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辅导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辅导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辅导教育

篇1

倒回几十年前,课外辅导并不普遍。然而如今这类辅导机构不仅存在,而且还十分火爆,特别是英语辅导。可以说,在今天,补习班、家教的学习经历,几乎已经成了每一个学子的必备经历。

1.现象成因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这与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流动的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的逼迫不无关系,但在教育学领域,则更有其深层次原因和值得思考之处。

1.1教育资源不均衡

为更快更好的培养出高质量的精英人才,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培养模式,重点学校集中了优势教育资源,重点班级更是其教育资源的精华所在。为使孩子成为重点学校里重点班级的一员,家长间的争夺从未停止过。升学考分,英语这门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家长希望孩子从辅导中能学到更多的外语知识和答题技巧,从而增加一份进入重点的胜算。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总体来看,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为了接纳这些借读生,学校里的班级被迫扩充人数,学生太多,教师便很难兼顾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许多学生课堂上听的云山雾罩,校外辅导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为了保住孩子的领先地位,也将孩子送到辅导班。

1.2教师观念陈旧

很多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学校教师往往不太注重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对学生进行无所顾忌地指责,学生因此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而影响该科目的学习成绩。为找回课堂上失去的知识,不得不进行课外辅导。学校教师的另一陈旧观念,便是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往往会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的特性之一就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家长听了教师的建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班级这个场域里面取得优势地位,送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即是考试。考试是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选拔出作为管理人员的脑力劳动者。然而,现今的考试制度却已偏离这一初衷,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相对最公平与主要的手段。如今,考试成绩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体现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而有些模拟测试题目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现象,更促使学生选择课外辅导。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在课外辅导班那里提前学习了高年级的知识。可以说,现行的考试制度促进了课外辅导的迅猛发展。

2.家长影响

课外辅导,究其根源是以家长的行为为根本归宿的,毕竟价格不菲的辅导费用源于家长的口袋,所以,学生家长的因素不容小觑。

2.1家长过度偏爱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向来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孩子教育成功与否,家长承担了较大的责任。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十分关注。面临全球化的大趋势,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的前提即是国际化的语言:英语。同时,英语也是孩子以后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都要送孩子进辅导班,期待以此作为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的保障。课外辅导热的直接推动力正是由此。

2.2家长过于繁忙

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两类:上班族和商人。上班族中普通职员工作时间规律,但没有寒暑假,假期无人看管或是辅导功课,便会送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而经商的家长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辅导功课了。出些钱送孩子去辅导班,既不影响自己打理生意,又可以让孩子在专业的指导下学习,两全其美。

2.3 家长文化贫乏

很多家长感慨自己文化匮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受的教育多、掌握的知识资源多,谁就更有可能、更有实力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今,许多中小学在寒暑假期间都留有大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布置本意是好的,为使学生假期也能不荒废学业,但无形中却给学生造成很重的负担,给部分家长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也难以解答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家长为了让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假期作业,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外辅导便是很好的选择。

中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热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参加各类的课外辅导也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延伸。社会需要它、家长需要它、教师学生亦需要它,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事物,而它发展和繁荣的驱动力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逐利心态使然。中国的学生普遍埋首书本,很少关注社会与生活,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他们的唯一目标便是考得好分数,升入好学校,以期以后获得好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似乎考试早已成为实现成功的捷径而令所有人都趋之若鹜。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课外英语辅导何时能不以考试为导向,而切实以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和综合水平为宗旨,那的确令人期待,也才是真正的英语学习辅导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成力,成云. 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2]王从庆.关于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篇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4-0013-03

一、引言

团体辅导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初, 随着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兴起, 团体辅导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目前团体辅导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教育、职业训练等众多领域,而学校开展团体辅导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具有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辅导主要通过体验式的游戏与活动激发团体的力量,聚集团体的资源,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用于青少年,他们都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有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在成长过程中,对同伴的需求与依赖感日益增强,他们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1]。

(一)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团体辅导

按照团体辅导结构化程度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结构式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 钟志农[2]认为,所谓结构式的团体辅导, 一般表现为以问题为中心, 有明确目标导向, 有具体的讨论主题, 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辅导主题,辅导进程有严密的组织环节; 所谓非结构式的班级团体辅导, 一般则表现为以活动或游戏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的分享和感悟来灵活加以引导 。姚本先和伍新春[3]认为结构式团体是以某种核心主题为特征的团体,旨在帮助成员发展某种特殊的技巧,认识特定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压力管理等,而非结构式团体则是松散且定义不明确的,只是为了“个人一般发展”的团体 。也有研究者认为结构式团体是指为了帮助成员在团体中学习与成长,辅导者事先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根据团体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设计相应活动程序和引导成员积极参与。非结构式团体是指不刻意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强调成员自主性的团体。可见, 这两类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和计划(或组织结构)。

(二)问题: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

结构式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的定义不难理解,结构式和非结构式的团体辅导也各具优势,结构式的团体辅导有一系列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于辨认,能够有效降低团体成员的焦虑,聚焦特定问题。而非结构式的团体辅导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但能减少团体成员的依赖性,促进自我挖掘和自我成长。

从团体辅导的文献来看,一些研究者认为,结构式的团体辅导更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而非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则更适合年龄较大,心智更为成熟的人。也有一些学者持有较为折中的观点,如美国心理学家科瑞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要把握一个尺度。缺乏结构会导致团体成员过度焦虑,结构太强则会导致团体成员的依赖。

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的人数约在40~60人的范围内,属于人数较多的团体辅导;且团体辅导在每个班级开展的次数也有限。在这种少课时、大班额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而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是最便于推广与复制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但如果团体辅导太过于结构化,又会导致学生无法挖掘和运用自身的资源;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挖掘,采用非结构化的设计,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也势必消耗大量的时间,深入的分享和挖掘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4]。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思维不断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创造性思考的需求不断增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通常以一个班级为单位,主要是一种发展性的团体,团体辅导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也要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结构化的设计固然易于操作,但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及其多元化的需求。

在课程改革和关注学生的背景下,究竟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团体辅导使心理健康教师陷入两难困境。

二、尝试:半结构式团体辅导

除了结构式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的划分,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即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于凯荔[5]研究了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对中专生自信心的作用,发现结构式团体与非结构式相结合的辅导方案效果显著,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结构式团体辅导 。虞悦[6]采用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方案(文中又称之为部分结构式主题团体活动)探讨心理资本,发现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使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水平提升。其半结构式团体辅导有一定的主题,但也给予成员大量的自由互动空间,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依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相关系来推动团体进程及运作,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人际融洽、挫折体验等内容 。张丽明等[7]探讨半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半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谭永红、陈洁和向贵平[8]探讨了半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发现半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情绪状态和社会支持 。在他们所使用的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中,指导者努力聚焦于预设的讨论议题,鼓励参与者自发、积极的反应,不过多介入和引导,增加参与者的互动。

从文献来看,存在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且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在这些文献中,只是提到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但鲜有文献对半结构式团体辅导进行界定;这些文献强调了半结构式团体辅导的积极作用,但没有明确提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半结构式团体辅导及其效果。基于前面提到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团体辅导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半结构式团体辅导兼具结构式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弱化结构的同时关注个体成长与发展,可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并结合文献综述与实践经验,初步界定半结构式团体辅导,探讨其优势。

三、探索:涵义和类型

结构式团体辅导强调结构,非结构式团体辅导忽略结构,而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团体辅导形式,可以有明确的目标,但结构比较松散;也可以有严密的结构,但无明确的目标;还可以是具有不太严密的结构和近于明确的目标的形式等。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与结构式和非结构式团体辅导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三者是同一体系中的不同状态。

根据前人的文献对结构与非结构式团体辅导的划分,主要依据目标和组织结构的有无,可以将半结构式团体辅导界定为具有一定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团体辅导形式。根据这一界定,半结构式团体辅导又可以粗略分为完全目标型、完全结构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

(一)目标型

此类半结构式团体辅导有明确的目标,但没有严谨的结构。如让参与者将行动聚焦于特定主题,指导者不做过多的干预、解释,让参与者自行挖掘资源,澄清价值,建构心理世界,指导者协助参与者达成活动目标,起支架作用。这种类型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二)结构型

此类半结构式团体辅导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是预先设定好的活动环节,或是指导者建构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象征性的情境),但没有明确的目标。活动的目标要依靠参与者自行挖掘,对整个活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从象征到现实,最后汇集成为活动的目标。这种类型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

(三)中间型

此类半结构式团体辅导有一定的目标但比较模糊,有一定的计划,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更改计划或结构。如指导者给出一个大致的主题,并引导参与者进行某些活动,参与者再根据这一大致的目标或主题去探索其他活动,既明确了参与者的方向,减少焦虑,又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进一步的探索。这类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介于完全目标型和完全结构型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之间。这种类型适用于中低年级学生。

四、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优势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总结,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在客观上适应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也同时满足了团体辅导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实际需求,使团体辅导更具实效性,更进一步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一)满足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少课时、大班额的客观需要

采用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可以迅速推进活动,但过于结构化,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机械化;采用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则需要较多的次数才能达到效果;而使用半结构化团体辅导可以通过一两次活动达到活动目标,并不是没有结构,而是弱化“结构”,让团体辅导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指导者更为机动灵活

在半结构式团体辅导中,指导者可以不直接抛出主题,避免空喊口号,也能根据团体的特点,建构符合他们心理世界的故事背景,让团体成员在象征性的情境中自我探索,给参与者留下思考空间。参与者不需要过多介入、解释和评论,让成员更自由地思考。让成员明白一个好的团辅活动并不是指导者说好就是好,而是有赖于成员自己的感悟与提升,使活动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三)促进参与者自我探索

参与者在结构化的团体辅导中容易依赖,在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中容易焦虑,而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在结构与非结构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强调参与者的自我探索与挖掘,解决参与者焦虑和依赖的矛盾。在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中,既有一定的目标结构,有时结构和目标又不完全清晰,让参与者有方向,但又需要自我探索,从而激发参与者的内在力量,促进心理成长,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体验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总结

半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具有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求、让指导者更为机动灵活的开展团辅活动、促进参与者的自我探索等优势。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班级为单位,实则是团体辅导的变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班级团体辅导,在班级团体辅导中也可进行半结构式班级团体辅导的尝试。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智的成熟程度不同,可选用不同程度的半结构化团体辅导活动,如何确定半结构化的程度,如何把握和实施等问题还有待探讨。最后,半结构化团体辅导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团体辅导的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基本空白,这些都是下一步可以进行探索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69.

[2]钟志农.结构式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7):37-39.

[3]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5.

[4]钟志农.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15):18-20.

[5]于凯荔.团体辅导对中专生自信心培养的应用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6]虞悦.积极取向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及主观幸福感的作用[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4.

[7]张丽明,杨娟,蒋利民,马修敏,孙君重.以“半结构化团体心理辅导”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 23(5):1035-1036.

篇3

我国中小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的主要特点是矫治性,它只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这种做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无从谈起“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式心理辅导”。“发展”体现在通过辅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化解他们的困扰,提高他们的自尊(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他们的智能(记忆力训练、想象力训练和创造力训练等),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指导),强化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应付和情感调节),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习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等,使他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又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让他们既成人又成才。这也恰好和我校的教学理念――让今天的孩子作好明天的准备相契合。

理念的创新,要见之于行动的创新。我们的学校有几千名学生,要实现“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仅靠心理咨询室的几位心理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渗透中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法确实有其可行之处,不过也有不少缺点。如班主任身上的“政教”色彩太浓,其心理辅导很难获得学生认同――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说教”;至于科任老师嘛,刻意去做这方面工作不但耽误教学工作而且还可能惹学生的反感――越俎代庖。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找途径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

怎么壮大呢?借助学生的力量!我们具体的操作形式分为两种――团体宣教(宣传教育)辅导法和团体辅导活动法,其中的团体又分为大团体和小团体,如社团协会、年级、班、小组等。为此,我们组建了学校心理辅导协会(简称心理协会)。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多方面的心理测试后,我们在全校学生中招聘心理辅导协会会员(每班至少两个,确保有一男一女),再根据他们的特长,从中抽出一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担任协会的干部。协会的组成是:会长、编辑部、实践部以及各位会员。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组织下,心理辅导协会在全校、各班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成了整个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中的中坚力量。

一、心理协会的主要职责和做法

(一)各班的协会会员

1.负责收集各班学生的心理问题,经过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后通过书面形式上交给协会编辑部,每周一次。在这个环节上,会员要注意保密,不能在上交的资料中透露班级和姓名。

2.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后,应该主动帮助化解其困扰;若发现问题严重,立即向心理咨询室汇报,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当事者的言行举止,以防意外出现。

3.办好班里的“知心园地”。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会员们可以张贴一些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心理知识或具有很强的心理教育意义的生活故事(可以自己写或者从报刊书籍上摘抄)。每两周出一期。当然,这些内容必须经过班主任的审阅,经允许后方可张贴出去。

4.政教处将每月的第三周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全校各班(毕业班除外)团体心理活动课,届时将派专人进行巡视。各班会员协助班主任搞好这个活动(会员也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由自己来组织这个活动),并写好活动总结,上交给协会。

1.将每周收回来的各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可借助心理咨询室的书籍或者向老师请教),提出解决方法或可行的建议。这些方法或建议经过心理咨询教师审阅后,再由他们在每周六晚饭后在校广播台以讨论的形式播出(在讨论中禁止出现对象的真名和班级,某些可能会泄漏个人身份的细节要经过艺术处理),同时通过书信形式回复相关对象。

2.办好会刊《匠心》,每两个月一期,稿件主要以学生作品为主。每班发五份,会员、班主任以及“知心园地”各一份。

(三)协会实践部

1.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搜集或创造适用于全校各班开展的团体活动计划(方案),一般每次制订两到三个计划(方案),以备各班自由选择(这些计划必须经过政教处和心理咨询室审批后方可实施)。并且在活动开展时作好跟踪调查,对做得好的班在校公布栏里进行表扬。

2.每月不定期地随机抽查各班的“知心园地”,对做得好的班进行公开表彰,对做得不好的班则提出整改意见,若发现某班的会员工作很马虎,则向心理咨询室提出撤销其心理协会会员资格。

(四)协会会长

在心理咨询室指导下负责心理辅导协会的全面工作,组织心理辅导协会各部门协助心理咨询室制定、实施全校性的或全级性的大型活动计划(方案)。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一是进行日常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及作好跟踪调查;二是对心理协会作好教育、监督和调控工作,通过培训、提供相关书籍、意见、审批、修改等途径,让每个心理协会的会员以及心理协会两个部门的人员都树立“发展观”,让他们在设计活动、出墙报、提出方法或意见时都要贯穿这种思想――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所有的学生,服务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心智上都得到发展;三是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发展动向,制订相关应对措施和活动计划;等等。

三、发展式心理辅导活动举例

(一)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让学生以小组(8~10人)为单位,就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或心智上得到教育或鼓励,也使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二)实践锻炼。如“注意品质训练”、“记忆技巧训练”等。

(三)自评自述。即在活动课中或在会刊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如“自我形象谈”、“做气质的主人”等。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胆识和自信,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广大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四)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07年10月23日,我校心理咨询室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一个以“关注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态”为主题的活动。具体内容为:全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图片展览,趣味心理测试,走近“全国著名高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团队合作游戏――圆球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笑容可掬(既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约束和荣誉感,又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心理故事展览(通过阅读这些心理的小故事,学生在与人相处、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都受益匪浅),心理墙(以“感恩”为主题,贴出自己的心里话――感激父母、同学、亲友,让广大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友情、亲情,体会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感激,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等等。

在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下,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了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不文明的现象减少,学生们正以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发展式心理辅导的优越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训的重要任务,引导着大学生成长,辅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辅导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能否完成这项任务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指导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从大学辅导员的言教与身教两方面入手。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间是在学校走过,学校的教职员工有义务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辅导员要负起责任来,担当起教练的责任,负担沉重,做好身教言教工作,给大学生以良好的引导。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引导教育中的身教与言教

辅导员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染学生,以身作则鼓励学生,通过身教、言教,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力量,于潜移默化中产生好的影响。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性情的培养,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呢?孔子说: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对于高校辅导员,既然从事这项工作,就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维持个人良好的形象,进而建立教学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辅导员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辅导员是充满精气神的老师,那么班里的学生也会神采飞扬。所以作为一个辅导员必须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正直的作风,用自己的行动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是鼓舞学生的斗志的。同时,辅导员还应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高校辅导员大多都能够自觉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出身教,为学生做出表率。但在辅导员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个别辅导员并没有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学生有疾病,辅导员没有去关心,让大学生在非常的关键没有体会到辅导员的关怀和帮助,从而有不恰当的理解。

辅导员和学生沟通中,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把大学生当成模仿的对象,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辅导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千言万语化作行动,时刻注意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从小处做起,关注细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言必信,信必果。用谨慎的态度说话做事,做到谈吐文明,有风度,要尊重学生。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坚持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让大学生于受教育于无形中,用人格魅力和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当辅导员的品格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时,大学生会自觉的把辅导员作为指明灯,自觉的塑造起高尚的人品,使学生受益一生。

2.言教

我们应该承认,辅导员的身教和言教是有所区别的,言教的使用更多,毕竟沟通交流要通过语言进行。一个渴望进入教室的学生,在辅导员的教导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完成学习学习,走出校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辅导员,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引导学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言之有物,言有乐趣的。

在大学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多远离家人,独自来到学校求学,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加以引导。如一些学生经常会找到辅导员谈一些个人的问题,对教育、就业、人上发展前途、人际关系协调处理等问题,有些学生情绪会比较紧张,找辅导员去谈心以寻求关心和支持。对此,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方法,要看到学生眼中所充满的激情和希望,态度要诚恳,表情要温柔,要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正确的评价自己,引导学生们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能够不断的进步[1]。

3.言传和身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辅导员在对学生引导教育中,言教是不可少的,要给学生解释和教导,言教与身教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中也要关注自身素质,让辅导员通过其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将各种信息传给学生,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毕竟,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辅导员给他们做了一个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对他们来说,辅导员是发挥了模范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精神岁月,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影响[2]。

三、结语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辅导员为学生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辅导员应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标杆,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传授知识,兢兢业业的努力投身到教育中去,让辅导员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要为人师表,通过言教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言教身教把工作做好,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篇6

1.健康的心理教育观和一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第一,英语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英语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心理辅导。

2.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 关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期望。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妙方。英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按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培养学生,善待并体谅每一位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心灵沟通的前提,英语教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处才能赢得真正的尊敬。“宽容”是真诚的体现,是一种信任和激励,能充当人际关系的剂。“和谐”是由师生共同协调的舒展,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可以使师生彼此产生好感和积极情绪,彼此信任、接纳和理解,这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互动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自我调适良好,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作为一位教师,应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材料是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如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以六年级英语为例,英语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多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一种体验。自信心可以说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缺乏自信心,自己不相信自己,精神上自我打倒,这样将失去主动精神,严重阻碍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

在学习Unit8 Sports时,运用“Faster,Higher,Stronger”“They do their best.”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并学习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

3.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学习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时,通过词组have a picnic,see a Beijing opera,take part in a sports meeting等词组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运动、艺术等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尝试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7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篇8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9-01

近年来,高校学生公寓火灾事故频发,作为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在学校尤其是在学生公寓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和日常安全教育都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

一 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消防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

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是高校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的两个主体。一方面,有的教育管理者思想跟不上,有的消防知识和技能欠缺,不能正确判断和分析消防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而主动灵活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学生仅在入学的时候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对自身周围的环境条件等缺乏清晰的认识,消防意识淡薄。

2.消防漏洞多,存在侥幸心理

新生入学时,学校和老师都对其进行校规校纪和消防安全教育,严禁在公寓内乱拉电线、使用各种违章电器,如有发现将按照规定严肃处理。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使用时采取相应的防查措施,认为只要不被发现和查处,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遇到学校大检查就临时停用;此外,有些公寓电脑台数较多,超负荷用电现象严重。

3.消防宣传片面,缺少教育实践

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公共安全课程,缺乏消防安全教育。学生不了解防火灭火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住学生公寓时不注意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情况,对于疏散通道堆放杂物、安全出口锁闭、设置防护栅栏等现象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等。同时,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公寓楼的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或是有预案但未开展演练,学生缺乏基本防火灭火技能,应急反应能力、自防自救能力较差。

二 辅导员在学生消防安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学校学生最基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直接地实施教学、管理育人,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管理、教育和服务。

1.提高宣传教育广度与深度,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学生军训、大小会议、宿舍、办公室等场合和网络及时向学生强调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掌握消防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学会应对火灾时的逃生自救方法,增强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针对各类违规现象,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大处罚力度,防止和杜绝火灾问题的发生。

2.教育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消防安全教育形成意识是条件,教育学习是保障,实践演练是关键。辅导员通过定期深入宿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编订成册,对违纪现象和发现的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另外,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防、自救能力,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3.以点带面实现全员育人,发挥各部门在学生消防教育中的作用

一所高校要真正抓好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光靠辅导员及保卫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发挥他们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协助学校消防保卫部门开展消防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班主任、教学科、学生家长、学生党员骨干及校内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到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中,形成一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高校消防管理体系。

三 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消防安全素质教育

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要从政治、工作、生活方面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使用,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为辅导员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普及辅导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定期组织召开应急疏散演练专项会议,掌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不断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中承担着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爱霞、苏海民.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现状调查――以宿州学院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110~112

篇10

一、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创精神的综合型人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放在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议把培育创业精神和培训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以便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择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一直在探索,对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1届1.6%,2012届2.0%,2013届的2.3%,2014届2.9%,2015届3.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2],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见我国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自1952年我国设立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始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辅导员也必须根据其自身的优势,顺势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者

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立足从细微处对学生行为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理念的启蒙者。辅导员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创业政策,清楚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因此,可以从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始,就把创业精神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明确创业方向、实现自身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者

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们思想逐步稳定、成熟,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接受入校的适应性教育到初步的自我认知、确定发展目标,进而完善职业规划、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正确职业发展方向。在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构建过程中的引路人。

3.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实施者

高校辅导员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每个人都承担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渠道多样,便于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宣传,从而指导学生领会文件精神,及时将创业政策落到实处[3]。目前,大部分辅导员都经过创业课程系统培训,获得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证书,有能力通过政策解读、实例分析、技巧讲解等形式,系统地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决心和用心。这也是关乎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4.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在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辅导员是积极的筹划和组织者。利用创业大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是高层次的创业教育。辅导员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可以较快地收集到各类、各层次的创业赛事活动资讯,诸如“挑战杯”、“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等,通过班会、第二课堂等渠道迅速传达给学生,并积极动员和挑选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队参与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利用赛事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而且也是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

5.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创业需要氛围,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大多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健全、自由、浓郁的创业环境,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作用明显。针对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更强的特点,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离不开辅导员的密切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各级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辅导员对其影响力明显而持久,辅导员要想方设法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和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和“创业”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理念,支持创业教育,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

三、总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做得好,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应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勇于挑战,善于探索,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王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