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急诊分诊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急诊分诊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213-02

心血管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并且疾病具有较高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因此必须要抓紧时间对其进行治疗,提供治疗效果[1]。本研究就我院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为例,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2~77岁,平均(49.2±3.6)岁;体重39~75 kg,平均(58.1±2.6)kg。39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伴急性心肌梗死,19例患者为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工瓣失功急性左心衰,10例患者为马凡氏综合征急性左心衰。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其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营养心肌等治疗,同时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的处理,并督促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Z44021269)和路路通治疗,如果患者有冠心病,则每天1次对其静脉滴注250 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如果患者有脑血管疾病,则每天1次对其静脉滴注20 mL路路通+25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脏复跳率及死亡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软件包是SPSS18.0,各种数据的标准差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心血管急诊患者的病情特点

(1)具有较急的发病速度和较快的变化,将“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心内科医师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患者及时的救治;(2)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心内科医生无法对下一个患者的具体系统或器官疾病及轻重程度进行有效的预见;(3)具有较复杂的病情和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2]。这就要求心内科医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积累有益的临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心血管疾病的疑难急诊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将误诊和漏诊的几率降低到最低限度;(4)通常情况下,患者并不是以某种疾病为主导,而是以某种症状或体征为主导;(5)具有较大的病情轻重差别。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并发普通感冒,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并发多器官衰竭、心跳骤停等症状;(6)患者及其家属不理解。通常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症状的缓解和病情的稳定以极大的期望,没有抓好治疗的时间,从而造成瞬间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3.2 心血管急诊事件的发作特点

(1)首诊突发。大部分患者在首诊时,并不认为心血管时间的发作隐患存在于自己身上,或即使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也没有进行清晰的诉说;(2)其他疾病或症状掩盖了心血管事件的发作隐患,比如,急性腹痛腹泻等;(3)医院医护人员没有充分重视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常常在面对突发的心血管事件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留院观察患者身上体现在尤为明显;(4)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急救专科知识。所有这些极易延误抢救时机[3]。

3.3 心血管急诊的防治对策

(1)医院医护人员应该对医疗核心制度及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的执行。医院相关领导应该对心内科急诊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的强调,包括急诊工作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保证严密观察患者,使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2)给予病历书写制度以充分的重视。应该简明扼要、准确及时、清晰明了地书写急诊病例,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应该对抢救记录进行及时的书写;(3)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应该积极运用降阶梯思维方式,对急性心血管时间进行及早的识别[4]。同时,将多向思维模式有效树立起来,全面掌握各系统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多发急危重症;(4)树立勤会诊、勤请示汇报的良好工作作风。一个医护人员,不论经验怎么丰富,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怀疑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就应该给予患者认真详细的会诊,同时,还应该养成勤请示汇报的习惯,从而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减低到最低限度;(5)对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心内科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有心血管基础的患者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病情及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情况,则应该及时将其汇报给医师;(6)对急性心血管时间的发生规律进行有效的掌握。冠心病在心脏性猝死中居于首位,同时心脏性猝死率与患者的年龄是呈正比例关系的,在一些地区,55~64岁的冠心病患者具有最高的猝死率[5]。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猝死率显著高于女性,而在猝死率增加的趋势方面,男性早女性20年[6]。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路路通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单纯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心血管急诊事件具有独特的病情特点和发作特点,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良好的防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心脏复跳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降阶梯式鉴别诊断[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3):1828-1829.

[2] 孙海涛,赵子彦.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昼夜节律及其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27(1):26-27.

[3] 马岩.常见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症状识别[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73-74.

[4] 王仲,寿松涛,计达.降阶梯思维是科学的急诊临床思维方式[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4):1997-1999.

篇2

建筑减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中后期,建筑隔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前期,地震发生时破坏力最强的阶段往往发生在地震历程的前几秒[2],所以建筑基础滑移隔震逐步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算法常用的是等数值算法[3],其时间积分步长的合理选择对计算结果的精度的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决定时间积分步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结构的最小自振周期,(2)输入地震波谱中所包含的最高频率。实践证明数值算法会有较大的时间损耗,而且计算精度及稳定性也不好保证,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精确解析解且计算在整个历时过程无时间衰减的基础滑移隔震多自由度(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算法的研究。它通过对结构滑移、啮合两种状态边界条件的判断及振型分解法运动方程的建立,并通过对两种运动状态下解的正则坐标的坐标变换实现了两种运动状态的衔接,从而实现了计算机的仿真,成功找到了本问题的精确解析解算法。

1.无阻尼多自由度结构在滑移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设有一层的剪切型具有滑移隔震基础的mdof结构,基础的质量为,向上每层的质量依次为:结构在时刻处于滑动状态,为基础在本时间段在总整体时间坐标系里的绝对位移,为第层的绝对位移函数;为第层柱子的总刚度,为结构的总重量,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动滑动摩擦系数,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静滑动摩擦系数,为已知的地震动函数,为提高计算精度,本文采用的是摩擦力模型,则基础下表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则有运动方程:

(1)

其中;

,它们皆为阶矩阵,方程(1)解的形式为:

(2)

由于结构在滑动时会出现一个平动振型,与其对应的结构自频是零,那么上式中的正则坐标中将出现分母为零的状态,这样一来计算机运算时将会逸出并致使计算中断,所以必须对上式中的与对应的正则坐标进行化简!

================

+

+

====================+

+。

其中: ;。

这里是结构的第个固有频率;是结构与对应的第个固有振型。

分析:若当时,与其对应的平动振型为:,若在时刻;

,则有:

,这里,由此可以发现结构的整体滑动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平动振型的出现使结构会发生大幅度的平移的可能。

2.无阻尼多自由结构在啮合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若在时刻基础滑移结构由于静滑动摩擦力的过大会导致基础和地面平台之间咬合在一起运动,这时结构的运动状态将和上节所说的大不一样:这时基础的运动状态是明确的,它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和地震动函数对应的一样,这时候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个自由度的结构,我们可以将一层楼盖的质量改为,向上依次为,结构的各层位移函数依次为。则结构的运动方程如下:

(3)

和式(1)相比这里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已发生了变化:阶数皆为,且这时的

=

=。

这里的k11为(1)式中刚度矩阵左上角的第一个元素,为时刻基础的位移函数,它相当于(1)式中的。式(3)的解的形式为:

(4)

注意(4)式中的与(2)中的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数据的具体取值和(3)式中的、有关。同时注意(3)式所对应的结构的固有频率不会有零的情况存在,所以(4)式的计算机运算不会溢出。

3. 结构啮合、滑移两种运动状态切换临界边界条件的判定方法

当基础的速度和地面平台的速度相同时刻将是运动状态转换的关键时刻,这时结构是继续滑动还是和地面啮合运动?又当二者咬合到什么时候又开始滑

?若是继续滑动的话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保持不变还是相反?这两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边界条件的判定问题。

当=0 时,结构的基础和地面不再发生相互运动,这时候静滑动摩擦力将会发生作用,而且通常它比动滑动摩擦力要大得多,这样一来结构的减震效果将会变差,所以要重视静滑动摩擦力对结构的影响。

3.1 结构滑动后是否啮合的判定方法

显然当=0 时,如果>,结构继续滑动;

如果<,结构开始啮合。

3.2结构啮合后是否松开的判定方法

当=时,若有:

>0

且>0 或

<0

且<0时

结构将会开始滑动,否则的话结构将会继续保持啮合状态。

3.3结构滑动后是否继续滑动的判别方法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必变号。这种情况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若,再比较它们的更高阶导数,依此类推。

4. 振型分解法下的编程运算和计算机仿真

多自由度无阻尼基础滑移结构动态仿真的目的是全程模拟结构各层的运动状态,跟踪结构的任何构件瞬态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从而可以预测结构的抗震能力。

编程运算[6]的基本思路是:由结构的初始条件和力边界条件确定结构的第一个运动状态,当结构进入临界点时,由临界点的结构参数和外力参数确定临界点过后的下一个运动状态的力边界条件和运动类型,并将第一个运动状态末结构的位移、速度做为第二个运动状态的初始条件,就这样上一个运动状态的终点就是下一个运动状态的起点,循环往复就象接力赛一样直至需要的时间里程。

5. 谐波地震动下的程序计算实例

工程算例:下面为一无阻尼单层滑移基础隔震结构,千克,千克,,静滑动摩擦系数=,动滑动摩擦系数,结构无限弹性,初始静止,求当地面发生简谐震动:时,结构底层基础和一层楼盖的时程位移曲线。

图1 基础滑移隔震实例

经计算本系统有两个自振频率:,对应的振型为:;,对应的振型为:,亚自振频率为:;对应的振型为:(1);重力加速度为:,将以上系统数据输入计算机便得出各层的时程位移曲线(图2、图3、图4):

图2 底层基础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3 一层楼盖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4 振型分解法下的精确解析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5 0.01秒步长计算3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6 0.005秒步长计算6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7 0.0025秒步长计算12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注:以上各图中红色表示的是滑移状态,绿色表示的是啮合状态。

6. 计算实例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实例的两种时程分析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的对比(即图4与图5、图6、图7的比较及计算机磁盘数据库里的数据对比):当时间历程到20.236秒时,0.005时间步长、6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22665米;0.0025时间步长、12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15306米;0.001时间步长、30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2.72314米;而本文的振型分解时程算法计算出的本时刻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精确解为-12.23766米。由此看出时程算法是依靠逐步缩小积分时间步长及增加运算次数来提高精度的,并逐渐靠近精确解;本文同时发现:在前30秒的历程中,振型分解法没有任何计算时间损耗,而算法却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损耗,请看表1:

表1 法下

有效计算时段随时间步长的衰减情况表

计算控制步长(秒) 计算次数(次) 理论控制计算时段长度(秒) 实际有效计算时段长度(秒)

0.01 3000 30 28.4347513847724

0.005 6000 30 29.2344803916257

0.0025 12000 30 29.5952483279541

0.001 30000 30 29.8460827020333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振型分解时程法同样适用于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并为其它数值近似算法提供精确解析解;本时程算法不需要精心选择积分时间步长,没有计算时间损耗,并且具有计算性能稳定、精确度高的优点

;所以它可以为其它近似数值算法提供较精确的对比参照解,以检验其它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时程算法可以推广到真实地震波下的结构计算;但计算机仿真实践实例发现本算法也具有计算速度慢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2] 李宏男.建筑抗震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张相庭,王志陪等.结构振动力学(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4] 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5] 张国瑞等. 有限单元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6] 刘瑞新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3

作者单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年龄不一,病情变化交织,各种因素共存,对急、难、险、重症的处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医院总体医疗护理水平,是医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随着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急诊科护士要有快捷的反应,博爱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因此,搞好急诊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个抢救室的护理水平,展现出的却是一家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做好的基础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急诊抢救室护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应用以来促进了护士队伍的团结协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我科应用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的体会阐述如下。

1 护士管理

11 个人综合素质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从容不迫、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通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并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督促检查全科护士、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应把握好对护士批评的方式、时机和效果,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帮助教育,以期共同进步。

12 护士队伍合作管理 护士队伍的分工与合作要讲究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组不分帮,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

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注意护士的人员配备必须合理,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排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教工作,以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患者管理

21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消除患者就诊时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分组分工管理各个区域的环境,责任到人,组长随时督促、检查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

22 就诊管理 组长接诊并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确预检患者,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并报告医生给予诊治。高质量的分诊能使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反之,则有可能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对本组必须负责到底,服务到底。

3 业务管理

31 普通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即使没有患者,也不能擅自离岗,以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随时投入抢救工作中。急诊抢救室的备品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并随时检查,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药品需定位、定量、定种类。只有使抢救设备处于正常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挂急诊号的一般急诊病员,由小组护士配合各科进行分诊就诊处理。 如病员多候诊时间较长,组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安排急诊医师加强。

32 特殊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症病员应先抢救,后挂号、交费、办理有关手续。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协调安排,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各组护士负责实施。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执行时间,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322 遇成批伤病员时,对患者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324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如须收入病房,由指定的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护送。

篇4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可发于各个年龄段,其中,老年性急性阑尾炎较为特殊,在病理生理变化方面较中青年患者更为复杂,且病变与临床症状体征往往不相符,早期诊断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1]。由于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迅速,如延误诊治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重则可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回顾分析了68例老年性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旨在提高临床对老年性急性阑尾炎的认识以及诊疗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62~78岁,平均(63.78±2.15)岁;临床表现:36例发热,57例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或食欲低下),34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8例首发右下腹疼痛,16例不明确性疼痛;疼痛性质:54例麦氏点压痛,28例反跳痛,34例弥散性压痛,15例腹肌紧张;40例腹胀,5例可扪及右下腹包块形成;内科合并症:12例高血压,2例冠心病,10例心电图异常,5例糖尿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

1.2辅助检查 术前白细胞计数(WBC)在(5.29-24.18)×109/L,平均(13.05±2.19)×109/L;56例经腹部X线片检查显示,32例存在右下腹肠管积气;腹部B超提示25例为急性阑尾炎,18例存在腹腔渗液,4例存在右下腹包块。

1.3方法 60例确诊后立即行急诊手术治疗,6例因症状较轻等在密切监护下行保守治疗(广谱抗生素治疗、控制合并症及并发症、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等),2例因诊断不明确行保守治疗,后因病情变化转行OA治疗。60例急诊手术者中,36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治疗,24例开放手术(OA)。

1.3.1 LA治疗 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经脐部下缘行10 mm大小弧形切口作为观察孔,建立12~15 mmHg CO2气腹,置入10 mm Trocar腹腔镜,仔细探查腹腔情况,明确为急性阑尾炎后,经左下腹且与腋前线平行的脐部行5 mm长度的切口(主操作孔),再经由耻骨联合上方的正中部位行5 mm大小的切口(副操作孔)。存在腹腔粘连者,常规分离粘连,将腹腔内脓液吸出,准确定位阑尾后以抓钳将其提起,对阑尾系膜进行电凝处理直至阑尾根部,并以4号丝线进行双重结扎处理,在距离结扎线远端约0.5 cm部位将阑尾切断,残端以电凝处理,无需包埋,经主操作孔将切除的阑尾组织取出。如阑尾根部存在坏疽并且严重粘连而致解剖困难者,直接将坏死组织清除。阑尾残端以医用生物蛋白胶进行覆盖,留置局部硅胶引流管进行引流。常规冲洗腹腔并留置盆底硅胶管进行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毕。

1.3.2 OA治疗 按照常规方法经腹直肌或麦氏点进腹,在直视状态下探查并切除病变阑尾,残端予以包埋处理,常规以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如存在严重腹腔污染,则予以留置盆底硅胶管进行引流。

1.4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效果、手术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治疗情况 60例确诊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痊愈,6例因症状较轻等在密切监护下予以保守治疗后康复,2例因诊断不明确行保守治疗,后因病情变化转行开OA治疗康复。

2.2手术情况 LA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OA组(P0.05),见表1。

2.3术后并发症情况 LA患者术后止痛剂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感染率均显著低于OA患者(P

3 讨论

老年急性阑尾炎的病因复杂,多因年龄增长导致肠道变窄、肠道壁脂肪变性、肠道粘膜变薄以及胃肠道排空功能降低等,导致阑尾官腔梗阻或闭塞,肠道血运不畅以及细菌繁殖,故而发生阑尾炎[2]。由于老年人群的反应较差,对症状不典型或症状较轻时往往与疾病不一致,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此外,患者常合并内科基础疾病,影响疾病的判断与诊断,如不及时治疗可能累及其他脏器系统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因此,应密切询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以及部位等,密切监测患者的轻微体征与症状,充分结合辅助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率。

在治疗方式选择方面,大部分学者提倡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治疗,但对于病情较轻且诊断不明者,可在严密观察下实施保守治疗,一旦病情变化,仍应果断转行手术治疗[4]。本组68例患者中,仅6例因症状轻微等而行保守治疗痊愈,2例保守治疗无效转行OA治疗,另60例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急诊手术治愈,临床疗效满意。在术式选择方面,近年来多提倡微创技术LA治疗,因其较OA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并发症更少,对于手术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而言更具优越性,且避免了OA治疗因术野限制而病灶切除、腹腔冲洗不充分等问题,有利于减少术后粘连、残余脓肿等风险[5]。本研究中,LA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康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较OA表现出明显优势,且手术时间较OA而言并无明显增加,此外,LA的止痛剂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感染率均显著低于LA,安全性更为理想。但实施LA治疗需严格排除禁忌症,患者获得明确诊断或不排除急性阑尾炎的可能。

综上所述,老年性急性阑尾炎病因及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后急诊手术治疗科获得良好疗效,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前提下以LA治疗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庆丰.基层医院老年性急性阑尾炎的治疗(附68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55.

[2]原彦君.老年性急性阑尾炎28例诊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43):178-179.

篇5

中图分类号:TQ33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体结构的单斜支撑、交叉支撑或人字型支撑上安装耗能减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耗能减震结构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减震装置及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且耗能装置给主体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能减震体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满足第一水准要求;第二阶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可通过耗能装置的往复作用或产生滞形来消耗,迅速衰减结构的动力反应,避免主体结构过早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即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法有美国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规范以及Cavil与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但研究人员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地震中调查和研究发现,结构的地震损伤(或破坏)不仅与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密切相关,而且与地震过程中累积的滞回耗能有很大关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时作为结构抗震性能的指标,可较全面综合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与静力加载模式的影响,以及延性与当量阻尼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到目前为止仅局限在概念阶段,没有得以发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过程中结构体系内部能量的消耗、转换和存储必须与输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量相平衡,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对于传统抗震结构:

(2.1)

对于耗能减震结构:

(2.2)

式中——地震过程中输入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总能量;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动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

——耗能装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与(2.2)两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转换,和可忽略不计,因为其仅占总能量很少部分(约为5%)。在传统抗震结构中,主要通过消耗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结构构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损伤或破坏就越严重;而对于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器(元件)充分发挥耗能作用,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状态,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结构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认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减震装置耗散或吸收,则方程(2.2)可简化为[1]:

(2.3)

这样,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简化了计算,也使结构的安全储备得以提高。

3.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设计时,我们仅关心各质点反应的最大值,可结合运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理论,按式(2.4)求得对应于第振型各质点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再将对应于各振型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求得多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效应。

质点对应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为质点的质量,为第振型参与系数,为质点第振型的位移反应,为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记录,为第振型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反应。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为对应于第振型自振周期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可根据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确定。

从而,对应于第振型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2.7)

利用规范给出的曲线,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对应于某一振型各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结构力学方法可求得结构对应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如假定地震时地面运动为平稳随机过程,则对于各平动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开方”法(SRSS法)确定,即

(2.8)

式中,S为结构某处总的地震作用效应,而Sj为对应于第j振型该处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在多遇地震情况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是结构抗震计算的主要方法,它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水平力作用到结构上,然后按照静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属于静力分析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与实际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别大时才能保证所计算的地震反应具有良好精确度。

4.时程分析法

4.1时程分析法的概述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动力分析方法,它将整个结构体系看作一个弹性振动体,将地震时地面运动产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结构上,然后运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结构的振动状态。明显地,时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能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地震作用下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2]:

(2.9)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和为结构体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与位移矢量;为耗能减震装置提供的水平恢复力;为单位列向量。由于该式为非线性方程,为简化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进行等效线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进行求解,简化后的运动方程为:

(2.10)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的总质量矩阵、总阻尼矩阵与总刚度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质量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阻尼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阻尼矩阵;可分解为,为主体结构的刚度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水平刚度矩阵。

从上述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以外,还需具备合理模型及各种参数[3]:(1)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2) 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恢复力模型及结构的总刚度矩阵;(3) 确定结构的总阻尼矩阵;(4) 合理选择地震波。从运动方程出发,我们逐个分析运动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参数。

4.2结构的特性及恢复力模型

恢复力特性曲线是结构变形与恢复力的力学关系曲线,由于该曲线具有滞回特性,故又可以称为滞回曲线。该曲线体现了结构(或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滞回环的面积可评估结构(或构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结构屈服后需要重新组成刚度矩阵,因而需要建立变形-结构力的弹塑性关系。在弹塑性阶段,力与变形的关系相对复杂,其滞回曲线包括两大要素,即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为便于实际工程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提出多种计算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和退化三线型模型,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双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结构,退化三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2.1 双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图2.2退化三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4.3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及刚度矩阵

目前,结构体系力学模型的种类比较多,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应时,应根据计算目标、结构的特征等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结构主要的计算模型有三类[4]:层间模型、杆系模型、杆系-层间混合模型。

4.4质量矩阵

实际工程应用分析时常采用集中质量法,将连续问题离散化,形成多自由度体系,组成集中质量矩阵。当采用层间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楼层所处位置;当采用杆系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节点处。

4.5阻尼矩阵

阻尼随结构的材料、构造、形式、几何尺寸、荷载等多种因素变化,导致阻尼值非常离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论有两种,分别为粘滞阻尼理论与复阻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对多自由度振动方程进行振型分解,对于类型单一的材料或均质材料,进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将多自由度体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阵[C]写成质量阵[M]和刚度阵[K]的线性组合形式,即阻尼矩阵为[5]:

(2.11)

其中,α、β为与体系有关的比例常数。

4.6地震波的选用及调整

4.6.1地震波的选用

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必须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不同地震机制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确选择对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时程分析所选用的地震波可以通过拟建场地的实际强震记录、典型的强震记录、人工地震波这三种方式得到。并应根据场地特性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调整

选用地震波应全面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幅值)、频谱特性与持续时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桂霞.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 胡幸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篇6

一、用仿真描述串联谐振的概念

将R、L、C串联电路输入端口接入频率可调的幅值为1V的正弦电压源,如图1所示,改变其频率f,观察R、L、C串联电路中正弦电流幅值随频率变化的现象,如图2所示。

图中显示电流幅值在某一个频率点(16Hz)处出现峰值,这就是R、L、C串联电路中的谐振现象。谐振时电流幅值最大(此时的频率称为谐振频率),会烧毁电路中的电器,应予以防范。

二、用仿真描述串联谐振电路中的电压频率特性

1.电阻元件上的电压

电阻元件上的电压频率特性仿真图如图3所示,图中显示电阻电压和其电流波形一致,谐振时(f=16Hz)出现峰值,其值等于外部电压源的电压(1V)。

2.电容元件上的电压

电容元件上的电压频率特性仿真图如图4所示,图中显示电容电压具有低通特性,且峰值点(22Hz)与谐振点(16Hz)不一致。

3.电感元件上的电压

电感元件上的电压频率特性仿真图如图5所示,图中显示电感电压具有高通特性,且峰值点(11Hz)与谐振点(16Hz)不一致。

4.电阻、电容、电感电压的比较

电阻、电容、电感电压的频率特性如图6所示,图中电阻电压峰值点即谐振频率(16Hz)居中,电感峰值点(11Hz)与电容峰值点(22Hz)分列左右两侧,三者不重合。

三、用仿真图分析电阻值对串联谐振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

当电路中电阻值变化时会引起各个变量谐振曲线形状的变化,如图7所示。图7为电阻取2Ω、1Ω、0.5Ω、0.25Ω值时,电阻电压、电容电压与电感电压的各组谐振曲线。显然随着电阻值的减小,曲线越尖锐,电容、电感电压峰值点越来越靠近谐振点(电阻电压的峰值点)。

篇7

平滑周期图,作为一种非参数化的方法,自然的,不受其他模型参数的限制是它最大的特征,在估计功率谱密度的时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在于计算不复杂,是一种很经典的方法。在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的时候,超出数据观测的范围,我们刚开始对信号的自相关函数进行假设的数据,超出了范围之后都是零,所以,想要通过估计得到的功率谱推算出真实的功率谱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来说,实际的功率谱很难从周期图中得到,尽管它有渐进的功能,但几乎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要求,这些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参数化的功率谱估计,是不同于周期图方法的,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有用到参数的,相比于周期图方法来说。它的优点在于频率分辨率更高,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高分辨率方法,或者是现代估计方法。

1 经典谱估计

经典谱估计方法主要是根据功率谱函数的定义式给出的功率谱估计方法,它主要分为:周期图,相关图,B-T法,Welch法。周期图谱估计器为: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典谱估计方法,它是在功率谱函数的基础上,所得到的一种功率谱估计方法,周期图,相关图,B-T法,Welch法,是包含在经典谱估计方法中的。以下是周期图谱的估计器:

(1)

将自相关函数(这边提到的是基于信号的)通过傅里叶的变换,进一步得到功率谱密度函担这就是以下给出的相关图谱估计器的原理:

(2)

通过分析计算,我们会发现在均值上周期图和相关图得到的数据是一样的,公式如下:

(3)

我们规定要在最大的程度上靠近φ(ω),这是发生在周期图是没有偏估计的时候,通过

这个式子,可以得出WB(ω)要在最大的程度上和Dirac相似。一旦逼近的效果没有达到要求,将会使周期图和相关图估计器受到影响,使其产生较大的偏差,偏差囊括了非零主瓣宽度和非零幅瓣幅度,它们都是来自窗函数WB(ω),其中关于WB(ω)的主瓣,它在所要估计的谱中,扮演着使其不清楚,或是让其平滑的角色。能够使集中在某一个频段里的功率信号,扩展到其他地方,比如一些功率很小,或是压根就没有功率的频段中去,这就是谱估计中窗函数幅瓣所起的作用,人们称它为“泄漏”。在这里,受最大的约束是数据的长度。消除的偏差,可以通过使N的值加大来实现。

(4)

由此可见,如果周期图不存在偏差,便可以很好地用于谱的估算。

但是,添加时间窗也会存在别的问题,如果方差减小的太多,分辨率就会变得很低,为了保证不失真,又能尽可能地减小波动,就要对这两个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值作为窗的长度。

Welch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措施,运用这种方法,使得如果数据的分段中存在叠加,也不会影响到计算;而且,在窗的添加时间上做了改变,将其加在数据的每一个分段进行周期图的计算之前。因此,Welch法的谱估计器可以表达为下面的公式:

(5)

其中:代表每一个小分段估算后得到的结果。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周期图进行平均处理,与Tukey方法的不同,它是对每一个小分段都添加了时间窗,再进行谱的估算,然后根据平均运算,使方差有效减小,从而使估计的性能更好。

2 参数化谱估计

令参数化的方法能更加准确的得到谱估计值的步骤为:

(1)为了函数形式已知的产生模型得到更好的需求,应该先参数化或假设基于模型的谱估计方法的信号。

(2)对假设模型中的数值进行估计从中获取你觉得有意思的信号谱的特性。

一些模型的阶数是参数化谱估计所需要的。其中,AR模型是最常用的。

AR过程x(n)可以表示为单位方差白噪声驱动的全极点滤波器的输出,则p阶AR过程的功率谱是:

(6)

对模型的参数估计后,则谱估计器可以如下形式:

(7)

由此得出,决定谱估计的因素有两个:

(1)模型参数被估计得准确性;

(2)AR模型数据的产生方式是否能保持一样。

通常情况下,AR建模使用的是Yule-Walker方法。Toeplitz阵是它正则方程中的自相关阵,计算时采用 L-D算法,但是在估计自相关序列时,它只是增加了矩形窗,所以是利用数据补零推导它。所以它的分辨率更低。

3 Matlab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以下的这些结论是通过计算机的仿真实验来得出的。使用电脑仿真时运用了三种信号:

(1)两个频率为100和200的正弦信号;

(2)加性噪声均值为0;

(3)方差为1的高斯噪声。

图1用周期图法进行谱估计,因方差过大,波动没有规律很明显,所以为了降低方差采用平均周期图。图2所示平均时的方差越是小结果;图3只是起到了平滑周期的作用。

经过对图1,2,3,4,5进行比较,得到加窗的以及降低谱估计的方差办法,平滑的降低率与谱估计的分辨率成正比。图5和图4的比较结果是:正弦的两个频率越靠近,加窗的周期性比无窗的越低。

如图6所示,方差有所降低且谱得到了平滑,所以,Welch方法谱可以使估计效果更为准确。图(7)是AR谱估计法,非参数化方法谱不能与之相比。

4 结论

本文给出的几种随机方法,经过实验证明:以上几种办法各有各的特点。目前为止的实验工程中,传统的谱估计发展日益成熟起来,新兴的谱估计方法,例如:music方法。都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谱方法在现代数字信号中不可或缺。数学理论在一直发展,谱估计技术的前景也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晓明,晋玉剑,李永红.经典功率谱估计Welch法的Matlab仿真分析[J].电子测试,2011(07):101-104.

[3]宋宁,关华.经典功率谱估计及其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1):159-161.

[4]王P瑛,张丽丽.功率谱估计及其Matlab仿真[J].微计算机信息,2006(11):287-289.

[5]Stoica P,Introduction to Spectral Analysis[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7:156-175.

[6]王宏禹.现代谱估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43-57.

[7]黄玉划,山拜・达拉拜.双模噪声中信号的检测[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2,7(01):37-40.

[8]山拜・达拉拜,黄玉划.几类非高斯噪声模型的转换研究[J].电子学报,2004,32(07):1090-1093.

[9]张贤达.现代信号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5-150.

[10]蔡钊华,胡惟文,王先春.基于边际谱的功率谱估计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31(09):1062-1066.

[11]干昌浩.随机振动功率谱估计方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21-23.

作者简介

阿巴拜克热・买买提(1985-),男,新疆阿克苏人。硕士研究生。现任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8

一、引言

仿真是对现实系统的某一层次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某一层次的问题做出决策。计算机仿真就是建立系统模型的仿真模型进而在电子计算机上对该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的研究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即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系统的运动来认识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计算机仿真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控制系统分析、研究、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

1.模型参数可根据要求任意调整、修改和补充。人们可以得到各种可能的仿真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实物实验相比,具有运行费用低、无风险、方便灵活等优点。

2.系统模型求解快速。运用计算机仿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仿真运算的结果,为生产实践提供最及时的指导。

3.仿真运算结果可靠、准确。在机器没有故障的前提下,只要系统模型、仿真模型、仿真程序科学合理,那么计算机的运算结果是准确无误的。

4.实物、实时仿真直观、逼真。这一特点使它在一些复杂工程系统中例如核电、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仿真技术是一个迭代过程,即针对实际系统某一层次的特性(过程),抽象出一个模型,然后假设态势(输入),进行试验,由试验者判读输出结果和验证模型,根据判断的情况反复修改模型和有关的参数,不仅效率低,也存在环境、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实验者满意的仿真效果。而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的系统的模型,并在试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的约束较少、可改变时间比例尺等优点,已成为分析、设计、运行、评价、培训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

三、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仿真大部分是以电子模拟计算机为主机实现的,在部分特殊应用领域内也有以液压机、气压机或阻抗网络作为主要模拟设备的。由于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精度较差等缺点,从70年代初开始,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仿真得到发展。从70年代末起,以数字机为主机的各种各样的专用和通用计算机仿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转贴于 由于高性能工作站、巨型机、小巨机、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在80年代人们对智能化的计算机仿真寄予了希望,也在综合集成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在更高层次上的数字模拟混合仿真技术,在一些特定的仿真领域内,这种智能计算机仿真和高层次的数字模拟计算机仿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80年代初推出了一些仿真机,SYSTEM10和SYSTEM100就是这类仿真技术的代表。90年代又开始了交互式仿真和虚拟仿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系统工程与科学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工程领域扩展到非工程领域,在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医学系统、能源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展望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1.仿真技术的网络化

众所周知,现在已经开发研制出来的仿真系统有很多,它们不能互相兼容,可移植性差,实现共享困难,与开发的高成本、低效率、长时间不成正比,更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兼容性好的计算机语言来编写仿真系统,其次是采用网络化技术实现仿真系统的共享。尤其是后者,在将来的仿真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仿真系统的网络共享,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收费来弥补开发成本的不足。

2.仿真技术的虚拟制造

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大方向是在虚拟制造技术领域的深入应用。虚拟制造技术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出厂以及企业各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这使得制造技术不再主要依靠经验,便可实现对制造的全方位预测,为机械制造领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9

1 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分析

1.1 皮带纵向撕裂

当皮带某一处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匀时,就会使皮带沿着运动方向被撕裂开来,这一现象称为皮带纵向撕裂。纵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带由于过度磨损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锐杂质插入而使皮带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纵向撕裂。这种故障一旦发生,会对皮带造成破坏性的损害。检测皮带纵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接触式检测方法,如在托辊上方安装棒形检测器、压力检测器;非接触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法、电磁检测法。这些检测方法在成本、检测效果、实时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带断带

皮带运输机发展断带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横向力较大,致使皮带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来讲,皮带运输机断带部分一般出现在滚筒部分或者是皮带运输机接头部位,这表明在这两个部位,容易出现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载过大的现象。而皮带断带故障也会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线上,一旦发生皮带断带,就会出现运输线堵塞或者机架部位受力过大而损坏的问题。甚至有的因为断带故障造成长时间停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后果比较严重。

1.3 皮带打滑

与皮带断带相反,皮带打滑故障是滚筒与皮带之间受力不足,没有足够摩擦力支撑的问题引起,这时候虽然滚筒依旧在转动,但是无法推动皮带继续运转,从而出现打滑现象。打滑故障虽然不及上述两种故障给皮带带来的损害大,但是长时间的打滑容易使皮带表面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业中,有可能引起煤尘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关人员加以重视。

1.4 皮带跑偏

皮带机工作时皮带运转位置偏离应有的理论位置的现象称为皮带跑偏,通常表现为皮带边缘与滚筒或托辊边缘的值小于或大于应有的理论值。皮带跑偏将会造成机架和皮带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带严重磨损,进而软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带的工作寿命。对于皮带跑偏故障的检测,通常采用在皮带两侧安装跑偏开关的方法,一旦皮带在运行中偏离了原有位置,便会触动到两侧的跑偏开关,从而引发跑偏报警。

2 皮带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设计

2.1 接触式诊断检测方法

2.1.1 棒形z测器。棒形检测器是一根弯曲成托辊状的槽形棒,安装在皮带与缓冲托辊之间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当皮带机物料当中混有杂物时,这些杂物很有可能将皮带刺穿,这时槽形棒就会被触动,从而使限位开关有所响应,进而发出报警并使皮带急停。这种检测器在使用时,可以将若干个槽形棒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检测范围和可靠性。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但可靠性较差,且无法对皮带机损坏程度进行检测。

2.1.2 弦线式检测器。弦线式检测器与棒形检测器的原理类似,不同之处是将金属棒换成金属丝或者尼龙线,其检测灵敏度比棒形检测器略高,但存在与棒形检测器同样的缺点。

2.1.3 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是采用测力托辊代替传统托辊,将测力托辊安装在输送带支架上,当输送带发生断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时,托辊会受到一个额外的力,并且这个力会保持一段时间,通过监测托辊所受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来间接判断输送带是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安装方便,但是可靠性较差,安装在托辊上的传感器长时间受力,极易产生磨损,使用寿命较短。

2.1.4 漏料检测器。漏料检测器是一种由托盘平衡锤和支点等组成的简单检测装置。当皮带发生撕裂时,皮带上的物料就会透过裂缝泄漏到皮带下方的托盘里,当托盘上装载物料的质量大于平衡锤时,整个装置就会以支点为中心转动从而触动限位开关,使得皮带报警并停机。这种检测器检测原理和机械结构简单,检测方便,但是检测器寿命较短,且检测实时性较差,智能化程度较低。

2.2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与接触式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无损检测的优势,检测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X光射线检测法。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线检测法,并将这种方法成功的运用在皮带运输机损伤类故障的检测中,该方法可以检测皮带内的钢丝绳变形、接头断裂,并可对缺陷定位。当皮带运输机以较低速运行时,其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动记录下来,但是皮带运输的速度会受到制约。具体原理图可见下图2:

2.2.2 超声波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是在皮带运输机与托辊之间安装波导管,波导管产生超声波并能够产生超声波震荡,通过超声波检测器接受产生的超声波。当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时,产生波和接受波都为正常状态,检测器发出正常信号。当皮带运输机发生故障时,波导管就会收到损坏而弯曲,使得接受波和发送波都出现异常,超声波检测器可以检测到异常信号,判断皮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坏性,要使得波导管损坏才能够判断皮带的撕裂,且需要破坏程度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带,挤弯波导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皮带运输机在我国运用时间较长,并且由于皮带运输机一般情况下运输距离较长,靠人工来完成巡检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实时性差等问题。为此,分析皮带运输机故障特点,并且设计开发一套皮带运输机故障诊断检测系统对于实现皮带机的安全运行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电能路径技术在单片机开发技术中的应用,仿真技术水平在我国的贸易、科技领域发展较为迅速。单片机仿真技术的开发原理是依托于集中解决机器和多类I/O暂停系统的技术原理,集合集中解决机器和多类I/O暂停系统的硅片,将仿真技术的数据存放在硅片上,进而建立一个系统化、全面化、层次化的仿真开发技术系统。作为集中电能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单片机,SCM、SOC、MCU是控制单片机仿真技术电能路径的三个主要环节。其特点使耗电容量少、在集中解决机器和多类I/O暂停系统可以灵活延伸、制造工序简单易懂、使用效率比较高。

1 单片机仿真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和通讯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单片机仿真技术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门教学课程。作为单片机的智能化体系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微小解决机器,其不仅承担着控制和检测复刻电能路径的责任,还要在电能路径受到电容量压力过大时调节电阻力,扮演调节角色。因此,对单片机仿真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合理控制电阻力对微小解决机器的影响、调节电能路径,避免出现电阻容量过大或者电能路径受阻的情况。据算计技术和数字技术理论的日趋成熟促使了单片机发掘技术的发展,也为仿真技术模拟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专家们在对单片机发掘技术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任意存放机器设备的协调技术,保证仿真技术模拟技术在模拟平面得以正常施展,调节电能路径。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不当可以减少单片机的成本,节约研发费用和时间成本,还可以减低生产单片机的设定风险。因此,模拟仿真技术不仅为单片机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成长舞台,还促进了单片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

2 Proteus仿真软件的引入

计算机水平和通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使各类模仿体系的产生。各类模仿体系的产生一方面为技术人员研发单片机仿真软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促使单片机仿真技术的诞生。Proteus仿真软件作为单片机仿真模拟体系中的一员,是集虚拟电能路径、数据电能能路径为一体化的仿真软件,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电能路径于模拟体系得到结合,还可以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对电能路径的结构、单片机数据编码、电能路径理论模型进行虚拟制定和演练操作,把模拟仿真技术理论图表成功实践到单片机Proteus仿真软件中,依托与单片机编码的调节作用,从而生成PCB检测体系。

目前,Proteus单片机仿真软件与课堂教学试验融为一体,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将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合成技术得到有效整合,还能够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成本支出。我国的Proteus仿真软件开发技术主要是结合设备设定生产、现代计算机开发技术、数字化研发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利用模拟模仿研发范围,使Proteus仿真软件再工程软件开发领域、商品研发领域、服装贸易研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我国工程、服装贸易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工程的兼容研发和商品的循环研发时间是有严格标准的,即不能够超过模拟模仿研发环节的期末时间,确保商品的初始状态在模拟模仿氛围中得以真实展现。比如安装Proteus仿真软件系统中的LabView和Soliworks软件在器材上,不仅可以保障机械运用元素在仿真技术三维空间中正常应用,避免出现三维度运作操作出现失误或者失灵的现象。

3 单片机开发中仿真技术的应用

3.1 性能要求

设定多向研发应用设备的前提是遵循单片机仿真技术原理,研发适合克服需求的单片机模仿机器。技术研究人员在开发多向研发应用装备的同时,要考虑特殊客户对单片机仿真机器的性能要求,实现小组共享多向研发应用器材的目的。研发小组共享机器设备不仅可以帮助提升单片机器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避免单片机器材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反复投资器材的现象,为形成和谐的研发模拟模仿提供良好的条件。

3.2 多路开发器整体结构

多向研发运用板是多路开发器设定的条件之一,不仅可以为单片机完成仿真技术提供原理,还可以帮助多路开发器在模拟模仿计算机体系中达到仿真技术标准。仿真多路开发器的原理可以看出,技术研究人员在开发仿真多路开发器时,在模拟模仿软件系统中设置多个开发用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仿真技术的使用效益。其中,多路控制器控制着多个开发用户、多路请求电路、多路状态指示,单片机开发板在仿真多路开发器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存在的作用就是实现单片机仿真技术目标的标准化。

3.3 多路开发器电路设计

仿真多路开发器研究原理可以得出结论,多路控制器控制者多类客户主体机器,多类客户主体机器在受到多路控制器的严格控制下,根据单片机开发板的相关规定进行远程操控,以“多对一”或者“一对一”的形式开展模仿应用任务。所谓“多对一”形式就是多类客户对应一个单机片开发板,“一对一”就是一个客户对应一个单片机开发板。多路开发器电路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电磁继电器和74LSO4反相器,作为构建一类单片机远程控制电能的数字化通讯设备,从而共同完成“多对一”或者“一对一”的模仿应用任务。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处理水平和通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Proteus仿真软件的引入,仿真技术在单片机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仿真技术在多路开发器电路中运转还比较顺利,不仅完成了“多对一”或者“一对一”的模仿应用任务,还提升了电能器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