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一直是学校,社会永恒的话题。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能力,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能给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做出多大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位普通工作者――辅导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培养、教育高职学生?我把心理健康问题放在首位。现把平时工作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分享。
一、高职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衣食住行不再是大多学生的问题了,更多的是情感、网络等方面给大学生造成的的困惑与烦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按内容分:人际关系问题(寝室关系、交友、亲子关系、恋爱情感等),学业问题(厌学、学习压力等),自我发展(职业选择、性格改善等),性问题(同性恋、性越轨等),需要心理治疗的问题(厌食症、抑郁症等),痴迷网络。
按内在根源分:适应能力差,自卑感,生活无意义感。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
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但需要诚恳,而且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品质和情趣,或者说,更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了他们与同学之间兴趣、爱好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发生冲突。而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孤僻而导致学习成绩差、不自信、不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从而导致厌学、厌世等等心理疾病。由于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和学生的关系良好,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里就会容易的发现一些心理问题方面的表现。综合起来有以下方面一些表现:
人际关系问题:
(1) 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除了自己,别人都斤斤计较。。。
(2) 社交障碍――走到不熟悉的老师办公室门前,停留了几分钟,最终还是没敢进去。。。
(3) 异性关系――不爱他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很是痛苦。。。
(4) 不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我有马加爵心理。。。
特点:性格孤僻,不合群,脾气暴躁。
学业问题:
(1) 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因为没有考好,来到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2) 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要求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3) 不知道自习时间如何安排?
特点:打不起精神,没有学习的动力,自暴自弃。
自我发展问题:
(1)家里没有关系找不到好的工作。。。
(2)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
(3)专业学得不好,没有单位看得起我。。。
特点:忧郁,怨言多余行动,看不惯优秀的同学。
恋爱问题
(1) 不敢说爱---暗恋
(2) 失恋以后---我居然被他甩了。。。
(3) 我怕说了,她讨厌我。。。
特点:失眠,没有心思学习,发呆。
抑郁的核心症状:
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
特点:昼重夜轻。
三、高职学生心理疾病高危人群与常见的基本线索
心理学上把健康的人归纳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一个和谐的人,身心统一的人。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却是:离奇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面对如此多的心理问题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有针对性的去关注、关心这些学生?现将高职学生高危人群归纳如下:
(1) 工作难找;
(2) 感情困扰(失恋);
(3) 学业困难;
(4) 人际交往困难(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每个班关注比较“个别”的几个;
(5) 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差;
(6) 突遇重大打击。
常见的基本线索:
(1)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2)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3) 最近周围有人自杀,尤其是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有其它缺失,如父母离婚;
(4) 流露出绝望、无助,对内外感到气愤;
(5)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尤其要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认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比如: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对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
(2) 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比如:开展专题讲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绪”;针对许多大学生对人缺少信任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以消除错误观念;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在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也应将团体咨询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团体咨询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如怎样面对学习压力,如何调试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个别咨询辅导则着重学生个人,发展自我,促进其人格发展。
如此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它?如何去给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是我们每一个辅导员不容置疑的责任。首先,找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第一任务,要找出这些同学,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听其言,观其行”。再进行归类(找出什么类型的学生是应该及时辅导,什么类型的学生是长期辅导的过程。)最后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必须让学生信任你,把你当成哥们、朋友而不是长辈、老师。还应该注意谈话的方式、方法。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在经过自己认真辅导之后还不能解决问题的,再与同事,朋友探讨有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辅导。经过反复的工作还是无济于事,就可以请专业方面的老师、专家帮忙。
结束语
总的来说,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问题,需要心理学专家和各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潜心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与学生交流的技巧。最终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
[3]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特殊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资料显示,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一)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挫折问题
大学的生活环境不同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变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大学以前他们生活上由父母悉心照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大学以后日常生活需要自理,这对于那些习惯了依赖家庭和父母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别的同学可以轻松应对的生活问题,对他们却是个难题,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和挫折心理。另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的过于理想化,认为大学是个完全自由的世界,可以毫无束缚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他们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因而产生极度的失落感,这导致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学习上产生的心理困扰问题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时期无论是学习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时期学习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中学的课程仅有少数几门,而大学里需要学习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知识量相对较大;中学的学习基本上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而大学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刚入学时还保持这高中学习的“惯性”,课本知识等着老师去讲解,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结果由于自己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多知识被落下,造成后期学习困难,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学里身边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语言、习俗、生活习惯难免会存在差异。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看待这些差异,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而别人做的都是不合理的,逐渐与周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自己也由于不能融入到周围同学当中,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大学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如果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同学,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危机,这样会引起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问题。
(四)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心理
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以后,发现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感觉大学生活空虚、无聊,这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大学生往往都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考上大学,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有的同学觉得考上大学后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完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中学时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到了大学总该好好“玩玩”了,于是再也没有了努力的动力。其实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尽早的规划未来,以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可是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不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日复一日,面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逐渐产生了焦虑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令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心理咨询,慢慢的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及时排解内心矛盾与冲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及时解开心结,尽快适应外界环境。此外学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干预,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科教学之中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离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相互沟通和互帮互助,进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式多样的文体和学术活动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挥个性,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传授知识,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知识内在的吸引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避免因学习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烦恼与困惑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或者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到自身,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1]。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
一、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探析
1.环境的改变。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譬如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把大学描绘得特别美好,但当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学时是尖子生的学生,上大学时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面临着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他们就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
2.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部分大学生因学业也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因种种原因,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造成上课睡觉、抄作业,甚至经常逃课等不良现象;二是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如学生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有被留级、退学的危险),教学进度快,如果仍按中学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三是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识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有些大学生看到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自我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2]。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学就意味着需要过集体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学生以前从没住过校,没集体生活的经历,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进入大学,同寝室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动少,且家庭对其教育不当也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以自我为中心。交际困难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封闭、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5.恋爱问题引发的情感困扰。
恋爱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业择业困难造成的心理焦虑。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数以百万计,如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达63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人数众多,就业择业竞争太激烈。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找工作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一些帮助。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在引进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同时,也鼓励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再次,要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
2.从学生一进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及对心理危机的早干预。同时,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常实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课程需要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年级不同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教育。四是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彼此支持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4]。
6.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教育他们既正确认识自己,又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7.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陷入困惑、烦恼和痛苦之中。因此,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极其重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使爱情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历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正确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高校应不断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调适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中图分类号 ]G 44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43-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迅速发展,高职学生日益增多。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心理问题。如何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教育疏导,实现对高职院校特殊心理学生的正确引导,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特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成绩差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高职特殊心理学生一部分是由学习成绩差所引起的。他们在来高职学校之前已经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在学业上获得过成就感。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早就被老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看不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导致遇到问题不与人交流,容易走极端的个性。
2.由于高考失利产生的应激特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中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发挥失常才读高职的,他们往往沮丧、焦虑,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一方面又想再次证明自己。往往在入学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引发特殊心理问题。
3.由于家庭问题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贫困生,这些学生存在基本生活困难。进入高职学校后要缴纳一定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特殊心理问题。另外,高职学生中有部分是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或孤儿,这些学生往往心灵上存在某些缺陷。这些学生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言行偏激等特殊心理问题。
4.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现在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是90后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优越,没有与同龄人生活的经历。进入高职学校以后,一般都是几个人共住一间宿舍,朝夕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较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成长。
5.由于青春期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但心理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想承担责任,但由于人生经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极易因为恋爱、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产生特殊心理问题。
6.由于健康原因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还有极少数生理残缺的学生、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学生。生理残缺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患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遭受了一些刺激,容易做出有异于常人的举动。这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特殊群体。
二、高职学生特殊心理的应对措施
1.由于成绩差产生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教师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交流,用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对待他们。让他们明白大学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一切都有可能被改变。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了解自己的潜力,发挥自身的特长。要适时找出典型事例激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他们也同样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鼓励他们自信、自强、自尊,走向社会,走向成功。
同时,更要注意发现这些身上的“闪光点”。一旦他们思想上有了转变,工作中有了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由于高考失利产生的应激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可以利用班会的机会告诉他们:高职学校也有优秀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对于专业学习,要鼓励他们,大学进来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要有学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己,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我,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由于家庭问题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情况,正视困难,并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毕业之后改变自己家庭的现状。贫困并不是自己犯的错,而是上天给与的催人更加奋进的礼物。
对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家庭的学生,要用亲情以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学生。对性情孤僻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帮助他们从失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4.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应多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班级活动和宿舍活动等,争取利用几次活动的机会让同学们加强沟通、互相了解。在活动中设置一些小游戏、小心理测试和小故事,让同学们学会互相关心、互相谦让、互相包容,在活动中消除隔阂、破除矛盾。若是矛盾特别激化,可以在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开诚布公的聊天,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多关注这些不适应集体生活的同学的反应,关注他们特殊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回到正常人际交往的轨道上来。
5.由于青春期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他们的看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引导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感情观要明确指出,利用看励志电影、书籍的机会引导他们,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于感情问题,不能太加以干涉,又不能放手不管,而是做好异往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工作,树立榜样,尽量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促进学习和个人发展的轨道上来。
6.由于健康原因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由于健康原因产生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特殊群体。首先,对于生理残缺的学生,应做到一视同仁,让他们树立信心。并号召同学热情给予关心、帮助,并掌握好尺度。另外,若是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学生,一旦发现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安排其进行治疗,如果可以,应尽量办理休学手续。
高职学生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还有很多,有的是单一原因产生的,有的是几种原因交织产生的较复杂的特殊心理问题。只有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在发现问题时较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贾存廷.“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8).
眼球为人体面部重要器官,具有结构精细、复杂脆弱的特点,故对手术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让患者全面了解围手术期危害因素及护理对策,对维护患者手术期安全、确保手术质量,使之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极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眼科手术的危害因素及护理对策,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1病患的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由于眼科患者对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因而会出现应激反应,如术前焦虑、紧张、胸闷、心悸、夜晚失眠、白天血压升高,严重者还可发作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更有甚者甚至引起严重的精神障碍,致使家属放弃病人手术或使手术延期。术后患者由于疼痛和担心手术效果可出现心慌不适、心率加快、肠蠕动减慢、造成便秘等。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耐心解释患者的各种疑问,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各项信息,使患者明白自己所处症状,保持其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主动配合手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2缓解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紧张情绪,缔造身心健康的舒适环境。
眼病患者以老人、小儿居多,自身对环境干湿度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且由于心理上不如健康年轻人,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因此手术室保持舒适恒定的温湿度,尽量将眼科病房安排到朝阳的屋子里,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相对湿度在40%~60%为宜。同时创造悠闲舒适安逸的音乐环境,在围手术期间播放舒缓的轻音乐,避免噪音,保持室内安静,可使眼科手术患者缓解精神紧张情绪。研究表明音乐对于病人具有舒缓紧张情绪的积极作用。
3血糖变化及应对措施
手术期间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因而抑制糖元合成,促进糖原分解。患者会出现血糖升高,高渗性利尿、脱水,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甚至引起眼内感染。同时手术中往往忽略低血糖,低血糖可危及生命。低血糖多发生于禁食手术时间长或糖耐量较差及糖代谢功能紊乱的糖尿病者,故手术期间应加强血糖监测,应每30min监测血糖1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血压改变及其应对措施
眼科手术患者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均呈现兴奋状态,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更多的儿茶酚胺,同时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及心率明显高出正常范围。术中牵拉眼肌,神经反射可致血压下降,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早搏,严重者心跳骤停。
护理对策:术前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对高血压者术前应实行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平稳状态;对患有冠心病这一高危人群,术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备好急救药品以防意外发生;对高度紧
张,收缩压升高者,应给予药物如安定、心痛定等,以改善病患症状。
5眼心反射及应对措施
眼心反射为眼科手术严重危害因素,常发生于于斜视手术及视网膜等内眼手术,手术中压迫眼球或牵控眼肌致迷走神经兴奋而引起心率减慢,甚至可导致心脏骤停。
护理对策:术前了解患者病史,排除有过心动过缓等潜在危险因素。对高危者术中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测,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停止牵拉眼肌,解除压迫因素。
6球后出血及应对措施
球后浸润麻醉时如果针头不慎伤及球后血管,可使眼球逐渐突出,眼张力变强,眼睑不能闭合。此时护士应立即协助医生给予加压包扎或压迫眼球,必要时局部冷敷以紧急止血。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点观察心率变化,视患者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7角膜损伤及应对措施
全麻时眼瞬目反射消失,泪膜破裂,角膜得不到湿润和保护,同时物的作用可致眼轮匝肌松驰,眼睑不能完全闭全,造成角膜持续暴露,引发暴露性角膜炎。
护理对策:全麻手术时应注意对侧眼的防护,以防意外损伤,同时给予涂眼膏并用消毒纱布包盖,防止角膜干燥、预防角膜擦伤。
8眼内感染及应对措施
眼科手术的眼内感染主要以外源性感染为主,其可由手术室空气、器械、溶液、药物、一次性耗材及组织等污染所致。因此严格手术操作规程及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外源感染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步骤:手术器械和物品严格消毒,术中给予病人低流量氧气吸入,改善眼部血循环,促进术后切口的愈合,降低感染。糖尿病眼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减少眼内感染机会。术后注意用眼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严防眼内感染的发生。
9眼内出血及应对措施
玻璃体视网膜、青光眼、眼球穿通伤等内眼手术后,早期过早大运动量活动或有较明显的外力作用,如用力咳嗽、剧烈恶心呕吐等,易引起巩膜切口和视网膜切开过的静脉处的血栓脱落、融解、扩散至玻璃体腔,可导致手术后早期再出血。
应对措施:加强患者手术后饮食起居生活护理,看护患者术后早期少活动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食辛辣刺激性强及坚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眼球碰撞致眼内出血。
整体性护理是现阶段临床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指导患者对疾病认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实施后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6.8±2.9)岁;其中呼吸系统类疾病33例,内分泌系统类疾病15例,血液系统类疾病18例,消化系统类疾病54例。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现阶段我院内科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便在实施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宣教形式不恰当和宣教程序不恰当是目前医院内科健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我院出现的此类问题,建议规范护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程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现患者的自我护理。
1.3观察指标 在提出相关健康教育对策后予以实施,了解患者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对临床护理的投诉情况,综合性分析和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当数值P
2 结果
经对比分析可知,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我院内科在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宣传教育形式不恰当:在医院护理工作下的健康宣教过程中,许多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被编制成册发行,此类宣传方式没有针对性,不可满足不同病种和发病阶段的患者需求,宣教形式和宣教内容都缺乏针对性、个体性和创新性。②宣传教育程序不恰当:医院并未建立起完整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程序,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宣教标准。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态度,执行不够严格,使得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未能取得成效[1-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用以下对策:①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护理能力,注重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由于内科收治的大部分患者为慢性疾病,出院后均需长期遵医嘱服药,故健康教育工作需促进患者预后。医护人员在健康宣教过程中需引导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方式,以便预防疾病复发和相关并发症。②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因、病情和病程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措施,重点把握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侧重于疾病知识的讲解,通过该宣教工作可使患者全面认识疾病的起因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护理认知。
本文研究表明,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内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护理投诉率,可有效运用于医院的健康宣教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100例精神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4 a~71 a,平均(34.8±10.18) a;精神分裂症6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0例,抑郁状态5例,神经宫能症4例,老年期精神病4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6例(包括中专)、初中及以下48例、文盲11例。排除明显精神衰退者。
1.2 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有同一医师对被调查者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并当场收回调查表。对文盲和眼花者, 患者口述,调查者代为填写。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2)采用单项选择法调查患者现有精神病方面的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按每项累积人次计算百分比。(3)采用多项选择法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按每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 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略)
表1显示,21%~38%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33%~38%的患者了解部分知识。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 讲解、答问78%,推荐图书、手册、卡片51%,病友现身说法48%,观看幻灯板报、墙报45%。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介绍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93%,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76%,介绍住院须知38%,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85%,了解自身疾病的诊断及表现55%,了解口服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64%,了解心理、音乐工娱治疗的作用43%;了解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45%,了解精神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75%,了解睡眠障碍及应对措施64%,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57%,如何适应社会及调节不良心理36%,便秘应对措施55%,了解健康的概念38%,如何合理安排生活41%,了解吸烟及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分别为50%、37%,了解出院后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87%,掌握如何防止复发及复发的早期迹象57%,掌握生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36%,掌握复诊的时间及方法68%。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0%~28%的患者了解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对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及如何防止复发只有24%的患者了解。其原因有:(1)病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影响对信息的获得。(2)急性期病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影响对信息的接受。(3)部分病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低下,影响信息的储存。(4)少数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5)护士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或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还显示,多数患者希望介绍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85%的患者需求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其中以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睡眠障碍的应对措施为主。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患者需要护士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要求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从生物学角度关注患者和疾病,还要从患者的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角度考虑其健康,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
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其中护理人员面对面地给患者讲解和演示,可简捷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便于患者接受。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有效地、正确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改善其病态思维和异常行为,从而缩短病程,防止疾病复发。因为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此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减少疾病的复发。
总之,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但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护士相关知识缺乏、观念陈旧、认识偏差、护理文化缺乏力度;医院经济投入少;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等[2]。这需要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突破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融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与健康教育之中,注重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促进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39-01
一、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指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遭受辱骂、威胁或攻击,对其安全、幸福与健康造成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分心理暴力与身体暴力两种。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在我国发生频繁,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在2007年对326所医院做过调查,调查显示,326所医院中,遭受患者扰乱诊疗秩序的医院占73.5%,发生过打砸事件的医院占43.86%,医疗设施收到严重破坏的医院占35.58%,这一年内,共有113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打伤。香港大学也做过调查,调查发现,76%的护理人员曾遭受不同类型的暴力,包括辱骂、欺负、身体攻击、性骚扰。相较调查得来的数字,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急诊护理人员时常接触吸毒、酗酒患者、精神病人甚至犯罪分子,受暴力袭击的几率更大。有调查显示,广州市16所被纳入“120”救护系统的不同级别的医院急诊科的273名护理人员中,一年内遭受一次以上心理暴力的有240人,遭受两次以上心理暴力者189人,暴力形式多为辱骂。24人曾在工作中遭受性骚扰。工作场所暴力不仅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暴力发生后,护理人员必然会感到压力,工作积极性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也随之受到影响,这对急诊患者的抢救会产生消极作用,同时,也制约着医院对急诊人才的吸引力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应对暴力措施
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问题普遍存在,但多数医院都没有规范的、有效的应对措施,医护人员在遭受暴力后,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未出现重大伤害,往往在施害者口头道歉后便原谅对方,追求法律责任的事绝少发生,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组长了暴力的发生。由于缺乏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起制约作用的处理系统,面对不断发生的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医院显得束手无策,而急诊护理人员,对在自己身上发生或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或“宽宏大量”,或置若罔闻,一方面反映了暴力事件发生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护理人员缺乏医院与社会的支持。
暴力事件频发如何应对?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护理人员自身应对措施
1、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不仅仅为患者提供医疗上的帮助,还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理解和关爱患者。急诊护理人员一方面要不断钻研并提高业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提升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水平。许多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认识,对护理人员执业条件、自身职责权限、患者权限缺乏了解,急诊护士应当积极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与医院正当权利,同时使患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保证正常医疗秩序。
(二)医院的应对措施
1、对急诊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具体做法有九点。第一,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技能进行加强培训,规范护理人员言行,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二,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场所暴力有关知识培训,让护理人员对工作场所暴力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使护理人员能够识别暴力的前兆,拥有多种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措施;第三,制定教案,将暴力发生的常见情况拍成视频,让护理人员根据视频进行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锻炼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应对暴力的技巧。第四,对一天不同时段来医院的患者数量做调查,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量安排医务人员上班人数,避免出现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第五,对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加强培训,保证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杜绝安全隐患,建立维护患者利益就是维护自己利益的职业意识,不让工作出现漏洞;第六,打造同事间的支持系统,舒缓职业压力,一旦工作场所有暴力事件发生,支持系统中的同事会立即赶来现场,对施暴者进行疏导;第七,实行导师制度,为刚入职的新员工安排导师,让新员工能够在导师在指导下快速学习,快速成长;第八,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将事件具体情况上报,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
2、设置安全防范机构。在医院内部成立一个安全防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法律顾问、保安和心理医生等,帮助急诊护理人员对工作场所暴力进行预防和应对。
3、打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设置监控、报警系统,为医护人员设置专门通道与紧急出口,保证在暴力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撤离;为病患及病患家属提供舒适的候诊、接待、治疗环境,保证病患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在候诊过程中能保持愉悦的心情;门卫、保安需要限制探访者的数量,阻止动机不良的人员进入医院。
(三)政府及社会的应对措施
医疗场所是以救死扶伤为目的神圣场所,医疗环境的和谐,需要医护人员的付出和努力,也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帮助。避免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遭受暴力,政府部门应当针对医院暴力制定相关法规,使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媒体应当从爱护医务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正确导向,帮助医患关系和谐发展;通过政策和媒体的宣传,让群众能够理解、体谅医务工作者,让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潘红英,苏伟.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根系及应对[J].护理余康复,2008(5)
一、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认识误区问题是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两种认识误区,即“神话论”和“载体论”。具体而言,“神话论”是过分夸大国有企业文化的作用,从而将国有企业文化当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1],往往忽略了企业具有的长期融合以及居安思危的特点和自身历史性的发展规律;“载体论”恰恰相反,认为国有企业文化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附属品[2] [3]。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重了国有企业文化的政治意识色彩,造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形式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拘泥于形式,热衷于表面文章的工作,从而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了华丽辞藻[4]。形式化的问题直接造成国有企业文化真正内涵被严重忽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就根本无法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从而更加不可能让员工遵循国有企业文化的行为方式进行日常工作,自然而言就造成企业丧失了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功利化问题体现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只是注重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对自身价值追去错位,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现行的行政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获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置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于不顾[5]。
二、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当前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国际市场的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加大、广大消费者有了众多的选择余地等等。因此,如果不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提升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地位。
(二)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
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注重对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过程监控以及动态化的调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行为的控制力度,保障国有企业文化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保障其成为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一是要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到具体的经济工作中,保障企业文化内容立足于生产经营,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服务。二是要将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政治的形势,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政治倾向性,为国家和政治服务。在上述基础之上,需要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及实效性的基础上,促使企业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延续、被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习惯性及认识性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当前企业改革及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首先从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出发,然后对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今后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强.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0.15:158-159.
[2] 邹丽岩.国有企业改制清产核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19:216.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42-01
在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中,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疫苗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一些问题,致使免疫接种效果不佳,免疫抗体效价低,达不到保护标准,有的在免疫过程中造成应激反应致死,使防疫工作出现“畜主怕,防疫员难”的现象,给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疫苗的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不断提高疫苗的免疫效价和免疫质量及制定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现就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一探讨。
1免疫失败原因
1.1疫苗相互拮抗作用
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多,在一个动物身体上要注射几种疫苗,如猪要一次注射口蹄疫、猪瘟、蓝耳病3种疫苗,分期注射,由于工作量大,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注射多种疫苗,就会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抗体的相互拮抗,即使是按量注射,有的疫病免疫效价低,得不到保护效价,增加了发病可能性[2]。另外,疫苗注射后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和副反应,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几种疫苗同时注射,对动物更是一种强刺激,因此多种疫苗同时注射可造成动物在免疫时发生死亡。
1.2疫苗运输保存环节出现问题
畜禽各种疫苗对运输与保存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有的要求冷藏运输和冷库存放保管,也就是要求“冷链到底”。然而在疫苗运输环节当中,由于西吉县没有专门的运输疫苗的冷藏车辆,造成运输过程中的高温及低温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另外,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疫苗冷链体系建设比较薄弱,难以做到对疫苗按规定进行运输、保存,从而也影响疫苗的效价和作用,同时造成免疫注射不安全隐患。
1.3疫苗操作技术不当
一是疫苗在开启前一般处于非常温存放,而乡镇畜牧兽医站由于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备,疫苗多,有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只配备有1台冰箱,使疫苗处于常温,甚至高温、超低温或强光状态下。二是防疫员由于在疫苗保存环节上不注意,在疫苗箱里没有放置冰块,有的放置冰块但由于受高温影响,不能及时更换,失去保护价值。有的防疫员把疫苗开启后,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而后又重新使用。
1.4免疫技术不当
一是免疫注射剂量没有严格按规定剂量执行,超量少量注射和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免疫注射部位,深浅把握不准,有的肌肉注射打到皮下了,实际操作过程中过深过浅、错位注射时常发生,甚至有打“飞针”现象存在[3]。三是少数防疫员图省事省工,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1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极有可能造成免疫效价低和免疫副反应。
1.5动物健康检查不完善,应激反应救治不及时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而导致体弱畜禽及病畜禽死亡。在免疫注射疫苗后,不留意观察动物反应情况,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动物错失及时救治良机而造成死亡。
2应对措施
2.1合理运输与保存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做到防低温、高温,防冷冻,防曝晒,防强光等,夏季应避免高温运输和高温曝晒,冬季运输保存适宜温度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在疫苗保存上,要严格按照不同疫苗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该冷冻的要冷冻,该冷藏的要冷藏,特别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对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相应的疫苗保存设备。
2.2正确使用疫苗
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主要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保存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防疫员领用疫苗后,在疫苗冷藏箱里放置冰块,对处于低温保存的疫苗在使用前,应置于室温预温一定时间,在注射期内充分摇动混匀,疫苗启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超时余苗不得再用。
2.3科学接种
严格按照疫苗种类规定的接种部位。要畜主固定好畜禽,准确注射,禁止“飞针”和不按规定部位接种。该皮下注射的要皮下注射,该肌肉注射的要肌肉注射。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依照不同畜种、性别、年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准确把握好接种剂量,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严格消毒,坚持按照“一畜一针头,一畜一棉球”的原则,做好免疫接种时的消(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42页)
毒,禁止一针多畜和不按规定进行消毒。
2.4完善动物健康检查和应激反应救治机制
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动物病史情况,仔细观察动物健康情况,必要时需进行临床健康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对少数动物免疫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对症予以急救治疗,以减少损失。对因救治无效的死亡动物,应进行详细检查登记,查找原因,并做好记录备案[4]。
3参考文献
[1] 张仁喜.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