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篇1

一、“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运作方式及特点

运作方式:“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是一个不设围墙、不钉门坎的面向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纯公益心理服务基地。我们本着“去标签化”的思路,心理求助者混迹在普通人群中,随来随去,可参与、可旁观,不必带着思想包袱,尽可放下费用之忧。所以,该巷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心理义诊的“跳蚤市场”,北湖边上的“心理角”。

二、咨询活动的主要方式

A、广场咨询模式——心理“逢六逢”。

1、专家讲座。每周六上午,我们组织专家就青少年早恋、网瘾、厌学、自闭等问题在广场进行演讲,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台下观看演讲的以附近的市民居多,他们可以边晨练、边聊天、边听讲座,所以特意前来的青少年家长或者青少年可以混迹在普通人群中参加这种开放式的讲座。

2、心理倾询。在专家讲座的同时,青少年家长可以带着各自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困惑和经验,进行家长之间的自发性互动交流。同为人父母,忧喜更相知。所以,家长之间的倾诉与交流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B、援助中心咨询模式

1、绿色心门咨询。青少年或者家长有心理方面的烦恼和压力还可以走进心理援助中心和我们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或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倾诉,直到来访者心理烦恼和压力消减为止。

2、热线咨询——12355心理咨询热线。除了面对面的见面式咨询外,如果青少年或家长鉴于隐私等各种原因不方便和我们的志愿者见面,我们在心理援助中心还开通了12355心理热线咨询,以悄悄话谈的方式,为家长及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及建议,难点问题由红铃铛志愿者联系专家进行咨询、解答。

C、专家咨询模式

绿色心门咨询和12355热线咨询只能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果经过我们志愿者和咨询师的前期筛选认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其心理状况达到一定程度,中心将派出心理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D、合作单位服务模式

如果经过心理专家诊断,认为求助者需要进行更为专业的心理康复,我们将建议求助者前往中心的合作单位接受专业服务。

E、广场咨询模式和援助中心咨询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咨询服务的“神秘”与“门坎”,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探索了一条心理咨询如何“去标签化”的新方式。因而“红铃铛”心理小巷的服务活动具有显著的“宽容性”与“互动性”。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红铃铛哥哥(姐姐)                  红铃铛姐姐(哥哥)

困惑家长、青少年                  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红铃铛姐姐(哥哥)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有困惑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有经验家长、青少年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有困惑的家长、青少年

红铃铛哥哥(姐姐)                  有经验的家长、青少年

三、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人力资源构成

该中心人力资源构成包括: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和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

1、红铃铛心理援助志愿者、红铃铛心理援助咨询师、红铃铛心理援助专家全部由招募产生。目前,中心共有心理援助志愿者120人,有资质的心理援助咨询师60人,心理援助专家20人。

2、心理援助中心专职社工由中心招聘,每月支付一定的工作经费。

四、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传播平台

1、报刊专栏。我们正在与南昌晚报进行商讨开辟“红铃铛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专栏,定期心理援助中心活动消息和心理“逢六逢”讲座主题,便于市民知晓各项活动。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17-0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m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二、加强德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对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在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敢于正视,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夸大,出现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是很正常的事,不要讳疾忌医。出了问题就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寻求帮助。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把培养学生乐观向上,顽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学教师、心理医生的事,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往里填塞更多的知识。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心灵不快乐的人,不管有多少钱,一生都注定是贫穷的。”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授业”,还要学会布撒“爱”的阳光到学生的心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我们教的是语文还是数学,自始至终都应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不偏颇、不歧视,一言一行,把握分寸,真正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有尊严的个体去尊重和平等对待,耳熏目染,使学生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爱和尊重:爱同学、爱老师、爱家人———由小爱而成大爱,最终成为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人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篇5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简述。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关注起步相对较晚,对其概念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单亲家庭的概念均包含以下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的年龄有一定限制;子女的婚姻状况属于未婚,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现阶段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单亲家庭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其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青少年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侧重与离婚家庭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方式过于系统,虽然具有很多实证性的案例,但缺乏数据统计基础。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客观性,往往是对单亲家庭教养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所产生的优势或者正面因素缺乏调查。虽然,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单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较为常见的有:抑郁症;孤独、焦虑、冲动、自责等等,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身体与心理发展缺乏平衡的现象,而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打击比较大,这也就容易对其造成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有意识的对焦虑、痛苦的事情进行回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同时,这种反应长时间的保持,会逐渐超过青少年对自身的控制效果,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生理与心理的各项指标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情感调节能力,除非是他人对其家庭进行侮辱。由此可见不能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否定,也不能一昧的以家庭因素为理由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解释。

三、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就是亲子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良的亲子互动可以让青少年产生自闭倾向;亲子之间缺乏往来,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所以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也会降低孩子对其的依赖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严格或者过于宽容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孩子,抑制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冲突对孩子所产生的压力,简单的说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会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与方式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事情强行干涉,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责怪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等等,都会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的现象。此外,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也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产生自我中心、任性、自大等问题,这都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教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与普通家庭来讲偏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单亲家庭亲少年,心理素质较好,各方面指标也相对较高,这与单亲父母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那就是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

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

篇6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1)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4)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档

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2.收集

(1)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

(2)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

3.整理

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4.保管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5.利用

(1)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3)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学校要重视动态心理档案的建设,例如每年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或学生干部及时反馈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等。同时,学校应将学生心理档案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检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有效性等。

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决定着学生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心理施测和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还担负着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任务。[4]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教育学和档案学),而是来源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机构,如学生心理研究所。整体来看,学生心理档案队伍建设专业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队伍的建设:可以实行档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心理测量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培训形式,如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与档案学培训班、座谈会、或选拔部分人员走出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专门机构、规定从事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规范档案管理(主要内容、类别、基本格式、建立时间、方式、实施程序)、严格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学生查询自己心理测试结果的条件与程序等。

4.引入技术软件

篇7

“像今天这样的情景已有一段时间了,春节过后,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李新阁对记者说。

李新阁,海景咨询中心的创始人,从事心理咨询已经有多年,是新疆颇有知名度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业是苦行僧

“李老师,我绝望了,不想活了,现在我手上就攥着一瓶安眠药……”大年三十的晚上,李新阁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是从乌鲁木齐市12355热线转过来的,他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通过跟对方的交流,他了解到打电话的这个人是一个对生活绝望想要自杀的人,他同这个人交流了很久,在他的劝说下对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表示第二天继续跟李新阁交流。这一夜李新阁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大年初一,他又接到了这个要自杀人的电话,“我们又交流了很久,最终她彻底地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李新阁欣慰地说。

像这样的电话和咨询最近一两年开始多起来,以前是很少的。现在我们中心每天接待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很多。

海景咨询中心在乌鲁木齐成立并很快发展起来,倾注了该中心创始人李新阁的大量心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我有一些同学认为我搞心理咨询是纯粹骗钱的。”李新阁有些苦笑地说,“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人都不认可自己的心理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自己都是健康的。”

从2004年开始成立海景咨询中心,李新阁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了。“我最早不是从事心理咨询这样一个专业的,但是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专业。”李新阁从1992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从事的工作很多,他先后在机关、银行、石油等系统工作过。后来自己干脆下海,在商海中让他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意识到现在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周围人怀疑的目光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按照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苦行僧”,没有人来进行咨询,咨询中心始终是赔钱的,但是为了运转,只能硬撑下去。

“对于心理健康,也就是近几年开始有人在关注。”李新阁说,“海景咨询中心的发展基本上记录了新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我也做好了做新疆心理咨询业苦行僧的思想准备。”

另据了解,目前新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严重失衡,乌鲁木齐发展还可以,但是各个地州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地方甚至找个咨询师都比较困难,而且很多人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作一种疾病来治疗,这就是且前新疆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万金油”

不相信心理咨询的作用是一种现象,但是放大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又是另外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心理咨询师不是‘万金油’,心理的康复关键看当事人生活的环境。”李新阁说。

他例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孩子的家长来到海景咨询中心说,给你们中心10万块钱,你把我的孩子教育好,让他好好学习。

我直接告诉他:“我们做不到,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有很多人问我成功的案例,我就告诉他们心理咨询成功的标准是这个人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发生了变化,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变化。”

2007年秋天,李新阁接待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张晓(化名),哈密地区的一个中学生,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海景咨询中心,李新阁接待了张晓母子俩。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张晓跟着母亲生活,家庭环境还算优越,母亲也一直未婚,张晓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并且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染上了很多恶习,从来不跟母亲交流,说不上几句话就跟母亲顶嘴,然后紧闭自己的房门。“在跟张晓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跟外人交流,但是从谈话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孩子很善良。”李新阁对前来咨询的张晓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单亲家庭,没有父亲的环境,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植入到张晓的心灵中,母亲忙于工作,对他关心不够。“他的内心是渴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

“因为张晓性格内向,很多的事情没有说出来,有很多内心压抑的东西没有释放出来,在这样情况下,我建议他参加我们组织的青少年辅导训练营。”李新阁回忆着给这个孩子辅导的点点滴滴。在训练营训练的一周内,辅导老师跟张晓频繁的沟通,在训练营结束训练的那天,张晓哭了很长时间,把自己内心压抑的东西完全释放出来了,并且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在妈妈来接他的时候,张晓主动地拥抱了母亲。

“这样的一个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可塑性,同时我们也跟张晓的母亲说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不是‘万金油’,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努力。”李新阁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改变了很多,通过后面的反馈,孩子现在表现得很好,我认为这个案例是成功的。”

心理疾患,防于未然

2006年9月,海景心理咨询中心同乌鲁木齐市团委联合成立了“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同年10月,又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发起成立了“兵团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两个中心的成立,使海景心理咨询越来越关注新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公益性机构的成立宗旨就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他们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拓展团队训练、开设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各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服务。

“这个发展中心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健康问题,而且我们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公益性的。”李新阁对记者说,“自从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院校开设公益性讲座及心理咨询服务共计300余场次,受众达5万人次。”

最近各大媒体报道了英国13岁少年做父亲的新闻,这一事件惊动了英国的首相,也成了很多人荼余饭后的谈资,一场关于青少年“早恋”,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讨论迎面扑来。

篇8

因此,本文通过对四大体育期刊2013年-2015年中对于儿童青少年研究文章占年总发行文章的比例,以及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心理研究,生理研究、运动训练研究占儿童青少年研究总数的比例进行逐年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当代我国体育对儿童青少年研究的侧重及缺失,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心理 生理 运动训练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心理、生理、社会特征变化大、不成熟。体育运动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加速社会化过程由重要作用。因此,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类目,其一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其二是儿童青少年的生理,最后是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训练。本篇文章也是针对儿童青少年中这三个问题分别进行分类分析,从而找出当前研究儿童青少年的侧重点以及对儿童青少年研究某方面的缺失是本片文章的重点。

一、研究对象

2013-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015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015年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015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分析

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这一项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每年有关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占所有文章总数的5.4%左右,这个数字相较于总数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通过对这四大期刊进行逐年的对比之后我们发现,除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以外,其余三大期刊有关于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数量都在逐年攀升,其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有较为明显的攀升。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有关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在经历过2014年的低谷后,在2015年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攀升。

(二)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这一项的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对心理的研究总体起伏不大,在2014年相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后,在2015年保持了同等的发行数量,对生理的研究有增长趋势,而且这种增长趋势较为明显,2014年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两篇,2015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4篇,有着逐年递增的趋势,对运动训练研究就与之相反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情况,并且减幅也较大。

(三)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分析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一项的分析后,我们发现,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三年四大期刊的平均发表数量来说,数量从多到少,排名依次为生理、运动训练、生理。其中运动训练与生理较为接近,而将心理与运动训练和将心理与生理对比,其中的数差较为明显。

三、结论

通过整篇文章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结果以及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三项研究调查后,我们发现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研究年发行总数占年总发行量的比重这一研究后,我们发现相较于其余的体育研究项目,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也侧面反映出当今体育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缺失。

其原因可能为,我国将体育按传统分类法将其分为两类:全民体育、金牌体育。而儿童青少年在学校中或学校外所参与的体育活动按分类方式被归类为全民体育中。全民体育是以自愿参与为主,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的体育形态,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所处的学校中因对体育在学校所有课程中处于不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常因繁重的课业而被学校及家长掩盖,甚至忽略。这种观念深刻影响着体育学者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的判断,因此,这是影响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近两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的普遍下降,引起了多方的重视,这也可能是近两年对其研究逐渐增多的原因。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的统计这一项研究后,我们发现,对于儿童青少年生理的研究有着逐年攀升的趋势,对于儿童运动训练有着下降的趋势,而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比较稳定。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近几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正在逐渐下降,研究学者针对于如何提高儿童体质这一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集中,这可能是探索儿童青少年在生理水平及如何提高其生理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原因。

通过对四大期刊三年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生理、运动训练总数的平均值这一项分析,我们发现,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缺失跟学校体育对体育成绩的关注有所关联,运动训练及运动生理从探寻儿童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的生理因素出发,探寻如何运用合理的运动手段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质。这样就造成了对其心理方面研究的缺失。

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篇10

健康、阳光、乐观、向上――每个孩子的“成长”标准都是相同的;而“成才”的标准却大不一样:成为一个原子能专家是“才”,成为一个优秀的木匠也是“才”。优异的分数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家长们更应注重孩子是否拥有同样优秀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陈教授认为,青春期最重要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孩子对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而一个懂爱、会爱的孩子,会有更长远、全面的发展。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学习爱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学好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