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海洋文化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一)对海洋文化产业缺乏战略性思考与规划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青岛是海洋科研强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岛城还算不上强市,主要在于“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且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海洋新兴产值,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达到了瓶颈。”
(三)海洋科技应用人才和科研发展相对滞后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三、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文化产业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掘青岛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青岛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三)要坚持科技兴海,人才战略,增强推动力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将进一步完善对引进人才的鼓励政策,在科研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优良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做到高级人才高级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镭.保障综合资源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2]杨凤华.陆海统筹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一、前言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大量遗迹不复存在,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临近东海,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妈祖文化遗存(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如嘉兴海塘)。就浙江本省而言,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其中明代87处,清代33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温州还有郑成功的遗址,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也有杨府庙,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海宁的海神庙,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的海神。除此之外,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三十年来,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而普查工作需要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宏,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张亚红,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第三十九辑),2011(2).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7]李加林,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完善学生行为机制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整体性、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海洋特色大学来说,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海洋科学的最新技术,让海洋经济思想、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责任。
一 运用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和集合性原理,谋求和谐、全面发展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许多内容,要由学校的许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方法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它要求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所谓“整体性悖论”出发去研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协调系统各部分、层次、环节之间的配合关系,以保证系统特定功能的发挥。把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是行为。人的行为复杂而多变,大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常常与我们所传授的理念背道而驰。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中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很高、而思想道德水准偏低的情况不占少数,甚至因种种原因走向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和谐一致,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浙江海洋学院在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校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建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学校的海洋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系统工程制定了衡量成果、反馈信息的评价体系。人、行为、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谐共进,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创新模式。
二 运用系统工程的目的性原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的性原理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丧失了存在依据,丢掉了立足之本,实际操作起来也就苍白无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体现优势:
1 以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国内外各领域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新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根据当前全国高校进行新一轮“思政课”改革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确定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确定总体目标,以目标作为前进动力。坚持目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确定“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动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二是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以改革作为提高手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强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教育。
厚重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海洋特色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如在学生中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环保协会”等。
2 以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为特色,促进“知”“行”结合
多年的实践表明,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是巩固和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形式,通过“知”、“行”结合,以“行”促“知”,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首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比如积极参与地方社会进步、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次要通过参观调研、参与实践、援助奉献等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比如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以服务社会主义渔农村建设、校区共建、环境及旅游规划协调发展等为内容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学生德育实践调研论文集《蓝色报告》等系列文化成果。
三 运用系统工程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原理,加强约束力,建立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水平齐头并进
相关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关联,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存在与发展。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环境特性的变化往往引起系统特性的变化,而系统的作用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两
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有可能使系统改变原有的功能,因而系统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以便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恢复自身应有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保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因此需要创新。当前形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实践来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也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解决。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视角、新思路。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在思想观念、方法机制、设备手段和队伍素质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思想组织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必须同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为健全评价体系,避免学生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在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水平考核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生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工作业绩、课外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受处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详细量化,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人党的硬杠条件。通过综合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制约和约束,确保在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先进观念变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种思想教育和现实行为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为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拓展,学校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思索作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互动、合作”为宗旨,以“新海院、新思维、新发展”为口号,打造出良好的海洋特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
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沿海地区的学校通过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海洋院校所具有的独特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使其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成为主要的资源中心。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针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形成鲜明的海洋特色,从而实现了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海岸线总长达1562km,共有大小岛屿700多个,占浙江省岛屿数的17%。除渔山列岛离大陆较远外,其余大都在近岸分布,且大部分属于无人岛。宁波海岛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岛旅游开发条件优越。
旅游业已成为宁波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已占GDP的9.5%以上,但宁波的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内旅游,海外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能力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中排名靠后,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宁波的旅游产品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吸引海外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因此,以发展海洋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符合国际旅游方向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是提高宁波旅游国际化程度的必然选择。
二、宁波海岛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宁波海洋旅游开发已经起步,2005年,宁波市滨海旅游业总产出达到2.88亿元,年增长21.67%。但总的来说,海洋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富有吸引力的海滨旅游景区和旅游岛极少。宁波市旅游局2006年对全市36个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所有旅游景区中,除了中国渔村等滨海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门票收入进入了前20位以外,其余滨海景区都排在20名以后。
宁波海岛旅游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海岛旅游景区缺乏有个性的包装和品牌策划,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现象。二是资源利用程度低,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滨海景区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海洋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部分海岛旅游开发处于无序状态,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四是一些海岛交通和安全设施落后。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热的升温,如何探寻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使海岛旅游开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已经成为宁波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宁波海岛旅游开发思路探讨
1.突出一个主题
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作为全球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近年来逐步呈现出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岛屿的区位特色、突出旅游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等特征。目前宁波的一些海岛旅游项目虽然命名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但大都注重对“岛”的开发,而对“海”的开发不足,对“岛”的开发又基本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休闲娱乐度假产品开发不足,需要突出海洋休闲主题,加大参与性强、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等项目的开发,才能逐步改变宁波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2.重点挖掘两种海洋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保存着上林湖越窑遗址、唐代海运码头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遗存,具备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优势。其开发主要思路有:一是通过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深度开发唐代海运码头遗址、波斯巷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其次是根据陆海联动原则,将这些遗址开发与渔山列岛、象山石浦等海洋旅游开发相整合,优化组合成富有特色的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另外,与“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共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是使宁波旅游融入国际旅游市场的有效途径。
海洋民间文化。宁波海洋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渔文化、海洋商业文化和民间文艺气息浓郁。渔文化主要包括祭海活动、妈祖崇拜、鱼师崇拜等。海洋商业文化在宁波各地都有分布,主要表现在餐饮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方面。另外,梅山岛的舞龙、舞狮、造趺、车灯舞等民间文艺也独具风情。利用海洋民间文化进行海岛旅游开发是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进行展示,以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二是精心策划和举办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节庆,注意体现旅游目的地的个性,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加大游客参与度。三是开发具有海洋文化和海岛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商品,大幅度提高旅游经济收入。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海岛旅游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宁波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不容忽视,影响了海洋旅游质量和旅游吸引度。为了避免由于方式不当或过度开发造成海岛资源的破坏和周围海域的环境恶化,必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岛资源的综合管理。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
(2)海岛旅游开发与渔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洋旅游的细胞,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宁波海岛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利用渔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建海岛渔农村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养殖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以及渔民转产转业等相结合。通过要创新经营机制,采用渔村经济聚合型、企业拉动型(如公司+渔农户、企业+社区+渔农户等形式)、海洋生态经济型等结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推动海岛地区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3)特色品牌打造与区域旅游协作的关系。一是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按照“一岛一特色”模式,充分发挥各宁波海岛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二是推进旅游陆海联动战略,把宁波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旅游的综合优势、海岛旅游开发的后发优势与陆域旅游的先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溪口-雪窦山等陆域旅游景区的龙头效应,使用合力进行开发和宣传促销,以便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三是坚持区域旅游合作理念,既要注意利用各岛屿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各自的特色品牌,又要全面认识全市的海岛资源整体特色,充分考虑到与舟山、台州等周边旅游地的衔接,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项目搭配合理等原则,以联合和协作来构筑长三角地区合理互补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3.着力构建四大主要旅游岛群
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海洋旅游经济产业布局主要分为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城旅游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板块。根据宁波的海岛分布和资源禀赋状况,宁波海岛旅游开发应该着力打造宁海强蛟群岛、象山黄金海岸、渔山列岛、北仑等四大旅游岛群。其主要产品布局和旅游形象定位如下表所示。
4.精心打造五大特色旅游精品
(1)海洋休闲渔业。首先要搞好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规划应与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将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渔民转产转业以及康复、医疗、托老、保险等相结合,使休闲渔业既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精品,又成为解决三农(渔)问题的途径和渔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在经营上既要打破单一生产的模式,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以及购物等开发与渔业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和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项目,以实现休闲渔业产业化、集约化和效益化的目标。
(2)海钓。宁波海钓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钓场”渔山列岛拥有120多个钓点以及鲷科类、石斑科等珍贵钓品。宁波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海洋垂钓节庆活动,建设了一些垂钓设施,举办了一些国际国内海钓比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宁波海钓缺乏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海钓基地和海钓场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海钓业与旅游等产业结合程度大有潜力可挖,需要建立健全海钓管理制度,健全海钓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鱼种资源及其栖息地,促进海钓与旅游、海洋体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海钓比赛与海洋旅游节庆、海洋文化节庆相结合,才能要促使宁波海钓业与国际接轨。
(3)海鲜美食。宁波海鲜作为一种餐饮文化,在国内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要做大做强海鲜美食旅游产品,还需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海洋文化优势,吸收外来海鲜之精华,对宁波海鲜美食实行品牌整合和统一包装,把其作为宁波旅游新品牌广泛推向全国内外。另外,要将加强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重视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等名优小吃的开发,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将品尝和观赏宁波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使宁波菜与宁波港、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景一起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五张亮丽的名片。
(4)海洋旅游节庆。宁波目前举办的海洋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运作比较成功。如何整合政府、企业和民众力量,探索以文化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旅游节庆运作机制,既把旅游节庆活动办得既有声色、有影响,游客和居民参与度高,城市的牵动效应强,又富有经济效益形成联动互促的良性共生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5)游艇业。按照国际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宁波和长三角各大城市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具备了发展游艇业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随着奉化峰景湾海上游艇中心、美国双门公司投资的宁海世界级游艇基地等项目的建成,以及海洋旅游开发的加速,宁波游艇业发展空间很大。但宁波游艇业要与国际接轨,还必须向游艇业先进的国家获取先进经验,完善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游艇俱乐部等机构,建立健全游艇航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我国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出现游艇投资热,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还应做好充分论证和市场调研,切忌脱离国情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高林:迎接海洋旅游经济的辉煌[J].中国水运,2006(05)
[2]宁波市政府: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R] 2007.1 中国宁波政府网站gtog.ningbo.省略
由于种种原因,秦皇岛的旅游景观开发,一直呈现出“天女散花”式的特征,不能有效地体现旅游形象和发挥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实施旅游立市有必要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和整合。加快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秦皇岛旅游产业,以提高全市旅游的消费拉动力、产业带动力和市场影响力,这是我市实施旅游战略的重头戏、大手笔。旅游项目建设方面要重点谋划一批旅游休闲项目,充分研究我市的旅游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到高、中、低端旅游项目搭配,旺、淡季互补,高端项目应该发展高尔夫、室内海滩、御式温泉、高档酒店、旅游房地产开发,要重点面向京津高端消费个人尤其要面向全国高端消费群体,搞好旅游房地产开发,在抚宁县南戴河、昌黎县黄金海岸推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大型国际主流文化生活社区;低端要发展乡村游、户外登山、长城访古探幽、野外汽车宿营地、婚纱摄影基地、海上垂钓、观鸟基地。大力发展秦皇岛全年旅游项目,春季赏花游,春季观赏杏花、桃花、梨花,举办秦皇岛梨花节、桃花节;秋季旅游,要有计划的推荐长城登山赏叶游,大力发展长城赏叶游;在冬季要大力发展滑雪、登山、休闲体育等旅游项目。形成春天赏花,夏天戏水,秋天观叶,冬季健身的四季各有侧重和特点的旅游项目。
进一步促进秦皇岛与天津、北京、东北等地旅游的对接和融合,依靠它们的旅游优势,打造京津冀、环渤海、东北地区大旅游圈。互相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联合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包装,并在生态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农业及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方面予以密切合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无障碍旅游合作,加强旅游信息一体化,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打造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资源品牌。
二、突出优势形成特色
秦皇岛集自然精华和人文荟萃于一体,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优势。有历史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北国黄山”之祖山、碧海金沙的黄金海岸、浑然天成的南戴河旅游度假区;诞生了有中国“玻璃工业摇篮”之誉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中国最早的桥梁和道岔制造企业山海关桥梁工厂、具有中国最大干船坞的山海关船厂、亚洲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培育了闻名世界的京东板栗和享有盛誉的石门核桃、南大寺水蜜桃、昌黎玫瑰香葡萄,生产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昌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干红城”。这些都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的目光。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秦皇岛作为特殊的旅游城市,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必须突出港口旅游特色。因港口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稀缺资源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排除了同质资源的竞争。从旅游者的角度看,稀缺资源具有更强的辨识度和认同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因此除在山、城、水等方面突出特色外,还要在“港”上作文章,港口旅游决非狭隘的工业旅游,也决非狭隘的港区旅游,应是一种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之旅。作为连接陆域和海域的交通枢纽,港口也是大陆文化和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融合的过渡地带。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总之,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港口旅游也是大陆文化和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对话的过程。因此要增加游客与港口的亲密接触,拉近游客与港口间的距离,增强游客对港口的亲近感。这也是打造我市旅游特色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旅游线路上要有地方特色:既要有以北戴河海滨为中心的浪漫海滨之旅、又要有以榆关、 山海关中心的长城寻梦之旅,同时还要有以碣石山为中心的秦皇寻古之旅,以卢龙为中心的孤竹文化之旅,以青龙为中心的满乡风情之旅,更要有以“高尔夫、温泉度假、登山、海上垂钓、赶海拾贝、婚纱摄影”为中心的健身休闲之旅的旅游线路;人造景观也有一个地方特色问题,只有结合当地的文脉特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才能从特色上吸引游客,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良好的投资回报。可以肯定,照搬“深圳模式”、“无锡模式”或者其他模式是行不通的。
三、科学规划完善设施
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城市规划,要在统筹兼顾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城市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宽视野,体现时展新要求,规划布局要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上大气、设计上适当超前、布局上科学合理。此外,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应,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在科学细致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既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抓住机遇,立足长远科学定位,又好又快地开展城市建设尤其在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以及教育设施等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上,要深入调研、寻找差距、深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完善各种功能设施的建设,把为游客提供优良的旅游环境和服务条件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改善和解决交通问题。在交通方式上,一般游客选择乘坐火车出游的较多,而长期以来,秦皇岛站规模小,始发终到列车极少,因此,应协调铁路部门,扩大火车站规模完善设施,争取有更多的列车由秦皇岛始发终到,在暑期旅游旺季应增加暑期临时旅游列车,增加临时售票窗口,解决买票难坐车难问题;完善市区到周边主要景区间汽车班线交通并逐步实现公交化运营。使游客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顺畅的到达他们想去的景区,既为旅客提供方便又能从而总体上增加留住秦皇岛的时间;扩大旅游包车规模,交通运管部门应根据旅游客运市场供求状况,积极发展旅游包车项目,实现旅游运力均衡发展,优化旅游运力供给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旅游出行需求,以适应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停车场建设,随着自驾游比例上升,停车场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暑期出现严重的车辆拥堵和停车难现象。对此,市中心商业区和各主要景区必须尽快完善停车场及进入通道建设,谋划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满足游客停车需求。新建街区一定要规划建设好停车场。对大型建筑原规划的地下停车场要恢复规划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禁止改作他用。要对停车场的收费行为进行规范,由政府投入作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停车场、公共机构门前用于办事车辆停泊的停车场原则上实行免费使用。
要高度重视公共厕所的规划和建设,公共厕所既显示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显示了这个城市里的公民的素质。小小公厕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准,反映着执政理念是否以人为本。对此,我市应该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长期困扰市民生活和游客需求的老大难问题,加大投资力度修建公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看到明显的成效。要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环境协调、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
四、提升形象加大宣传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概念,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城市精神形象和城市景观形象两个方面和的有机结合。以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为龙头,按“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以长城文化为主线”的思路,全面加强城市市区、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内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极大提升城市品味及城市形象。
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消除陋习,提升公民素质,增强市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培育良好的城市精神形象。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加大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结合我市悠久的历史背景、浓厚的文化底蕴,多创造一些优秀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激起广大市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创造积极向上文化的自信心,投入到摈除陋习,为秦皇岛添光彩活动中去,调整好广大市民的精神状态。无所事事、不愿努力、缺乏奋斗精神、竞争意识、不求上进的心态只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建立竞争机制,树立起精神。从市民行为角度看,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通过出台新的、完善老的管理细则,并确保长期有效的执行,逐渐培养“讲道理、明礼节、守规则”的习惯和秦皇岛人文明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信心教育凝练自强意志
教育是需要投入真心与感情的事业,是关乎国民生存的大计,学校,是教育智慧与力量的汇集之地。对于南海人而言,又面临着特殊的教育困境:学校地处经济开发新区,各项设施都尚未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学生群体构成相对复杂,这些现实问题迫使学校要去寻找一条科学的教育路径,去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信心教育,是学校在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坚守的教育信条。“我们的‘信心教育’是立足于精神引领,同时通过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实施和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理念教育,最终是在文化教育、习惯养成过程中,培养有高尚追求、有良好品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社会个体。”校长孙连福如是说。由此可见,对南海实验学校而言,信心教育不仅是观念的存在,更是其具体的育人目标。
的确,信心,是动力的来源。“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信心于社会、于个体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对于伴随着海浪声学习、生活的南海师生而言,更加能体会到乘风破浪的意义。人、帆合一的校徽,时刻鼓舞着南海学子踏浪前行。诚然,在南海这个大家庭中,如何让“风格各异”的学生融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学校首先面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信心教育,正是学校在经历了多次探讨与实际调研之后,找到的让学生自主、自觉、自愿投入到学业当中的钥匙。学生有了自信,才能更愿意去展示自我,绽放魅力,在这样的时刻,学生们就能够获得彼此的尊重,这比一切口头的说理更加生动、有力,也有利于学校形成百花齐放、各自斗艳的良性竞争氛围,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信心是一种内在气质的展现,是一种难得的“精”“气”“神”。“九层起垒土,南海蕴浩然”,校训中既体现了学校对自己科学的角色定位,又表达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期盼。基础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是始于足下的第一步,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南海新区的一所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校,学校是新区各界瞩目的焦点与希望所托,而学校的希望则是在学生的身上。学校立志将学生培养为身具浩然之气的未来建设者,以“气”养“神”,用正气去塑造完整的人格,去锤炼如钢的意志,让菁菁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如若把学校比作海中行进的大船,那么,学生的成长就可以说是学校的航向,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是因学生而生。
“立足海洋文化,助推信心教育”,学校在理解海洋文化的基础上还提炼出包容、博大、团结的大海精神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形成了以“包容、开放、创新、超越”为核心精神的学校理念系统,让师生真正去理解、实现“胸怀若海洋、良习若自然”。
外在的困难并不能成为进步的阻碍,相反,它会激发挑战的勇气。缺乏一线城市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却给了学校破茧而生的契机,使南海师生更加懂得自立、自强。这样难得的品性,正如大浪淘沙一般,是海洋带来的馈赠。
信心团队触发自我觉醒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支高效的团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保证。因此,学校将干部队伍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对干部思想、行动能力的培养:
其一,“四个一工程”助干部养成学习习惯。学校要求干部每人每学期要读一本自己分管工作方面的理论书籍、每月学习一所名校的先进管理与教学理念、每月形成一份专业学习材料、每月举行一次理论交流会,做到及时更新观念,维持学习常态。
其二,“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校实行中层干部无缝隙轮岗制,从副校长到主任,从各科室负责人到教师,力图将职责落到个人,落到实处;要求级部主任每个课间都要到自己负责的楼层进行巡视,维持课间活动的秩序,并通过与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管理即服务”的理念,是学校对干部提出的另一点要求,敦促干部当好师生的勤务员,事事想在前,做在前;周一的工作例会,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会上每位负责人要及时总结一周工作情况,并对未来一周工作制定合理的计划与安排,明确学校各科室每周的工作重点,进行恰当的前瞻与协调。
此外,教师是最为贴近学生的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与明显,教师永远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尊重教师,就是在稳固学校的根基。学校坚持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突出打造一支“信心型”教师队伍: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充分挖掘骨干教师的辐射价值,定期启动“青蓝工程”,不断完善骨干教师业务档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师生互助档案,要求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从导学案的编写、课堂互助小组的运用、课后批改、反思等实行一条龙负责制;开展每学期上一节全校示范课、举行一次专题讲座、一次经验论坛、一次成果展示的“四个一”工程;在青年教师的使用和培养上,坚持“注重培养、大胆使用、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方针,实行跟踪“听课――评课――再听课――再u课”的方式,在不断地听、评、改的过程中达到新老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学校以 “名师读书交流会”“名师论坛”“课堂观察20问讲座”“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比赛”等多项展示活动为平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头作用;开展教研组“六个一”活动:每月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做一次业务讲座、每季度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做一次读书推介、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教师个人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个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总结一条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教师成长;借助网络,加强名师与伙伴校的名师交流,选派名师赴外地学习取经,为其业务精进提供必要的条件与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师队伍,以外聘特色教师团队与培养本校特色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从根本上而言,干部与教师团队的素质就是学校品质的体现,只有自信的团队才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储备不竭的动力。
特色课程揭开海洋面纱
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理念的落地同样也需要课程的助推。南海实验学校的一切都离不开海洋,“海文化”业已成为学校的最大特色。得益于大海的滋养,学校才有了自己的名片,有了属于自己的色彩。以海洋为中心,围绕海洋开展特色课程与活动,是学校立足本土、尊重民俗文化的必然选择。
学校依据“让课程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的理念,初步构建了“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汇文”“健行”“涵慧”“践知”四大课程模块,并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作为实施信心教育的主要抓手。
学校通过精细的课程研读,结合自身特色,对国家课程进行了高度、有针对性的整合。“海战风云”与历史学科“海之意”与语文学科互为补充,将传统学科与“海洋学科”紧密结合,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升了其对社会、人文、历史的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制订了《海洋文化课堂评价标准》,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挖掘海洋文化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海洋文化教育。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也是精益求精。《美丽南海》《魅力南海》《美利南海》《梦想起航》四个系列教材,是学校自主编写的七至九年级的校本课程用书,它们涵盖了南海的人文、地理、历史、未来等诸多方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认识南海,认识家乡,增强其归属感与认同感;“海洋与生活”“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的教学主旨内容,教会师生懂得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大海,用怎样的行为去保护大海,用怎样的心态去接纳大海;“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到盐场、沙滩去清理垃圾、收集“财富”,既培养了其环保意识,又增强了其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早融入社会,是一场别具意义的“社会演练”。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学校的特色选修课程,海洋贝雕、海洋剪纸、海洋沙画、海洋标本、海洋木工、海洋机器人等既有趣又有益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南海师生的手中,一个贝壳,一堆细沙,一块木头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那大大小小的贝壳变成了植物、动物、帆船,甚至是文字,那剪纸上留下的是南海人美好生活的倩影,那沙画所临摹的是南海师生对大海、对生命的热恋,所有这些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标签与印记,它们或灵动、或呆萌、或娇艳、或朴实,都是如此可爱与迷人。
环境建设筑造“海洋天堂”
环境润物无声,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南海实验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自我内在要求的驱动下,大力推进学校环境建设,以“特色环境服务特色文化”为目标,努力营造“一景一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的育人功能。
不同于一般学校的花园或文化园区,南海实验学校的文化园也是以海洋为中心:生物园以海洋生物模型为主体,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广泛地认识海洋生命体,让他们对海洋产生初步的探究欲望;以“舟行”为主体雕塑,“鱼翔浅底”“生生不息”两个小型雕塑为辅助的海韵园,则是凸显海洋文化的所在,它们让身处校园中的师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海洋背后的精神价值与力量;“梦想起航”“晨曲”“日新月异”的雕塑,鼓舞着师生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去迎接未知的挑战。
本着对学生绝对负责的态度,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学校的实验楼,可谓是一个专门的“艺术楼”,这里是学生们的梦想与创造乐园,“立足特色海文化,践行蓝色中国梦”,是楼上的醒目标语。这里见证着学生们技艺的成长,从最初简单、粗糙的形象,到越来越见功底的作品,这些都是学生们乐趣与自信的来源,也是学校蓬勃活力的展现。
学校还构建了特色主题文化墙与文化长廊,让师生时刻被海洋文化浸染。办公楼与每一栋教W楼都有着专属的标语,楼主墙以海洋精神为主题,将海文化融入到师生头脑当中;实验楼设计文化励志廊、手工创意廊、书画作品廊、知识风采廊四个主题文化长廊,分别以海洋主题文化、学生手工作品、师生书画展示、帆船知识为主要内容,创设浓郁的海洋氛围,展示学生的工艺、书画作品,放大它们的光彩;教学楼设计班级文化廊,定期更换,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
学校专门建设了模拟海洋馆,馆内陈列了众多海洋生物标本,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辅以海洋宣传画册作为补充,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库。另外,学校还有一间展示船舶文化的教室,让学生贴近船舶,让船舶走进学生,这些船舶都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郑和下西洋、泰坦尼克号、勇者号等,使学生与历史更为亲近,将历史变得更易接受。学校还拥有威海市第一个帆船基地,让学生在历史与时空的切换中,立得更高,走得更远。
海洋是南海实验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校,海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校也因为海洋而变成了一个梦幻式的蓝色家园。
自信校园演绎众川赴海
海浪翻涌,涛声阵阵,众川入海的景象壮美而激荡人心。在南海实验学校上演的正是如此精彩的一幕。在信心教育的指引下,在信心团队的带动下,在特色课程的践行中,在校园环境的感染下,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斐然,达到了最初的预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事实证明,学校的海洋文化是值得坚守与传承的,多年来,在以“海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上,学校不畏艰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阳光、自信的笑容已经成为他们的标志,使得他们大放异彩:在两次威海市现场会上,全体学生分别作了“青春的浪花”大课间展示和“海文化”校本活动展示,赢得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好评;学生沙画作品代表威海市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并在山东省举行的“中学生创新科技大赛”上获得二等奖;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2015年6月在济南举行的机器人能源争夺战中获得省级三等奖;8月参加第六届青少年机器人活动暨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赛区选拨赛中获得一等奖;12月VEXIQ机器人项目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九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上夺得初中组金奖。
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学校正是明晰该点,所以才丝毫不放松对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已经可以担负起与其教育理想相对应的育人责任:学校教师代表威海市在“山东省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大会上做经验交流;5名教师上过威海市级公开课;100多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多名教师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名教师获得第六届青少年机器人活动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优秀教练员奖、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多名教师获得省书画摄影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电脑绘画优秀指导教师……
回顾总结本届政府任职以来的工作实践,在见证岱山发展历程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的汗水和智慧,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一是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特点,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建设,形成具有岱山特色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岱山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本届政府换届之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岱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把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依托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此,作出“四个一、四个七”的决策,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后,我们明确要在扬长避短中求特色,在错位竞争中挖潜力,全力打造浙江省重要的船舶修造、海岛休闲度假、海洋文化、海上物流、现代渔业、海洋能源和海水开发利用等七大基地,力争把岱山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强县,进一步完善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形成了“四个一、五个七”的改革发展施政方针。这是本届党委政府全面吃透上情、深刻把握县情,进而科学决策的结晶,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岱山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船舶修造业、航运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骨干地位开始形成,船舶修造、海洋文化两大基地打造已经基本成型。
二是必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投资合理健康增长。我们坚持环境先行和大规模投入原则,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海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保吃饭、保稳定的基础上,我们不等不靠、自加压力,全力促使连岛大桥、交通升级、电力改造、陆岛水网、物流配套、围海造地、海岛绿化等“七大工程”有长足进展,使人才、交通、城市化、开放度、水、电、融资等七大瓶颈制约逐步缓解,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尤其是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进出岱山的交通瓶颈有所缓解,半小时岛际交通经济圈目标基本实现,开放度对岱山的制约基本消除。我们坚持整体性推进原则,切实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域,有序展开渔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我们坚持开放式运作原则,主动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大力开展山海协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招商活动,努力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船舶修造、海洋旅游、海景房产、港口开发等一批符合我县产业导向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岱山,极大地拉动了岱山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必须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服务效能,落实各项既定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必须在抓决策上求实效,在抓落实中见成效。我们积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清理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简化了办事程序;履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明确规定征用岸线、滩涂、海砂等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报经县长办公会议或县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实行政府工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民主恳谈会和听证会等制度,逐步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狠抓落实的各项工作机制。凡是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重大任务,都实行倒计时制,排出行事历。对在落实“四个一、五个七”部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立调研决策的工作机制,县政府班子领导带头下基层开展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明确由县级领导负责联系重点招商项目,实行每季度一次的情况通报制度,注重项目效益评估,加强招商合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责任制,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实行每月一次进度通报制,加强综合调控,人大、政协加强督查、回访。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为项目推进年,就是要把项目推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推进秀山、黄泽山、岱西等地的项目进度,县里还选派工作组做好重点工程项目有关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有效推进了各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几年来经济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实现或超过预期目标,这些都与我们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狠抓工作落实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中国海岛旅游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我国其它较大的海岛,诸如长山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南澳岛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海岛旅游;不仅如此,国家又出台允许私人开发无人岛的政策,并公布了第一批可开发利用的176个无居民海岛名录,这无疑将又将促进我国海岛旅游新一轮发展热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旅游地演化发展的重要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旅游地的演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判断制定市场与管理策略。通过运用该理论,可以了解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明确其发展的限制因素,并通过人为调整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海岛旅游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海岛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长岛概况
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处于暖温带,多年平均气温为11.9℃,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长岛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主要由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等大小32座岛屿组成,其中10个岛屿有固定居民,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共有5万人口。
长岛旅游资源丰富。旖旎的海岛风光、宜人的气候,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淳朴的渔家风情、原始的自然生态、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长岛旅游资源的绚丽图章。长岛县主要资源种类有五大类: 岛屿海岸景观、生物景观、天景天象景观、历史遗迹景观、民俗风情景观。
2.长岛旅游生命周期分析
2.1探查阶段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3年,长岛旅游处于探查阶段。由于地理位置重要,长岛是我国的海防要地,加之改革开放前由于种种原因,长岛旅游业发展受到了限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整体政治经济环境逐渐好转以及长岛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又由于长岛优美独特海岛风光的吸引力,一些零星的游客开始进入长岛观光游览。此阶段,游客非常少,并且呈现不规则波动,岛上也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
2.2参与阶段
1984年山东省海岛会议后,长岛旅游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84年成立旅游公司,对全县旅游工作进行行业管理,同时月牙湾公园落成,成为长岛首个旅游景点,标志长岛旅游业正式启动。这一时期,长岛旅游业掀起了建设,众多景点和宾馆建立起来,居民自发经营的渔家乐旅游开始发展。此阶段长岛旅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虽然游客数量有些波动,但游客数量较探查阶段有所增长。由于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业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了经济利益,当地居民参与到了旅游业发展中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单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不断改善旅游设施与交通状况。旅游活动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规律,因此可以认为在这一时期长岛旅游业处于参与阶段。
2.3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长岛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加强。2002年设立旅游事业管理处,与旅游局合署办公,主管全县旅游工作,授权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能,并将隶属于不同部门、乡镇、村的旅游景点划归县旅游事业管理处统一管理,有效杜绝了无序开发、恶性竞争现象。2004年长岛“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长岛被列入“中国十大最美海岛” 和“中国最佳避暑胜地”,并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长岛被评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和“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3.发展阶段长岛旅游存在的问题
处于发展阶段的长岛旅游业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海岛海域环境污染
海珍品育保苗的发展,造成近岸海域污染;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海洋运输造成的海水污染;特别是海难事故的发生与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泄漏的油污对长岛县海洋生态造成破坏。
3.2交通制约,可进入性差
长岛县是海岛县,因而其与外界的交通较为不便,尽管目前有较多的航班往返于蓬莱—长岛之间,但由于目前的海上交通运力只有10000人次/日左右,仍会给旺季时的游客进出带来不便。这也是影响长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海上交通还受制于天气海况。
3.3旅游产品较单一
目前,长岛旅游主要依靠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种类较少,高端产品开发较少,海岛文化旅游挖掘不充分。因此停留时间短,游客旅游平均消费水平低。
3.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长岛从事旅游业的人数以达到1.3万,占到总人口的26%,旅游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是从渔民转入旅游业中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旅游服务能力与意识欠缺,服务质量不高。
3.5居民对旅游业认识片面
长岛在目前的旅游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当地多数居民欢迎大量游客的到来,有的甚至盲目支持旅游发展。但是部分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否定态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本地居民中与旅游业无关的一些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干扰了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贫富差距,破坏了他们的海上渔业养殖。
4.长岛旅游生命周期调控与管理
长岛目前年接待游客量已达到170万人以上,通过预测分析可知,如果以目前的旅游发展模式继续发展下去,长岛年接待游客还会继续增加,这无疑会给长岛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摈弃这种低档次、低效益、靠增加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收入的发展模式。转变长岛旅游发展模式,克服各种制约因素,依靠丰富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人性化的服务、特色海岛民俗文化,适当调整旅游产品价格,形成经济效益高、环境破坏小、社区和谐的可持续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危机管理机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海岛生态环境措施如下:
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旅游者及旅游开发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监督管理条例及环保地方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旅游对长岛环境影响的监测,适时适度控制旅游容量,以免造成对长岛生态环境的破坏。
4.2配套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在旅游接待上,一方面建成几家中高档的星级宾馆及度假酒店;另一方面鼓励居民发展海岛特色渔家乐。完善南北长山岛的公共交通,在主干道上设立显著的站牌,明确运行路线,开通旅游专线,方便游客乘公交车到达各景点。在旅游旺季适当增加往来于蓬莱与长岛的轮渡,解决旅游旺季运力不足的问题。旅游部门与气象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做到及时、提前向游客及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准确的气象信息。
4.3突出长岛特色,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长岛旅游应实施精品战略,精心设计游客参与的海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具有海洋文化氛围的海岛生态旅游,把长岛打造成具有海洋文化、渔乡风情、宗教文化、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胜地。让海洋文化融入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游之中,使长岛每项旅游产品都赋有长岛特色文化。从而提高旅游质量,保持和增强长岛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4定位目标市场,加强营销力度
海岛旅游的知名度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加强旅游营销是提高长岛知名度最有效方式。2009年2月,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南北长山岛、庙岛和小黑山岛正式对外国人开放,这就意味着长岛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政策条件。长岛应依据自身资源特点和环境容量,确定高端海岛度假的旅游主题形象,通过市场调研确立合理的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方式、渠道,提高长岛的知名度,扩大长岛的旅游市场。
4.5提高旅游业服务与管理水平
新课标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学经济生活《投资方式》这一框内容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各种投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和实际体验,而储蓄投资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因为银行跟他们生活比较密切,但又对银行这一机构运作比较好奇,因此我设计了一道存款利息的计算课题作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庭有了存款。下面请你参加有关利息的调查与计算:(1)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了解本金、利息、本息等名称的含义;(2)小王同学的家长为他准备了5万元,作为7年后买房的首付费用,家长打算把这5万元存在银行,7年后一次性支取本息,可有如下几种存款方案供他选择:①存1年期,到期后连同本息再续存1年期,如此重复,直至7年,②先存2年期,到期后再续存5年期,③先存3年期,到期后再续存3年期,到期后续存1年期。在上述各方案中,7年后所得的收益都相等吗?若不相等,哪一种方案的本息和收益最大?从中得到哪些结论?这是一个开放的课题作业,学生需要走出课堂进行调查,还可以通过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得全市、全国各大银行的利率情况,为自己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政治有关的知识,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激发了出来,在完成该课题的同时还主动了解了银行的一些其他知识。
课题作业与普通的课堂或家庭作业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都等着我们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去解答。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与课堂政治理论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时,利用学校所处位置的旅游资源,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如果你是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请你们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四条经典旅游路线,并配好解说词。并在课堂上交流,评选哪一组设计最受欢迎。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因为这个环境他们很熟悉,也在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理解,纷纷表达意见,并进行分工。同学们在合作探究后,设计出了四条路线。在解说员精彩的解说中,同学们似乎亲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不但享受了这顿精神上的大餐,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定义、继承形式及特征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生成,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升华。
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通过学生在做课题作业的基础上才会出现,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课题作业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独特的自我。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中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等相关知识时,结合我市这几年的工作方向之一发展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产业之路,为学生确立一个课题《××镇海洋文化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学生接到课题后,马上采取行动,分工合作,主动实地调研,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为传承海洋文化提出了一些合理、实在的建议,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统一,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作业打破了教师布置作业的传统方式,提高了课题作业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从多个方面开展课题作业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课题作业仅仅是作业形式多样化的一种,只能作为传统作业的一种补充,课题作业布置一般每学期五到六次,老师们切不可本末倒置而使学生的训练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课题难度不宜太大,以防学生产生望尘莫及之感,失去应有的教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