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诗歌的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并有计划地组织行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把行动的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予头脑中,并用这个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还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同时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另一些行动。
一、引言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等大家享誉世界文坛。与这些大家相映成趣的是被称为“萧索时期的天才”的梅里美(ProsperMerimee)。他以仅有的二十个中短篇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作“一朵很典型的同时又是很独特的艺术奇葩”,是十九世纪法国最富艺术魅力和最具有独特价值追求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艺术风格高度完美的巨匠”、“法国中短篇小说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代表作《嘉尔曼》、《高龙巴》、《费德里哥》以及《伊涅的美神像》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奉为“梅里美魅力”的经典之作。普罗斯佩·梅里美于1803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他超人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才能,为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32年,梅里美的朋友当权后,梅里美被任命为古迹文物视察员。这无疑为他的创作生涯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多次出游西班牙和英国,还曾经到过东方、希腊。这些不可多得的游历机会使他丰富了人生阅历,对异国的风土人情积蓄了丰富的印象。而在这一切对异国的印象成为真实之前,梅里美早已在想象中展现过了所有的一切。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梅里美认为其主要任务在于,不加掩饰地表现不同国度以及不同时代的道德和习俗,把那个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地方色彩”清晰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梅里美把自己幻想成为不同文明阶段、不同国度的居民。他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摩尔人、黑人、伊黎亚人、吉普赛人、哥萨克人。梅里美摒弃了文化和风雅的窠臼,而独钟爱那些年代湮远且具有狂放热情的异国风味。_2l(P3’在文学道路上,年仅19岁的梅里美结识了的法国19世纪第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斯汤达,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斯汤达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早期,梅里美创作了几部历史剧及长篇小说。从这一年起,梅里美找到了他的创作才能最理想的表现形式——中短篇小说,从而开拓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
二、梅里美文学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特点
梅里美喜爱描写远离文明世界的异国风情,从那些具有几分野性的人物身上,发掘某些不平凡的、动人的东西,刻画出独特而鲜明的性格。梅里美的选材别开生面,可以用“异国风味、独特性格”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在读者面前展现的完全是幅新奇的画面。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烈日下非洲海岸的风光(《塔芒戈》),地中海科西嘉岛上那茂盛稠密得连山羊也休想窜进去的丛林(《马铁奥·法尔哥尼》),月光下古战场的堡垒以及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夺堡记》,或译《攻克多面堡》),西班牙的人文风情,山川树林(《卡门》,译自法语“Carmen”,或译《嘉尔曼》),还有那恬静的古堡庭园,教堂的弥撒……等等。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都是独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如崇尚道义、性格奇特坚强的马铁奥,生气勃勃、果敢大胆的高龙巴,更有那风流绰约,热情任性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等。这些形象,喷溢着一股清新淳朴的正气,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1.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游离文明的场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在梅里美的笔下,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大都不会受到社会的束缚,不肩负任何使命,与世人所诠释的命运毫不相干。小说《卡门》,充分体现了梅里美选材的别出心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种淳朴、粗犷、强烈、勇敢的个性的追求。女主人公卡门是个吉普赛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无法无天、道德败坏,她因以刀伤人而被逮捕,有个叫何塞的士兵把她放走了,自己却因此入狱。卡门后来参加了走私活动。
何塞出狱后找到了卡门,并把她的情人杀死,自己也参加了走私。何塞要卡门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而卡门却不愿受他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塞以死相逼,卡门宁死不从,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了卡门的不忠实,把她杀了。何塞随即去自首,终因杀人及其它罪过被判处绞刑。卡门作为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最为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在她的眼里,社会、法律、文明乃至道德均虚幻缥缈,毫无意义。她虽然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为代价,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使她不能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使她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这就是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她成为文学史上最吸引人的艺术形象之一的原因。
提到人物,就不得不提他们的生活背景。梅里美笔下的主人公大多生活在化外之地,虽不能算与世隔绝,也算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地方。例如《熊人洛奇》的怪诞故事,就发生在人们十分陌生的国度——立陶宛。再如马铁奥、高龙巴都是科西嘉人,要知道科西嘉不久前才从意大利划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岛上大部分地貌为荒野丛林、高山峻岭,还有着原始环境下社会的气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就处在这种人世的边缘,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环境中。
2.融合粗犷与细腻于一体的语言。梅里美作品的语言似乎充满了粗犷的气息,但细细品味,其中不乏细腻的笔锋。他的语言简约明快,善于用冷峻的笔调表现特殊性格、奇特事物或神秘事件,将浪漫主义恰当地融入作品之中。如上面提到的“毒眼”一词,就道出了高龙巴那美丽背后复仇之眼的可怕、深不可测,令人品味良久。梅里美的作品往往在情节上层次分明,构思巧妙。每篇作品都是情节、个性和艺术完美统一的结合体。
3.独具匠心的结构。梅里美作品许多篇故事的叙述者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这个人往往与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或事件并无多大关联,而身份仅是一位学者,但安排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不是惟一目睹事情发展过程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与事件毫不相干的人物,但只有他记录了目睹的一切,并以“我”的口吻叙述出来。“我”就是在监狱中听唐何塞描述了他与卡门故事的人;“我”遇到了怪诞的“熊人洛奇”;“我”在伊勒看到了那美丽无比的维纳斯(《伊勒的维纳斯》作品女主人公),也目睹了后来发生的悲剧……安排之巧妙真可谓匠心独具。梅里美在古典文学、神学、占卜术、史学及考古学方面的研究颇有水平,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往往就是探询或研究的学者。占卜术并没有在梅里美作品中完全体现,但《卡门》中出现的占卜一幕,为卡门这个人物的邪性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4.寓离奇与平淡的故事情节。梅里美的作品虽然不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一场场表演那样清晰,他的每个故事都是以血淋淋的情节来收场,没有以人们的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贪图名利和自私自利的种种丑态为背景,也没有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写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他的作品反映的是非神界,亦非人间的边缘环境、边缘人群的神话。在读过几篇故事后,总感觉文中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但细细体味,才发现中问看似平淡的内容却为最后故事情节的离奇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梅里美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虽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和斯汤达的作品,但他却以其特有的文学艺术才能,使作品显示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无愧于“法国大文豪”的称号。
三、《阿尔赛娜·吉约》的文本特征
他的后期现实主义名篇《阿尔赛娜·吉约》以冷峻深沉的风格、精细入微的笔墨、含蓄蕴藉的韵味深深体现了“梅里美魅力”。如前所述,梅里美的小说大都选择异域题材,刻画具有原始气息的强悍个性,以精致娴熟的艺术创作技巧见长。他的笔调冷峻客观,叙述生动引人,描写细腻逼真,结构布局巧妙。因而有人评价梅里美是一个“具有精巧技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很有借鉴价值”。梅里美的这种精巧技艺在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得以充分体现。
1.第一人称的妙用。“我”经常出现在出现,这是梅里美小说的特点。“我”有时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出现在小说中,有时参与小说的情节。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属于前者。在这篇小说中,“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设置了一个故事的聆听者——夫人。小说是“我”向一位夫人缓缓讲述的一个悲凉感伤的故事。在通常情况下,作家创作作品中的“我”,一般是用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和表现作者的喜好与憎恶之情的。梅里美的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虽然也时常穿插些议论,但并不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做出什么评价,而是插入一些知识方面的东西。小说中皮埃纳夫人第一次见到阿尔赛娜,把她从头到脚作了一番描述,最后写到:
还有她那双只有男人看了才会赞赏的脚,穿着普通的袜子和绒毛鞋,看来这双鞋子好久以来已经吃够了石子地面的苦头。你记得,夫人,当时沥青还没有发明。
通过置身事外的“我”的插话,作者好像有意表明“我”与小说中的生活毫不相干,只是在为别人讲述一个故事而已,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
2.省略号的运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仅五十六页的《阿尔赛娜·吉约》中译本中,省略号出现了二百多次。
从文本分析来看,省略号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家叙述事的故意省略;二是人物对话中的省略。第二种情况的省略又分为三类:一类为表现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如阿尔赛娜病重时有气无力、断断续续的话语即属于此类情况;第二类是属于说话人本可以说出来,但作者出于某种意图而将它们省去了,如麦克斯与皮埃纳夫人谈话中就是这种类型的省略;第三种类型是属于前两者兼而有之,既表现说话者当时的神态和语气,也出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加以省略。最后这类省略类型是作者把客观情景和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艺术化境。如麦克斯远游归来与皮埃纳夫人相见,夫人劝他改掉放荡不羁的行为,认认真真爱一个女人,从而获得别人的真爱。麦克斯闻听,作答说:
如果只要爱就能被爱……你说的就不太真实,夫人……算了吧,替我找一个勇敢的女人,我就结婚。这里的两个省略号,既表现了麦克斯当时不敢直接表白自己对夫人的爱意,因而吞吞吐吐、心事重重,同时,作者也出于创作意图而不挑明麦克斯挚爱着皮埃纳夫人,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其自然显露。
凡是作者有意省略的地方,往往是作品的关键所在,省略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突出显现这些关键。省略能调动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参与创作过程,经过细细体味,猜测省略的部分,融合进作者的思维逻辑。梅里美深得艺术辩证法的奥妙,以省略内容的手法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梅里美小说的简练精致,恰到好处的省略是其关键。既要省略简约,又要清楚明了地让读者依据文本填补“空白”,梅里美可谓匠心独具,掌握得不愠不火。
1、国庆节意义:国家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2、功能体现: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3、基本特征: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4、庆祝国庆简短诗歌:《国庆》举国上下庆国庆,遥想当年战鼓惊。全国人民齐祝兴,皆出儿女爱国心。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方式的鉴赏
表达方式是指用来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说明、抒情、描写、议论、记叙五种方式。在诗歌创作中,或使用一种表现方式,或是多种表现方式兼用,让诗歌情意绵绵,主旨鲜明。具体来说,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与抒情两类,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我们可以尝试从表达方式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与抒情两类,在探讨诗歌的表达方式时,我们首先要分析诗歌在描写与抒情方式的侧重点,准确定位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如宋代李弥逊《春日即事》中“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两句,诗人以春天为背景,用朴素简练的描写方式,从事物的基本特征入手,直观地展示春雨与落花的风貌与动态,使本首诗歌呈现出一种灵动美,让浓浓春景跃然纸上。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方式,不同抒情方式的会让诗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辨识诗歌使用何种抒情方式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切入点之一。比如晏几道《少年游》的“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感叹情感的浅薄与虚幻;王安石《示长安君》中“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一句则采用直接抒情(也称作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作者心中的无限悲慨。
此外,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等也是几类较为特殊的表现方式,在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比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借托物言志法,用竹石的坚定顽强的精神,寄托诗人的坚韧不屈的品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采用借古讽今的表现方式,用开元盛世反衬唐僖宗的昏庸无能等等,让诗歌的表达技巧更为丰富、灵活与多元。
二、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的鉴赏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手段凸显文学作品表达作用的方式与方法。语文中常说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借代等等几种。使用一种或是多种修辞手法既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形成古典诗歌韵味悠长、词浅意深等艺术特征重要原因之一。
诗歌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现象极为常见,其它几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虽然并不普遍,但其在彰显诗歌多样化表达技巧方面的作用依然十分突出。比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用“绿”指代“叶子”,用“红”指代“红花”,便是一种典型的借代手法,让诗歌色彩明丽、形态鲜活。
互文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诗歌的上下两句虽被分为两个部分,从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实际上则是互为照应、互相阐发。比如《木兰诗》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上句实际上是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一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木兰久别归家,欣喜不已,兴奋地打开东阁门、西阁门,在两边的床上坐坐。采用互文修辞既可以避免诗歌遣词用字的重复,同时也可以突破诗歌字数的限制,使诗歌达到扩充内容、准确表达思想的作用。
其它如顶真、反复、设问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可让学生掌握其真正含义后,运用相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与探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诗歌表达技巧之行文结构的鉴赏
古典诗歌虽篇目短小,但作者仍十分重视诗歌精巧的行文结构的营造,诸如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等常常在长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结构形式,在诗歌创作其实中也并不少见。在鉴赏诗歌的行文结构时,学生可以先精炼概括诗歌的行文结构的特点,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思想进行分析与总结。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篇入题,毫无赘言。比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首联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一句便用“独””字表明作者孤苦无依的生存状态与寂寞无奈的情绪,用“惊”字表达作者无处不在的思乡之情。卒章显志是诗人在诗歌结尾处点明主题、表达思想、抒怀的结构方式。比如李白的《行路难》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作结,充分表现作者直面现实、勇往直前的勇气!
DefinitionofPoetry
RobertPinskyoncesaid:“Poetry...isanancientartortechnology:olderthanthecomputer,olderthanprint,olderthanwritingandindeed,thoughsomemayfindthissurprising,mucholderthanprose.Ipresumethatthetechnologyofpoetry,usingthehumanbodyasitsmedium,evolvedforspecificuses;toholdthingsinmemory,bothwithinandbeyondtheindividuallifespan;toachieveintensityandsensuousappeal;toexpressfeelingsandideasrapidlyandmemorably;tosharethosefeelingsandideaswithcompanions,andalsowiththedeadandwiththosetocomeafterus.”
Poetryisoneofthemostancientliteraryforms.Itappearedthousandsofyearsagointheworldasaformofliterature.InChina,thereisBookofPoetry;InGreek,thereisHomerEpic.PoetryisoneoftheearliestliteraryformsinancientIndia,EgyptandRome.InBritain,theearliestepicisBeowulfwritteninAnglo-Saxonperiod.Eversincethen,peopleinallworksoflife,especiallythoseeducated,sensitivemen,careaboutpoems.Simplepoemsevencaninterestchildren,becausepoetrycanbringpleasantsensationtothem.Peopleregardthepoetryasthemainthingofindividuallife.Poetryalsohasitsspecialvaluetoourspirituallife.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ourlife.Itcaresallkindsofexperiences;nomatterthisexperienceishappyorunhappy,specialorordinary,nobleorhumble,realisticorimaginative.Inpoetry,thiskindofexperiences,eventheunfortunateones,canbecomeobjectsforpeople’sappreciation.Althoughsuchexperiencescannotbringpleasantsensationinreallife,theycanenjoythereaderswiththeformofpoetry.Thus,poetrygivesusvitalityandenjoyment.JustasWilliamWordsworthoncesaid:"Poetryis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ittakesitsoriginfromemotionrecollectedintranquility:theemotioniscontemplatedtill,byaspeciesofreaction,thetranquilitygraduallydisappears,andanemotion,kindredtothatwhichwasthesubjectofcontemplation,isgraduallyproduced,anddoesitselfactuallyexistinthemind."(fromPrefacetoLyricalBallads).Throughreadingpoetry,wemayunderstandmoredeeplyabouthuman’sfeelingsandfurthermoreaboutlifeitself.
Poetryusesakindofcondensedlanguagetoshowlifeorfeelings,orsomeotherthings.Inthispoint,poetryisquitedifferentfromproseandnovels,sounderstandingpoetryismuchmoredifficultthanunderstandingproseandnovels.Icansaypoetryistheartofliterature,usingfewestwordstoexpressutmostmeanings.Poetryisthemirrorofourlife.Nomatterwhichnationitis,onceopeningitspoems,wemayfindpoemsrecordedeveryrisinganddecliningofhistoricalperiodofeachnation.Readingpoetry,wecanknowhistory,politics,economy,reformetcofdifferentcountriesinvariousperiods.Thepoetichistoryisalsothenation’sdevelopmentprocess.Whileexpressingideasorfeelingsorsomeothermeanings,poetsoftendependonsomeliterarytechniques,suchasmeter,naturalcadences,rhymeormetaphoretc.Thus,poetrycanexpressprofoundmeaningsinadisguisedway.
Poetryisalsothephilosophyoflife.Manysentencesofpoemsbecomemottos,whichleavelastingreputationinthewholeworld.Ithasevenbecomethelegacyofallhumanbeings.Forexample,inShelley’sOdetoTheWest,thereisafamoussentence:“…Oh,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Thisfamoussayinghasencouragedmanypeopleintheworld.Whentheyfacedifficulties,ortheyareinmiserabletime,theywillthinkofitasencouragementtolightentheirforwardway.Inthisway,wecansaythatthepoemistheimportantlegacyofallhumanbeings.
Thefollowingpartisanexampletoseewhattherealpoemis.Afteranalyzingthispoem,wemayhaveaclearunderstandingaboutthedefinitionofthepoem.Hereisapoem:
TheFaithfulSwallow
——byThomasHardy
Whensummershone
Itssweeteston
AnAugustday,
“Hereevermore,”
Isaid,“I’llstay;
Notgoaway
Toanothershore
Asficklethey!”
Decembercame:
“Twasnotthesame!”
Ididnotknow
Fidelity
Wouldservemeso.
Frost,hunger,snow
Andnow,ahme,
Toolatetogo!
Thispoemcontainsonlyafewwords.Itisaboutaswallowwhichdidnotmigratewiththeotherbirds,andisnowsufferingindespairinthecoldwinter.Someofthewords,suchas“faithful”,“fickle”and“fidelity”,mayremindyouofthewaywetalkaboutloveandmarriage.Infact,thepoemisaboutpeopleinlove,andusestheswallowasanimage.Thepoemhastwostanzas,andthereisagapbetweenthem.Thefirstsectionshowsthatthesummerfidelityseemsrightandgood,andthesecondsectionshowsthatfidelityhasbroughtsufferinganddespairwhenwintercomes.Herewecanseethatthedifferentsectionsofapoemalwaysrelatetoeachother.Inthispoem,thefirstsectionisaboutsummerandhope;thesecondsectionisaboutwinteranddespair.Sothetwosectionsofthispoemcontrastwitheachother.Theyaresetinoppositeseasons,andexpressoppositefeelingsaboutfidelity.Throughrereadingthepoem,Ifoundmoredetailsfitintothecontraststructure:ontheonesidesummer“shone”its“sweetest”in“August”;ontheotherside,“December”was“frost,hunger,snow”.Contemptforotherswallowsinsummerchangestoenvytheminwinter.Theseason,emotionsandopinionsareallpartofthebasiccontrastwhichgivesshapetothepoem.
Basedonwhatwehavetalkedabove,wemayfindthethemeofthispoem,whichisalsothewriter’spurpose.“TheFaithfulSwallow”isaboutpeople’shopesanddisappointments,andexpressesthecontrastbetweenthem.Hardycontraststhebrightidealistichopespeoplehavewhentheyareyoungwiththemiseryanddespairtheycometointheend.Thesuddenoppositionbetweenthetwostanzasaddstotheeffectofthepoem,becauseitexpresseshowhopeiscrushedbycruelexperience,verystarklyandsuddenly.InreallifeHardymayhavelearnedthemiseryofdisappointmentovermanyyearsofslowchangeashegrewolder.Inthepoemthesharpcontrastbetweenthetwostanzasheightensthepainfulnessofdisappointmentbymakingitseemtohappeninamoment.
Usuallyspeaking,theswallowisquiteanordinarybirdinourmind.Butinthispoemtheauthorendowstheswallowsomeothermeanings.Wecanseeitclearlyevenfromthetitle“TheFaithfulSwallow”.Thenafterreadingandanalyzingthispoem,thereadermaythinkcarefullywhethertobefaithfulisonearthgoodornot.“Tobefaithful”leadsthepoorswallowintothemisery.Thesamethingsoftenhappeninourreallife.Sometimeswedosomethingfaithfullyandmeettrouble.Thuswecanseethatpoetrycangenerateourimagination.Wemaythinkmoreaboutwhatthelifeis,andwhatkindofattitudeweshouldhavetowardlife.Thisisthebasicfunctionofpoetry----toeducatepeople,andenrichtheirlifeexperience.
Understandingpoetryreliesontreatingpoemsascrisesfromunwrittenstories,sowemayfindtheelementswhichtogethermakeuptheexperiencethepoemconveys.However,insomepoetry,thevitalelementsareexpressedinimagesratherthandirectlanguage.Thenwemustrereadingthepoemandfindwhattheimagerepresents.Remember:Poetsdonotmaketheirexperiencesliveincharactersorastory;poetryexplainsitsmeaninginanypatternofwordswhichevokesafeelingandcommunicatesthepoet’scomplexidea.Itisnecessarytobeflexible,therefore,inapproachingpoems.
Fromwhatwehavediscussedabove,wecanseethateveryword,everysentenceofpoem,mustreachitsutmostintensity.Thatistosay,itmustbedifferentfromcommonlanguageinexpressingideas.Poetsshouldusesourcematerialsasmuchaspossibleofferedbythelanguageitself,andthenbasedonsomeliterarytechniquessuchasassociation,imagination,simile,metaphor,contrast,comparison,rhyme,sarcastic,etcaswellassomelifeexperiencetoexpresstheunderlyingmeanings.Thesuccessfulpoemshavenoextraword.Thegoodpoemisjustlikeatree,whichformsitsownstructureandorganizesbyitself.Thegoodpoemisalsoanorganism,inwhicheverypartmustserveausefulpurposeandeverypartmustcooperatewithoneanothertoshowtheinnerlifeofthepoem.Asforthereaders,whilewearereadingpoems,weareenjoyingaprocessofappreciation.Weareappreciatingnotonlythehappiness,butalsothebitternessofpoems.SamuelJohnsononcesaid:"Theendofwritingistoinstruct;theendofpoetryistoinstructbypleasing."(fromPrefacetoShakespeare)
Inmyopinion,poetryisacompositiondesignedtoconveyavividandimaginativesenseofexperience,characterizedbytheuseofcondensedlanguage,aswellasliterarytechniques.Poetryisthemost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people’slife,soreadingpoemsisalsotheprocessofunderstandingtheprofoundmeaningsofourlife.
Bibliography:
[1]ForrestG.Robinson:《剑桥文学指南哈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劳•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散文是创造主体性在文本表面上表现得最为强烈的一种体裁,文本的“自我性”是散文的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文本中的作者必须是一个绝对真实的“自我“,“自我”成为散文主体的审美对象。绝大多数的散文总是让作者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中间,“我”必须在散文中出场。或者以“我”为中心叙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或者面对一景一物而引出“我”的缕缕情思、绵绵絮语,从而宣泄、抒写“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在这些作品中,“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即使极少出现“我”的散文,作者的“自我”也往往活跃于文本的背后。不管是百草园、三味书屋也好,还是荷塘月色也好,始终都是作者眼中、心中的景物,始终以作者的眼睛与诗心去看、去体味。因为作者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当中,所以散文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故散文文本叙事结构,或由“我”的所见所闻的物理时空顺序来进行组织,或由“我”的意识流动的心理时空顺序来予以安排,总之文本叙事因此而显出整体性的“自我”言说与“自我”书写,自始至终充盈着作者浓郁的主观心理色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散文追求的是一种“有我”之境,而非“无我”。
外在显露的“自我”性这一特征,使散文在文本上与小说、戏剧和影视剧本划清了自己的界限。相比较而言,小说、戏剧、影视剧本往往是通过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冲突、各类人物命运的发展以及情节故事的展开,来间接地表现小说家和剧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想。“我”是不直接出场的,即使出场也是非常隐蔽的,往往是借助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来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作家的主观性是隐蔽在人物与故事的背后,而且对优秀的作品来说,越隐蔽越好。也正是在这一方面,显示了它们与散文外在显露的“自我”性迥然有别的基本特征。在诗歌中,作者自我也是很少直接出现在文本当中的,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散文的非虚构性。
散文是非虚构性的文学,这是由散文的审美特质所规定的。文学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的,而散文却是不容虚构的文学“另类”。
散文题材内容的质料多种多样,有作者直接从客观生活中采撷的真人真事,有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断、生活细节以及主观的内心体验,有间接从书本、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中获取的材料,但是,不管怎样这些题材都要求是真实可靠、确凿无疑的,尤其是,作家叙写自己的见闻、亲身的经历以及那些借以抒写内心思想与情感的客观诸多事物,都应该绝对真实,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中,作者要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且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散文中的真情实感不是浅薄的、虚假的、做作的情,而必须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外现,必须是充满“个性”的真情。
这种非虚构性,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散文文化基因的一种继承,从《左传》、《战国策》到《史记》、《汉书》,其中不乏很多文史结合的美文,这些文章均是历史实事的真实记录。也正是这个原因,形成了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读者总是把散文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作家(或他人)真实的生活史、个人史、心灵史来认识和评价。读者相信散文是抒写真实的,他们期待从散文作家叙说的真人实事中获取“真”的感悟、“善”的诚信、和“美”的愉悦。因此,散文题材的非虚构性,是这种文体焕发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的一个关键性的基本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虚构性的小说、诗歌、戏剧、影视剧本等文学体裁,显示了题材上质的区别。小说历来强调其虚构性,往往是杂取众人众事而合成为一;戏剧、影视剧本的虚构性也比较突出。诗更是强调大胆的想象与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就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如果散文在题材上半实半虚、半真半假,甚至整个地虚构人物、杜撰事件、细节,那将不可思议,等于从根本上取消了散文的生命力与散文的审美原则。
李梦阳摘要:《空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周易》是讲哲学思想的,对于深奥的哲学思想,如开合、往来、发挥、大小、悔吝、吉凶等自然现象,《周易》作者认为它们都包含有阴阳之道,这些自然现象都是阴阳之道的形象。《周易》对其哲学思想的阐述,巧妙地立像以表义。就形象性这一特征来讲,《周易》用形象表示抽象的哲学道理,诗歌用形象表示情感,二者有相通之处。李梦阳把诗歌和《周易》做比较,看到了形象在《周易》和诗歌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他认为摘要:“知《易》者,可和言诗”。
在《论学%26#8226;下篇》中,李梦阳又说摘要:“古诗妙在形容之耳。所谓水月镜花。所谓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宋以后则直陈之矣。于是,求工于字句。所谓心劳日拙者也。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跃如,有而无,无而有。”②在这里,“形容”即是形象之义。所谓“古诗妙在形容之耳”,就是说古诗好就好在具有形象性。宋人做诗,只言理性,不述形象,其作品缺少形象之妙,李梦阳是极力贬斥其拙的。
李梦阳不仅仅认为诗歌具有形象性,而且还认为散文也应具有形象性。在《论学%26#8226;上篇》中,他说摘要:“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非宋儒废之也,文者自废之也。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是故贤者不讳过,愚者不窃美。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传志其甚矣。是故考实则无人,抽花则无文。故曰摘要: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③在这里,李梦阳认为,诗文不能没有形象性。古之文“贤者不美过,愚者不窃美”具有真实生动性。如同图画一样,逼真神似。宋人之文章描写人物、叙事说理,皆欲合道,没有真实生动的形象性,即没有把握住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
对于写人记事的历史,说理传道的经文,李梦阳认为它们也应该具有形象性。他说摘要:“夫文者,随化错理以成章者也。不必约,太约伤肉,不必该,太该伤骨。夫经史体殊,经主约,史主该,譬之画者,形容之也,贵意象,具且如,如丽姬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之类是也。”
④引文中之“形容”、“意象”,均表示形象之意义。在这段引文中,李梦阳认为摘要:尽管经史殊体,经主约,史主该,但是,它们都不应该太该太约。太约、太该都要损伤艺术形象。它们都应该象绘画一样,要有形象性,要追求其形象的逼真和神似。经史然有别于诗文艺术,但是,从广义的艺术观点讲,它们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也是一种文字艺术,它们也应该具有形象性。李梦阳评论经史作品,亦讲形象性,由此可见,李梦阳对于文学艺术之本体特征——形象性有相当深刻的熟悉。
李梦阳谈论文学艺术,首先能抓住艺术的基本特征,能从艺术的形象性入手,可算是高人一筹了。
在肯定文学具有形象性的同时,对于诗歌和散文两种文学形式的本体特征的区别,李梦阳也有很清楚的熟悉和精辟论述。有关文的本体熟悉,李梦阳认为文是主理的。
“文主理”的文学本体观和“文以载道”的文学本体观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有“文以载道”的文学本体观。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明道》《宗经》《征圣》的专篇论说。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和北宋欧阳修等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都主张“文以载道”的文学本体观。“道”,可以指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也可以指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李梦阳主张“文主理”,他讲的“理”不是程朱理学认为的封建道德的“理”,他讲的“理”和传统文化的“道”有相通之处。包含有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两种意义。所以,“文主理”和“文以载道”是有相通之处的文学本体观。从这一点讲,李梦阳的“文主理”的文学本体观是对“文以载道”的文学本体观的继续,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熟悉是一致的。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体现形式。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和它的形式相适应的内容。有韵之言适合于抒情,无韵之音适合于说理。
有关诗歌的本体熟悉,李梦阳一贯主张诗是言情的。由于李梦阳是诗人,所以,我们要重点谈谈他对诗的本体熟悉。在《鸣春集序》中,李梦阳说摘要:“夫天地不能逆寒暑以成岁,万物不能逃消息以就情。故圣以时动,物以情征。窍遇则声,情遇则吟,吟以和宣。宣以乱畅,畅而咏之,而诗生恶。故诗者,吟之章而情之自鸣者也。”(注摘要:李梦阳摘要:《空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我国高中阶段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厚,各科教学以考试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科目,涉及学生语言、交际、思维、理解、创新等各方面能力,语文更是新课标开展的重要科目。因此,就目前的语文诗歌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制约诗歌教学的创新
长期以来,高考分数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种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情不自禁的重视其考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鉴赏和审美品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以高考为目的,对教材中的诗歌内容进行讲解和重点的指引而忽视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目的性和学生的这种被动灌输的地位制约着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会将一些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讲述,学生便是进行题海战术,迎接各种诗歌题型,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影响着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内容枯燥,课堂缺少互动
语文中的诗歌部分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大都采用“解题、释词、解构、总结”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这显然与诗歌教学不相适应。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制约着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的传递,诗歌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难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更是难以培养。
(三)传统教学形式单一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高中诗歌教学中采取“说、写”的教学形式,教师讲述和板书,通过口头的理论分析来实现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枯燥无味,学生很难紧跟教师的引导,更不能激发学生想象、思考和表达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形式制约着教师教学内容的延展性,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想象、创新能力在学习中的培养,诗歌教学需要形式上的进一步丰富。
诗歌鉴赏历来都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诗歌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需要对每一个词、句的推敲,学生如果只注重考试分数是很难从诗歌中得到真正的享受。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创新来提高诗歌教学水准。
(一)发挥教师科学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要求主要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诗歌艺术的领域。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例如,在进行诗歌意象的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品位意象背后的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氛围
诗歌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教师应丰富诗歌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丰富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从作者简介开始,每一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作诗背景等等,都是教师在进行诗歌讲解时必须提供的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提高个人情操,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例如,海子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朦胧诗、新生代诗极其比较,然后介绍海子的生平与诗歌,给学生提供海子其他诗歌进行品读,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便了解了海子诗歌的基本特征与精神世界最后,开始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很快就进入诗歌意境。
(三)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诗歌教学不能追求应试,对学生进行答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诗歌教学中,通过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来补充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多媒体丰富诗歌形式和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品读。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康桥相关的图片,在柔缓的音乐背景下配以专业人士的朗读,赏析诗歌优美的意象、韵律。然后,由学生运用饱满的情感分段进行朗读,学生置身其中,深入领悟诗歌的情感。
总之,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和审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抒发。因此,教师应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因此,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特点,了解诗人的人生遭遇,感悟诗歌的感情意蕴。联系背景感悟情感法就是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特点、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来探索诗人的创作意图,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感情意蕴。
二、品析意象体会情感法
诗歌拒绝无形体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即诗歌中作者借以抒情的景、人、物等,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品析意象体会情感法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品析诗中意象“藤”、“树”、“鸦”、“道”、“风”、“马”、“桥”、“水”等,分别抓住其枯干、老态、归巢、古老、瘦弱、纤小、流动等特点,展开想象,由此可感受到断肠人浓郁的悲凉愁绪。
三、置身意境体验情感法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完整而有机的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赏析时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诗中景、物、人,在头脑中浮现、加工,形成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人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平淡”与“神奇”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广泛存在于诗词、书画、建筑等理论和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认识其美学价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平淡”与“神奇”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平淡”与“神奇”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从他的“无为”学说出发,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音希声”(《四十一章》),这是老子对“平淡”的基本阐述,他认为最动听的音乐反而没有多大的声音,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社会美的观点在艺术中的反映。“大音希声”的美学价值,在于他提倡了一种自然而和谐的音乐,反对人为的五音繁会的音乐。他以小孩的哭声为比喻,说孩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解释说:“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哑。今终日号而泰然,是其心不动而气和也。”这种音乐顺应自然之道,能达到最高的和谐。我们舍弃老子艺术观中的消极因素,而汲取其提倡的自然的和谐美,“大巧若拙”(《四十五章》),“信言不美”(《八十一章》)。这种理论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道家的“自然”、“无味”,叶朗曾这样分析,“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老子自己也用过“恬淡”这个词,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认为,如果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后来晋代的陶潜、唐代的王维在创作中,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苏轼等人在创作中,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种思想,从而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逍遥游》),“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大美”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精神:即淡然无极。寂寞无为的品格:《天道》篇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的“朴素大美”思想对于艺术家的人生境界以及艺术品的创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作品的创作是否应避免人为造作而是更多的强调“妙造自然”,及在作品中如何保持自然赋予的天性,具有朴素特征,作者是否具有崇高生态美的情怀等。在此基础上,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神奇”的概念。在庄子来看,“神奇”是美的特征,“美者神奇”。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徒,类属。此句是说:如果生与死是属于同一类的),吾又何息?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神奇”在庄子那里并不神秘,人们之所以把美的视为“神奇”,把所厌恶的视为“臭腐”,是因为“神奇”表现为“气”的聚积,表现为人的生命:而“臭腐”表现为“气”的消散,表现为人的衰亡。因此“神奇”向“臭腐”的转化,“臭腐”向“神奇”的转化。关键就在于气的“聚”和“散”。这里,庄子显然是把人的生命力作为“神奇”的尺度,而生命力就是“气”的充足。
“平淡”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极高的境界。中国人往往认为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道家思想之外,儒家思想也有较多表述。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卦得责,意不平,子张问孔子曰,“责,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所以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六朝四六骈文,讲究华丽词藻的雕饰,但向来被认为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法用“绚烂之极”的形式表达的,只能在形式之外去表现。从这个角度讲,“平淡”和“神奇”是相通的,其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神奇”的美学追求在后世文论、画论、建筑等理论中,同样表现为追求内在的神韵。《淮南子》中论人的美,“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原道训》)。王充论文之感人,在于“诚见其美,欢气发于内也”(《佚文篇》)。曹丕则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顾恺之论画强调“以形写神”(《历代名画记》卷五),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谢赫论画“六法”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古画品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是全面地论述了艺术创作时“神思”的特征。书法上,李世民提出“神气冲和为妙”的观点:“心合于气,气合于心”,“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张怀瑾认为“深积书者,惟以神彩,不见字形”(《书法要录》卷四)。诗歌创作上,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同上,卷一),王国维在气质和神韵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说。强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人心的喜怒哀乐,有真感情,才有真境界。戏剧家李渔说:“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的神情已见乎此矣”(《闲情偶寄・居室部》)等。
显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淡”和“神奇”的美学追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认识这一传统艺术的特色。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平淡”与“神奇”的美学特征
“平淡”与“神奇”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求“韵外之致”,也就是不满足于实有的形象,而追求内在的神韵,达到一种奇妙的境界。因此。“平淡”与“神奇”的基本美学追求,就是要求艺术表现纯朴的自然美,这既成为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也成为古典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主张。元好问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的佳句:韦庄云:‘字字清新句句奇”,梅尧臣云:“天然情趣始为佳”等,都是推崇朴素自然。反对藻绘雕饰的。明末的大戏剧家李笠翁更是主张:“全去粉饰露天真。”他打比方说:“譬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他极力强调自然本色的美,把淡雅、天然、本色当成重要的审美原则。司空图在诗歌理论中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观 点,后世很多作家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并且在创作中身体力行。宋代的欧阳修认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美学特征,反映在语言风格上就是平淡自然,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的“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化景物为情思,表现出空灵优美的境界,体现了他“平中见奇”的美学追求。姜夔认为诗篇“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也是强调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平中见奇”,这样的境界成为唐以来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淡到看不见诗”,说诗的境界要如人“大辩若讷,大智若愚”,都在说艺术境界的本真美、自然美。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平凡、朴素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全诗没有刻意的雕琢,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