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篇1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重庆市近15万家中小企业,三峡库区占了30%,从业人员107万。库区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和当务之急,因此,发展库区中小企业,将会有力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整体进步。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属于传统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关键支撑。据统计,库区主要的13个区县专业技术人员才2万余人,不到该区域内职业总人口数的4%,而且分布不合理。

库区发展,中小企业应当仁不让,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库区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帕德摩尔和吉布森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三个主要变量:基础、企业自身和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环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投入专项资金,向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倾斜;二是推广永川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中低层次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库区企业及产品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库区产品信息数据库,营造库区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四是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调研库区的产业特点,有选择地建设能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化集群。M・E・Porter提出:“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如广东潮州集聚了晚礼服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多亿元;浙江柳市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电器之都,提供了50%的全国电网改造所用的低压电器。中小企业集群化,群内企业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浙江苍南县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一个小商品铝制徽章的设计、熔铝、写字、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分别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承担。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及效益,促进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

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聚集同类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合力,触发科技创新力。库区具有几大资源优势可建设产业集群,一是矿产资源,库区矿种多、储量大,并有许多伴生矿种,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合区域采掘加工业发展;二是林特资源储量大、品位高,而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程度低,绝大多数的淀粉、油脂、纤维、香料、药用植物等都未被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驱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必定能推动库区中小企业的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培育企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是引导产业发展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除万州、涪陵以外的地区,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资源整合,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出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可有力地带动当地产业整体进步。在选择、培育和推广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多样性。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有大、中、小企业之分;有离散型加工和流程型生产之别;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异。因此要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特点的企业中选择,使各类企业都能够找到可效仿的对象,得到可借鉴的经验。动态性。在选择好培育对象后,给予资金支持,并抓好跟踪、指导、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示范性。推出的典型经验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篇2

一、攀枝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攀枝花目前有各类中小企业近6万户,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虽然它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企业,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显示了我市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市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对社会贡献突出。但攀枝花市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环境有待改进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困难。

第一,中小企业面对创新缺乏外部投资,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企业创新驱动力的缺失。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自己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创新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基本上是停留在模仿阶段,且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和其他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原因。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市场所淘汰。

第三,缺乏创新的人才且人才流动性强。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吸收难度大,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的创新研发人员很容易流失,导致企业创新缺乏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攀枝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资源经济(工业经济)中期的第Ⅱ阶段,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开始实现由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度的过程,资本和技术是此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开始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中小企业就可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它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攀枝花中小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

(一)实施外部激励

1.优化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产业往往是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没有金融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就很难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高效配置资源的的金融市场,这就离不开国家财政得支持。国家需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中小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使具有高风险且难以取得融资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贷款。它需要在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多层融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强化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引导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担保。

2.实行同等保护,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校企、校地之间的目标协同,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中小企业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中小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二是要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三是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一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要落实保护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激励制度;四是要规范政府部门市场经济管理行为。可在一定地区内设立中小型企业监管机构,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政策保护,保障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负,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税收和法律体系,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国家税制体系改革,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务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高科技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对高科技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制度,为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提供优惠的政策照顾。

4.消除垄断特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权利支持

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开放的贸易市场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最大鼓励,扩大中小企业的活动范围,引入民间资本,让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到上游能源与资源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引入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技术行业,激励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保障。

5.合理配置科技力量,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是靠人才,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各地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高校、企业间合作,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政府和企业出台合理人才保护政策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人才的财政补贴,增强中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持创新水平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创新驿站、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自由的市场环境和全面的金融、信息渠道,引导自主创新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并投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自身优势精深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从孵化抚育到投融资到成长辅导的全程服务体系。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分工网络,大大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

(二)自身优化

1.创新组织机制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不断调整原有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制度,采纳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消除人才培养、绩效考评中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成长的环境。根据企业需要或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锥型或偏平型层级结构,为企业建立、完善一个适合创新驱动的层级结构或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决定企业成败的忧患意识,引导企业主动创新。

2.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战略体系,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是市场推动来实现,它还必须上升到企业的文化层面,即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作为实践基础上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企业文化的行为导向、行为激励、行为协调的功能的保障。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才能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鼓励与员工创新。强调组织创新驱动中的作用,企业为创新题共良好激励机制、制度保障、舆论支持,完善创新的活动环境。追求卓越、敢冒风险、兼容并蓄、鼓励创新、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奖励成功和宽容失败等都是一个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所应包涵的内容。创新活动和创新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企业致力于营造和培育创新文化,企业成员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就会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得到发扬与强化,崇尚,追求,创新文化与文化环境将在企业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强大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3.创新产品和服务

德鲁克观点认为说某一商品对于顾客而言是接受还是抵制,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预测到的。这从一侧面说明了市场需求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是企业直接面向并参与市场竞争,从一方面来说企业又是了解市场需求的。现实经济往往会偏离经济设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攀枝花中小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也可说成是一个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结构的一个以创新打破以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企业需形成创新体系成为创新主体生产、研发、使用有机结合,使技术创新符合市场需求,更快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上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三、攀枝花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

(一)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建立相互限制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必须增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构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生产元素平等的过程中使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拓宽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环境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共管理机构,更好地为创新驱动开发过程。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企业管理分离,分离,国企应该独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中介组织优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责明确、相互制衡。

(二)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

大力宣传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鼓励发明创造、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放学习的平台与环境,培养企业“不创新就淘汰”的危机意识。营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培养创新驱动发展人才

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建立科技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给予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来源,并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孵化能力指标纳入基地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健全社会培训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有效的实习生培养模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挖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力。建立以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对参与企业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主要评价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青海是除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在青海,面积占全国藏族自治州总面积的58%。青海藏区包括青海省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全省总人口的32.8%。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长冬无夏,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6℃~4℃,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

青海藏区的资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青海藏区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4.03亿元,人均23867元。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除海西州外(人均GDP 62583元),其余5个州人均GDP只有11194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4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12.2元,不足全国的2/3。

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主动性较差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有77.3%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但只有11.4%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

2008年青海省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11519人,科学家与工程师8465人,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为73.4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08.64人;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3.80人,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33.63%。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331人,低于全国的354人;青海藏区更低,平均为207人,最低的玉树州仅为77人。青海省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低于全国的7.62年;青海藏区为4.74年,最低的玉树州仅为2.13年。

以上数据说明青海省科技人才较缺乏,青海藏区科技人才更加匮乏。同时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三)科技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仅为0.44%,低于青海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1.09%的水平,并且各州差异较大,最高的果洛州为0.74%,最低的黄南州仅为0.18%。

自有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青海藏区更加严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69.10%的企业是自筹;64.30%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只有38.20%的企业得到过地方政府的资助。

(四)产学研合作困难,科技创新风险较大

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而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只有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最大的优点就是组合资源、分散风险,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因产学研合作难度大而较多地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增大了科技创新的风险。

(五)信息资源短缺,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外部信息是中小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中小企业分布较广,又限制了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有关科技创新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很好抓住市场机会,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三、促进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发展。影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应从政府层面及企业层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根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发展科技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引导和保护,调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中小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政府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3、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服务活动,有效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应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促进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方面的作用,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4、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特点,在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建立,特别是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市场的建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因财产抵押实力不足、信用不达标而造成融资困难问题;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放融资债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二)企业层面

1、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是保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有效手段。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择、实施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整个过程都要加强管理,以期实现预期效果,获取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风险;在创新成果保护上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申请创新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求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如吸收风险投资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获取银行贷款。

3、改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在人才引进上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还可以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在引进的同时注重自我培养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4、注重市场调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篇4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统一。后者反映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其基本要求是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效益滑坡,投资决策失误、人力资源枯竭等因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其基本前提是在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规模连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如资本量、人力资源量等方面的扩大,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等方面的不断提高等。而狭义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主要采取狭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论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如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微观环境因素(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技术水平、资本、信息、企业文化等。

(三)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除了广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影响及社会的贡献3个方面考察外,从狭义上即企业自身的能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企业进行考察,目前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狭义上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考察,应从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生产资源的可持续性、人员素质和管理体制水平的可持续性及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考虑。

衡量生产技术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可从职工和技术人员素质状况、产品更新速度、技术的绿色程度、技术的资金投入数量等方面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映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及人员使用制度等因素上。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与企业的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密切的关系。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从上述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竞争己日趋广泛而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必然要求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获得长期的增长和经济利润。而竞争优势持续性受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这要求企业在技术轨迹的顶峰(衰退期)到来之前,必须做出再次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只有保持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追求市场竞争优势,持续创新也必然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不会是局限于简单生存方面的意义的发展,它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制度的完善以及利润的增长。这些必将对企业的再次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支持。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在广义的概念上,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环节,也包括这些环节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组织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上,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生产、销售5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前3个阶段称为研究开发,即R&D活动后两个阶段属于经济活动。而狭义的技术创新仅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即产品、工艺的创新。(本文论述主要采取技术创新这一狭义的概念)。

1、技术创新是一种使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转化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一体两面,本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中介。

2、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从某种新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销售这一系列的活动。

3、技术创新的成果通常是以实体形态的技术装置和工具表现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工艺、方法的软件及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知识形态的产品。

4、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但它并不强调任何一项创新都要以研究开发为起点。这也就是说,从科学发现的原理找到依据,构思出可行的技术模型,设计和制造出新产品,即不直接依靠发现和发明,而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改进与组合已有的技术,也是技术创新;将成熟的技术转移到新的领域,同样也是技术创新。

5、技术创新以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工艺和服务为目的,并以实现商业价值为其成功的标志。再先进的高级技术,如果其成果不能为社会所接纳,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它就不是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创新还没有成功。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技术的发明不等于技术创新。反之,不论某个设想或技术多么简单,只要其成果能被人们承认和接纳,实现其商业价值,那么技术创新便是成功的。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发现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应当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迅速地将其投入市场,通过一定的销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效益。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就产品本身进行创新外,还应当在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寻找思路。

1、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全新的产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良和组合。一方面,针对市场新的需求、科技

进步所带来的契机,以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适时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况对仍有生命力的旧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其附属功能,或将多个产品特性优化组合为更具灵活性、新颖性的产品,从而增强其生产竞争力。 ’

2、在销售方式方面,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产品的推销。企业建立网上销售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速度、扩大销售范围,还有利于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为及早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础。

3、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三包”、送货上门等服务外,还应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要求,想方设法增加附加服务项目,使客户从产品功能中获得满足的同时,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强化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为持久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并对外部环境加以协调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1、技术创新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部门,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组织支持。这个部门应当注重市场信息方面的研究,将其所获得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处理,会同业务部门一道开展技术创新,并对拟创新的项目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再通过有关机构共同分析和论证,最后让企业领导层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专门部门始终起着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2、技术创新需要运作机制的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而是提供完整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实现3个运作环节。技术创新决策,是以国家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能力为基础,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建立满足市场寻求的最佳方向、途径的过程。技术创新实施,是企业通过反复的市场调整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将有关创新成果转变为新型产品的过程。技术创新实现,是通过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使创新成果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扩大市场,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即获得利润的过程。上述3个过程所产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的保证。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从制度上加以保护和激励。在企业内部,要制定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对开发出适销对路新产品的部门和个人实行重奖并给予精神鼓励。在企业外部,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出台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新产品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并给予最佳扶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5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被人们误读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错误地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当作技术创新的目标,使得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与社会效益,全球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恶劣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其负面影响,必须致力于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片面的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性角度出发证明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献计献策。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生态化。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使这两者和经济效益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钟晖和王建锋在《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使其不受污染的产物”,主张把以环境保护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二是张庆普在《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绿色技术创新就与以往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三是陶建宏、王京芳和张蓉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的,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四是甘德建和王莉莉在《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一文中提出的,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意识创新的总称”。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绿色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付出的成本要高于传统技术创新,但是其拥有的利润长期性和永久性,是传统技术创新所不能比拟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企业来讲,放弃传统技术,转而开发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领导地位,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长期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原本传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一些成本。

(2)提升企业价值与形象。每个企业的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追求自身形象在公众面前的塑造这一点则是相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与社会效益是否会受到恶劣的破坏更加重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安全,当环境保护在全球成为焦点时,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自身形象而坚持不懈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2.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导向。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对待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等。不论是目前我国在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上的产权激励,还是在资助、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济激励,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进行。

(2)市场竞争激励。市场竞争激励是绿色技术创新自发实现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检验,就不能保证社会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就会失去继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动力。因此,无论是用绿色技术创新替代传统技术创新,还是绿色技术之间的替代转换,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斯托尼和勒眉特曾对比利时12个产业的41个大企业的131个创新项目的进行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调查项目中,一共有64%的创新项目属于反应型,而其中36%的创新项目则属于主动型。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数据中64%的反应型创新项目正是在面临市场竞争下产生的。这一研究表明,当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大规模进驻,当企业处在国内市场遭受外企不断抢夺,以及出口遭遇他国绿色壁垒的双重威胁之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企业奋起自救。于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课题将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3)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自身的价值判断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当整个社会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有着强烈需求时,这将成为企业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拉动力。在我国,绿色需求逐步成为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1.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

绿色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坚持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应该加大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我国的技术创新片面地、单一地把经济效益作为惟一指标,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被无情地排除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外。这就使得宝贵的环保型技术人才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断流失。同时也导致企业对环保型、绿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轻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改造的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从观念和管理上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不断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把绿色环保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逐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由于企业的文化既来自设备装置、广告等外显性事物,更来自于企业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因此必须从全方位加强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为企业的环保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轻视人力资源投资的错误观念,应该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资本的意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了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绿色环保软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将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教育培训和人事制度结合起来,将绿色绩效与员工薪酬挂钩,注重双管齐下,从人才的培养上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索,有效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复合机制体系。在这个复合机制体系中,必须包括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多种有效机制,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有利于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管理体系。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种制度创新:

(1)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为降低排污权交易中各种交易成本,应设立排污权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交易信息等服务。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实行政府提供免费信息服务,以及适当减免监督与执行的费用。对积极减排、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让企业真正成为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2)企业自身能力机制创新。企业应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等各途径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并实施财务成本的严格控制,确保成本回收和资金良好运营。同时,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加强技术培训。部分企业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相关部门,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还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优化完善自身能力机制。

3.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会计基础化

由于单纯质化而非量化的指标,一般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应实现自身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会计基础化。完善三大报表的账目分类,尽可能使用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对于确实无法进行定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编制报表附注、绿色技术创新情况说明书等辅助报表,或者适当使用文字表述的方法来披露,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量化记录。

4.切实推行现代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始终要密切关注和自觉遵守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经常进行讨论与监督检查。任何基础或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环保工作都需要有专人对其负责,做到责任到个人。此外,要强调建立内部生态经理制和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加强环境审计,从而推行绿色管理。例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自成体系,泰州炼油厂基本建设及重大技术措施项目的环保都配有一名副厂长分管等,都充分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结语

从工业文明至今,传统的技术创新已经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人类文明必然要发展,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舍弃技术创新。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绿色技术创新,应该是突破这一人类工业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文献梳理的同时,探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希望能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丁丹.论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3-5

[2]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

[3]张庆普.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1(3)

[4]陶建宏,王京芳,张蓉.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6)4

[5]甘德建,王莉莉.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6]钟祖昌,陈功玉.略论生态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2003(5)

[7]万迈.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4(11)

[8]艾志红.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性规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李锐锋,罗天强,黄涛.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创业月刊,2006(8)

[10]田文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例证分析――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31

[12]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篇7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出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优化石油企业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其关键还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要结合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关于石油企业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理念,其强调的重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旧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却不等同,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如何实现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除了在生产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之外,在管理上还应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不断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整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创新经验,加上社会变化万千,管理队伍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新的理念,许多工作人员仍是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态度,对创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参与主体狭窄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中,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以管理专业为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知识的专业操作人员很少,造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3)创新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当前的石油企业创新重点仅仅在于企业内部某些单一的领域内,没有将创新引入整个石油企业中,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固定的管理创新制度。加上创新经验的缺乏,在创新方法上主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创新方式,不具有独创特色。与其他具有先进管理的西方石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缺乏灵活性。另外,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效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具有激烈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管理层只是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忽略了管理创新,难以形成管理创新的氛围。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受其长时间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没有彻底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机构繁杂庞大,责任不明确,不能实现高度统一。加上人力资源利用的矛盾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纽带,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灵活

管理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部门多为行政部门,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办事。这就造成被动的多余主动,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创新上只是强调口号,实际工作落实得较少。

(3)员工思想意识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员工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进入石油企业便是抓住了铁饭碗。市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够强,认为企业就会包办员工的一切,根本没有树立危机意识,过于安于现状。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无论何种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便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员工是石油企业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石油企业的管理思想创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经营目标,如今石油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这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社会上的责任,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同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传统企业相比,现代的石油企业经营目标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战略目标的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实行合作、达成多赢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力成本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这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后,其性质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方法

随着竞争逐渐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之外,还可以利用与他国合作的机遇,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身。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企业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石油企业只有根据这些变化,依靠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管理创新对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特点,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定能找到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篇8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的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企业创新文化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够激励员工创新,逐渐使员工养成自觉创新意识,去不断创新,奋发创新,是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命组成部分和核心的价值观。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创新文化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企业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突破阻碍企业创新的文化因素,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创新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就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创新文化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创新文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稳定的,而决非暂时的,短期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管理,实现其存续性。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离不开持续性的创新,而要维系企业持续性的创新,就要有企业创新文化的支持。

2.1 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持续地占有市场,持续获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创新。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创新,其次才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只有企业创新文化,才是维系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根本。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特征、符合创新规律,从而实现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可以说,企业创新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基础

任何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生存、发展、获利、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过来,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才有能力不断地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2.3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企业创城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利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否则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意义。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积累了宝贵的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了必要的创新资本,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服务。

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用性。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客观、准确、完整地评价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合理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使构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服务,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自主创新四个方面构建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指有利创新的因素集合,是所有有利于创新的物质、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企业创新环境是保证企业推进创新文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创新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3.1.1 物质环境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力、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物质因素。

3.1.2 非物质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法律制度、社会道德、政治政策等非物质因素。

3.2 创新主体

衡量企业创新主体的指标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

3.2.1 创新观念

企业创新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人人创新,时时创新的企业氛围,而创新观念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观念有助于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发现、发明的动机,并在此过程中表现的高级心理反应。企业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企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开放意识等先进观念,促使形成民主的企业文化,因此其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2.3 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企业一切创新的成果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都是为了人们能够过上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作为创新型文化的重要特征,注重每一位成员的创新价值与创新贡献,注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最民主的活动,注重员工各方面各层析的需求,注重员工在其职权范围内充分地行使权力。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可以衡量企业的创新文化水平。

3.2.4 创新思维

创新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创新价值观,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与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已获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发挥能力状况可以反映企业创新文化水平。

3.3 创新文化内容

篇9

论文摘要:为改善电力企业职工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不足,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的活动,以促使电力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掘和利用,文章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创建出可持续发展型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各个环节的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出复合型、高精尖型电力企业人才。

纵观电力企业职工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不足,实用人才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整体质量不高,在电力技术高速更新情况下,电力企业员工的质量依旧不能同步。三是培养速度较慢,由于电力企业长时间注重企业实际利润的增长,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人才培养耗时长、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员工素质与能力水平、着力于培训职能长期强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的独特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模式。在此文章对可持续发展型员工培训模式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评价培训需求

电力企业培训实践中,评价培训需求由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需求分析二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训需求调查

在电力企业内部全面、客观、公正地收信培训需求信息。充分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主题三个方面因素。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训需求分析

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准备培训、何时培训、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一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尽早在员工上岗前就进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对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选择在项目进行前一、二个月进行。

2 培训计划设计

电力企业培训计划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按需求进确定培训项目,本着员工、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年度计划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来,月度培训计划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训规划

电力企业必须将职工培训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作为个经营目标进行实施。在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宏观指导长时间跨度的职工培训工作全方位地实施,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了培训目标。

2.2 计划制定

制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年度计划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没有年度计划的点滴落实,企业的长期培训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部分由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及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制定出现场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电力企业在实施一个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其资金成本来源可靠。使培训规模、水平及培训程度达到平衡,确保培训管理人员及学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培训心态。

2.3 月度计划制定

电力企业应将年度计划的目标详尽分解,具体落实到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及授课教师、注意事项等培训细节以供培训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监督考核。

3 设计培训方案与课程

在实践中电力企业依据培训目标进行选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训方案的设计原则及手段

根据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及培训实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职工文化素质存在差异,造成运行人员学习自主性较强,检修人员相对较弱,因而形成培训能力的差异。追求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尽可能使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运行检修人员常常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试的形式,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多采用网上授课、网络教学的形式,让管理人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

在采取强化培训方法时,多奖少罚,最重要的是学员单位的表扬;采取练习的方法时,倡导学员主动练习、扩大学习范围、有比较长的实践期。另外,在培训中充分考虑激励在培训中影响培训热情(强化因素)、保持对培训的注意力(指导因素),巩固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岗位后倒退回去的压力(维护因素)。

3.2 行为改造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要求学习过程本身有注意力、记忆力、重复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励。可以采用行为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下面学习步骤: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种公开会议向学员表扬奖励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给学员分配角色,让每个人在模拟的情况下练习这种正确方式处理问题,像反事故演习。(3)社会强化。电力企业根据学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用表扬和建议的方式给予行为强化。(4)培训转化。鼓励学员在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将培训中学习到的行为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中。

3.3 培训课程设计

(1)在培训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课程决策一课程设计一课程改进一课程评价四部分。(2)遵循课程设计准则。课程的选择与培训目标一致;设计固定与机动二种形式的课程,课程设计时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密切联系公司实际,慎重选择任课老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实施培训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是实施培训目标和计划,并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开展。

4.1 培训实施的重点

为确保培训实施顺利进行,在实施时注重强调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氛围、培训人员及培训工具的准备工作。

(2)重视分工配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工作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将培训实施过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类别进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该项目具备专长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培训管理人员随后及时跟进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

4.2 掌握培训进程

(1)掌握控制方法。电力企业采用具体控制方法有收信相关培训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纠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2)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过程,在实施中要给项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具体明确、清晰。即时检查教室、仪器、设备状况,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对学员的参与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和奖励,培训管理者特别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为培训工作的协调员和促进者。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内容客观真实的总结。

4.3 培训人员的准备

为确保成功培训,在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关注学员;使用各种培训技巧来吸引学员的兴趣,并适应他们不同学习风格;鼓励学员提问,并有效地回答问题;利用视听设备及有吸引力的视觉手段,提高学习和演讲效果等。

5 评估培训

这一过程中涉及培训效果问题,确定培训方案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估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数据无法量化,因此尽量将培训项目细分、量化,用数字来衡量培训效果。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一般采用建设性的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6 结语

文章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电力企业的职工培训模式。达到了系统性、经济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

0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电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最大化的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产值外,还要推动企业的转型,要正确对待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时机还要正视自身,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完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燕平.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