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5: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篇1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篇2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篇3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篇4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6-02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7-01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优胜劣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个企业是不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更不可能茁壮成长。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来约束企业、强化资金管理。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

一、挤海绵

财务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如果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那么就必须在强化财务制度管理,控制支出,扩大资金引入的同时,还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通过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拓宽成本考核范围, 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 不但要考核产品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成本, 还要考核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物资的有形成本, 还要核算物资的无形成本. 改目前的定额成本核算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 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推行责任成本制度, 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 设立责任成本中心, 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 实行成本否决制,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日本丰田公司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突出,利用其自身强有力的管理效能,在市场上击败欧美强敌,站稳世界汽车销售的 NO.1.

二、实现财务管理的全程管理

便捷、快速地反映企业财务运行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为此,企业应该从会计凭证的处理、损益核算到财务报表的制作等会计核算模式和程序方面着手,强制度、严管理。,通过将各种费用的结算和核算控制在两人以上进行管理,相互稽核、相互监管,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核算运作体系,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实现了财务对价值系统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为企业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事前审核, 事中控制的财务职能

对企业重大合同的审核, 产品价格的制定,材料招标采购等, 都应有财务人员参加。对合同条款的制定, 要听取财务人员的建议。合同执行过程中, 要进行内部审计, 规范管理, 增加效益。对企业目标成本, 要督促将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具体责任人。同时, 依据执行情况实施考核奖惩。及时找出与目标成本偏差的原因, 采取措施, 促进责任目标顺利完成。

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采集面,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程序,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信息为辅的财务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1.以财务管理为重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 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从薄弱环节入手,首先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 人盯人”的监控方式,由计算机管理软件取代,增加管理工作透明度,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 减少人为因素,变成硬约束,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

3.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 系统软件, 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率。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本国企业的茁壮成长,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那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来约束企业、强化资金管理,选拔和培训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家强大了,才能保证本国企业更快速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一、绩效管理对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够保持长期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才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2.国企引进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是确定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企业领导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正方案,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工作业绩,促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2)有助于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在绩效管理中,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反馈、绩效计划改善和绩效奖励等步骤循环调整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各部门业务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利益和市场竞争力。

(3)有助于促进有效沟通,避免冲突。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员工和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绩效管理需要让员工参与绩效计划,作为考评主管应帮助员工确定思路,明确目标,并与员工讨论在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直接推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总之,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相互沟通避免冲突,使企业和员工相互理解,共同受益。

(4)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巧妙地使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另一方面,绩效管理也是提高员工的效率、开发团队及个人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同时,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改善团队绩效,形成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而绩效管理对企业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绩效管理为抓手

某制药企业由香港某公司和某企业共同投资,在初期,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制度,该制度在一定时期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和环境格局的变化,考核制度越来越不适合企业发展。该企业通过了GMP认证,按道理生产质量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2003年,该企业药品质量却发生了重大事故,经营业绩下滑,员工对现状也很多不满意。可以说,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手段制约了该公司的发展计划。

成都飞机维修基地作为一家老的国企,飞机检修部门实施了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飞机检修部在实施绩效管理后的效果和价值,与之前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发生了以下方面明显的进步:一是效益的增长;二是产值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三是在管理上提高了飞机大修部的整体管理水平。

针对以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在绩效管理实施的前后,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态、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大幅提高。同样的管理水平下,绩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率;降低员工的流失;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人员招聘策略。

二、改进措施

1.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顺利地实施绩效管理。具备建立公平公正、奖罚严明的考核体制;鼓励员工竞争上岗,主动自我提高;主动激发员工潜能,倡导员工自主创新等特点的企业绩效文化,才能最大程度挖掘企业潜能,推动企业发展。

2.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不仅要对员工的表现做出公平合理的评判,更要让员工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真谛。消除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抵触心理和错误认识,让员工理解绩效管理是为企业发展而生,才能使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3.创建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的绩效管理方法

由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国外企业成功运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引导我国国企不断向前发展,反而使得许多企业的管理逐渐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我国的绩效管理一定要在结合我国自身文化特点和国有企业特有的性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方法和制度的改良和创新。

总之,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中绩效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含义,发现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善,迎接变化,勇于创新,多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篇7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原则;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作为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其支柱产业的作用,首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提升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管理者综合素质较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活力。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员工创新能力较差,生产效率不高等都是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企业的科学发展就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企业内部的改革和科学管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企业的改革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

经济利益是一个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和保障员工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做支撑,就很难再进行投资生产,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目标,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标准,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3 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障为前提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要去承担一定的责任,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4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

国有企业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是指不仅要将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还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干群关系,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全体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对上级干部的监督,促进国企内部管理的民主和平等,提高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 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在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1 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逐渐受到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的制度,促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同时,要在建立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企业在不断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2 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要在改革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加大企业内部技术力量的投入和创新,形成自身发展的技术优势。二十一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和知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在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在自身的优势领域注重节约技术研发资本,而在弱势领域,则要科技的投入与研究,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3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才是企业改革和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国有企业在内部的改革和管理上,要加设立对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员工个人的不同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采用奖惩机制和辞聘制度,激发员工参加企业生产工作的热情,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保障。在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上,企业领导者可坚持效率优先,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公平,鼓励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保障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2.4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企业结构的优化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和适应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一个短期的、治标的活动过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一个长期的、治本的活动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和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借鉴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加强企业的宏观调控,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而国有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要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筹划,勇于创新,切实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篇8

一、引言

改革开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商务部统计,到2007年12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367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2549.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8.53%;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4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6%,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06%。

如何客观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通过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国内企业效率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中的经济效益地位和变化趋势,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客观的论据。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考核工业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七项主要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为此,我们利用这些指标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视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经分析,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但增长后续动能不足且行业间差距拉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2005年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748.2元/人·年,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说明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力,2005年所创造的价值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可见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图1主要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比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

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一个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在各行业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略有起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部门结构和专业分工相关。越是制造链长的产业,专业分工越细的产业,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业间由于行业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格局是采掘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66.50%)最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年均11.61%)最低。

(三)三资企业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逐步提升,行业间差距不大。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联系,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运作情况的真实反映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说明三资企业工业产品日益为我国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选业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烟草加工业也从101.84%提高到了127.68%,远远高于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煤气的生产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的年均销售率都维持在96%-99%之间,行业间差距不大。企业只有充分重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率。三资企业产品销售率的逐步提升,综合反映了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几个行业出现了产品销售率下降的情况,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和剧烈,从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资企业各行业资产状况改善,资产获利能力增强,资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标增速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负债率代表着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说明三资企业的总体经营风险逐渐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资企业进入的36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达到43.9%、30.3%和23.8%。其余7个行业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烟草加工业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状况获得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说明三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状况。目前情况下,企业能利用的资产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流动资产尤如企业的血液,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反映了企业的活力。2005年三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行业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因此,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数量经济指标,盲目引进外资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分不开的,从侧面反映出“十一五”计划中将利用外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当然,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对于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2)近年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渐取消,也从侧面提升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3)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逐渐成长,降低了三资企业所具备的相对优势;(4)近年来大量投机性外资以开办生产性企业的名义进入中国,这类外资主要目的是在证券、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因此所开办企业的经营绩效较低,也降低了三资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仅仅考察三资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通过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三资企业。

(一)不同企业类型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999年到2005年,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整体来看,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整体行业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还高于国有企业水平,但从2004年起被国有企业超越(见图2),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图2不同企业整体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对比

1999年,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余所有行业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间;但燃气业的差距最大,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达13倍和11倍之多(见表1)。也许正由于三资企业的优势效应激励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整个工业各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得以不断缩小。到2005年,大多数行业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相当,甚至有电气、服装、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三资企业;燃气业的差距也缩小到不到2倍的距离。

表1:主要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三资企业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当年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但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99-2005年的增长幅度却高于三资企业,这说明在三资企业的优势竞争的激励下,我国国有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机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占优。

增加值率是从中间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通常可以对比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间在同一时期,以及相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整体而言处于偏低的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工业产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我们不能认为较低增加值率的三资企业就具有较差的经济效益。

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直接反映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2主要产业不同类型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999/2005年)

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数据,无论是作为采掘业的煤炭采选业、作为制造业的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还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都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但是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却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各指标的增减趋势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资企业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三资企业煤炭采选业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长35.97%,明显大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增幅5.11%和全国平均增幅4.76%。

(三)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优势持续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整体产品销售率都明显低于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率,2003年以前还略高于全国水平,但2004年起其产品销售率水平已经略低于全国水平。

深入分析三资企业不同行业产品销售率状况,我们发现,1999年三资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97.66%,同期国有企业为100.42%,全国平均值为99.74%。几年来三资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行业的产品销售率稳步提升,但仍然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虽然有少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水平,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101.1%,同期国有企业为100.15%,全国平均值为100.49%;但国有企业在产品销售率上仍然具有整体优势,2005年三资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8.12%,同期国有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9.25%,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对国有企业也许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资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加上自身机制的灵活和管理技术的先进,在企业资产运用和资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较高的效率,多年来三资企业各行业能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高速运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1999年,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67%,低于同期的国有企业65.61%和全国平均水平63.22%;而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8次,高于同期的国有企业0.81次和全国平均水平1.34次。但我们可以看到三资企业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3.04%)高于同期国有企业(51.87%),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75)则低于同期国有企业(5.94)。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表现优于国内全行业水平和国有企业水平,在提升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一)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同期水平,这反映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这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传导下,使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发挥拉动作用,带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虽整体高于国有企业,但优势日渐缩小,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三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上相对国有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见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资企业优势垄断的地位,这对我国工业未来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三资企业的进入,从微观的角度上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有力地协助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观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资企业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了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三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经济效益水平增长放慢。三资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但工业增加值率和产品销售率两指标一直相对国有企业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而无力改变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固有优劣势格局。同时,由于2004、2005年三资企业一些优势经济效益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导致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优势程度正在缩小,甚至有部分丧失的趋势。这说明FDI的大量流入没有降低我国民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外资企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动能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业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良好。三资企业的高速发展从微观层面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因此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三资企业。为积极发挥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篇9

经济效益欠佳,是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人,给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多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有些甚至仍然亏损严重。因此。研究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粗放,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一是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现象大量存在。如材料出入库把关不严、用料无定额、现场盘点马虎等,造成材料浪费严重。二是忽视工程质量,返工损失严重。如某施工企业承建的办公楼工程,由于竣工后出现墙体大面积渗漏等质量问题,甲方拒付工程尾款,使公司损失数十万元。三是工程预、决算,合同签定等方面基础工作差,造成预算少算、合同漏项、取费计算错误等,使该向甲方要的要不回来,减少了预算收入。四是收尾工作抓得不紧,工期拖延,被迫支付违约金,加大了工程成本。

2、创新经营不力,产业结构单一,管理模式传统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施工企业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弊端。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的市场特征不明显,企业的市场决策行为雷同,在建筑市场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竞争加剧、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产业特点,有效地向关联程度大的工程承包上下游产业延伸,如市政项目、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而是无奈于恶劣的市场,继续苦苦在单一的经营领域中奋斗,再加之部分企业存在重市场、轻管理,重产值、轻效益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将千辛万苦筹集来的资金投向一些效益难料的垫支项目,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自身发展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3、招投标条件苛刻导致低价中标

苛刻的招投标条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设单位为了早出效益,要求缩短施工工期,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满足工程投标条件。因此,招投标条件苛刻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在招标时不加选择地追求低报价。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只能被迫降低费用而接受低价中标这个事实,这样必然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

4、工程款拖欠严重,利息支出有增无减,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目前,工程款拖欠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个别企业应收帐款几乎占到了结算价款的一半。从时间上看,拖欠数月半年已属正常。多数一拖就是一年数载。尽管国家计委、建设部曾经发文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但施工企业为甲方垫资的情况比比皆是,低至30%,高的可到50%。施工企业资金已属极度紧张,垫资和工程款拖欠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企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常常不得不大量举债,并为此承担巨额的利息支出。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特点,我认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走出效益低谷,摆脱困境,必须内外作用,标本兼治。具体地讲,可采用以下三点改进措施: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要加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体制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改变建筑产品价格畸低的状况,保证建筑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平均利润。还要通过立法。规范甲方行为,使压价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三是严肃结算纪律,促使甲方及时足额拨付工程款。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的规定,对要求垫资或变相要求垫资的行为,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五是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向题。保证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公平竞争。

2、加大经营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作为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最适宜向何种类型产业延伸,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每个企业应该遵循“因企而宜,因时而宜”的原则。在调整结构时,应在巩固施工主业的同时,围绕业主积极开发较容易的相关产业。坚持业主和副业并举,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发展,如路桥施工企业可涉足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施工生产型向集约资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这种既可解决利润空间小、竞争又激烈的被动局面的做法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国有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观念

建筑企业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成本。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要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精品名牌工程,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规模、方案、设计、预测、决策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精打细算,做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

(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把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发展。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行,蔡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引言

对于国有企业服务合同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全新的发展与转型,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服务合同,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服务合同的特点、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意义、应用服务合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希望为我国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促使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服务合同的特点

服务合同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有效的劳务合同,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双方依据法律法规与服务的内容在平等、自愿情况下签署的服务性协议,双方需要在今后的服务性工作中,各自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与权利,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最终使得服务性工作顺利完成,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通过对于众多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我们总结出服务合同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第一,服务的提供会受到服务对象特质的影响。第二,服务具有无形性或者是识别的困难性。第三,服务具有不可复原和返还。第四,服务效果的达到与服务客户自身的协作和特质紧密相关。第五,服务具有连续性。第六,服务合同中的条款具有明确的责任认定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以上的特点进行充分研究,以便于分析出服务合同与企业员之间的关系,应用怎样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出服务合同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1]。

二、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服务合同在国有企业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应用服务合同,可以使得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严格依照合同中的条款来进行,积极主动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模式改革,进行技术的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凭借着优质的服务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企业将来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

三、应用服务合同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1.应用好服务合同进行企业成本的严格控制

国有企业需要在发展中充分的应用好服务合同的有关条款,对于企业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更好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具体来讲,第一,在进行服务类合同签署时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中的要求,以平等、自愿的方式来进行合同具体条款的拟定,充分明确双方的责任,以便于为今后双方权利的确定打好基础。第二,通过对于服务类合同的科学应用,对于企业一些非核心业务进行有效承包,与外包企业签署明确的服务合同条款,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提高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比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合理化预算,并且做好了成本核算的评估工作,使得企业现代模式的成本检查制度得以建立,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方面受到严格的控制,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今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良好信誉和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2.应用好服务合同进行企业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树立

服务合同模式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严格的按照合同内容来运行,非常有利于企业完成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的转型。比如:我们以服务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内容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服务合同对于签署合同的双方进行了责任与义务的明确,有利于企业完全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工作,激励它们通过建立起现代化模式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进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等等,以此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完成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服务合同模式的应用是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使它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企业内部众多方面的积极调整,全面提高在市场中的活力与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事实,充分的说明了国有企业激励合同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我们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激励合同条款的影响下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管理的水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其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扩大了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为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打好了基础[4]。

四、结语

对于国有企业激励合同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充分的应用好激励合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为今后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垒,刘新民,丁黎黎.异质委托情境下国企高管自利行为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09):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