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6: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趋于功利化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多数大学生都在不断的受教育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同学思想目标模糊,盲目追风从众,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部分同学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完全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出现了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一些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同学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甚至将权钱交易作为衡量社会生活的准绳,一切事物都以等价交换为标准,趋于功利化。
(二)公共道德、情感道德缺失
公共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就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定和制度。但是,校园中随手扔垃圾、买饭插队、考试作弊、随口说脏话、公共设施被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懂的相互谦让,爱护环境,遵守纪律,出现公共道德缺失的问题;情感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恋爱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男女恋爱却是因为精神上的寂寞空虚,或是心理上的从众行为,两人就草率的成为恋人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缺少感情基础,没用共同的理想目标,遇到意见不合或是困难就不负责任的提出分手,将恋爱当玩乐。甚至有些男女同学大学期间因一时激情而发生关系,大学生怀孕、流产现象时有发生。情感道德严重缺失。
(三)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尽宠爱,什么好东西都占为己有,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较为自私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时不懂得团结协作,缺乏奉献精神,集体意识淡薄,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的利益。处理问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不懂得换位思考,怕干活,怕吃亏,严重缺乏奉献精神。
(四)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以重视理论教育为主,往往忽视了同学们实践活动,使得很多同学缺乏实践经验,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抵抗失败的打击能力较弱。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对策
(一)继承爱国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爱国主义思想,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相融合,认真贯彻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将哲学原理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遇到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矛盾,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同时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取向,发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重视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风气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教师思想道德的加强,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提高,各大院校的教师应不断的丰富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时刻保持着先进的思想,采用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思想教育,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辅导,其次,高校还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优秀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途径,开展思想教育讲座,鼓励大家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勤工俭学、到福利院献爱心、参加公益劳动等一些社会服务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的学习到劳动的快乐,奉献的幸福,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明辨是非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加强不仅仅是需要外力,更需要自身的调整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学习先进思想,提高辨别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眼力,自觉学习优秀思想文化,坚决抵制错误腐朽文化。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阅读优秀的刊物,学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观看先进人物的报道,从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失败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外,做事先做人,大学生还应自觉的养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的习惯,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还应学会正确的使用网络工具,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提高自律性。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坚实的使命,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2-02
大学生群体的品德素养是构成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整体上看,奋发进取、乐于奉献、诚信自律、关心社会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趋势,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也符合社会基本规范。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道德素质表现
(一) 政治思想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上进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的直接受益者,亲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尤其关注涉及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民族感情的重大事件,表现出了积极的爱国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出积极、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当代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深刻的认知,渴望通过学习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创新精神,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们已认识到创造精神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条件,懂得创造精神来自创造性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性思维的锻炼。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时,他们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创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非常迫切,他们对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都十分投入。
(三)热衷服务奉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多地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融入集体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积极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实验实习等活动来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西部支教工作中,许多毕业生争先申请到贫困山区支教、志愿服务,支援当地建设,还有一些学生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每次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社会百姓遇到困难及贫困家庭的同学面临压力,大学生们都义不容辞地以实际行动担当起社会责任。这些都说明了当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责任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
(四)积极践行诚实守信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严于律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多元化的道德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高校的助学贷款中,绝大多数贷款学生都把诚信摆在首位,按时还本付息,践行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积极的行动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两个现象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关注人类命运,立足诚信公正,崇尚生态文明,养成更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塑造更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确实具备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个性,他们道德素质的主流发展是首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有关调查表明:“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当代大学生人生幸福追求的三个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趋于功利化,“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发展,见利忘义、逐利弃义之举增多,功利化的价值倾向仍然存在并有增长之势,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认同。不少大学生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因而他们在择业时把高收入作为首要标准和动力。在现实行为中,以自我为本位,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道德共识”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
(二)道德素养较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1-02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贪图享受、相互攀比
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任意挥霍。有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要钱购买各种电子产品,以在同学们面前显摆,满足其不健康心理的需求;有些学生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比吃比穿上,学生父母按计划给足了生活费,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按计划开支,反而时常向同学借钱消费,这给父母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与别人攀比追求时尚品牌。
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现在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精神。他们不关心他人痛痒,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们只要集体照顾,却不讲集体纪律,不能服从他人和集体的要求。这些学生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首先也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过浓,已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面。
3.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
部分学生沉迷网吧而难于自拔,许多学生因为上网已造成学业荒废,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对于这些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面临压力,他们往往是意志消沉,容易盲从,逃学,甚至弃学。
4.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读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读书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把读书与功利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毕业后可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根源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地关心和呵护,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与孩子没有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工作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教师联系和沟通,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而走上歧途。
无论以上哪种教育类型,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低下。还有,大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时节,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的诱惑等等现象,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期正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候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可塑性的不定型时期。这时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还不具备能正确地进行选择的能力。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作如下探讨。
1.宣传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长的法制意识和家教意识培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还要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抓住每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育好人当做教师的第一要务。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处于成熟期过渡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应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每一个板面都能生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认真开好信息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学会在网上选择有用信息,获取有用知识;组织学生办板报、演讲及知识讲座,进行自我教育,及时矫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福利院等,且到喜爱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如设立校长接待日、班主任接待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等,都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远远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1)学校与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2)加强对学校周围网吧的管理,同时要与司法部门联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氛围;(3)全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意识教育,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力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合作,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朴军辉.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点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2]王树洲.中学德育问题的断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贾卫红.关于中学德育方法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5]戴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与矫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一、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
(一)调查情况
南京大学心理协会曾经作过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结果是:99%的大学生承认“在校期间有谈恋爱的经历”;81%的人“谈了又分手”;63.2%的人“因寂寞而谈恋爱”;只有0.3%的人“愿意结婚”。另外,据《中国青年报》(04-10-15)报道:福建教育学院等一些高校做了一个调查:92%的大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其中,27%的人是为了显示对爱情的忠诚;26%的人是为了追求、快乐;25%的人是因为不忍拂了男(女)友的意;10%的人以此作为个性成熟的标志。还有,《中国青年报》(04-12-1)报道:南京五十中学公布的调查显示:有80%的中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去年,重庆某高校制定的《大学生违纪处理管理规定》中有“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的将开除学籍”之规定。这些都说明了在当今的大中专校园里,部分学生道德观念下降,特别是性道德现状堪忧。
(二)现实情况.
.国家对大学生谈恋爱由“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态度上有了明显地转变,甚至对大学生在结婚问题上也已“解禁”,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谈恋爱,而是将谈恋爱与结婚的权利交给大学生们自己来把握。从中既体现出法制健全和人文关怀,又可以考验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道德修养。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或未婚女性)去做堕胎手术。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某医院曾做了统计——100个堕胎者中只有两人结婚,其他人都是未婚,而且“其中不乏在校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现象非常普遍。课余,一眼望去,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有牵手的、搂抱的、接吻的等等。这只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则会看到更多“少儿不宜”的镜头在公共场合里上演:躺在草丛中的;拥在怀里、坐在腿上的…...。我不禁要问:这正常吗?合理吗?甚至,合法吗?这些现象在全国高校绝非个别。教育部曾出台了高校“禁租令”,想遏制事态的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去年,教育部又对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解禁”。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周围“钟点房” 和“租房”广告漫天飞。其后果,不仅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谈恋爱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但谈恋爱也要遵守社会公德。比如:公众场合发生亲密行为是否侵害到在场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呢?有时,行为人甚至不顾周围有人(孩童)在场,照样卿卿我我,难舍难分,这是否损害到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呢?这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也涉及到法律问题。美国是一个比较开放、自由的国家,但即便如此,美国也不允许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性行为。为什么对于我们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中国反而却能容忍了呢?这是否说明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怕被人戴上“侵犯人权”的套子。我认为弄清楚侵犯了“谁的人权”这点儿很重要。是侵犯了一个“讲道德、守法纪之人”的人权;还是侵犯了一个“违背社会公德之人”的人权。倘若是后者,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是否应当增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文明之举呢?因为稍有一些道德修养的人都知道那样做是否恰当。而那些接受了多年教育的大学生们会不知道吗?若知,却为之,又说明了什么?能否就因大学生年青、好奇、易冲动而任意妄为呢?
二、大学生性道德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影响学风。可想而知,校园里到处是卿卿我我的学生,这个学校的学风会是如何?这种现象并非少数学校所有,而是中国大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刚才我举的调查数据就是很好的说明)。如此的环境,怎能潜心学习。这种负面影响不但破坏校风建设,而且会使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受到不良影响。
2、败坏学纪。有些学生整天沉溺于所谓的“爱情”而无法自拔,将校规校纪抛之脑后。其结果不但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也违反了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因恋爱而引起的争风吃醋、打架斗殴事件,也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更不用说校园情侣的公开性行为对其他人的藐视和侵犯——我认为这种行为当属 “视觉污染”。
3、损害他人。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破坏校园风气,而且会影响到生活在校园里的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耳融目染”之下,会使我们的下一代产生一定的心理(恋爱)误区——此种后果最为严重。
(二)社会方面
1、污染社会风气。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也是近几年未成年少女(或未婚女性)堕胎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它不但浪费了医疗资源,也严重损害到行为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本应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可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自重的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风气。
2、影响社会治安。由于校园里恋爱之风盛行,男女同居、等,必然导致争风吃醋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自杀或杀人案件。因恋爱而影响到社会治安,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一个事实。
3、浪费教育资源。国家出钱投资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可是,许多大学生都将在大学阶段谈恋爱当成是“必修课”,或者作为证明自己实力(或魅力)的一种手段。为了“修好这门课”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自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这显然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大学生性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明显缺乏使命感,不知道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无论对国家、社会和集体,还是对个人都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虽然谈恋爱是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但它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甚至是法律问题。有些学生只想到自己的权利而忘记了他人的利益。比如:在公共场所里做出一些过分之举,全然不考虑时间、地点和场合,这显然是不道德的。两性之间的亲密应具有隐秘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若非如此,人与动物又有多大区别呢?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是一些大学生的品德缺陷。
(二)学生家长的因素
据了解,有些父母也支持子女在大学阶段谈恋爱,有的父母甚至作为任务下达给子女。有了父母的支持,当然会使学生在谈恋爱时无所顾及,为所欲为。而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恐怕是家长们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的。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中不管男生、女生,很多人都有过上网或租碟看的经历。还有,电影、电视里过多的渲染爱情,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影响。追赶潮流是年轻人的特点,受此影响,使得学校教育显得“身单力薄”。
(四)法律的欠缺
我国现行法律里没有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的规定,学生自然敢做敢为。特别是某高校的学生在教室里发生性行为被开除后,状告学校最终获胜的事件,更助长了一部分学生为所欲为。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法律欠缺所产生的后果。无论怎样,性行为的泛滥对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好事。
四、解决的办法
(一)加强立法是关键
首先,认真审视校园性行为泛滥之危害性。这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人身权利问题,更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大事。我们必须权衡利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比如日本,因为学生的性行为猖獗,东京已在拟定用法律来加以限制。还有,目前世界上有89个国家禁止16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美国也有6个州禁止18岁以下的人发生性行为(《中国新闻网》)。如今,美国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净化校园环境、提升道德水准,已经开始在校园里实行禁欲主义教育(《中国新华网》)。我们也应考虑其必要性、合理性,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不良行为的发生。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性行为有违民法里的“公序良俗”,它应属《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里关于“流氓活动”的惩处范围。我国即将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禁止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禁止在公共场所发生性行为、禁止未成年人或未婚女性堕胎等等)。因为禁止此行为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和扭转社会风气。我们应当用法律来制定一些禁止性规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治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二) 强化教育是重点
1、端正认识、加强管理
虽然我们也讲人权,作为高校应该实行人性化、民主化管理,但“人性化”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权利也不能成为拒绝任何约束与规范的挡箭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十分紧张,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应当珍惜每一个入学名额。我们岂能纵容少数“无德”大学生在象牙塔内恣意放纵呢?当然不可。倘若不然,对于那些被高校拒之门外的学生来说,岂非太不公平?可见,开除少数“无德”学生,也是更为深层次的公正之举 。作为学校有义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2、改进工作、与时俱进
虽然我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但目前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一是在道德教育教学中缺乏时代感的内容重复过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关性道德、性健康等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太少,学生没有科学的指导(或引导),只能凭感觉行事;三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时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反之,家长的教育也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使教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道德教育也应具有时代特色,要结合国内国外等具体情况适时而定。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三)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
就社会风气而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网络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太多的问题。比如:我国对网络管理的力度仍然不够,使得学生在网上获得了太多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色的危害最为严重。我们必须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以减少对学生的危害。另外,贩卖黄碟、黄色书籍等现象在我国也颇为严重。因为学生太容易接触到黄色的东西,对学生的毒害自然就深。所以说,消灭黄色影碟、黄色书籍、黄色网站泛滥之现象,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因此,提高道德修养不单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只有群策群力,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好转。
总之,要改变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解决大学校园性行为泛滥之问题,就必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来共同完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与此同时,在当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道德责任意识缺失、行为失衡等问题。自我责任方面,片面地认为自我责任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不喜欢或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做,绝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所谓的“自我责任”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人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大音响,完全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与日常作息等;社会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为集体和社会主动奉献的精神;自然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对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道德责任意识相当淡漠。他们认为道德责任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人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些是学校道德教育应着力研究、分析与加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首先应该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怀疑甚至被颠覆。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等特点,由于我国的各种体制、法律还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客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折射到现代大学校园内,对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并与我国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被新观念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校德育学校历来重视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的重视似嫌不足。学校传统德育没有很好地挖掘德育的本体功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些外在的社会高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道德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的道德责任要求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以致形成部分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只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挫折能力弱,且只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道德观念与实践行为,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4)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
本文章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是继中小学生纳入医保后,国家为保障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解这项工作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情况,我们对河北省秦皇岛市5所隶属关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的高校的2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及推行中面临的问题,为省(市)级部门落实中央政策、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与对象
1.1 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填写调查问卷以及随机面对面访谈的方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所用问卷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大学生基本信息、每月生活费用支出情况、身体健康水平、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是否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参加的原因等。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建材职业学院、秦皇岛高等职业学院等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燕山大学发放问卷530份,收回有效问卷510份;东北大学发放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发放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47份;河北建材职业学院发放问卷370份,收回325份;秦皇岛高等职业学院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59份。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23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计份2086份,其中,男生780人,女生1306人。
2 结果
2.1 经济状况 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每月可供支出生活费低于300元的约占27% (563人), 300-499元占36% (751人),500-699元占24% (501人),700元以上占13% (271人)。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每月可供支出的生活费用比较低,这与五所高校家庭贫困学生比例较大有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面对疾病风险,多数贫困生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发生重大疾病,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1]。
2.2 身体状况 收回的2086份问卷,有92.5%(1930人)选择身体状况好,几乎不去医院看病;93.8%(1957人)的大学生医疗费用占总生活费开支的比例在10%以下。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时期,身体建康状况普遍较好,患病率较低。这也构成大学生普遍缺少疾病风险意识、存在侥幸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支出在10000元以上的约占0.53%(11人),5000元以上的约占3.2%(67人),1000元以上的约占17.6%(367),500元以上的约占27.4%(571人),300元以上的约占32.7%(682人),200元以上的约占43.2%(901人),100元以上的约占57.9%(1208人),低于100元的约占43.2%(878人)。由此可见,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每年的医疗费用支出在200元以上。远远超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相关费用。
2.4 对待医疗保险的态度 当被问及“参加医疗保险是否必要”时,47% (980人)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参加医疗保险没有意义; 31% (647人)表示有一定的意义,但作用不大;仅22% (459人)选择意义非常大,可以提高个人抗疾病风险能力。在被问及“你是否了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时, 89% (1857人)选择不知道, 11% (229人)选择知道一点,选择完全知道的为0。
2.5 实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实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57%(1189人),另有11%(229人)参加了生源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32%(668人)两种保险都没参加。这个比例与五所学校相关学生和医疗部门提供的数据比较接近。在已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被调查者中, 37%(772人)的投保原因为“学校号召参加而参加”, 52%(1085人)是因为“大部分人参加而参加”,选择“可以抵御疾病风险,主动参加”的仅为21%(229人)。而什么保险都没参加的被调查者中,未参保原因67%(1398人)是因为身体健康几乎不生病;9%(188人)因为参保费太高;其他原因占34%(500人)。通过访谈得知,有人错误认为保险费是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人认为“大病报得少,小病(门诊)不能报,且报销手续繁琐”,所以未参加保险[2]。从上述调查结果看,虽然投保率达到76%,但从投保原因看,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益处,从众心理所占因素较大,其次为被动接受。而未参加保险的多数学生无视“风险”,存在较大的侥幸心理。只有少数学生经济能力不能承担保险费,所占比例为本次调查总数的9%。
3 讨论
3.1 大力开展医疗保险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疾病风险意识 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是惠及广大学子的民心工程,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保险意识淡薄,保险观念落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吸引力不够。国家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同时这项工作又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身体素质较好,但是不能保证在校期间不患任何疾病,如果一旦患病,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这对于部分贫困家庭来说压力更大。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身优势和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或者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疾病风险,树立保险意识,将因病对家庭和大学生个人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点[3]。
3.2 由学校统一代收保险费,提高参保率 根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各类人员应在申报缴费期内按规定办理参保或续保手续,缴纳下一年度医疗保险费。符合条件而未参保的人员,在其他年度参保时要从符合参保条件(断保)年度补缴医疗保险费,并按规定缴纳滞纳金。且期间应缴的医疗保险费财政不予补贴,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大学生疾病风险意识不强,对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一旦错过了缴费时间就极有可能不再缴费,从而造成参加保险比例更低。因此,学校可通过向物价部门申请,经过审核,将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费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代收费项目,在学生入学缴纳学费时,征得家长或学生本人同意,将保险费进行代收,然后再将代收费每年按时缴纳到保险统筹部门。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反复缴费次数,提高参保率,同时保证了及时续保。
3.3 学校对贫困生实行保险金专项资助,确保贫困生参保率 在秦皇岛的五所高校中,经常会有学生志愿者为患病的贫困生募捐的活动。作为抗疾病风险能力较低的贫困学生,往往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可供支配的生活费用较低,因而放弃参保。学校要针对这种情况,对贫困学生进行专项资助,所资助费用直接用于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保证贫困学生参保率100%,防治因病造成家庭情况雪上加霜,从而实现“病有所医”。
3.4 简化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提高报销比例 大学生不同于普通城镇居民,很多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寒暑假以及外出实习等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医保统筹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流程,简化程序,便于办理[5]。绝大多数大学生经济来源于家庭,自身无经济能力,针对大学生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可适当提高,以保证大学生在发生疾病时,国家能为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仇雨临.大学生受惠医保还需政策配套[N].中国教育报, 2009-05-25(2).
[2] 张青枝.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 2008(1): 36-38.
[3] 袁玲,赵峻,张艳,等.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6, 9(1):30-31.
[4] 魏东海.美国的医保“强制险”[ J].中国卫生产业,2006(12): 87-88.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 实施现状 对策研究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通过发放问卷,针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801份,收回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01%。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偏低;认为授课方式单一,比较喜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感觉授课内容枯燥,比较喜欢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总数的57,34%,女性占总数的42.66%;调查对象中,理工类学生占38.68%,农学类学生占的32.1%,其余专业的学生占29.22%。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1.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
729名被调查者中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占6.58%,满意的占51.3%,感觉一般的占36.22%,不满意的占5.9%。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评价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课程比较满意,说明A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6.22%的学生对课程感觉一般,说明就业指导课程还需要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2.学生对授课形式的评价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调查分为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学班级的大小、合作授课与否等几个方面。在授课教师的组成结构方面,65.16%的学生赞成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使之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班级的大小方面,42.11%的学生希望采用小班教学,说明小班教学更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合作授课与否方面,喜欢合作授课的学生占67.35%,说明学生倾向于授课教师之间合作上课,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评价
(1)本次对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8个专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求职技能两个专题,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并且比较喜欢,说明这两个专题对学生就业比较实用,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对实践教学环节,62.2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20.71%,感觉无所谓的学生占17.01%。这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就业指导的体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评价
近6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比较合适,大一、大二时对就业问题还比较陌生,大四由于忙于实习、毕业答辩及找工作,时间上不太充裕且过于靠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课程性质方面,目前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将其设为必修课,仍然以选修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大都是讲解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与学脱节。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在于学习多少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讲解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授课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再加上高校教室资源的缺乏,很多高校还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教学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专题可以适用,但是对需要互动、交流的专题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得情绪激昂,学生却自己玩得兴起。
2 .授课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根据时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研究人员较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较少,再加上授课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就业具体工作的教师,因此,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
3.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四学年才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这个时候学生一般都把精力放在毕业实习、撰写论文及毕业求职等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指导课课时有限,授课教师只能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专题走马观花地给学生过一遍,很难通过设计精巧的案例和实践将相关知识展示出来。
4.授课师资来源有限
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比较喜欢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求职,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更加接地气,学生才能用得上。但是,高校采用更多的是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或者学院里对就业指导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教学,很少能做到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事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备课、联合上课。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对策
1.外引内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资源,把校内外专家、教师、学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整合起来,纳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一问题就成了首要解决的大事。高校以学校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牵头,教务处、校友会及各学院通力配合,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当然,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教师集中培训、校外专家就业沙龙等方式快速而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
2.注重实践,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仅有理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够且不实用的。因此,要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性质,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梳理与归纳,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战演练、现身说法等实践形式,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经过教师内部讨论审核、学生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征求意见等方式,反复地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的课程体系。
3.寓教于乐,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毕竟是一门课程,需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加以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不再适用,再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的特性,要寓教于乐,采用各种互动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知识。
五、小结
本文在对A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套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及形成一套高标准的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新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77-03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艺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舞蹈教育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迅速地发展起来。作为舞蹈大省的四川省,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全国的各种舞蹈比赛中屡屡获奖、成绩显赫。但我们在这10几年的时间中发展迅速的四川高校舞蹈教育却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存在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更好地将我们四川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去紧握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之路,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是现今在四川综合性大学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本论文通过我对四川省比较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自己多年在综合性大学教学的经验,就目前四川省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呈现出的一些现状和其解决的对策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对西华大学开展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简介。西华大学是四川省一所典型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由四川工业学院、成都师专、四川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三所学校合并而成。舞蹈系依托西华大学多学科大学的办学优势和良好的人文艺术环境,这为舞蹈专业的办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舞蹈系属于艺术学院,是以培养具有现代舞蹈观念的通舞艺,懂舞论,能够从事与之相关的文艺管理、研究、教学、表演等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舞蹈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
2.对该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调查时间:2012年12月24日,调查对象:西华大学2009级和2010级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的本科生,调查目的:对该校现在的舞蹈教育做一个基本的现状调查,调查形式:不记名式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数目:100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及结果:①现有的舞蹈课堂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你的学习需求?24%能满足,76%不能满足。②希望在舞蹈课堂中增加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5%民族民间舞,9%古典舞,32%编导,18%流行舞及现代舞,36%各种舞蹈类考级。③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满意,35%不满意。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的做到“因材施教”?74%能,26不能。⑤教师上课的形式是否多样化?31%是,69%不是。⑥对该校在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满意吗?33%满意,67不满意。
3.总结与分析。现今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多数都是“90后”,对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很强,要求的东西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感觉到教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部分学生占到了76%。同学们似乎对现有的传统专业课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只有5%和9%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想多开设一些流行舞、现代舞以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舞蹈考级内容的课程,这部分学生分别占到了32%、18%、36%。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如果多考虑一下他们的这种切实的需要,也不至于导致有67%的学生提出了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结果。由于西华大学在入校专业复查后就实行了分班教学,该校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只有26%的学生觉得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舞蹈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就是“口传身授”,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多样化,69%的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气氛很压抑,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和培养。
二、对影响四川省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现状原因的归纳和总结
1.缺乏相对系统和科学的教学体系。目前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它们大多都是借鉴北京舞蹈学院或参照专业艺术院校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根本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严谨规范的教学,通过严格规范的训练,来培养专门舞蹈人才。
2.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近年来四川省许多的综合性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舞蹈专业和增设了舞蹈系,舞蹈教育看似一片红火,但真正能依照综合性大学自身的特点来定位的寥寥无几。多数学校的舞蹈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模式在上课。这本身即说明了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化。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在缩减本科毕业学分的同时怎样去更好地设置传统性的专业课程。第二,面对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代“90后”的大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光是要学量的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现在很多的综合性大学在这个方面是没有考虑到的,忽视了当今学生的切实需求,没有真正的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第三,忽视舞蹈理论课方面的学习。第四,实践类课程设置太少。
4.教学模式的单一。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四川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学形式大多数还是沿用着以往的“口传身授”,它作为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以今天高科技、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它不能很好地跟上时展的脉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对推动和加快四川省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1.找准学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要办好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校性质、不同的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学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由于大多数四川省综合性大学所设立的舞蹈系或舞蹈专业都是依托于本省一些师范类高校、某某学院、某某大学之中,它们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素质、现有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因素来找准自己学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对市场作大量的考察调研后形成清晰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四川省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品德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理论修养以及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并又有实际才干,能适应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能更好地去适应舞蹈基础性教育、大型企业文化建设、大型晚会的策划和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舞蹈教育既有它的独特性,也要符合所属院校的总体方向和要求,无论办的是舞蹈编导还是舞蹈教育或者是舞蹈学专业,都要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特点找准位置,办出特色。
2.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搞好课程设置。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时间教什么知识内容给学生,它的实施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现在的社会各种舞蹈考级(比如少儿中国舞考级、民间舞考级、拉丁舞考级)等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们如果在大学阶段就能得到这方面课程的学习,那么他们今后走出学校岂不是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竞争的实力。当今社会很多白领们都很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他们下班后都会去各种培训机构锻炼自己的身体,在这个时候,瑜伽、肚皮舞、健身舞等培训班也迅速发展起来。那么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这些技能,出去岂不是能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把这些课程纳入到大量的选修课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同学们获得毕业所规定的学分,还可以获得各种舞蹈职业资格证书。在当今社会就业难的情况下,给我们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们开设这样的课程无疑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除此之外,面对这个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还应该增加舞蹈理论和社会实践类课程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竞争实力。因此,在四川省综合性大学里搞好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不断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提升他们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时求职的道路更宽、更广。
3.建立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我们现今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有效的凸显出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的办学特色,才能让舞蹈学科朝着健康、科学、快速的方向发展。为建立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必须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和规范化的舞蹈教材。其次,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建立相对健全的体系。再其次,我们还必须有一套适合四川省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教学进度监督机制,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进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我们四川省,综合性大学必须建立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教学体系。21世纪的舞蹈教育能够真正地适应时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就得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4.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有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也正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我们四川省的综合性大学应积极地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要想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有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全面地推行真正的多元化,以此来推进当今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我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来选定自己的课程。加大与本专业学习相关的理论课(比如人体律动美育、音乐修养、人体动态素描、中外舞蹈思想教程等)和实践课(比如街舞、爵士舞、拉丁舞、外国代表性舞蹈等)的选修课学分力度,以此实现多元化的教育。②现代综合性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当代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来确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多元化的开设比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企业文化管理”、“办公自动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MIDI制作”等相应的教授科学知识技能的各种选修课,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舞蹈专业课学习得到全方位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教育模式。③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理念也需要多元化。舞蹈专业教学按照传统的方式就是以“口传身授”为主体的动态教学过程,要达到多元化的教育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使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比如在我们的舞蹈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哲学、文学、绘画等融入其中,这种将文化理念融入进多元文化舞蹈教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能激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为舞蹈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和个性的情境教学环境,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④我们不能让当代的舞蹈大学生们仅仅满足于本科毕业证书,应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资格证书(比如:中国舞等级证书、拉丁舞等级证书、芭蕾舞等级证书等等)的考试,努力地培养出一专多能性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资格等级水平考试的体制形成,将促使舞蹈专业教育多元化的改革深入,打破“一本毕业证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一书多证”、“一专多能”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积极地把这些培训引进到高校中来,为学生提供从事各种舞蹈专业职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提供有利的条件,这也将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舞蹈的教育应跨越单一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结合舞蹈本身的特性努力去探索出适合于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省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我省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
综上所有,舞蹈是个开放而广博的学科,面对现今更加广阔的舞蹈市场,面对现在人们对舞蹈的热爱与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舞蹈事业要蓬勃发展,舞蹈事业要后继有人,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责任重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逐步地、规范地、科学地完善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四川省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育要突出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大胆创新,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力争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术与理论扎实,适应社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突出;从而培养舞蹈教育行业的创新人才,切实地实现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舒承智,符辉.艺术教育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四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于景春.舞蹈教育理论与研究[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6.
[4]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0.
[5]于天龙.学会关心:与内尔·诺丁斯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10-13.
[6]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42,1,2.
[7]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