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6: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创新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术创新与管理

篇1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产权的内涵

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需求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根本,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和研究,开发新技术,同时使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商业利润的整个过程。细化到某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企业对新技术、新管理的需要,这种优化企业技术、管理的需要促使企业不断针对市场需要进行开发,在一段时间的开发后,能够使企业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最终使消费者接受的一整个过程。

企业的技术产权是经过法律确认的企业所享有的技术成果,是企业对经过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技术产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根据学者的研究,企业所享有的技术产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所有权、技术使用权、技术收益权和技术处置权。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概况

(一)第一阶段:技术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的第一阶段是企业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相比下的优势,同时了解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及最新技术发展的情况,综合上述情况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发展方向的最佳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明白知晓自身的情况,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的技术规划,并按照这一规划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企业要达到何种技术程度这一关键性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对技术的新手能力以及开发技术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问题。我们为企业的技术管理设置了如下四个阶段:

1、企业对技术需求的确认。企业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现阶段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术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识仓库”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清点。“知识仓库”内包括了企业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以及对市场上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分析说明等,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使这些杂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2、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判断。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企业正在运用的技术及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明白自己的弱势在哪里,知晓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对技术方案的筛选。这一阶段完成的目标是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予以关注,将新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挑选出适合本企业所用的最佳技术方案。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技术侦察情报系统(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术侦察情报系统主要是用来监督竞争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借用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选择最佳的技术开发方案。

(二)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的管理

技术创新的管理,是指在企业选定的技术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完成企业预先设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选择一个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概括来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自行研发:包括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以及全球性研发策略。方法是: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再选择适当的研发中心,筛选最新的技术数据,整合全球性的研发团队等进行有效的内部技术创新工作。

2、从企业外部购买新技术:企业如果认为自己研发技术会消耗太多而不能负担,或者自行研发的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发展,则可以从企业外部购买所需要的技术。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拟购买技术的了解及引进后的运用状况。简单来说,企业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术是什么,拟引进的技术的内容,引进后企业如何运用新技术。如果企业引进的技术在现阶段是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而企业一直依赖外部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维护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费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在长远看来对企业是无益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引进技术时考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企业可以直接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方案。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减少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并且技术开发的质量也可以的到保证,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相对简单。对高校等科研单位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做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可以节约研究成本,也可以锻炼队伍,一举数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业选择合作的科研机构后,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业提供经费,开发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或者,企业用合理的价格收购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实现该技术的社会价值。

(三)第三阶段:技术产权管理

技术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后,对新技术的产权进行管理。具体表现为,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运用,创造新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变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专利的申请等问题,具体的技术产权管理手段包括:

1、内部消化:内部消化是指企业自己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实现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企业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后,可以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新技术转移到这一部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企业对这一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力争在市场上开创一番局面。

2、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是指企业将开发研究出的创新技术有偿转让给他人,主要有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主要指己经申请但尚未授权的专利转让)、技术秘密转让等。

技术服务是指企业运用自己的创新技术为其他企业解决与新技术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

简单地说,新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企业中,帮助其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或者研发企业直接将新技术转让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分析

创新技术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开发,并不能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入市场,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对新技术不断加以完善,这才是技术创新的完整阶段。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系统是三个阶段的层层递进,循环不断的,笔者制作了一个图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术财产管理系统包含了清点、评估、监测等几项机制,并按照它们执行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技术管理主要关注清点、评估、监测,创新管理关注技术财产的最优化和丰富化,技术产权管理关注产权的保护和经营。从而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机制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篇3

2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2.1专利管理的内涵

专利管理一般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管理的作用机制重点表现在专利获得、保护和商业化三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国外学者Macdonald(2004)对“专利资产管理”做了广义上的定义,有效的专利管理是组织维持其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专利来衡量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产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实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专利可以作为创新的成果。大多数无形资产的创新成果没有或不能获得专利。因此,作者认为,专利确实是一个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个战略工具。这种转变需要深入的调查专利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2.2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技术创新实质是一个过程,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包含了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获取原材料新的来源、创建了新的组织形式五个内容。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发明、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都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术创新绩效是指对一个企业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Hagedoorn和Cloodt,2003)。创新绩效的定义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创新绩效是指技术发明和创新业务知识。同样,创新绩效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Shan,2002),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通常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应该继续识别、开发、保护、分配资源和能力,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狭义上说,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一个公司引入市场的发明创造的数量,即新产品,工艺系统,或者新设备。虽然许多学者对于专利是否纳为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意见不一,但他们一致认为在高新技术技企业,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合适指标(Mansfield,1986)。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绩效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定义指标内容应该包括经济利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即技术创新绩效由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来衡量。EP主要是指新产品或服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成功率的报告。SP主要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1专利管理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从专利管理的一般定义可知,专利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专利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法治体系。因此,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以及窃取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资产的行为出现。最终激励企业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2专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有些创新活动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比本企业更早推出更具创造性的新产品,或是消费者在消费观念和需求上发生了相应变化,或新产品投入新市场的成本太高,企业盈利过低或不盈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可以规避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文献,从已有的专利技术中汲取思想、经验和教训,做好相关领域技术和市场的预测,最终通过申请专利来巩固市场地位等。针对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承担愈来愈大的市场风险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信息,预测市场前景;最后通过申请获得专利来增加防御屏障,从而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规避市场风险。

3.3专利管理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良好的专利管理能够确保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不被窃取,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技术发明创新获得了专利,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进而推进技术创新。所以,有效地专利管理也是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制度通过发明创造者的专利申请获得而依法授予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就拥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权,或者进行专利权转让后,可获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报,这样就有了资金来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员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此外,专利管理通过实施无形资产管理、保护专利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式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从而使企业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专利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提升专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途径之一。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的技术进步、创新往往都是与专利保护密不可分的,专利的获得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专利获得对于专利的保护和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专利的获取和商业化的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是有效的专利获得和紧随其后的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

3.4.1专利获得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获得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之一。一个重要专利的获得能够促进销售额提升,增加市值。专利引用也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制造业领域,专利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专利的获得就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性资源,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3.4.2专利保护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保护的作用是防止竞争对手简单地复制或反向发明。专利保护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时间价值;因此,专利保护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要想成功地通过内部(如产品开发)或外部开发手段(如转出授权)获得技术回报,就需要进行足够的专利保护,来维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的有效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3.4.3专利商业化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管理由专利获得到专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专利商业化。专利商业化的模式包括独立的生产,特许经营,规范专利许可,销售,建立初创企业和企业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获取、专利保护都是为了专利最后的成功商业化,通过专利商业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篇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53-01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市场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内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知识的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在加强创新的同时,提升知识经济效益。

二.知识及知识管理

知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事实、选择、思想、理论、原理和模型等,知识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源于个人信仰,洞察力和价值观的长期经验积累或难以言传的技能的提升。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

三.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

知识管理能够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企业可以获得的知识数量和种类增多,知识传播和更新周期加快,要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就要做好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简化技术创新的过程,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企业职工与内部外部的交流变得便捷和有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希望能便捷的获取知识,而且也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和机制,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必然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和管理运作模式,必然包含了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开发的难易度和职工能力大小影响。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企业就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企业可以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的不足,并且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创新方案,而不必一定通过企业自身的失败经验中获得知识。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吸收、共享、传承的知识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有效的获得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准确的形成新的思维和理念,最终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兼具技术创新能力强和知识密集的特点,产品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加,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表现出较强的耦合性。其中,技术创新源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需要以知识背景体系为基础。而且,技术创新源于创新性的想法,进而将想法通过改进或者生产成为新产品,而新构想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或是延伸,从而得到新知识。所以,如何从管理层面上进行知识获取、整合与应用等并实现知识创新,将决定企业是否能有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知识管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需要不断进行知识获取、整合、共享与应用等实践过程。由于特定环境、特定需求等因素,研发人员必须得对现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优化。所以,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通过持续性创新,必然衍生出新的知识,实现企业知识存量的不断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反馈式的作用。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知识转化、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三方面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并且,技术创新并不是个体行为,需要组织成员相互之间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协同行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深化完善知识共享的机制。

四.针对技术创新目标,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1.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企业采用信息的搜索、开放式交流、竞争实战、项目反馈、外部参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档、数据、表格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借助外力,比如各个渠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企业信息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关系等方式获取企业所需外部知识。企业通过对每个阶段信息的分析反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对知识进行贮存,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形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机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2.注重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通过企业内部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共享,与企业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来增加知识存量,营造好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共享、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鼓励员工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们的个人知识与经验,使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协作、互助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五个方面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运用系统思考,激活员工的自我超越,挑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等。企业通过建设富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依靠团队力量获取、整合与创造知识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

3.导入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

目前知识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类。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强调积极投资人力资源,包括引入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训具有隐形知识的员工。编码管理模式强调投资与信息技术,注重开发收集与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知识被编码并贮存在数据库,企业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复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编码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知识共享成本,提高新技术开发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赖专家的经验和技巧(隐性知识)。企业需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比如企业自身主要依赖显性还是隐性知识、企业产品的特点等。同时,企业也可以将两种模式有机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

五.结束语

知识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保持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企业进步、技术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知识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调整,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加强,置身于外、躲避竞争的企业是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明显是一个有关博弈的问题――参与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或者被市场直接淘汰,躲避竞争的结果可能是获得基本的生存状态或者“主动”退出市场。对煤炭企业而言,来自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竞争要素越来越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和方法,在创新的视角下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范畴内,通过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而为了实现生产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除了通过先进机械、设备的参与外,还需要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中的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对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借此为我国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还处于经济危机的边沿、未能完全“脱险”的企业组织而言,只有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创新与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联

1.1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对煤矿企业而言,如果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径,就一定实时以运用新技术于新工艺,提升机械化程度等为内容的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改变企业形象,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众多生产要素均处于相互联系与相互协作当中,互相可以获得系统的放大作用[1]。

1.2创新活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企业通过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不但要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而且要让员工不断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建立具有煤炭行业特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具体活动中主动注入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改革创新观念、积极进取意识、质量观念,形成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大力推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转变,增强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准与装备水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与行为规范,进而始终确保企业具备旺盛的活力。

1.3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 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转变观念,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力军功能。煤炭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根据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与突出经济建设目标这一重点,从市场出发,逐步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与革新,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增强管理、丰富品种、重视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完全发挥出来,才能确保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设立与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2]。

2技术创新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活动意义重大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任何时代均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任何科技革命均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我们煤炭企业发展进程来看,从最初手工采煤,到半机械化采煤,到机械化采煤,这些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可以这样说产生了质的巨大飞跃,然而我国煤矿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均和先进国家或者企业依然有很大差距,该种不足正好同时也为激发我们煤炭企业的创新潜力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来说,自然资料的巨大优势已经不能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点,已经不能作为企业在市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我们还得靠技术上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基础人才与智力的优势。这正如,煤炭企业将来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产品,因为这是不合理甚至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必须在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上均衡发展[3]。因此,伴随该种转变,企业的服务客体与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一定会增进企业在更广泛的进行技术创新,随着服务客体的扩大,业务范围的壮大,将会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出更多的新的对手,而技术创新就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这是领先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必胜武器。其次,该种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议定会增强煤炭企业生产趋于综合化。那种“全民唯煤”的局面一定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崭新的组合模式,不同产业之间不但有联系,而且保持互相独立;不但有区别,而且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该种转变必将促使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乃至管理人员素质得到综合发展与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对于煤炭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

3管理创新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促进

改革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成功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上,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创新只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二者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因此,管理与科技之间就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管理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管理创新又能够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泰罗科学管理制、福特生产方式到系统工程管理,均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组织管理当中的一些实践管理模式,同样地企业管理理论从经验主义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也给企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界很多国家的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当然,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其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极其重要[4]。就目前而讲,煤炭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它的关键在于企业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与基础。煤炭企业从资本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层面来讲,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终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煤炭企业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确立了先进的领导体制及科学的决策程序,与此同时,企业也就相应建立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执行机制,这些还为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体制保证,能够改变国有企业仅仅能依赖财政注入资本的体制的现状。通过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使其筹资方式更加广泛 [5]。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将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4结束语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退缩,一些企业在危急中不断成长。而我国煤炭企业正朝着大型化与集团化方向迈进。而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全球煤炭总量的五分之一。为处理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管理分割、整体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在我国国家政策中提出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决策推动下,目前,各个煤炭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扩张重组,有的几乎完成了跨省区的联合重组。在重组后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其经济规模超常规发展,然而它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模式,这就会无形中给这些企业加大了危险性与风险成都,大多数企业在运营中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往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必然要进行改革优化。而对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讲,这是一个复杂地系统综合工程。本文着重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人达. 浅谈煤炭企业管理体制与经济技术创新[J]. 山西科技,2011(1):38-39.

[2] 张有喜. 浅谈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发展[J]. 山西煤炭,2000(12):1-4.

篇6

一、什么是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意义

狭义的计算机数据库是指计算机的内存。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数据的集合体。它可以将零星的散落的数据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的整体化和科学化。计算机也正式因为有了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才可以将数据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传递。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进入网络化,影音、图片等做种数据的传递、资源的共享使得人们对计算机数据库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功能的探索也不断的加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计算机数据库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二、目前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现状及特点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计算机数据库的意义和其重要性。那么,目前的计算机数据库究竟存在哪些弊端和可以继承的优势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将从上述问题的层面上来简单解析。希望能够为正在研究计算机数据库的人们提供一点参考。

1、要想知道一个事物存在的问题,就要先砍其枝蔓,从根本上来找问题的根源。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安全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上网人群占有总人群的70%左右。但是就是这70%人群却没少又人知道,常见的网络病毒对其计算机的数据库是又很大风险的。这不仅仅是指病毒的侵入,还包括由于操作不正确造成的病毒来袭。这些木马病毒及其他的病毒元对计算的数据库有着很大的伤害。

2、在我们使用计算的时候,很多是因为操作计算机的人员自身的原因而对计算机的数据库造成伤害的。这种并非由于病毒的入侵而造成的伤害是可以随着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渐渐减小的。

3、计算机数据库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的计算机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很多的计算机开发商太过于重视计算机的外观、功能等方面,而忽视了内在的硬件设施的跟进。数据库的提高也就相对于其功能、外观的发展速度而言就要落后他们的发展速度了。

三、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方向

(一)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数据库是对数据的组织、分解、排序、存储、修护等多种操作手段进行归类的一种管理。计算机数据库大致可以由一下几种模式演化而来的。

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数据库的存储没有硬盘这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读取的设备。软件上的设备也没有可以进行专门管理的系统。我们将其成为是人工管理的时代。因为在当时大部分的数据都是由人来处理。完成分类、归档、整理的全过程。这一时期的数据既没有独立性,也没有长效性。大部分的数据都是被占用的,很难进行有效的利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六十年代的中后期,这段时间被人们成为是文件管理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将工作简化。大量的数据管理也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始渐渐的探索出了一条可以前行的道路。高级语言的应用、磁盘的出现,都是在这个时代数据库进步的体现。不仅如此,数据管理也具有了一定的个体性、专门化。但是很多数据还是不能重复使用。很多数据繁琐拖沓,大量的空间被浪费。很多数据也没有达到统一,造成了严重的数据不协调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时间里,数据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实践。但是这一时期的数据库管理主要是针对其数据共享、有效存取数据、减少繁琐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为基准,进行的信息化改革。使得计算机的数据库拥有一个高效率、高利用率、高发展的共享时代。

随后的时代里,数据库进入网络化的管理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从此形成了紧密结合,不可分开的关系。数据库的更新换代也迎来了春天。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创新方向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发展历程,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确立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使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更快、更好、更具有时代的印记。这对计算机今后的创新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面的数据应用是数据管理的重点主攻方向。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数据库发展至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其发展的道路也在不断延展。全面的数据应用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但是全面的数据管理在数据库的应用上挖掘的并不深。在今后的发展上应该以防护数据库为核心,全面的数据应用为先导。为今后的数据库的建立打下扎实的根基。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以防护数据库为核心。我们都知道损坏数据库的最大元凶就是病毒的入侵。那么在此之上想要将数据库的管理、保护更有效,就要在数据库的自身防护上多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数据库的寿命更长。而以数据的全面应用为先导是因为数据库的管理是数据上的传输、整合等方面的功能。而进入网络化社会以后,信息的频繁传递,将不断的为数据库提出更新的要求。加强数据的应用程序是目前数据库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必要的课题。

四、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方向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方向有了,那么所有的理论就要付诸于实践当中才能够让数据库的发展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在下面的文字当中我们将会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数据库的应用为例,结合数据库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解析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方向。

实践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当中,计算机课程的开展也相对较为普遍。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实践是目前在院校教学当中的重点。网络化课程也是院校数据库管理当中的重点课程。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数据库的管理实践得到了最好的展现。例如:如何加大网络的传输道路使数据的传输更快,就是数据库管理当中的一部分。要想做好这件事不仅仅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操作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除此以外加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实践部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要懂得如何清理电脑的垃圾,还要明白电脑的运行程序。并对其不断的升级,修复。这些也许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操作人员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和应对,就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去摸索前行。这远远要比整合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开拓计算机数据库的前行方向要难得多,也是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当中的主要攻克目标。所以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育方面教学方法的管理,是为计算机数据库未来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五、结语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只有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创新、实践才能使得计算机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走的更长远,更能为人们服务。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要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创新和实践是当下所以立志从事计算机改革人们应当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根据以往的数据库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提出一点关于未来创新和实践的观点,还望能够为研究计算机数据库的人们提供一点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吉星.我国现代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8).

篇7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迈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不但设备日新月异、材料种类繁杂,施工工艺也频繁更新、日臻成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而现代化建筑除了质量安全,对美观性、经济性、节约环保等也尤为重视,以至于施工管理更为复杂。施工管理水平涉及质量、安全、工期、成本诸多方面,极为重要,但由于管理困难,需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对其技术加以改进。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结合本企业内外条件以及工程特点,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管理流程,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达到工程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当前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没有多大的变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有待创新。因此,为了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坚持建筑施工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建筑施工管理现状及其重要性

从国内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多数施工企业都以粗放型管理方式为主,以至于施工效果并不理想。而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尤为激烈,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建筑工程包括决策、投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涉及诸多领域,加上现代化建筑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工程更为复杂。为保证工程各个环节能够正常运行,必须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否则任何一环节出现混乱,必将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阻碍整个工程的开展。施工阶段极为关键,综合性较强,涉及诸多方面,因而也最容易出现问题。很多企业在此阶段都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尽快竣工、如何提高业务水平上,对管理有所忽略。而现场施工管理覆盖了技术、人员、组织、质量、安全、材料、成品保护等多项管理内容,每一项都与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高效、高质的施工效果,必须树立起管理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资源平衡、资源优化、工作分解等一系列施工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可使企业优化资源的配置,特别是项目中的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降低项目成本。

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及内容

3.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施工管理模式应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定,同时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又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可见,二者联系甚是密切。生产力包括:①劳动者。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核心,既是劳动对象的获取者,又是劳动工具的使用者;②劳动对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若竞争失败,就无法充分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必然要被市场淘汰;③劳动工具。与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许多高新设备纷纷用于建筑施工中,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只有三者彼此很好的结合,才能提高生产力。所以,施工管理创新应遵循此原则。其次,应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受市场规律影响,而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动性。若施工管理与市场要求不符,则其必将被市场淘汰。适应市场才有可能是企业获取效益,而社会效益是这一切的关键,施工企业没有良好的信誉、较强的实力,在市场中则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必须适应市场,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

3.2内容

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技术、体制、组织机构的创新上,而技术更是其中的关键。施工技术直接决定着施工质量和效率,当技术水平不足时,工作效率较慢,且控制难度较大,以至于影响到最终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并加强对其管理。

4实例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

4.1施工准备阶段

(1)调查设计。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而设计工作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勘测资料上的。因此,在提前提前调查勘测中,为保证采集到高精度的信息,应改变陈旧的测试方法,引进现代化勘测技术。如运用GPS、GRS技术等,不但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获取的数据更准确。设计人员也应改变传统的手工计算方式,改用计算机计算,并建立有专业系统对所采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三维模型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更加形象地分析现场状况,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失误率。若经济技术条件允许,可采用智能化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系统。施工人员可在此系统内模仿实际操作,明确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然后做好防范工作,以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异常。

(2)明确责任。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应该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负有全面的责任。自身的职责是能够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解决,是在充分理解业主及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把设计图纸准确地实施于现场。同时进行测量计算数据的复核、参与各工序施工质量的控制,参与进场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等等。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进展的技术问题和工程成品质量的各个施工环节都属于技术负责人应解决和参与控制、管理的范围。

4.2施工阶段

(1)加强监理力度。监理单位在施工中起监督指导作用,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当施工人员有违规、错误操作,或某方面管理不合理时,监理单位发现后会予以及时纠正,以将损失降至最低。目前很多工程中,都是监理人员亲自到现场监督指导,很难掌握各个部门的细节。而实施在线监测系统后,监理人员无需在到现场,只需在办公室点动鼠标,便可实施掌握各个细节状况,从而全面把握施工工程。

(2)加强质量管理。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元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元工程施工时,应成立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论其问题严重与否,都应认真对待,制定好处理方案。

4.3竣工阶段

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对于施工过程的经验和资料应该及时总结,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其他各类技术管理资料的整理、归档;对项目技术管理成效,施工过程中具体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个人的心得体会,以获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新问题和建议;如果施工技术有了较先进的突破和创新,还应整理相关资料作为企业标准、施工工序编写的准备。

5结束语

近些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同时建设难度也越来越高。为促进建筑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并保持较高的质量,必须重视施工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管理力度。在众多管理内容中,技术管理无疑显得最为重要,应跟紧时代,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引进并研发新技术。

参考文献

[1]秦磊,钱艳均.关于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方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0(24):109-110.

篇8

二、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篇9

本文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特点,研究如何通过机构、流程、信息化、管理机制等维度的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管理创新 软实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出了艰辛的探索。由于长期重视技术创新,多数企业硬件设施过硬,堪称世界一流。然而,管理却相对薄弱,管理认知性较差,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要想解决硬件强、软件弱、软硬不合的管理问题,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与技术创新同步化发展的管理创新体系,推进企业软实力建设,打造出以创新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文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行组织机构变革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组织机构是支持管理创新的基础。中国制造业企业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机构,保持企业管理职能的先进性,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组织结构调整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把管理创新摆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有效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资源的共享,在管理思想、体制、机制方面率先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发展。

二、建立业务链流程平台

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流程,就好比电脑与程序,没有程序,再好的电脑也运行不起来。组织机构变了,流程也要变。多数企业的流程都是基于岗位的流程,是公司管理的写实,是按职能制来管理的,由于专业化过强而导致了流程间约束性太大,不利于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而业务链流程是穿越若干个岗位的流程,是一条管理性的流水线,流程输出面对的是下一个角色。因此业务链流程是不同角色的传递,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使业务公开透明化,从业务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便于管理者进行业务全过程管控。业务链管理能够实现每个角色只要具备管理能力,而不需要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就能高效完成工作职责的功能。

三、开展企业资源信息化建设

企业走向进步和发展,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创新的道路。在大规模实施技术引进及自主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管理平台对接,并深入研究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通过登录数字化的系统监控平台,使企业管理者可随时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流转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为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使处于监控下的各条业务链被置于一个透明的监管平台下,打破纵向业务壁垒,使所有问题无以遁形,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

四、建立动态的、持续的管理创新机制

为了更好地凝聚群体的力量,依靠管理创新支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要依据管理过程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实际、实务、实用、实效为基本标准,通过培训、研讨、交流、评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创新立项、实施、应用及推广体系,逐步成为备受各级管理者关注的公司级重要活动,推动企业基础管理的进步。

(1)加强企业文化创新 坚持将文化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使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的源头,始终与企业管理创新理念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支持作用,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的发展。

(2)培育管理创新人才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将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变为企业的持久优势。

篇10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崛起,产业的扩张,需要使用大量高功率的机械设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该社会形势下,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电力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供电设备的负荷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各种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严重影响了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使得供电质量不佳。因此对供电设备的管理及检修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检修供电设备时需要停电,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而现代检修技术的提升,状态检修已经成为了十分有效的检修手段,其不仅可以分为离线检修及在线检修两个类型,且检修的效率及准确性均较高。但是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也限制了该项技术的优势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达到理想的检修效果,保障供电质量。

1.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监测设备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该变化趋势为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技术基础及设备保障,而现代供电形势的变化,还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出科学合理,效益良好且适应广泛的状态检修模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1科学选择检修时间

科学选择检修的时间,将需要检修的各类项目明确的列出来,明确工作目标,使检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再根据供电设备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以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原则,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在该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及状态检修的概念开展工作,也不能过分随意,没有计划步骤,而需要在根据计划的大致原则及方向,在实践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调整计划,开展各项检修工作。认真分析总结其他单位的经验,吸取不良事故的教训,广泛吸收有效的技术、管理模式等,投入于实践,实时进行状态检修,并将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型号选择等工作,均作为未来状态检修安全运行的构成部分,使主设备监造及运输等整体上实现智能化管理,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初始状态,且运行效率达到理想值[1]。

我公司负责中国海油在广东湛江南油基地的二十多个单位的办公、生产场所和六个生活区家属楼的供电任务,年供电负荷4400KW。主要供电设备设施有110KV-16000KVA主变1台,10KV输电干线14条,315KVA、500KVA、630KVA、800KVA、1000KVA、1250KVA、1600KVA等变压器共84台,配电间60间,高低压配电柜360面。

我公司通过实施状态检修摸索出一整套科学检修的时间安排,因我公司处于雷雨多发的雷州半岛,避免变压器等供电设备遭受雷击,结合房屋、厂房等避雷设施检测,每年春季雷雨季节前安排变压器、配电间检测,确保供电设备安全。同时,安排变压器等状态检修,确保供电设备完好、性能稳定,确保供电质量,使用户满意。对于主变压器及站内设施,由于只配备了一套高压系统,又不能影响生产、生活用电,我公司安排在供电负荷相对较小的冬季12月进行,并启用公司备用发电机用10KV输电线路供电,确保了公司生产、生活的用电。

1.2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及监测点

供电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保障其运行正常,首先需要杜绝各类材质出现故障的安全隐患,出现故障后,一般会对设备造成稳定性的破坏。对其实施状态检修时,就需要对设备的状态全面的分析,并准确的诊断,包括故障的位置、性质、类型、原因等,且每个类型设备的性质均有所区别,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依靠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及长时间监测的数据,因此需要结合供电设备的性质、特点、运行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并经过多方论证后找到合适的监测点,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2]。

我公司110KV变电站从2003年通过技术改造后,采用较为先进的DF3000后台监测设备,该监测设备既可以实现对110KV变压器监测及变压器负荷变化进行有载调节电压,确保供电质量,同时也实现实时监测110KV配套设备,如110KV坡南线路、110KV调南线路、1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中控系统、直流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当110KV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实时反映其故障所在,通过保护装置设定的参数与设备故障的严重程度数据对比,能及时启动保护装置,切断故障源,有效达到设备本质安全的目的。如2013年7月23日110KV1#主变压器的压力释放阀故障动作,致使该变压器主体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变压器电源,避免故障扩大,达到通过监控设备的有效监控保护主要设备的目的。监测设备可靠与否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

1.3供电设备的严密监测

进行状态检修时,需要参考供电设备的各项信息及数据,才能准确的判断设备的故障点、表现,并根据现象推断出故障的性质及原因,或者评价设备的运行水平及安全性。该类信息需要利用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获得,如果没有该项前提条件,状态检修工作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大量浪费检修资源。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应用较为广泛的红外线测温,其原理是电气设备的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出现故障的部位其温度会出现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获得设备运行的各项信息,检测的信息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强、较为全面且属于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的安全隐患及潜在的故障,并对后期的设备状态进行科学诊断及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参考[3]。

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供电设备故障发生在萌芽状态,公司制定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参照行业规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供电设备电检班专职负责定期对运行中的供电设备进行在线动态监测和日常巡回检查,监测和检查的项目有:变压器油位检查、变压器外观检查、负荷开关检查、接地及接点检查、断路器检查、防雷装置与接线接线检查等,根据运行负荷情况测量变压器本体温度,按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规定: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变压器等供电设备的接头、套管进行热成像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修,多年来,坚持对供电设备的严密检测,供电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1.4科学化管理

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性质较为特殊,其管理模式、方法、所需条件等均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异。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与检修人员的水平、责任心、工作状态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强化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积极培养检修人才,进行技术学习,组织培训等,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保障检修效果及管理水平。

2012年初,公司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设备点检可视化工作,制定供电设备点检巡视线路图、变压器电检牌、高、低压设备点检牌等和与之相对应的设备点检记录本、将需要进行操作的设备部位和监控部位进行明显标识,使操作检修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操作方法,清楚知道监控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位置和危险位置,通过人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能够感知现场的正常与异常状态的方法,可视化管理是用眼睛观察的管理,更体现了人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可视化管理这些作业标准,不仅是用来提醒作业员工所作的正确做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管理人员得以判定工作是否依据标准在进行,保障供电运行设备和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2.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用电形势十分严峻,各个供电设备均有加大的负荷,而停电检修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状态检修则是新型的检修技术,其能够有效减少供电系统的事故,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也促进了其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进行各项创新,如引进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可靠性良好的监测设备对于供电设备进行监测,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效率及供电质量;积极开展状态检修,不断减少设备维护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出创新的服务,值得用户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效益[4]。

3.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设备的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但是现代供电形势较为严峻,供电设备的负荷较大,状态检修技术也还需要先进行一定的实践检验,再根据实际的效果不断的更新其理论及技术。可以先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运行,将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并对比分析,在该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的提高技术,达到检修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与时俱进的对新型变压器、断路器等供电设备实现状态检修,并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状态检修的各项措施,实践中还是需要管理人员对实际情况尽心分析,选择合理的措施保障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供电质量,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利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施对策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2(0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