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零售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增长时代或将结束。21世纪以来,随着连锁经营模式的迅速兴起,零售业迎来了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连锁百强企业2001年、2002年、2003年销售额增幅分别为65%、52%、45%,开创了零售业大发展,尤其是随后几年大卖场业态独领的阶段。分析10余年的百强数据,发现百强的增幅一直呈稳步减缓趋势。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里,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增幅分别为33%、32%、25%、21%和18%。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这一趋势就更为明显。2009年连锁百强增幅仅为13.5%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8%以上的增长后,也在逐渐减速,且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调控甚至主动放慢的结果。应该说,当经济处于减速周期,行业发展的相应放缓也是必然。
(二)洗牌期间现抄底机会。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加上这一轮成本属硬性上涨、无回旋余地的特征,缺乏应对实力的中小企业恐怕这一次是在劫难逃。每一次行业出现危机时,也就意味着是其他企业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零售业新一轮的并购与整合将会陆续上演。况且虽然较十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零售业仍然非常分散,整合机遇一直都存在,且周期也会非常漫长。只要政策上没有限制,零售业向少数企业资源集中是必然趋势,这也有利于行业整合及效率提升。不过,前几次的洗牌都是大鱼吃小鱼,这一次很有可能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场景。不过,谁会成为这场刚刚拉开大幕的好戏中的主角呢?
(三)精细化正式显身手。2013年是精细化重新被零售业重视的一年。因为,当零售业高增长时代一去不返、低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返,就到了直接拼刺刀、见真章的时候,也只有这时,精细化作用才是真正显现。而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益,通过后台提升利润,通过管理挖潜增效,将成为零售行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选择。在精细化管理方面,零售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盈利能力。其实,本土零售企业在商品经营能力和毛利率提升能力方面,与外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这也是精细化的重点。
(四)我国零售业“跑马圈地”为主要方式的扩张已经进入尾声。零售网络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并购将成为国内外零售巨头构建全国网络布局的手段,将通过收购、整合,快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我国零售企业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市场态势,实现突围。
二、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零售数据经过反复的统计加工而越变越大,几家典型的连锁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约为统计数据的30%,另外的70%基本上是内部批发、加盟销售以及各种类型的重复计算或非同类业态合并计算的结果,这样的统计数据并不精确与真实。
第二,中国零售业通常在小规模时都能够集中精力做营销,一旦事业稍具规模,大多会把“抢地盘、占山头”看做第一要务,策略是先跃进再后补。实际上,越是跃进就越没有时间后补,所以,到最后必然无法自控,只能顺着自己发动的机器惯性继续狂热下去,直到能量自耗殆尽。
第三,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企业都喜欢置地买房这类保值投资,但这很容易使企业失去商业机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一切无碍,一旦经营失利,企业马上面临生死关头。如果零售商因经营不善或遇到突发事件而导致信用危机,无论多大多高多强的“零售大厦”都将在瞬时倒塌,供应商将是零售商的终结者,这就是零售业面临的危机,实际上也是供应链危机。有些零售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发放消费券,预收消费款,零售业因此而成了“亚金融产业”,因此零售业自身也存在“金融危机”。
第四,中国很多企业在创业时齐心协力,成功后反而四分五裂。很多中国零售业没有败给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分裂使企业资源分散、力量变小、能量抵消、事业萎缩,这是中国零售业想回避也避不了的一道“生死坎”。
三、解决措施:
(一)规模化经营。目前,中国零售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
(二)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
(三)外资份额继续扩大。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84-01
1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成就
自从党的以来,我国政府针对零售业做了较大的调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己成为跨国零售业扩张的首选目标和重点投资市场,大批世界零售巨商纷纷抢滩中国。在内在动力和外来冲击双重作用下,我国零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以超级市场、连锁店、便民店、专业店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呈现出了以大型百货、超市、便民店、连锁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同竞争格局和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并举的多元化立体结构。虽然大型百货商店仍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起主导作用,但新兴的零售业态快于传统的商业业态,特别是在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更加迅速,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1.2 面对强势的外资,我国零售业迎难而上
自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跨国零售集团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多年,不但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形象优势,而且在扩张连锁店的同时实现了规模优势,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迅速提高,使内资零售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内资零售企业市场地位。但是我国零售业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不断创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交通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零售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物流现代化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1.3 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零售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市场,海外的大型超市、连锁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以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理念、促销手段一方面给我国那些技术含量、管理水平相对还较低的零售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对提高我国零售业的整体水平及其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1.4 加强我国各地区及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市场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地方的商品生产都不可能只局限于满足一地的需要,同时,任何地方的消费需要也不只是当地生产所能完全满足的,因此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比较利益存在、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跨国零售企业也就运应而生。跨国零售企业虽然瓜分了我国一部分市场,但也为我国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则,市场开放是双向性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同时也对我国开放市场,这就为我国零售企业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我国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依据。我国零售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进一步沟通了我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也加强了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1.5 引导产业在市场上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生产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离不开商业,它不但是商业的基础又是以商业为其发展条件,而零售业作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外国零售商凭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进入我国零售市场,不但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而且加快了我国零售业与国际接轨,引入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为我国消费市场开拓出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引导我国的生产在市场需求下健康发展。
1.6 我国零售业将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我国市场己成为当今世界上各大零售企业的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加入WTO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市场表现的更加活跃,例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2002年将其全球采购中心移师中国深圳。外资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零售业的经营体制、经营方式的转变,刺激了我国零售企业在巩固本国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额达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并且将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可以预见,一批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 加快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2.1 完善我国的流通产业政策
制定及完善统一的流通产业政策,不但可以加强我国各地区以及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且可以使外资零售业管理有统一的政策可依,使国内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公平竞争。通过流通产业政策引导外资零售业向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投资,缓解国内零售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状态和结构矛盾。
2.2 创建名牌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业竞争己不是单一的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的竞争,而且还应表现为高级层面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因此,在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商业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 推进大型连锁集团发展、引导零售企业走规模化道路
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不论是在网点还是在资金、规模上都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近几年来,国外大型商业集团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的零售业如果单打独斗,必将在国外零售商的强大压力下走向失败。因此,国内零售企业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以利润为中心,以满足为目的,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连锁集团,这己是我国零售业与国际连锁集团竞争的迫切要求,是竞争和发展战略性问题。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应,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我国对超市经营技术和连锁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流于形式、硬件跟不上、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要求企业在引进技术进时善于吸收和消化国外新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创新。
2.4 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发展方向,被认为是零售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连锁经营主要是特点是将零售业进货和销货两个功能相分离,克服了零售业的小规模,分散性的缺点。连锁经营可以通过进销功能的分离,降底进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在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势下,内资零售企业要想有生存的空间,一方面必须积极开发新型业态,改变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向规模结构在效益,走连锁经营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业可以利用连锁经营的形式先从地县级城市入手,进而向农村集镇发展。虽然农村购买力不高,但农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前景不可忽视,在外资没有进入这个目标市场之前抢先进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消费者行为和零售业态发展变化间的关系首先,随着国内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象征性以及符号性变得更加清晰,消费行为包含了个人的身份、地位、品位、个性及情趣及认同的方面。零售业态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购物发生了改变:例如使得购物场所出现了改变,买菜地点多由超市、大卖场取代了农贸菜场、购物首选地多数选择便利店、超市或仓储式大卖场而不是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其次,消费者行为中的购买目的、频率,对商品的种类、质量、价格、消费需求,与要求购物服务的便利及商场的环境、布局、设计及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零售业态的选择(张琳,2011)。为此消费者行为影响零售业态发展形势与模式,反过来零售业态的发展也会促进消费行为的更理性化与规范化,两者相互促进与发展。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内居民购买能力,大大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与消费额的增加。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借助消费活动方式进行压力的缓释或情绪的发泄,而消费活动又可满足人们部分心理的需要;购买目的或动机及其个人的购物需要变化,成为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
(三)国内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趋势首先,各地经济的发展满足并促进了国内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易于使得消费者通过寻找商品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而将该差别延伸为个人购物的独特性参考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对商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部分费者更是亲手营造这种独特性,达到巩固自身和产品的关系,最终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并满足自我心理需要的目的。其次,消费者的行为变化还体现在心理及精神需要层次方面的不断增强,自高情感的需要过渡至感性消费需求层次,同时注重消费活动和自我概念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消费者进行购物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物品的满足,更是追求情感、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花最少的钱买到最称心的商品,消费过程也是一种休闲、心灵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满足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国内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一)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国内零售业态整体发展趋势我国的零售业业态经历了:缓慢发展——扩张增长——追求效率——寻求差异化竞争这几个阶段。从顾客立场而言,零售企业关注消费者追求基本生活提高必需品的数量消费,再到重视商品的质量、关注消费者个人对商品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顾客情感体验及生活方式等相统一的消费过程与需要。零售商业的专业化、现代化与集中化是当前零售业态的发展必然与趋势,因此就意味着国内零售业朝着规模化、连锁化及规模方向发展(陈惠雄,2013)。零售商业的基本格局主要是零售、批发相互渗透(零售渐居主导地位)的发展方式,例如超市、专卖店、百货公司、折扣店、便利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以及网络购物等多种业态的并存。加上各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消费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其消费的偏好与行为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因此导致了多业态并存的局面。国内的消费者对专业化零售要求高,而且现阶段体育用品、儿童服装、皮衣、家电产品等专卖店急剧增加;专卖店有助于提升零售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与形象,以便达到迅速占领市场,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超市的专业化发展也是零售业态的发展方向与形式之一。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使零售业态的定位趋向准确化,导致各种零售业态均要以特色化、准确化的经营与定位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例如百货店的发展中,部分中低档商品将被分流出来,进而让位给专业店与超市;高毛利且周转快的商品比重增加,提高服务质量逐渐走上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其次部分百货店还将会以大众消费作为目标市场,进而改变自身的业态,转向大型综合超市方向发展。因此多种业态会根据本行业及销售对象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进而形成独特的经营,准确的定位,有利于零售企业更好地拓展销售空间,提高服务占有更多的市场客户。此外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方式将朝着多行业的业态方向延伸,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流行的方式之一,特别是药店与家电连锁专业店的发展更是迅猛。各零售业态还向教育行业、图书馆业以及保健品行业等方向扩展业务,部分企业还出现连锁经营和直销方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加上各地区大连锁企业间的渗透、控股、收购或合并现象的并存,使得连锁企业相互合作进而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市场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3―0068―06
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零售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网络商店等各种新型零售业态逐步进入我国,并迅速成长。按照人世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0日我国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进入的地域和数量限制,2005年取消了外商零售企业的控股权限制。目前,零售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本土零售业发展现状
1 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商品零售规模快速扩大。1997~203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中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3年~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2%和12.6%,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210亿元,比2006年增长16.8%(如2所示)。消费品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规模跃上一个大的扩张平台――将以每年增加万亿元的速度发展。
2 新型零售业迅速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仓储店、折扣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无店铺零售、仓储式商场以及网上购物等西方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出现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出现了业态纷争的局面。在2006年中国零售业100强企业中,实行多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有45家,总销售额为43160.8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10%;百货店有27家,总销售额为7790.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9.04%;超级市场有16家,总销售额为14594.10亿元,占100强总销售额的16.94%。(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统计看,多业态组合经营占据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主要零售组织形式,我国已形成了以超级市场、百货和专业店为主力业态,便利店、折扣店和会员店齐头发展的业态格局。
3 大型零售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在我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作用日渐加强。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6年全国百强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30.1%,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7.43亿元13]。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业有着明显的规模递增、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强销售额合计792.4亿元,占百强销售额合计的33.8%;2002~2005年前十强销售额分别为1,123.2亿元、1,672.1亿元、2,256.5亿元、3,196.7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8.8%、40.5%、41.0%和43.2%,2006年前十名企业销售额高达4,089.8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上升至46.68%。
(二)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发展现状
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商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步伐。2004~2007年,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和麦德龙等八个国际知名零售商年均在华新开门店74家,截至07年年底,共计拥有门店579家。其中,家乐福居首,达109家;好又多102家;沃尔玛100家;大润发84家;易初莲花75家;乐购52家;麦德龙37家;欧尚20家。(如图2所示)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就达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外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约为全国市场份额5%左右。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对我国零售业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为我国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预计2008―2010年,我国零售业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13196亿元,消费品市场将以每年增加1万亿元的速度跃上新的台阶。2010年~2020年,中国消费需求将在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受益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及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预计2008~2010年间,中国零售业将保持8%~10%的平稳增长速度;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
国内扩展市场尚有很大空间。我国人口多、地域广,据统计,我国人口70%在农村,而农村商品零售额还不到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0%。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从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较大增幅,因此,抓住抓好农村市场将会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2 政府政策及市场环境越来越完善
(1)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直销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流通业的快速发展,适应流通业对外开放水平程度的提高和建立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的需要,建立公平、规范、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
(2)融资支持。2005年5月,商务部部长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
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培育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3)品牌扶持。另外,中国商务部对零售企业实行分等定级,自2007年,分等定级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工作范围由9个试点城市扩大到35个中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评定业态由百货店逐步扩大到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企业的分等定级工作是商务部“品牌万里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本土零售企业建立并发展自主品牌。
(4)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08年11月9日,中国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措施之一为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这为我国零售业技术升级、并购扩张提供了机会。
3 金融危机给零售业带来并购良机
受2008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一些零售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现象,同时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不得不考虑出售股权。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危机给自身资本强大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廉价并购、产业升级的机会。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良机。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威胁因素分析
1 国内竞争加剧,本土零售商利润率降低
近年来商业网点的迅速扩张,远远大于销售总额的增长,竞争急剧加剧,商业企业进入全面微利时代,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47%,前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由下表可以看出,中国零售企业无论从销售额、增长速度还是净利润率方面都和外资零售巨头存在巨大差距。
2 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零售企业
零售市场外资快速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距离,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与强大的跨国零售企业抗衡的局面。特别是在2007年后,我国零售业在政策保护期结束后将面临更大的危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近几年,日、美、法等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们纷纷在大城市亮出自己的店牌,这表明国际零售集团已从渗透阶段转入攻城掠地阶段,而像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进入时已不再是单个商店的单枪匹马,而是连锁形式的遍地开花,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零售企业需进行深思,深化改革,谋求创新,提高与外商的竞争力。
(三)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 门店地理位置优势
对零售企业而言,门店地理位置是形成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门店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决定客流量的高低、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我国商品零售企业所有,外商零售企业进入这些商圈的空间有限。
2 占据农村市场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场,即使外资零售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有的门店还开到了经济富裕的村、镇,不仅在门店继续延伸方面具有硬件便利条件,而且在服务、企业形象宣传、文化色彩等软件方面也已先入为主。
3 本土优势
一方面,对消费者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的把握。我国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切实了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取向和变化趋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习俗又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特色。在这些方面,外资商业很难深刻领会。另一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和一定的品牌优势。在长期的商业经营中,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培养起忠诚的顾客群。
(四)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整体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较低
国内零售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大零售集团,尤其是能与国跨国零售巨鳄相抗衡的大企业,企业规模更多的是一种看重网点资源的外延式扩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市场销售额,门店数量等都与世界大零售业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只有10%,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4%。就单个零售企业来说,差距就更大了,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国美电器的销售额为869.3亿元,是中国零售商业企业的“老大”,而仅美国沃尔玛的营业额就是其32倍。(如表3所示)
另外,国际零售巨头大都采用中央采购政策,以此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使通道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可以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规范采购行为。而我国零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致使采购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 业态导入缺乏阶段性,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浮于表层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零售业态,几乎在同一历史阶段涌入中国零售市场,使新兴的连锁业态如超市、仓储商场、便民店等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的商业企业处在新型业态发展的早期,通过照搬照抄一些较先进的模式,来迅速跟上潮流或达到同业平均水平。这种“突击模仿”使原有的时空层次被完全掩盖,显然难以形成由内而外的良性滚动成长态势,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结果是多种业态相互混战,在浅层次上多元并存,低效率运营。
3 零售业布局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
当前零售市场中,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新型业态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型百货商场的超常规膨胀,违背客观规律,与当时一的社会经济条件背道而驰,从而把百货业推向了作茧自缚的境地。在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观念落后,重数量而轻质量,由此决定了新型业态比例低,呈小型化趋势,又由于经营方式陈旧,管理方式落后,使得小型零售企业也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同业过度扩张,必然与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连锁商店、超市、仓储商场、折扣商店等其它业态发生结构重叠。
4 自有品牌开发落后,竞争力不足
对零售商来说,商品是吸引顾客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主要方法。国外不少大型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自有品牌为主的过程,有的大型零售
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自有品牌无论淡旺季,都可充分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商品,比起同类产品,更能激发购物者的忠诚度,并会使超市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纵向化发展优势,为公司带来更多利润。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开发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思路探析
(一)中国零售业本土市场发展思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决定了未来我国零售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来自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和行业内现存的诸多问题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这要求必须加快完善零售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合理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实施重点培育和突破战略
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外零售业主要是进入本土大城市和部分二级城市,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我国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合理的布网设点,实行大、中、小规模的合理配置,城市、城镇、农村的合理布局。
2 加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力度,实现我国零售企业规模化经营
在流通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规模化、集团化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制胜法宝。我国零售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资源整合,通过组建开放型一体化经营集团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一方面,通过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提升零售业整体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培育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形式。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增强竞争实力,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3 建新型信息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配送水平是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标准,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因此,我国零售业必须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由单一的区域销售网转变为区域采购网、信息网和配送网相结合的现代化商业网结构,通过效率化的配送,以实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以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同时,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采用高科技手段将商品损耗降到最低点。
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以及本土零售业问激烈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加大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制定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中小零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大和创新升级,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完善零售业市场竞争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我国零售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薄弱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再者,政府应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则。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现象较严重。因此,政府应调整和制定我国零售业整体发展规则来控制和引导市场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零售业海外投资发展思路
在立足做大本土市场的同时,我国零售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构建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畅通制造业海外销售渠道,助其更快更好发展。我国零售业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如下思路:
1 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优势
(1)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形象。零售企业要想实现对外扩张,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许多世界性的零售企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品牌知名度高。创立自有品牌,能够借其自身标示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采购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在制造、质量控制和商品配送上也有更多的主动权,获得毛利润的机会也更大。从长远来看,培育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是一条积极、主动、有效的途径。
(2)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当前,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程度与跨国零售业的应用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供应连管理,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使企业的“零库存”成为可能,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打下基础。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现代经济贸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与现代商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是零售业向海外开拓市场的关键。一方面,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培训,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机构,负责对各类人才进行系统组织、指导协调和综合规划。管理者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越高,员工的满意度越高,最终赢得的顾客忠诚度也就越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2 进行海外并购,加快我国零售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零售业物流概论
1.解剖零售业物流的含义
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零售业物流:
(1)零售业物流为顾客提供方便,把货物在一定时间内送到顾客的手里;让顾客满意。
(2)零售业物流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运输、装卸、保管、包装等活动,而是拓展到信息处理,价值增值等服务功能。
2.零售业物流的个性
零售业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表现为:
(1)为物流活动创造升值空间。零售业的各项活动中,物流活动不仅能够支持零售终端的销售顺利实现,而且还能创造出新增的价值。
(2)解决物流活动的繁琐性。现代零售业的经营网点多,商业范围广,商品种类繁多。
(3)信息技术为物流活动创造可依赖的平台,零售业物流活动的依赖性取决于现代管理工具手段的支持。
3.物流活动对零售业的作用
(1)物流活动可以降低零售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零售企业通过对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集中管理,解决各环节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一体化物流,缩短与供应商及顾客间的交易时间,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物流活动可以合理预测商品销量,满足顾客需求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促使零售业库存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加强商品的预算意义重大。
(3)电子商务为零售业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武器
进入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发展时代,网络越来越被人推崇,借助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人们越来越享受生活、享受消费。电子商务物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的“门到门”服务更加人性化,网络覆盖面广阔,更能够体现零售业物流的全面发展。零售企业必须抓住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建立完善的配送网络系统,才能抓住市场创造价值。
二、了解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具体情况和分析
1.我国零售业物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叙述
进入信息时代,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多样可变性,使得零售商倍感市场压力重重。传统的物流体系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开创新型物流系统迫在眉睫。
2.我国零售业物流存在的主要缺陷分析
(1)物流服务不到位
我国零售业的物流服务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国零售业物流人才和物流知识缺乏是最主要之一,成为了国内物流业人才供需不足的趋势。
②国内零售企业未能充分的利用现代高科技,目前国内的物流企业,虽然运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科技,但还是未能完全运用,部分还是由人工来完成。
③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零售业物流管理的软条件极不完善,物流市场被部门、地区、行业等行政壁垒分割着,行业垄断现象严重。
(2)信息技术不成熟
由于购买力的提高和货物配载能力的扩大,迫使零售业物流要求要有较高的技术文化水平,然而在当前我国这一技术发展不成熟,出现的问题由以下几个方面:
①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就零售业物流中的配送系统来看,配送体系不完善,漏洞多,所需成本高。
②物流信息化的运用方式不强。物流信息化所需要软硬件设施调理不清晰、构复杂化,这对使用者来说无疑造成困扰。
三、影响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的不利原因分析
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物流环境
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促进连零售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历程中,受到诸多的限制与约束,其中包括地区、行业、部门、利益等分割。无论是对门店的设计,还是物流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分割,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国外零售业在我国盘踞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占据,迫使我国零售业发展受到挤压。如何去打破诸多的分割和封锁,做到利益平衡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物流人才
吸取国外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人才是企业的不竭源泉。在我国零售业物流中物流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企业需要人才,更需要高精尖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还不具备这样的物流人员,在企业当中多数是技术与实际、书本不结合,计算机应用不娴熟,所以如何前培养物流人才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考虑,着手做到后备军的供给,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005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358.4亿元,同比增长了14.3%,居全国第5位。随着河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零售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一大批知名商业品牌强势进入,本土零售业的迅速崛起,大规模新型业态商业项目的建设,均向人们展示出河南零售业的勃勃生机。但河南零售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河南零售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零售业供求平衡问题
零售市场发展必须遵循供求平衡规律,不仅要求供求总量的平衡,也要求供求结构的平衡。
1. 总量平衡问题。一个地区可容纳零售市场供给的规模是一定的。它与这一市场人口数量、人均消费支出、行业平均利润水平有关。河南省2004年底总人口数9717万人,人均零售营业面积0.41。北京市人均营业面积是0.78。2004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681元 ,北京市人均消费则是12200元。因此,从人均营业面积和人均消费水平来看,全省商业设施规模总量目前已能满足人们需要。
2. 地区平衡问题。大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2005年河南省商业连锁业10强单位中,郑州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河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永乐生活电气公司、河南省八方和盛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思达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河南世纪联华超市有限公司6家均为在郑企业。在商务部推行“万村千乡”工程中,河南35个县(市)及69家企业入围试点。2004年全省共建成连锁化“农家店”6500多个,在全国排名第一。即便如此广大农村零售业还欠发达。
(二)外来企业对本地企业的冲击问题
外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
1. 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技术快速发展,抢占了河南零售市场部分份额。2005年10月18日,麦德龙在郑州的第一家店开业。2006年2月16日家乐福在中国的第72家分店――家乐福郑州北环路店开业,单层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是河南省目前单层面积最大的店,其经营的3万种商品中有1000多种自有品牌,其价格比市场同类商品低15%―20%,对郑州消费者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由泰国正大集团联手郑州广元置业投资3亿元打造的正大世纪城市广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它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正大世纪城市广场的出现将打破郑州传统的商业布局,成为郑州新的商业中心。
2.国内零售业巨头企业以熟悉国内市场,知名度、信任度高而受到河南消费者的青睐,他们在河南零售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继续攀升。2005年4月16日开业的五星电器开业当天对外公布的销售额是1568万元。据资料显示,2005年6月份零售商业销售前10的企业当中,河南金博大购物中心有限公司,排名下降5位,位居第九,经营业绩则下降了47.8%。
(三)购物中心建设超出经济水平
河南省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汽车普及率、消费习惯远没达到承载大量面积近1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有购物中心20余家。但购物中心的建设仍在继续上马。
(四)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企业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可将河南零售企业分为四种类型:以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代表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外资、合资企业;北京华联、世纪联华、国美、苏宁、五星、永乐家电等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技术,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全国性大型零售企业;正在逐步规范管理的本地大中型零售企业,如双汇商业有限公司、金博大购物中心、思达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河南八方电器有限公司、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许昌胖东来等;管理水平较低的本地小型零售企业。
(五)企业盲目扩张
2005年全省连锁商店和大型超市已发展到上千家,零售额百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0%以上。但是本地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慢,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1055个,河南只有49家,占4.6%,在全国排第8位,平均拥有门店数25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0%,平均销售额9013.27万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0%。因此,每个企业都在寻找机会进行扩张。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在扩张布点时随意性很大。不考虑实际条件盲目冒进,导致管理跟不上,此类在加盟连锁中最多;法规(规范选址)不完善,企业选址扎堆,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效益滑坡;扩张策略错误,阻碍因素多,目标难以实现。
发展河南现代零售业的建议
(一)对宏观管理的建议
1.制定行业规划,平衡零售业布局。着力落实《全省流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河南省零售业发展规划和各地区规划。目前郑州已做出《郑州市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2003~2020年郑州市区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纲要》。据悉洛阳、周口、新乡、漯河等地的商业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各地政府要加紧制定相应规划,保证零售业合理布局和地区平衡。
2.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零售企业活力,提高盈利能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3―5家在国内有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已势在必行。政府应鼓励已经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支持零售企业做强做大。
3.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立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和服务网络。支持和鼓励现代零售方式的发展。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零售方式。积极引导连锁经营从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渗透;鼓励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立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和服务网络。
4.制定行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针对新情况(如产权式商铺、加盟连锁等)进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经营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执法力度,规范业内竞争,保证零售业健康有序发展。
5.建立监测与调控机制,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进一步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体系,建立全省零售行业数据库,完善信息直报系统和间接检测系统。规范零售业态,提供城市各种商业业态的饱和指数,供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时参考。
(二)零售企业的发展对策
1.清醒认识行业发展趋势。零售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如今它却成为河南经济最活跃最具生气的行业。几年来,河南零售业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型业态纷纷涌现,零售组织也在向连锁经营方向以令人兴奋的速度快速成长。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零售业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毫无疑问,零售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2.充分分析竞争形势。虽然零售业充满机遇,但经营者也要充分认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自身变革带来的挑战,任何一家零售企业都是在“适者生存”和发展的原则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在扩大商品销售功能、方便顾客购买、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不断超越自己和别人,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探寻到生存和发展之路;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由于网络技术带来的变革,使得零售业的所有业态都在向其靠拢,无所谓夕阳和朝阳形式,任何一种业态都要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和冲击,在这场冲击中,不会有任何一种业态消亡,只会有企业消亡,因此,企业必须认清这场革命的本质和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消费者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零售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将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过去零售企业往往从竞争的角度去分析本企业将如何超越竞争对手,而忽视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和市场规律,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消费价值,是市场对零售商提出的新要求;竞争与合作的挑战,过去商业企业只专注于内部管理,只要管理水平高,便能在市场中获得优势,今天仅仅从通过企业内部的挖潜已不能获得经营的优势。零售商必须将自己放在整条商品供应链中来考虑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就要求零售商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合作取代竞争,通过提高自己在供应链环节上的效率,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利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提高管理水平。河南省零售业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但零售业的成本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而目前河南省零售业的经营者往往重视“硬件”的建设远胜于“软件”的建设。据统计在河南零售业的从业人员中有85%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对商品、市场和营销知识也知之不多,个体经营者更是缺乏规范的职业教育与考核。在零售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河南,提高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4.采用梯度扩张战略。在零售企业不断谋求扩张的今天,盲目的扩张是不可取的,因此建议采用梯度扩张战略,有计划、有节奏、有次序地扩张。为此,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扩张地理区域、扩张路径、扩张速度。
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我国网民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开始电子化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中国在线零售活动交易的主要商品是书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通讯产品、音乐光盘和影碟、家电产品、鲜花等。而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品、食品和服装等的交易量还非常小。在线零售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但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成为在线零售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在线零售的优势
1.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零售业中的商品流通模式,买卖双方在网上借助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成商品交易的主要过程,实现了贸易方式的革命。这种新的流通模式可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零售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进什么货、什么时间进、进多少、进哪家的货都可以依靠数据库来进行决策,这样就没有或者大大减少了库存压力,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
2.有利于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子商务运用新的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商品流通从产品管理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需求管理的转变,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以直接运用网络技术向最终用户收集需求信息,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交互信息不仅告知顾客的购买品种,还可以确认购买的方式,时间以及进一步可能的商品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零售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加快了零售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可扩大消费者购物的选择范围,也使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宣传企业,将市场拓展到全球,并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生产商、供应商接洽,将供应链、需求链延伸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终实现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
二、在线零售的劣势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宽带。但在我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的质量离电子商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状况主要源于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很大程度上处于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的垄断经营之中。现代经济学曾证明,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垄断行业生产的商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水平。
2.缺乏相配套的信用、法律环境建设。电子商务活动依赖于交易双方的相互信赖,没有信用就没有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无依赖互联网完成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但交易的双方是互不见面的,双方无法确认对方身份,而且资金流与物流是分开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电子商务的依存点是一个良好的信用保证体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交易行为便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帮助交易双方树立信心,是传统零售业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在线零售的挑战
在线零售的发展给厂商或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厂商或企业必须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重构管理机制等方面适应在线零售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础落后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在线零售的发展。实现在线零售必须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以及业务操作的电子化;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开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连接网络;企业要建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
2.在线零售的开展对于各类厂商和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
3.中国在线零售乃至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相关人才的缺乏。类相关人才极其缺乏。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是需要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掌握商务规则的人来从事商务活动。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商务人员电子商务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在我国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处理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在线零售的发展前景
早在2002年,中国的网络零售业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致力于网络图书音像销售的当当、卓越先后盈利,定位于网上IT商业街的硅谷动力也获得了盈利。同时,在门户网站的盈利中,电子商务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其中,新浪的BtoC定位于网上商业街,而搜狐则直接切入了网络零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正是由于参与网络零售等领域的服务,使得门户网站的收人构成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提高了网站持续获利的能力。可以说,网络零售的主要模式都取得了市场的认可。随着我国物流及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法制和安全建设的完善,我国的在线零售对传统零售的取代已成的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Adrian Kang Pamela黄梅译:《电子商务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何种角色?》[M].海外编译,2007年11期
零售业起步阶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零售业似乎与西方世界隔绝,游离于世界零售革命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业发展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零售业依然是由国有、集体经济垄断经营。直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零售业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实质变革,开始对小型国有零售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零售业初步发展阶段
从1992年开始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零售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一个重要的发展事件就是大型商场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1年只有94家,1992年增加到150家,1993年达到291家,1994年1995年分别达到488家和624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2—1995年分别是2家、7家、10家、21家,仅5年时间内大型商场的数量增加了5倍多。
零售业发展过渡阶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来了零售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根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中国将开放农产品、零售、专业服务、影音产品、汽车、电讯、银行、证券等市场,国际零售业的重量级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科学高效的管理,便捷、准确、及时的信息,现代的营销和优良的服务,以起点高、竞争力强的态势阔步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零售业以相当大的冲击。“入世”后外商零售业在带来冲击和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服务方式等以及外在的压力。“入世”使中国零售业有了更多学习借鉴和实战练习的机会,可以促进中国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全面开放阶段
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兑现中国对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的承诺,零售领域实行全面开放。零售业全面开放后,为国内的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带动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投资环境,为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零售业态百花齐放表现在业态形式已突破往昔传统业态(百货店)一统天下格局,而出现多种新的业态。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按零售店的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目标客户等结构特点,将零售业态分为八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国内目前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程度上看,仍然居于主流业态地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零售业态在空间上的摆布已一改往昔城市一中心的状态,而出现“边缘崛起”、区域性零售分中心与市中心并存、选购品经营在城市或区域性商业中心、便利品经营在邻近居民集中居住区布点的迹象。
竞争激烈,市场优胜劣汰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以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为特征的第四次零售变革方兴未艾,给传统的有形零售业态模式冲击较大。加上跨国零售集团携雄厚的资本、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快速进入国内扩张,使零售业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零售业并购重组活跃,行业加速整合和重构,一些资金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虚假繁荣的中小超市等零售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的扩张中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如原广州市家宜超市倒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商业地产过热,导致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热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商业地产过热发展。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资的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快速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外资向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呈快速增长之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商业地产投资热升温。一个突出问题是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的地产多,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地产的投资过热,业态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空置面积的快速增长,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增大了投资风险。
中国零售业发展建议
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从零售业的发展史看,商业零售业态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然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愈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供给决定需求"仍具意义,但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所以零售业态选择的基本准则就是要看哪种业态所体现的效用组合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商业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其结构随着城市郊区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尤其是以一定地域居住区为载体,以社区内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聚焦,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社区型商业已成为近年来零售业发展的热点。
提高零售业利润率
1)扩大商品购销差价提高利润
通过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对商品尽可能推行源头采购,倡导“果采山头、菜采田头、货采源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直采商品的毛利率较高,平均毛利率在30%以上,因此,零售企业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可以迅速提高盈利水平。
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零售价格采取天天低价策略,比竞争对手凯玛特低3%-4%还能实现高毛利率(沃尔玛的平均毛利率超过20%,高于中国零售企业10%左右),主要得益于其压低进货价格的结果。沃尔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采购价格,做到一些产品的销售价数倍于采购价。如跳舞毯的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5倍,玩具吉普车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8倍。
2)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体现为利润经营成本的降低取决于直接降低营销等费用或是建立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我国零售企业费用采用向厂商转移成本方式,将诸多导购员工资、办公场地的费用转移给了厂商,零售商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供应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而沃尔玛降低的是能与厂商共享的渠道成本,投资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可以和厂商分享高效率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零售商未来的盈利模式逐步转移至优化渠道价值链的共享收益上来,包括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3.厂商要切实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在研究国内消费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厂商要提高增加供给创造需求,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的行为和观念,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二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规律,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重视产品设计,不断创造新产品。改变传统意义上仅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做法,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四要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消费者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存在尚未开发或尚未饱和的市场空间,通过实行积极的市场扩展策略,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通过增加供给创造需求,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何种因素,长期的市场疲软对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通过对消费市场疲软原因的分析,才能找到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终级目标。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的日趋同质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仅仅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企业只有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不断创造顾客价值,才能真正提高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对顾客的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加以解决。零售企业除了要让顾客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享受超值的服务以外还应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让顾客感受到其他一些细节,如良好的购物环境、醒目的导购牌、清洁卫生的洗手间、宽敞的休闲厅、快乐的儿童乐园、优美的背景音乐、便利的提包寄存、会员购物优惠卡等等。
西部零售企业要想在跨国零售集团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就应在充分备战的同时认清一些积极的因素:跨国零售集团的进入不仅会带来竞争,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内零售企业尤其是西部零售企业共同开发消费者需求,并培训西部零售管理人员、开拓管理视野。竞争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如何对跨国零售集团避实击虚,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互利共存的方法,从而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定娜万后芬:零售业国际化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敏: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统计局贸经司,2004
[3]韦苇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已寰:零售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宋立刚:国际化企业现代物流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7]岑丽阳:西部零售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商业研究,2005(24)
寿宁县是福建省马铃薯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立地条件。在70年代至80年代,寿宁马铃薯是出口日本的主产地,每年出口800~2000t。出口日本的马铃薯被命名为“福州马铃薯黄皮黄肉”享誉日本等国,曾是全国马铃薯南方区域试验点,现是省定点冬种项目脱毒马铃薯示范县。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寿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位于鹫峰山系洞宫山脉东麓,分别与福建省的福安、周宁、政和,浙江的景宁、庆元、泰顺县接壤,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全县辖14个乡镇,201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万人,总面积1424.4km2。九山半水半分田,其中耕地1.05万hm2,95%以上是单季稻区,山地1.23万hm2,园地0.9万hm2,水面0.26万hm2。
寿宁县位于北纬27°16′至27°42′,东经119°12′至119°44′,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山耸峙立,丘陵起伏,海拔高差悬殊(52~1637m),在土地总面积中海拔800m以上的中山面积约占44.6%,500~800m占37.3%。年平均气温13~19℃,在2-5月,日照时数457.32h,降水量634~840mm,相对湿度80%~82%,≥0℃活动积温1250~1704℃,4~5月份平均气温14~21℃,昼夜温差7~10℃。秋季8-11月,日照时数676.1h,降水量458~827mm,相对湿度79%~84%,≥0℃活动积温2217℃,10~11月份平均气温18.1℃,昼夜温差8~10℃。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适合春种秋繁的立地条件得天独厚。
全县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2008年为0.31万hm2。总产达5.06万T,是继水稻、甘薯后第三大作物。在我县主要以旱、水轮作,主要种植品种有:克新3号、春薯4号、中薯3号、东农303、闽薯1号、紫花851、大西洋泉31一号、荷14、费乌瑞它等品种。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菜用、饲料和淀粉加工及外销售。
二、存在问题
1.种薯质量差,品种单一
目前生产中种植品种85%主要源自于当地的自留种;由于长期自留种,种性退化,商品率低;品种结构不合理,中迟熟品种多,早熟品种少,芽根深的品种多,芽根浅的品种少,鲜食的品种多,加工的品种少,外观、品质等指标达不到商品存的要求,只能自种自用,不能适应加工要求。
2.病害重,防治技术水平低
自80年代底起,马铃薯晚疫病、青枯病和疮痂病等病害在我县发生严重,严重的田块几乎绝收,每年这三种病害损失产量在30%~80%;主要原因:特别在德化引进一批种薯后,在生长中后期普遍发生晚疫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加之品种的抗性低和气候的变化,群众对这种病害防治水平不高,往往是田间病害严重时才防治,防治时间偏迟,另一方面防治药剂单一病害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差。
3.加工能力低,高附加值产品极少
全县尚未有一家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只有农户自制淀粉、薯片、成色不高,成本高,销路不乐观。
4.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生产中增产增收的效益明显,但在生产和推广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县财政资金困难,缺乏配套资金,以及土地流转等客观原因,便早期建立的脱毒马铃薯原种棚等不能使用,致使我县种薯繁育不能持续发展,同时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和推广体系在整体工作力度不够,使得脱毒马铃薯这一优势不能生产实际中得到充分发挥。
5.发展不平衡、规模小
种植面积虽然较多,发展潜力很大,但分布不均匀,栽培水平不一;一些乡镇种植较少、栽培水平低、效益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多数乡镇农民种植分散,重点户、专业户少,尚未形成规模。
三、发展思路
1.突出重点区域,建设专用化生产基地
寿宁县是我国南方马铃薯优势区之一,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发展成我国南方秋繁马铃薯种薯基地,节省北薯南调运输。第二我县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在中山区可以适宜规模产业发展,力争出口创汇。第三,劳动力廉价,低生产成本及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高,产品竞争力较强。第四,有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市、县农科所以及县农业局农业技术人员从事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及成果应用的技术支撑优势,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2.积极培育、完善产业市场体系
首先培育典型来带发展,发挥我县区域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布局,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培育高效示范区,典型户、专业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加大培育基地+农户发展股份农业。从技术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带动马铃薯优势农产品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化。
第二,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专业户进行马铃薯的深加工销售,形成生产、精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三,吸引社会能人,组建营销队伍,成立马铃薯产业协会,利用我县特殊的气候资源和立地条件,大力发展春秋马铃薯生产,把达到出口标准的马铃薯直接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恢复昔日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空档。大幅度提高商品率,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加强马铃薯生产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第一,切实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等的领导,加强对其的管理,稳定商品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建立风险基金和创造利益分配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