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分析
1.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时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关企业的信息透露是必然的,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的运作,如果出现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给企业增加了经营安全上的风险。
2.外包服务商选择方面的风险。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外包前未能准确选择外包商,造成逆向选择的结果。外包后,外包商也可能发生未尽力执行受委托工作的道德危险。
3.员工方面的风险。外包对于企业及员工而言确实是一种变革,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自然他们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下降。另外,外包还带来了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这对企业的影响将会相当大。
4.额外的费用支出。从表面上看,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确实因减少了人员、机构设置等而节约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是,外包过程潜在的高额成本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和辅导服务商,以增进对企业的了解,方可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外包后并不能保证立即能从服务商那里获得这种好处,因为服务商需要对企业的外包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所以,可能存在一个时间推迟带来的潜在转换成本;同时,由于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方案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致使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能因为错误的导向引致相关损失。这些潜在成本的支出,可能大大超过外包带来的实际利润。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1.对企业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企业要明确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条件和可行性,并且根据目前外包市场上的技术和成本,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财务状况的分析,来判断该项业务外包的可行性。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外包的业务领域,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确定需要外包的业务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不可以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的技术和成本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在竞争领域内使企业处于明显优势的能力。有可延伸性、异质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企业如果不能分清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盲目外包,结果是很难想像的。要充分估计外包后可能引起的变化。采用业务外包后,应该对外包给本企业相关部门带来的影响有所准备。比如将人力资源部中人员招聘业务外包后,本部门中的招聘专员就面临失业或转岗的境地,如何安排好这些员工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精心策划外包项目。企业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外部人事服务市场的发展情况,结合人、财、物等因素,来决定哪些管理项目应该外包出去,哪些工作应该保留。具体来说,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1)这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是否涉及商业机密?(2)此工作是否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3)本公司人力资源部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这一任务?(4)如果本公司人力资源部无法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任务,是否应该让其他公司来完成?该公司能否正确代表本公司的文化?(5)如果合同承包会造成公司裁员,合同公司是否愿意接收本公司的部分下岗员工?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知名的企业将部分不具有最高战略价值的事务性和传统性活动外包出去,比如福利管理、培训、招聘等。而涉及商业机密的工作及高附加值的变革性活动则保留在企业内部,由人力资源部亲自执行,使管理者集中精力致力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3.签订详细周密的外包协议。由于合作双方的非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承包商的行为,有效地降低外包的风险。外包合同是双方以后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的可靠凭证,它直接关系到外包的成败。通过谈判所形成的详细周密的外包合同应该包括:外包的业务、外包的价格、双方的职责范围、合作的期限、工作的进度、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在协议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费用的构成。必须仔细检查和审查合同的时间长度,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有什么费用增加,如果有,在何时增加、增加多少,最重要的是,将如何决定这些增加。而且,还要弄清楚隐含的费用,大多数服务商起草的合同都包含隐含成本。揭开隐含成本的最佳方式是找出可能导致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因素。
总之,成功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要使外包活动能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成功,就一定要重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的风险分析和防范。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43-02
1 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动力就是管理创新。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可以促使企业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随着企业组织结构逐渐趋向扁平化,管理职能应更符合为企业战略服务的目的,这一趋势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及其职能的转变,人力资源外包由此兴起。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最早是出现于1984年美国的专业雇主组织(PEO),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成为中小企业外包的人力资源部。Switser(1997)指出人力资源外包的趋势是从以往的成本节约观点转向获取竞争优势,并预测外包代表了专业服务公司在未来10年中唯一最大的成长机会。Maurer和Mobley(1998)指出外包是未来人力资源部的一个整合部分。
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劣势分析;(2)风险分析;(3)外包运作模式的选择。潘会平(2004)认为,推动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获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三是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四是增强企业变革的适应力。
当然,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并不仅仅给企业带来利益,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在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着来自内外环境、管理过程及信息传递方面的各种内生与外生的风险。如果盲目追随潮流,忽视其间风险分析及防范,则不仅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优势和效益,反而会让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提出了针对外包选择过程和外包实施维护过程的风险应对策略,有助于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积极效用进一步显现。
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
在整个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中,外包企业承担的风险无疑是最大的,毕竟是外包企业把自身的活动交给服务商去做,外包活动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外包企业的营运及绩效,所以本文主要从外包企业角度去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
2.1 决策选择风险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时,必须清楚的界定哪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适合外包。如果规划何分析不充分,人力资源外包项目选择不合适,外包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给企业带来经营安全上的风险。
2.2 逆向选择风险
对于外包企业来说,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活动,必然面临服务商的选择问题。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见图1),由于行业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外包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资质信息,以致外包前无法筛选合适的外包服务商,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外包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外包后,外包服务商也可能发生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道德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服务提供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选择的决策风险,对于选择外包服务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2.3 经营管理风险
(1)文化冲突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涉及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双方的人力资源整合,会面临由于企业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所带来的摩擦和冲突,从而弱化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企业文化建设带来困难;若外包商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文化则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则引起外包方企业员工的不满。员工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对信息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引起摩擦和冲突,影响企业文化的顺利形成。
(2)信息泄漏风险。
企业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服务商披露大量信息,如企业战略、经营指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等信息。服务商提供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企业的商业机密,服务商很可能控制企业,使企业陷入被动。外包商也可能与将来客户分享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泄露人来自资源管理方面的机密。而在我国目前尚未有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这些外包公司的行为,一旦企业机密泄露则对企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3)潜在的高额成本风险。
从表面上看,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确实因为减少了人员、机构设置等而节约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是,外包过程潜在的高额成本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和辅导服务商,以增进对企业的了解,方可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方案。
3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策略
3.1 风险管理的基本体系
风险管理就是了解、衡量并控制风险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决策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图2)。企业对于各种潜在的风险的认知衡量,进而规划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控制处理,期望以最低的风险管理成本,达到保证企业经营安全的目的。
3.2 具体策略
人力资源外包决不简单是将一些职能“抛”给外包商后而高枕无忧,在外包的决策、实施等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对外包项目本身、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对于整个企业经营造成消极影响的风险因素,对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中产生的风险,我们就选择过程和实施维护过程中两个大的方面提出各自针对性的策略。
(1)外包选择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决策问题上,首先要结合企业地实际,选择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不能,以及如何选择最能胜任地外包商,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签订外包对双方地权益进行保护,这样整个流程就是一个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判别模型。(图3)这里强调的是能够胜任的外包合作者,而不一定要实力最强的,这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外包主体与能够胜任的外包合作者之间信息有效的沟通、能够认识到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实现外包的另一个前提。最后在签订外包合同前还要进一步强化外包目标,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外包项目的合适选择。
在企业准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前, 必须先界定清楚, 某一职能是否真的适宜外包。通常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性是首要考虑, 同时要坚持不能把关系企业核心发展能力的工作外包出去的原则。就具体职能而言, 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是可以考虑进行外包的。此外, 企业HR外包的项目应做动态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的经验曲线会越来越陡峭, 越来越多的成本低质量高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因此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及公司总体战略对外包项目做动态调整。
(3)外包商的合适选择。
在选择服务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外包公司的信誉,他们必须对客户的相关资料予以保密,与该项任务不相关的人员(公司内外) 不得共享或者翻阅相关的资料;其次,外包公司是否具备客户企业所要外包领域的相关专家及成功案例;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查他们以前的客户,了解该公司的服务水平及客户对他们的评价结果。明确双方相应的责、权、利,以及出现例外情况如何处理的问题;要指定相应的外包工作负责人和相关的联系方式,明确合作期间的定期联系和相互通报体系;要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及双方约定的条款等等。
(4)签订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的作用在少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对双方的利益都是一个保证,在进行合同谈判时,应该选择一个优秀的谈判代表。在合同条款中,应该对双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方而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的保密协议等,在合同签订之前还应该有专门的法律人员(可以是企业的专职法律人员,也可以临时聘请外部的律师)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仔细审阅,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为了发展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达成最后交易的过程中必须慎重,合同对于签约双方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3.2 外包实施维护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1)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在外包过程中的职责和定位。
虽然外包可以把人力资源部门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外包过程中的参与和监控也决不可以忽视。不断的参与,可以保持和提升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与外部专业机构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避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边缘化,同时更好地行使其战略方面的职责,而且这种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满意度,减少人员流失。
(2)对外包商进行绩效评估。
为了更有效地激励外包商,提高他们服务地质量,企业必须保持对外包业务性能地随时监控和评估。企业可以根据双方签订的外包合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外包商进行跟踪调查和间接约束。首先,外包项目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绩效衡量标准、绩效评价方法和绩效反馈地周期。这样可以了解员工对外包商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以便及时纠正偏差或为外包商提供必要的帮助。其次,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应实施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的方式, 根据企业预设目标的变动, 不断整合、重构内外部优势资源和能力, 整外包方案。最后, 企业须对外包商的服务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判断外包是否真正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以此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项外包内容。
4 结束语
人力资源外包是现代企业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要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不是一个简单的“包出去工程”,在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企业要考虑一系列战略问题,充分准备,采取有效手段,才能避开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招聘、培养、留着人才成了企业逐步重视的问题。现阶段,许多企业根据需要将自己的薄弱环节或非核心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及内容: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福利保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
1、法律政策风险:
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处于成长初期,目前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外包行业的依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处于“无法可依”的环境,这造成了外包行业中存在着相当的鱼龙混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外包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只能借鉴以往的经验,但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或规则。
2、员工流失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某种意义上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变革,企业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势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员工会产生某种心理的不稳定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作情绪,挫伤工作积极性,导致员工的流动率升高,造成企业运营效率下降。
3、文化冲突风险: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即使双方在目的性方面一致,也可能存在文化障碍,包括各自的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若外包服务商没能深刻了解企业的文化,为企业量身打造管理服务,就难免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同时,企业现有的流程、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是否使用外包服务都将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效,因为外包的成果最终是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应用和实施来发挥效用的。
4、外包服务商风险:
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一”的关系,外包服务商对企业造成的风险,突出表现在:
(1)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相比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企业无法全面准确的了解外包服务上的社会声誉、经营业绩、工作能力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从而企业面临着无法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
(2)在长期的合作中,外包服务商掌握了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机密,而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其商业机密或所有权信息可能会泄露给竞争对手,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
(3)外包后,外包服务上可能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道德风险,他们有可能通过降低服务质量等方法来降低管理成本,如果企业没能对外包服务上进行有效监控,很容易使得服务商的工作偏离正常的方向,从而使企业的外包或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防范:
1、进一步完善外包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用法律、法规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为外包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规范化的法律基础。
2、加强与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
在外包业务实施前。首先要让员工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和服务商的相关情况,使员工充分理解人力资源外包将对企业带来的利益。同时在外包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部分员工不能适合相关岗位而遭到转岗、解雇,企业应与这些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安置工作。同时要及时听取内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外包服务商反应,以协助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工作,提高外包的服务质量,又可提高内部人员对外包活动的积极性。
3、审慎选择外包项目: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前应分析是否需要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哪些活动需要外包。企业要收集内部详尽信息,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员工招聘、发放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考虑外包,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能外包,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
4、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完善的合同:
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要重点考察其信誉、质量、可靠性等,最好选择企业所熟悉的或者曾经合作过的服务商,这可以防止不熟悉带来的企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同时请专门的法律人员完善企业所拟定的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时,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可以企业时刻关注外包过程的变化。跟踪、检查外包商的行动与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并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监控外包服务商工作绩效的指标,对其工作绩效进行定期评分,以监控其外包服务质量。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存在着一些风险,但如果企业能够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就可以防范外包中的风险,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根据需要将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企业外机构进行管理的活动,它在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就是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对外包存在问题的低估等原因,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可能性。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防范风险、获取预期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思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应该强调对过程层次的分析,而不宜采用绩效指标,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复,应以针对性、独立性、准确性和可测性为原则,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中各风险现象的成因和过程等信息,并根据风险的特点进行归纳、组合,根据实用化、规范化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对整体状态评价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二)基本结构
国内学者张祥俊(2009)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归纳为市场类风险、交易类风险、组织类风险三类原发性风险和继发性风险,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竞争不规范、、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商业秘密难保证归纳为市场类风险,将事前信息不对称可能选择不到适合本企业的外包商、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可能无法全面获知外包商完成任务情况等归纳为交易类风险,将外包给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冲击、组织文化不同造成文化冲突、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不适应外包变革等归为组织类风险,将加大对外包商的控制引起成本的增加、加强监督使外包商觉得不被信任归纳为继发性风险。娄本宁等(2011)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信息不对称致使合适的外包服务选择难、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信息被外包服务商泄露造成经营安全风险、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文化差异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外包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六个方面。
(三)预警指标的量化
鉴于各风险因素Fi和各因素下的子指标Xi.j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量化,我们将各指标的风险可能程度统一划分为的五个风险等级: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以此形成风险程度表如表2所示:
采用德尔菲法,请多位专家对各个指标打分,对专家的评分数据统计,可得到指标评价的矩阵,用于进行单因素评价或多因素评价。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
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必然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有一些细化指标、风险因素可能是上述预警指标体系所未包括的,一些业务相对简单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复杂性相对较低,可能需要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缩减以减少风险预警的工作量,这就要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符合相应的实际情况。风险指标的设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进行维护。本文建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以上调整和简化。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将原来众多相关指标进行分析,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等优点。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包括新增指标在内的众多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对指标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选取方差贡献率大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我们也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减少变量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的综合指标。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包行业也不逐渐发展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外包服务商和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企业应当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化解与防范潜在风险,使其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快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存绪,黄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与风险控制.四川改革,2007
[2]张祥俊.基于营销理念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控制.当代经济,2009
近一时期,随着沪、深股市的日益活跃,广大投资者热情高涨,致使各地开户数量剧增,证券经营机构营业网点的电脑和通讯设备负荷加大,有的因设备故障已导致事端。同时,一些营业部及其从业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也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增加。在目前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范运作风险,保障经营安全。为此,现要求各证券经营机构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电脑等营业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交易渠道的畅通,要求各营业部负责人和电脑管理人员加强监控,经常检查,遇有事故迅速处理。
2.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证券交易所有关规则,妥善保存和管理各类业务资料,谨防遗失、损坏和混乱问题的发生。
3.加强对公司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防止欺诈客户行为的发生。对各类客户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中小客户。要妥善处理好同客户之间的纠纷。
4.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公司员工的遵规守法教育,杜绝各种违规事件的发生。不得为客户透支,不得默许、姑息、纵容大户操纵市场。要建立和完善制度,完善内部监控系统,设置专人,经常检查各营业机构,一经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将更多精力用于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是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可以将一些日常性、基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但是人力资源外包隐藏着一定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我们目前要面临的问题。
1 人力资源外包的模式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服务的行业结构看,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主;从服务类别来看,以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外包为主;从需求企业类型来看,以外企为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1 全面外包,是指将企业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全面外包规模大、内容复杂,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内容相对简单,实行全面外包则比较容易。所以,全面外包受到众多小企业的欢迎。但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因为涉及外包内容复杂和外包商能力限制,实行全面人力资源外包目前还做不到。
1.2 部分外包,是指将企业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这是目前采用最多也是最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方式。企业根据自己发展实际,将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对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薪酬发放、福利管理等进行外包,一旦这种方式运作妥当,将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成本效益。
1.3 职能人员外包,是指企业保留全部人力资源职能,但邀请一个专业人力资源外包商来提供人力资源职能人员。这实际上是一种员工租赁方式,但这种方式一般需要外包商雇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职能人员,以减少企业负担。
1.4 按需外包,是指结合企业现实需要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由企业确定系统和设备的使用时间,由外包商提供专业人员,代为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让人力资源职能人员集中精力服务于企业的主营业务,让外部服务商处理基础性、辅的管理工作。按需外包的关键是资源分配和计划。
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外包也隐藏着很多风险,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许多优点,但潜在的风险仍不能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包内容选择失误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即是企业将该外包业务的控制权不同程度转移给外包商,致使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降低,过多依赖外包商,如果这些外包信息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将会威胁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信息均属于商业秘密,我国目前还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
2.2 成本效益分析失误的风险。外包企业经过成本效益的分析,选择进行外包的内容。一旦企业对自制或外包的成本效益分析出现偏差,造成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偏高,以致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那么外包就没有意义了。
2.3 外包商选择的风险。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还处于发展初期,外包商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外包企业的要求;但国外比较知名的外包商又要价太高,外包企业很难承受高昂的外包成本。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出现“劣商驱逐良商”的情况,造成企业对选择的外包商不很满意,加上企业对外包业务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不强,以致无法实现外包的既定目标。
2.4 企业文化冲突的风险。在外包企业同外包商进行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的文化和外包商的文化可能存在冲突。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这就要求外包商理解和认同外包企业的文化,提供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一旦外包商不理解或不认同外包企业文化,就可能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冲突。
2.5 来自企业内部员工方面的风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部分职能员工可能会被转岗或者辞退,尤其是实行长期外包,对这部分人员如果安排不妥,不仅会因为转岗或被辞退员工发泄不满情绪对企业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6 降低用户满意度的风险。因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减少继而可能会降低客户满意度,继而影响企业产品改进或服务的改善,会导致企业不能获取所需用户的需求信息,我们要尽量避免企业过于依赖外包商,要有效控制他们。
3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控制策略
外包企业要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可以从外包准备、外包实施和外包评估三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3.1 在人力资源外包准备环节进行精心准备,为成功实施外包夯实基础。
3.1.1 对外包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在外包前,必须对企业的内部能力、外包服务商的可获得性以及成本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企业和外包商各自的优势,弥补相互的不足,获取最大的外包效益。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规划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分析时,不但要将企业人力资源部现有职能人员完成某项特定活动所需成本与该活动外包所需成本进行比较,而且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现状、员工的满意度、现有职能人员的能力发展以及相关员工激励措施调整等要素。
3.1.2 精心策划外包项目。界定企业的哪些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能够外包,这是人力资源外包成功实施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从整体出发,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状况,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来界定外包项目。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常分为战略性和事务性两大类型:战略性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等,这些工作同企业整体战略密切相关,包给外包商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不利;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薪酬福利的发放等,将这些事务性工作外包,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市场专业资源,还可以整合企业内部精力专注于企业核心能力业务。不过,外包内容的选择还应因企业而异,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水平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外包决策。
3.1.3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选择合适的外包商是确保外包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综合考虑了外包商实力和外包商信誉、服务价格等因素后,企业选择外包商实际上是双方博弈的过程。如果外包商过于强大将会反过来控制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而外包商过于弱小,又很难提供优质服务。所以,企业还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外包内容的战略地位、中介市场的成熟度、外包资源的专用性程度等因素,在本企业和外包商之间寻求平衡点,使收益与风险达到理想的平衡。具体有以下四种选择模式:一是选择普通人力资源中介,它们具有业务广、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可以把例如基层员工招聘、薪酬发放、福利管理等基础性事务外包给它们。二是选择专业性较强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以考虑将技术性与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外包给它们,如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招聘外包给“猎头”公司。三是选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专家或研究机构,请他们为企业出谋划策,外包薪酬制度设计和员工绩效考核等具有较大创新性的项目。四是选择智囊团“会诊式”外包,这种外包无固定的机构,由企业自己组织人力资源专家,对企业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3.2 在人力资源外包实施环节,必须建立严密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规避外包过程中的风险。
3.2.1 建立严格的合同机制。通过签订规范的外包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这是企业和外包商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持双方合作关系的有力保障,更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我国,裁决外包服务纠纷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法》,双方签订的外包合同内容必须包含:外包具体业务内容、合作期限、业务价格、工作进程计划、预期目标、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如何监控和评估每个合作项目的服务质量等,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内容,必须通过确立法律措施确保风险的规避。另外,通过签订灵活的外包合同,在合同中设立价格标杆与服务水平标杆,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同具有相应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外包需求,以此规避外包合同缺乏灵活性所带来的风险。
3.2.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的改革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通过沟通获得企业员工的大力支持,这也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否成功。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应该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外包的具体内容、服务商的有关情况以及外包给企业带来的相应变化。并且针对员工的疑惑和顾虑进行全面深入的沟通,让员工理解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是一种真正实现多赢的方式,这将会减少和避免人事纠纷,从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由于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将有部分员工被转岗,或者被辞退。企业应该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并且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很快胜任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另外,还可以推荐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到承包该业务的外包公司,让本公司员工借助承包合同转变为外包公司的员工,更好地协调双方业务。同时,还要和外包商建立持续有效的沟通机制来确保外包服务实施的效果。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员工来负责考察外包市场、选择外包商、签订外包合同以及实施外包合同等一系列工作,及时将外包商完成外包服务的情况传递给企业,同时将企业需求变化传递给外包商,使外包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以保证外包工作顺利实施。
3.2.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际操作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监控小组、由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和处理外包的相关情况,或者引入第三方监理公司,通过契约形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质量、进度和费用支出等进行监控,以保证项目的成功运作。
3.3 在人力资源外包评估环节,通过有效的评估,及时控制外包风险。当人力资源管理每个外包项目完成后,企业应从长期利益角度评估外包工作,决定是否终止外包合同、是否与外包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外包评估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员工和供应商方面的有关人员组成评估委员会来具体实施;评估结果的信度、效度如何,关键在于评估指标的选定。总体来说,评估指标应以定性化指标(如对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司形象的提升等)为主,以定量化指标(如成本—收益比)作为参考,尤其是外包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活动等事关企业长远目标时,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令狐克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1.08.
[2]邓成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途径》[J].经济导刊.2011.
04:77.
当前世界经济全面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世界宏观经济两极分化和截然不同的政策选择,使得全球投资和投机资金呈现明显的趋势化流向。在这种相对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作为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石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EPC总承包,英文全称为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成为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上,由总承包单位按照国际合同的协议和约定,接受业主方(有时可能是业主委托的管理公司或代表)的合约,承担工程项目一体化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工作,并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的总承包方式。
由于维系到宏观经济命脉,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兴衰。由于多为服务性贸易、项目内容繁杂广大、工程建设周期漫长、项目管理的要求水平高等特点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石化工程EPC的开展过程绝非易事。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无论是一般材料采购、长周期关键设备订货、过程控制环节的检验和催交、全球采购的物流运输,还是设备材料进入项目施工现场的验收、存储、安装等各环节,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影响到整条物资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供应甚至是项目管理产生相应的风险。
一、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管理的主要阶段
1.物资采购阶段。总承包项目的物资采购阶段,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控制环节,就是做好前瞻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物资采购中,面对的往往是国内外市场,很可能同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其采购价格会有极大的差异,加之从采购地到目的地的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区别很大,关税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所存在着的极大差别,从而造成对物资采购运营成本很大的影响。这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常常决定着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进行物资采购决策的时候,要进行采购地域的评估和选择,是要在项目的所在地进行采购,还是要在其他地方采购。如果采用分权的管理模式,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完全独立的自主采购权,同样拥有利润中心的责、权、利,但是会产生管理精力过于分散、市场信息不充分、或者是不顺畅的问题。如果采用集权的管理模式下,则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相对的自主采购权,由管理总部统一协调进行物资采购,但是对于商品市场的报价信息,却经常存在反应滞后的现象,对于采购管理成本,也存在如何合理分摊的问题。
2.物资过程控制及运输阶段。从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施工现状来看,全球采购的工程物资,包括设备和材料,其过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及时出厂并顺利运抵施工现场,是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保证。要做好总承包项目的物流供应和资源管理工作,低损耗、高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环节出现迟滞,则很可能对后续环节造成重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很可能造成工期延误和较大的经济损失。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物资的过程控制及运输阶段,主要包括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文件资料提交和审核、制造进度的监督、各质量控制点的有效监督和检验、预订运输船、设备材料检验放行出厂、进出口报关、卸船装车、验货、转运至仓储中心存储、保管、保养,分发给施工单位等环节。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以海关申报环节为例,如果因事先的资料准备不够齐全,则可能造成通关的速度缓慢,使得物资无法按时装卸,必然导致巨额的船舶滞期损失,加之管理混乱,甚至造成物资丢失,后果严重者甚至影响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实施。
3.物资储备保管阶段。在总承包项目物资的储存阶段,在关心安全因素的同时,部分材料必须按照实际动态需求,制定合理的储备定额,并且划分好分类管理的责任,是这一阶段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储备了合理的物资,才能确保生产能够连续、顺利运行,但现场物资储备过高,不仅会造成资金积压,还会增加物资保管保养的难度,对现场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项目现场物资储备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物资的储备成本和资金成本。确定合理的施工储备周期和数量,一个关键关节是由行业专家凭借丰富从业经验,再加上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人士,联合起来进行最终的职业判断以确定合理的储备额度。由于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规模一般都较大,所以应建立专业的配送管理、库房调运、物流供应等网络系统,发挥规模经营效应。同时由于总承包项目施工的地域特殊性,物资供应中心通常和施工现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施工现场不得不堆放大量的物资,现场管理的基本模式只能是划分责任和分类摆放。但是对于较大规模的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而言,正常需用的物资品种数目肯定至少在几千种以上,有的专用物资数量多、体积小、价值高,而有物资配件数量小、使用周期长,在施工节奏快的情况下,每个月就需多次的搬运,所以必须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场物资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实现物资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
4.物资消耗阶段。在物资材料的消耗阶段,如何做好绩效考核与消耗材料的良好有机结合是这一阶段管理的重点所在。由于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关系,物资材料消耗的数量多少,不但与天气变化、材质自身等自然界的客观因素存在很大的直接关系,并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和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劳动技能等个人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也可以认为就是与个人的责任心强烈与否、主观能动性大与小、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与低等之间有着极大的关系。绩效考核与消耗材料挂钩是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实现高效机制的关键,如果离开了科学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则各个岗位人员的潜力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无法使得责、权、利与总承包项目的整体利益能够达到相互高度统一,只有在保证施工工期顺利推进的情况下,让各岗位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规定,减少浪费和不合理的损耗,保证项目执行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存在的主要风险
(1)信息传递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整个物资供应链体系,所涉及到供应链的环节相对很多,在物资采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或者是信息不对称,常常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物资积压,物资材料供应出现断档,整个物资供应的运营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整体工期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2)采购货源风险。在总承包项目的投标中,会出现因采购货源而导致的风险。一是石化EPC工程项目大量进行招标,经常使得货源在采购市场上出现相对稀缺的情况,对于承包商投标阶段的预询价,供货商可能会采取虚高报价的策略,经常出现投标价格过高而发生流标的情况。二是在石化EPC工程项目执行中,由于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规范要求不太完善,以致许多供货商不能提供报价,超过了投标的规定时间,从而产生了采购货源风险。三是在石化EPC工程项目中,招标采购时,承包商必须按照业主提供的供货商名单来进行询价,尽管对业主来说都是长期供货商,但对承包商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往往会导致投标价格和采购价格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明显差异。(3)设计管理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设计工作的好坏,往往会对物资采购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建设成本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事先做好设计管理,才能确保后续的具体采购工作顺利实施,一旦出现差错必然会导致巨大的损失。一是由于大部分国际EPC工程合同都是固定总价合同,由于设备材料的采购通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投标时的价格和实际采购的价格之间通常会有相当大的价差存在。二是对于合同文件的理解,承包商设计人员很可能和业主的设计理念不完全一样,致使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延长设计文件的编制,同时也使得业主审核和最终批准的时间被拉长。三是设计的物资标准设定过高,导致实际的最终采购价格超过概算和预算的起初价格,最终形成很大的风险。业主要求设计进行变化,或者是前期设计错误造成的重大变更,都会迫使采购计划发生很大变化,致使采购成本迅速上升。(4)物流运输风险。按照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流水作业的管理原理,必须把采购、设计、施工进行合理穿插,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建设工期,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国际采购的物资由于通关时间过长,往往造成设备材料滞港,不能及时运抵施工现场,而一旦采购出现延误,必然会造成施工进度的严重延误,并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执行,带来整个项目工期的延误。(5)制造标准差异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因国别、项目性质及咨询公司的设计理念不同,相应设备使用的规范及材料标准的差异往往很大。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水泥、钢材、木材等大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大宗工程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高低,也将影响总承包项目能否达到项目规定的质量目标。如果在投标时设计人员自身的经验不足,不熟悉这些标准,很可能因对招标文件理解产生偏差,导致最终因标准不一致而被拒绝接受。
三、强化风险控制和资源管理的对策选择
做好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风险控制与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抓好制度建设这个基础,突出保供降本这个重点,动态调整、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不断促进科技进步,从而实现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为建设安全工程、生态工程和优质工程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以安全供应第一、及时供应第二、经济供应第三作为物资供应的价值取向。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面临着多种严峻的不同风险,对于企业的生产来讲,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突出以人为本,进行采购之时将其价值取向转移到科学理性采购上来。要坚持供应商准入制度,因为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最终实现与否,都关系到供应商,供应商管理要做到现场考察,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量化考核,把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从而构筑起防范风险的坚固城墙。(2)构建敏捷的物资供应体系,极力降低库存风险。石油石化企业要降低物资供应的库存风险,如果能控制全球有效资源并为我所用,那么项目从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实际上在全球采购的情况下,资源管理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困难。长周期、重要关键设备全球供应资源可能非常有限,承包商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可能经常发生,与供应商建立产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设备材料的不同的性质,如制造周期、制造难度、技术含量、产品可替代性、同类物资的供应商数量等等,对不同的供应产品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措施,目的是获得稳定可靠的供应资源。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连接的功能网络链条中,通过构建石化工程的敏捷供应管理体系,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保证项目执行中获得最好、最优的物资供应。(3)完善供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全员管理,凡是涉及到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全球采购环节中的每个员工,其日常工作都必须要体现精细化,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细化和整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二是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三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为三大原则,注重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4)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战略联盟。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方式以建立优秀的项目采购团队,是保证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全球采购能够顺利执行的根本。一是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企业分享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从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信息传递,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
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在不同阶段都存在物资供应风险,我们要坚持安全供应第一、及时供应第二、经济供应第三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理性采购毫不动摇,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可以讲物资供应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敬泽.沙特石化工程大型设备吊装施工组织管理与分析[J].石油化工建设.2010(3):128~129
[2]李迎春.国际工程EPC总承包中物流项目的流程及管理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2):13~16
[3]黄巍奇.浅谈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安装,2011(4):81~84
[4]郭强,冯显富.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35~38
[5]江涌鑫,刘强,柏延震.沙特大型石化工程EPC项目风险分析案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1(11):12~25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86-02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承包商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优质的工程施工技术在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但“走出去”闯天下,难免遭遇各种风险,而且高利润总是伴随着高风险的,由于中国建筑企业涉足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时间较短,在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方面往往欠缺经验和方法,也就影响了最终的盈利,因此如何认识和避免风险对于刚刚跨出国门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工程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造成项目实际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是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项目风险按其来源可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和信用风险。前四种风险属于基本风险,也叫不可控风险,风险载体大,损失大;后三者属于特殊风险或可控风险。
建筑工程由于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所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风险管理的主体通过对工程项目活动中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的使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安全地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的管理工作。国际上把风险管理看作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制定的PMBOK(2000版)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描述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应对设计、风险监视和控制6个部分。我国根据自身项目管理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管理的实践,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实施监控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在执行过程中,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影响项目目标的各种因素都会发生变化。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一步实施都对下一步的活动产生影响,而下一步的活动又对上一步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只有适时地对风险新的变化进行跟踪,才可能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在必要时及时调险管理对策,对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X公司国际工程的情况及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X公司与国内一家知名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携手开拓非洲通信建设市场,先后签订了100座GSM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和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的分包合同。
在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中,X公司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基站建设,然而当所有设备运达施工现场,基站建设也完成了95%的工程量时,总包商在合同中承诺的货款却只支付了一半。总包商拖欠工程款,不仅给X公司的外汇核销及出口退税工作造成了影响,也让X公司不得不拖欠设备供应商的货款而影响了X公司的信誉。
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是X公司在国外承接的第一个集设计、施工及工程机械设备和主材采购在内的大型工程,与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相比,该项目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数量多,因此蕴涵的风险相对也就高。合同签订不久,业主和总包商要求X公司提前开工,结果因未获得路权而被当地政府勒令停工;之后业主为了赶进度,要求X公司在雨季施工,致使大部分开挖好的沟道来不及回填就被雨水冲毁,连续不断的暴雨增加了回填工作难度,使回填工作质量无法达到监理的要求,工程再次被迫停工;后来又由于业主未提供地下管线的资料信息,也未在合同图纸上做出标注说明,致使X公司在挖方时挖断了其他电信公司的光缆而导致了第三次停工。此外,业主在开工后不久,修改了设计方案,致使X公司采购的机械不符合新的设计施工方案而不得不联系原厂商进行改装;而工期的提前,打乱了原定的采购计划,不仅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增加而且导致了主材出现质量问题;还由于当地的治安不好,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后被盗、被烧毁的事件不断出现;黑人持枪到工地上抢劫、捣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黑人司机的超速驾驶也使交通事故时常发生,不仅车辆损毁率高,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事件。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势必影响工程最终的效益,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跟工程施工中欠缺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对于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总包商拖欠工程款的情况,X公司要想规避这样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就可以根据国际惯例向总包商提出支付担保,并将其写入合同中;而对于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中业主和总包商未取得路权要求提前开工而产生额外费用或者造成损失,并非X公司的过错,雨季施工的不利条件造成的施工难度和工期延误也非X公司的过错,X公司完全可以向总包商和业主提出索赔,通过索赔来减少损失,然而X公司并没有及时提出索赔,更没有做好索赔证据资料的收集,给后期的索赔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施工材料被盗、被毁,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和损失都是完全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即使已经发生了,也可以向已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赔偿,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X公司也由于不能提供保险公司需要的证明材料而迟迟拿不到赔偿。
虽说上述事实只是X公司的情况, 但这也可以反映出中国承包商走出国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风险的认识及如何将风险转移出去缺乏经验,更缺乏一套完善的体系。事实上,虽说不可控风险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而无法准确预测,但承包商还是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转移风险的;而可控风险,对于承包商来说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工程项目经理及施工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执行力。
三、运用风险管理原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从策划、实施到投入使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项目风险管理的处境和所追求的目标也随之不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真正搞好项目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X公司正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无法发现其高风险领域,更无法利用风险管理原理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以致风险问题不断累积而最终难以解决。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要确立具体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指导原则,建立和改进信息渠道和管理信息系统,规定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权利和责任,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风险关系,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风险管理计划正常执行。在运用风险管理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投标阶段开始加强风险管理
任何项目都存在风险,越早考虑到风险,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施工项目中要从投标阶段开始对风险进行管理。在投标阶段,由于时间及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不可能识别全部的风险管理任务,但可以在投标报价前,结合已有的原始资料,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业主和总包商的支付信誉等,识别、评估其风险因素;并在投标报价时,参考风险因素进行价格调整,然后整合风险管理到工程项目所做的每件事情中去。
(二)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由于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因此合同可以看作是对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由此,在签订合同前,应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仔细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作全面深刻的分析和预测,并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把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一步。
(三)通过索赔转化风险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之所以出现索赔,是因为受到外界影响,合同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此时索赔恰恰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因此可以说没有索赔,就不能体现合同的公正性。从X公司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将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有可能通过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四)利用保险机制转移和分散风险
工程项目的施工多为野外、露天或高空作业,流动性大,不安全因素多,因此一旦出现意外风险,往往超出工程承包人的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被强制要求进行各种保险,这样既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承包商的风险。但是,并非保险后就万无一失,如果不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合理控制风险费,通过安全监理的手段来控制风险,通过保险机制来减轻风险损失,还会出现X公司那样难以从保险公司拿回赔偿的情况。
(五)培养风险意识,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建立了风险管理的体系,还必须落实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去,否则风险管理的体系也只是一个空架子。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因此必须从公司的高管层做起,从上至下培养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警觉,以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确保所有行为符合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但是对于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风险意识,风险警觉,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参与施工项目的人员思想中去,使风险管理程序成为一种规范,一种工作习惯,做到尽可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与积累,如果X公司能从已完成的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中总结经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将对其今后承包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段慧(1972― ),女,满族,湖南隆回,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北京交通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硕士课程《工程风险管理》讲义.
[2]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精算理论
哈雷制作的第一张生命表的产生标志着保险精算的诞生。保险精算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在保险行业里保险精算被广泛的应用于保险产品、保险费率计算、准备金评估、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修订、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精算报告、重大投资决策以及保险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这几个方面。对保险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衡量和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管理,使风险降到最小或者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首先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然后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是对所采用的手段进行评价和监控。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能指引企业做出争取的决策,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一)财产保险公司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和保费增长速度较人寿保险公司要快。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基层的财产保险公司只看重业务量而忽视管理。其实我国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都缺乏风险意识和正确的效益观念。再者,在保险理赔方面,企业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还不够,仍需努力改进。虽然我国的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迅速的增长,但是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
(二)人寿保险公司
这类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在办理业务和保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的乱用,从而引出资金或者投资风险,进而产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此种公司内部员工较多,员工的多样性较为明显,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员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影响,同时也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的高低有关系。最后由于保险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而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从精算角度谈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管理责任的具体化
在企业中,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公司,想要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进行,就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职权范围把风险管理责任层层细化,使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个层次的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使风险管理责任形成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保证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
(二)风险管理工具的先进化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要求的过程,单纯依靠员工自身的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今天,关于风险管理也发展出了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风险价值法,又称VaR在风险度量中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获取资产组合承担的损失的度量来对此种组合会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全面化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该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这种机制中要包括具有较强风险评估及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好的把握,并且由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对此机制进行直接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关键步骤,其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风险因素评估精确化
风险的出现在保险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当的风险处理方式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至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因素的评估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精算的视角来看,具有专业的精算知识的人才更能利用多种技术和综合的专业知识对有关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保险企业来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聘用或者培养具有精算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从上面对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并且给出的几点风险管理策略可以看出,精算在保险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保险业运营的核心技术。精算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保险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精算知识在保险行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仅可以强化公司的资本管理更能优化企业的分配等,能从很多方面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促进保险企业的正常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