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贸易全球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贸易全球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贸易全球化

篇1

1.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最容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为货物贸易领域,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争端领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领域、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之所以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由此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服务贸易领域的争端就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交易不再是单纯的货物,非货物也变为交易的对象,由此争端就扩展到了知识产权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促进了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发展。基于此,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2.国际贸易争端内容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争端的内容主要是削减关税壁垒,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后,争端的内容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在八十年代之前,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一直呈现出贸易自由化,因此争端就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非经贸领域的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呈现了新的特点。

3.国际贸易争端主体的新特点

在过去,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多为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在争端主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贸易主体之间的贸易量越多,那么发生争端的频率越大,反之则频率越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发生争端之后,解决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发展中国家会利用已有的争端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合理利益。由于主体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4.国际贸易争端原因的新特点

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会会发生争端。以农业为例,美国和欧盟的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要高于欧盟,在美国与欧盟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时,欧盟为了取得争夺的胜利,就制定了一系列出口补贴政策,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之间就发生了争端。除了经济水平的差异之外,各国之间的政策、国内法、国际法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在国际贸易中都会形成争端。

二、WTO解决争端机制的完善

1.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会遇到程序性或者实体性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出席会议的成员国没有一致的反对,那么该问题的决定予以通过。这样一来,争端解决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不会因一方的阻止而终止或者拖延。

2.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在关贸总协定中,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理事会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对这种状态做出了改变,争端解决不在由理事会负责,而是设立了专门的解决机构———DSB。争端解决的规则及程序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DSB负责执行,另外,在协定中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也由DSB来负责。

3.引入自动程序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多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时限,这在谅解及附件中做出了明确的固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磋商出结果或者不理会磋商,那么在进行第二次争端解决申诉时,就会自动成立有关的专家组。专家组成立之后,会向DSB提出报告,DSB要在60日内通过该报告,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阻止其中一方当事人有意上诉。报告通过之后,如果没有“否定一致同意”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入自动程序。通过自动程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预,进而促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4.引入交叉报复

对于中止和减让的问题,专家组在进行审理时,要与专家组处于相同的部门中,然而,在同一个部门中,中止和减让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当事人就会用其他的办法将另一有关协议项下的减让中止,这就是交叉报复。通过这个做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执行裁决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对策

1.中国要积极地加入国际贸易中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加入国际贸易后,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国不能因此就拒绝加入,反而要积极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实力,就需要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地吸收先进的东西。不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要对国际贸易争端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的合作

实际上,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为利益之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达成协作、协同利益。我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由于分工定位趋同导致争端的发生,对于这类型的国际贸易争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行产业升级,或者进行地区间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减少争端。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所谓行业协会,是指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属于民间组织,WTO规则无法直接管辖行业协会。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行业协会可以直接或间接代表会员企业参与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争端解决。

4.完善我国的产业救济体系

在WTO中倡导贸易自由,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一概排斥贸易保护,在法律框架中,设定了许多的例外,主要目的在于允许成员国实施国内产业救济。有些国家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胜出,会采取不恰当的倾销、补贴措施等,通过法律框架中例外条例,成员国就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可以保证我国的国际贸易,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5.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规则,同时还要精通外语,通过国际贸易人才,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建立严格的国际贸易人才上岗制度,避免非专业人士上岗,让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成分发挥自身的技能。

篇2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它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各国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在国际经济领域,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迎对这一世界潮流,无疑是中国当今乃至未来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为此,笔者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之发展”为题,从中国贸易发展这个侧面谈谈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现代国际贸易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1.我国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事业开始全方位对外开放。随着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而崛起了。具体表现在: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地位不断上升。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崛起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增长40多倍。中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也不断上升,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25位,2001年则攀升到第6位,2002年第5位,2003年跃至第四位,成为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2007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进出口总额增加到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贸易规模世界排位第三。

(2)外贸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是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进口依存度(即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2.6﹪提高到2003年的60﹪,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6﹪提高到2003年31.3﹪,进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6.6﹪提高到2003年的29.5﹪,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明显加深。但近几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这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2007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1~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

(3)贸易商品结构逐步趋向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规模的增长,中国外贸的结构也逐渐改善。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出口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外贸进口结构也出现逐步优化的趋势。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额为69.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34.8﹪,到了2003年,初级产品进口额虽增长到728亿美,但初级产品在当年进口额比重却降至17.6﹪。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呈稳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30.6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400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65.2﹪上升到2003年的82.4﹪。而且,现在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消费品的比重很低。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比如,机电产品全年出口额7014.5亿美元,增长27.7%,比出口总额25.7%的增幅高2个百分点。2007年1-11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2177.9亿美元,增长27%,比进口总额增幅高6.5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2%。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增幅在近两年均超过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增幅,又表明中国贸易方式的改善。

转贴于

目前,中国制成品已占到出口总量的94%,机电产品占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5年前的17.5%增加到现在的2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持续下降。中国正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链条当中。

2.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30年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然而还不是一个贸易强国。

(1)中国外贸绝对量虽然较大,但相对量特别是人均量仍然很低。

(2)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3)从进出口市场结构看,中国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区域多元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4)从资本流动情况看,中国吸引外资已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但对外投资额却较少。

(5)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贸易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 都还有巨大差距。

(6)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我国遭受的贸易调查表现出三个“最多”:连续12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1/3的反倾销调查是针对中国的;今年以来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02年以来连续6年成为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最多的国家。

3.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五难”、“三多”。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近3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强劲的增长势头之下,全球经济还面临着通货膨胀、石油价格风险等因素的阻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最近都了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警告;二是我国外贸持续高增长,贸易平衡压力还较大。目前我国已连续42个月实现贸易顺差,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万亿美元,虽然今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造成顺差过大的根本因素还存在;三是“中国因素”影响全球,“中国制造”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贸格局,“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主要贸易伙伴的不安,不少国外媒体频频制造形形的“中国”,最近的中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就是突出表现;四是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矛头直指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主张保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资本入侵的声音抬头,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今年以来纷纷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南欧、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贸易的增长表现出担忧;五是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反补贴成为新热点。2007年1~10月,我国共遭受各类贸易措施62起,其中2/3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自2006年11月份以来已经向我国发起地多起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的世贸争端解决案件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三)新贸易环境下我国贸易发展的战略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总的来说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梦想。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不仅要顺利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分享参与国际分工的好处,其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外贸出口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因此,我们要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参与竞争的制高点,积极谋划扶持我国未来的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外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中国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是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 (替代国 )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轻工、纺织、工艺等 )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既要重视“中国引资”,也要推动“中国投资”,使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更好的转动起来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把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同时灵活的转动起来。

“引进来”就是要通过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当今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走出去”,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1)优化出口结构。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结构,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①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②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③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④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完善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分类管理;⑤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自主调节出口,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

(2)积极扩大进口。完善进口政策与制度,积极鼓励进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①清理各项限制进口的政策,对不合理的限制进口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②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③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④利用贴息和政策性进口信贷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重要装备、能源和原材料;⑤扩大国内有需求的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积极有效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改善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能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只有积极有效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才能利用有关规则维护中国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正当权益。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与双边合作,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5)加快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贸制度环境

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现有的经贸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经贸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对外经贸的制度环境。我们既要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涉外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定统一、规范、公平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又要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

(6)提高参与国际定价和应对贸易磨擦的能力

篇3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额增长及贸易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另外,国际贸易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已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熏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3.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 659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以上,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已达19万亿美元,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3,雇佣人数达5 400万。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国经济相互传递的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和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对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货物利益,在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际所得。另外,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统计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中美贸易作为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2004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2%。其中,2001年中国对美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04.8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长了20.8%,达到971.8亿美元;2003年则增长了30个百分点,达到破纪录的1 263.3亿美元;2004年又增长了34.3%,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这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2005年中美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 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不平衡也在加剧。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80.8亿美元,2002年达到427亿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则为1

141.7亿美元(见图)。

    另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截至1999年7月底,美国公司在华获得批准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27 814个,协议金额49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36.7亿美元。按投资额排名,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前20家各国公司中有11家是美国公司,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美贸易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有其内在的统计误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等外在因素则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品服装为主的贸易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讯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实质上,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讯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器。可见,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内部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体现出来,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的国际分工合作,由此导致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美国跨国公司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也成为加剧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绕开了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一些关税措施,获得了更多利润。这些跨国公司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他们在华的企业输送境外关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其在消费国的批零企业,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来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于是,简单的进出口统计,掩盖了真实的经济关系,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国的贸易统计报告没有计算跨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投资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的差额。据中美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达4年的调查期内,参加调查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中75%的公司实现盈利,10%的公司利润非常丰厚,还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长,但这些美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利润并未被统计在内,这就更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国的生产跨越国界,这就使各国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机对本国的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由于政局的稳定,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美国。欧洲的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的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贸易差额的转移。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因素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1.东亚地区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增加,主要是东亚地区相关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即东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产业转移,使原来东亚各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过去一直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的繁荣发展之后,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渐丧失了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内地来生产,再返销国内和出口到世界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因此继承了上述国家和地区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也继承了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对1989—1995年间美国与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见下页表)。

    2.美国本土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美国一些

企业原来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现在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再对母国“返销”出口。有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以纺织品贸易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最具价值的外包基地,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服装采购商的订货或美国本地服装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返销产品,中方除了赚取小部分加工费用外,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美国。与此同时,也通过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四)全球化导致的原产地统计误差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际社会所确定的。当时,这种以国家境域为统计着眼点所形成的外贸统计,即货物跨境流动统计是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由于原产地规则,使中美两国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产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被进一步夸大。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但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却将这类商品的全部价值计入进口额,这无疑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实际顺差。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按原产地规则也被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中,这也扩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这就使我国对外贸易很容易受到美国的影响,且风险也较高。因此,我国应鼓励企业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不要只盯住美国市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参与许多区域经济合作,如:10+1。10+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参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可使我国享受关税优惠等贸易优惠政策,这无疑为我国企业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2005年7月,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双方已就7000多种商品进行关税削减,而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很高,我国企业正可以抓住这一商机拓展出口市场,而不是只注重向竞争已很激烈的美国市场低价出口,从而也可以起到适当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作用。

    (二)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做好咨询与信息提供的宏观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缓解贸易不平衡,而且还可以通过投资设厂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组建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其国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更高效率。

    (三)逐步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加入wto也要求服务业逐步开放,因此中国可以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借机弥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但前提必须是美方对服务贸易进行充分的统计。

    另外,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对华贸易的优先策略之一就是扩大服务出口,限制货物进口,而后者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扩大服务出口才能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才有利于实现贸易平衡。

篇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出现,服务贸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了货物贸易,而且它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服务贸易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各国产业转移和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着良好的缓冲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丰厚的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了高质量的服务要求,这些都使得世界服务贸易有了惊人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1 世界服务贸易额持续增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速大体同步

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2006年又增加到了2.71亿美元(见图1)。从长期看,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不过是710亿美元,1970年到2006年,出口额从71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36年间增长了37倍,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的。

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在多数年份上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在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以后的那几年中,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货物贸易,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又增加到2.71万亿美元,增长11%,占世界贸易的18.7%。但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例如,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7%,稍高于服务贸易的11%的增长速度。但是,总体来说,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2 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是主体,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都集中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区,他们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出国和输入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仍处于劣势,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极不平衡。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荷兰、印度共占出口额的53.5%,其中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贸易进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荷兰、爱尔兰、西班牙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的52.6%,其中除了印度和中国以外均为发达国家(见图2)。

图2 2006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2006)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水平。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其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先进国家。所以,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2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服务业从而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居民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2.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199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34.57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31.96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九大世界服务贸易国,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3.5%,其中,出口额为914.2亿美元,增长23.7%,占我国贸易出口比重的10%,进口额是1003.3亿美元,增长20.6%。

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是可观的。1995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是除了印度以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远高于过去10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6.5%的增长水平。2006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达29.11%,出口更是年均增长率达30.34% 。

2.2 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新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贸易服务部门的增速加快,也超过了其他部门。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项目的出口额都分别增长了54.6倍、130.9倍、53.4倍。2006年,新兴服务行业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分别提高了1%、0.1%和1.4%。

2.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内部出口结构不合理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最大优势,从服务进出口行业结构对比来看,我国出口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中,旅游占37%,运输占23%,其他商业服务占21%,相比之下,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服务等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程度较高的服务活动所占比重就比较低,都不到5%,因此中国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商贸、电讯等领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除了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有明显顺差以外,知识与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呈逆差。

2.4 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首先,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就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为45%―55%,而我国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3.6%,2005年提高到4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65%,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43%,而我国近几年来就业平均比重不到30%,这说明落后的服务业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18.9%,而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6%,在十二个国家中居末位,不到美国的1/3。英国、西班牙、印度、爱尔兰占比重分别为33.5%、32.7%、37.8%、37.2%,相当于我国的三到四倍。(见表1)

表1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06)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总出口的3.4%,位居世界第八,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3%,是中国的4.2倍;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占的比重均高于中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内行业界和国际服务贸易总体进行比较,努力改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环境,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逆差,而且近几年来其逆差有着持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明显增大,到达96.9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11.26亿美元。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来一直快速增长的势头,比2004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89.1亿美元,比2005年下降3.9%,延续了2005年逆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并且在逐渐下降,主要依据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服务贸易各项竞争指数为负值以及占有不足3%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导致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表2 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2002-2006)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STA-

TISTICS 2006》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也是衡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的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TC指数低于除德国以外的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从200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平均值来看,美国为0.158、英国为0.098、法国为0.126、中国为-0.077、德国为-0.232,而我国是-0.067,这说明我国的TC指数平均值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表2),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劣势。

3.2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行业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弱的,但是从主要的服务贸易行业来比较,TC指数差异较大,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也不尽相同(见表3)。

表3 2002-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行业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2006年,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一直在保持正数状态,而且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均为负值,这就说明我国在这些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比较差,但是近年来运输业的TC指数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服务、广告与宣传服务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有正有负,这反映了这些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动的不稳定性。

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仍为-0.05,这就说明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然都是正值,但都比较小。逆差主要是来源于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其中专用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指数2006年接近于-l,说明它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同时电影音像TC指数于2006年首次出现正值,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4 中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劣势,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4.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

第一,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而且服务贸易持续逆差。“2006年,中国运输逆差133.5亿美元,比2005年略有扩大。由于进口增长较快,保险服务逆差规模也继续扩大。2006年,保险服务逆差82.8亿美元,增长24.6%。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64.3亿美元,增长24.5%。金融服务虽然逆差总额较小,仅为7.5亿美元,但进口增长迅猛,比2005年增长456.9%,而且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倍”。第二,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因此各省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现代的服务业,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他们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急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4.2 我国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取了先鼓励发展国内制造业和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出口相结合的政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忽视服务贸易,因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并且长期处于逆差状况。同时,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4.3 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第一、二产业开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开放的比较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优势等方面的原因,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开放进程。我国的服务业比较脆弱,属于较敏感、难度较大且较滞后的部门,许多服务业,如金融、海运、专业服务等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九十年代才开始试点,有些部门如电信至今仍未对外开放。

4.4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扩大和服务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的立法步伐,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尚未形成体系;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有些立法上的矛盾和实施中的困难已严重影响到了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世界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迅速地发展,各国取消服务贸易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国际间自由交换,这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同时也会使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1 服务贸易自由化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5.1.1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吸引外资

我国开放服务市场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及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外来的竞争者会对我国的服务业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为其他的产业带来更多的国外资金,有助于国内服务业获得外国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国内目前尚未出现的现代服务行业,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广大的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好处。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外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国内的服务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吸收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与经验、营销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向世界市场。外商的投资可以弥补和缓解我国服务业投入资金的不足,对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动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有外商投资引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服务技术,强化了竞争和服务意识,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5.1.2 有利于我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劳务输出以及旅游等方面。在旅游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旅游曾创汇收入高达141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我国以其多元文化、悠久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都会有所加强,旅游的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量与会不断增加,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劳务市场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国内沉重的就业压力,换取巨额的外汇收入,而且随着这些劳动力自身技能的增强,国民素质与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遍的改善。

5.2 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我国服务业面临新的挑战

5.2.1 人才流失的挑战

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业开放后,人才竞争就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当今,世界上大部分的跨国公司都在实行一种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策略,即雇员本地化,外资企业中的大部分职位都由所在地区的员工担任,从国外派人来的话,工资成本就要高很多,而在本地招聘,只要给的工资比当地水平高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人为他工作。同时,国外来的人对本地的具体情况不十分了解,就地找人的话,很多都是业务骨干,可以很快地熟悉本地情况,而且会带来一批客户,对手的削弱就是本身实力的增强,这使得我国的服务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本身的竞争力就不是很强,加上人才的流失,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2.2 发达国家垄断市场,造成国内服务业的巨大压力

我国相对拥有出口优势的服务部门,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项目,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产业则是弱项。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例如保险、银行、通讯、信息、咨询、法律、数据处理,广告,金融服务等,都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发达国家一向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我国在这些行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那些基础实施和设备陈旧、经营机制不合理、人才严重短缺,垄断经营突出的服务业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服务部门经不起发达国家的冲击。

6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一国政府正确的战略、政策,对于提升一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

6.1 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

现代服务贸易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服务战略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以资本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朝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变,开始进入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对于我国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扩大服务出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各种服务部门效率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服务部门的纽带和核心,为制造和基础产业部门提供技术更新的手段,信息化服务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使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才

一国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目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应该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教育和培训,引进国际同业顶尖人才,促进国际间人员流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带动企业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可在现有的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培训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6.3 加强政府促进服务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服务企业改进自身运作,提高服务贸易。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扶持国内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第一,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逐步取消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立法工作,尽快形成协调一致的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第三,建立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关税制度,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提高劳动素质和科技水平。

6.4 实行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对外开放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的服务业也逐渐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因此对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之中,服务市场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近期内无法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相抗衡,进行自由竞争。所以,现阶段,我们应对我国的幼稚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服务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实行服务贸易适度保护政策,防止因国外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过度竞争给国内的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服务贸易的开放只能以“渐进自由化”的方式推进,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坚持适度、稳妥、有序开放,保持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7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升级调整与市场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逐渐加大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投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积极充分的准备,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主动参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循环和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小牧.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郑吉昌.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消费经济,2002,(3):154-158.

[4]高静.全球化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85-86.

[5]王翠.WTO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J].北京经贸,2003,(6):37-38.

篇5

一、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重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清晰地认识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关注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实现对经济发展和服务类型的全面升级。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

1.经济全球化发展时代的变更

我国从1970年到1990年经历了3个实际的经济变化时期,1970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货物贸易阶段。从1970年末到1980年末期,将近20年的阶段全球经济以制造业作为主体。到1990年,世界经济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开始趋向于服务经济发展的模式。

2.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划分的评价依据

针对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对外投资开始倾向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拓展,成为并购的工作重心内容。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服务贸易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进步,呈现出未来良好的发展倾向。

3.经济强国的评价标准是服务经济社会

通过服务经济的社会状态能够评价社会的整体经济情况,具有良好的产品品质,能够符合自我调整的平面化经济结构,实现对国家经济的全面支持,就能够被评价为经济发展的强国。因此,具有服务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具备了经济强国的评价标准需求。

4.服务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价值

针对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局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时代背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价值,根据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满足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家经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现。

三、强化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空间和重心的转变

1.提升我国商品价值

通过强化的发展服务贸易的模式,能够成功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的需求,并且能够将传统的经济发展重心转变到先进的领域当中去。开展强化的服务贸易模式,能够充分地提升我国商品的价值,促进我国整体的市场经济收益效果,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收益的高效需求。

2.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在具体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社会需要认识到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进行市场经济工作重心的调整,在实际的经济运作环境下进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基础市场经济发展结构符合服务贸易的发展整体需求,并且能够关注到自身产品生产的质量。

3.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革新

针对我国社会生产效率进行调整,还需要进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运作,保证将第二产业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将第一和第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向第三产业靠拢,并为第三产业充分服务,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充分支持。三种社会生产组织的高效率合作,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转型实践。

四、加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路径

1.战略开展的步骤

针对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科学的战略设计和部署,需要观察到战略开展的阶段和步骤性特征。从2010年开始,我国重视对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经济夯实基础。再到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的发展战略应用,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到2020年,计划实施全面的发展进步措施,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

2.战略空间的布局

针对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开展战略空间的布局,实施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内容,通过城市作为服务贸易的中心,采取港口和交通枢纽共同协作的模式,进行良好的经济拓展性发展战略运营,满足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从周边到中心,从浅出到深入的发展目标。

3.战略开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挥进行科学的观察,通过实现战略措施得到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进展,需要从战略和计划部署的细节合作中得以实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采取战役的方式进行任务的逐一计划和达成,满足未来服务型贸易发展的具体需求,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作。

五、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针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部署,能够实现对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不断地拓展和提升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推动作用,体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背景下,为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奠定良好的辅助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虽然当今世界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但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国与国之间已由均是安全威胁转变为经济竞争威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从国内外经济状况着手,对中韩贸易关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韩自由贸易提供有益意见。

二、中韩自由贸易建立的现实基础

(一)中韩贸易发展现状及潜力

自中韩建交以来,贸易往来频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两国经济发展。从1992年中韩建交开始到两国订立贸易协定仅用了几年时间,2003年签署联合声明,确定合作关系之后,两国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实现了两国的互惠互利。在中韩建交后,贸易方式由间接转为间接,双方的关系也越发密切。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韩方贸易的第一出口市场及第三进口来源,韩国则成为中国第六大出口市场与第五大进口来源,2005年中韩贸易达到1000亿,中韩双方在贸易上的关系越发紧密。由此可见,中韩贸易存在着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中韩经济开放状况

经济开放程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它是该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及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和流动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衡量指标。从贸易流向来讲,可将其分为进口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常用进出口总额同GDP比重表示。同时它也是该国商品对世界市场依赖度的反映。

据市场调查,2000年以来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要远远高于中国,约在50%以上,由此可见,韩国经济开放程度还是很高的。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始终维持两位数,且有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整个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是中韩贸易建交的主要动力和根本原因。

为了证实贸易关系重要性,本文采用了贸易强度指数对中韩贸易强度进行测算,中韩贸易强度指数在1以上,这证明中韩双方彼此出口依赖较大,贸易往来密切。对于韩国而言,中国在其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较大,但最近几年韩对中出口依赖程度有下降的趋势,但贸易强度指数并未小于1,在韩国贸易中,中方地位不容忽视。从中韩贸易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中韩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三)中韩双向投资

随着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和不断深化,中韩相互投资步伐加快,韩国企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我国企业对韩投资也维持稳步增长的状况,面对这样的相互投资形势,中韩贸易建交已成必然。

在中韩两国建交前,韩对中投资主要以环渤海湾地区,且主要针对中小型加工和劳动密集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左右,项目规模较小。两国建交后,双方经济关系联系紧密,相互投资水平不断提高,韩对中投资区域也由早期的环渤海海湾扩大到内地,总体来讲,韩对中贸易投资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就以1994年至2004年短短几年间,韩对中投资从2.1%升至10.3%,韩国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占第四位。而我国对韩投资相比之下就晚了些,且均呈现金额小、数量大的特点。据韩资料统计,2000年中对韩投资项目1848项,金额1.52亿美元,占韩外资的9.9%,2002年中对韩直接投资项目1165项,占韩外资项目总数的27.3%,虽然我国对韩投资起步晚,但胜在发展提升快。由此可见,中韩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用。

三、中韩经济互补性

经济互补主要应从区域内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区域内产品相似度进行比较判断的,若区域内各生产要素、产品差异大就存在区域经济互补性。互补性也分为现实和潜在互补性两种。现实互补性以产品差异区分,潜在互补性则是以生产要素差异进行区分的,同时,潜在互补性也是能够转化成为现实互补性的。

(一)资源互补

中韩双方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互补性较强,我国是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是世界上少数齐全国家之一,已发现的就有160种以上。锡、钨、钛等储备量居世界首位,非金属矿藏种类丰富、储备量大。而韩国国土资源有限,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可开发资源可谓是屈指可数,大部分国内资源需求均依靠进口。韩国最大的特点是地理环境与气候适宜植物生长,森林资源丰富,与中国存在极大的互补性,且两国地理位置近,资源互补成本低,合作效益较高。

(二)市场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投资、消费市场逐渐壮大,世界各地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韩国整体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但其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展空间,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市场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两国市场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四、结束语

中韩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合作优势,两国合作能够有效降低双方对日、美等市场依赖,降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因此,中韩双方要重视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营造和谐的中韩自由贸易市场,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篇7

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建立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大飞跃,使各国之间的贸易程度加强。为了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能更好的流通,各级贸易组织应积极制定各种完善 健全的经济制度框架来保障国际贸易的有效进行。国际贸易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服务于全球范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法是调整各国之间商品、技术、服务的交 换关系以及与这种交换关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制约国际贸易调控的根本所在。国际贸易法的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了传统的国际货物买卖、国 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法律制度以及与WTO法有关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多边管理法律制度。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而得到更好的配置。国际贸易法由联合国大会召集外交会议形式来进行私 法的统一工作,有一定的权威性。国际贸易法在平衡国际金融关系上凸显出其作用。一方面,有效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开放的 市场环境,加速了其经济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法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由于国际贸易法涵盖范围广,涉及众多成员国,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法律政策 存在着显着差异。因此,每项国际贸易法的制定都很难综合考虑各国的基本情况,制定法律制度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次,国际贸易法在制定、执行和仲裁 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贸易壁垒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产利益的不均衡分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得的利益显着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切实完善和落实各项法律制度是维护国际贸易交流的根本。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安全问题

经济利益同政治利益一样,作为国家的基本利益,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只有经济的稳步发展才能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因此,维护国家利益,落实贸易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经济建设过程中重点内容。

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广泛,贸易安全问题在各国间普遍存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所处贸易地位较为 被动,对贸易安全问题应对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贸易形势下,存在着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首先,体现在经济利益发展的不平衡,在利益分配方面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对出口商品的价格缺乏控制力,对国外进口商品的需求有较大程度的依赖。然而,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 商品的需求并不显着,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比较被动。现阶段国际贸易间存在不公平竞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提升本国贸易壁垒的同时,降低了我国的贸易 壁垒。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使其缺乏应对能力,进一步采取低价策略,也使我国国内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反倾销现象的产生。其次,在对外贸易中各 国利益分配也不合理,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商品为低附加值商品,而进口则为高附加值商品,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是贸易大 国,大量原材料及优质商品低价出口,以出口数量多收获利益。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我国。主要贸易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强化,使得我国的进口价格却大幅度提升,属于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平等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使我国对金融风险缺 乏抵抗能力。

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代表了国家经济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的经济安全问题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实现国家贸易安全不仅应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应运用好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利益。

三、国际贸易法对中国贸易安全的制约作用分析

国际贸易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在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规范国际贸易市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具体体现在对贸易双方行为的约 束和处理国际贸易中争端的调解和仲裁两个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存在劣势,更应做好完善贸易安全的准备工作。我国在对外贸易过 程中应主动采取方法措施,加强贸易安全。不仅从内部进行合理经济政策调整,在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的同时,应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减缓来自国内 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好国际贸易法,应积极贯彻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WTO各项基本规则,维护好我国贸易安全。 转贴于

第一,准确把握国际贸易法的这些发展动向,认真履行贯彻WTO规则和对外贸易法的各项基本规程。结合国际贸易法对国内的外贸法和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并积极作出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新局势的发展。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除了受到产品、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影响,竞争情报对企业的经营开始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产品、资金、人力资源和竞争情报开始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四大要素。竞争情报最早是由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美国中情局局长曾公开宣称美国及中情局有百分之四十的间谍活动与经济相关,美国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竞争情报。

一、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概述

(一)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界定

贸易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竞争性的贸易交易信息,经过对贸易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监控和竞争策略等信息数据的科学整理和专业分析加工而得到的,可用于指导企业产品进出口/工程劳务服务竞争决策的情报。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是一种监视国际贸易市场环境的持续过程和信息服务产品。人们在收集获取国家贸易竞争情报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法律和商业伦理道德,将收集到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目标贸易国的市场环境、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际贸易的文件和案例等信息反馈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支持。

(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重要性

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1-7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0225.5亿美元,增长20225.5亿美元,其中出口10493.8亿美元,增长23.4%,进口9731.7亿美元,增长26.9%。我国企业尤其是大量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来,虽然我国企业的出口数额一直在增加,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大部分企业遭受损失的原因就是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缺失。比如1998年欧盟诉我国钢丝绳反倾销案就是由于我国企业对贸易伙伴国的行业政策不了解而错选印度作为替代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遇到的贸易冲突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我国有2/3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有2/5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而只要企业重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就可以获得以上的信息,从而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原则

企业在收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时候遵循情报收集的一般原则。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收集原则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企业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国际贸易形势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裁定是否为反倾销时与该类产品短时间的出口数量关系密切,企业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第二,企业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只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才能为企业做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收集的信息要适合本企业使用,与本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

三、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

本文从企业获取国际贸易信息情报的信息源来分析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包括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依赖国家的各种驻外机构进行情报收集;对于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情报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收集。

(一)商业网站

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射源,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如何去伪存真在海量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是情报收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一些网站,作为我们情报收集的来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如下网站可以做为情报信息的来源网站:1.竞争情报研究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从行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数据。如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网址:chinacir.com.cn/ )该网站的数据中心,可免费获得包含了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汽车机械、冶金矿产、电子电器、信息通信、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纺织轻工、制药治疗、农林牧渔、文化商贸等12个种类的进出口数据。2.专业网站。在收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在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的相关信息。行业协会网站上会有行业动态和本行业的统计资料,而在专业学会网站上会有一些标准信息,这些都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来源。如中国轮胎商务网转贴于 (tirechina.net/)根据网站流量排名权威机构Alexa.com的统计,tirechina.net在中国轮胎行业网站中排名第一位。3.商业数据库网站。仅仅收集相关行业和地区的进出口数据是不够的,还应该收集一些研究机构对此类数据的看法。如中国贸易数据情报网(ecdata.com.cn/)。该网站涉及中国、印度、英国、韩国、巴基斯坦、加拿大、阿根廷、厄瓜多尔、美国、秘鲁、巴西、智利、西班牙、墨西哥、巴拉圭、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的海关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偿提供对数据报告的进一步分析服务。4.竞争对手网站。企业的网站是企业进行对外展示的窗口,通过收集分析竞争对手网站上的相关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发展计划等信息,获取对己方有利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5.国外竞争情报网站。有关国际贸易竞争情报,除了用中文进行搜索外,还要通过有较高美誉度的国外网站来收集信息。比如美国的福德咨询公司(fuld.com/),为美国财富五百强中的半数企业提供过服务。

(二)政府网站

企业可以通过对政府网站的关注来收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国际贸易情报。1.在我国商务部网站上收集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非关税壁垒相关的法律文件,同时还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关于非关税壁垒的法律文件,以及与非关税壁垒有关的会议记录等。2.在我国政府网站和外国政府网站同时收集与非关税壁垒有关的最新案例信息,比如案件的审理过程和最终结果;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发展动态,收集最新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新进展。3.在我国政府网站上收集有关WTO成员国贸易信息的通报。

(三)出版物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对公开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收集。1.收集政府公开出版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如税法)、技术标准等。2.收集本行业的专业刊物,从中掌握本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动态。3.收集本行业国际和国内会议的会议记录,了解本行业国内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

(四)展览会(展销会)

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展览会(展销会)来收集与本企业进出口有关的最新产品信息和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中国展览信息网上的内容显示每年春秋两季的法兰克福消费品展,在2010年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4家客商参展,在展会上企业可以收集到有关国际消费品未来发展趋势的情报。

(五)实地考察

获得最真实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产品的目标国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企业自己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一种是企业委托可靠的咨询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虽然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较高,但花费较大,在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收集的时候一般不轻易使用。

在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过程中,一般同时从以上多个信息源进行收集,但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采用最多的是通过网络获得企业所需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来源和方法。

篇9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不合理

近些年,借助时展大势,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也开始步入新阶段,显现新特点,农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结构持续深入调整,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持续改进。在当前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事实上具备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领域,尽管目前仍不甚明显。试以水产品为例:我国幅员辽阔,海域宽广,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因此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水产品资源。近些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量不断扩大,出口额位居我国众多出口产品前列。但其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在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结构并不合理,倾向性较为明显,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周边发达地区,且农产品出口种类相对较为单一。

2.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际贸易中,产品质量是决定交易成败与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农产品这一贸易领域,这一因素更为突出。我国自然资源丰厚,平原面积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前列,且土壤肥力较强,尤以东北三省的黑土地最具代表性,海洋管辖区域同样辽阔,浅海面积广大,各类水产品资源齐全。但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科学农业的发展策略,农民环保意识不足,对农药、化肥等相关的现代化学农业增产药物过于依赖,在农业劳作过程中对此类药物使用过度,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污染较为严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体现在农产品中,即是我国当前多数农产品化学药物含量超标,农产品质量被大大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下滑,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再者,当前我国农民在进行农业活动时仍主要依靠天时,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天吃饭”,且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不足,兼之我国对农产品的科研开发仍相对较为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后续进一步深入发展。

3.农产品出口价格相对缺乏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价格方面相对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农产品的价格倒挂。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并不低廉,农民往往需要独力承担农业生产中的各项费用,负担相应税务水平,再加上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整体上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生产种植方式的不合理、地域地形限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一些费用,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自然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也就相对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势,因此农产品价格也深受世界市场影响,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现象,进一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我国农产品价格造成巨大冲击,这也造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不利于农产品出口。

4.政府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无论在哪个国家,农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关乎国计民生,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也依然投入极大关注,在政策上多有支持,将农业作为重要发展对象,并积极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产品种类,增加农民收入。试以美国农业为例: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美国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农业相关企业的运营负担,以持续提高美国农业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美国政府在农业政策上对其多有倾斜,在农业补贴上用力甚勤,以便农民和相关农业企业能尽量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扩大农业生产,进行农产品销售。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业扶持力度上却力有不逮,致使我国众多农民散户因害怕承担巨大的价格风险而不敢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同时,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补贴、农产品出口保险和相关出口信贷上,对相关农民的补贴支持力度尚有待加强,这些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发展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路径

1.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一个相对不足之处在于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相对不合理,即农产品出口种类相对较为单一,出口地区也相对较为单一,集中在欧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应当持续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拓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路径,使农产品出口种类逐渐多元化,从而部分缓解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户的压力。同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不仅要集中力量开发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扩大欧美地区人民对中国农产品的熟悉度,提升其对我国农产品的认同感,还应积极开拓内陆国家市场,使我国优质农产品也能获得广大内陆国家及其人民的认同,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能得到切实优化,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2.运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仍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在国际农贸市场的占有率依然相对较低,而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于,与欧美各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农产品的质量相对较为低下,难以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而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为此,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三方面的手段来达到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目的。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农业的科研投入经费,推动相关农业生产理论的发展,开发新型种植和栽培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研发适合多种区域的品种,使科学技术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产品深入发展;第二,要持续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既要培训相关科研工作者,也要注重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我国农业从业者对农作物的科学种植能力和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能力;第三,要持续增进对农业信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高农业工作者对市场信息的搜集能力,并及时农业市场信息,使我国广大农民能及时了解农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做出及时反应,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

当前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在国际商贸市场中相对乏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产品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而降低农产品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要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深入发展,我国可从两方面着手处理。第一,我国政府应支持相关农业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以达到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资源整合的目的,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帮助,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使自身力量得到进一步的集中,增强竞争能力,并利用现代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有效延长,从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获得更有利局面。第二,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时的成功经验,丰富农产品加工类型,使我国农产品具有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有效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和世界人民丰富需求,从而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影响态势,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4.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篇10

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