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8-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另一方面学生“无业可就”,抑或是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哪里薪水高就去哪里。究其原因,毕业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①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是对毕业生来说,还是对高等学校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
1.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
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与毕业生的接触,发现部分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临近毕业了,却无法找准定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的需要,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通过SWOT分析法、5“What”法等测评方法,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2.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当前,大学生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误区,如“只愿去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愿去新(新疆)、西()、兰(兰州)”,“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自己,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储备,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3.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②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而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技能不熟练。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层次。
4.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而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却在减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找工作时看一步走一步,盲目追求高薪、待遇条件较好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再重新选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其实,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更科学、更高效,也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身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高考,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开始进入自主生活和学习阶段,部分新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如学习兴趣不明确、缺乏长期目标、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适应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学习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做好学业规划,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树立他们的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轨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加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设定阶段性计划,并实事求是地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毕业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划意识的建立,到了工作岗位后,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顺畅,提升工作满意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但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生涯指导,即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整个高校的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要求,实现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型。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人才在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生涯,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个体和社会共赢。就业不是单纯地“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盲目就业会给人才市场造成混乱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与企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在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只好盲目就业,甚至失业;另一方面,庞大的求职应聘队伍增加了公司选拔人才的难度,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学生引导到了“人职匹配”的选择道路上,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为人才市场的供求理顺了秩序。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择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出现随意违约和频繁跳槽的现象。而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在择业时往往很慎重,能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契约意识”淡薄,随意地更换工作,频频跳槽既会影响个人职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形成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择业、积极从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而且也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时俱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2-02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中,从人数和专业特点上来说,是属于“特殊”群体,在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方面都有所不同,艺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拥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
从学生的来源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校、高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在文化科方面的不及格和重修率都比较高。
(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自由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舞台或者画板是她们自我展示的空间,她们追求自由,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愿受规则的束缚。
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以90、95后为主,这些学生所在家庭在经过父辈的积累以后,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生和规划人生的土壤,逐渐形成了“等待家长安排”、“等老师关注”、“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的习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选择学习的方向,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到大学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却是以艺术专长为敲门砖,敲开高等学校的大门,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对未来开始迷茫。虽说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会有专业思想教育或者是专业导论课程、在大一也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职业规划引起重视,感性的认为大一的我们还小,大二的我们还年轻,大三的时候准备刚刚好。大多数的学生会在在自我安慰中走过大学的前两年,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实习、就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自我认知不足
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觉知与承诺的基础上,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决策、行动、评估的过程。那么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就是觉知和承诺之后,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探索和认知。目前,对于自我探索环节常用的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倾向。但是,很多同学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全面的认识和剖析自己,会陷入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造成在职业选择的时候眼高手低,或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自卑状态。也有部分同学在技能探索方面,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有同学认为自己虽说作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很差,有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工的嫌疑,认为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而陷入的误区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不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工作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做出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甚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大四求职的时候难度增加。在对大三年级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个人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缺乏是他们目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公招、招聘信息的来源和招聘的流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太少,对于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准备不足。
(四)兼职活动中的短期收益制约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自己在舞蹈、音乐或者美术上方面的特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这些活动当中获得相对可观的报酬,对兼职的满意度较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因为兼职而疏于学业,“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有选择的舍弃学业,所修课程不及格,更有甚者部分科目重修,偏离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加之在艺校或者高中形成的轻文化中专业的思想,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一影响在本科的学习当中可能或延伸到大二大三甚至是整个大学四年,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制约着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对118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选择毕业就业方向时都与目前的兼职工作相关,并表示毕业初的几年先工作着再说,不适合再另谋出路。
三、改进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还需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当中,由教师通过课程、专门辅导、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其自身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能力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工作世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出。就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自己来规划”。
其次,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兴趣、性格等因素,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定。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进行再认识,把我准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师范生技能,做到在不同年龄层次、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的授课当中游刃有余。
再次,通过学校讲座、双选会、网络等正式途径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老师、学姐、学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间接了解岗位需求、了解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不断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工作,把实习提前到大学阶段,并对各种岗位进行筛选,对于有些不适合自己的可以选择放弃,对于适合自己但是能力还有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争取做到人职匹配吻合度较高。
第四,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做好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薄发。虽说兼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舞蹈专业来说,年龄在后期的职业发展当中会是一个瓶颈,要想突破瓶颈,除了专业的学习,文化功底的积累和教师素养的培养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当中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发展前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憧憬,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一次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将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学术思想、专业功底、个人魅力、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双重导师制,把规划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由最了解这群学生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进行,结合她们的特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队伍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就业信息的传播者。职业规划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的来源是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和对职业规划有兴趣的老师,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各有差异,要提高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水平,就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多组织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如GCDF、TTT、GCT等课程的专门培训;组织教研活动,课程观摩等等,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上予以大力的支持。
(四)加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完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由选修课变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分为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则侧重于就业形势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培训。在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由职业规划师团队组成的个体咨询团队和工作坊,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就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预约即可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辅导,但是面对整个全校的几万人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有志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一来可以缓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的压力,二来是可以更加细致的更具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做到以点带面,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做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4).
[3]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琦,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6]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邵宝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75
Construction of "Six in On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odel
YU Junying, ZHANG Honglei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publ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and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graduates, especially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high tertiary institutions are plagued by the current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real big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perspective of a college teachers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laborate on specific measur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education guidance, coping strategies, with a view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enefit dilemma.
Key words six in one; career; education mode
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基本都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以及相应的一些教育经验来取得,而我国自行研究开发的一些教育模式,比较少且缺少实际运用针对性。虽然在高校的教育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热衷度不低,但缺乏根本上的重视与应用。显而易见的就是缺少统一、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素材。①很多大学并未配置对口的老师。大多数的大学仅仅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就业压力缓解的良针,为了提升毕业的就业率而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只成为了一种“形式教育”。
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毕业后,根据就业的意向方向、价值取向等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社会的整体环境与执业方向的考虑,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不同因素选取,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同时,按照上述规划,做出一系列的努力进而达到规划目标的整个行为过程。该过程的一个进行时间区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优化进程。其核心要素是规划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审慎的思考与判断,并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与技能,通过工作就业,体现个人价值的一个过程,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②通常,高校毕业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所以高校需要对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进行及时的、适当的培训与规划帮助。对在校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先对就业的偏向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就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判别,挖掘自身的长处与优势,说的更透彻一些就是更清楚自身的情况,与别人取长补短,选择出与自身情况贴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向。
1.2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压力。近几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人数每年都在不断递增,与此同时面临的就是就业压力的问题。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只有550万人,而到了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为810万人。 现代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力的使用并没有以前那么依赖,因此,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另一个方向使得就业压力一下子被激化。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是毕业等于失业的现状,或者找到的是并不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所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定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曾在2012年开展过关于“人生第一次职业”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其中33.2%的人,选择了“毕业后先就业,就业5年内再慢慢择业”。这个数据说明了,毕业后,其实有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对职业有方向性的规划,而是先跟着感觉走,选择一份职业先工作,再慢慢规划。因此,第二个数据“毕业一年内换工作”的概率已经超过了一半人数,“毕业两年内换工作”的概率已经超过七成。毕业后选择第一份职业的盲目与匆忙,使得之后的两年里,换工作的概率直线提升。 第三个数据“毕业前就充分考虑并作出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数据显示不到一成。由上述可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岔路,还可以坚持自己的既定方向,不浪费时间,目标明确地让自己更进一步地实现人生理想。
(3)眼力。通常,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专业对口”,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专业并不是“死方向”,是可以变通的,可以转换的。大学生需要及时发现自身的特点与专长,找出职业的方向,并不一定是专业方向,制定提前的方向计划。③因此,即使对自身的专业领域不擅长,或因为其他种种因素选择了不适合的专业有着一定的不良情绪,也不必过度担忧,只要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找到自己的良好位置。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才陆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与基础的理论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理论与学习,受到了社会各教育界,特别是高校方面的重视。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概念,不断地向中国不同教育机构与单位部门延续传递,很多高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过大多仍处于基础性理论摸索这一阶段。
尽管我国比较多的大学陆续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或培训点的设置,不过因为启动得较晚,教材、资金等准备得并不充分,教师的专业水准也有待提高。很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处于“听讲座”、“写报告”等等范畴内,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没有对高校学生进行针对性、个别性的辅导与帮助。另外,也没有渗入企业进行点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也更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人物对话等教育方式的运用了。总得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师资力量不强,教育方式不切合,机构重视度不够,制度完善性不强等等问题。另外,大学生的主动意识也不够强烈,职业规划主动意愿不够,也是很大的问题。最后就导致了,高校方面不够专业,学生方面不够配合的现状,很多学生甚至是 到了大四一边找工作,一边上课,这种局面往往使得他们事倍功半,效果不良。
在上文中所探讨的一些问题与现状,使得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中,缺少慧眼,无法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与认识,择业能力不强,走岔路、弯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另外,大学生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也没有提高职业能力的水平,这些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对就业的整体效果与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高校应该重视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要做实事,做有用的计划、方法、培训、教育研究。从内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动力,开展课程,开办培训,做好交流与个性化的启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业发展能力与方向,并为方向而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所以,开展有效的“六位一体”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很大的意义与发展空间。
3 构建“六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所谓的“六位一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的是涵括了理论课堂、渗透课堂、网络课堂、熏陶课堂、实践课堂、咨询服务课堂这些内容。上述内容不仅互相促进,还相互循环融合,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模式导向作用。
3.1 “六位一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目标确立
“六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制定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将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六位一体”中所涵括的这六种元素,是高校学生在整个高校学习生涯的发展驱动力。通过“六位一体”,使得大学生对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以及评价自我有很大的作用与效果。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对未来有长远的眼光,使得学生做出与自身相切合的,与社会相符合的职业规划。
在上述环境中,“六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其目标应是: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与判断,使学生挖掘出与自身兴趣、能力、价值相匹配的职业发展理念;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职业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认识自身职业方向,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行动,朝该方向发展,最终取得择业成功。
3.2 实施联动机制,协调“六位一体”教学新模式的各环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它以学校、学院和各级学生组织为依托,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建联动机制,实现从传统的“管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调动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外的各种形式给学生多元化的帮助,弥补传统生涯规划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的不足。通过实施联动机制,协调“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使其相互配合,避免“灌输式”,形成“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新信息的收集,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对象,在咨询课堂中对求助者进行回复,从而帮助学生成长。
3.3 建设评价体系及时反馈,优化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六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六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也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和环节,而这些内容和环节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为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就有必要建立及时、高效、全面的评价反馈体系,以促进“六位一体”教学新模式的优化和完善。从具体措施上来讲,可以在每学期期末,让教学班里同学填写评价教学结果的评议书,以此汇总班里同学的建议意见,总结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六位一体”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理论探究和一系列的实践,使教学育人和社会实践多方面联结,从而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质的飞跃。
注释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体育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切实有效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有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一、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共性特点。从客观上看,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不同专业间的分差不断加大、层次更为明显,学生群体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主观上看,存在着“六强六弱”,即:使命感强,责任感弱;求知欲强,辨析力弱;社会道德认同感强,基础文明素养弱;自主意识强,自律意识弱;成才愿望强,抗挫折能力弱;个人进取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弱。但由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着公办高校不同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收费标准,其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
从生源上看,相比普通高校,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生源质量一般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一)结构不一。既有不同省份,不同家庭环境;(二)层次不齐。学生有的是高考失利没发挥好的考生、有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三)基础偏低。分数不高,都是在二本录完以后的考生。由于上述原因,新生到校后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生活目标问题、学习信心问题、专业兴趣问题、自制能力问题等,这些都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成长进步的主要障碍。
从学生个性特点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大部分虽为高考失利者,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一般表现为:(一)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一些,但思想较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二)发展欠缺,但有特长。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欠缺,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并不差,不少人在文学、艺术、技艺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三)竞争失利,但少负担。学生大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了骄娇之气,人格上更趋于成熟;(四)乐于交际,富有情感。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精神相对不足,但乐于交际、富有情感、善结人缘 因而在实习与求职时,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引起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们的共同关注。目前,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开头起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已充分认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二级学院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失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具体说应该从涉及到专业、课程、学制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入手,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规划,给学生搭建一个充满了选择机会的、信息以外的、真正的规划平台,使他们有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起步晚,缺少专门、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总结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如下: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内容仅相当于以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开展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工作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毕业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为毕业生收集企业需求信息、联系相关有意向的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推荐学生就业、进行就业档案之类的管理,工作原则仅仅是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
三、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自己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基层经验,认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职业规划体系并不断完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回归生活
从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理念经历了一个从“以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日益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职匹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就业安置思维影响,目前仍然停留于狭义层面,即过分强调一次就业率。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压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没有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就匆忙和自己并不很满意的单位签约,结果出现签约率高但违约率也高的现象。这种做法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转变以实现学生就业安置为目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贯穿着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若要转变传统的模式,教育路径就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就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手段,使我们的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凸显现代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捆绑在一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又需要切合并依赖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看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是成人成才的基础,而且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支撑点和创新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工作载体。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就业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相匹配,不同的学生特点需要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开展,专业指导老师如何聘请、培训,如何使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科学化、规范化等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执行,该管理机构如何设置、它的职权、职责如何界定等问题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效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聘更加严格,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得到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和生涯规划指引的公共基础课程,要做到通过学习使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本文提出了进行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1.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在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现实环境,确定符合自己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学习计划,根据时间、顺序和方向在每一阶段采取具体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人才培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17号),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从理想与职业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就业观,认识到职业发展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初步的认知;其次从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设定职业与人匹配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形成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探索分为性格、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四个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以及课后进行的自我探索,挖掘自身的动力源泉,发现自己适合的职业,寻找自己的优势以及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自我探索中性格讲述采用MBTI理论、兴趣讲述采用霍兰德理论、职业价值一般引入舒伯的职业价值理论等。职业探索是关于职业世界中知识的了解,获取具体的、客观的职业信息资源。职业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认识和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对生涯抉择进行的判断和决定,最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高校重视不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同,有的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有的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将本课程与本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后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并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贯穿始终;也有的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社会对道德、礼仪等各方面的要求灌输到课程内容中。
2.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设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并且阐述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认清自我和外界的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职业生涯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偏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每个人所要选择不同的职业规划。
3.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
从社会、学生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具有多样性,学生对于个人的学习要求也存在差异,而当前统一培养的模式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学生希望得到差异化对待。
三、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探讨
1.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面向新入校大学生开设的培养人生理想和积极就业观念,认清自我,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制订计划并积极实现的课程。然而,大学生作为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他们对学习、家庭、工作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需要不断地修订。所以本文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求职发展档案,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试报告进行整理;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经历进行记录和考评。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开展集中授课,使学生树立通过就业实现理想的观念,并认识自我,在之后的大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职业生涯咨询等形式的指导。
2.构建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构建符合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根据大学学习的阶段性任务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阶段的人生指引进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在集中备课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还应对所要授课专业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能够对听课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所要进入行业的发展情况、所在行业对职员的普遍要求等的教育。同时,同一专业的学生因家庭背景、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能力等存在较大差距,也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诉求。
3.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关注群体性差异,比如贫困生群体、农村生源群体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创业群体、女生群体等特殊群体。对于缺乏自信、对就业感到怯懦、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并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差异化专题讲座、座谈、职业咨询,也可通过“一对一责任制”的形式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大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许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家乡情况、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作答,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眼、脑、身、心、手综合参与。因此这门课授课时适宜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将体验运用于学习过程,不仅会从认知、理念等更深层面触动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课程的时效性。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影响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因素
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要受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时间、参加人数等因素的影响,是把学生放在模拟实际的事件环节中,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案例选择,课堂控制,课后作业等每个环节都要处理好,否则将前功尽弃。那么影响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体验式教学法成功的基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就是要树立学生教学主体的观念。放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加者,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起活动组织协调,思想鼓励,促进辅导的作用。
2.选择典型的事件来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有共同处的事件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容易模仿,最终达到我们教学目的。
3.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体验式教学法成功的保证。中职学生因为地域,生源,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专业的不同,导致水平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结合教学目标,学生水平,专业特点,认知水平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把静态教学变成动态教学,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听,看,经历,操作,思考,讨论,合作,最终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如何运用好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法,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如案例分析、职业角色扮演、职业规划体验游戏等等。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炼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中职生专业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哪个专业学生都需要积累经验,由于学生经历有限,则需要从各种已发生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体验部分知识或规律。比如,在讲授自我探索中职业兴趣的时候,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或是宿舍高年级学长的成就事件,然后让旁听者做点评,双方互动,对讲述者表述的事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关照和澄清。听众与描述者都能在对过往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中获得对相关要点的澄清与反思。
2.职业活动角色扮演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运用较多的职业活动角色扮演是模拟面试,比如我们通常会外请学校合作企业专职面试官进行面试考核,学生分组参加面试。每一个都是被试者,同时在他人面试时,又作为观察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存在,利用评价表对他人的被试者角色做出评价和描述,对于学生领会求职面试准备的知识很有帮助。而这个活动是学生最为喜爱、参与热情最高和效果最好的活动之一。
3.职业规划体验游戏
职业规划体验游戏主要体现在我们一些随堂体验游戏的运用方面。比如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和时间的紧迫,我们会在该部分穿插“时间纸”游戏,通过具象的撕纸、计算在校所剩时间,一生工作时间等,起到对学生情绪进行触动,认知进行改变的目的。
4.心理和行为测试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我们还会借助课本相关的测量表格进行职业心理和行为测试,这些职业心理行为测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学生比较喜欢,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和实践的目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就被解释为“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面对事物产生的情感反应,比如喜憎的事物,我们会产生愉快或者厌恶,其本质是一种情绪体验。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亲身参与某项活动,经历某个事件,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其实质是一种经历,强调对这种经历的认知反应。因此,“体验”即有情感层面的,也有经历认知层面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情感是人们都乐意体验并积极追求的,注重趣味性、同时目标导向性强的活动也更容易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并为其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上述哪种层面的“体验”,都会伴生情境性记忆,从而强化记忆的时间和效果,甚至在认知方面获得领悟和提升。因此,将体验运用于学习过程,倡导体验式学习和教学,不仅会从认知、理念等更深层面触动学习者,提升学习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学活动中,依靠创设情感或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教学注重以“教”为中心,偏重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和到达终端后效力、完整性都有弱化,而对于自主性、自律性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挑战。区别于此,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在于“设计”“、引导”和“启发”,设计情境或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体验”,获得情绪方面的触动或满足,达到认知层面的理解或提升。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教学法运用的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特殊的指导类实践应用课程,主要研究个人与他人、与周围职业环境之间积极的探索、互动,从而实现个人发展的合理规划。而且,处在生涯探索期的大学生,囿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和课业限制,真正接触和体验劳动力市场、生涯人物和职业环境的机会较少。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发展层面的需求十分迫切,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课程中单纯的说教和灌输往往对学生接受知识、培养理念适得其反。因此,迫切需要施教者在课程教学论方面深入研究,在教学法方面有所改进和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了解、领悟所学知识,建立职业规划的理念,最终投身相关活动,实现自我规划。近年来,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笔者一直尝试应用和总结“体验式教学”法。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经历了一些失败案例,但是所得还是大于所失。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要将“情感反应”和“经历”相结合,相应的体验式活动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念的系统性、概括性理解,也要兼顾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对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过往经验描述
这种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在描述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体验部分知识或规律。比如,在讲授自我探索中职业兴趣或者价值观的时候,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成就事件,然后让旁听者做点评,甚至双方可以互动,对讲述者表述的事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关照和澄清。听众与描述者都能在对过往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中获得对相关要点的澄清与反思。
(二)职业活动角色扮演
本课程中,运用较多的职业活动角色扮演是模拟面试,我们通常会外请企业专职面试官,学生分组参加面试。每一个都是被试者,同时在他人面试时,又作为观察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存在,利用评价表对他人的被试者角色做出评价和描述。这个活动是本课程学生最为紧张、参与热情最高和效果最好的活动之一。对于学生领会求职准备部分的内容大有裨益。
(三)职业规划体验游戏
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随堂小体验游戏的运用方面。比如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和时间的紧迫,我们会在该部分穿插“时间纸”游戏,通过具象的撕纸、计算大学所剩时间,起到对学生情绪进行触动,认知进行改变的目的。
(四)心理和行为测试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会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职业心理和行为测试,这样的测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学生比较欢迎,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理念和实践的目的。
(五)小组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组,给出活动主题,调动学生围绕主题设计相关活动或参与相关活动。比如将学生分组,安排其参加学校大型综合类招聘会,在毕业生求职的真实情境中引导中低年级学生体验就业形势、求职细节、劳动力市场信息、生涯人物访谈等课程重要的理论内容,通过体验性实践督促学生主动了解求职问题。同时,活动结束后会组织课上讨论,对前面的体验活动加以总结和提炼,强化前期体验所得。
(六)恰当利用职业规划方面的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肯定要服务于相关内容的教学目的,形象生动的呈现,能够起到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同时,某些多媒体资源还能作为案例讨论的丰富资料,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如:在涉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资源的部分讲解时,我们会在现场上网,向学生展示校园就业网和学院就业公共邮箱的便捷设置,激发学生“试一试”的主观能动意愿。
参考文献
[1]权福军.“体验式学习”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2]陆萍.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实际运用[J].学周刊.
[3]沈艳华,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4]李春立,陈彦彦.大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法应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1]。作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收集相关文献30余篇,了解当前对教师、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学者5人次,就本研究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咨询和访谈,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提高本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性帮助。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本人或委托专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2.1年龄特征
从被调查者年龄特征看,24-35岁的教师50.4%,36-45岁的教师占37.2%,46岁以上的教师占12.4%,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未“凸现”体育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的问题,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体能的需要。
2.2学历特征
从被调查者学历特征看,具有本科学历者占67.7%,硕士研究生占26.2%,博士研究生占3.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2.6%。从所获得的学位分析,学士学位者占67.7%,硕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29.3%,博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3.0%。说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呈现出向高学历与高学位方向发展、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2.3职称特征
从被调查者职称特征看,助教职称占22.1%,讲师职称占40.1%,副教授职称占35.2%,教授职称占2.6%。从总体上分析,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级职称比例会越来越高。
2.4工作年限
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占19.5%;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占16.5%;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占17.7%;工作年限在16-20年的占15.8%;工作年限在21-25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26-30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31年以上的占8.5%。一般说,教学工作年限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教学工作年限越长,对自身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越有利。当然,教学工作年限与教学水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内环境现状
3.1.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相当缺乏。具体表现为仅有8.3%的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知识表示“非常了解”,43.2%的表示“了解一些”,还有48.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见表1)这一结果同样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如有教师表示“感觉职业规划离自己很远,不够现实”、“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从未想过教师也要进行职业规划”。
表1 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
3.1.2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4]。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多数是“为了晋升职称”(40.3%),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将职业发展定位于沿着职称评定的路线进行,这一模式稍嫌狭隘,却不失为相对现实可行的途径。另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职业规划“完全出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希望取得更大成就”,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内心渴求成功,往往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仍有部分教师(27.4%)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要求”,即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见表2)
表2 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3.1.3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2]。职业兴趣对个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有72.8%的教师表示喜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20.4%的人表示“刚开始有兴趣,现在逐渐觉得工作有点乏味”,选择这一结果的,多数工作年限在7年以上,这部分教师刚刚读了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和稳定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仅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在该结果的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盲目,且大都抱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3.1.3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3]。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的价值观取向,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从事体育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82.3%)、体育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小(66.2%)、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比较愉快(54.1%)、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50.7%)。说明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有健康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地位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可能与体育在我国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理解有关。
3.1.4职业发展中主动行为表现
职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实际行动。从调查结果看,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有68.1%的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进修等再学习途径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12.3%的教师表示迫于学校或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而被动参与再学习,另有19.6%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见表3)。
表3 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行为
3.2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外环境现状
3.2.1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指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意愿参与职业规划培训或指导,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11.1%的教师参与过单位组织的与这方面有关的培训或指导,7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类似培训或指导,其余13.4%的人了解职业规划知识是个人行为。以上调查表明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或指导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内容不了解,缺乏自觉规划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完全是个人行为,有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已经在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仍有1.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目前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并能引导教师发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对体育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关注甚少。仍有多数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其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如,有教师表示,“学校不重视体育,更何谈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目前工作量太多,没有精力考虑职业发展的事情”、
3.2.3家庭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情况
在关于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态度的调查中,8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成员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3.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学者程振响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层面(见表4)。
表4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层次表
摘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依据该表,笔者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图表(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个人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而体能、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上有一定误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进行规划的自我意识不强;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比较热爱,这也是促使其思考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整个体育教师群体有较清晰的短期职业目标,但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4.1.2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或培训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效果作用不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以人为本的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
4.1.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体能、技能水平下滑是工作发展中的最大困扰,也是职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其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职业发展最佳黄金时期大概仅有20年,因此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要趁早,宜提早确定志向,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工作环境评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个人所处工作阶段(如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合理规划近、中、远期职业发展计划。
4.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应从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师有力支持。包括开展专门的知识讲座,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创新或发展。
4.2.3体育教师要寻求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如可走教学专长线路、行政管理线路、科研创新线路或者教学、科研、管理三线并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考虑以职称评定为自己的主线路,把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职称晋升的要求,让自己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所建树。
4.2.4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体育教师既要有明确的定位也要学会在成长中反思,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振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职业规划,其内涵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地计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途径设计、措施办法等内容。从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国家及民族的重要性来讲,引导和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应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环节。
1.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近几十年,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促使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均衡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的教育“现代化”“均衡化”主要侧重装备和办学条件,并不代表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任何时期、任何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取决于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的职业能力、活力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因此,真正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不是靠经费、靠硬件,而是靠教师群体产生的内生动力。因此,每位教师个人职业的规划和严格按规划实施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飞速上升,青年教师已成为教育教学、指导实训与服务管理中的主力军。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帮助青年教师更加健康高效地完成自我成长与提升,更是高职院校构建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与课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规划问题
1.对专业发展存在误解
现阶段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意识较弱,认识不清晰,甚至有的青年教师根本不知道专业发展的概念,对专业发展没有进取心,只满足于完成学校量化任务,很少对个人专业发展进行规划。
2.教学素养不足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在教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限,对本专业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使教学水平存在较大问题。从科研角度来看,青年教师在校期间对专业理论掌握较好,科研训练经历多,但阅历不足,实践科研经验不足,科研项目经手机会较少,研究方向存在盲目性,与专业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
3.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少
高职院校虽也举办各种培训项目,但在分配时仍存在名额有限、分配不均的现象。高职院校中有部分教师能时常参加培训项目,但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已经参加工作几年,仍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
4.专业发展缺乏有效指导
高职院校现阶段虽然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活动,但这些基本都集中于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且指导活动的时间有限,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发展规划方面的建议指导还远不能满足青年教师发展需要。
5.受制于心理压力而无法顾及专业发展
正处于成家立业阶段的青年教师,在现阶段具有较高的物质需求,但偏低的工资收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发展专业水平的好时机。另外,校园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与工作要求的提升,使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班主任等诸多任务,更忙于论文、项目、职称等方面的工作,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源分配支撑。
6.教学技能有限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及相关专业,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尽管入职后参加过岗前高校教师资格培训,但时间短、内容广的培训无法真正帮助青年教师实现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锻炼与提升,岗前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实践意义
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是结合学校发展对自身进行分析与总结、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并为此进行计划与设计,其中包括教师职业的抉择、目标的设立、设想预期成就与具体实现的步骤等。[2]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程度,能直接决定青年教师的教育质量与发展前景,更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与改革方向。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能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发挥自身潜能,助力教师的职业发展,帮助青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三、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具体策略
1.高职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建设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源和实践践行者,关系到校园的兴衰,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能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指导。职业规划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实现、反馈与修正几个基本步骤。高职院校应尽量了解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注重教师自我成长,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帮助青年教师发展。校园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场所,在青年教师确立职业目标时,校方职能管理部门应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与帮助。[3]
2.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青年教师应树立危机观念,将自我意识与专业发展意识作为基本心理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与规划自我职业生涯。不仅如此,青年教师应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缺点,提升自身能力,塑造专业发展。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管理
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其理论素质匮乏,职业能力有限,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校方应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训。从对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的了解入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与培训计划,尽量保障每个教师的培训机会。
4.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高职教育中,校方应针对青年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与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为青年教师从专业素质、规划、精神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制订符合其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为其提供更加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机会。院方应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与校园师资力量建设的发展目标匹配起来,达到共赢的目的。
5.校方应为青年教师减负
由于青年教师从事工作时间较短、收入不高,且面临成家立业的状况,因此具有较大心理压力,而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应对青年教师加大关心力度,关注青年教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尽可能提供帮助。
6.构建完善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青年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理想方式。以青年教师为中心,通过积累、创造与利用专业相关知识资源进行自我提升,适应环境变化。在组织管理中,学习型组织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可协调融合工作与学习。[4]其组织成员不仅能进行自我知识构建,自主管理,更能自主寻求学习机会,进行同行之间的专业交流,促进整个团队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着重点。高职院校更应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分析现阶段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阻碍,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发展,以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的制订与实践,带动青年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郑 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