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已达13.7亿,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向城市的流入,这一比例还会增大。老年人群体属于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很难通过常规渠道来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1]。因此,农村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当中,老年弱势群体获得的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支持,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较多的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从家庭、政府、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支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不仅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础,也是其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尚未改变,在老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寻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协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才会寻求其他途径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员更少了,这必然会动摇家庭养老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能够获得的赡养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劳动负担沉重、经济困难、照料缺失、精神孤独等困难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对太弱[3]
目前来看,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各项保障政策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还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救济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很多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入住资格,而且各项设施与服务与城镇中的福利院、养老院相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议滞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获得满足。可以说,我国政府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相对太弱。
(三)社区养老支持的缺位[3]、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是建立在地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成员支持,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支持,即具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村委会、老人协会等提供的支持。首先从社区成员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身的消极求助心理、社区成员提供帮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从社区成员处获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从社区组织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和意识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国目前多数村委会的职能非常有限,仅限于组织实施国家政策,在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上的角色出现了缺位。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协会由于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碍,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使得不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难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只能从农村较为活跃的宗教组织中寻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极少
在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区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帮助,以弥补家庭、政府以及社区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务、民办服务机构等,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获得其他社会支持极为有限,并不能弥补家庭、政府和社区支持的空白。
三、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问题,势必在不远的将来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弱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位,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太少,使农村养老面临风险,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不确定。这些都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发出了挑战。因此,在了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合理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对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平稳过渡到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要使他们的养老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既不能单纯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统,而是需要发挥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综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续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以家庭支持为基础
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支持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但家庭仍然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为基础来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从经济支持和孝老教育两个方面做起。在农村子女应当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定期给予父母生活补贴。此外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要时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传统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步增强家庭意识,强化家庭观念,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传统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政府应当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中担当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如建立门槛较低、设施完善、收费合理的养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势群体能够入住。此外,政府还应当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议。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增加农村剩余(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村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而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农村要配备完善的娱乐健身器材,还要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孝老”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以社区支持为依托
农村社区既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也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社区成员应该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在农村成立各种自愿组织,如成立帮工、照料和慰问小队或团体等以充分发掘社区成员的潜力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对有集体经济能力的社区要努力为特困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现金、粮食等经济援助,不断完善社区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并依托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普遍欢迎的老人协会来组织下棋、打牌、传统文艺表演等各种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入住或上门照料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区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等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关怀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通过研究、报道等方式来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诸如提供小额信贷满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等项目来援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对于其他社会志愿团体、企业、个人等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五)以老年弱势群体的自助互助为原则[5]
社会支持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提倡和鼓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助,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由纯养人口部分转变为自养或作贡献人口,如在农村实施老年劳务储蓄,提倡低龄老年人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务的同时,把其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到自己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同时,社会和农村老年弱势群休都应当转变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陶志刚,马露霞,姚云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周庆刚,董淑芬,李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4-61.
[3]叶敬忠,贺聪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262.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是正规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主体文化的体现着,做好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是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应尽的社会义务。而公共图书馆又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拥有全面、优质、完善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整合调控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发挥独特作用,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障碍,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点
1.1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处于劣势,经常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群体,弱势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劣势,如:年龄、疾病等,要包括盲人、聋哑人、智力残疾者、肢残者、精神病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社会性弱势群体则是因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地域上处于劣势,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等。
1.2弱势群体特点
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需求,他们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其外在主要特点有:一、经济贫困化,收入低于社会平均线,生活质量不高;二、心理脆弱,缺乏社会竞争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三、生活边缘化,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精神文化及生活匮乏,部分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贫困中,脱离了主流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生活压力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偏离常规,变得敏感、易怒。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意义
2.1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神圣职责和重要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必须是自由平等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有图书馆常规服务和资料用户的,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等,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另外,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和公益,也使其成为各类图书馆中与弱势群体联系最密切的文化教育机构,能够确保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各种知识和信息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神圣职责和重要的职能。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做好普通读者服务的基础上,从经费安排上、服务设施、服务方式等方面都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做到既为强者锦上添花,更为弱者雪中送炭,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平等,是对弱势群体文化权利的尊重。
2.2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学校
知识匮乏是导致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对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救助方式。公共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学科分布齐全,其广博知识信息储藏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范围,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免费的终身学习教育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能够自由地,无偿地获取各种文化知识、就业创业信息,得到客观自由的发展,增强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从而更多地获取摆脱困境,改变命运的机会。
2.3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的调护情志,是心灵抚慰精神的乐园
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地位的卑微,经济收入的低下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他们整体上大多自卑感强、心理敏感、精神脆弱,甚至有焦虑和报复情绪,更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充实,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和安抚,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和文化生活,提供娱乐休闲活动的社会责任,利用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弱势群体免费平等、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失落感、自卑感、不公平感,使他们心理健康、精神愉悦地面对生活,这样也就舒缓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2.4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弱势群体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馆藏、设施等相关的资源,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公益性的具体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同时引起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获得更多经费和社会支持,加快自身发展。
3.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新举措
3.1加强馆藏、设施建设,营造平等、关爱和谐的阅读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在建筑设计上建立无障碍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充分享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学习环境,条件具备的图书馆可配备弱势群体专门阅览室,如:“盲人阅览室”为盲人读者提供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的阅览与外借服务,有些盲文图书借阅室配备安装有专门盲人软件电脑,通过语言提示,盲人就可以实现网上浏览,为盲人读者打开了溶入社会,观察世界的又一扇窗口。图书馆还可根据老年读者的特点,建立老年人阅览室,订阅老年人喜爱的历史知识、文化生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报刊,并摆放舒适的沙发座椅,提供笔、墨、纸、砚等材料,准备老花镜、放大镜等,为老年读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老年读者既增长了知识,又娱乐了身心,阅览室成了老年人休闲的场所。
3.2加强馆员为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
由于弱势群体具有脆弱、敏感等心理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其服务过程中要端正思想,为他们投入一份深厚的感情和关爱,这就需要我们始终把维护和关爱弱势群体利益思想落实、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包括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不管他们身心如何,也不管他们的要求多么微小,要是他们深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温馨,体会到图书馆是一种快乐、满足、尊重,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文学习环境,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神圣的平等权利,没有歧视、等级、压迫、清规戒律,在自由平等、温馨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让他们感受到馆员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使图书馆成为他们的精神乐园。
3.3建立弱势群体信息数据库,提高就业能力
弱势群体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图书馆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与地方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劳动就业等相关单位联系,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还要经常更新和补充读者信息数据库,收集他们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知识信息的匮乏,图书馆要利用自身文献资源的优势,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和指导。与劳动就业单位联系,举办职业培训班,例如:计算机培训、家电维修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培养他们就业技能,提升他们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新的就业需求。
3.4开展多种读者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场所,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弱势群体也有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的追求,公共图书馆要常开展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如:读者讲座、手工制作、新书推荐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工作人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吸引更多弱势群体读者走进图书馆,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他们消除焦虑心理,失落感,不公平感,使他们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公平和关怀。
4.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应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和坚持公共性、公益性、读者至上、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为广大的群众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服务。关爱每位读者,为每位读者提供人文意义上的帮助。真正体现了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优势,为和谐社会构建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陈月华,浅谈增强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服务的功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2]宋立娟,关注弱势群体,图书馆公益性的当代思考【A】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必要性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宣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努力使弱势群体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阅读权利,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对《公共图书馆宣言》原则的背离,进而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背叛。
(二)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何认识与对待弱势群体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尊重、理解、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援助,消除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知识鸿沟.使他们通过知识援助,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在成长中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尽快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平等、开放、宽松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图书馆适应新形势要求,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自身优势,自觉主动地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充满人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同时,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社会投入,从而实现为弱势群体解困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双赢。
二、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
要从促进社会和谐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高度认识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吸引更多弱势到图书馆来,并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走近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善待弱势读者,树立“关爱弱者,从我做起”的服务理念。既不能对弱势有歧视心理.也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当作施舍者,而要换位思考,摆正心态,学会与他们平等相处,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二)加快弱势群体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图书馆馆员大多有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了解图书馆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善于沟通。但要实现为弱势群体深化服务的效果,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如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手语技能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弱势群体的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开展中与弱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建立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服务能切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与一般读者服务相比,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服务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摒弃做秀、走过场等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持久知识援助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管理和开展服务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如辽宁省图书馆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在弱势群体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图书馆既可成立专门部门,也可以将弱势群体读者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归口给某一特定部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这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也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申请专项服务经费,安排专人负责,每年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的服务项目.并向社会公示,吸引他们到馆参加,年终总结表彰,确保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不同于普通读者,图书馆应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加强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他们到馆利用文献资源。首先从服务设施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弱势群体的生理特点,设置残疾人专用座席、无障碍通道、专用视听设备等便利设施。完备的设施有利于消弱势群体自由利用图书馆的生理障碍,体现了图书馆充分服务的人文精神:其次在文献保障方面,建议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选购专题文献,如残障儿童康复文献、盲文图书、视听资料、特殊教育辅导资料、励志图书等。可根据馆舍情况开设视障阅览室配备专门听读设备,或在阅览室、借书处配备特殊教育专题图书推荐架等以达到指导阅读、方便读者查询的目的。
三、总结
图书馆应主动接近残疾人用户,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提供他们所需信息资源总之,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鼓励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信息中心,特殊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ounselor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Academic Type Education
BIE Qianqian
(College of Ar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college vulnerable group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Vulnerable groups, including school type, due to its weak position on the school so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and inferiority of the severely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school-based counselors should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le groups, analyze the causes, educational measures proposed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based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 counselor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career guidance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弱势群体”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现。高校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基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大学生在经济上、心理上、身体上、学习上存在着单种或多重困难,引发他们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等负面影响。高校弱势群体的存在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成才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导师,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重视、发现和引导,针对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干预机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1 高校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体力脑力状况、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的低下状态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从广义上讲,高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①
2 学业型弱势群体及其心理分析
目前,高校教育虽不以“分数论成败”,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的要求较严,仍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资本和条件。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弱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业型弱势群体。
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重要人为因素,包括学业需要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欠佳等。②在经过紧张的高考竞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以玩乐、沉迷网络来弥补高中生活的艰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时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不专一,在选择专业上,没有认真考虑,甚至有的是家长代替选择,随意性很强,这就造成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乏味;新环境人才荟萃,有些学生从高中时的“鹤立鸡群”变成了大学中的“平庸之辈”,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陷入被动学习中;还有一些学生是禁不住校园外多元化现实世界的诱惑或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急于挣钱,实现“价值”,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这些非智力因素给学业型弱势群体带来的可能具有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自卑或自负、意志力较弱等。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的会因为学业成绩比别人差,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清自己的人生目标,陷入自卑、自信心下降的抑郁状态;也有的学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更大的天赋在别的领域,不屑于自己专业,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想象,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从而陷入自负中;还有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对学业、就业影响的担忧,都会使他们常处于焦虑、紧张不安之中。这不仅给学习带来影响,而且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导致情绪障碍或精神疾病。同时,学业成绩不良还带了严重负面的后果: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甚至会导致在学生中出现更大范围的诚信危机。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作用不但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加了育人难度,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3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是复杂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帮助手段也应该是综合的。其中高年级学生中弱势群体数量要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增加,专业学习任务加重,难度加深,而在大一、大二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他们很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此外还要面临各种技能考试,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却很无助。尤其这些弱势群体到了毕业阶段,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弱,无法准确地对自己定位,对就业担忧,导致这些大学生更加的彷徨和苦闷。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负有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是与大学生联系和交流最直接、最经常、最全面、最丰富,因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最广泛、最深刻、最久远、最积极的。③辅导员应重视高校弱势群体,发现问题后积极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改变他们面临的不利客观环境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社会、别人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提高这个群体的大学生自身应对学习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借助学校关爱、国家救助、社会支持、家庭扶持,帮助他们走出低迷、无措的境地。
3.1 学业规划、就业指导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认为考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表现。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才发现人生坐标需要重新定位。针对这些问题,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④辅导员应该帮助学业型弱势群体及早的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目标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专业近期及长远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业管理,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并能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其确定人生阶段性的学业目标、事业目标,督促其进展,进而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并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发挥弱势学生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找到合适机会,让他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光芒之处,在成功中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临近毕业的学业型弱势群体,做好就业规划,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才市场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查找差距,并督促自身改进不足。在了解学生“弱势”的同时,也了解他们的长处何在,及早地为他们做好就业规划。加强学生群体择业观、就业观的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促进其就业时的心态调整,避免在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3.2 学风建设、心理干预
学业型弱势群体整体的提高,不仅要有主观努力,还要有客观的外在条件。加强学风建设,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高校辅导员应重视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营建温馨上进的宿舍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术研讨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取得好成绩提供前提和基础条件。
面对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预防和调整工作,结合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他们的情绪障碍,并适当地进行认知干预,努力维护和促进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协助高校其他部门建立起一条心理危机应急处理的绿色通道,预防己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一步发生激变。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心声,运用询问、鼓励、释意、支持等技巧正确而广泛的获取信息进而疏导。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把它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并愿意置身其中的活动,并把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 结语
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全社会,呼吁共同关爱大学生弱势群体,完善一些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想、措施和建议,以改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注释
① 魏虹,龚育.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84.
学生弱势群体按照其原因和表现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心理性、生理性、社会性和成就性弱势群体。[2]心理性弱势群体包括性格和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比如自卑、暴躁、自私、嫉妒、攻击性强的学生,以及适应力差、承受力弱、控制力差的学生等。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由身体状况差的学生、不漂亮的学生和生理状况处于弱势的学生构成。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和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家庭收入较低、父母社会地位不高的学生。成就性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尽管学校教育一直尊奉公平理念,一直强调对学生的爱、尊重,但由于制度、教师个体因素及学生本身因素的共同作用,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场域处于不利处境,学生弱势群体就是这部分学生的代称。“他们在学校生活中难以获取尊严、快乐、进步和自我实现,自身才能独特性得不到展现、欣赏和鼓励……他们在学校里处于或被贬损或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没有适合的教育措施,没有充足的学习机会,自信心被打击,尊严被侵犯等等。”[3]归纳起来,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位弱势。学生弱势群体常被教师及其他学生轻视、歧视,或遭遇拒绝、呵斥等粗暴对待,在班级中缺乏话语权,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被漠视和边缘化。
2. 权利和机会弱势。学生弱势群体相对而言不易获得各种奖励、荣誉,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少获得提问、讨论、对话等教育机会,缺乏展现自我的机遇和能力。
3. 消极情绪和预期。学生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自卑、沮丧、失望、怨恨、愤怒等消极情绪,自尊与自我效能感一般不高。部分学生还可能会产生攻击、退缩等不良个性和行为,无论是自己还是教师、家长还是其他学生,对其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均较低。
从本质上讲,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不平等在教育领域内的一种反映,也可以理解为社会通过教育的身份赋予功能实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不平等是人类社会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如果不平等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使得社会陷入动荡不安。
二、社会支持的内涵及价值
由于个体自身因素及社会制度安排的影响,弱势群体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古今中外也并不鲜见。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社会支持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关于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探究。社会支持一般被看作为个体从他人或其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
由于研究视角和取向的不同,多个学科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美国社会病理学家卡普兰(Caplan·G)的界定,他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情感、自尊、评价、归属、身份以及安全的需要等)通过与显著的他者之间的互动而得到满足的程度。[4]我国学者李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5]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6]社会支持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二是情感支持,涉及到个体表达的共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三是信息性支持,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个体应对当前的困难,一般采用建议或指导的形式;四是同伴性支持,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7]从社会支持的主体来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前者是指来自正式社会系统如政府与各种正式组织机构的支持,非正式支持指源自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如家人、亲友、邻居、伙伴等的支持。
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于在学校场域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弱势群体而言,及时、可靠、全面的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般情况下的增益作用和应激状态下的缓冲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支持能够满足学生归属和尊重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自尊,促进学生产生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
2. 社会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认识、理解和应对,避免不恰当的行为方式。
3. 社会支持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人力和财物资源。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信心。
关于社会支持的增益和缓冲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证实。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学校适应的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显著高于低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高支持水平的初中生表现出较少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孤独感较低,学习成绩较好,同伴的评价更高,对学校的态度也更为积极。”[8]也有研究证实,“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密切的联系。”[9]
三、教育场域内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
就教育场域而言,关爱、支持学生弱势群体既是出于功利和社会正义的考量,也是教育伦理本性的自我确证。学校一方面是相应的国家责任的具体承担者,另一方面作为专业部门和组织,理应在支持学生弱势群体方面担当主要角色。这些支持从内容维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工具性支持。必要的财力、物资帮助。学校和教师应针对学生学生弱势群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制定帮扶对策,如助学金、奖学金、各种费用减免制度等。
情感性支持。长期处于弱势状况的学生容易导致自卑、退缩或攻击等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渴望来自于教师、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关心、慰藉、接纳、认可和信任,渴望获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理应在充分认识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通过言语、表情、姿态、空间距离等特定方式,较为充分地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关切、欣赏、激励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一对一的亲密聊天、表示欣赏的言语与表情、学生挫折或困难时的安慰等等。
讯息性支持。学生弱势群体经常会面临许多困惑与问题,包括知识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自我意识偏差等,迫切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定问题提供相应的信息、建议,帮助其思考、决策,促进其合理、有效地应对困难。比如,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对班级边缘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对性格偏激学生的心理辅导等。
同伴性支持。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力量,青少年总是渴望被一定的同伴群体认可、接纳,渴望与同伴们亲密无间的玩耍、嬉戏、聊天,这是他们归属与爱、自尊等需要获得满足的重要渠道,学生弱势群体对这方面的需要可能更为强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弱势群体与同伴们的沟通、互动,鼓励其他同学对学生弱势群体的认可、接纳。比如,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组织各种各样有利于展现其才能和独特性的活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是学生弱势群体,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教师应注意组织、引导父母、亲友乃至邻里、社区对学生弱势群体的各种社会支持,努力协调校内、校外社会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支持也许不能解决学生弱势群体的所有问题,但至少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教师、同学们对他们的关怀与尊重;也许个体之间能力、性格、成就的差异难以消除,但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格的不平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现实的温暖与美好,让每个学生对未来都充满希望。
注释:
[1]佟雪峰.学校教育对学生弱势群体生成的实然影响和应然态度[J].教育探索,2011,(7).
[2]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11—17.
[3]胡红梅.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学生”发展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28.
[4]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18.
[5]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6]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8.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06-02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1],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有各类残疾人8 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总人口和总户数。各类残疾人中,比例最大的是以下几种:视力残疾占残疾人总数的15%,听力残疾占24%;肢体残疾占29%;多重残疾占16 %,也就是说有些残疾人身上不止一项残疾。这是2006年的数据,近年来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发生,残疾人总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新增加了数以万计的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肢体残疾。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评定标准[2],残疾人主要分六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的原因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另外一种是由于疾病或意外造成的。残疾意味着什么?鸟儿断翅,鱼儿搁浅,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一片漆黑,美妙动人的乐曲也变成了一片沉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坐立行走,听音乐、看电影、打电话、上网这些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对于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某一群人来说,这些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者成了昨天的回忆。汶川地震中有一个失去右臂的残疾人说了一句话让人感叹,“我没了一只手,连系个鞋带都办不到了。”
灾难发生时,他们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说;灾难发生后,他们开始发现,自己身上少了点什么,这已经让自己划归另一个群体,今后的人生之路,注定要比一般人走得更为艰辛和沉重。当那一瞬间的惊心动魄已成过去,生活重归平淡时,他们不得不尝试适应“残疾人”这个新的角色,尽管毫无心理准备,尽管充满委屈无奈。
对弱者的同情,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和谐。”选择残疾人问题作话题,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几乎所有中国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治安,这些民生问题其实都与残疾人密切相关,并且当这些问题反映到残疾人身上时会更加严重和复杂。
一、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残疾人的问题
我国残疾人口总数为8 296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口为2 071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25%;农村残疾人口为6 225万人,占75%。可见,农村残疾人是残疾人中的主要群体,也是最困难和最弱势的群体。
郑一平对中部某省农村1 000个残疾人的抽样调查(2007)[3]发现,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住房条件差,生活质量低,康复机构缺乏,教育水平更是低得惊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占93%,其中还包括33%的文盲。很多人从未听说过特殊教育学校,更没听说过残疾人联合会这样的组织。1 000人当中只有19人接受过职业培训,大多数人未接受过培训。各种培训的缺乏是农村残疾人提高素质难、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农村残疾人的职业结构。1 000份问卷中有762份选择了答案,其中,选“种植业”有342份,占45%;选“家庭养殖业”的有110份;而选“打工”、“做生意”的比重较少,盲人按摩业有2人;此外,选择其他职业的有126人,占16.5%。其他职业包括算命、守山、守门、捡破烂、当乞丐、修鞋等。可见大部分农村残疾人从事的是传统的低收入职业。相当一部分农村残疾人只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贫困”与“残疾”的相互交织,“老”的弱势群体问题还没解决,“新”的弱势群体问题又不断显现。
一些因事故、因病、因灾致残的患者,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为正常人,却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无钱救治而变成残疾人,进一步扩大了残疾人队伍。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使一些有遗传基因的精神残疾、视力残疾、麻风畸形残疾、智障人等残疾人,宁可后代残疾,也不能“绝代”,因此,使残疾人“后继有人”。
(二)城镇残疾人的情况
城镇残疾人口占全国总残疾人口的1/4。他们的生存发展情况如何?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平亚丽是第一个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的中国人,1984年6月在美国举办的第三界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跳运金牌,实现中国残奥会奖牌的“零的突破”,比许海峰夺金还早一个月。许海峰很多人都知道,知道平亚丽的人就不多了。对奥运会冠军来说,“只要金牌拿到手,房子、票子、车子全都有。”奖金多达几十万、上百万,豪车、别墅、广告代言,可谓是财源滚滚。而对残奥会冠军来说,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当年平亚丽拿到手里的奖金只有300元,是奥运会冠军所获奖金的1/20。后来由于她工作的北京橡胶厂破产,又成为下岗工人,连儿子的学费都没有着落,差点去街头卖唱,甚至考虑过卖掉金牌,后来在别人帮助下,创办自己的盲人按摩店。主席说,要让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可是两个金牌差异很大。冠军的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可以想象,其他残疾人的状况会是怎么样。
在我们的城市,天桥下,广场上,火车站附近,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场面让人感慨万分:失去了双腿的老乞丐坐在冰冷的地上拉着二胡,双脚畸形的年轻人用粉笔在地上写着什么,还有的断臂的歌手在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唱着悲惨的曲调;也有的人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一个装着零散的硬币的饭碗,茫然的眼神充满了期待;当然也有人拦住你的去路,手持一个塑封过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来历和故事。有人说,这里面可能有假冒残疾人来行骗的,也可能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管实情如何,都说明政府在管理上需要做的太多太多。
(三)残疾人教育与就业
我国残疾人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残疾人在发展权上享有与普通人相同的权利。尽管近年来残疾人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是严峻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发展得十分缓慢,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以至许多残疾人即进不了普通学校学习,也找不到合适的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其结果就是无学可上。在入学机会上,残疾人被普通学校拒收的现象屡有发生。在教育条件上,残疾人求学的客观环境还有很多障碍,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比如有聋哑人反映,某些聋人学校的老师竟然连手语都不会,无法同他们交流,这其中还牵涉到用人上的问题。在教育结果上,残疾人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残疾人就业一方面面临着用人单位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存在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当然具体情况还很复杂。
二、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
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全国看,经济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残疾人的弱势状况就更为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体制不建全,残疾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维护
随着社会的变革,残联特别是基层残联受大环境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功能逐渐丧失,工作困难重重。在现行体制下,残疾人联合会是残疾人的服务机构,性质是群众团体,作用是联系、协调、服务,本身既不是行政主体,也无行政执法资格,从而形成了“弱势机构管理弱势群体” 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认识不足,渠道不畅,残疾人就业问题异常严峻
残疾人当前的就业模式有三种:一是集体就业,将残疾人集体安排在福利企业之中。目前福利企业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是:结构单一、机械老化、缺乏资金、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政策严重滞后,福利企业申办主体为国有或集体企业,投资主体限于民政部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部门之间政策不一,限制了福利企业发展。二是按比例就业。目前,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不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缴残疾人保障金。有些企业为完成任务而雇佣“名义”上的残疾人挂靠在该企业,实际并未上岗,每月仅发给其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工资。对残疾人安置的岗位也较低,对残疾人的能力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雇佣残疾人工作,但当国家检查达标后,便立即辞退,以避免交纳残疾人保障金。残联仅靠软弱的联络、协调职能,去“乞求”强势单位给面子、给人情安排残疾人就业。三是自主就业,由残疾人员自己经营一些传统的门店或摊铺,像报亭、修鞋铺等,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竞争力大都不强。
(三)手段乏力,职能错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严重不足
残疾人保障金收不上来,残疾人的就业、康复、教育、培训、生存与发展、残疾人危房改造都将成为空话。
(四)执法力度弱、社会缺乏人性化关怀,许多工作停留在表面
2010年12月,新疆一家化工厂爆发一起骇人听闻的使用、虐待智障工人的事件,手段残忍的程度让人震惊,让人瞠目结舌。智障工人三四年来遭遇了非人的待遇:逃跑遭到毒打、干活如同牛马、吃饭与狗同锅、工钱一分没有、连续几年没有洗过一次澡,完全把人当成了牲口。
残害智障残疾人的事件近年来可谓屡禁不绝。2007年,四川山区一些村民像饲养牛马一样“圈养”20多名智障残疾人,长大后送去当矿工,再残忍地把他们推下矿井,制造事故,造成“工伤”假象,骗取赔偿金。
我们诅咒施暴者良心泯灭、天理不容,我们同情受害者的悲惨遭遇,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什么?残疾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上面说过的新疆智障黑工案和四川圈养智障人案件,前几年发生的陕西和山西犯罪团伙诱杀智障女配阴婚案,还有多个地区发生的不法分子控制“残疾人丐帮”的案件,都说明我们的法律有着太多的漏洞,加上一些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另外,针对残疾人的工作,有很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长效机制和人性化关怀,城市的无障碍建设有的缺乏维修,有的无法使用,如人行道上的盲道,在很多城市被不法商贩占用,无人管理,假如盲人走在上面,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些残疾人专用电梯、专用卫生间也长期上锁无法使用。可见,如果仅仅是应付检查,完成任务,而不真正实行人性化的关怀,从内心提高对残疾人的关爱意识,这些工作是无法做好的。只有从残疾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三、对弱势群体生存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弱势群体问题,特别是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和谐因素。解决残疾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体制入手,使残疾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建议成立统一的残疾人工作机构,归口政府工作部门,赋予其独立行政执法资格,纳入公务员管理,在制度上使其高效运转。
2.切实解决涉及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全方位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
3.当前发展残疾人事业应着重针对农村残疾人而临的现实困难和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和全而发展。
4.学习外国残疾人工作的先进经验,借鉴英美及日本等国家的义工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以及慈善机构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扭转被动提供服务、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局面。
5.建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到“残有所依”。
6. 重视对残疾人的心理关爱和人性关怀。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克服自身残疾仍在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残疾人士我们不应对他们说,我们可怜你,同情你,而应该说,我们需要你。让人感觉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心理关怀,使之成为常效机制;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危机后及时心理帮助。对精神残疾人也要给予关心和治疗。
指出:“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4]做好关爱残疾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携起手来,人人献出一份爱,人人都出一分力,残疾人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6,12.
1. 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与配置过程中,于参与机会的缺乏与自身条件的缺憾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特殊社会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它包括以下五种人群:第一种是残疾人。有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第二种是下岗、失业职工及进城农民工。第三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第四种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鳏寡无助人群。第五种是疾病、吸毒人群和监狱服刑人员。在我国, “弱势群体”概念的首次正式使用是在2002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服务。
2.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开展信息服务的现实意义
2.1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拥有较全面、完备的信息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公共图书馆则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它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信息、提供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职能。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和信息援助,使其增强生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成了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迫使图书馆对急需改变自身状况的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指导和协作。可以说,开展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2是公共图书馆的平等理念的要求
平等是民主社会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写道:“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以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现代图书馆五法则中第二条明确写道:“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可见对图书馆而言,平等就是对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弱势群体人格的尊重。它要求图书馆重视为弱势群体的服务,真正成为大众的图书馆。
2.3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肖希明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已被确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换言之,关怀读者每一种客观的需要、合理的要求,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读者特别是弱势读者给以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2.4是图书馆保障信息公平的实践
范并思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则是建立了一种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只要公共图书馆能够坚持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社会成员就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而如果公共图书馆能进一步开展针对信息弱者的特殊服务,则它就从制度上实现了信息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制度,这种制度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和富人一样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2.5是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目前,就社会群体而言,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普及推广以后,更是为甚。弱势群体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无力购买电脑等上网设备,也无力支付上网费用。加之个人文化素质及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使他们不能同普通人一样无障碍地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信息贫困者。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将“促进信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可见,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发现了新的信息技术障碍后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2.6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弱势群体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显然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不相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图书馆也不例外,今年图书服务活动周的主题就是: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其参与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可预防减少道德问题和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应做出的贡献。
今后公共图书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要呼吁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大部分的图书馆经费紧缺,要想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更是困难。因此经费的投入是重点。在美国,政府就批准发行了高达1.78亿美元的债券,用于修缮28处图书馆分馆和修建4处新的分馆。从美国政府到社会公众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除了包括信息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应该包括他们的到馆时间、所需信息的种类、所选择的服务方式、满意度等。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以确定本地区信息弱势群体的重点服务范围,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建设针对他们需求的信息数据库,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以便今后将服务更好地推行下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第三,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性化服务理念,设身处地地为信息弱势群体着想。对一些残疾人应当考虑到他们如何在图书馆便利地使用文献资源,而不会受到身体缺陷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扬州市图书馆新馆设计时专门设计了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充分享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环境。许多国家都有流动图书馆。在挪威有流动书船,在印度尼西亚用自行车和三轮车提供服务,在南非的一些地方,在没有基础设施的非正式住宅区也有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第四,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各阅览室、借书处也应设立参考馆员,详细解答文献咨询问题。省级公共图书馆还应设置专业咨询台,由资深的专业图书馆员提供服务。弱势群体大都信息闭塞,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向他们提供关于法律、国家政策、就业、健康等方方面面切关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资讯。也可以将一些读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汇总印刷成各类说明详尽的材料免费提供给读者。
第五,强化社会继续教育职能,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学习班、讲座和培训班。专题讲座与报告会是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以专门的知识需求者为对象。图书馆可以根据信息弱势群体最关心的问题,邀请工会、劳动、工商、法律、医疗等部门的专家专门为他们进行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政策、就业、法律、健康医疗以及娱乐等方面的解答。还可以邀请私营、个体企业的老板介绍他们参与竞争、创业致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一、青年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类型划分
青年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与自身素质状态,导致其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地位、竞争实力处于劣势,社会地位与社会权益处于不利境地的脆弱人群。他们具有经济上低收人、生活上低层次,政治上低影响和心理上高度敏感的“三低一高”特征,属特殊社会群体。
根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目前有八千万到一亿的“弱势人群”,其中青年占相当大的比例。青年弱势群体作为庞大的社会人群,其发展态势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进程。
依据青年的生理、经济、精神等方面状况,我们将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青年,划分为经济贫困、精神匾乏、身体残疾、无业闲游四种类型。
1.经济贫困青年
经济贫困青年主要指收人来源不稳定、收人水平低下的企业下岗人员或再就业岗位极不稳定人员、进城的农民务工人员以及贫困家庭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等。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地域、行业等差别的影响,青年在职业状态、劳动时间、经济收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经济贫困青年大多从事着低技术、重体力性工作,且劳作时间较长,岗位极不固定,经济收人较低。同时,贫困家庭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在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劣势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
2.精神匾乏青年
精神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情感、品质等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所形成的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尽管大多数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他们所承受的下岗、失业、低薪、生活困难等各种各样的冲击与压力,却远超于以往时代的青年人群。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分化日益显现、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青年会因个人发展机会相对减少,社会收人差距日益拉大以及心理平衡能力失调,产生了一系列的精神匾乏反应。这类青年因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往往一叶障目,致使其对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对社会生活失去了信心。他们深深感到人生无意义,学习无兴趣,工作无动力,人际过敏或人情冷淡,精神心理颓废。严重者还可导致青年心理障碍或精神崩溃,引发自杀、犯罪行为。
3.身体残疾青年
在我国,由于环境、遗传、意外伤害等原因,形成生理缺陷的青年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青年多因感官、肢体、生理等方面的残疾与神智方面的缺陷,难以完全胜任正常人的社会角色,因而属不完全成熟的社会人。现阶段由于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一些残疾青年在生活保障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如有人生活温饱得不到基本满足;有人无法组建家庭;有人不能接受常规教育;有人不能正常择业或无法融人主流社会。他们心理极其稚嫩或脆弱,时常遭受孤立、冷落、贬低等社会歧视,自尊心损伤严重。这将造成残疾青年的心理失调和社会行为障碍,极易演变为社会逆反心理。
4.无业闲游青年
“无业闲游青年”也可称“无业游民”,是指因较早脱离父母或遭受家庭遗弃,无固定生活来源、无谋生技能、无长住居所,长时间游逛街头或寄人篱下的闲散青年。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比较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将导致青年滋生社会逆反心理与反社会行为。
此外,青年弱势群体中还包含部分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单亲家庭子女与失学、失业和刑满释放青年等等。
二、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
1.社会异向心理
社会为维持协调统一,必须要求其成员遵循社会规范、接受社会角色培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青年弱势人群最需要理解、信任、关爱与支持,倘若社会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或无视他们的客观需求,将会挫伤青年弱势人群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难于同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异向心理。青年弱势人群的社会异向心理,作为对社会的怀疑、消极态度,将导致青年在理智、情感与社会关系上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和违抗社会规范行为。
有社会异向心理的弱势群体青年,往往思想、人格尚未成熟,却过早地涉足社会,特别是遭遇人生坎坷后,缺乏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看社会问题片面、偏激;社会政治意识弱化,对政治思想教育与社会宣传不感兴趣或反感;对待现实社会态度消极,精神压抑,或工作消极怠工,或逃学旷课,或离家出走等。有社会异向心理的弱势人群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其矛盾心理激化,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与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一大隐患。
2.社会冷漠心理
社会冷漠心理是社会转型时期与生活磨难、社会压力紧密相连的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由于职业的低收人、生活的低水平以及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剥蚀着青年弱势人群的人格尊严,他们对贫困生活束手无策,对未来茫无头绪,对社会失去公平感,形成了卑怯、畏缩的人生态度,同社会主流与社会生活显现出一种“隔离”状况。社会冷漠心理使青年弱势人群处于与社会“无缘”的境地。
有社会冷漠心理的弱势群体青年,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形: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缺乏主见和生活勇气;自卑感严重,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害怕受到歧视;精神心理颓废,时常自暴自弃,破缸破摔;困惑感、失落感、挫折感强,对学习厌倦、工作缺少激情;不愿意与人交往,不通人情,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生活格调低俗,孤独、抑郁、悲观等。
3.社会挫折心理
青年常怀有许多理想与愿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当理想与愿望持续得不到实现或满足时,就会产生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的挫折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青年弱势人群有着对人生的失意、学业的担扰、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等情感体验,如果他们身处逆境持续时间过长,外界压力过大,就会使其身心发展受到阻碍,形成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心理与行为表现。青年弱势人群中存在着“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价值理念,把自身的贫困责任归结为政府,认为是政策失当引起的,易于形成财富被剥夺感和社会冲突心理;有人因挫折特别是遭遇厄运,而变得怯懦自卑,沉默寡言,一撅不振;还有人因生活的自愧不如人,导致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极端心理,甚至为追求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
4.社会攻击心理
社会攻击心理是人格发展畸形、社会适应力差的青年弱势人群,由于贫困、挫折、受到歧视、受到侵害以及社会不公、矛盾激化等原因,所酿就的对社会极具危害的“绝望”和反抗社会心理。具有社会攻击心理的青年弱势人群,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缺少师长的引导,缺少亲情的温暖,行为习惯和现实社会规范相悖,延续着社会的落后与丑恶。他们竭力寻找具有反社会倾向的“臭味相投”的同龄者,结帮成伙,甚至结拜兄弟,一有机会就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或产生不可逆转的仇视心理,直至导致酗酒、吸毒、械斗、抢劫、报复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改善措施
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基本权益受到了损害。为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防止青年弱势群体生成社会逆反心理,需实施以下五项措施:
1.优化社会利益分配机制
物质利益矛盾是青年弱势群体实质性、根源性矛盾。为此,国家应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绝非某一部门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的工作,对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保障工作要实行责任目标分解与目标考核,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力量,加强对青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成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
2.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享有教育、劳动与社会参与等权益是公民特别是青年公民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在保障青年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我国青年弱势群体司法保护政策还不完善,社会服务机制还不健全。鉴于此,建议立法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青年弱势群体的特点,建立《失业保障法》与《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工作条例》等法规,从而使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还应对社会公平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青年弱势群体提供行政与法律等方面的救助。对造成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损害的部门或个人,应依法给予惩处。
3.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国家不仅是青年权益分配的主体,而且也是青年权益保障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机遇并不均等,特别是遭遇始料不及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生活不幸,会使青年自身及其家庭陷人贫困,甚至出现。为此,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要全方位、多渠道实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扩大青年弱势群体救助的覆盖面。
4.积极开展社区帮扶工作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 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1997年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2、地方财力有限,集中供养难以保障。敬老院五保对象生活费、医疗费、医药费等支出大多依靠民政局管理,财力难以承受。所以对大量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敬老院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