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修路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6: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修路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修路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44-04

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力量,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某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其建设情况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一次性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较高但利润较低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资金,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资为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在农村公路财政拨款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部分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只有将手伸向农民,进行集体筹资,但是农民集资修路又存在“奥尔森困境”,本文以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为视角,对我国农村公路供给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奥尔森困境”及其理论概述

传统经济学认为,享有共同利益的组织通常为了其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也就是说,一群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重心的个人认为,如果他们能够从某一种政治或者经济活动中获得好处,为了追求这一利益,他们会采取行动。例如某行业中的一批厂商能通过合谋来实现价格的垄断,从而获得垄断利润,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合谋而实现垄断;如工人能通过工会组合进行集体谈判并获得好处,那他们就会致力于工会的组织和发展以及壮大。

但是,奥尔森在其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并不这么认为。作者首先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理性的、短视的,总是追求最大的收益及最小的成本。由此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能够试图增进共同利益”的观点提出质疑。他指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的规模越大,组织成本也越高,个人获得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从而实施集体行动就变得愈加困难。奥尔森认为:“相对大集团,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他指出大集团并没有必然采取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大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理性的个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去的,这是因为个人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集体总收益中个人收益的份额。奥尔森还指出:集体成员的数量越大,其成员为增进集体利益的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动力就越小,最终结果是,集体中的多数成员陷入了谁也不愿意为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的困境。也就是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罗必良(1999)将其命名为“奥尔森困境”。此后这一名称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

二、农村公路供给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总体看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其发展规模较以前得以扩大,通畅率也得到逐步上升,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具体看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制村内部通畅率仍然较低,且差异

较大

据交通部统计数据显示,通公路的建制村比例达到99.21%,通硬化路面的比率达81.70%,但就单个建制村而言,或者说建制村内部,其通公路比率和硬化比例极低。本文通过调查山东地区部分村庄所得具体数据予以说明。村A,工商业并不发达,居民以务农和养殖业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2条,总计三条,其余的南北通向五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仅30%左右;村B,工商业并不发达,多数居民靠务农和养殖业为生,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西部东西通向乡道一条,村内东西通向主干道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七条、东西通向三条全是土路,通畅率约17%左右;村C,该村居民多以务农为主,截至2010年底,该村仅拥有南北通向和东西通向主干道各一条,总计两条水泥路,其余的南北通向四条、东西通向四条全是土路,该村通畅率达20%左右。调查发现,各村公路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与当地经济情况有着较强的关联关系,但就总体来看,农村建制村内部通畅率明显偏低,农村出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村公路资金投入尚存较大缺口,供给较大程度依赖农民集资

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五年五千亿”工程,自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对于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公路资金缺口多达到

4万元/公里~5万元/公里。

农村公路资金存在缺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资金难以进入。首先,农村公路隶属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通过私人供给,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搭便车”的出现可能最终导致农村公路的零供给;其次,农村公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特点,承担着沟通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功能,转交给私人承担不存在现实条件,通过市场供给模式需要收回投资成本,设站收费不可避免,而这在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有悖于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初衷;最后,相对其他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而言,农村公路具有密度高、等级低、流量低、效益小、投资收益周期长的特点,不具备设站收费融资的现实

条件。

在国家投入资金存在缺口、市场资金难以进入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口资金主要通过乡镇政府以各种形式集资的自筹、以及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筹集获得。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2001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作为农村公路主要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财政拨款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农路建设的情况下,许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无钱修路,向农民集资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但是伸手向农民要钱,对于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村来讲,存在较大难度。即便是对于尚有余钱的村民而言,拿钱修路也有困难。修路可以获得收益,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建设和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出现“奥尔森困境”。在山东农村的实际调查过程中,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出现了“修路难,筹资更难”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居民在筹资与否问题上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肯”合作;而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又抱怨村民“不听话”,有的地方干群关系因此而恶化,道路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程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供给

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的公共事务多由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根据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①村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民主程序,或者民主程序无法有效贯彻,村委会成员往往进行幕后操作、拉选票,形成独断专行的作风。由于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村民的信息劣势地位往往造成了村民对村委会的不信任,当面临村委会组织的集体行动时,村民的抵触情绪颇为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免费“搭便车”的心理,村委会也难以从居民手中得到真实的需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集体修路更加难以实现。

二、“奥尔森困境”对农村公路供给的适应性分析

“奥尔森困境”是否适用于分析农村公路供给问题?笔者认为该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农村居民作为一个集体在农村公路供给问题上的行为选择问题。

首先,在土路上行走,尤其是雨雪天使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农村居民出行难问题更加严重,相对于在土路、或者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水泥路或者沥青路是村民更好的选择,从此处分析来看,每个农村居民都是“理性的”。

其次,投资修建公路,作为一种全体村民追求集体利益的公共政策,农村居民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农村公路这个公共物品得到有效的提供,可以避免雨雪天气土路的泥泞之苦。而这些村民缴纳的一定的修路费用,可以被视为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的集体中的个体分摊集体物品的成本,免受泥泞之苦可以认为是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的利益。

最后,基于自愿参加原则的农村居民筹资修路遇到的困难与“奥尔森困境”论述是一致的――对于村民来说,修路可以获得收益,可以避免泥泞之苦,可以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有利于当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壮大,这种公共利益的存在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修缮农村公路靠农民筹措资金集资的话就要使每个农民付出成本,此时如果有村民认为筹资付出的成本大于其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

三、加强农村公路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强化农村公路供给

农村公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若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对投资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若通过村民自己筹集,又很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或者说出现“奥尔森”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农村公路这种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者。但是,分税制改革后国家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财政,而中央转移支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省、市财政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财政缺口增大,基层政府和村委根本没有能力向农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积极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公路转移支付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促进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和程序的法制化、规范化,将农村公路供给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的政策性供给向制度性供给转变。而且,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最重要的供给主体,在国家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尽量将农民承担的制度内公共产品成本和制度外公共产品成本都压缩在最小限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应该确保专款专用,力求保证其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镇或者乡政府应专门设立农村公路“村村通”②资金账户,专项管理农村公路项目资金和村级配套资金,保证每笔资金的筹措、结转、划拨和使用合理。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分配到村,同时统一组织村中主要干部统一进行学习和教育。专项资金监管方面落实到位,首先必须在工程质量合格后方可拨付工程款,而且必须经“村民修路委员会”和村委会签字同意;其次,施工结束后,勒令各村村委会张榜公示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最后,合理使用资金,积极接受镇政府以及全体村民的监督和审查。

(三)改革农村基层组织的决策方式以及基层干部评议制度

农村公路供给出现“奥尔森”困境,是与落后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较大关系的。从而大力加强村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民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使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村民民主自治机构”。修建农村公路不是单纯的村委的政治任务,而是农民自身愿望的表达,是本村村民切实想改变本村面貌而进行的选择。村名民主自治机构是使农民能够真实地表达自身的需求偏好,有真正的发言权,使其切实参与到农村公路的供给决策之中,形成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组织决策模式。良好基层组织的形成离不开干部制度的严格考核和正确评议,应该结合所管辖社区内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把农民对其政绩的认可程度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才能避免领导干部侵害农民利益的寻租和腐败行为,也是保证农村公路供给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大力进行宣传,激发村民修路热情

篇2

中图分类号: F54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乡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不当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本上都在原有老路上改建,既受地形环境限制,规划技术性差,又受贫穷的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公路建设没有考虑整个公路网络协调,农民想修路,但未能达到公路通行设计要求。盼路致富心切,由于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薄弱,不少通村公路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有限,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乡村公路的建设造价低,村民们自行规划和建设。施工队伍不顾质量,为此乡村公路的规划,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为满足农村分散居住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造成部分地段乡村公路路况较差,乡自为“阵”,各村为线,未能起到为农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作用。

2、建设资金投入短缺

按全乡交通建设规划,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分散,路建设需要一大批资金,是直接制约乡村公路发展的瓶颈。只靠目前的乡村公路资金筹集机制,直接投入严重不足,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受益农民不愿出资,乡村公路的建设主体是当地镇,一般情况下,县级以上政府投入资金很少,投资分散,奖励少量资金。受“一事一议”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导致乡村公路建设资金减少,对公提留和义务工全部取消,村民自筹资金难度加大,镇(乡)政府已经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道路建设。

3、路政管理不规范

由于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公路路政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公路建设点多面广,综合治理的原则。缺乏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等问题,路政管理的最低级别单位是县级公路主管部门的路政机构,造成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比较混乱,主要对乡道以上的公路实施路政管理,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县级以下未设专门的路管机构,不能完全获得群众信任,村道也未纳入路政法规管理之中,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投资积极性。农村的村级公路的路产、路权和设施,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力量极为有限。

4、养护管理难度大

乡村道路养护应由镇(乡)政府和村委会自行养护,公路养护同路政管理一样,没有专业的养护队伍。县以上才设有专门养护机构,养护资金、技术、物质、人员缺少,乡镇和村未成立公路养护单位。有些乡村道路建成后根本就没有养护过,凡规乡镇或村养护的公路难以按常规养护。“重建轻养”情况相当普遍,国家依法征收筹集的公路养护资金,乡村道路完好率很难保障。按公路“分级管理”原则,乡村公路两边的违章建(构)筑物较多,乡村公路养护未纳入其统筹资金养护范围。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乡村公路受益区域情况复杂。管护责权不清,致使乡村公路缺管失修、有名无实,任务不明,经常出现“晴通雨不通,加上农民各顾各的小农意识,通车路难行”的现象,导致乡镇、村和群众在实际管护中互相依赖。

二、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在乡村公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好乡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作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职责。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坚持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及时研究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以镇(乡)政府、村民委员会为主体,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资源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多元投入、共同建设的乡村道路建设机制。提高对乡村公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宣传学习,切实加强领导,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服务质量,乡财政每年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注重科技含量,提高村民修路的积极性。确保生态环境,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管理,提高乡村公路等级,严格进行考核,定期通报情况。

2、严格乡村公路建设管理

乡道规划由县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协助乡镇政府编制,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和公路质量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村道也应按乡道规划要求执行,公路质量不过关,乡道村道规划与县道规划相协调。要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管理,统一由县交通主管部门编号规划设计,有效保护群众投资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县、乡和村三级公路网络。认真进行贯彻实施,将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或吸引到公路上来,确保乡村公路规范、健康发展,使其最大限度满足村民交通需要才。针对公路建设工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尽可能减少公路用地,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等具体实际,少破坏森林植被,加强培训和指导,使乡村公路做到保护性开发。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乡等进行指导,乡村道路建设不要盲目无序开工建设,认真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无论乡道村道都要严格依照《公路法》规定的建设标准和程序进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积极性,依法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监督管理。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设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财务小组,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负责修建乡村公路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工程招标建设、监理验收,确保乡村公路建设质量,并定期公布帐务,消除群众疑虑。

3、探索建立乡村公路建设体制

建养并重是乡村公路得以巩固、改善和提高的基本保证,要多渠道多途径向上级部门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资金。要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抓住扶贫开发重点县、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进一步认识养护管理工作在乡村公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养护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民修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组年度目标管理挂勾。要充分利用宣传乡村公路建设的有关政策,与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终考核奖惩挂勾,报道乡村公路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协议办法使公路养护责任到乡村、到组、到人。在全县各地形成人人关心乡村公路建设,建立乡村公路养护目标责任制规章制度,消除广大农民修路占地要钱小农意识,并把乡村公路养护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他们认识到建设乡村公路是自己的事,制定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标准,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坚持全面养护、经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相结合,要坚持“一事一议”,充分给予农民自和决策权,提高养护质量。让农民高兴出资和乐意出力,村民自筹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乡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大力筹措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积极培育养护市场,多渠道引资筹资,有效提高乡村公路养护水平,切实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总结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农村公路规模大、覆盖面广,其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四分之三以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农村公路的建设需要全民的参与,需要完善的修路制度,更需要完善的养路制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农村公路;资金来源;贫困地区

Key words: rural roads;the sources of funding;poor areas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14-02

0 引言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贫困地区资金配套问题。税费改革之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资金没有了固定来源,一直制约贫困地区的资金问题更加突出。

马永新提出,农村公路应适当加大中央投入,缓解配套资金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农村公路修建越来越深入偏远地区;张浩指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资金短缺;杨红梅提出,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为财力不足。

以上文章都不同程度的说明,农村公路建设中资金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然而作为贫困地区来说,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更是保障农村公路修建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贫困地区资金来源出发,指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现行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来源分析

1.1 农村公路资金来源分析 税费改革之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投入资金和地方投入资金构成,其他的还包括银行贷款和农民投入部分。中央财政资金主要是除车购税外的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以及用于扶贫的以工代赈资金。地方财政投入资金主要是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交通部门规费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部门规费与地市、县(市)交通部门规费。

税费改革之后,取消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开征燃油税,且燃油税和车购税统一由税务部门征收,作为财政资金纳入国库。交通部门不再直接支配和管理这部分资金,而公路规费一直是地方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投入,这一改革直接影响到了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投入。这一问题正是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落后的主要原因。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中, “十一五”全社会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9500亿元,其中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参考近几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计算,得出表1,发现地方资金投入占农村公路建设总量的80%左右,可见地方资金投入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1.2 贫困地区补助现状 目前,一般地区农村公路修建补助标准为20万元/公里,贫困地区为25万元/公里。而实际修建一公里路至少需要35万元,每公里差额为15万元。对于贫困地区,其财力状况只能满足于自身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公路建设,更不用说达到配套资金的标准。

2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投资主体分析

2.1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投资主体 《公路法》第八条规定,县乡两级政府承担县乡级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的主要任务。《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第3号令)第四条具体规定,“农村公路建设应当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中,乡道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村道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建设”。

虽然法律和规定已经明确了农村公路的承担主体,但是贫困地区自身财力的限制并不能承担起投资主体这一责任。刘勇、张庆(2007)指出,从分税制改革后,财力主要集中于中央和省两级,县乡财政普遍困难的角度,提出中央政府或者省级政府应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李丽、齐小翠指出,确定投资主体为哪级政府不能仅仅考虑受益范围,更重要的是根据政府间职责划分的原则,中央政府负责稳定政策、再分配政策的实施。

相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农村公路的修建更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其财力状况不能达到筹集配套资金的要求,从而使得农村公路修建一直落后与其他地区,而富裕地区的路越修越多,只有打破这种“马太效应”,取得中央政府财政倾斜,才会使得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趋于平衡。

2.2 存在问题

2.2.1 资金严重匮乏 农村公路建设所采取的政策为“凡建即补”,由上一级政府拨付资金,地方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然而,只有配套资金到位了,上级才会拨款下来。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配套资金是很难落实的,从而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 自然环境恶劣,修路难度大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区,多为山区、高原、丘陵,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增加了修路难度,同时也加大了修路成本。

2.2.3 农村公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贫困地区现存的路大部分为民间土路,只有行政村达到了“村村通”标准,大多数自然村出行仍然是个问题。现有的农村公路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部分地方因为路不通,造成农产品不能外运,致使不富裕的家庭越来越贫困。

2.2.4 缺乏养护意识,养护滞后 农村公路建成通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后续的养护。然而在贫困地区修理资金都难以筹措,对于养护资金更是无从筹集。另一方面,由于养护意识淡薄,没有专门的人员参与,使得农村公路年久失修,路况越来越不好,面临重修。

2.2.5 农村公路等级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由于贫困地区财力有限,大部分道路设计强度仅能满足一般行车需要,桥涵构造物及防护等设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设计标准低,功能不完善和抵御自然灾害差等问题。

2.2.6 安全性问题突出 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大部分只通行政村,用于生产生活的路多部分仍为农村的土路、山路,这样不仅给出行带来困难,更多的是遇到阴雨天气出行安全问题。

3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资金解决办法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即为打破原有的责任主体,强化上级政府的作用。

3.1 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 依照贫困地区的财力状况,中央政府应当适当的提高补助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国家级贫困县,逐步减少直至免除贫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差额部分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省级政府也应适当提高配套标准,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解决地方政府政府无钱配套问题以及落后地区举债甚至挪用其他款项修路问题。

3.2 设立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自2009年起,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将车购税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采取切块下达的方式,但所采取的方式仍是“凡建即补”政策,并未考虑公平原则,越是富裕地区,配套资金到位快,农村公路修建速度越快规模越大。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应当适当调整车购税比例,扩大交通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优先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将这部分资金打入统一账户,只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3.3 转变责任主体,建立农村公路建养长效机制 农村公路所遵循的原则“谁受益、谁建设”并不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现状。贫困地区并不能够承担起农村公路修建的责任主体,应当明确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无法筹集到配套资金的情况下,应当由中央政府全额拨付。

3.4 加强养护管理,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 作为贫困地区的普遍问题,农村公路“失养”严重。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将养护资金纳入转移支付范畴,设立专门的养护资金账户,将上级补助与转移支付资金中,有专门用于养护的部分。中央和省级财政负责拨款,地方政府统筹使用。

3.5 加强监督力度,严格实行监督考核 首先,要明确农村公路建养考核的重要性,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次,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要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问题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发展与生活稳定,加大监督力度,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4 结语

贫困地区农村之所以贫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贫困地区交通发展滞后。所以,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只有真正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将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纳入国家财政的范围,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公路建养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红梅.甘肃省秦安县交通局,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民营科技,2009(12).

[2]李丽.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R].2011(7).

[3]王秋玲,徐海成.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分析—基于”徐文模式”的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07(4).

[4]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养需强化政府作用[N].中国经济时报,2012(1).

[5]李丽,刘艳娜,徐星.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方式[J].2012(2).

篇4

导、分级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任务。

一、基本情况二、加强领导

建立机构

为建立符合

元谋县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在县人民政府成立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局又成立了由县交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地方公路管理段、路政股、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元谋县交通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于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长效养护机制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共采备养护料3858立方,清理疏通公路侧沟110公里,铲除路肩边坡杂草32500平方米,备弹石380立方米,修补弹石路路面360平方米。投入小修保养资金19.05万元,出动养护机械86台班,运输车辆238车次,投入人工891个工日。今年3月份,按照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排,地方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今年“2&8226;25”地震发生后,我局立即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抢险保通灾区农村公路,并按抗震1—4月,我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定期组织对生产、生活用房、机械、车辆,公路养护进行安全检查,安全宣传、教育、学习好,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公路安全标志度施齐全,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四、加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的管理计划下达后,我局严格按照《省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定(试行)》和《省交通厅关于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严格执行养

护技术规范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在工程监管中,认真落实《州交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监管的通知》(楚交路5号)精神,切实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同时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省补资金应全部用于养护工程,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之规定,我局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委托审计局对拨入的省补资金进行审计,省补资金没有发生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做到了专款专用。

五、认真筹划

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点”和“示范路”创建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六、加强公路产权管理七、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尽管我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州的要求和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乡(镇)对道路的需求认识不一。山区迫切希望尽快将道路修建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养护积极性高,而坝区由于道路条件相对优越,养护积极性相对较差。

二是农民爱路护路意识差,乡村修路、建房时随意在公路上开口取砂石料,损坏路基边坡问题时有发生,农机具损坏路面问题大量存在。在公路上堆放建筑材料及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路容路貌脏、乱、差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损害路产

的问题由于得不到举报而不能得到补赔,有些乡村甚至隐匿路政事件。

三是对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建设轻管养的思想依然十分严重。没有树立起“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只想着要求交通部门多修路,没有考虑如何管理和维护修好的道路,导致对农村公路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四是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认识不清。认为修路、管路、养路都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认真学习《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和《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目标责任书》,不明确乡镇和行政村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责任,导致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五是没有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作为考核考评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元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的要求,各乡镇应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列入乡镇的重要工作日程,县委县政府在考核考评农村工作时,要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评。目前,由于我县在考核农村工作的指标体系中,没有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列入其中,导致各乡镇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重视,造成工作不到位,主动性不强。

篇5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固原市。200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公路在总体上仍十分落后,建养管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通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的倾向。针对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们决定把加快农村公路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我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国债项目、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齐发”,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工作、家庭承包养护全面展开,呈现出农村公路建养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态。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4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行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农村公路好路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荣获全省第三名。

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求证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

今天的座谈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介绍一下固原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方面的情况。

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五”后三年,国家和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固原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并作为任期内应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年度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责任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行业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员。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播、城建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出台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十五”后三年,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以及固原市的实际,规划提出改建农村油路1000公里。重点修好“三路”:即农村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乡镇与乡镇、县与县之间,以及出省出市的断头线、循环线和一些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连接线。实施“油路、水泥路进村”工程,修通行政村的油路、水泥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我们针对配套资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实难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2002年至2003年固原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励。从近两年全市配套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看,各县市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建设资金配套工作。落实配套资金不是喊口号、表决心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各地绝不能在要项目时满口承诺落实配套,项目批准后却一再拖延,不予兑现。

四、规范操作,保证质量,建设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一定很高,但质量要求决不能降低。我们要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小分散、涉及面广,执行层面经验不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要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机械化施工。严格执行“四制”规定,结合实际,推行适宜的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终身制,严格工程验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坚决措施,该整改的必须整改,该返工的必须返工,确保工程质量,让农民兄弟走上优质的“放心路”。

五、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引导并保护好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篇6

中图分类号: D922.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不仅在城市大举兴建,也在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开展起来,交通便利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近些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喜人,但是从大的范围看来,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状况及收支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转变,公路建设也从以前的国家财政全权包干向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向转变,现在农村公路建设的筹资渠道非常多元化,有国家拨款、社会集资、企业注资等等。而渠道多元化也带来了财务管理和收支方面的混乱问题,许多部门对于资金的管理认识不够全面,只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而没有全局意识,整个资金的收支情况缺乏一个统一部分进行协调管理,从而造成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状况混乱问题十分严重。

1.2管理监督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步骤一般是先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和申报材料,然后由交通管理部门对公路的实际建设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公路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建设业主一般都是公路项目的所在地政府,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设计施工的具体事务进行负责。虽然从环节运作方面看来,比较有调理,部门内部都做到了权责分工,但是就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言,还是缺乏统一部门进行领导疏通,从而比较容易出现在环节衔接方面的问题,引起沟通不畅,从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1.3材料保管问题. 对相关人员材料、项目资料的管理保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基层建设,建设业主也基本是由各乡镇领导和村委会成员组成,加之几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公路建设相关业务较不熟练,而且在思想认识方面也存在缺陷,并且几层领导及人员的调动也比较频繁。以上种种原因就造成了材料保管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如项目资料无故遗失、人事档案无法查实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考

2.1把握科学规划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涉及公路建设方案。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快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方面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在设计建造公路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注意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古迹,不可喧宾夺主。

在建设公路时,要充分注意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古迹的保护,不可未建公路先搞破坏,这样不但起不到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反而会造成当地人民的反感情绪,对工程建造造成消极影响。

2.2申报和建设,要讲实际,权轻重。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能改建的地方,绝对不重复建设,要重视质量而不可把外观看得太过重要。在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安全畅通、利于环保”等原则。在申报建设项目时,要抓主要问题,不可一窝蜂的上。要根据实际条件而定,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对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公路建设要讲实际、重重点,合理有序的进行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也是公路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公路,首先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要广泛积极的进行宣传,从而调动起广大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同时要把政府修路的决心落实在宣传当中,要让群众相信政府的建设力度和决心,也让广大群众了解用实际行动改变生活条件的重要性。

2.3、坚持筹资筹劳的多样性

解放思想,发挥多元化筹资体制的优越性。 通过国家投资、地方积极筹资、社会广泛集资、银行贷款融资等方式,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 积极发动群众投资投劳。 在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方面,必须坚持自愿、公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不可因为修路而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要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动群众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去。

2.4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修路。公路建设可以带来无限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公路修建过程中,也可以放开思路,用公路建成后的经济利益吸引广大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修建当中来。比如公路两边的绿化权和路边资源开发权等等,都是吸引投资的好点子。这样,不仅为修路筹集到了足够资金,也同时为建成后的经济开发提前铺好了路子。

三、积极建立公路建设质量检查制度

3.1实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最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该建立“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四级保证制度。在竣工时应实行“项目法人初验和交通部门竣工验收”的验收方法。

3.2建立科学规范的公路建设管理方式。将科学的公路建设管理方法引进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建立监督管理体系。让质监站、建设办、监理单位各司其职,严格监督。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认真处理,限期整改或返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把好材料进入关、施工工序关、工程监督关、现场管理关和工程检测关等“五个关口”,把质量监管落实到位,认真消除质量通病。

3.3严格控制进场原料质量. 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就是进场材料的质量。加强质量监督更要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管理。要做好对水泥、石灰、沥青等购进材料的合格检测。要做好对工程各项目如路面压实度、石灰含量等方面的质量指标检测和控制。

农村地区要发展当地经济,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要发挥应有效用,就离不开加强公路建设管理,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找到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真正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和管理方法,从而真正发挥公路建设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国家整体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今天农村公路管理站路政员、会统员培训在这里举行。这是县政府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和英明决定。本次培训以《公路法》、《路政管理条例》、“361”机制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一批热爱公路工作的有志人群,造就一批精通公路工作的业务骨干,达到公路建设有人管、有人干的目的,以开创我县公路“养、管、建”新局面。

下面就培训工作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361”机制的贯彻和落实。

路是城市的动脉,乡村的血管,流动的信息。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障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公路部门响应党的“十六大”号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形动,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深刻体现。通过这次培训各参训人员一定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落实“361”机制政策的理解,增强建设农村公路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投入农村公路“养、管、建”,促进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服务。

通过培训,各位学员要理解和掌握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为农村公路服务的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农村公路的技能要进一步提高。在回去之后,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农民群众修路、护路。要对本乡镇的险桥、险段进行认真登记、排查、上报,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学习,学用结合,保证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篇8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缓慢,教师的教学实践主要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特别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紧缺,教师对于整个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强化产生不良影响[1]。新时期,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2.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教育设备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所以为了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加强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学校应该有选择性地引入一些相对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录音机、小型多媒体播放器等,让学生在图片和声音的引导下加强对网络教学的理解,为后期网络学习奠定基础。针对习题课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向学生展示习题的解析过程,节省板书时间,增强教学效率,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3.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了加强习题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应用题型,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在兼顾农村地区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习题课教学质量。例如,针对面积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加强联想与想象,分析面积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如土地面积、房屋墙壁面积的求取等,进而根据学生的联想设计习题课习题,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2]。

二、农村小学教学习题课学习方式

1.结构重组

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一般有限,一般只会对与例题相似的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对部分习题进行结构重组,通过多层分析,简化理解难度,并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题材激活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会含有大量的习题资源,包含丰富的教学信息,能够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视,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引导学生进行题材激活,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完百分数的应用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修路习题进行激活:原习题内容为修路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完成计划的20%,按照这样的速度完成整个工程需要多少天?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识增加一个条件,激活题材,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拓展解题思路,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转换解题角度

小学数学教学对习题的训练主要以例题加习题的方式为主,例题与习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习题训练虽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数学习题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不良影响更为严重。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解题角度,多元化探究解题思路,提升教学实效。例如,在学习完分数的性质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习题学习中将3/4=3×3/4×()转换为3/4=(3+9)/(4+?),这样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对分数的性质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掌握这种习题方法后,学生可以将有限的习题转化为无限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产生着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鲜明的农村地域特征,所以农村小学数学习题课的开展应该兼顾农村地区的特点,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护城乡教育均衡。

篇9

记得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拿走什么而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增添光彩”,本着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思想,到村后,我虚心学习,逐步掌握农村的相关政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勤勉敬业、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熟悉了农村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工作以后,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农村工作是繁杂具体的,也是需要我们时刻学习的。

就像每年的开年大戏一样,____年我村的开头彩是以肥城市在我村召开计划生育现场会作为契机的。春节过后的一个月里,为更好地协助我村的计生干部做好迎检工作,我经常跟着村计生主任、妇代会主任一起跑村组入农户,摸清底子,建好台帐,做好各种日常性工作。一忙就是一整天,中午有时也顾不上回家吃饭。在档案材料整理齐备的基础上,书记又把现场会解说员的任务交给我。我深知解说的重要性—工作干得好也是需要宣传效应的。一遍又一遍的演练,一遍又一遍的琢磨怎么解说会更加到位。当时的我把参观路线走了近百遍,时间也计算准确,不敢有半点的失误。____月16日,肥城市计划生育现场会在我村完满落幕。我们村的现场准备工作得到了全镇上下以及市计生部门的一致好评。我知道,这里面,除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之外,更多的是镇计生部门及妇联部门对我村工作的扶持,在这个过程里,我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与爱护的同时,更多看到各项工作开展的繁复与连接性,因为这些,我更加了解农村,了解这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广阔的天地。

孙孝门村前些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内主干道已经全部完成,四通八达。但是从我们村到邻村还有条生产路路况很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两村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群众修路的愿望十分迫切。为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决定将这条生产路修好,并向镇党委、政府申请批准。在那段时间里,我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不断地往返于镇、村,人被晒得黑了一圈。终于,我们的申请得到了批准,而且按照村村通工程每公里道路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事情总不能像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修路时需要把群众种在路边的一些作物和树木毁掉,有些群众想不通,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就不断地入户走访,解说修生产路的好处及提供的方便,这个过程中我们可没少碰钉子,真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还好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农户同意了,并且及时按照省里关于地上附属物的相关赔偿标准对涉及到的农户进行了赔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因为这条生产路牵涉到我们村和邻村,按照当初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只占用我们村的耕地。并且我们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比邻村要少得多,当时和邻村临界的群众就不乐意了,施工无法正常进行。从群众口中得知这种心态的我及时将情况反应给了村两委,并且整理成文字材料报给镇部门领导、管区领导,还多次找到施工方恳请其作出适当的方案调整,后经与邻村干部多次协商,两村共同分担修路所占的耕地面积,协调邻村适当的土地调给我们村,让我们村村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生产路的工程终于在麦收前完工,没有影响村民的夏收夏种。

篇10

我乡33个行政村通过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都选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使我乡的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对此盲目乐观,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仅靠一支班子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地选出村两委班子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而在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实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奔小康的必然要求。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可充分实现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是群众所需、政策所引、民主所趋。因此,我们乡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实现农村自治的核心内容来抓,切实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