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优缺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投资优缺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风险投资优缺点

篇1

1.科学技术与资本的关系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步入资本化时代,特别是在以牙买加体系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格局确立之后,资本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各国经济个体以及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一体化其只要推动力是为全球的资本流动。其次,在牙买加体系开始的延续至今的国际金融格局形式下,虚拟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其中资本自量增长是其核心原因。再次,在世界各国都普遍接受的现有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成为最为被推崇的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可以理解为以资本衡量代表的一切要素。最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社会低位,由资本占用为价值取向,资本价值决定了社会价值。

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带动了社会模式的跳跃式变化。科技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决定国家民族自由和命运的高度。其具体变现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世界新格局的诞生方式,改变了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保证。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方向。

由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但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高、精、尖”发展,向着规模、资本和协作化发展。例如波音公司的飞机制造有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家企业协作制造几十万个零部件,资本的密集度数以亿计。

由此可见随着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进步成为了以科技和资本为变量的可测模式。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应变量金融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资本的应用也成为决定科技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使社会发展脱离了资本支配的前资本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经济已经逐步蜕变为资本辅助经济。资本的自我增值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的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从资本稀缺式的资本配置转变为知识稀缺型的知识经济配置。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现代市场供求关系由原来的初级产品的稀缺转化为了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稀缺,由资本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的稀缺转化。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经济化使无形资产逐步的超越了固定资产成为最优质的稀缺资产。最后,科学技术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自身也成为了经济化的资本体现。

2.投资、融资体系与科技投融资体系

现代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在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之一是投资,而投资是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利润获取方式。对于现资资本来说起最佳的来源就是融资资本。

2.1投资、融资体系

投资就是资本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规制体系中对投资客体投放资本以期获取利润的行为。融资就是资本获取的期望主体在市场中或者其他的规制体系中由投资主体获取资本并承诺利润的行为。投资和融资行为都是资本在市场体系中流量和存量的变动过程,也是一体两面的伴生金融互动,所以一般和成为投融资。

在我国投融资体系,一般是特指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融资活动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为多种运行体制的综合称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行为、资金筹措方式、投资使用方式、项目决策程序、建筑施工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

我国的投融资体系的沿革变化结合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界定可分为两个时期,以2004年我国的金融改革为界限,之前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改革摸索时期,之后是和国际接轨的现融资体系改革时期。

改革摸索时期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为我国改革的四个摸索时期。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破冰时期,尝试使用市场的概念来解决国家统管的问题,把计划经济的拨款尝试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贷款。第二阶段 (1984年~1987年):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博弈平衡为主的尝试,给予市场化的地方经济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1988年~1993年):完成了投融资市场化初步的尝试,完成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博弈的动态平衡,开始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企业。第四阶段 (1994年-2004年):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完成了商业化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验。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有中国特色投融资体系。

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样性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结构合理的一贯体系,同时也逐步在制度上和立法上完善我国的投融资体系,截止到2012年年初我国综合地方和中央的投融资体系已经具备了成熟体系必须的所有项目。但是各项目和体系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相互闭塞,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

2.2科技投融资体系

2.2.1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由来

如上文所述,科技投融资体系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各国特别是各科技大国、经济大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带动阶段以后,才逐渐成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多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投融资体系,但是对于科技投融资体系来说,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初步探索建立的。当然由于投资观念、投资习惯、资本的短视效益加上科技投融资特有的资本获利不确定性才造成我国的科技投融资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投资资本的要求日益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几何式发展,那么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的投资也是日益庞大。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现代科学成为了一个体系,系统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的要求日益增长。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专业,每个重要成果的诞生都需要大范围的知识协作和投资支持。据统计,2010年,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科技投资,美国综合计算(联邦投资+州投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高达15479亿美元,几乎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投入比例相对更加的庞大,例如IBM开发新一代芯片历时2年耗资40亿美元。辉星制药开发新一代抗生素投资7亿美元。山东省济南的某新能源企业开发新能源科技一个项目耗资到5000万人民币。

再次,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人力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人才的开发、吸引、培训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中,企业成本成倍增加。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定期增值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最后,也就是科技投融资体系的作用,加速科技转化,将资本和科技有效结合使其发生几何式的资本增值。

2.2.2科技转化过程的投融资

一般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是为: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对于不同的阶段对于投资来说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现阶段的我国,投资资本偏爱后两个阶段,即为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顾名思义,种子阶段是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优势是一旦成功后,可获得的利润巨大,而且一般这一时期投资需求不大。但是由于是起始阶段,也就意味着失败的纪律很大,风险回报等值。这一时期对已投资主体来说是为风险投资基金为主,政府投资也是这一时期的主力。其他投资主体畏惧投资失败的风险或者在进行风险管理中一般很少选择这一时期。

创建阶段,完成了理论和初步的实验以后,产品已经完成。但是这一时期是科技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因为无法预测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面对市场的商业竞争,企业随时有可能成为失败者。所以这一时期的投资应以政府和风险投资为主。

成长阶段,这时期是是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开始需要扩大生产的时期。综合来说之一时期政府可以退出,由部分的金融机构和风投继续担任主要的资本提供者。

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已经有期待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有良好的信贷基础。商业银行的介入时机已经成熟。由于这一时期的利润率下降了,已经不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成为主要的投资。

2.2.3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

由于各国的经济千差万别,所以科技投融资体系的组成也各部相同。在高科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有不同的风险和资本需求,所以相应的对于投融资的渠道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的投融资途径:

(1)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最为各国最大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参与者,政府财政是协调、补充、引领投融资体系完善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商业价值不高但是公共价值很高的,其他投资者因为获利率低或者是没有利润的科技项目,应该由政府财政引导的投融资体系参与支持。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投融资体系的主体,但是由于已知的高科技企业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对科技投融资的参与上会谨慎很多。如果政府能提供政策性或者是信用补偿,则商业银行在高回报率,低风险的这类投资上还是很积极的。

(3)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虽然不能直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资资本,但是其在商业金融市场上的特长还是会对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帮助。有投资银行的参与,科技投融资体系才算是比较完整。

(4)共同基金。基于其投资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科技转化的成熟阶段,解决上市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选择。

(5)完善的分级市场。一方面完善的一级、二级甚至是三级交易市场的存在可以提供足够的投融资资本选择。另一方面,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供了选择,这样可以使风险投资的投资选择更加的广泛。

(6)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组成和投资倾向正好符合高科技项目转化为资本项目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风险投资基金的绝大多数也是流向了了高科技和创投项目。

(7)政府的信用投资。一个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链接所以参与者的连接。政府的信用投资正好是这个最有效的连接。政府所提供的行政、法律、政策、措施等服务是一个完善的体系所必备的,也是政府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最佳方式。如向投资者提供科技资质担保,向融资者提供资本信誉担保,向投资者提供资本风险保全,向融资者提供知识产权保障等服务是链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所最优先需求的投资。

篇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41-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0

一、样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状况

(一)承接规模大致相当,承接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从规模水平来看,湖南郴州、永州两市工业园区建设面积197.2平方公里,比江西上饶、赣州两市的118.7平方公里要有显著优势,转移企业总量相差不多。但是,湖南两市吸纳劳动力18.6万人,仅为江西两市40.3万人的46.2%(见表1)。2009年湖南两市引进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仅为江西两市488.3亿元的51.8%;实现利润29.9亿元,仅为江西两市89.6亿元的33.4%;转移企业的进出口额6.3亿美元,仅为江西两市18.5亿美元的34.05%(见表2)。

(二)特色产业集群贡献率均较高,但结构差异较为明显

四个地区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到了65%以上,其中最高的赣州市达82%。但样本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如永州市产业集群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工业增加值明显偏低,仅89.6亿元;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及电子信息为主的赣州市、郴州市的工业增加值均较高。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集聚,并带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如郴州、上饶和赣州第二产业贡献率均达到了42%以上,而永州仅为34%。对比2004年产业转移初期的三次产业结构,2009年郴州、永州、上饶、赣州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增加了8个、5.4个、8.1个、8.9个百分点,赣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实现了从“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变;与郴州、上饶同步,永州也实现了“三一二”到“三二一”的转变(见表3)。

二、样本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模式的综合对比分析

(一)样本地区承接模式简介

1.郴州模式――全面招商+标准厂房+金融跟进

一是全面招商。二是标准厂房建设。2009年起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三是金融跟进。2009年末,该市金融机构工业园区贷款余额107亿元,占全市贷款总余额的26.7%。开办了贵金属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40余项特色金融产品;引进了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成立了6家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永州模式――厂房补贴+以商(乡)招商+金融助推

一是建设厂房奖励。企业在园区投入达到总投资的40%后,政府将企业预交的土地款作为奖励全部退还,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园区兴建标准厂房,补贴标准最低达到146元/M2。二是以商(乡)招商。以转移进来的企业为支点,撬动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以老乡或熟人牵线进行招商引资。三是金融全面助推。开办了保理融资、仓单质押等贷款品种,设立了外汇远程核销点和湖南省建设银行系统首家县级外汇指定银行,建立了产业转移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上饶模式――核心企业+上市公司+金融对接

一是引进核心企业,围绕“三度三业”招商选资。“三度”即重点考量项目的投资额度、强度和进度,自2008年起,投资低于1亿元(或1000万美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引进,鼓励进标准厂房发展;投资强度要求每亩至少达到100万元以上;项目签约供地后要求2年内无条件建成投产并生效,否则进行清理整顿。“三业”即做大光伏、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三大产业簇群。目前,核心区内有企业近千家,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93家,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培育上市公司。样本地区仅有上饶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培育了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5月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三是金融及时对接。2008、2009年连续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月”活动,现已有2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4.赣州模式――精品园区+直接融资+金融培育

一是构建精品园区。面向社会采取BT(建设――移交)开发方式,对暂无客商投资的项目,政府投入资金撬动,并适时退出。目前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工业园,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扩大直接融资。江西省第一个地方债券项目“2009赣州发展债”15亿元发行;2008年江信国际第一次在赣州发行2亿元“赣州香港产业园民生工程集合资金信托融资”产品;2009年,赣州市第一只创业投资基金“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发行。三是金融培育扶持。建立了转移企业贷款资质培育制度,金融机构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有111户转移企业获得贷款23.53亿;建立了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以企业交纳会费、实行企业间互保联保的互担保机构和由企业、个人出资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两翼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1]。

(二)样本地区要素禀赋、政策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比较分析

1.差异化导致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质量的差距

(1)要素禀赋:土地、水电、劳动力成本各具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四个样本地区的土地成本、用水用电、劳动力成本都具有比较优势,且优势各异(见表4)。

(2)政策机制:招商政策与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落实存在不同差异。一是各地的招商政策推出存在时间差。上饶市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意见,在税收、用地、规费、项目审批和企业注册等方面对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当年,上饶市开发区财政决定每年安排1亿元人民币以上资金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对引进的企业进行奖励扶持。赣州市专门出台了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文件,实施了领导挂点、部门服务、限时办结、跟办代办等一系列服务客商和企业的措施,实行了重大项目代办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督查制、投资环境客商评价制等。而湖南省的规范性政策略晚。2009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扶持、园区建设、物流平台建设等11个方面鼓励3个市州先行先试。郴州市财政2008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而永州市则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

二是在政策力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赣州市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外,还享受了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优惠政策,因而被誉为“目前国内市级权限范围内最优惠的政策”。湖南郴州市虽然享有全国“有色金属”之都的美誉,但在政策方面却并不如江西的赣州市。上饶市既是国台办和江西省政府授予的台资企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又是海西经济区20个设区市之一,既收获了位居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结点的地缘之先,又可享受到国家推进“万商西进”,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惠顾。

(3)金融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存在质的差别。赣州市和上饶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由承接之初的自有资金、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亲友借贷为主的融资方式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社会信用等现代化融资方式转变。如2008年江信国际第一次在赣州市发行2亿元“赣州香港产业园民生工程集合资金信托融资”产品;2009年江西省第一个地方债券项目――“2009赣州发展债”15亿元发行;赣州市第一只创业投资基金――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也在2009年发行成功。上饶市的晶科能源有限公司2010年5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与此同时,赣州市和上饶市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也趋于成熟。赣州的“一体两翼三层”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和机制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作用显著。上饶市金融机构利用当地2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放大功能,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移的承接。郴州市在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组织结构方面先行一步,引进了中国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而永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其金融资源配置还停留在自有资金、民间借贷等为主的原始融资方式上,间接融资方式扮演了辅助角色,直接融资更难企及,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组织建设也还在萌芽状态。

2.政策支持占主导,金融资源配置、要素禀赋的重要性不可偏废

(1)要素禀赋对低成本型和资源依赖型转移企业产生的影响较大,但总体的影响呈弱化趋势。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样本地区在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等相关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低成本型产业转移模式因此成为首选。同时,矿产资源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对于资源消耗型或资源依赖型产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初级加工的产业,如永州市的竹木、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己形成了规模化发展。郴州市、赣州市的有色金融等对资源依赖较大的产业也因为产业链的相连纷纷安家落户。而不具备矿产、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地区,转移成本偏高,承接力相对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要素流动障碍与成本的降低,资源禀赋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物流运输成本的地区差异大大缩小,区位交通优势对承接力的影响正逐步下降[2]。

(2)政策支持,特别是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发展环境是影响承接力的关键“软实力”。由于产业资本的逐利性,政策支持对不同类型转移企业的影响都很关键。目前,大部分的承接地都倾向于产业集群的转移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相互配套产业链企业来投资落户。如各地工业园区的打造就为承接产业链集群型、市场开拓型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上饶市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赣州市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郴州市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对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合理促进作用都非常明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的经济人角色主要是政府。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落实影响产业转移。这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硬性指标的约束下,更加凸显“双刃剑”的效用。

(3)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促进。我国产业转移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生命周期理论较吻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上市公司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在永州市开设分厂,既是看中了原材料资源,也是瞄准了当地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其集团规模融资能力强大,一般不需要承接地信贷支持。当前金融不支持或支持现有产业转移企业的状况已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对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限制发展的“两高一剩一资”转移企业,国有商业银行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一票否决制。在地方政府的敦促干预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转移企业也变相地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贷款。在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下,部分转移企业的信贷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可见问题多在于转移企业的本身。此外,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推动新生产业转移企业发展的利器,这一点在样本地区的创新实践中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创新和开办贵金属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本质上讲,承接地的金融服务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破解的重要途径还在于放宽金融约束条件,大力引进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组织和丰富创新金融产品[3]。

(三)样本地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及优化重构

1.郴州“全面招商+标准厂房+金融跟进”模式

对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减少企业投资成本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扶持发挥了重点支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当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继续全面招商就扩大了前期成本;政府出资建设标准厂房受到财力的限制,且已建好的厂房是否完全符合企业的整体规划还存不确定性因素。

2.永州“厂房补贴+以商(乡)招商+金融助推”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企业建设标准厂房的成本、放大招商引资的扩散效应、满足转移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不足之处是以乡招商受到人缘、地缘等先天因素的约束,以商招商的上游企业(特别是能决定下游企业必须随之转移的上游企业)毕竟属少数,而且下游企业建设周期需要较长的过程。金融全面助推涉及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要发挥协同效应,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组织领导者,而现实情况是组织领导者缺位。

3.上饶“核心企业+上市公司+金融对接”模式

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改变,也更易于培育公司上市,高档次、大规模的金融对接活动表明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大。不足之处是银企对接活动在时间上有局限性,难以满足转移企业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

4.赣州“精品园区+直接融资+金融培育”模式

对园区规划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政府与金融部门服务产业转移的意识较强。如有色产业基地、氟盐化工基地等专业园区的建立,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对环境保护的监管等整体规划,都做到了统筹合理布局;区域园区如香港、台湾、深圳工业园的建立,对相关地域企业转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近心理上的距离。不足之处是精品园区建设和以政府为背景的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受到地方财力的约束;金融培育机制缺乏广度与深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企业需求。

5.承接模式的优化与重构

综上所述,可以在总结样本地区不同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模式:“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

(1)精品园区。政府部门要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规划特色产业园或区域产业园,完善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承接地交通、供电、供水、排污、排水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使之有利于产业聚集作用的发挥、符合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园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永州模式中“厂房补贴”的成分,减轻政府出资的财政压力。

(2)核心企业。当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领本地经济发展。为了提高先进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转移效率,要根据产业政策的需要协调采用以加速折旧、亏损弥补等各种税收政策优惠方式,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3)直接融资。在财政与金融的共同支持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同时大力培育民间资本融合,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介入产业转移企业。

(4)金融助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赋予一家牵头单位一定的权限,要求对银行、保险、担保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并加大考核力度,满足转移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甄别企业好坏,因此非正式的内源性直接债务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外源性的间接债务逐步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正式金融将取代非正式金融。在成长期,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企业经营步入上升阶段,租赁、信用担保贷款等都可能是融资渠道之一。到了成熟期,中小企业也可以积极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集合委托贷款、应收账款的信托、质押与转售。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精品园区+核心企业+直接融资+金融助推”是较为优化的一种承接模式

该模式既突出了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了欠发达地区直接融资的重要性,还兼顾了金融助推在不同地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普遍意义。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之一。

2.政策支持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要素禀赋的影响力有弱化趋势

样本地区的分析表明,优惠政策出台的及时以及政策落实力度的大小,是决定承接产业转移质量的关键要素。同时,随着要素流动障碍与成本的降低,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上,但总体上有弱化的趋势。

3.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金融发展和服务水平,同时,金融发展水平也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4]。在直接融资匮乏的欠发达地区,银行信贷的媒介作用相对更为突出。标志样本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和规模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了突破,才会带来承接产业转移质的飞跃。

4.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企业,承接的工作重点应各有侧重

各种融资工具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处于婴儿期和青壮年期的转移企业,承接地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园区建设和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为主,金融组织以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以及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为主;从中年期到老年期,工作重点则在于实现融资方式由原始到现代的突破[5]。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有的放矢。

(二)政策建议

1.承接产业转移要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方向一致,注重与本地的产业互补相结合

承接地要设立一定的承接转移“准入门槛”,坚持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有利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产业的互补性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基本原则,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引资”到“引技”再到“引智”、“引制”转变,注重转移产业落户后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金融、财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完善差别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会商机制

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制定应以省部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为主,兼顾各地级市州的实际情况,赋予地级市州相应的权责;并充分协调金融、财税、产业等主管部门,建立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会商研究机制,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协同效应,在发展中解决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增加产业转移的金融制度供给,探索有效利用社会资本途径

以诱导性金融制度供给方式为主,政府强制性供给为辅,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相关具有明确服务对象及目的的金融机构。如可成立阶段性的省级开发性金融机构,专司对全省产业转移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的投资,在完成相关目的后即可撤销;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业,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园区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基金、联合担保基金、产业链企业联保机制等,对现有机构进行一定的重组和改造,提高民间资本进入效能。

4.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转移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各企业主管部门、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建立良好银企关系。政府要重视建立为转移企业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补充企业信用的不足,分担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和土地的管理,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维护资产安全。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中介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加强对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规范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曾省晖.产业转移与承接:金融业如何作为――赣州案例[J].金融与经济,2008(2).

[2]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

篇3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to the fast lan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e growing construction of the increasing size of som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e often plagued b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way from the increasingly tight supply of funds anemia is not only serious problems with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can not be ignored, it causes a lot of arrears of wages of workers and retirees,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ust practice starting seriousl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introduction of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building enterprise fund oper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terprises; funds; operation; factor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资金的流动贯穿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资本经营属于外部交易型的资本战略扩张。企业资本经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吸收外来资本进行有效的投资、兼并、收购和重组,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运作。

1、企业资金运作的思考

对于企业,资金运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同样资金和资产,有的企业经过运作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意日益火红,而有的企业走向倒闭之路,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没有搞好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涉及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风险投资、并购重组、引进外资、基金、期货等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发展必须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企业在资金运作中必须有新的发展,自视其高“空手套白狼”者根本不是在搞资金运作,其最终结果不是丰厚的回报而是法律的严惩。资金的投入,其目标就是资本增资,进而使股东财富最大化。那种重投入轻产出,重产值轻利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运作。研究资金运作,让有限的资金创造尽可能大的效益。

2、建筑企业的资金特点

由于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行业利润率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资金的科学筹集和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

建筑行业具有单个项目造价高,资金划拨频繁,单笔资金数额比较大的特点。企业内部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分散占用资金,多头开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是容易引起资金分散,单个账户的资金存量小,使集团总部管理资金的链条拉长,削弱集团总部对资金的管理力度。相当一部分的工程项目出于各种需要必须按项目设立专户,专款专用,造成资金闲置和沉淀。二是由于不能有效、及时地调度资金,造成一方面企业账面反映资金充裕,但实际却无资金可以调动,并且银行贷款规模巨大的怪现象,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约束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不利于企业总部对各下级法人和非法人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如果下属单位特别是非法人单位财权过于放大,就会削弱企业总部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就增大。

3、建筑企业资本运作的困境

3.1行业竞争激烈中标难

从经营情况来看,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净利率更是低得惊人。2007年大部分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在2%~3%,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净利率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因生产任务不足被迫放弃施工的状况,从而导致企业不顾一切地低价竞标、盲目而不计后果地垫资承包等。

除此之外,一些投资方把施工单位材料供应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投资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主要材料(往往是有钱可赚的材料)由投资方自己供应,或由投资方指定供货商供应。这样,施工企业就没有什么利润可赚,利润微乎其微。

3.2资金周转困难重重

资金周转困难体现在垫资施工经营难、工程竣工撤场难等方面。一些建设单位利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有利时机,要求施工企业垫资建设。施工企业部分或全额垫资进行工程建设,一方面造成了自身资金紧张,再无流动资金承包其他工程;另一方面,这类建设单位往往不能按时划拨资金,甚至故意拖延结算时间。施工企业垫资建设了工程,却拿不到工程款,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另外,巨额应收账款造成企业现金流量紧张,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有些企业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过日子,而贷款利息又不断升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3管理不善陷入资金困境

从一些施工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来看,建筑行业资金使用率低,亏损额较大。许多建筑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设备、材料靠拉关系、搞回扣等不正之风,造成材料价格偏高。有的经营者为了升职或连任,忽视企业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急功近利,开支无计划,导致企业资金日趋紧张,无法摆脱资金匮乏的困境。

4、影响企业资金运作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资金运作的主要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 影响企业资金运作的内部因素

(1)风险大小。投资风险越大要求的投资报酬率越高,投资风险还能获得风险报酬。该不该冒险投资?那就要看风险有多大,投资报酬有多高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2)科技含量。高科技产品领导社会的新潮流,高科技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科技含量越高,投资报酬越高,资本增值越多。反之,资本增值减小。

(3)管理水平。国家管理企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体系正在发育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管理方法要变革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企业管理资产,运用资产,创造效益的能力,管理水平高,资本运作中效率高,获利能力强,资本增值多。

(4)员工素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它将取决于人类智能的开发。以人为本,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应以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为核心,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因人力资本的投入带来投资的高回报,企业的劳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创造的效益越大,资本增值也越多。

2. 影响企业资金运作的外部因素

(1)产业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制约性。作为明智的投资者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领域,如高科技、能源、基础设施、环保等产业领域。

(2)市场供求。市场是检验资金运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供求,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卖方市场,即使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扩大,仍能保持较大增值空间。

(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企业筹集,融通资金的场所,资本市场越发达,越完善,企业越容易筹集到经营所需资金,企业经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引进外资等在资本市场上融通而获取投资回报。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因此我们进行资金运作时,要把各种因素综合加以考虑,全面分析,找出最佳资本结构,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5、缓解建筑企业资金困境的对策建议

5.1严格抓好建筑企业的资金运转

资金象“血液”在施工企业流动,“血液”充足经营茂盛,“血液”不足,生意枯竭。在资金运转中要把握住每一环节使其畅通无阻,首先要克服重产值、轻资金管理的倾向,我们认为应该是:

(1)反对垫付资金上工程项目。目前在施工企业中施工企业付息贷款,为建设单位上工程项目的现象较普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政治任务”企业迫于压力,非上不可;另一种是施工企业为争取大项目、名誉工程,承诺垫款施工缺血项目。长此下去,必然产生“骑虎难下”,停停干干式的“胡子工程”,造成经济和资金运转中的损失,影响社会效益。

(2)要组织好“预收工程款”活动。首先抓好建设单位资金落实及信息重要一环,努力争取落实开工前的备料资金,一般应以达到预收工程造价的10%左右,使施工企业资金得以运转。

(3)按月,按进度及时收取工程进度款。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工程开工以后施工现场完成的产值,按月收取工程进度款。完成的产值要实,要取得甲方代表签证,收取工程进度款,应当看成是资金管理的中枢,坚持一户不漏,一个月不拖的原则。对外以合同法,对内以制度约束,否则就会影响资金流动。一般做法是:凡进度款不到位的,随时向建设单位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否则施工企业必须以正式的函件发出“因资金不足,停工通知书”,以合同法制度制约,保证资金到位,免受损失。

(4)建立施工企业内部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提倡谁的资金谁用,反对混用,企业的法人应当“以身作则”否则会流于形式。机动资金搞“有偿服务”,项目资金应建立内部银行,专户存取,支持正常流通,防止资金梗塞。

(5)工程的工期、速度是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动力。早投入,早产出,不仅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泉,也是资金输血的最大的动力。一般的作法是:在具备施工条件的前提下,企业领导者要配备好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精干的施工队伍,实施昼夜不停的施工,但必须

保证一次成优,安全生产,早竣工,也要早结算,防止结算扯皮,无期的拖欠。注意坚持两条:第一不结算、不付款、不交工程。第二以“合同法”诉讼。

(6)搞好联营企业,配套经营,使资金管理增加新的血液。一个工程项目决不是一家施工企业可以完成的,只是一个承包商而已。如工程用料,要材料商配合,大型设备要机械租赁商配合,装修工程要装饰企业配合,劳动力要建筑队伍配合,缺谁也不行。作为工程配合的实体,都存在资金往来关系,可做的工作很多,潜力也很大,怎样吸取新的资金血液,一般的作法是:①绝对不搞预付资金;②以完成产值为依据分期支付。

5.2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

由于资金分散管理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不是高度的集权管理,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集权与放权,只是对企业大的资金管理方向进行集权,如对融资,对外投资,资金的调配、下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的任命等进行集权,而对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拨付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权。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盘活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资金统筹后,可调剂一部分资金作为内部信贷资金,减少银行贷款规模,减少银行利息支出。

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集团对属下公司资金的调配权,二是集团总部直接任命下属企业财务负责人,三是统筹下属企业的筹融资,四是加强资金的流转与监控。

(1)确立对企业的资金调配权

建立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未能有条件建立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同样起到结算中心的效果:为了掌握集团的资金流向和资金状况,可要求下属企业每天上报资金存量和收支情况。这样也同样起到及时掌握整个集团资金流向和情况。规定集团对下属企业具有资金调配权。集团可以根据经营需要,从下属子公司调配资金,调盈补缺,平衡整个集团的资金需要,将盈余的资金借给资金紧缺的企业,但并不干涉子公司正常的资金流动,这样,不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降低了整个集团的对银行的刚性负债,降低了财务费用,提高了集团的经营效益。

这个调配权也适用于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笔者所在集团属下一公司分公司众多,原来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的模式是:将原来各分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项目收款直接划到各分公司,由各分公司直接支配,造成资金大量沉淀在基层,整个公司帐面看起来资金非常充裕,是银行借款的数倍,改革后,资金集中在公司总部支付,各项目的收款不再划拨到各下属各分公司,资金紧张的局面立即缓解,不仅归还了全部银行借款,还有充裕的资金行其他项目的投资。

(2)确立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权

下属企业的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由集团直接任命,财务总监参与对下属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任命的财务负责人既对集团总部负责,向集团总部汇报工作,又对经营者负责,行使企业内部会计职能。该项制度的实行,使集团能全程了解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时了解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确保企业内部统一财务政策的有效运行,有利于资金管理和运用。

(3)加强对企业融资的统一管理

对于银行的授信,如果单个法人企业单兵作战,独立向银行申请授信,由于单个企业融资规模小,带给银行的效益也相对小,议价能力也将大大降低,甚至难以获得授信。特别是建筑行业企业,每个中标项目必须开立保函,银行收取的保函保证金多的达保函金额的30%,少的也要10%,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如按最低10%算,按笔者所在集团开立保函量算,所占用的保证金也要过亿之巨。统一由集团申请授信后,由于向银行申请的额度巨大,与银行议价的能力也迅速增强,全集团在各银行的保证金通过几年的调整,全都降为免保函保证金,并且规模小的企业也搭上集团的顺风车,获得了所需的授信额度。

(4)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监控

加强资金流转的跟踪与监控,提高资金安全性。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将经营风险的控制前置,施工企业从参与项目投标就要进行风险评估,要对项目业主的履约能力,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业主履约风险低,项目资金来源有保证的优质项目才参与竞标,对业主履约能力差,项目资金来源不确定的项目坚决不参与投标,从承接工程项目前就把好风险关。承接项目后要监控好资金收付两个环节:一是收款环节。要确保收款的及时性,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付款时间及额度进行资金结算,防止甲方拖欠工程款。二是资金的支付环节。如果项目有分包,分包合同的款项支付条款尽量与总包合同挂钩,分包部分的工程款支付进度不得超过与甲方的收款进度,并规定如总包方如不能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那分包合同的工程款支付也相应顺延,预防变相垫资。

对于借支的款项,制定详细的借款规定,借支的款项要在审批表写明归还借款日期,过了规定日期未还款要进行催收,催收没正当理由仍不还的要向所在部门发通知书甚至告知纪检部门。

良好的资金筹集和管理,可以大幅减少企业的银行刚性负债,大幅增加企业的可调动的资金,以及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率,促使企业财务状况趋向良性发展,报表指标优良,银行对企业的评级不断提高。这又提升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评级的提高也提升了企业在投标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6、实证分析建筑企业的资本运作

以上市公司中国铁建资本运作的优缺点为例,进一步分析我国建筑企业资本运作的操作方法和关键环节。中国铁建是中国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2006年、2007年连续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银企联合改善融资状况

中国铁建2008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中国铁建持有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的前10名均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总计21.33亿股,占总股数的26.67%.银企联合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担保、结算、咨询等服务增强企业在投标中的竞争力,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多元化战略

中国铁建以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为核心业务,同时经营工业制造业务,并积极拓展房地产开发和物流等业务。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较2006年增长11.99%,净利润较2006年增长110.24%,新签合同额合计达2869.99亿元。截至2007年末,未完工合同额合计3234.29亿元。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铁建实施了多元化战略。在2007年新签合同中,工业制造合同及其他业务合同涉及的资金合计17690.73亿元,占总合同额的6.16%.中国铁建的工业制造业务包括设计、研发、生产、保养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和铁路轨道系统零部件等。中国铁建在多元化战略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3.一体化战略

除多元化战略之外,中国铁建还采用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尤其是前向一体化战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充分享受来自建材市场的高利润回报,规避业主强供原材料造成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运作理念的同时,要注重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示,解决资本运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策略如下:

1.银企联盟战略

缺少资金和融资能力弱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建筑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因素。 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建立银企联盟,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的发展道路,推进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金融资本支持承包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依托金融机构在国内外的融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借助于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担保、结算、咨询等服务,建筑企业可以增强自身在投标中的竞争力,增大夺标的概率,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2.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对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和业务,沿其经营链条的纵向和横向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大发展。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避免业务单一风险而进入其他产业的战略。建筑企业按照多元化战略应承接多种形式的对外承包工程,从目前的单一服务型企业,发展为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有相当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承包工程企业。

3.资本结构重组

闲置资产不仅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金,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所以在进行闲置资产盘活的过程中,要抛弃出售国有企业的资产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观念。

资本流动要求摆脱所有制的束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流动和重组。大型建筑企业优化股本结构,应重点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必须在合法可行的基础上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浩明,张翼.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俊远.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付敏.浅析提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的途径[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7(03).

[4]曹晓玲.浅议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J].经济视角,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