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篇1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及特点

1.“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问题”研究,是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是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方式,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实验,有效地促使学生关注和联系实际问题,体验科学发展和知识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知识的本意和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的意志、毅力、能力等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在物理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素质教育的依据和必要性

1.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基础文化教育,也就是说要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为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有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规律和目的。高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时展的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为研究性、创造性;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开展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体验,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教学主旨。而物理教学的改革更应注重物理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从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达到教学的能力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若是老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养成科学作风,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激励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特别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是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成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断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篇2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认为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就是好课;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就是好课。事实上,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因此,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和集中。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因此,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重视他们的创见,这样学生才有勇气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别出心裁”的念头。有时候学生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或方法,但是与教师原来想的不一样,教师不是认真研究、积极给予鼓励,而是横加批驳、冷嘲热讽,这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只有彻底解放思想,破除种种清规戒律,学生的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活动课程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科课程,而活动课程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得众多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擅长模仿,但缺乏创造性。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确是一句真理。因此,要积极开设活动课,教学中要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它要求学生和教师,课前做好活动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大胆进行试验和革新,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去。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29-02

小学阶段时学生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被提上日程。

1. 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社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育的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小学阶段时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势在必行。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收纳箱,教师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被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分低能使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资源的有限性。对于中国的教育领域来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就是需要接受知识教育的人群远远大于社会的教学资源。这种矛盾在小学教育阶段尤为明显。在学习资源有限情况下,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学生仅仅接受短时间的课堂学习,不具备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他所接受的知识将是十分狭窄的,学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将会受到限制。

1.3 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重知识的人才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学习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总之,小学阶段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该让学生具备独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与能力还没有定型,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的引导及时,正确,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下的弊端重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1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握好教学节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兴趣高涨,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力形成和培养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

2.2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2.3 树立自学意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行动的执行,但是学生学习行动是靠学生学习意识来指使的。在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在家庭中,家庭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不能参与。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鼓励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和猪蹄,是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基础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教育。

“学好课本,落实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是广大师生应遵循的基础思想,同样是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根本。素质教育包含着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未来性等基本特征,并且与基础教育相一致和统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的教育。因为人们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而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要使学生成为栋梁之才,先要学好语文,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从事最一般的服务工作,要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领会和贯彻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接人待物讲究文明礼貌等等,都离不开语文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抓好学生的基础,逐步发展成为能力。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非面向一部分学生。这符合义务基础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多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本人认为好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思维和记忆的中介。

1、有时候一个警句、一句幽默的话,往往使人终生难忘。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讲究,要求更高。因为语文教师讲课,要生动地描摹形象,严密地阐发事理,精要地概括事件,细致地复述情节,准确地传授知识等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或一语中地,或妙趣横生,或余音绕梁,有时只寥寥数语,学生便豁然开朗,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便是锤炼教学语言。

2、除语言的规范性外,应力求语言的准确、精当、生动幽默。因为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听起来精神集中,感受深刻,并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留下难忘的印象。在讲新凤霞写的《傻二哥》一文时,根据书中对二哥卖药糖时的动作描写,我请一位同学进行模仿,同时,我还加了一句评语:“这简直是傻二哥转世。”全班顿时欢笑起来,这篇文风朴实的散文,在轻松、愉快中就学完了。

(二)“幽默”是教学语言的剂,恰当地将幽默引导课堂上来,能够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我们的教材本身,就含有不少幽默成分。像《分马》里骑马摔了屁股,痛叫不迭的老孙头,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我们要注意挖掘引导,让学生在笑声中进一步领略文章的深意,同时,我们还要力争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也能幽默一点,有趣一些,以便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是课堂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一位教师针对学生抄袭作业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实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在我们班却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呀。请你们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施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教师厉声厉语,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此时此刻,说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是安慰剂、安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

3、风趣幽默是语言艺术,对词义的褒贬、色彩、应用范围等创造性地运用,就能收到非同寻常的功效。风趣幽默,特别能启迪智慧,因而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运用,可催化感情,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在短短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又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不仅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还特别重视自我修养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今天的素质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国民素质基础,做好人才准备。

篇5

笔者认为,大学生阶段应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学能力、知识运用及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自制力,感情脆弱,依赖心理强,好胜心强。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离开父母呵护的大学生活,以致少数学生自我放纵,自暴自弃,甚至出现精神异常、自杀等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首先要通过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应开设心理卫生健康保健课程或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门诊,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服务;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第三,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毅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军训、劳动、体育锻炼、社会服务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体能、耐心、毅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自理自制教育,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二、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终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归纳和思维辨别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在学校所受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终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开始。因此,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与教师配合,充分发挥其“学”的主体作用。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再提问、讨论,教师只讲重点和难点。第三,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规律和基本技能。除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检索资料,建立资料库,统计分析资料和评鉴资料的能力。第四,建立灵活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由学习。

三、创新能力

如果说自学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创新则是一种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加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才能形成一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像,从而激发新的灵感,通过实践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方法,创造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要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积累知识。首先,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专业范围以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

2. 树立“动态发展”的知识观,具有质疑精神。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系统化、组织化的结果,受人类自身认知能力和客观环境的制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有些是发展前沿的东西,有些则是过去的东西。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知识观”,敢于质疑,使其认识到科学是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所学知识有些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不足要靠后人的努力来完善、纠正。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和缺陷,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补充、完善。从而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打破对科学的神秘感。

3.让学生尽早参加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有调查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人的能力培养只有10%,而其余90%的能力都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所以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让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参与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病程等活动。这样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能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习,尽早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参与科研活动。这样能锻炼其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协调合作的能力,挖掘其创造潜能。

篇6

一、在生活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吸取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获取知识重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究、运用”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先请两位组长领取准备好的礼物,分别是15支铅笔和16支铅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把这些礼物平均分给4个小组,让学生动手分?有的同学会说“分不完”。如此学生就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算式,讨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列式,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常规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主体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教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上来。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如下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解答,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2.在交流中拓宽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创新素质,发挥创新才能。例如:按教材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讨论除了用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方法外,还可不可以把它剪拼成其他图形来推导。这样,学生在推导中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可以拼成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学生甚至想把它拼成梯形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拓宽了。

3.在练习中达到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如果练习设计得巧妙、新颖,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一次在整理复习练习课时,笔者把所有练习题设计在一个小小的旗台里。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先达到顶峰夺得红旗。学生非常高兴,有的学生就很快把每道题都做好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篇7

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还要体现在对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概念、题型,以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识记,不仅让数学教学变成了一言堂,还大大挫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科学素养不相适应。为此,研究和探讨“说”数学的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切实让学生从数学语言的表达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并从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数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这一要求,而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或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心,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应用数学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来追求新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能够加以探究和解决。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试卷分数,将数学知识和概念通过“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题海中获得所谓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技巧。在应试中,学生只能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机械地应用到答题中,死记题型,死记答题方法,甚至依靠背诵模板等方法来实现对应用题的解答。在这种不注重“说”数学能力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避免不了落入生硬老套的循规蹈矩中。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从自身出发,将“说”数学能力重视起来,通过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语言,巧妙地将数学知识和概念流畅、通俗、趣味性地表达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讲到黄金分割知识点时,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黄金分割的应用时,可以提问:芭蕾舞蹈中演员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很多学生由于对此不了解而产生了求知欲。教师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阐述,通常情况下,芭蕾舞蹈的演员都比较苗条,身材都比较匀称,可是很多演员由于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值只有0.58左右,而将脚尖踮起的时候,下半身的高度与身高增加的总高度的比值就能够接近0.618了,这样从视觉效果来看就显得更加优美。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和趣味盎然的教学将数学知识和概念呈现给了学生,也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获得了新的感受,对数学知识实现了有效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个人角色进行定位,从引导者的视角来推动学生去学习,去体悟数学的奥妙。同时,学生需要全方位地参与课堂讨论,把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坚决不留知识死角。学生要多问多说多思考,并尝试着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块。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语言表达时,要注重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在用词上要做到准确、简明,对数学语言符号要做到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平时教师也应该加强数学语言知识的训练,从自身能力上实现对数学语言的驾驭和掌握,从而将学生的“说”数学的能力提高上去。

二、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口语化的训练和操作

口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常用语,也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用语,所以在对课堂语言的应用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化的口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互译,也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语言通过灵活的真实的现实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和真切。需要说明的是,在数学语言的互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文字语言表达转化成数字式的语言,如对应用题中的文字表达,需要转换成能够进行数学知识解题的公式或方程式等;还要注重将数学语言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口语,比如在对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对于有些复杂的难点或重点,就需要教师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能力,来实现对抽象知识的通俗化讲解,便于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在构造立体图形的时候,总是难以实现顺利的思维转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感,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把平面图形看成立体图形。当教师将一张钞票变成一沓钞票时,这个现象就是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幽默诙谐的例子,学生可以很快地吸收数学理论知识,并且在记忆力方面不会存在太大的负担。运用口语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有很大帮助。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52-02

钱学森老先生曾说过当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远远不够。带着钱老先生的谆谆嘱托,在新世纪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我们应当积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条件,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多年来,笔者在从事生物教学的一线工作中,积极创新,大力改革,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现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鼓励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的主动提问。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开始主动提问,才说明他们真正沉浸在了生物知识的海洋之中,在思考着老师讲了些什么,他们要学习些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而这一切,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必经途径。

在如何才能做到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方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生物知识浩瀚无垠,教师所了解的远不足冰山一角,而学生所思考的,所提问的,也许已经超出了我们所了解的范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提问,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坦诚告白的同时,不仅不会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师生一起努力,共同攻克生物难题的积极性。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会觉得不可理喻,存在着“瞎问”的嫌疑。比如笔者在讲“病毒”的时候,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提问,说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这时如果我们生硬地打断他们,一定会伤及其主动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课堂效果。于是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得出具体的答案,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成功思维的喜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善于比较,积极进行知识迁移

传统的生物知识课堂,教师们往往依纲扣本,对于孤立的生物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讲解和记忆。显然,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都极为陈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来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生物学科知识内部,还是其与其他学科知识间,均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效抓住这些联系,积极比较,迁移知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其生物思维能力。

学习生物知识,就必然要了解一定的生物学史,而生物学不断发展前进的历程真的就是一部在知识迁移中曲折前进的历史。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等等,无不是前辈在积极思考、有效迁移的基础上所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这些常识,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有着很大的好处。此外,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相似点,如果我们不详细区分,不但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认识,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在生物学习中的深入思考与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不但有益于学生由旧知联系到新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比较学习的好处之后,纷纷开始整理相关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在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往往以演示实验与小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中,衡量实验成败与否的标志往往定位于是否通过实验得出了教材中的既定结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实验形式很难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证实了一下我们课堂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的话,就连这一点作用都没有了。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策略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实验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更新与进步。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探究性成分,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创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教学时,笔者就打破了教材中的既定设计,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与课堂所学,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用具,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过程。这种实验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锤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着眼于我们的课堂现实,将所有的实验都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并不现实,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进行还是十分的必要的。即使是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笔者也主张让学生参与进来,设想不同的装置,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步骤会造成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科学。如果实验失败了,我们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究实验的原理,在不断的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教授一定生物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与创新精神,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准备。鉴于此,我们需要从生物课堂到实验课堂,再到课外学习,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敢于创新,独辟蹊径,以昂扬进取的教学姿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世纪人才不遗余力。

篇9

一、培养兴趣、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学生只有喜爱数学,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关注有关数学知识,碰到一些难题时,也会示意去思考如何解决,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的习惯。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多向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学,并说:“看哪位小朋友自学得好,请他来做一回小老师教一教我。”以此激励学生认真自学,然后让其讲一讲如何解题,若有讲得不好的地方,其他学生及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数学课,从喜欢数学课再到喜欢探索数学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分析问题、自我计划,提出正确的学习目的

提出观察的要求(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我在教学克的认识(第四册)时,先复习了“千克”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入课题。接着,教师提问:“这节课中,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1克有多重?”有学生说:“我想知道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三、掌握方法、自我监控,实施有序的学习步骤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并补充、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学习过程。

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错误率很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随时调整,不断完善。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经常提示学生自我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最好?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四、检验结果、自我反思,评价完整的学习过程

篇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和谐氛围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热爱学生,善待每位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互动,以关爱、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课堂中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说错话后的胆怯,有的是微笑,民主和更多鼓励自己发表看法的机会。重视发现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为共同探讨的好朋友;变课堂为学堂。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2 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3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萌动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儿童遇到不懂的事特别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可我们的教学往往不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而是教师提问,学生按标准答案顺杆爬,既无标新立异,也无别出心裁。这不仅泯灭童心,挫伤好奇心,而且是儿童个性的扭曲。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知道:学生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更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或任意灌注的容器,也不可能是“园丁”手下的“花朵”,“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讲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惟师是听、惟师是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需要与愿望,与众不同的地方。正由于这种独特性,才使校园变得多姿多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这岂不是叶公好龙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引导他们质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生疑、思疑、存疑、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