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灌溉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的支持下,现代农业逐渐发展并得到广泛普及。其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喷灌、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得到了广大农业种植户的青睐,不仅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和灌溉质量,而且节水率达到了50%以上。但是这些新型灌溉方式对于设备、技术的以来程度较高,前期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因此,必须科学分析和理性对待节水灌溉方式的优缺点。
1 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因此,以美国、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相关部门就开始着手微灌方面的研究,有数据显示,截至1995年底,美国农田微灌面积达到2300万hm2,占到本国灌溉总面积的5.8%。而诸如以色列、伊朗等中东国家,由于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修建节水灌溉工程,形成了系统化、高效化的节水灌溉体系。
1.2 国内开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
我国开始着手节水灌溉技术工作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受地理条件、政策支持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西北的宁夏、新疆等地,已经被列入严重缺水地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推广应用,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今自然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门加强了对节水灌溉研究的财政支持,为推动新型灌溉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特点,研发出适合我国农业灌溉的特色节水方式。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活动。
2 主流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2.1 喷灌
传统的灌溉方式,灌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形式的水分蒸发、渗漏问题,水资源的利用率仅为50%-60%左右。喷灌采用了管道输水的方式,用管道连接水源地和需水地,采用高压喷水方式,将水输送到农田。同时,管道出水口连接喷头,水流被分散成若干小水滴,均匀的喷洒到田间。喷灌根据应用设备的不同,又可分为固定管道式喷灌、中心支轴氏喷灌以及绞盘式喷灌等。
2.2 微喷灌
微喷灌是喷灌的一种分支形式,但是由于采用了技术改良,使得其灌溉效率更高、节水性能更好。微喷灌技术区别于喷灌技术的根本在于采用了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农田种植区域的自动化灌溉控制:首先,农田土壤中装设有若干湿度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湿度不足,会向终端控制器发出供水信号。当计算机接受到该信号后,自动计算需水量,并将供水指令发送到喷灌系统,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灌溉。
2.3 滴灌
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其灌溉原理是在农田土壤中埋设一定密度的塑料管道,然后将水分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的根部,实现灌溉目的。滴灌是目前节水灌溉方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与如今较为流行的其他节水灌溉方式相比,其水分利用率高达90%以上。同时,将农作物所需肥料溶于水中,配制成一定比例的营养液,还能够实现灌溉和施肥的同步进行,最大限度保证肥效。目前,滴灌主要应用于大型的果树、蔬菜及其他经济类农作物基地的灌溉。
2.4 其他类型的节水灌溉方式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灌溉方式外,目前在我国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管道输水、膜上灌溉、膜下滴灌以及做水种等,但是这些类型的节水灌溉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推广和应用范围都相对有限。
3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3.1 喷灌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喷灌的优势主要有:首先,适用范围较广,在丘陵地区或是种植低矮作物的平原地区都可以采用喷灌方式。我国主要的地形主要有五类(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其中丘陵和平原地形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因此喷灌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发展潜力。其次,射程大、范围广。喷灌采用的是压力输水技术,因此喷头处的水压较大,其射程一般在2-10米左右。同时,喷头采用了旋转式设计,能够保证喷射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农田作物得到灌溉。最后,前期投资相对较低,灌溉设备简单。喷灌技术与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相比,无论是在设备投资还是后期养护上,其资金花费都相对较少,对于生产获利相对困难的农业产业来说,低成本和低维护,无疑使得喷灌技术更具适用性。
喷灌技术的缺点有:首先,灌溉不够均匀。在水分喷射过程中,距离喷头越近的区域,其灌溉量越大,而喷射末端的灌溉量则相对较少。其次,喷射过程中水流会受风力影响,导致水分出现一定的飘洒损失。最后,喷头处承受较大压力,后期设备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加大了养护维修成本。
3.2 微喷灌技术的优缺点
微喷灌技术的优点有:微喷灌的应用范围较广,是一种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适用于保护平地(如大棚低矮作物)、丘陵果树、苗木区以及露天平地区域,对于保护平地(如大棚低矮作物),一般采用倒挂式微喷头。微喷灌的优点在于每小时出水流量小,射程近,喷洒均匀性好,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微喷灌技术的缺点有:田间管网布置密度高,影响作物的种植,亩均投入较高。雾化喷头其射程比正常微喷头的射程还要小,致使其管网密度更高。
3.3 滴灌技术的优缺点
滴灌技术的优点有:滴灌也是一种使用较多的灌溉方式,主要适用于保护平地(如大棚藤架作物)、丘陵果树等作物。对于保护平地(如大棚藤架作物)主要采用内镶式滴灌管,而丘陵果树等作物主要采用压力补偿式滴灌管。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压力补偿式滴灌管道的造价有所降低,其正逐步替代内镶式滴灌管在将来成为主要的滴灌管材。
滴灌技术的缺点有:对于内镶式滴灌管,其所需压力小于微喷头的工作压力,对取水首部的水泵扬程要求较小,但由于其铺设于作物根部,未埋入土中,会影响作物的种植。而对于压力补偿式滴灌管,虽然其相对于内镶式滴灌管增加了压力调节能力,但其投资相对增加,所以,压力补偿式滴灌管应用于丘陵地区。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压力补偿式滴灌管道的造价有所降低,其正逐步替代内镶式滴灌管在将来成为主要的滴灌管材。
4 结束语
综合考虑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研发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了保证其节水效果的发挥,必须做好前期试点工作,随后再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考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但是现阶段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其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校教学各环节是否完善,检验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能够以间接测量的方式,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师生起到了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考试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师生等相关群体的评价及其个人利益,这也就是为何从古至今,考试一直以来都为教学管理各环节中为最敏感、最复杂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原因所在。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固然与考试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紧密相关,但考试的管理却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所有外界因素相对稳定一致的情况下,考试管理水平及考试的公平性、真实性、可信性,对于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尢为重要。
一、目前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罚力度不够,致使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每次考试前,尽管学校、院、班主任再三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但总有个别学生置学校纪律于不顾,顶风而上,这既有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及面临一些家庭上的客观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只能靠作弊蒙混过关,也有现行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触及其实际利益,作弊者没有感到切肤之痛,其次一些学生作弊刚被发现,各种关系说情者即随之而来,给监考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致使以后在执行考场纪律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也是学生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们的考试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跟不上学科发展,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素质,单把考试分数和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不良倾向。
现存的考试考核方式也为学生考试作弊创造了外部条件,考试题的类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为学生考场上互相抄袭创造了条件。考题的内容范围是教材,主要是教师的讲义和学生上课作的笔记,多数内容是任课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极小的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为学生考前准备夹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严肃考试纪律
加大惩罚力度,监考要严格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严格执行考场纪律者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反监考职责的教师给予批评;对极少数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仍违纪作弊者,必须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既教育本人,又对大多数学生产生震动,让学生感到作弊是一座悬崖,将无法挽救。
2.改革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制定能够反映教与学实际效果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学进行评价需要利用考试成绩反馈的信息,但不能作为难一的标准和依据,不能无视高职学生良莠不齐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平时学习态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实行全程性考核。对教师要综合考评课堂教学、备课辅导情况;即使是考试成绩,也要避免没有统一客观的评价目标而造成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有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既能对单学科评价,又能对多学科进行文化合作。在全面反映各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和测试。另外还可以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格率、考试平均分和分差分布四个方面来评价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作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
3.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实践及专业。一是命题坚持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时尽量少出填空、选择、判断题,多出综合题、分析题、考查基本技能能力,这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是相符的;二是针对高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面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试验考核、开卷、开卷闭卷结合、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要注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考核,要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1)基础学科考试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对专业类课程则要加强综合性及实践的考核。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改革目前绝大部分课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结合本专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研究、探索采用闭卷、开卷、小论文、作业、口试、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
目前,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高等学校首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大学教学的实践过程来实现。在大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形势下,大学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效果和高等教育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如何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研究的意义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教学方法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高校教师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教学方法创新和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结合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达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也不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方法必然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高校管理部门、教师也从“研究教”向“研究学”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一个学校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理念,把握科学的改革原则,找到有效的改革实施方式,经管理实践验证后将改革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推广,将对高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度不够
学校各级领导虽然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但大多数院校、系部领导多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或某个学科的专家,绝少是教育家。他们在办学理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是技术主义的,缺乏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最典型的就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重数字化的刚性管理轻人文化的分类管理。在教学方法上,同样以技术主义相对待,只是强调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很少有激励教师探索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性措施,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2.教学管理部门观念陈旧狭隘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小事,只是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的系统工程。由于观念陈旧狭隘,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仅仅被看作是教师个人的事,没有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上加以重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从干部到教师、从教学到管理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3.基层单位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较少
高等学校的教研室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对提高育人质量具有直接且重要的作用。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虽然经常研究教学改革,但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协调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及其相关经验的交流较少。这种状况反映出,在基层教学管理中,对教学方法改革尚缺乏有力的推动。
4.教学检查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的检查和分析较少
高等学校的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在各项教学检查和工作总结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的检查和分析较少。随着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益完善、各项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力度加大,如教师的教案检查、多媒体教学课件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检查等,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各种相关检查乃至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中,都少有针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这无疑难以从宏观层面上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5.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教学方法的指导被忽视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一年都有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课堂。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各高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学校专门组织了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包括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等内容的培训,但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改进教学方法却缺乏具体、深入的指导;有不少高校还对青年教师实行了导师制,选派了较优秀的中老年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一些青年教师反映,大多数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指导较少。因此,很多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时,不知怎样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满堂灌”或“读讲稿”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需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
6.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推广力度不足
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每一所高等学校涌现了一批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和推广。但调查发现,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或者没有系统地归纳总结,或者只是在一定范围的教学研讨会上稍微提一下,就被搁置一边,很少由学校、院(系)有组织地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学习和借鉴。因此,许多教学方法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做法难以得到广泛、深入地认知和推广。
7.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高等学校对使用多媒体技术培训力度不足。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的实践
1.提高认识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功能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使学生不仅习得知识,而且在课堂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不参与思考和分析,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与学不能互动,培养上述种种能力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可见,必须充分认识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育人功能的极端首要性。
2.加强领导,保证改革有序进行
校、院(系)两级都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手段改革工作的领导,各院(系)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保证改革有序进行。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等观念落实夯实,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规范管理轻方法创新的工具主义做法,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的政策,大力营造提倡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关心改革,并把实施改革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和评优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校将积极以奖励等形式从经费上支持实施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基于现代技术的学习、网络教学,视实际效果确定奖励额度。各院(系)要积极划拨配套经费,同时保证奖励经费合理分配到有关教师,充分保护和发挥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3.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方式上由“倡导改革”到“有组织的革命性变革”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彻底的超越,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在高校内部形成自表层到深层协同转变的规模效应,必须有明确和实际的举措,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大学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应是大学物质层、技术层、组织层和模式层的协同转变。物质层,比如多媒体教室及其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是表层化的东西,也是比较容易转变的。技术层,涉及师生日常教学的基本活动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辅助活动,技术层面的变革基本上是渐进性变革,它对原有能力的改造和提升不具根本性,实际上“倡导改革”的着眼点往往在这一层,改革缓慢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长期滞留在这一层不再继续深化。组织层,包括组织结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高层管理等,与技术层主要是在单个价值子系统内实施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不同,组织层才从根本上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面,影响所有教学环节的运作,决定更大和更高层面的转变。模式层,它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质特征的关系结构,主要包括大学教育教学的机制、体制和大学文化,大学教学方法革命性变革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心法,核心和终点都在于模式层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只有模式和文化成功进行了转型,大学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才能成功。
4.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
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着重抓好3项工作:一是在教研室内部,讲授同类课程的中老年教师,结合此类课程特点,与青年教师多作教学方法的交流。二是指导教师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把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并适当跟班听课,了解青年教师的上课情况,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作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中,把教学方法的培训列入重要议程,聘请优秀教师言传身教。当然,青年教师也要主动和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争取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并勇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5.加大教学方法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力度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都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各级教学管理中,要把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教研室应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二是学校和二级学院(系)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应该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较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三是在各类相关的教学检查和总结中,应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树立具有优秀教学方法的教师典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典型,并对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和应用,从宏观层面上将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6.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效果
(1)切实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管理。多媒体教室由教务处负责统一安排使用,并负责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保障和资产管理,确保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努力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扩大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门数,提高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数,并做好多媒体设施利用情况的登记、汇总工作。
(2)有重点有选择地实施多媒体教学。各院(系)应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有重点地选择实施多媒体授课的课程,严格审查不适合运用多媒体的课程,防止不适合的课程占据多媒体教室。在实施形式上,要避免“一刀切”,允许采用全程多媒体授课、部分多媒体授课等多种形式,可以购买课件,也可以自制课件。院(系)要加强对多媒体授课效果的检查。
(3)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务处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组织多媒体设备使用的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和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师自行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
7.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
(1)切实加强对教学设施的管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施,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保障和管理,后勤集团(或物管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及清洁卫生,教务处负责统一安排使用,各院(系)负责安排和培训专业教师,推荐和提供教学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培训与网络教学培训,图书馆负责对师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培训。
(2)努力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微格教室等要加强管理,全天开放,引导学生将先进技术手段用于学习。相关部门要制定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和微格教室的《使用细则》,各院(系)要明确规定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使用总量和频率。全体教职工都要引导学生将网络用于学习。
(3)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将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今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验收指标,凡校级优秀课程必须实施网络教学并取得较好成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是不断完善与优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课程课件(光盘和文字教材可以作为辅助的载体)。课件的设计要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和学校制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管理办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应具备教学资源库、网上作业系统、网上讨论系统、网上测试系统等。网络教学平台必须随着课程计划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对已经实施网络教学的课程要切实做好维护工作,使之不断优化。
(4)分层次实施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分为2个层次开展:第一个层次是以网上课程为核心,将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机网络化。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实施多媒体化的理论教学、课内外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可通过网络自学、测验、提问,以及进行网上考试、师生双向交流等。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辅助教学,即在保留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把网络作为传统面授的补充,主要是借助网络拓宽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环境,包括在网上提供电子教案(或课件)、参考资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答疑、讨论、测试等。
8.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教师角色由“播音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当前,这种“口语+粉笔+黑板”的传道授业模式正逐步被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的多媒体形式替代,教学过程由讲授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地进行构建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定性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认识情境、架设认识桥梁,为学生发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自己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地位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2)由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教学应该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转移到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侧重学习内容,转移到侧重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通过理论的讲授,将学习方法和举一反三的思路教给学生。
(3)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那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学生乐于接受的程度,才决定着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呢?主要靠感染。这种感染是用教师的职业精神去感染,用教师对学生深情的爱去感染;用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感染;用教师风趣幽默、抑扬顿挫、音容笑貌去感染。这样的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致勃勃、思维活跃。
(4)以学法带教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现代教学必须突出学法指导。一是在教学中体现学法,使教和学统一起来。二是不仅给学生知识形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指导学生会迁移。四是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
(5)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等。教师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6)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过去,我们判断正误,学生得分高低的依据是学生的答案是不是符合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是否照老师讲的方法去做。正是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学生只会围着教师、书本转,养成了安于现状、没有主见乐于抄袭的学习态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如能及时、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启发、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尝试几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图案设计》《轴对称》等内容中,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美,还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来创造美。
3.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炼、幽默的语言,再加以恰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爱上数学,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为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自主学习无所适从,面对活动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和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在自主学习和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但教师的准备,并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相互促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或活动出现偏差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有时甚至可以故作不懂,以问题形式质疑学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讨。生生之间,不仅要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明晰他人的思路,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3.大胆展示、同学互评。展示时,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阐释数学思想方法,规范板书解题过程,并总结规律。通过展示,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又会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
然后同学点评,对于好的方面,让学生肯定,可以增强展示同学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让学生点评,会使他们加深印象,今后类似的错误或不足,就会改掉。点评这一过程的进行,让学生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强调一个点评要求:一定要先肯定展示者的优点,再善意地指出不足,并说出自己解题的做法。通过点评,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逐步强化,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的形成。
考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但是现阶段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其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校教学各环节是否完善,检验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能够以间接测量的方式,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师生起到了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考试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师生等相关群体的评价及其个人利益,这也就是为何从古至今,考试一直以来都为教学管理各环节中为最敏感、最复杂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原因所在。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固然与考试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紧密相关,但考试的管理却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所有外界因素相对稳定一致的情况下,考试管理水平及考试的公平性、真实性、可信性,对于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尢为重要。
一、目前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罚力度不够,致使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每次考试前,尽管学校、院、班主任再三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但总有个别学生置学校纪律于不顾,顶风而上,这既有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及面临一些家庭上的客观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只能靠作弊蒙混过关,也有现行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触及其实际利益,作弊者没有感到切肤之痛,其次一些学生作弊刚被发现,各种关系说情者即随之而来,给监考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致使以后在执行考场纪律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也是学生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们的考试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跟不上学科发展,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素质,单把考试分数和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不良倾向。
现存的考试考核方式也为学生考试作弊创造了外部条件,考试题的类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为学生考场上互相抄袭创造了条件。考题的内容范围是教材,主要是教师的讲义和学生上课作的笔记,多数内容是任课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极小的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为学生考前准备夹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严肃考试纪律
加大惩罚力度,监考要严格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严格执行考场纪律者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反监考职责的教师给予批评;对极少数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仍违纪作弊者,必须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既教育本人,又对大多数学生产生震动,让学生感到作弊是一座悬崖,将无法挽救。
2.改革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制定能够反映教与学实际效果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学进行评价需要利用考试成绩反馈的信息,但不能作为难一的标准和依据,不能无视高职学生良莠不齐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平时学习态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实行全程性考核。对教师要综合考评课堂教学、备课辅导情况;即使是考试成绩,也要避免没有统一客观的评价目标而造成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有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既能对单学科评价,又能对多学科进行文化合作。在全面反映各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和测试。另外还可以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格率、考试平均分和分差分布四个方面来评价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作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
3.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实践及专业。一是命题坚持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时尽量少出填空、选择、判断题,多出综合题、分析题、考查基本技能能力,这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是相符的;二是针对高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面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试验考核、开卷、开卷闭卷结合、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要注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考核,要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1)基础学科考试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对专业类课程则要加强综合性及实践的考核。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改革目前绝大部分课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结合本专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研究、探索采用闭卷、开卷、小论文、作业、口试、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
目前,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止停留于技术行业,也渗透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时效性对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组织管理过程中,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效率,增强决策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应适应时展的潮流,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促进高校行政化管理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缓解或消除高校行政化。网络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缓解政府对高校控制的力度。前面已阐述高校行政化产生原因是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力度大,高校缺少自治权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要依靠政府下达的行政指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制定符合各大高校发展的弹性行政指令,改变当前政府统一化管理高校的僵硬局面。其次,对高校组织行政管理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组织学中,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的因素。组织结构的设计影响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果,管理层级较少,会增加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反之,会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失真。目前,在高校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是行政管理层级过多,机构设置臃肿,信息的上下传达需要通过层层关卡,信息传播速度慢且缓。网络信息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能促进行政管理结构从臃肿型向扁平型转变,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行政组织形式是金字塔的科层组织形式。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组织部门权力大,金字塔底端的组织部门权力小,造成权力大的部门人浮于事,权力小的部门超负荷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精简高校行政组织结构,使高校行政组织从臃肿低效的科层组织向弹性高效的扁平组织转变,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第二,我国高校现行的信息传递程序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行政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经过各层各级部门最后到达最基层的部门,信息传递程序复杂、速度缓慢,会降低信息的时效性且降低行政办事效率。
现代社会是大数据的时代,各类信息技术已经达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高校管理工作为了应对大数据涌入的现状,就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首先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各行业均在开展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改革,其已经成为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数字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中产生的成本,节约下的资金则可用于我国高校其它工作的建设,提升其综合实力。第三,从教育主体角度来看,数字化后勤管理的改革有助于高校高新科技技术的建设,也能够为高校学生科技知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实例教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字化技术的魅力,为其接受相关知识教育提供基础和动力。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后勤管理的改革措施
1.服务方式的改革
当前国内各类服务行业数字化改革已经沿用了多年,而且在近几年取得了更高的成效,由此也促进了高校数字化后勤管理中服务方式的改革。例如食堂部门所使用的全自动智能电饭煲、自动面食机、自动餐具消毒设备等,大量节省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力,从而使得食堂服务更加便捷和快速。另外,门禁智能系统的更新也大大降低了宿舍门卫的工作量,其不仅可以识别学生身份,而且还可以记录改名学生离开和进入宿舍的时间,在晚间闭寝后可通过系统直接查看学生是否在宿舍内,提升了校园安保工作的效率[1]。同时,在学校后勤管理设备数字化改革后,相关后勤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服务也必然需要随之革新,提升后勤部门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避免了以往学生与后勤人员之间沟通的障碍,保证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
2.管理模块的改革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被动性明显、科技含量低等诸多劣势,因此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但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传统后勤管理模式对早期后勤管理是有效的,但并不适用于现代高校。因此,高校的后勤管理者必须重新转变思想,将数字化技术大量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充实自身的高新技术知识储备量,从而适应数字化后勤管理的发展规律。同时,在管理时必须敢于使用数字化技术,不能因其是新鲜事物而畏惧使用,进而重构后勤管理模块。虽然数字化后勤管理改革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高校数字化后勤管理改革属于过渡期,因此新型管理模块是在传统体系基础上构建的。第一,需要建立专门的数字化后勤管理研究部门,其不仅负责对现有后勤管理体制的改进,而且还负责在新型管理模块施行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改革。第二,建立以校园局域网为核心的后勤管理网站,其内部应包括学生公寓管理模块、食堂餐饮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薪资管理模块、设备保修管理模块等,而且根据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还可以加入各种个性化的管理模块,例如酒店式管理、图书馆管理等。第三,还需在各管理模块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模块,并将其设为开放性的平台,让高校内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对餐饮、安保、清洁、校区园林等后勤工作进行监督,以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搭建,并设立微信公众群,将传统的信件举报转变为微信举报,提升监督工作的效率[2]。第四,可在改革过程中调研学生的需求,建立校园内个性化后勤模块,以微信公众群作为调研平台,以电子问卷的方式要求学生无实名填写,然后根据其中需求率较高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后勤管理模块,例如失物招领、二手市场、公告栏等,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生活,同时院内二手市场的开放有助于提升学校安保效果,减少了外来二手市场给学生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创业。
3.应用平台的改革
在数字化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建立后,还应该运用当前应用平台的便利性,打造移动端应用软件,从而可以利用手机或其它终端设备直接对后勤管理网站进行访问,了解当前后勤管理的具体动态,减少了网站访问所消耗的时间,也消除了信息孤岛效应,真正做到高校管理信息公开的落实。但需要注意的是,可根据用户的类型设置相应的等级,例如学生用户只能查看寝室、食堂、卫生等管理信息,而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查看通勤车、教室管理、实验室管理等信息,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层级,避免发生信息泄露或混乱的情况[3]。数字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对后勤服务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模块以及应用平台等进行重点革新,借助当前发达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满足现代高校教师、学生的需求。
作者:袁驰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程的规模不断增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和参与方也越来越多,对建筑安装的施工质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是确保用户人身安全、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所以,要不断加强实际工作中的管理力度,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将危害降到最小,有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意识,确保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行业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评判一个企业信誉度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如果忽视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必然会给施工过程埋下安全隐患,很可能引发人身安全事故,进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尽力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建筑企业应有的共识。
2、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竣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大型建设项目功能发挥的重大课题。对于住宅型建筑工程来讲,其竣工质量更是影响住户能否正常舒适生活的关键。不同的建筑类型对建筑的样式和规模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想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建筑工程施工时,经常会碰到工种交叉的情况,需要各种技术的协调运作,也需要工序的有效衔接,因此,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举措。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质量管理,可以对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控,从而避免事后修补带来的困难,节约成本费用,全面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进度的控制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时,会用到大量的规格品种繁多的材料,经常会碰到工期紧张、工序繁多、工种复杂的情况,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各个工种之间也需要协调,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控制,做到有序施工、协调管理,改善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状况,确保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实现约束参与各方的纽带,同时也是工程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承包合同中确定了工程的质量、费用、工期、安全等管理目标,而这些目标正是承包商进行项目控制的主要依据。实践中,外界客观环境因素、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起、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合同管理的风险。同时也要看到合同管理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合同管理好,自然承包商可以赢得利润。因此,一定要加强合同风险评估、研究防范控制措施、健全制度机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以确保合同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目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已经逐渐重视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设备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①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少建立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以分析施工各个分项、各个环节的技术不足,考核施工的完成质量,制定下一步的技术、资源调配、人员管理等方案。所以造成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技术需求、材料供应、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人员制度松散、质量不达标等后果。②材料把关不严、设备管理松懈。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仅将重点放在调整各个阶段施工技术规划方面,并未对原材料、设备引进进行严密的管理。造成进购原材料收回扣、设备引进资金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过高、用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设备较为落后等不良现象。往往会造成施工工期过长、质量不达标的严重后果[2]。③建筑施工资料管理不正规,图纸会审工作不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施工中为了追求工期,不断的修改图纸或者还没有完全领会图纸的情况下进行经验施工。不能实现建筑图纸设计,最终达不到施工目标。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很少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对于能够简化的施工工艺或者方法比较排斥。由于规定图纸会审需要多部门进行签章,所以一般都是在施工之后进行图纸会审记录补充。不能达到及时发现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四、改进建筑施工管理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益
1、切实掌握工程情况
施工前要仔细阅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工艺要求,熟悉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技术指标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做到对施工方法、工艺流程、工程进度、技术指标的充分了解,尤其是要注意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的施工要求。这样才算对工程项目的概况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便于施工管理。
2、建立全面的材料进场复验制度
原材料和构件、配件的质量符合施工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条件。以往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只注重进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只会对没有出厂合格证的材料进行质量复检。但是现在很多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是复印件,而不是厂家的原件合格证书,因此就算具备了出厂合格证,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健全的进场复检制度,很可能出现进场材料质量无法达标的现象,也就是物证不符。例如某些钢管的规格和石油用管、普通结构钢管的是一样的,但是材质却有差异,前者强调可焊接性,而后者不宜焊接,因此,如果不对材料进行复检,就很难判断正确,造成材料规格合适而材质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可见,过度相信材料出厂合格证或者复印件是不可靠的。
3、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由于现代建筑具有规模庞大,工程结构与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决定了工程进度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度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预防;另一方面也便于来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对策,事后进度妥善补救,以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建筑进度的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
人是生产力创造中最积极、活跃的要素。注重提高施工参与人的水平和素质对于形成好的建筑产品质量以及施工管理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搞好施工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了解掌握。建立定期的员工学习、培养考核制度,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
5、加强安全管理
任何建筑施工项目只有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其它工作,所以在安全施工和抢工期中一直存在较突出的分歧,因为如果要抢工期必然在各个工序都要压缩时间,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所以,企业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在项目施工中都是采取全员风险责任制,即项目部全体员工都是安全责任人,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并采取项目施工安全旁站制,即只要施工现场有人作业,安全工作人员就不能离开。如此,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经济上的投入能正常发挥作用。
6、注重索赔管理
21世纪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为重点的现代技术迅猛发展,它给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要求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结构形式以及服务理念,从本馆的实际出发,转变各部门各层次人员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大锅饭”、清闲岗位“终身制”、“养老岗位”、“优待照顾岗位”等老思想老做法,一切以社会发展为基调,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维护图书馆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大胆采取图书馆工作人员岗位轮换制服务,将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改革中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式。
一我校图书馆主要服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比较
报刊阅览室的岗位职责:(1)负责报刊的签收、登记、加工、建库、分类上架。(2)做好过刊、现刊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包括室内卫生、新刊上架、整架等工作,同时熟练使用ILAS系统,保障读者阅览登记统计的正常运行。(3)做好下架报刊的分类整理与装订工作,保证报刊的完整及过刊的及早上架工作。
流通部的岗位职责:(1)负责书库的日常管理和图书借还工作。包括新书的分类上架,每天还书的分类上架,乱架图书的整理归类上架。(2)熟练ILAS流通管理系统,做好师生损书、丢书的赔偿、超期罚款及网上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图书借还预约及催还工作。(3)做好离校教职工和毕业生清还图书、办理离校手续的工作。
参考咨询部的岗位职责:(1)负责图书馆日常咨询工作,通过口头、电话、E-maill、QQ群咨询、网上常见问题解答等形式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并定期组织各种讲座、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新书介绍展示等活动(2)负责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讲座或带领参观现场讲解各部门工作职责使新生迅速了解图书馆各部门职能。(3)负责图书馆的馆报编写、发放工作向广大师生宣传介绍图书馆的具体职能便于广大读者更全面、及时的了解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最新动态。
信息技术部的岗位职责:(1)负责校园一卡通在图书馆的正常运用及电子阅览室设备的管理及正常运行。能判断和排除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常见故障,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4)熟练掌握电子阅览室收费系统,负责学生上机费用的登记管理及电子阅览室呢的安全卫生。
通过以上图书馆主要服务部门的岗位职责介绍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如果长期待在同一岗位工作久了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变成了“混日子”的状态,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绪来对待工作,服务质量和效果自然就很差,怎样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怎样给其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通过岗位轮换制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办法。
二图书馆实行岗位轮换的意义
1、岗位轮换有助于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消除职业倦怠。
目前,大部门图书馆对馆员的使用往往是固定在某个岗位“从一而终”或“一岗到老”的工作模式。这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模式使得馆员渐渐失去了工作热情,工作中产生倦怠或“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人的潜能被封闭,创造性被禁止,工作自然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然而通过岗位轮换馆员到了新的岗位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热情被广泛的调动了起来,同时为了适应新部门工作的需求,本能的求知欲、使命感、满足感等各种情感的需求会随之而来,工作中会充满激情、充满干劲,服务态度自然就会好起来,工作的兴趣随之也会带动起来。
2.岗位轮换有助于图书馆保障人才的合理公正使用。
“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是充分保障人才合理公正使用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同一岗位就不容易发现自己擅长什么,适合哪个岗位,这样极易埋没人才。通过岗位轮换,让馆员对图书馆每个岗位都有机会去学习、了解、实践,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的专长在哪里?从而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岗位轮换还可以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可以在个别馆员因病、事等不在岗的情况下进行顶岗,保证各部门的正常工作运行,达到岗位动态配置的目的。
3、岗位轮换有利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
图书馆各个岗位之间工作有很大差异,有的工作岗位相对较轻松,有的岗位则相反。例如期刊部,需要长期上夜班和节假日的班,工作人员的生活和休息时间“非正常”,再如流通部肩负着图书馆对外的窗口形象,借阅量很大,每月有7万多册的借书量和6万多册的还书量,还开有中班和周六的班,工作相对辛苦。如果就那几个固定的馆员一直待在辛苦的部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怨恨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难免会带到工作中来,通过岗位轮换让大家都有机会体会其它部门工作的辛苦,同事间也会相互理解和帮助从而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心理状态,遏制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三图书馆实行岗位轮换的具体方法
1、做好岗位轮换前的宣传动员工作
实行岗位轮换制是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但是有部分馆员肯定不能接受岗位轮换制,由于人的习惯心理待在一个部门时间久了习惯了适应了就不愿动了,想“从一而终”。另外,在相对较清闲的部门工作的人员也不愿意轮到其它相对较辛苦的部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就要求轮岗前要广泛宣传轮岗的目的和意义,以得到广大馆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保证图书馆的稳定和团结。
2、组织轮岗前培训
为保证轮岗后工作人员能顺利胜任新岗位的工作,在轮岗前应组织馆员参加馆内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各项业务知识及相关定题知识,如:采编编目、文献分类、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图书馆学基础教程、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等等方面的知识让馆员多方位多层面的对图书馆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应该对馆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个别馆员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等学习交流的机会。
3、岗位轮换的类型和策略
(1)新入职的馆员:对于新入职的馆员暂不安排具体工作部门让其轮流到图书馆的每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让其充分了解和熟悉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后再按其在各个部门的工作表现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倾向综合考查后“知人善用”安排到最能发挥其特长的部门工作。
(2)部门管理层的轮换:各部主任之间的岗位轮换是为了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具体操作上可以充分考虑各部门主任的意见和个人专业,轮岗期限可定位一年,待一年满后再继续轮换到其它部门,这样可以熟悉图书馆各个部门的情况,最后综合考虑个人意愿和从工作实际出发决定留任哪个部门当其部主任。
(3)部门间岗位的轮换:部门间岗位的轮换是全面熟悉本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具体做法:对于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部门分为AB两组,暂时留A组不动让B组轮换,待一年期满后再让B组回到原部门让A组再轮换。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保证了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也实现了岗位轮换的举措。同时图书馆还可以挑选年轻有发展潜力的馆员到相关业务部门学习,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投入到各部门去从而带动各个部门各岗位提高整个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图书馆岗位轮换制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改革中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式。岗位轮换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采取的一项举措,岗位轮换将大大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图书馆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有志·图书馆工作岗位分析初探·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51-53
2、赖玉·对高校图书馆岗位聘任制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89-90
3、魏争光·基于岗位轮换的图书馆员培训·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1):46-47
1.引言
自2012年起,全国各高校“营改增”工作陆续开展。为深入贯彻该政策,分析“营改增”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影响,并以此为根据,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实施方案。有利于确保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顺利运行,并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进一步优化高校财务资源配置。
2.“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1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特点分析
营业税[1],是对中国国内的企业或个人由经营所获得的营业额,进行征收的流转税。增值税[2]则是对销售商品、提供的劳务、进口商品等的企业和个人实现的增值额,进行征收的税种方式。
营业税属于价内税的一种,其税金囊括在商品价格之中,从本质上来说,其类别的划分是依照税收和价格的关系来定义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价内税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企业利润的方式,所以它能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生产消费的手段。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也就是说该税款并不在商品的价格之内。它是由商品价格和税收的关心进行归类的税种。价外税更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因为企业是根据生产价格来定义商品价格,而生产价格有成本和利润组成,如此一来,国家对市场流通商品征税,只能够是一种商品价格的附加,故称之为价外税。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2.2 “营改增”对高校财务核算的影响
当高校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在高校自身的财务核算方面,主要存在几个影响[3]:
(1)会计类别的划分。在高校实行“营改增”后,许多会计类别,需要在对应账目下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例如:在“应交增值税”的类别中,还必须进行各种专栏的分类,比如:科研成果转让、进项税额、减免税款等。现以我院的某科研项目下的科技咨询费为例,营改增之前和之后的计类别划分,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会计处理。会计处理环节,主要是针对增值税的期末留抵税额来进行。比如:在表2所示的应交税-增值税类别中,设置“营改增抵减税额项”。目的在于将高校按照规定的减税类别进行记录和整理。
(3)具体收入的确认。高校财务核算的关键在于具体收入的确定。“营改增”之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其主要的内容包括:根据实质性的收入和支出权利发生条件为依据,确定某段时间内的收入与债务关系。所有费用均以当前现金收入与债权、未来现金收入与债权来进行确定。
3.高校财务管理的“营改增”实施措施
3.1 与税务部门紧密合作,严格落实各项政策
“营改增”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城市之间,地税局与国税局难免会存在流程等方面的区别。因此,高校需要积极与各税务部门进行交流和协商,以确保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此外,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建立互动机制,双方就各自学校的“营改增”实施情况进行交流,有利于借鉴各自的优秀经验,建立良好的互动,确保“营改增”工作的稳步推进。
3.2 财务明细的建立与规划
高校实施“营改增”后,由于关系到到全校的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的之处等环节,故涉及的部门和事物繁多,在会计的核算中难免会存在分歧。例如,财务的核算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等。因此,财务部门必须建立增值税的明细,并作好记录和整理,各项经费严格依照国家法规进行税率的计算。这样一来,既方便日后的查询账目和各项经费的税率计算依据,又能够整理充足的材料,为后续高校的某些项目中,若符合国家的免税政策,能够及时进行申报工作。
3.3 科研合同严格把关
高校在许多科研项目中,均存在技术开发、转让以及咨询等业务。按照规定,这些业务均在“营改增”的范围内。因此,各项经费的用途都必须使用增值税发票。若涉及到免税服务的,国税局将根据免税合同来判定。因此,高校必须对科研合同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确保内容规范、细致且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
3.4 加强宣传工作
高校大多都属于非财务部门。因此,对于“营改增”、增值税发票等专业知识了解的教职员工并不多。在高校落实“营改增”政策后,为了实现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对教职员工进行定期的宣传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当教职员工都了解了相关知识之后,才能够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经费的使用,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4. 结论
通过分析“营改增”政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之后,本文提出了对应的“营改增”实施政策,从与税务部门紧密合作、建立和规划有效的财务明细、严格审查科研合同以及加强宣传工作等方面入手,在“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且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