭受挫折和即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在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且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面对和正视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心理学发展的障碍。因此,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主力军,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显得更为重要,本次调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对在校的大一新生随机发放问卷,但由于我校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院校,男女比例显得不太均衡,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总体来说西南医科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入学的心理常识普及可以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本次调查中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因此可以对于不同的任职同学采取不同的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4.3 倾诉对象选择的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西南医科大学选择倾述对象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P〈0.05),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0,0.05),总体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倾诉对象的选择并没有特异性,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数量集中在一到三个,因此心理学的教育也可以从这种倾诉的小集体着手进行,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考虑整个倾诉小集体一起进行心理咨询,从个体咨询到小群体咨询,从而达到更加稳固的效果。另外还有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宣传他助-自助-助他模式,使这17.06%的同学能够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出现。 (2):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2,0.05),由此可选择针对不同性别的同学进行分开,使用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针对男女不同性别,以及各自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本次关于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上,我校被调查同学对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的了解及认知程度不够 可考虑采用上诉方式进行探究。
5.本研究需要改进方面
1)关于他助-自助-助他模式的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使得在准备时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问卷设计时针对性不强,导致问卷题量较大。
2)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3)问卷在修改过程中,没有考虑完善,题量过大,被试者答题容易出现疲劳,录入数据时也容易出现差错,针对性不强,类似的题型出现太多。
4)在问卷调查中因为题量过大,而对助他方面的题几乎没有涉及,是本次问卷调查设计的失误,今后研究中尽量改正。
参考文献
[1] 陶格森,陈中永.“他助一自助一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呼和浩特010021
[2] 关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助-自助-助他”资助体系构想[D].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3] B.E.Gilliland.IL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_4.
[4] B.E.Gilliland.R.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31.
[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0.
[6]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3.
[7]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0.
作者简介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第一,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相对了解,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辅导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导员通常熟悉其所在院系的专业背景与学术氛围,可以在考虑到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独特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结合本次培训专家老师们的讲解以及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将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危机预防离不开日常的宣传和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班级群、班会及新媒体等阵地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求助等。提倡同学之间、班级成员内部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集体环境,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校园集体心理氛围。
2.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
作为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学生访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在学生不太主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任课教师、舍友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在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指导、感情问题等时真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陪伴他们去面对问题。通过接纳与倾听,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3. 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加强朋辈辅导的力量
学生党员、学生会、班干部、宿舍长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骨干助人能力的培训,给他们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与同学沟通,主动关心同学,为同学们服务。学生骨干还应起到桥梁沟通作用,能够及时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老师,协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识别、关注重点对象,重视新生普查和危机排查
大学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体新生的心理素质普查,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学习和生活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和症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帮助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同时辅导员需每学期开展危机排查,对在校期间有感情问题、家庭重大变故、就业障碍等方面的学生予以识别,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以发现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具有自杀及伤害他人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的帮助。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保证学生安全是关键,以预防为主,对于危机干预对象进行全程监护,以使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区别。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掌握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代替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当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并不是一无是处。
高校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首先就是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相关知识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知识,这样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站在学校一线上的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起到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路者。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都是很必要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重于干预,学生遭遇心理问题的前期,肯定会表现出心情不好,心事重重,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主动寻求朋友、同学、辅导员、学校、家长的帮助,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他们也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我觉得学校应该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一定要让学生知晓学校有相关心理健康的服务,要让他们能感受到他们遇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是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的。
另外,心理学生信息库非常的重要,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我们应该完善好心理问题学生信息库,尤其对于那些有几任辅导员的学生更为重要,通过信息库,后任辅导员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最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正确理解。比如沉湎于网络,厌学,学籍预警,缺乏责任感等等,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如何应对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大学校园里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学生们扫除困难,铺平道路,我想这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心愿。但是,尽管我们认真负责地工作,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如果发生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了严重后果,会出现的情形有:①家长不配合,把责任全盘推卸给学校;②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③心理危机导致学校进入司法程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愿看到的事实。作为辅导员老师,首先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学会做好记录;在学生心理危机的现场,如果老师有遭遇伤害的可能,应该保护好老师避免遭受伤害。可能有些辅导员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某段时间,你的某位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紧张,担心,有可能学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我们老师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去排解压力,排解烦躁,学会向家人和同事倾诉。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引发了各种心理危机。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
(一)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卑症。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的,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学生的“伤痕心理”较重。于是学生感到困惑与迷惘,产生一种失落感与自卑心理。
2.厌学症。目前有不少高职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焦虑心理。高职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失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系统的失衡状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
经心理普查和工作实践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通常有以下表现:1、常常失眠,无食欲,消化不良;2、抑郁,情绪低落、淡漠;3、对任何事都没兴趣;4、肌肉紧张、头痛、心疼;5、极度的焦虑;6、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7、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8、愤怒、自责和羞耻;9、想轻生。
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干预实践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的影响,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近三年来,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有22例,成功干预了18例;4例退学,干预失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在笔者的工作中,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时,由于处理得当、反应及时,基本上实行了成功干预,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学校应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干预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通过观察和倾听,迅速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并迅速将情况转告家长和有关人员进行干预。
第二步,保护当事人安全。要给当事人精神支持,适当的激励能使其有足够的信心渡过危机;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看护,确保自杀者的生命安全,并要注意危机干预者的人身安全。自杀者的生命安全是危机干预的核心任务。
第三步,提供宣泄的机会。给予当事人以心理支持,争取与其保持沟通与交流,注意多倾听、多肯定,使其尽可能多的将烦恼和困惑得以渲泄。
第四步,心理辅导。在给予危机者一些支持和帮助的基础上,提示他调整思路,给予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改变认知,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9-02
一、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压力急剧增加,再加之一些如失业、离婚、人际冲突等针对个体的负性事件,人们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痛苦、焦虑、抑郁以及无助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由社会和个人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令人担忧。目前已有许多心理学领域正试图通过从心理层面的多种角度来进行防范和干预。在临床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是由负性事件或应激状态引发的病态心理导致的,病态心理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以临床心理学更加适合对社会心理危机和社会恶性事件防范和干预。因此本文考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该学科的专业优势,试图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临床心理学及其作用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心理测定、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明确的理解,并且将从个体身心诊断和生活史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对个体生活状况进行的观察、分析综合起来,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临床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矫正那些导致心理问题病态心理,它不仅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发生了什么问题,更关注这些心理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要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环境、行为特点、心理状态、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注重对心理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测评和矫正,从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调整心态、改善人格和适应行为,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构建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与干预模式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评估与干预相结合的思路,从人格特质、心理状态以及自尊等多方面去评估预者在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预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就要注意评估和干预的结合。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特质、心理状态和水平做出评价和估量,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性质和程度,从而为临床心理诊断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说心理评估的任务是发现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那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是就问题原因本身而进行的干预,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咨询与测量,结合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等信息帮助当事人发现和认识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当今人们面临着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承受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他们在面临升学、就业、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时,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会出现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及社会的极端行为。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这些人纳入到心理咨询的对象中,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更好的生活。
要从临床心理学的框架里来建立上述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应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事前的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收集网络
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突然性,如果当诱导事件已经发生再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其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建立能够识别潜在预兆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在收集社会心理问题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即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渠道广泛,收集心理问题信息具有时效性以及收集心理问题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根据问题前提,在诱导事件发生前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将这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信息结合社会大背景、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及早发现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群并进行帮助,降低人们对负面情绪的主观感受,尽可能地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
临床心理学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最好能在心理问题预警阶段进行事前辅导和干预,从而避免一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事前预警机制以及辅导干预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事件,我们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也就无法将其会带来的心理危机消灭在摇篮中。因此,由诱发性事件导致的人们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等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在人们身上,并且对人们所带来的冲击力还十分巨大,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人们心理出现更大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考虑,需要加强人们在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建立事后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尽可能地保护当事人在应激事件过后的心理伤口,帮助他们愈合心理创伤。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同时,也应该本着“预防”的思想提前建立心理应激预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处于心理混乱状态的人突然地爆发出应激,尽可能地减少破坏性。
3.建立提高当事人自我调适能力机制
自我调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时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以防止自己出现心理混乱或心理应激。如果说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被动参与,那么自我调适则是当事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管理。然而,通常人们面对压力或不良事件时,自我调适机能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例如改变认知策略技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调适;其二是在压力较大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消极反应(例如逃避、攻击)。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应该考虑通过普及心理学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咨询来帮助被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用这种能力武装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出现不良或应激事件时手足无措或者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当事人恢复的助力
人的生长与生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的心理必然受着环境的左右,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可谓影响巨大。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当人们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相应资源。临床心理学应该考虑通过为人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人们应对不良事件。首先,当事人会有一套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临床心理学就应该运用心理学手段建议或传授当事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其次,临床心理学还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建立一套面向全民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比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更大而且更加稳固,也将会对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安全感。
5.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和专门从业人员培训
临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进行防范和干预的应答性学科,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机制和社会上已有的慈善组织与爱心帮助有着质的区别,其具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复杂属性,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训练的技能,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有必要从学科体系的层面出发,加强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注意突出侧重理论科研训练和侧重临床训练。
四、困难和展望
要在临床心理学框架下构建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的防范干预模式,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临床心理学服务管理方面,由于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力手段,使得从业人员资格和职业道德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第二,缺乏对预者未来生活的关注和追踪反馈。因为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有着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干预时不能只关注当前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对当事人未来的长远影响。第三,对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绝对不是临床心理学一门单独学科的任务,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运作,以及政府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管理和调整。总而言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构一套建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模式的对国家和公众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比较和从社会需要来看还有一定差距,若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防范干预模式还有待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道明.当代社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J].学术交流,2010,(4).
[2]萨库索.临床心理学[M].黄蘅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张理义,严进.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龚耀先.临床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6]姚树桥,朱熊兆.21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
引言
消防部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和保障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灾害事故的突然性、残酷性和激烈性,使广大官兵在灭火救援中所面临的危险和完成战斗任务的困难增大。“消防官兵在火场上将受到巨大的考验,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建筑倒塌、坠物、爆炸的伤害和大火威胁。这不仅会使消防官兵的肌体和技术装备受到严重的伤害和破坏,而且会对官兵心理产生强烈、巨大的震撼,处在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之下;甚至由于各种超强刺激,使官兵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失调、降低或失去操作使用技术装备、进行灭火救援的能力。许多心理疾病和障碍是由于个体心理危机出现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调解,长期发展所导致的。”
1.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的来源表现和评定
1.1心理危机来源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主要与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的年龄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1.1.1工作生活环境带来的心理危机
部队工作生活环境的特点是生活紧张有序,行动步调一致,组织纪律严明,上下级关系密切。“这对于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平衡阶段的基层官兵而言,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灭火救援工作量大、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不定时性和全天候是灭火救援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
1.1.2灾害事故现场带来的心理危机
消防战斗活动以火灾为对象,物质燃烧特征决定火灾现场大多伴有浓烟、高温、噪音、腐蚀性、放射性或有毒物质。为了避免火灾现场的危险因素,消防官兵要穿戴使用防火隔热服、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置,势必造成行动困难。火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要求消防官兵争分夺秒,力争把火势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由于火灾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消防战斗活动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有限的空间性、极度的紧张性、活动的困难性、高度的责任性、疲劳的连续性和火场的危险性等特点,尤其是重、特大火灾现场,火场危险系数越来越大,消防灭火救援行动更加艰巨、复杂,官兵在行动中的伤亡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影响着消防官兵的战斗活动,使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1.1.3灾害事故后果带来的心理危机
经历了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后,每一名官兵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心理压力或是恐惧心理。特别是在危险性大、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下,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更大,对以后的灭火救援行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官兵在事故现场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甚至是经历了人生从未有过的恐怖,如见到血肉模糊或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面临随时被坍塌掩埋、被火魔吞噬的危险等,事故后给心理上带来巨大阴影。
1.1.4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
青年官兵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其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的问题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独立性与依赖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1.1.5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危机
部队里,五湖四海的战友汇聚在一起。各自生活习惯、兴趣、性格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官兵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这样的自卑抑郁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1.2消防官兵心理危机评定和表现
危机介入前要对官兵心理危机做出准确的评定。表现情绪扰乱不一定处于危机,如果评定错误,不仅介入失败,还可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危机评定的独特性是抓住关键所在,取得有关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和既往应付应激的历史,结合社会文化综合因素,做出迅速评定。“1)情绪反应: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渐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3)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工作或训练;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已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2.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2.1做好官兵的心理选拔工作,选择出可能遭受潜在精神创伤事件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必要的准备并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应激训练。“对在心理筛查中发现的存在有高风险情感问题的个体,测查他们的个性特征,对具有焦虑个性的个体提供认识帮助,增加他们对他人的信赖感,减少认知和躯体的焦虑,对外界事物的担忧和恐惧,从而能够耐受高焦虑状态。”此外,团体的凝聚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可以降低个体对应激不适应的风险。
2.2开展必要的心理行为训练。
2.2.1针对灭火救援环境,采取灭火救援现场模拟训练的方法,进行六项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六项内容:一是心理准备训练,使官兵通过了解和体验灭火救援现场的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二是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使官兵对一切威胁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并随时为确保自身安全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使官兵承受灭火救援现场上强烈刺激。四是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使官兵的心理活动能适应灭火救援现场特殊环境及其变化。五是心理耐力训练,使官兵受得住,经得起灭火救援现场上持久刺激。六是心理恢复能力的训练,使官兵能够迅速恢复在灭火救援中出现的心理疲劳和造成心理创伤。”
2.2.2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是应对官兵职业心理应激收效较快的方法,应对官兵职业心理应激,应注意及时对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抓住新兵入伍后、转业复员前、重特大灭火救援战斗后等时机,对官兵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聘请专家,定期分专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发现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患的特例,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此外,图书室应注意购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为官兵丰富相关知识提供便利。
2.2.3尽力保障部队的饮食及官兵的睡眠时间,增加饮食适口性,使官兵有较好的体能和心理状态。
2.2.4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和搞好警民共建活动,通过活动调适法,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负面情绪,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问题的领悟和认知的提高。同时,加强部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能给官兵带来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伍和员.消防战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the wounded from quake area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the militar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MethodsThe data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14 first-level wounded from WenChuan quake area were collected.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ere studied,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formation of a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the process , specif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experts supervision and storage of psychological files. ResultsSRQ of first evaluation was over 10 in three cases. Much emphasis was palced on two cases with their SRQ scores rising from 0 to 10 ,11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treatment. All the wounded were up to the national diagnosis standard when they left hospital and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 for recuperation after active medical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PTSD and other mental disorders.Conclusion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grasp skills and occasion of intervention. As a part of actual intervention, the data show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 case and universal entirety.
【Key words】Psychological work;Crisis intervention;Strategy study;The wounded from quake area;Medical support
为研究提高我军应急作战卫勤保障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与绩效,对我院14例来自“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一级受灾伤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探讨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使用时机以及具体方法。
1方法
1.1资料与对象伤员来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级受灾者,掩埋时间1~3 d不等,被救出后在当地简阳人民医院进行初期伤情处理。5月28日转送到我院,共14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51岁,平均69岁。四肢骨伤11例,腰椎伤1例,骨盆伤3例,肋骨伤3例,颅底骨伤1例,有内科情况8例,褥疮4例。病情分类为重型8例,需要再次手术者6例。
1.2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形成成员为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者,并接受当地心理卫生协会统一培训,登记注册上岗,以本单位为核心共6位咨询师参加,另聘请2名精神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
1.3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流程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处理病人的躯体创伤。在这次地震伤员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心理干预是配合临床医生工作。基本流程是:参与病区查房,了解躯体疾病诊断及治疗情况伤员心理状况问卷评估(采用精神问题自评问卷,简称SRQ)SRQ阳性,个别/小组干预SRQ再评估SRQ阳性,个别/小组再干预专家督导及干预SRQ再评估SRQ总评估阴性;对SRQ评估阴性者,给予健康教育,保持SRQ总评估阴性。
1.4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应用策略将伤员集中安排在一个病区相邻的4个病房里,每2~3人1间。每个伤员由一名亲属或指派一位专职人员护理,杜绝无关人员入内,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干扰,保持医疗工作整齐有序。用“一对一”的心理访谈法完成SRQ评估(他评),满分20分,7分以下为“阴性”,8分以上为“阳性”,需要心理干预。对“阴性”结果,只给予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治疗预后等知识内容。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倾诉-倾听;帮助回忆,促使必要的情绪宣泄;向伤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共同分析事件,合理安排处置计划;及时引导伤员接受有效的帮助;组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景观游览等。具体方法要视伤员的情况而定。如:亲人丧失以后的心理反应;地震灾难所致的强烈情绪反应与躯体不适,甚至消极行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对治疗不合作;损伤性医疗如截肢、毁容等导致的情绪问题;儿童或老年人在灾难中的特殊心理反应等,都需要进行比较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个阶段的心理干预从原则上讲是急性期的危机干预,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原则。如果伤员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需要建议临床医生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1.5专家组的督导为了保障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专门设置了专家组。对心理咨询师在干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提供后续的技术援助与专业指导。如有2名伤员经过一个阶段的心理干预后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请示专家,每周2次对咨询师给予督导,并对其心理干预提出指导意见,供咨询师在下一阶段治疗中参考。
1.6心理文档的管理心理咨询师责任到人,每2人一组负责具体伤员,对重点伤员建立交接班制度以便干预有连续性。每次干预情况做工作记录,所有心理文档按保密原则专人负责保管,不放入病历中。
2结果
1)本组14例伤员初评10分以上者3例;7分以下者11例,其中5例0分。
2)3例10分以上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睡眠差、总感觉房子在摇地在动、易惊吓、手抖、紧张不安、思维不清晰等,其中1例家有遇难者。入院后给予支持、安抚、接纳、理解、共情等支持性心理干预,症状控制。1周后复评2例降到7分以下,1例2周后复评7分以下,以后复评保持在正常分值以下。
3)11例正常者中有2例住院中出现情绪低落,SRQ分数由0分上升到10分、11分,被列为重点干预对象。
4)全部伤员在两个月内,经过积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危机干预,达到国家颁布的出院诊断标准,安返回乡疗养。
3讨论
3.1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军队卫勤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性事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对于预防、控制和减缓灾难的社会心理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掌握和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与使用时机,是这次全国性的大范围抗震救灾实战演练的一个机遇,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斗争的一份财富。分享经验与体会,更多的是积累与收获。本组资料虽然案例不多,却也参与了整个演练的一部分,其个案具有代表性,整体具有普遍性。
3.2严格专业化队伍与心理咨询师的自身素质,是保证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危机干预涉及到建立关系、咨询技巧、职业道德、保密原则等多项专业知识,面对的是极容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资格并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求咨询师掌握好各种技巧,娴熟应用,而不拘泥刻板。
3.3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整个干预工作的有效性起着决定作用Elkin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奠定了基础[1-2]。我们将这三种模式整合应用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如樊富珉报道的结果[3]。本组伤员除个体危机外还受集体潜意识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对群体性危机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慰问体现了这一功效。群体危机干预需要规范程序与流程,把握诊断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心理诊断按照先躯体再心理,先器质再功能,从重到轻的原则逐一排查。心理咨询师要和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所有干预内容都必须是对伤员有利的。
3.4 心理危机干预也要向全体参加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教 咨询师的陪伴是有限的,医护人员、伤员家属、护工、志愿者等是整个救治过程中伤员的密切关系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能直接影响伤员的情绪。如:关注他们在照顾好伤员的同时如何照顾好自己,学会合理化宣泄,提高情绪耐受力,避免负性情绪相互感染;不要做不能兑现的承诺;不要以好奇、个人需要为目的去探询话题;告诉他们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以及如何用肢体言语等。
3.5案例分析例1,女,81岁。左食指毁损伤术后,女儿陪伴。入院第5天(6月2日),情绪低落,咽不下食物,想哭,不说话,女儿接通家乡电话也不想接听,容易流泪,表情淡漠,不愿与人对视。心理咨询师给予积极关注、倾听、陪伴、心理支持等干预。心理专家来院指导,排除抑郁症、老年性痴呆。认为该伤员对自身状态认识不清(指躯体),有阵发性焦虑,给予口服黛力新1片/d。2 d后情绪有所好转,能主动谈话,脸上露笑容,坐起吃饭。情绪保持平稳,1周后SRQ由11分降至2分。例2,男,60岁,单身。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由1位女护工照顾。入院时,性格开朗,谈笑自如,环境适应良好。6月11日,因需要再次手术调整固定位置,产生忧虑、紧张、担心。表现沉默,不配合治疗。躯体症状有双手麻木、无力、握力差、手抖,说话口齿不清,全身皮肤出汗,颜面潮红,腿部肌肉跳动,小便失禁等。经内科会诊,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当天下午,心理咨询师与心理专家共同对伤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采取和经管医生沟通,解释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与预后关系,将手术方案的决定权与选择权交给本人,在其得到尊重和理解后,情绪开始放松,出现主动思维并与咨询师交谈自己的想法,勇敢地为自己的手术作出了选择并签下知情同意书。术后1周SRQ由10分降至1分,生活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Cilliland BE,James RK.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脐带绕颈是孕期常见现象,有诸多的弊端,是引起胎儿心率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羊水混浊等征像的主要原因,产时可造成产程延长、停滞, 常需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多数绕颈1周,少数绕颈2周,3周以上的很少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但是脐带绕颈也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如赵桂英等[1] 认为,脐带绕颈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因为发现所调查的智力低下患儿的影响因素中,有的仅有脐带绕颈唯一一个因素。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旨在探讨心理及生活方式指导对改善脐带绕颈的作用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月来在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单活胎、胎儿颈部有脐带绕颈1~2周,孕周23~32周(剔除双胎及多胎),共120名,年龄20~39岁。其中脐带绕颈1周112例,占93.3%,脐带绕颈2周8例,占6.7%。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先统一进行心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抑郁焦虑及激烈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定期产检,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生活方式转变干预。所有参与对象分娩前进行彩超复查。
1.3 判断标准 脐带绕颈改善成功标准:脐带绕颈1周者分娩之前彩超显示无脐带绕颈现象,脐带绕颈2周者分娩前彩超显示脐带绕颈1周或者无脐带绕颈。
1.4 干预方法 首先对于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其压力,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母儿的影响,每2周进行1次。同时还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瞩所有参与对象她们动作缓慢轻柔,改变时都花比平时多1倍的时间来完成,特别是睡觉翻身时一定要缓慢翻身,平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于劳累。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适当。心理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至分娩以前。
3 讨论
脐带的一端连接在胎盘上,位置固定,另一端连接胎儿并可随胎儿游动, 发生脐带绕颈的原因很多,除了脐带过长的因素外[2], 还有胎动的因素,妇女从妊娠到分娩要经历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变化, 并带来心理状态的改变, 使其失衡, 产生情绪波动,当母亲情绪不安或者发生抑郁焦虑情绪时,胎动次数较平常多几倍,而胎动过频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3]。
现代女性承担着社会及家庭双重责任,丈夫如果不能够倾诉和依靠,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心理容易失衡,会影响到胎儿和胎动,与丈夫经常争执的孕妇脐带绕颈的几率增加。
年龄偏低的孕妇发生脐带绕颈的较多,是由于意外怀孕的比较多,对于孩子的突然出现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心理上、经济上的准备。生活角色的突然转变导致情绪的改变比较大。
而收入高的孕妇可能是因为收入高的孕妇工作和社会压力也比较大,情绪波动大,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易导致胎儿胎动频繁,以至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计划怀孕或者孕早中期的孕妇重视妊娠期孕妇情绪改变导致的不良影响,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孕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建议丈夫多陪伴妻子,给妻子安全感,以最轻松的心境迎接宝宝的诞生。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脐带绕颈孕妇中,快节奏生活者占大多数,现代很多能干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非常麻利,做事情动作很快,有可能是因为动作过快造成脐带在宫内缠绕而导致脐带绕颈,要想宫内松解缠绕的脐带,唯一依靠的就是胎动。学会“慢生活”正是改变这类女性的生活方式,缓慢翻身动作能促使胎儿翻身,同时慢生活也有效避免对胎儿的过度刺激,导致脐带绕颈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也能够使孕妇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得到改善,两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脐带绕颈具有多变性[4],它可以自行解脱,也会重复缠绕,尚需要大样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脐带绕颈的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务人员不仅重视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检查,对孕产妇心理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也纳入孕期保健的主要部分,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方法简单、有效、对孕妇没有侵入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一定程度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和围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程亚颖, 战晓凤,等. 儿童智力低下与地域、胎次、生产方式等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30): 4284-4285.
[2] 朱玲娇,王爱珍. 脐带绕颈的原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