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互联网的特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 Study on R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nternet+”era
LV Zhen-ren
(Library of Wuzhou College,Wuzhou Guangxi 54300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ot only has an impact on the rea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ading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has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library.The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characteristics,and suggest strategies of reading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nternet+”era.
【Key words】Internet+;College students;Rreading characteristics;Reading impact
互联网迅速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是改变的是阅读方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大学生阅读特质,如何开展推广阅读,高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和提升服务职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特征
1.1 传统的纸质阅读在减少
随着数字化阅读迅速进入每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它不仅阅读便利,随时可以进行海量阅读,而且改变了传统纸质阅读习惯,对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阅读成了阅读的新宠,成为网络阅读群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1]在此背景下,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书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是亮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
1.2 刷屏阅读,浅阅读盛行
大学生比较喜欢看图、视频和轻松的文字的阅读,选择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或看新闻、读电子书等方式代替深入阅读,在下课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也抓紧时间上网快餐式阅读一番。这种不求甚解泛读略读,会割裂对原文意义上的正确理解,使得读书变得庸俗化,浅阅读往往没有思索和感悟的过程, 长期习惯于浅阅读会养成一些不良品质, 做事无法专注更多的会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1.3 为考而读,趋向于功利阅读
大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竞争力,都希望拿出多一本证书,在激烈应聘竞争中增加“筹码”,除了必要考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外,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常常在课外利用大量时间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种学习目的只为求职所用,一方面,没有过多精力阅读,另一方面,经典阅读没有学分,也不直接有利于就业,大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无法得到短期的实惠,也就慢慢远离经典阅读。
1.4 缓解压力,选择娱乐性休闲阅读
大学生从踏入校门开始就担心就业这个问题,面对毕业时求职的火爆场面,为同学们在校学习中带来了不小压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减压,如体育比赛、户外活动、阅读等等,而阅读则是最好减压方式。而一些媒体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推出娱乐性休闲节目;出版商则在影视题材方面大做文章,致使娱乐化现象不断出现。
2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阅读的影响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为大学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阅读空间,“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阅读影响体现下列几方面:
2.1 阅读质量不高
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同学课外阅读靠“三屏(电视大屏、电脑中屏、手机小屏)”,读屏式阅读泛滥,[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跳跃式的浅阅读,造成广告信息干扰,还沉迷于、武打的网络小说之中,使阅读质量不高。大学生长期热衷于刷屏阅读,会使视野变得不够开阔,看事物不够深入,分析问题也不够透彻,以至于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发展不利。
2.2 读而不思,缺失想象力
传统纸质阅读本质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是一个达到眼到、口到,用脑想、用心记的阅读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圈圈点点或写读书笔记,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这样的阅读大学生能做到的并不多。“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对媒体阅读的心理依赖越来越重,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且长期碎片化的浅表层阅读,易看事物流于表面,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3 品味下降,缺少逻辑,缺乏理性
读经典,能够加强一个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典常读是助人终生发展的需要,能够助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学养和提升品位,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而现在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破万卷”不如“点鼠标”, “读经典”不如“读通俗”,经典难读,通俗易理解,忽视了经典名著的阅读。网络上要搜寻所需要阅读的内容很容易,但只是表面过多,深层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阅读品味下降,看待事物的方式缺乏理性。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引导的策略
大学生阅读方式趋于多元化,笔者认为:大学生阅读既要有纸质图书的“书香阅读”,也要有数字阅览的“随时新体验”。图书馆顺应大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介阅读。
3.1 指导大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现在校的大学生,阅读没有制定计划,阅读的随意性太大,这样的阅读不仅白白浪费时间,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图书馆要指导大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作为入馆教育的内容,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会提高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时间安排上课内和课外互为补充,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写好读书笔记。[4]坚持定期回顾,及时总结阅读计划执行情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
3.2 设置“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
为适应“互联网+”时展,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措施进行融合新,设置“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行网上信息传递,加强电子阅览室建设,网络导航服务是服务的重点,对虚拟馆藏资源进行拓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培训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3.3 开设经典导读课程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就是源头活水。如何阅读经典,每个人读经典都有自己的方法,阅读经典最好做到要随时读,要反复读。图书馆联合学校教务部门开设《文学经典导读与欣赏》选修课程,用学分制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走进(下转第50页)(上接第89页)中外经典书籍的殿堂,品味经典的思想意义、领略经典的文化底蕴、欣赏经典的艺术特色。根据大学生特点和需求,推介高低年级同学所需要的阅读书目。
3.4 “校馆店”跨界融合结合体
“互联网+”的本质是创新发展,跨界融合是大势趋,互联网正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服务产业形态。如安徽铜陵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于2015年12月25日放开的“校馆店”,是全国首家跨界融合的书店结合体,大楼一、二层及负一层为新华书店,三、四层为图书馆,而五层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顾客在书店看到中意的书后,通过“你读书,我买单”的软件系统,查询图书馆没有这本书可以通过该软件把书借回去,读者看完书直接将书还到图书馆。[5]从书店的顾客变成了图书馆的采购员、读者,解决了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矛盾:读者想看、爱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或太少;图书馆购进的书,读者又往往不爱看。对于书店来说增加了营业额,而图书馆既丰富了馆藏结构,大大提升了图书新书流通率,又方便了大学生读者。
4 结语
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进步,阅读的人生更加精彩,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阅读的民族,把读书看作是“立身”之本。“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在全民阅读上引领大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托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郑小茹.大学生阅读倾向与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85-88.
[2]孙凌云.高校学生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3):85-8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30-02
随着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移动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成为了促进各个行业改革和创新的新载体、新机遇。而近年来,网络通讯技术与每个行业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互联网已经从各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养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教育”的特色
“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强力支撑,将网络资源与学院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资源有效整合,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
知识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一直以来都缺乏共有性,人们仅能通过学校教育或者书本等纸质材料获取知识,而能够享受到的纸质材料相对较少,使得教育相对较为封闭。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普及打破了知识的相对垄断性,并且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在全球开放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库已经形成并逐渐充实完善,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下载数百万字的资料,MOOC、网络精品课、开放性课程的出现让更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从讲台走向大众,同时,网络交流的多元化给了民众比起课堂教育更多的交流机会,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与交流,共同提高。“互联网+教育”让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获取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使教育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使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成为人人可学、时时能学的活动。
2)多元化
首先,是教学媒介多元化。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材料的研发推广,上个世纪还“高不可攀”的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习教育的载体从传统的书本,逐渐转变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加丰富。其次,是知识的多元化,云技术的出现扩充了学习领域的专业范围,学习者可以对网络知识体系进行随意重构,以方便学习,以MOOC为例,MOOC将传统的在线教学体系打碎,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学习自己亟需的各个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就重要的知识模块进行反复学习直到掌握,避免了学习者在长期系统学习中可能出现断层而放弃学习的情况。
3)翻转性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内容的规划者,教师也把握着教育的主导权。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编制电子教案、录制课程视频,再将其上传至网络,根据相应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线提前自学,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再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质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形式发生了完全的翻转,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课下自学而非课堂教学,教育的主体也发生翻转,学生完全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
2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阅读书本,学习的系统性较强,时间较为固定。但网络的广泛应用,学生的知识获取面较之前更为广泛和充实,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堂和教师的作用,学生开始忽视课堂的作用,并不由自主的抵制校园生活。如果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改变没有充分的适应,有可能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互联网+教育”理解较为片面,主要力量集中在硬件投资上,忽视了平台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首先应当在加大硬件设施投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云技术将各类资源虚拟化整合迁移到虚拟服务器,并将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如MOOC、网易精品课、开放课程等资源充实到资源库中,构建以云基础平台为核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中心,通过门户网站、微信、数字化校园系统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中心上方建设公共基础服务和应用平台,为网络教学工作提供如用户管理、认证管理等基础服务,并实现在线交流、测试和评价功能,最终形成完整的“互联网+教育”平台。
2)“互联网+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传统的教学环境主体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管理为核心,而“互联网+教育”更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和核心构建教学环境。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而教学环境的构建除大力推广网络教学,鼓励学生使用网络信息工具获取知识外,还要形成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按照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的现实任务,将教学工具、教育资源重新进行设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师将教学课程进行录制,与教学资料、问题任务共同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通过问题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查遗补差,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效果,更好的调控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互联网+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的主体永远是以人为核心,网络工具不管如何强大,也只能成为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因此,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关键在于教学团队建设。首先需要提升教师对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能力,通过集中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帮助教师熟练使用网络信息工具,使教师能够将教学工作与信息载体有效结合,提升工作效率;其次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互联网带来的教学身份的翻转,使得学习逐渐脱离教材和黑板,使得许多教师感觉难以适应,这就需要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教学管理的思维定式,接受“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学模式中自身从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转变;最后,新时代教学中心逐步转向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转变,同时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信息量不足、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往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学规律,明确自身职责,才能够更好完成育人职责。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推进教育教学的革新,建立和完善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16-01
贵州桥梁集团公司是具有国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企业。有下属11个分公司、2个二级控股公司,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近200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一级建造师70人,二级建造师13人。主要从事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高等级公路路面等工程的建设。兼营大型土建、混凝土、室内外装修、建筑幕墙等工程;在勘察设计、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民用建筑、建筑装修装饰、交通安全设施和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商业物业、物流等方面也具有相当实力。公司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荣获中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安全生产督导人员培训先进集体”、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百家优秀会员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十佳桥梁”、“詹天佑大奖”、“对世界桥梁建设的新贡献”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网络为载体,把集团公司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递,并对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跟踪实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一、网络技术可以快速传达组织意图,及时传递思想政治工作信息。
快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需要科技手段来辅助,大量涌现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需要以科技手段来实现快速传递。而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包含容量大、具备功能多。信息渠道的畅通,传递速度的加快,使上级的各项管理要求能够高保真、等强度、快速迅捷地传递到项目,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有效。
利用网络的及时性,破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集中公司存在的各项难题,通过网路把大量的工作信息及时规范并在网络上快速传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更为突出。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
听领导念文件、学习、讲课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团青员工对知识的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将学习资料上传网站开展远程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控计算机浏览网站学习,本质上是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宣读与聆听的二维方式,变成了以员工为主体、有选择地浏览的视觉方式;把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双向乃至多项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平等交流的思想和情感互动模式,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增加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三、利用网络增强员工归属感
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长期在偏远的施工一线工地上生活、工作,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失去归属感,人员分散的原因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家”的归属感、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办法。与对员工的教育相比,让他们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疑是让员工增强企业归属感的最佳途径,通过互联网把在各项目线上的人员汇聚到一起,及时达到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大家找到大家庭的感觉,从而产生凝聚力。同时员工通过网络了解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
营活动,就会有与企业一起发展的渴望,使集团公司上下之间、员工之间、家属之间分享企业成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四、互联网拉近领导和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家庭距离
员工是奋战在一线的实践者、工程操作者,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比管理者更为具体和深入,而这些信息又是管理者决策的关键依据。如果管理者在听不到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时就贸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准确性发生偏离,错误的决策一旦执行,甚或导致错误的后果。网络把领导者和员工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集团公司的各层级负责人通过网络就能随时了解各项目状态,就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一是网络通过建立“领导信箱”,职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领导通过网络能及时聆听职工的心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员工就能感到领导就在身边一样。二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及时通过会议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了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做到运筹帷幄,决策于千里之外。三是节庆假日,组织可以在网上发表祝词慰问职工,祝贺员工的婚礼、职工的生日等,更好地体现企业对职工的关怀,让员工心中感受到温暖。
五、利用网络解决项目的技术难题
由于地理上的不同,建设项目的设计均不相同,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破解,在出现问题后网络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专题研讨会,可以联系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通过集思广益最终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破解办法,同时网络继续跟踪报道破解技术难关的整个过程,总结出破解办法的利弊和需注意的事项,让其他项目共享经验,使整个集团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突破和创新。
员工也可以在局域网自由交流,把各自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发表在论坛上,图文并茂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历程、诉说自己的心情故事,可以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让枯燥乏味的工地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利用网络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新载体
企业文化是开展团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利用这个载体,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使抽象的企业文化趋于具体化,一是在网站建立优秀员工风采展示栏目,宣传优秀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宣传员工的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的事迹,用图片和文字展示出优秀员工的风采,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企业形象展示栏,构建集团公司价值观,以展示集团公司在创优良工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在网站上开展健康有序、具有激励作用的劳动竞赛,不仅大大丰富了企业文化鲜活的内容,并统一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之中,给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能够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完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互联网下的传统制造业 浅析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市场部门的差别 浅议互联网思维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前景 互联网+智能制造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价值视角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当传统制造遇见互联网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思维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企业 基于传统生意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传统制造企业的新征程 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理念下新疆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互联网+”制造与无锡路径 互联网思维: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传统发行模式 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万达、顺丰等传统行业大佬互联网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财富中文网:《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矣》,资料来源: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等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根基,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对“互联网+”的反应迟缓,与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的预期相距甚远。这里面有心理上的因素(对互联网置若罔闻等),更多的是认知和行动上的原因,包括对“互联网+”新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深陷于传统模式的惯性而难以打破等等。因此,开展深入研究刻不容缓。
理论上讲,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文献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阐述和典型案例佐证,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驱动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尚未揭示清楚,也无法给出行之有效的“互联网+”行动指南和管理策略。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运用商业模式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在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剖析“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产生的多重作用,识别制造企业实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与方式,研究结论对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
互联网发展至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历经曲折,发展日益完善,成为当前信息资源最为丰富、覆盖面最为广泛、应用功能最为强大、成本最为低廉的信息网络。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突破的新型信息传输管道,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类似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滕斌圣:《“互联网+”到底连接什么》,资料来源:http://.cn/zl/management/20150522/073922241074.shtml.,能够惠及各行各业,对现实世界带来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显著提高生产、消费和供需对接的效率,增强全社会资源利用水平。
互联网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引发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驱动力、应用的覆盖范围、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等多视角来分析,互联网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代互联网阶段:早期计算机互联网络,其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供给创造需求,建立起全新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开辟出门户、搜索、社交、游戏等新的产业,但互联网产业链条较短,主要限于线上,参与者较少,对传统产业和人们生活的冲击较弱,大家对互联网持怀疑和谨慎态度。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变现”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载《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即通过免费或低成本提品服务来汇聚用户访问流量,然后导入广告或第三方来获得收入。
第二代互联网阶段:2012年后,互联网进入万物、移动互联网络的新时代,也被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各行各业渗透和融合,互联网产业链条拉长,从线上向线下延伸,参与者日益增多,新应用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和升级产生深刻影响。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创新大魔方”,围绕传统产业中的用户痛点,利用互联网开发新应用或解决方案,重构供需关系,扩大需求和供给;二是“效率金箍棒”,利用互联网大幅提高传统产业链条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随着互联网发展步入新时代,源动力出现升级换档:从技术供给向技术应用转变,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升级,从新产业向传统产业拓展。由此,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放大。(第一代与第二代互联网的区别详见下表)
第一代互联网第二代互联网时期1993~2012年2013年至今总体性质计算机互联的网络万物移动互联的网络互联的本质人与人(通过计算机)的联接物与物、人与物的联接支撑技术TCP/IP、WWW技术、不对称加密技术、SNS等RFID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覆盖的范围计算机、固定化(基于固定的IP地址)终端多元化(手机、pad等)、移动化(基于变动的位置)发展驱动力技术创新,供给创造需求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引领需求互联网产业链条链条较短,主要限于基础设施及线上信息提供和交易环节链条拉长,从线上向线下延伸,从产业下游向上游拓展互联网的参与方参与方少,主要是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商和服务商(硬件、软件、通信等)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领先用户参与方增加而且多样化,包括各行各业的经济主体和数以亿计的普通网民互联网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打造出全新的互联网产业并部分提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效率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纵深的渗透与融合,扩大了需求和供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冲击较少,充其量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在保持\营和商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作为一个额外的信息、交流沟通、营销和采购渠道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大范围、纵深入的渗透和融合,导致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的性质和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创造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门户、搜索、安全、交流、社交、电子商务、微博等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各种新应用和新解决方案,例如:研发众包、网络精准营销、大规模个性化定制、P2P金融、全生命周期在线支持服务等等核心的价值创造逻辑流量变现:通过免费或低价提品和服务汇集网络流量,然后将流量导入广告或推荐给其他互补性产品和服务来变现开创蓝海:围绕用户痛点开发应用,重构供需关系,创造顾客价值,开发增量市场,颠覆游戏规则价值的主要源泉“眼球经济”:低成本地聚合较大规模的网络用户群和关注力,提高供需双方达成交易的效率“创新大魔方”:通过互联网调整产业供需链中的信息链接方式来重构供求关系,增加需求和供给,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大幅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效率金箍棒”:通过优化信息流大幅提高产业供需链中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社会民众对互联网的态度“互联网是冒险游戏”,对互联网持怀疑、戒备和谨慎态度,甚至是置若罔闻和防范躲避认可、理性和积极,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的潜力为己所用典型互联网(“互联网+”)企业案例BAT、Sina、Google、facebook、ebay、Amazon等
(一) 功能层面:不仅是“效率金箍棒”,更是“创新大魔方”
衡量一家企业或一项行动是否具有真正的“互联网+”内涵,关键的标准是看功能和效果,评价原有的业务活动与互联网结合之后是否产生了质变,是否创造出新的增量。在实体经济领域,互联网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创造价值:(1)“效率金箍棒”,互联网驱使商业世界变得日益扁平和紧密,企业能够打破原有业务运营和管理中的种种约束,如信息不对称、营业时空限制等,大幅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这一功能被称之为“+互联网”,推动企业实现在线化(24小时全天候营业)、去中介化(供需双方直接互动)和全球化(去地域化、一点接入、全球覆盖)。但是,“效率金箍棒”是物理反应,提高效率,改善存量。(2)“创新大魔方”,原有业务与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不只是提高效率,而是发生了质变,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供需流程,重构了供需关系,产生了增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闲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碎片整合,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但是顾客重视的新消费场景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载《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创新大魔方”是化学反应,重构供需,创造增量。两者比较,“创新大魔方”相对于“效率金箍棒”而言更能体现“互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二)结构层面:不仅是改善优化,更是颠覆重塑企业价值链
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工商企业的本质是活动的集合体,企业通过履行一组不同的活动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履行相同的活动为目标顾客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与服务,价值链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的载体。“互联网+”加速和丰富了信息流动,对传统的线性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因为活动环节的运作需要信息的描述和支撑,一旦活动环节数据化和互联网化,信息就会映射到各个活动环节,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传统线性价值链就会坍塌,从而引发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形成各式各样的非线性、动态自适应的价值网络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的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第 95-107页.。
(三)文化层面:不是主导控制,而是连接分享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劳动分工与协作,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和销售标准化的产品来创造价值。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中心”的角色,是指挥者和主导者,也是财富的主要获得者。企业与顾客之间有着明显的区隔,供需分离。顾客是产品的购买者和接受者,位于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之外,是价值的消费者和毁灭者Vargo S, Lusch R.,“Service 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36,No.1,2008,pp.1-10.。为了更有效地创造价值,企业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管理层级,追求分工明确、稳定有序、运行高效。这是一种强调“分工、效率、控制、竞争”的工业文化。相反,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去中心化”,企业不再扮演主导的角色,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主体都变成价值网络中地位平等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在跨界中完成有效的P2P连接;每个节点又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整合者,跨界整合利用自身的资源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资源来共创价值。价值网络中跨界资源的整合为价值创造提供更大的空间。顾客不再是价值的毁灭者,而是价值的共创者。在价值网络中,企业、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相互连接、协同工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强调“连接、分享、创新、合作”的互联网文化段永朝:《互联网思想十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三、“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的业务逻辑和整体性的运营与财务架构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Long Range PlanningNo.7,2010.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Long Range Planning, No.7,2010.,包括紧密联系、相互增强的三大构成:顾客价值主张、业务活动系统和盈利方式,每个构成又包含不同的要素。顾客价值主张阐明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提供给顾客的利益集合以及承载利益的提供物品,回答“谁是企业的目标顾客,为目标顾客创造什么样的利益,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业务活动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结构、缔结的外部伙伴网络和关键资源能力,回答“企业如何创造和传达价值给目标顾客,如何确保这一任务高效率地得以完成”的问题。盈利方式则描述企业如何获取收入、降低成本和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大程度地获取财务回报,回答“企业如何最大程度、持续性地获取经济回报”的问题。王翔:《新技术市场化商业模式设计:基于结构与情境视角》,d《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30期,第15页。
在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大多遵循“大规模生产”的价值逻辑: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大众顾客的主流需求、生产主导、产销分离。但是,进入新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再有效、可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丰富了信息流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流、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效率,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得原本依托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线性、单向价值链出现崩塌和重塑。同时,商业数据的井喷式增长(如Zetta级数据的出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顾客、产品、运营、管理和员工的数据,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徐习明等:《中国制造走向2025: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6年。 。总之,“互联网+”发展正促使传统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商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目标顾客、价值主张、伙伴关系网络、收入来源等等。
第三,网络化合作。传统制造企业价值创造不依赖于其他类型市场主体。企业负责生产,顾客负责消费,产销分离,市场交易。网络经济时代,原有企业转型为网络型企业,其价值创造和获取依赖于其他网络成员的通力合作李海舰等:《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载《中国工业经济》, 2008年第5期,第87-98页.。企业、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等多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地连接和交互,共同组成一个松散耦合的服务网络或商业生态。每个成员整合自己的资源和其他网络成员的资源协同工作,共同创造价值。这时,产销分离变成产销合一,市场交易变成多方交互;消费者可能变成生产者,生产者也可能变成消费者;员工可能变成合伙人,企业可能变成平台提供商。
第四,从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分布是异质性的。传统制造企业开发和拥有一些核心、特异的资源和能力(具有VRIN属性),将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例如专利、技术诀窍等等。但是,不管企业有多么强大,内部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核心能力很可能变成核心刚性。网络经济时代,市场需求日益多样性、个性化而且变幻莫测,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源难以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发展导致的信息加速流动使得企业的边界打开并扩展,企业运筹帷幄的资源版图也从单个企业拓展到更广阔的价值网络。为了持续创新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企业需要动态地开发、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与能力Teece D. J, et al.,“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8,2007, pp.1319-1350.。站到价值网络的层面上,现代制造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成员组合和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价值网络中角色与关系的重塑,经由新的角色和新的协同关系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再创价值。动态能力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三)财务盈利方式
站在财务的视角,赚到钱能活下去的商业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许小年:《面对现实,回归常识》,资料来源:http:///20151012/n423027654.shtml.。因此,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同时创造顾客价值和创造企业利润。只有首先创造出顾客价值,企业盈利才有基础,企业发展才有持续性。即使有些互联网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本融通能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补贴来获取海量用户和流量,如果找不到适当的盈利方式,则撑不长、活不久。
第一,“免费”方式或“多元化补贴收入”方式日益普遍。互联网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免费(freemium)”模式。“免M”的本质不是说企业不收费,而是相反,企业的收费对象、收费标的、收费形式和定价单位变得日益多元化。制造企业可以销售使用权、引入广告或者第三方来获得收入。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成本特性和不同客户细分群体的需求差异来灵活地采用免费和收费的策略(例如线上免费线下收费),从而更自如地在吸引客户和获取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孙虹、徐永华等:《智慧e时代的业务模式创新》,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0年.。通常情况下,企业将基础产品服务免费提供给一个庞大的客户细分群体,但是对高级或定制的产品服务溢价收费或者存在其他的客户细分群体愿意付费进行交叉补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相较于单一的收入源,长期可持续的收入流相较于短期一次易的收入流,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健性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第二,成本结构大大降低。“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线性价值链是一种革命性的重塑,催生出一个“去中心”和“去中介”的动态价值网络,网络中每个成员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连接和双向互动,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大幅减少企业与网络成员间的交易和协作成本Berman S. J.和Bell R:《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与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2年。。重要的是,企业使用互联网打破传统门店和分销渠道的限制,建立起直接双向沟通和互动渠道,一方面可以省去中间环节,节省中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实时的客户信息,有利于获得关于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洞察,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生产,减少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各种浪费和成本。当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合数字化、标准化的程度较高时,互联网化对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影响将更为显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边际成本将大大下降,甚至有些经济活动的成本将接近于零。
第三,资产结构轻型化。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在厂房设备、分销渠道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专用性资产投入,而且主要是自我的资本投入,这样的资产结构呈现出重型化、低流动性。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转变为网络型企业。一方面,企业通过与网络伙伴的高速连接和双向互动,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整合外部资源为自身所使用,从而降低自身固定资产的投入,实现轻资产运作,用较小的资产投入支撑同等规模的业务运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加速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周转,在同样的业务运营周期中利用较少的流动资产来产生出更多的收益。
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路径
传统制造企业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业务融合,将引发商业模式的聚变创新,打破难以为继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逻辑,建立网络经济时代新的价值创造和获取的运行机制。
综合众多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一些先行先试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发现传统制造企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顾客价值主张,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来提高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增强、扩展或者创造新的客户价值主张;二是业务活动系统,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来改进、重构甚至创造新的企业和行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两个方向的发展最终向智能O2O平台汇合,制造企业的价值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以及如何创造、送达和获取价值的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路径二:活动网络化,改造和重塑价值链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加速对传统制造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和改造,不仅仅是对现有的活动增加一些新的互联网手段,更重要的是会引发传统工业化要素与互联网新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化学聚变反应。制造企业价值活动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将催生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
产出智能化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更多的是局限于产品结构层面的变革,对企业价值链及其组织方式的冲击较小。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讲,顾客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与服务本身,而是产品与服务能否完美地解决他们自身面对的问题或者帮助他们更高效、更便利、更低成本地完成他们希望完成的工作任务。因此,制造企业必须深入挖掘顾客自身的工作任务需求,对传统的销为主的单一产业价值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增加新的活动、调整活动间的链接关系以及改变活动的治理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跨产业价值网络和商业生态,来更系统地解决顾客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型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6, No.4, 1988, pp.314-324.。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发动机公司开发“按时收费”的服务模式,爱立信和华为通讯超过50%的收入来自交钥匙通讯解决方案、远大空调提供“供热供冷”服务等等,这些企业从产品主导的商业模式向服务主导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传统制造企业可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物理化和虚拟化融合和跨界合作,将自己的硬件与软件、内容和服务进行打包整合,并且跨边界地连接和协调更多的合作伙伴及其活动,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为顾客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运营维护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客户流程外包服务、咨询服务、融资服务等等,给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也同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Velamuri V. K. et al.,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as a driver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7, No. 1, 2013, pp.1-25.。传统制造企业价值活动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将导致线性、单向流动的单一产业价值链发生坍塌,逐步重构形成非线性、双向互动的跨产业价值网络。这往往意味企业的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原子型企业向网络型企业转变,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将更多地依赖于跨产业的价值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协同合作。对伙伴网络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制造企业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是利用互联网跨界合作重塑手机价值链取得成功的现象级案例。小米的手机本质上与其他厂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小米开创性地利用互联网颠覆改变传统手机行业的价值链,建立了全新的手机研发方式、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丁辰灵:《产品、电商都要依托社群经济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资料来源: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小米手机以“让消费者发烧和尖叫”为导向对产品精雕细刻,基于极致的产品来创建米粉社群。同时,小米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在社群中聚合了大量的手机发烧友群体,并且促进企业与客户以及客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持续地扩大社群并提高社群的粘性,建立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紧密的良好关系。米粉们通过这个实时交互的关系网络源源不断地给小米手机产品的迭代创新提供建议与反馈,同时也在不断地帮助小米做口碑传播。基于开放的网络社群,小米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和升级做到汇集众智,同时有10万人参与开发,每周能够迭代一次。另外,小米完全绕开传统的多级手机经销渠道,建立手机互联网直销平台,大幅降低企业前台运营成本,渠道成本、库存成本和广告成本都接近于零。
路径三:打造O2O供需平台和大数据系统
一个O是线上(Online),线上是比特的虚拟世界;一个O是线下(Offline),线下是原子的物理世界。过去两个世界是平行的,现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成榇蛲ㄎ锢硎澜绾托槟馐澜绲那帕海实现万物互联、无缝对接。由于移动比特比移动原子更快速、便捷和经济,所以企业通过增强移动比特来辅助移动原子,可以优化或者变革移动原子的方向和方式,驱使原子世界中物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提升JP叶开:《O2O实践:互联网+战略落地的O2O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O2O结合,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产品服务和价值链深度融合,聚变形成各式各样的新商业模式,将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在传统产业中,实现物理资源的碎片整合和供需关系的重构是O2O结合创造价值的核心。传统企业可以使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产业中分散的买方/卖方、信息、物品(产品、设备等)和活动环节虚拟化并连接起来,对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分散资源进行统一集中管理、统筹调配使用,包括车辆、加工设备、餐馆桌位等,扩大了传统产业的需求和供给,并提高供需匹配和市场交易的效率。一方面,供给侧是将原本闲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充分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供给;另一方面,需求侧是创造出原本不存在但顾客重视的新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最终创造新的增量市场,从而颠覆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Uber是O2O平台的典型案例,大大提高了物理资源的利用率。
O2O一旦结合,就会形成供需平台。进一步,当平台汇聚的碎片资源形成巨大的规模,平台上各个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相互链接不断产生数据,可以积累起海量的大数据。此时,供需平台就能升级为大数据系统,人们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更加系统全面、新颖的数据洞察,从而更好地优化决策和行动,驱使系统整体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果不断提升,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阿里巴巴能够推出“蚂蚁小贷”“外贸贷”等无抵押无担保的金融贷款服务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是因为阿里巴巴平台已经积累出客户历史交易的大数据。凭此,阿里巴巴可以判断出客户信用,辨别出哪些是好客户、哪些是坏客户,从而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同样道理,京东商城利用平台积累的大数据开展供应链金融(为供应商申请商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等)、消费金融(如京东“白条”“白拿”)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京东金融:《京东金融推出企业理财服务,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务布局》,资料来源: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消费能力和频次,结合京东供应商及开放平台商家的供货能力,给京东商城营运规模的上升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注入了强大的刺激。
总的来说,增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将线下的资源和活动与线上数据和连接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围绕特定产业或者跨产业的供需平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其成为大数据系统,这种商业模式创新蕴含着广阔的商业机会,并能够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五、结论与启示
当前,互联网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由最初的计算机互联的网络转向万物互联、移动互联、高速互联的网络。互联网在支撑技术、发展驱动力、产业链条、参与主体等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正加速对传统各行各业进行渗透与融合,从而对传统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逻辑引发显著的变革。“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功能层面,“互联网+”创造价值不仅是“效率金箍棒”,而且是“创新大魔方”;二是结构层面,“互联网+”不仅是改善优化,更是重塑颠覆价值链;三是文化层面,“互联网+”的文化基因不是主导控制,而是连接分享。
“互联网+”新时代,传统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打破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逻辑: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服务大众顾客的主流需求、流水线生产、产销分离、厂商主导。一个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加速形成:一是顾客价值主张方面,制造企业从关注市场长尾头部的主流顾客群转向发掘市场长尾末端的边缘顾客群,从关注交换价值转向注重使用价值以及顾客感知,从产品向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二是业务活动系统方面,制造企业日益强调顾客参与和体验、去中介化、网络协作和动态能力开发;三是财务盈利方式上,制造企业日益推崇免费方式和多元化收入来源、显著降低甚至母本上消除成本以及资产结构轻型化。
“互联网+”新时代,传统制造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产出智能化,增强、拓展和创新顾客价值主张;二是活动网络化,改进、重构甚至创造新的企业和行业价值链或跨产业的价值网络;三是打造供需O2O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制造企业应当针对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组织特征来设计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创新路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
总之,“互联网+”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微观企业经营管理造成诸多影响,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现有文献较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阐述和典型案例佐证,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对“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造成的多重影响、制造企业如何开展“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解释,对推动我国“互联网+”行动和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互联网+”新时代产生的企业管理新理念(如分享经济、跨界融合)、新战略或模式(如服务型制造、云服务模式等)、新机理(如服务网络价值共创机制等)和新手段(如大数据营销、智能工厂等),并且努力推动理论研究从概念的逻辑推演阶段朝着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的科学方向加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报告 [R]. 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3月.
[2]财富中文网. 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矣 [EB/OL]. (2016-01-24)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
[3]丁辰灵. 产品、电商都要依托社群经济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EB/OL]. (2014-11-21)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
[4]段永朝. 互联网思想十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
[5]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推出企业理财服务,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务布局 [EB/OL]. (2016-05-05) 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
[6]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
[7] 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2-12.
[8] 李海舰等.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87-98.
[9]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10]罗珉,李亮宇.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的视角 [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 95-107.
[11]迈克尔・波特, 詹姆斯・贺普曼. 物联网时代来临!公司必须做出的十大战略选择[J]. 哈佛商业评论,2014, (10).
[12]迈克尔・波特, 詹姆斯・贺普曼. 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J]. 哈佛商业评论,2014, (11).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为什么女性创业者能够占据大“半边天”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互联网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与传统创业相比,“互联网+”为女性创业提供了很多优势。首先,“互联网+”消减了性别差异。传统的创业领域,需要创业者走南闯北开启生意局面,而“互联网+”改变了这种格局:女性只需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日行千万里,走遍千万家”。其次,“互联网+”凸显了女性的性别优势。“互联网+”更加注重创业者与客户的个体体验和情感交流,女性则比较喜欢轻体力、重脑力、少运动的活动,比男性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最后,“互联网+”降低了创业门槛。创业者需具备远大的理想、果决的能力、拼搏的精神和原始的资本等特质,但这些特质都比较偏男性化。而“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创业者的诸多门槛。比如,天猫的数据显示,天猫店铺平均门槛为21万元,远低于实体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江西省首届“互联网+革命老区农村电商”发展峰会在赣州举行之后,阿里巴巴集团和江西省妇联联合在赣南老区推行“农村淘宝商店”,启动资金只需10万元。
第二个方面,女性具备很强的创业优势。首先,女性是沟通的能手,更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更擅长理解别人的需求。“互联网+”需要女性这些天生的优势,为女性提供无边无垠的交流平台。其次,女性是协调的能手。无论是传统创业还是“互联网+”创业,都需要维系一个运作组织,而女性会更系统化地统筹安排工作。最后,女性是情感展现的能手。在人的潜意识里,男性是强者,富有攻击性;女性是弱者,友善可信。因此,女性通过“互联网+”拓展事业、销售产品时,能发挥独特的性别魅力而获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不过,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女性对于自身缺点的审视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女性感性大于理性,导致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夹杂较多的个人兴趣因素和主观冲动,易盲目开展项目;二是女性通常谋求小利,不愿与人合作,部分女性思维守旧,有了好的项目,担心被人分割利益,从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以致制约事业的更大发展。
2015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因此,“互联网+”时代给女性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为互联网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载体多元性, 传播信息资源快捷性、信息交流互动性及信息交流共享性等,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再结合我国网民规模极速增长的这个现实,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要使知识在网络两端有效地转移,我们急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Holtham解释知识转移其实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是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到归宿的过程。而要在网络的两端完成这样的一次有效地沟通,需要考虑四个主要环节的影响: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互联网特质(即转移的渠道)。
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1 知识本身
英国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知识的两个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可以用图表、文字、公式、手势语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并通过语言、书籍、数据库、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编码,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与显性知识,指的是难以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人经验、价值观、洞察力、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形式。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等的特点,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实现其转移效率。由此可知,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归纳来说,Kogut和Zander提出5个“知识特性”:知识的可成文性(codifiability),知识的可教导性teachability),知识的复杂性(complexity)系统依赖性(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性(product observability)。
2.2 信息的发出方
知识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信息发送方具有愿意共享的知识意愿和一定的表述能力。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知识发送方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程度和投入程度。因为隐性知识因其自身的难以利用信息技术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内隐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尝试利用图表、文、声、像的表现形式将内隐的知识编码表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一定影响。
2.3 信息的接收方
为保障知识转移的高效性,信息的接收方也得作出努力,需要增强接受知识的意愿和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张海涛,吴艳玲在研究中提到“知识势能差”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势能差?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他的知识势能我们可以假设为0。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那么他的知识势能被认为是会越来越高的,我们可以假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值。通过数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的知识势能差。在某特定的知识领域中,信息发出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存在知识势能差,这样的知识传播特质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当然,对于信息接受方而言,仅仅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接收方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2.4 互联网特质(即渠道特点)
2.4.1 互联网环境的准确性
知识转移的发生必然寄寓于一定的媒介和传递通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设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基于互联网特质,知识转移通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准确性的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提供的知识是难以辨别其真实性的。因为这类知识区分于传统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中提供的严格把关的知识。但事实证明某些网络知识库却能为我们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为维持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来整理词条来对抗因为内容开放带来的对内容可靠性的质疑。
2.4.2 互联网环境的联结强度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只要拥有设备,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地寻找资料。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知识转移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Ashford&Humphrey在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稳固的信任关系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专递过程中的曲解和消除感情障碍。而前文提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是知识重建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其稳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两端的联结强度。
2.4.3 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知识,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只要我们想要查询都能通过纸媒找到。而互联网确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会有新的知识进入,相对也会有旧的知识退出。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地性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互联网查找资源遇到的这些情况。例如,一些重要资源我们保存在收藏夹里,但时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去查询会发现其被更新或无法访问网页,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知识转移制造了障碍。网站想要留住用户,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不断地更新技术以维护好网站运行。
2.4.4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即涉及到信息载体的问题。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复合型要求, 信息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因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兼容性便成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急需对信息的处理和储存技术的深入研究,保证信息能数字化,这样我们才能将数字化的信息计算机化,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担保机制 内部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简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参与主体间交互式联系的形成,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逐渐走进民众视野。从整体上看,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虚拟化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的主要金融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P2P小额贷款、项目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服务、门户线上金融服务及线上银行服务等。互联网金融业务起步于第三方线上支付服务,并逐渐向吸取资金、合作贷款等业务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虚拟化特点、小额化特色的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操作虚拟化、业务门槛低、交易成本低、专业要求低等特点,其体系下的产品与服务更容易赢得普通民众的青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冲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向资金吸取、贷款发放、第三方支付领域辐射,而这三类金融服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体系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化,对传统金融服务,尤其是银行业务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市场优势带来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推进对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互联网金融虽然以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但其本质是承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平台,而不是互联网技术,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仍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且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与平台性特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维度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
(一)担保体系不完善
担保体系不完善是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余额宝”、“百度百赚”等产品引领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在短期内快速吸取大额资金的特征。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门槛低,交易程序简便,交易费用低,发行平台受众基础好,这些产品在营销与发行上更容易与目标及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对接,快速构筑起信息循环平台,因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能够牵制大额资金,如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一度飙升至5700亿元。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方则不具备如传统商业银行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敞口管理与刚性兑付能力,难以为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链条匹配相应的担保体系。除产品设计与发行方外,政府、金融机构、个人、现有担保机构均难以为其提供与之相契合的担保保障体系,使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在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上,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加之大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内控机制不健全将引致较大的信用风险。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多将吸取的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其本质为理财产品,却具有刚性兑付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普遍具有以新还旧的资金链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机构在不具备体系化、战略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下,大量进行此类操作,很容易造成类似“资产池”效应的信用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为体系化的金融服务行为,而并非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内核为信用风险定价,而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虚拟性特质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暴露在更大的风险敞口中。P2P和众筹项目是两类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此类产品可依托互联网资源整合平台快速对接参与主体,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但受制于受众群体专业知识和项目考核虚拟化瓶颈,此类产品的债权主体很难通过传统的尽职调查、项目考察等方式综合研判项目价值,进一步拉伸了信息缺口,致使产品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外部监管
强化外部监管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之一。针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特点,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设计顶层监管机制,将为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强的制度保障,引导其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担保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从整体上规范资金链运转,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
(二)健全内控机制
健全内控机制可从内部形成支撑优势,从而完善产品现金流链条,使信用风险更加可控。在实践中,应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完善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在有效对接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现金流循环设计,做好资金流动性管理。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应为其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合理匹配现金流预期,规范项目选择,避免大规模资金缺口的产生,从产品层面管控信用风险。
(三)完善主体信用管理体系
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整合优势,构筑以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为对象的跨区域信用管理体系,对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将与金融行为有关的基础信息均纳入数据库,使信用管理信息辐射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主体信息、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产持有、薪酬信息、项目主体财务及关联信息等要素;另一方面,要结合互联网数据管理优势,构筑跨区域信息交流平台,优化操作模式,保证信息时效性,形成交互式的信用信息管理循环,从而削弱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吴灏文,陈国斌,迟国泰.网络银行信用风险浅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锐.关于加强网上银行监管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6(01).
[3]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武汉金融,2014(05).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
(一)担保体系不完善
担保体系不完善是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余额宝”、“百度百赚”等产品引领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在短期内快速吸取大额资金的特征。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门槛低,交易程序简便,交易费用低,发行平台受众基础好,这些产品在营销与发行上更容易与目标及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对接,快速构筑起信息循环平台,因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能够牵制大额资金,如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一度飙升至5700亿元。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方则不具备如传统商业银行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敞口管理与刚性兑付能力,难以为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链条匹配相应的担保体系。除产品设计与发行方外,政府、金融机构、个人、现有担保机构均难以为其提供与之相契合的担保保障体系,使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在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上,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加之大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内控机制不健全将引致较大的信用风险。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多将吸取的大额资金投资于货币型基金,其本质为理财产品,却具有刚性兑付特征,在实际操作中,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普遍具有以新还旧的资金链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机构在不具备体系化、战略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条件下,大量进行此类操作,很容易造成类似“资产池”效应的信用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为体系化的金融服务行为,而并非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内核为信用风险定价,而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虚拟性特质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暴露在更大的风险敞口中。P2P和众筹项目是两类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此类产品可依托互联网资源整合平台快速对接参与主体,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但受制于受众群体专业知识和项目考核虚拟化瓶颈,此类产品的债权主体很难通过传统的尽职调查、项目考察等方式综合研判项目价值,进一步拉伸了信息缺口,致使产品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外部监管
强化外部监管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之一。针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特点,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设计顶层监管机制,将为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更强的制度保障,引导其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担保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从整体上规范资金链运转,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
(二)健全内控机制
健全内控机制可从内部形成支撑优势,从而完善产品现金流链条,使信用风险更加可控。在实践中,应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完善产品设计与发行环节,在有效对接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现金流循环设计,做好资金流动性管理。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应为其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合理匹配现金流预期,规范项目选择,避免大规模资金缺口的产生,从产品层面管控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66-03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日常的沟通与生活方式,人们获取、共享和传播信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其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析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国民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32亿。其中,学生是最大群体,占25.1% 。在当代网络化发展进程中,大学生是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据报道,高校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紊乱。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24.5%的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经验;如果未来有心理困扰,57.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二)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大众的日常活动,也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1]。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间人际交往机会下降,大学生间的孤独感与疏离感上升,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心理;网络传播的泛滥、良莠交汇的网络文化会对个体的某些行为造成毁灭性伤害,例如,最近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起因电信诈骗学费,而导致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悲惨事件等,都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面临的机遇
与此同时,多媒体也为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2]。诸如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工具与手段大大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彼此沟通的效率与亲密度。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心理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缩小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坦陈心理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心理交流,便于教育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给出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人机交往中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3]。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特质因素(内部归因)与社会行为因素(外部归因),也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学校管理对大学生个体特质和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见图2。
(一)个体特质因素
经过高考,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已经度过了一段人生的青春期。这段进入高等院校之前的经历逐渐形成了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特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学生原生家庭的熏陶,二是其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影响[4]。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要求和看法有着不同的习惯与规则。除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会对个体特质的塑造起作用,例如同化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等。“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密集化、碎片化和混乱化对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影响不同,具有良好专注和自律性的个体所受的影响会相对较弱,而缺乏理性辨析能力和比较沉闷与自闭的个体更倾向于受到干扰,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矛盾冲突之中,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二)社会行为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和补偿性,这些影响灵活多样,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社会行为,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时所表现的外显行动或内在感觉与思想。社会行为因素中,除了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和从众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工具的便捷与广泛,使得人与人的交往从原来的点对点模式膨胀到群对群的多点模式,其中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影响会拓展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交与讯息接受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可能由于互联网和各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将自己融入学校以外的一些社会非主流团体,并按照从众心理行事,存在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
(三)管理约束因素
在各个高校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充分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教学成果是更值得关注的内容。相比之下,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略弱。如,各高校普遍存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师资和称职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内容不达标,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背景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特殊的偏好,喜欢拥有独立的空间,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找到自我的一个空间提供可能,容易使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使理想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之迷恋网络,户外运动减少,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建议
(一)优化信息配置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互联网活动是必要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网络硬件构建上,学校网络服务中心可以设置相关的网络限制关口,屏蔽不良信息。课堂上为了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可以选择制定相关规章要求其关机或统一管理其手机。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如微信或其他方式,加强与大学生个体和其家长的沟通频率,及时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一旦学生有心理不良状态,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利于心理疏导的信息资料。一般每个学校的实体心理咨询室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每个学生个体,如果学校设有一些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及时获取一些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二)强化人际交流
利用团体的力量,强化人际交流。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反应某一阶段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困难[5]。因为在一个温暖的和谐氛围中,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些困惑、禁]心灵的声音,借助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是可以消除隔阂、融化壁垒的。活化心理咨询,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够,可以借助当地心理医院咨询热线或宣传力量,利用学校的互联网慕课与微课等平台进行知识讲座,普及推广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等得到提高。这些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咨询员,也可以不定期帮助并参与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干预个案,作为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维护合作的一种项目来运行,使学生们获益。
从医药工业企业营销体系搭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营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让我们从最基本的4P营销组合策略来逐一解析:
Product——①从网购消费者特点遴选产品:“触网”人群特征决定适合互联网产品的基因 “年 轻”、“女性”、“白领”、“时尚”、“母婴”、 “健康”、“药妆”;②从电商生意特点遴选商品:电商生意覆盖全国,物流成本和货物安全成为决定产品利润和消费者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互联网销售的产品最好符合中等以上单价、合理体积、非液态等特点 。
Price——互联网相比线下价格更为公开和透明,更易于控制。对一些在线下渠道已有较好销售基础或商掌控度较强的产品,可以采用单独设计网络销售装的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消费者特点,产品定价宜采用中等定价的策略,以降低消费者初次购买的尝试成本 ,并且“100 元是道坎儿”。
Place——基于物流半径、品牌和产品的区域性优势,企业在选择网上药店合作伙伴时,最好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3家(南、北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大区)以便形成对于全国市场的有效覆盖和良性竞争 ;线上的生意都可以在线下找到模型,如同线下与连锁药店合作一样,在选择线上合作伙伴时同样需要重点考量其线上生意的覆盖范围和延展性 。
Promotion—— 基于消费者互联网消费行为特点和路径,打造以“解决购买”为核心的整合营销规划 。在传统媒体的AIDMA营销法则中,消费者从关注,到产生兴趣、渴望、记忆,再到购买的过程中,人群在不断递减,而具备网络特质的AISAS营销法则,则很好的阐释了消费者从关注、兴趣、搜索、购买再到口碑分享的全新消费路径。
在电通提出的AISAS法则中,两个具备网络特质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现,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和分享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好这两个“S”呢?首先,在搜索方面,要不断完善SEO优化,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要想给消费者展示最佳品牌形象,就要利用公关手段,纵横双向深化品牌信息,在直接受众中提升品牌美誉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