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综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体解剖学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体解剖学综述

篇1

广东解剖学通报 粘附分子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在缺血皮质和基底节区分布的比较雷万龙袁群芳(9)

降温速度对冷冻保存异体小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周建生胡汝麒(13)

人脑胶质瘤细胞SWO—38促进体外培养的小脑皮质神经元的生存和生长廖异平郭畹华(16)

短程与长程去卵巢大鼠骨计量学的实验研究黄连芳李青南(20)

肝部分切除术后血管增生的形态计量学与计算机三维重组研究李长青邹仲之(23)

bFGF对培养的基底前脑细胞表达NOS和NGFR的作用燕启江谢瑶(26)

锁骨下肌的临床解剖学观测瞿东滨钟世镇(31)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及其与AD病理机制的关系汪建民(34)

氧化损伤在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结形成中的作用庚照学(38)

如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刘鸿宇周耀中(41)

重视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刘建康何清华(43)

中医院校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探索罗灼玲张立群(46)

课前下功夫课堂要效益尹保国(48)

组织学教学中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马宁芳何清华(52)

提高人体形态学教学效果方法探讨徐杰陈传好(56)

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冯正巩汪华侨(62)

人参皂甙Rg3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李明秋滕诚毅杨春壮张大伟刘跃光冯克俭(81)

变应性鼻炎与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丘理子黄映红赖荷张建国陈盛强李敏雄(85)

缬草对慢性应激导致的抑郁大鼠血清皮质酮和海马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的影响秦亚静林玉坤周春春李燕钟志强曾园山(88)

褪黑素对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及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玉洪荣王薇郭灵张芳蓝玲白鹭(94)

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观察郭灵崔卫刚蓝玲邓祥发曾庆堂林丹磨洁琳(99)

幽门螺杆菌成分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江振友李春艳叶嗣颖顾文珍施珊珊胡萍(103)

胎儿及育龄期子宫内膜P63表达及其意义广东解剖学通报 林芳芳卢晓晔(107)

30日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旷场行为观察邢州剥、卫文黄越玲李敏雄易咏红戴丽军陈盛强(109)

ERK1/2信号通路介导同型半胱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申新田赵静范黎黎杨春涛李玉娟冯鉴强唐小卿(114)

抗坏血酸体外诱导皮质与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向TH阳性细胞定向分化彭超华戴冀斌潘伯群(119)

家兔躯干肌抗疲劳相关酶的测定与光谱比较董炜吴连仲朱友余秦宜德汪元钧李卫平(122)

湘西大学生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黄大元张惠娟朱耀峰吴国运梁成青(125)

四周龄大鼠海马脑片培养方法于天莲赵小贞林凌(129)

骨质疏松症骨组织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魏小勇(132)

NF—KBp65、VEGF-C及受体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孙平郭素芬李明秋马彦文冯克俭(134)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程辉李秀云鞠学红(139)

综述

Nogo基因及其受体与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研究林如英(综述)王玮(审校)(142)

胸腰椎骨折分类研究进展王刚(综述)彭浩(审校)黄文华(审校)(146)

教学经验

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体会郝木峰贺振泉王家有许晓伍马春媚张进(149)

启发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肖春苟陈秀琴周星萍邹锦慧(150)

开展留学生解剖学全英文教学的思考余菁欧阳丽斯郭开华李东培(153)

八年制医学解剖学教学的探讨欧阳丽斯余菁李东培郭开华初国良(155)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初探彭微(157)

缬草对慢性应激导致的抑郁大鼠大脑海马p-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周春春曾园山秦亚静丁英李燕钟志强(81)

电针上调脑梗塞大鼠皮质缺血半影区Bcl-2蛋白质的表达刘星宿宝贵吕来清潘三强韩辉(88)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69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的关系叶静萍黄绍宽陈盛强刘学军王延平(93)

哌唑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nNOS表达的影响朱永红童明张露青肖明丁炯(96)

类风湿关节炎前后肠道T淋巴细胞的分布变化姜杨侯继野朱勇杰王吉锡王皓徐玉东(100)

改良法体外分离培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研究周丽娜谢华(103)

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解剖观察董博(107)HttP://

水通道蛋白在急性实验染毒大鼠肾脏的表达及意义陈侠黄中新(110)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干肿瘤手术的应用吕建平曹志恺全伟张昊钟文军陈凡帆骆锦标(114)

不同阶段生精小管组织学结构研究贾书花王炯安炜欣王谊荣田云李凯平李建伟(117)

糖尿病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微炎症状态及其干预治疗研究许敏玲袁帅丁德良(121)

东莞明代双人墓出土骨骸的鉴定和保存刘靖陈凌枫陈国伟张文光张德兴李国营张龙(12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廖镜芳周冬梅钟东彩(130)

综述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程辉(综述)栗志(综述)鞠学红(审校)(134)

体外分离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田东(综述)付茂勇(审校)(138)

教学经验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学习资源管理的组件化姚伙生洪衍波徐达政杨秉其陈治环黄志松初国良(142)

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成家茂张本斯朱建华何宏文张卫光(144)

HDMI视频录播系统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徐松王岐本关勇蒙艳斌邝满元贾蕾(148)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培养能力——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晏长荣邓成国郭青平(150)

Motic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程云岳淑芬刘玉荷宋芳杨美霞(152)

中枢神经系统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谢勇江周速(154)

技术方法

兔肾积水铸型标本设计与制作李万强周小兵张杰彭珍山(156)

颞骨的解剖学标本制作和体会刘金生刘锦宇汪昌学涂良携姜苏明(158)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观察麦大海林华明季德林黎昌国

系统解剖学案例教学法中案例设计的初探陈婷婷韦力黄绍明玉洪荣邓琼英杨伯宁

广东解剖学通报 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和突触结构的影响张洁刘钦宿宝贵

低声压级次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GFAP表达的影响黄文丰钟立军裴兆辉庄志强陈景藻初国良

盲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索和实践许晓伍马春媚郝木峰贺振泉

核转录因子κB在神经干细胞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刘疏影狄娟李铮俞杨刘子中戴冀斌

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定位规律及其解剖学基础刘强杨波李义凯

胎儿大脑半球径线生长规律的解剖学研究夏武宪杨晓勤孟庆军

葡萄膜炎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初步探讨李林姚达强江惠燕陈盛强

中职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讨郭佩勤

髂内动脉发出三条臀下动脉一例林灯马建军黄晶晶石静宝张蓝方赵琰誉杨智奎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公民素质教育李婧

组织胚胎学课程“双向互动式”教学改革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周乾毅袁新初张伟程桂荣袁世锦

兔膝关节神经支选择性切断后对关节软骨的影响肖春苟梁俊晖邓雪华周小强刘国强周星平邹锦慧

人胚肝组织结构发生发育及其功能关系的研究王炯贾书花王谊荣宋丽华张旭东

人体解剖学对义术语的释义原则王晓鹰徐杰

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能力和海马结构GFAP阳性细胞结构的影响刘钦刘运泉潘三强韩辉宿宝贵

IL-6、TNF-α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陈永锋吴仲敏浦发晓

人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和左肺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基础研究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王祖飞赵中伟徐民

临床胶片库在影像解剖学与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高恒宇姜杨郭林娜侯继野

聚乙烯醇水溶胶在解剖标本涂刷中的应用徐宏张雨生石小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媒体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吴学平金晓梅汤美容李玉磊

儿童感音神经性聋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与听性脑干反应阈比较丘理子毛敏黄映红

脊髓小胶质细胞SFKs介导rrTNF诱导的机械痛敏魏绪红杨涛刘翠翠宫庆娟信文君周丽君刘先国

篇2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5-01

人体解剖学(常简称解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形态学科之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和阐明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关系。根据研究和学习重点不同,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大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数字解剖学等各相关学科[1]。在这些名称中“解剖”一词让人产生歧义,尤其对那些对本学科了解较少的人误解很大。作为医学基础课的命名应该更科学,更容易准确理解,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

1 “解剖学”在命名方面与习惯不符,有商榷的必要

通常的学科命名是以内容为主的,很少以研究方法命名。anatomy,来自希腊语anatome,从ana-temnein,“劈碎”引申来的[2] 。从这一学科内容看,学科主体是人体的结构及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劈碎”引申出的“解剖”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关系的方法,不是学科的内容。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研究也已经不是用持刀切割这样的方法能完成的了,显微结构的观察、组织处理技术、X线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在应用。

2 在“解剖学”名称的起源上有商榷的必要

20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是以“全体学”指称“解剖学”,并经历了一场由“全体学”到“解剖学”的发展过程 。了解这个过程后,我们就能知道对这门学科的命名是有商榷的必要的。英国在华医学传教士、同文馆医学教习德贞于1886年翻译出版的《全体通考》开始使用了“解剖”、“解剖学”和“外科解剖学”等专业术语,用以阐述西方的身体知识和“解剖学”思想。但是德贞之所以要将其翻译为“解剖” 是因为他要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解剖人体的观念:中医既不究心于诸物之体,复不欲剖乎死人之身。1884年前,中文关于人体结构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解剖”和“解剖学”的字样。19世纪70年代德贞出版的人体结构解剖学图谱,其译名为《身体骨骼部位脏腑血脉图》(Anatomical Atlas),这里也没有“解剖”的字样[3]。说明他也没有把“解剖”这一名词作为一个专一的特指。

3 由于首次命名的历史背景有商榷的必要

1915年,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博医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和江苏省教育会五方以专业学者与官方机构结合,组成联合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以完成医学名词统一事业。1916年,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要确定“Anatomy”的译名。当时的选择在“体学”和“解剖学”之间,主张采用“体学”代表的理由是:“体学”说法已有30多年,合信的《全体新论》和柯为良的《全体阐微》,就是讲“人体学”而有代表建议用“解剖”,其理由是:“《全体通考》亦以称之为解剖学,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4]。最后,按名词统一标准:一有根据;二顺习惯的原则举手表决。 最后同意“解剖学”者举手,超过半数,即定“解剖学”为标准译法。1927年由教育部审定,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编辑的《解剖学名词汇编》出版,官方正式确定“解剖学”的译名[5]。也许同样是因为怕“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这个译名便被沿用至今。

4 在翻译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1908年,《高氏医学辞汇》由博医会出版,标志着医学名词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中“Anatomy”译为“体学”,“Anatomist”译为体学士和解剖士,“Human Anatomy”译为“人体学”,“Dissection”当时译为解剖学[6]。现代汉语中“解剖学”对应英语中“Anatomy”,拉丁语“Anatolia”译为“解剖学”。不过,中文“解剖”可对应两个英文单词“Anatomy”和“Dissection”。当年,科学名词委员会审定“Dissection”为“解剖与解剖术”。“Dissection”意为“解剖”的这个动作或从事的医学行为,即“解剖术”。英语“Anatomy”(解剖与解剖学)最早源自希腊语,意思就是“Dissection”,这意味着“解剖”在西方古代医学中并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技巧与技术,是一门剖割术或解剖术。这与中医文献中“解剖”的意思完全一致。“解剖”一词虽在汉代已出现,但该词语并没有作为专用术语进入中医学和中国知识体系中。中国医学有其自成体系的身体知识语言,即脏腑学说[3]。“解剖”行为的词语表述一直沿用传统的“剖”、“割”、“刳”、“剥”等[7~8],现在当提及“解剖”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些词语,而不是一门学科。这是不符合翻译原则的。翻译应信守的原则是: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或严复提出的'信、达、雅'[9]。这里“信”与“达”都没有达到,就更不用说“雅”了。中国人提及“解剖”想到的还是“剖”、“割”、“刳”、“剥”,而不是人体结构。

5 在系统学习、科学掌握人体结构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学习西医的医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掌握人体结构,因为它是西医学基础的基础,即使生理、病理这样的基础课也一定要有人体结构知识做基础。一些学生会很快理解解剖学是讲人体结构的,但常会有学生恐惧的问:我们什么时候做解剖,尤其上实验课更是严重。作为教师几乎每学期都要为此作解释:我们是学习正常的人体结构形态的,不是一定让大家解剖尸体的,通过图谱、模型、课件、标本的观察都可以学习。当然如果在学习人体结构时亲自解剖尸体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学生就是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学习这么重要的一门课。像“数字解剖学”就让人更费解了,从字面上看实在无法和人体联系起来。一门学科对于未知者应该更直白才有利于人们学习和了解,而不应平添障碍、自找其扰。

6 在作为科学进行普及方面值得商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健,也就更需要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了解。网络上搜索人体结构,内容很少,因为这些内容被冠以“解剖”字样了。当你搜索“解剖”时,网络中与解剖联系的又是恐怖、暴力,而不单是科学、正常人体结构。解剖学教师时常会被问:你解剖过多少个尸体?尸体从哪来?学生都要做解剖吗?你们害怕吗?神态中感觉解剖教师和刽子手差不多,经常有人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另眼相看。从业者做着如此高尚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人们对这门科学和从业者的误解,与“解剖”学这一命名不无关系。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这门学科的普及的。

既然“解剖”一词有诸多的不当,那么用那个词来替代它更好呢。笔者认为把“解剖”换为“结构”或“构造”更能表达这门学科的内容,即《人体结构学》。而且很多带“解剖”字样的词都应该换为“结构”,如:“动物解剖学”是“动物结构学”。这会更为人们接受。这样做从历史角度看也是有依据的。西方科学史家将近代解剖学的诞生定在1546年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的《人体之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的出版。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剖学著作以人体解剖替代动物解剖,终结了盖伦解剖学在欧洲医学界两千年的统治。《人体之构造》使西方医学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代表了近代医学的到来。维萨利的《人体之构造》,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准确、最完整、最精美的人体解剖学典籍[10]。维萨利(Andreas Vesalius) 被誉为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他介绍人体结构的书是(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而不是“Anatomy”和“Dissection”。

参考文献

[1] 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学[M]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1

[2]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2004年7月 第一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8

[3] 高.历史研究 (京)][J/OL]2008年6期. 80-104

[4]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文 [DB/OL]

[5] 《 中国医学通史》[OL]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近代西医书籍的出版

[6] 左玉河.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DB/OL]中华文史网

[7] 《现代汉语辞典》[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二版 .627

[8] 《现代汉语辞典》[M]商务印书馆 第五版 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9年2月.701[9] 刘杰辉.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J/OL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篇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633

国内刊号:31-1285/R

邮发代号:4-3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5

1.1缩减学时,减少操作的局部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这意味着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课程,使其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对解剖学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缩减了学时,以便空出时间供其他新兴学科使用。此外,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对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而减少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剖学的学时被一减再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院的解剖学总学时不足160,而局部解剖学仅在70学时左右。

1.2PBL教学

目前多数医学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灌输式”教学严重固化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针对传统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很多高校都尝试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养成。

1.3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缩短学时、减少操作局部以及PBL教学等措施以外,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

2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医学院校就已经对解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其措施也包括缩短教学时间、减少操作局部、应用PBL以及实施多媒体教学[1]。目前国内进行的改革与美国的做法大同小异,基本上照搬了美国模式。然而,Cahill于2000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对美国过去30年的解剖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评价。文中指出美国立法委、大众媒体对这一时期培养的学生质量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阶段培养的医生,大多因为基础知识缺乏而不称职。美国已经对先前的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值得引起广大解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学时减少,无法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并相应减少操作的局部,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内容。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局部解剖学学时数在70左右,但解剖完一具尸体,这点时间显然不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解剖学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剖”,学生只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及近距离观察,才能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减学时、去局部这样的做法,将使学生不能完整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无法全面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制约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调整课程学时的时候,应该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简单的“一刀切”式做法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主要有PBL教学的运用。PBL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的正确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的问题;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为其今后开展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BL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然而国内做法是,仅在解剖学课程中设置几次病例讨论,并未以问题为导向对该课程乃至跨学科进行讲解。因此,大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Cahill在其论文中,对PBL进行了评价[1]。文中指出PBL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教学方法。而且PBL还受到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PBL教学模式可谓有利有弊,在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时候不能盲目照搬,对于解剖学课程而言,应从该课程整体教学架构与计划等方面深入思考,根据自身条件及办学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的医学院已经意识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结合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以协和医科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为代表的高校,秉承“小系解、大局解”的优良传统,从解剖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并未对学时进行大量缩减。具体做法是将少量的学时用于讲授系统解剖学,让学生构建完整的人体概念,然后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通过实地解剖的方式来学习解剖学,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这种方式具有学时设置合理、且内容详尽丰富、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同时也是笔者最推荐的一种方法。

3.2拓展性学习和继续教育为了弥补课时不足

带来的影响,以第四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计划以外的局部解剖学实验。通过拓展性学习,既保障学生能完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校,课题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LCD教学模式[2,3]。其包括三个环节:L指学习(learning),即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学习、课余的拓展性学习以及基于专题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C和D(com-munication&discussion)指在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不同的专题,阅读临床相关教科书/专著、浏览视频、上网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数年的教学实践表明[3],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解决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学相长。LCD教学对于那些招生数量多而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的学校,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因而具有推广价值。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数量众多,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受到局限,实验室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思维固化,参与拓展性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因此,LCD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等自身条件,灵活运用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如今,生命科学已从分子、基因水平来认识人体,但迄今为止,大体解剖仍不能少。解剖属于大体形态学的范畴,有着自身的特点,虽然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但是传统的实地解剖操作仍不可取代。如今由于微创和介入等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对解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着力探索,摸索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解剖学教学模式。

作者:卓飞 孙善全 杨美 邱国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CAHILLDR,LEONARDRJ,MARKSJrSC.AcommentonrecentteachingofhumananatomyintheUnitedStates[J].SurgRadiolAnat,2000,22(2):69-71.

篇6

1.本科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为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课程所需的人体形态学基础。如今师范类本科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学科本身的特点复杂难记,本科生解剖学实验时间的压缩,等等。主观原因:部分调整录取的学生对生物不感兴趣,学生考研选择带来的问题[1],[2]。

2.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英国哈罗德・艾利斯教授明确提出了解剖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解剖学术语,解剖实验方法,可理解的三维解剖学,解剖学上常见的病理状态,学生实验的团队合作,学生适应现实造成的死亡和尊重身体。解剖学教学应以自主学习为主[3]。

21世纪生物学教学的宗旨、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物学各学科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实行变革。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体组织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也需与时俱进[4]。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探究―发现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2.1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实践、总结、提高,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

2.1.1形象比喻启发

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难点是常用术语,术语是描述性的,但只有通晓古希腊语的人才能理解原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身体的过程中,用单词激发想象而不是抽象概括是很重要的。形象比喻,既能给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又能将孤单的抽象与枯燥无味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借助联想,加深理解某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现象。激发想象是互动的,因为它把研究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体验结合起来,而抽象的词语只来自阅读或被动地听讲座的记忆。举例来说,如果学生碰见不认识的术语,教师可以把它和图像联系起来,在黑板上写出,并把它们拆开,在课堂阐明。比如术语“气胸”,词面意思对学生来说很模糊,可以分开来阐明,它的意思是“在胸外的空气”。术语也可以用手势来说明和解释。在谈到动脉收缩时,举起一只手,慢慢地合上手指;要显示扩张,打开手指。同样,描述呼吸的机制,把手张开来显示胸腔扩张,然后握紧手,以展示胸部的收缩增加了肺部内的空气压力迫使空气呼出。

同时也可以联系临床上的病例和生活中的常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比如,学习臂丛的分支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描绘,由闭孔神经联想到骑马,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联想到眼睛的保健,由股神经和坐骨神经联系到临床上股静脉采血和臀肌注射,等等。教学时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只要学生感到有兴趣,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有趣的生动场面,然后老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获取新知识[6]。

2.1.2启发性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富有启发性思维的问题,应该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问题要有分量,又要难易适中,有利于师生间产生震动和共鸣。

举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提问的例子。例如一个肺的气球模型,通过提启发性问题提示学生来如何设计肺,如何根据所需要的肺的功能来设计肺的结构。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来修改他们的原始设计或添加所需的结构特征。经过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接下来观看解剖模型和幻灯片时能够把握住整体的概念而不会迷失在细节中。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得到身体如何工作,以及可能的毛病的知识,而不仅仅记忆身体部位的名称和特征。以下通过两个启发式提问教学实例来说明问题。

2.1.2.1设计呼吸系统

向学生分发气球,让他们吸入最多空气尽可能一口气吹胀气球。这项活动将展示他们能够在肺部一口气吹出多少空气(肺活量)。然后写在黑板上:“呼吸―呼吸作用”,问学生:什么是呼吸道系统,需要做什么?学生会总结出来:首先,它需要用身体吸入和呼出空气,所以需要设计东西做这件事,称之为肺。肺需要有出口和入口,然后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气球,它有弹性和一个缺口。可以画出身体躯干的轮廓(头部转向一侧的正面视图),然后补充气球肺和气管。

接下来问:身体如何使肺部舒张和收缩?让学生练习证明两种呼吸机制:使用胸腔的肌肉,提升和舒张胸部的胸式呼吸(手放在胸骨),和使用腹部肌肉动作的隔膜腹式呼吸(手放在肚脐),这两种呼吸可以说明为什么脊椎或脖子周围神经的损伤可能切断通向肋骨肋间肌或膈肌的信号,使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肺不能进行呼吸。

肺吸取空气进入人体后,氧气必须从空气中进入血液。肺的气球模型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血液附近大多数的空气永远不会进入。我们需要一个设计带来的氧分子接近周围血管的模型。鉴于这一要求,学生将很快制定出肺的分支模型,解现实的肺部。这样一步步问题的提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从一个气球的状态形成真正的肺的结构。

2.1.2.2设计循环系统

在设计呼吸系统中,将看到一个系统从肺部输送氧气到身体周围,这将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可以让学生预习课程,询问: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会发生什么?然后返回循环系统。

本课程的下一个问题是循环系统需要什么组件:心脏、血管、血液和控制系统。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或模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开始考虑系统的功能,他们会在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功能。例如,血液必须从肺部吸收氧气带回心脏,然后向全身输送含氧血液。所以,你需要两个循环的两个的心泵。心脏的各个部分也需要一个单向阀,以防止血液流回心脏。

为了保持血液循环,以控制血液分布,管道必须能够收缩和扩张,这就需要血管肌肉层壁富有弹性。学生同时也可以想到,血管同时也可作为热循环交换系统,这将有助于解释身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

循环系统通过运输液体和营养物质和消化系统与淋巴系统相联系。这些设计特征都可从启发式问题中得出。

2.1.3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启发

根据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强弱,反应的快慢,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各种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自身触摸,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发展迅速,已经从书写板书演变到多媒体授课,完全改变了课堂上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课后学生背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现在,教师省去了板书的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一些与解剖学相关的临床病例知识,并采用CAI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讲授。这样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传统解剖学教学需要用大量的挂图、模型、标本和录像资料等,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解剖学CAI教学使课堂有效时间增加,相同内容比用挂图、模型、录像资料等要节省1/3的时间;比用板书板图的方式至少节省2/3的时间[7]。CAI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非线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可能。而且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现代教育将趋向大众化、个别化、终生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内已有数家医学院校成功出版发行了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并将之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国外,开发成功的解剖学多媒体课件代表作有美国Stanford大学医学院开发的电子尸体解剖(Electric Cadaver),Utah大学病理解剖科开发的生命的细胞(Slice of life),两部CAI电子教材均收集了5000余幅解剖学及相关学科的图像,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人体解剖学过去通过标本、模型进行教学,人体大体结构还能展示清楚,组织结构、微观结构、动态过程展示就难以呈现。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人体的微观结构或动态的生命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8]。多媒体教学利于突出重点,易于突破难点。

2.1.4比较联系启发

在生物课教学中,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生物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这样对学生认识、鉴别问题、想象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对于有些常混淆的知识,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能一目了然。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学习中要善于用比较,首先要动脑,勤于思考,发现知识间有不同和相似之处,然后找到比较标准,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绘图,这样就可对所学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提高学习新知和复习巩固的效率。

对于形态结构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方法往往是在讲授理论课时,老师利用挂图讲述其结构,而后学生到实验室观察相应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经典知识,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目的。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直接让学生到实验室,教师提出观察要点、具体要求、思考题,然后学生分3―4人一组,边观察、边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由此,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观察、思考、自学等多种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即人体基本组织和九大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和联系,从而理解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器官或局部与整体间、局部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2.2探究―发现式教学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探究―发现式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施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学发展的趋势[9]。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应该依据实验课程特点,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强知识点的研究和理解,促进知识的掌握。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构建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掌握基本结构的方法是“发现”,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就是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结论和规律的过程。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实质是教学生用相似于生物学家的研究方法去处理信息,也就是教学生确认问题并用特殊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和得出结论。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集众多科学家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通过一系列实验,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按教材顺序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为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沿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推测、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符合逻辑性的结论;理解科学实验方法、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科研的思路,如在讲授植物神经的兴奋传递一部分时首先介绍T.R.Elliott,U.E.Dixon等人的实验:发现平滑肌对肾上腺素的反应与刺激交感神经效应相同,毒覃碱的作用与刺激副交感神经的效应相似。引导学生得出“兴奋的传递是经神经末梢释放特殊物质(递质)实现”的假设,然后布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这一假设。最后老师介绍Off Loewi 1921年所做的蛙心灌流实验。该实验把两个蛙心用任氏液灌流系统连接起来,当刺激第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时该心的搏动受到抑制,随后第二个蛙心的搏动也受到抑制,这意味着在一个蛙心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释放某种化学物质,经灌流液的传递到第二个蛙心。当时Loewi把这物质命名为“迷走物质”,后来证实此物质就是Ach。这一独具匠心的精彩实验,不仅确凿地证明兴奋传递是经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来实现的,而且让学生领略了科研思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0]。

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该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内容、研究成果及新的进展融会于课堂讲授之中,将发表的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还可以针对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由教师或学生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参考,指导他们走进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撰写相关主题综述,最后相互交流。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某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对课堂讲授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能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总结资料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

3.人体组织与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展望

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使“教”和“学”达到高度统一,即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求学生通过自身主动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要求教师从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为主发展到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为主。任何改革都应该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的改革将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张顺利,李莉等.高师人体组织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9,4:82-85.

[2]张文学,侯玉杰.高师生物系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困难及对策[J].解剖学研究,2003,(25),1:73-75.

[3]Andrew T Raftery.Anatomy teaching in the UK[J].Surgery,2006,(25),1:1-2.

[4]徐平,王卫东.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1:100-102.

[5]李晓双,鞠学红,王金平.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论坛,2008,(5),23:103-104.

[6]刘进师.主体性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3,(25),1:75-76.

[7]雷万龙,初国良,曲怀刚,郭开华,徐杰,汪华.一种新型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论证[J].解剖学研究,2007,(29),6:468-470.

篇7

人体结构生理学是现代医药学的基础,这门课程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三部分组成而产生的一门课程。如何在高职高专的学生中开展这门课程,如何使高职高专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人体结构生理学的知识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人体结构生理学》课程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1 应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有机整合

《人体结构生理学》这门课程虽然是一本教材,但其实它只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三部分机械的放在一起。同时通过对几所高职高专调查发现,开设这门课程的各个高校在上课的时通常是三个学科的老师分开上,一部分讲完再由另一个老师讲,各自完成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这样的一门课程讲解分三部分讲,失去了这样作为完整一门课程设置的意义。所以如果能够使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有机的融合和相互渗透,使三门学科的界限消失,实现医学基础课程整体化,则可以为学生后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可以让一个老师把三门课程的内容同时由浅入深,由形态结构到功能规律一次完成讲解,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连贯性,更容易接受,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更系统。2 应多媒体教学且要有创新

由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三部分结合的课程讲解起来难度是比较大,还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有形态结构的实体模型,同时还有一些微观、抽象、复杂机理内容,所以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很难满足以上教学内容,所以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心血管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用图片讲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心脏的泵血和血管的运输血液过程,从而完成血液循环的内容讲解,理解起来更容易,更直观。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具有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的意义。多媒体的优点还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所以多媒体可以真正的做到三门课程的有机整合,这是其他媒体难以做到的。

高职高专的课时数比较少,多媒体还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3 应将较多的试验和科研引入到教学当中

生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现有的生理知识大量来自于动物实验和科研的结果,所以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纳入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渗透科研实验的思路,介绍常用的科研方法,讲解实验操作等内容,指导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由教师对其科学性进行评判,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应将较多的临床知识引入到教学当中

篇8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81

《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自笔者所在院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以来,深受广大在校硕士研究生和临床医师的欢迎,每年约有上百人次选修该课程,主要是外科、妇产科、放射科、五官科等十余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临床医师来选修此课程。由于这些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不同,掌握与临床相关的解剖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员虽然在本科阶段学过《局部解剖学》课程,但对所学内容大多已印象不深,部分学员虽然具有多年临床经验,但对解剖知识尚不系统和全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学员反映,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和缺少临床联系等问题。如何教好临床应用解剖学,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临床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多年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系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按专业划分重点,实行了“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能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模式,为学员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教学,主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员所从事的专业,要求他们在尸体上按照他们所学专业划分不同局部区域来进行解剖操作。每具尸体的各个区域可由数个学员同时进行解剖,在解剖操作期间,鼓励学员之间进行互相观摩与交流,使学员对除自己解剖区域以外,对其他区域解剖结构也都有较好的观察与学习机会。在学员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临床相关问题,同时还注重引导学员去发现和思考问题,组织学员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手术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综合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注重于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员能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和理论学习,把局部区域的解剖与全身整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应用有机地相结合,使之能全面而完整地掌握临床解剖学知识,为今后临床实践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采取以器官为中心、解剖与手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按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确定其重点解剖部位[1],如骨科学员侧重四肢和脊柱区解剖,普外科学员侧重腹部解剖,胸外科学员以胸部解剖操作为主,神经外科学员侧重头颈部和脑的解剖,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学员侧重男、女性会和盆腔内容的解剖,烧伤整形外科学员侧重全身各部由浅入深的皮瓣和肌肉的解剖。同时实行“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所选取的中心器官或结构按照局部解剖的重点教学内容,如颈部以甲状腺为中心;腹前外侧壁解剖以腹股沟管为中心;腹部结肠上区分别以肝、胃、十二指肠、胰和脾为中心;盆部以膀胱、直肠为中心。要求学员在尸体上把局部的器官或结构作为中心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疾病的手术病例,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尸体上做“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胃大部切除及吻合术、胆囊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椎间盘手术和椎管内手术入路、肌皮瓣移植手术等。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完整和系统的解剖知识体系,其优势在于学以致用、重点突出、由浅入深、以点带面。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全面掌握解剖专业知识及与临床知识的应用。

3 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教学上,充分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2,3],要求学员在操作前,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并紧密结合局部解剖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学员经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从网上下载有关手术视频和解剖图片,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通过PPT形式在讨论课上进行交流。通过相互的讲解和充分的讨论,使学员加深了对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互动性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PBL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自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员的教学要提倡主动学习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应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临床手术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应用解剖学基本操作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应涉及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1 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对相关解剖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还要在教学别注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研究生在解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些结构难以寻找,某些找出来的结构难以辨认和确定正常或变异。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去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员遇到问题要善于联系临床应用,查阅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2 培养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今后临床手术技能的高低、手术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程度和解剖操作时动手能力的水平。因此,要求学员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把解剖操作作为动手实践的好机会。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解剖每一个结构,弄清楚每个层次的重要结构特点和与临床上的关系,尤其是头颈、胸、腹、盆部和四肢等各大局部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体表投影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引导学员联系临床手术去思考手术入路和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当切除某一病变器官可能会影响到此器官的哪些附属器官和毗邻结构,如何来预防、减少和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启发学员积极思考,有无改进传统手术的入路和手术方法。通过引导学员积极主动的思考,加强对学员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防止和杜绝学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性学习记忆方式。

4.3 提高研究生知识表达能力 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将临床上最常用的解剖知识,如颈部的甲状腺区、腹部的结肠上区、腹股沟区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员更加系统、全面、完整地掌握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指导学员解剖操作的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员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认真解剖尸体的同时,又能条理清晰、完整全面地讲解自己所解剖结构的步骤经过和相关理论知识,使之在加深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4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提高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4]。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员主动地去学习,在尸体上进一步探索新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方法,按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设计临床专业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横向扩展与联系,充分利用尸体和标本资源,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生命科学馆”中所陈列的特殊标本和断层标本的观察,把整体与局部、形态与功能、器官的表面和三维断面结合起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器官及其毗邻关系,实现局部解剖、断层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使临床医学研究生从多层面、多角度上对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加以理解和记忆,从而建立起科学和完整的解剖知识体系。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更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从本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获得大量解剖和临床学相关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本系任课教师的坚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模式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努力,为笔者所在区医疗战线培养出更多的不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而且具有较强科研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刘培党,李涛,朱建宁,等.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5,28:727-728.

[2] 张阳.PBL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90-93.

篇9

1 藏象的涵义

现代中医学对藏象的涵义有多种认识。孙广仁[1]认为,目前比较公认的藏的内涵有二:一指脏器,即为实质器官,可以属于形藏;二指气藏,即不指实质器官,而是指人整体之气运动变化呈不同状态的代名词。象的内涵有三:一指内脏的外见形象;二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三指内在5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相通应的事物与现象,即两者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戴俭宇[2]认为中医学实际上就是以象测藏的医学,是现象 (状态 )医学,藏象学说的思维方式指导着辨证论治的全过程。谷振省等[3]认为从词语属性及文字的演变看,藏象即脏象;从藏象的源流、本义及内涵、外延看,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称脏腑而不应称藏象。杨化冰[4]认为中医学以藏象学说为核心来阐释人体,其中象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始终,并主张从观象、悟象、辨象、治象4个方面浅析中医之象。王颖晓[5]认为藏象之象有3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具有形象之意,即为脏腑的具体形态结构;其次,更泛指一切可见的或可感知的现象与征象,即为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最后,具有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含有想象、取类比象之意,即将脏腑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行等相应的事物、现象进行类比,经抽象思维,寻找对应关系。

2 藏象与解剖的关系

近年来中医对藏象理论的认识侧重与现代解剖学进行比较的报道逐渐增多。《内经》藏象的含义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的含义不同,后者立足于微观的实体解剖与描记,前者侧重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宏观概括。如白云静等[6]认为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不是以解剖形态学为指归的,而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证现象的整体概括,每一脏均涉及多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每一脏所主的功能均不是某一系统所能独立完成的。孙尚拱[7]认为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由3个因素造成,即初步的解剖知识、对临床生理及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古代哲学思想。解剖学认识是中医藏象理论形成的起点,从象把握藏的本质的方法,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3 藏象与黑箱理论的联系

中医学强调黑箱理论在藏象理论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藏象理论与黑箱理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藏象理论。张景岳称藏象是“藏居于内,行见于外”。王米渠等[8]认为,藏指内藏之脏,居于体内,外不可见;藏还有脏器的意义。象是现象、形象,流露于外,是可见的表现,是可预测的征兆。藏象就是通过外在可见形象研究内在不可见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与现代之黑箱理论有相似之处。藏象概念强调它有实体脏器与功能系统双重涵义,倘否定一方,言象无脏器,言脏腑不言象(功能)则均有偏颇。钱丽[9]认为,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尚不能 (或不便 )直接观测,但可以从外部去认识的事物;凡客观事物,当人们还未深入解剖其内部细节,还不清楚其内部详情时,都可以看作是黑箱;黑箱方法是不直接探测其内部结构,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来研究对象的行为、功能等特性的科学方法。《内经》中“藏象”一词恰好道明了中医学理论“藏象学说”是不自觉地运用黑箱方法构建的。藏象学说正是把人体作为活的有机整体 ,以整个活的机体作为研究单位 ,在不割裂整体、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用司外揣内的推导方法,把握整体的运动规律。如《灵枢·本神》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这也说明了藏象理论是以象测藏的,由外知内的。

4 藏象与脏腑的比较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藏象和脏腑的涵义是不同的。王东坡[10]认为藏象学不是脏腑学,藏象学中的五脏是以心、脾、肺、肾、肝为代表的五大功能系统,是用以说明和指导临床辨证与用药的一种理论工具,经数千年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已形成其特有的体系,并有效地指导着辨证和临床治疗。杨洪军等[11]认为,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从本质上讲,藏象是研究人体脏腑经脉、形体诸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型,它追求的是本质特征的神似,而略于形迹的逼真。将藏象这一思维模型,用于推演人体生命活动很实用,也具有科学性。郭海[12]认为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藏象是脏腑功能的推理演化,脏腑与藏象是2个不同的概念,脏腑首先是解剖学上的器官,而藏象的系统功能是在解剖学脏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 藏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

藏象理论与脏腑的功能特点、气血津液的功能特点以及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正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共同发展。邢玉瑞等[13]认为,中医藏象学说对脏腑生理功能与特点、气血循环与作用的认识,以及经络系统的构建,都借用了类比思维的方法。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比类、类推、比附。赵宏杰等[14]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指纹图谱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记录气血信息的工具方法。具体做法是,以指纹图谱对血液(中医的气血)取象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动态模型,并认为依据藏象生理信息为藏象病理研究(即证本质研究)和藏象辨证论治研究所建立的平台,结合信息技术,完全能够实现藏象研究和应用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闪增郁等[15]认为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即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 ,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吴弥漫[16]认为,古代医家运用“以表知里,以象知脏”的方法,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外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征象,以推知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机理,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生命观——藏象学说。参照现代科学方法论,这种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

小结

中医学对藏象理论的研究包括藏象理论与解剖理论的关系、藏象的涵义、与黑箱理论的联系、与脏腑涵义的比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等。由此可见,藏象学说在《内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成为《内经》理论的核心,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藏象学说理论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J].中医研究,1997,10(5):1-5.

[2] 戴俭宇.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2006,25(1):23-25.

[3] 谷振省,陈延香,张效霞.藏象学探究[J].现代中医药,2005,25(4) :1-3.

[4] 杨化冰.浅析中医之“象”[J].中医药学报,2005,33(3):1-2.

[5] 王颖晓.藏象之“象”含义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45-47.

[6] 白云静,孟宪林.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J].国医论坛,2002,17(1):14-16.

[7] 孙尚拱.用统计方法检验中医藏象(五行)学说[C]// 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北京: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2003:23-30.

[8] 王米渠,吴斌,严石林,等.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的内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314-315.

[9] 钱丽.黑箱方法与中医“藏象学说”[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4-17.

[10] 王东坡.治病求本必先五胜—论王琦教授对藏象学的研究与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3):4-6.

[11] 杨洪军,黄璐琦,吕冬梅.论中医“藏象”思维模型及其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5-17.

[12] 郭海.藏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河南中医,2005,25(10):10-12.

[13] 邢玉瑞,孙雨来.类比思维与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14-416.

篇10

1 解剖学研究

传统上一直把鼻翼软骨简单地分为内侧角和外侧角两部分,两者之间的连接称为膝部或穹隆部。Daniel[4]在1992年对鼻翼软骨的解剖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鼻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成马蹄形,可分为内侧角,中间角和外侧角三部分,每一脚又由两个节段组成。内侧脚由上方的小柱段和下方的脚板段组成,作用为构成鼻小柱的主要部分和鼻尖的支撑结构。中间脚也由二个节段构成,分别为内侧的小叶段和外侧的顶段,它主要构成鼻尖和尖下小叶的形态。小叶段与内侧脚的小柱段之间的过渡为小柱交界,有一向后旋转的角度为鼻翼软骨的后旋角,两侧小叶段从小柱交界开始向两侧分开,从而形成鼻翼软骨的分离角度,为90°~100°。外侧脚主要依据凹凸形状分为两个节段,意义不是很大。至于外侧脚是否组成了鼻翼的主要部分,即鼻翼的支撑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鼻翼部只有软骨支撑,外侧角直接对应鼻翼的形态,即鼻翼软骨为构成鼻翼的支架。但是,还有学者认为鼻翼伴行在鼻翼软骨侧方,仅仅延伸至鼻孔侧壁前3/1,外侧角几乎不维持鼻翼的形态和结构,外侧脚主要形成鼻尖的支持[4~6]。对此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体上讲,要明确地描述解剖中所见的鼻翼软骨的形状似有困难,如同Natvig所说,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代表所有鼻翼软骨的形态[7]。鼻翼软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筋膜、肌肉、韧带等结构密切相关。Lepesteur等[8]提出鼻翼软骨环的概念:鼻翼软骨的内、外脚,穹隆部,鼻中隔,小翼软骨和鼻孔基底的纤维组织连结而成的环状结构。此后,Daniel和Letourneau等[9,10]也阐述了鼻翼软骨环的概念。

2 组织学研究

鼻翼软骨属于透明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11]。以往的学者采用穿刺等方法研究双侧软骨差异,现多采用将软骨连续切片后研究其组织学特征。对鼻翼软骨的组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唇裂患者鼻翼软骨的病理学研究上。关于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一直以来存在着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理论之争,但两者均认为鼻翼软骨在鼻畸形形成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内源性理论者Stenstrom、Stark和Kaplan等认为,与正常侧相比,患侧鼻翼软骨细胞和基质成分有所改变。杜晓扬等[12]亦观察到患侧鼻翼软骨小于健侧,承认鼻翼软骨存在发育不足。杨连平等[13]也支持此观点,认为单侧唇裂患侧鼻翼软骨的外侧脚细胞发育差于内侧脚及中间脚处,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角较健侧发育不足。魏建宏等[14]对软骨连续切片后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发现畸形患儿的鼻翼软骨外侧角1/4处细胞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均明显小于健侧,提示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角发育不足;并且研究还发现,患儿双侧鼻翼软骨外侧角近膜边细胞和靠近中央细胞均有差异。而Sadove[15]等进行了单侧唇裂健患侧鼻翼软骨的组织学比较,认为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唇裂鼻畸形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鼻翼软骨的组织学研究是鼻畸形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任重道远。

3 测量学研究

国内外有关鼻翼软骨的定量研究,文献甚少。洪志坚对20具尸体标本进行了鼻翼软骨的解剖学测量:得到了鼻翼软骨内侧脚厚度为(0.96±0.19)mm,外侧脚厚度(1.06±0.20)mm,顶部软骨厚度(1.13士0.31)mm,可见鼻翼软骨菲薄,仅为1 mm 左右。这是目前所查到的文献中,对鼻翼软骨形态学数据测量最为详细的资料[16]。但以上测量是建立在尸体解剖基础之上,人体死亡后的软骨结构迅速发生生物学和力学的变化,其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尸体解剖得出的研究资料与实际的活体状态有较大的差距。Young Seok Kim等[17]在开放式鼻畸形整复术中用游标卡尺测量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唇裂侧、非唇裂测量结果分别为内侧脚长度(13.84±3.47)mm、(13.80±3.48)mm,宽度(2.92±0.95)mm、(3.28±0.93)mm,厚度(0.69±0.23)mm、(0.70±0.20)mm。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鼻翼软骨的三维测量数据还较为局限,这是因为受到样本含量及测量方法的限制,因此,对鼻翼软骨的精确的定量性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测量方法的改进,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数据。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对关节软骨的MR成像和软骨三维重建方法进行了研究[18]。重建后的软骨像具有立体直观的效果,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鼻翼软骨菲薄且形态复杂,目前尚不能实现对其的三维成像,这还有赖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鼻翼软骨在维持外鼻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其形态学、组织学及测量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认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方法以软骨移植效果最佳。因此,如果术前能够详细了解正常侧鼻翼软骨的形状和大小,在软骨移植及软骨塑形时有较为精确的数据作为参考,使得鼻畸形整复术更为精确和个体化,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正常侧鼻翼软骨的手术创伤,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 Sheen JH.Aesthetic rhinoplasty.Louis:Mosby,1978,2.

2 Oneal RM,Lzenberg PH,Schlesinger J.Surgical anatomy of the nose.In Daniel RK:RhinoPlasty.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4,1-20.

3 De Carolis V.A newly designed minigraft to achieve angularity and Projection of the nasal tip:The asymmerterical bipyramidal graft.Ann Plast Surg,1993,30:122.

4 Daniel RK.The nasal tip:anatomy and aesthetics 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2):216.

5 Devan PP.Rhinoplasty.Nasal Tip Projection,2003,1.

6 Neeta Patel,Rhinoplasty.The Difficult Nasal Tip:Total Resection of the Alar Cartilages Aesth Plast Surg,2009,33:81-83.

7 Natving P,Sether LA,Gingrass RP,et al.Anatomic details of the osseouscartilaginous framework of the nose.Plast Reconstr Surg,1971,48:528.

8 Lepesteur J,Firmin F.Considerations of the cartilage pent roof of the nose.Ann Chir Plast Esthet,1977,22:1.

9 Daniel RK,Letourneau A.Rhinoplasty:Nasal anatomy.Ann Plast Surg,1988,20:5.

10 Letourneau A,Daniel RK.The superficial musculoponeurotic system of the nose.Plast Reconstr Surg,1988,82:48.

11 周仲之.组织学与胚胎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12 杜晓扬,水庆付,褚燕军,等.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安徽医药,2003,7(11):47-48.

13 杨连平,乔丽平.单侧唇裂鼻翼软骨组织学观察.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3):258-266.

14 魏建宏,乔丽平,杨连平.鼻翼与鼻翼软骨的解剖学观察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5):397-399.

15 Sadove R,Ladaga L,Magee WP Jr.Cartilaginous histology of the cleftlip nose:proving the extrinsic etiology.Plast Reconstr Surg,1988,81:6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