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3: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4-0163-03
0引言
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就是风险的表征,或称风险系数。
危险是客观存在,是无法改变的,而风险却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亦即按照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危险出现或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现危险,由于改进防范措施从而改变损失的程度。认识存在的风险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对社会经济组织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评估量化,再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一个量化结果,这个结果既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现状,又能预测其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
在企业生产领域,风险评估目的则是是将危险转化成为安全的过程,是将危险带来的挑战作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治理措施。它的最终目标通过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实现安全生产。
风险分析技术引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之中,作为一种新兴的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手段,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风险评估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例如可靠性工程学、失效分析、失效预测和预防、结构完整性评价和工业经济预测与决策等尽在其中。不仅如此,由于工业领域危险源各式各样,危险事故发生机理千差万别,防范措施也因不同对象而异,经济投资和决策方式也不尽一致,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随不同工业类别或工艺过程、装置的不同而迥异。
风险分析技术做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生产领域风险的个性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1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组织的建立
安全风险评估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而且责任业大。首先应确定企业分级负责的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建立企业内的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厂级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厂长或分管副厂长负责,生产、机动、技术、安全等职能部门代表组成风险评估小组,负责企业内的风险评估及危险源分级工作。其它部门或单位根据构成情况,由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
2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范围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风险评估的范围应包括:
发现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后果的风险时,应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盲板抽堵作业、设备检修作业、断路作业、高处作业、起重作业、拆除作业、施工作业等特殊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在作业开始前进行。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针对每一项检修内容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各种变更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日常生产活动、异常现象处理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日常管理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检查和维护活动)中开展的风险评估。
针对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开展的风险评估。
3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几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几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方法。
3.1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
将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过程。
对每个过程的所有潜在风险进行识别。
针对每一个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3.2安全检查表(SCL)分析方法
先对一个检查对象加以分解,确定需要检查的若干个小项。
针对每一个小项,查找有关资料,确定检查标准。
针对每一项检查标准,确定未达标准的后果。
针对每一个后果,确定现有的控制措施。
针对每一项现有的控制措施,制定改进控制措施。
3.3作业条件危险性(LEC)分析方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用符号D表示。其关系式如下:
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或调整到允许范围。
(2)L、E、C的分数值如下:
表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数值
连续暴露 10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表3事故发生后可能结果的分数(C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100
灾难,数人死亡 40
非常重,一人死亡 15
严重,重伤 7
重大,致残 3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3)危险性分数:根据经验,危险性分数在70以下的因素被认为是低危险性的,一般说来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定为4、5级。危险性分数为70以上,定为1、2、3级,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危险性程度分级分数见表4:
表4危险性分数(D值)
总分 危险程度 等级
320以上 极其危险,停止工作 1
160~319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2
70~159 显著的危险,需要整改 3
20~69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
20以下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
3.4预先危险分析(PHA)
找出分析对象存在的所有风险。
分析每一个风险产生的原因。
针对每一个原因,确定主要后果。
列出现有控制措施。
判定风险等级(按风险评价准则判定)。
提出建议纠正/预防措施。
3.5风险评价准则
风险评价准则是判定风险大小级别的准则,除作业条件危险性(LEC)分析法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方法辨识出来的风险,均需依据制定出的风险评价准则来判定风险级别,风险等级的大小用风险度来确定。
风险度等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事件后果严重性的乘积,常用R表示风险度,L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S表示事件后果严重性。
各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风险评价准则,一般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通常风险等级的判别准则如下例: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别准则
等级 标 准
5 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
或危害的发生不能够被发现;
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但措施不当;
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
或在异常情况下必然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3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但多数未得到执行或执行的偏差较大;
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
或在异常情况下可能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2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仅偶尔未得到执行或执行的偏差较小;
或危害的发生能够立即被发现;
或在过去曾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但很少发生。
1 现场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或控制措施,措施得当,全部得到执行且无偏差;
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三种情况综合判别时取其最大值)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万元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4 违反行业的标准或规定 丧失劳动能力 >25
3 违反相关方的规定或要求 伤残或慢性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10
2 违反公司的制度、规定、操作规程 轻微受伤,很快治愈 ≤10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其中财产损失部分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形式、运行方式等具体确定。
(3)风险度R(=L×S)判定准则
风险度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和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特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即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风险 建立控制目标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检查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风险 可考虑建立控制目标和操作规程,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时治理
1~3 可忽略风险 无需采取任何措施
(4)风险接受准则。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人们往往认为风险越小越好。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还是采取防范措施使发生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都要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务。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投资方案。“风险与利益间要取得平衡”、“不要接受不必须的风险”、“接受合理的风险”等,这些都是风险接受的原则。
制订可接受风险准则,除了考虑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和财产损失外,环境污染和对人健康潜在危险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和国际陌生组织颁布的致癌风险评价准则、健康手册、环境评价手册、环境保护的优先排序和策略、空气清洁法的风险管理等,都是风险可接受准则制订的依据。
风险可接受程度对于不同行业,根据系统、装置的具体条件,有着不同的准则。由于风险评估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基础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建立,可信度和特殊化学物质数据库的建立等都是目前各国竟相开发的领域。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风险规范、标准的制订,这是大势所趋,无疑地应该引起重视。
4结语
本企业自将风险评估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以来,收到明显效果,2009年全年计发生厂控事故13起,较2008年18起下降27.7%。事故直接损失15.75万元,较2008年281.85万元下降了94.4%。事故总损失349.03万元,较去年652.5万元下降了46.5%。设备完好率大幅提升,故障率明显下降,备品备件消耗从2008年的2871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1989万元,减少费用800余万元,同比降低27%。
安全生产,重在预防。说明安全预防的重要性。做好企业内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提高安全生产的预控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发生,消除生产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实现安全生产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云,等.现代安全管理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基层风险管理,落实“一案三制”,提升全市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镇街的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90%以上;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行业(领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风险目标得到有效防控,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基层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三、工作内容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际,按照《基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导则》(见附件1)要求,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一)前期准备
各级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分行业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和事故案例等资料。
(二)风险评估
各级各部门按照确定的评估程序开展风险评估,认真梳理地区、行业(领域)的风险类型和级别,明确防控目标,核查应急资源。
识别风险类型。在合理划分评估单元的基础上,梳理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危险点,识别风险类型。上级网格要以镇街、行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等下一级网格为基础,结合评估对象所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行业特点、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划分评估单元;从厂址、总平面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与设备、公用工程及其辅助设施、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分析风险程度。加强事故隐患较多单位、危险源较集中区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分析,重点做好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分析。依据同类(或相近)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类比分析,对高危行业采用重大事故模拟分析,并结合危险、有害因素及周边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周边单位和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可从风险影响范围内人群的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设施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可采用情况报告、专家分析和专项调研等方法。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预警预测能力、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等方面进行。可选择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评定风险等级。评估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可利用LSR等方法判定风险级别。
形成评估结论。提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给出评估对象在评估条件下是否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明确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重点防控目标。
(三)风险控制
各级各部门针对评估中梳理出的隐患风险,要加强整改防控并积极落实相关应对措施。
加强防控,及时预警。各级各部门要指导督促企业结合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和风险监控点上报,明确风险目标并加强防控;对于新发现的重大危险源,要按规定程序立即报区市安全监管等部门;对于重大隐患,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预警防控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报至上级有关部门核实。
落实责任,及时整改。各级各部门要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定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针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及时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并积极落实。
完善预案,核实资源。针对评估中核实的隐患和风险,制定科学应对措施,调整完善有关应急预案;依据应急能力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落实各类应急资源;规范基层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评审总结
各级各部门按期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制并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各级各部门完成评估后,要及时在网格化监管平台提报评估报告及工作总结。
四、工作步骤
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年风险评估工作按“准备、评估、评审、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4月30日前)
各级各部门制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评估对象与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评估组;收集相关法规、标准等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内容。
(二)评估阶段(5月1日至6月10日)
各镇街应在5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报告提报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于5月25之前完成本行业(领域)的风险分析;在6月10日之前完成本网格的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三)评审阶段(6月11日到6月30日)
市政府安委会将于6月底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完成对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
(四)总结阶段(7月1日到7月10日)
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评审意见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各级各部门须于7月3日前通过网格化系统提报本网格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本级网格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指导督促下一级网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鼓励引导社区级网格开展风险评估。
(二)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统一部署风险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特点、企业类型、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等情况,做好分级实施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任务,逐级负责落实,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评估工作。
条例(草案)要求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本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及时报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条例(草案)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及包装和标识管理等均做了要求,以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安全。特别是对农产品产地的严格管理和建立产品准出、市场准入机制等成为该条例(草案)的亮点。
农产品产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产地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条例(草案)对农产品产地监管作了三方面重点规定:一是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二是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三是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防止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经营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广大群众消费安全的重要关口。条例(草案)特别要求农产品要实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对实行这一制度的农产品名录、市场名录及实施时间,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政府公布。同时,列入名录的农产品,应当附具产地证明、相应的质量安全认证标识或合格证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对没有附具相关证明和标识的农产品,不得运出产地、进入市场。
据悉,根据规定,条例(草案)还将进一步征求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议再次审议。
邹城技术服务助食用菌产业升级
近两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大力实施食用菌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多项技术服务措施,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竞争力,使食用菌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目前,该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626万m2,涌现出专业村100多个、专业户1万户,年产鲜菇10万多t,产值超10亿元,菇农年人均收入8 600元。该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邹城市充分利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搜集《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有机食用菌产地环境要求》、《食用菌热风脱水加工技术规范》等3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建立标准体系,覆盖食用菌菌种、种植、栽培、加工等环节。并将标准技术发放到基地、种植户手中,用工业标准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从菌种选育、栽培到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控制。
该市还积极支持企业创品牌产品,推动企业延长产业链。依据《食品标签通则》对企业产品包装、标签、标志进行设计,既合法合规,又彰显企业特色,利于消费者接受、欢迎。帮企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产品、产地认证及绿色标志使用申报,创市、省名牌,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档次。派出技术人员向企业介绍热风干燥和脱水技术,帮助龙头企业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产品适销期,提高附加值。
“潍县萝卜”享受“贴身”气象服务
走进青州市何官镇进潘蔬菜基地,入口处一个电子屏正在显示棚内即时温度、湿度、地温等数据。每一个路过的菜农都能根据这个提示进行细节管理。进到大棚,一个精巧的小型自动气象站立在大棚中央。这个气象站可以监测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光辐射指数等多项指标,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上级气象系统。有了自动气象站,菜农何时浇灌、何时增光、何时通风,简单又方便,蔬菜质量明显提高。
在昌乐将军堂大樱桃专业合作社,由于气象台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不断地把即时天气预报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社员,在2010年4月中旬的倒春寒期间,社员们及时生火造烟,提高温度,全社26 hm2樱桃安然无恙,避免了 150多万元的损失。
据潍坊市气象局局长王孝卿介绍,潍坊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从2009年开始,潍坊气象与当地供销、农业部门合作,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场,开始进行大田内外的气象观测,为农民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农事生产建议。同时为农贸市场和运销大户开展“ 点对点服务”。
潍坊市气象局针对黄烟、大姜、萝卜、草莓等早春地膜覆盖或小拱棚种植生产服务需求,建立了能够提供基地农业气候条件分析的五要素自动气象站;对冬暖式大棚内的蔬菜、瓜果、花卉等各类经济作物,选择主要生产基地,建立了大棚内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寿光蔬菜、 昌乐西瓜大棚内建立了小气候自动气象站,与寒亭河滩镇“潍县萝卜”种植基地、诸城辛兴镇黄烟种植基地、昌邑苗木基地等建立的棚外自动气象站,共同组成了现代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基本覆盖了全市设施农业生产区域。
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0个
中国航天育种技术5月初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5个航天育种新品种,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目前,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0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亩地产辣椒5 000 kg,一根豇豆1 m长,一个茄子重1.5 kg……航天新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航天育种专家包文生说,目前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18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国内25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6.4万hm2,其产量较当地主栽品种提高了10 %~30 %,航天辣椒中的维生素C提高了30 %~183 %。包文生是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这家科研机构经过10年的培育,已培育出18个航天果茄类新品种。航天育种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在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的“产量表现”鉴定会上,在2007年至2008年的多点试验中,航天育种新品种平均增产11 %~38 %。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万hm2,增产粮食13亿kg,创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包文生说,“航天育种是中国独有的育种方法之一,从已经推广的效果看,培育出的品种都是优良品种,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快航天育种的产业化步伐。”
农业大棚也发电
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的薄膜太阳能有机农业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这是江西省首个集有机农业和环保能源发电一体化的薄膜太阳能农业大棚发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
“家庭农场”引领蔬菜种植新风尚
中图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17-02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进一步推进,配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大。作为对用户供电的末端环节,配电网的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电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福州配电网管辖范围以10kV电压等级为主,电压等级相对较低,面临点多、面广、线路长、设备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配电网安全运行对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
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进行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随着电网公司对配电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度日益提升,采取了多项改善措施,很多电力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到装置、人员、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性违章、工作票、操作票执行不规范等情况依然存在,配电网安全事故依然未能
杜绝。
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在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措施不够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约束体系,零散的措施实施未能切实有效地将配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点到位。所以,面对配电网频发的故障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2.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也日益融入市场竞争,向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过渡。受到传统的垄断体制因素影响,我国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陈旧的管理观念,要实现其科学化发展,应该破旧立新,注重科学管理转变。
2.1.1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意识的科学转变。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安全意识停留在关注“事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仅在发生事故后才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观念应该变“事后管理”为“流程管理”,注重事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科学、规范、精细的流程要求,帮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事前预防,消除配电生产隐患。
(1)加强隐患排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设备可靠性。开展对配电设备运行隐患的排查,隐患排查包括配电网运行结构的合理性排查,陈旧设备或家族性缺陷设备排查以及超期服役设备排查。通过排查建立档案,制定科学合理改靠方案,提升配电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安全培训教育科学化,提升安全规范意识。现有安全培训教育均提倡以帮带教育为主,授课方式也是以老师傅的经验教育方式为开展途径,缺少创新的、科学的培训方式和生产流程规范入脑入心的培训。虽然电力企业日前以推行作业流程规范化,实行现场质量控制卡,但“控制卡”是否科学、现场执行情况是否执行到位,未能有规范科学考证。
通过制作规范科学模拟仿真的各工种、各专业标准作业流程培训模式,从新员工培训抓起,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安全规范意识。
2.1.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转变。首先,在配电生产安全的监管方面,应实现从强制监督到员工自发安全行为的转变。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以强制监管为主,并与奖惩挂钩来纠正员工的习惯性违章。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工作流程不清或专业技能欠缺造成的,所以,从提升管理效率应从自发性出发,科学的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应该通过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建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风险辨识和评估的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配电安全管理的理念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其次,在配电安全的措施方面,应该实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即:提前预测系统风险,并给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控制措施,集中于对安全风险的分析和判断。
2.2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
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的模块化,结合配电网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分为9个单元:安全管理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管理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
上述9个单元不仅涵盖了配电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部分,还进行了适度地延伸,搭建了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框架,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按照配电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要求各供电企业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
2.2.1 注重现场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例如,针对线路相关设备的巡查和维护,线路运维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含:是否提前制定了巡查计划线路巡查计划的可行性是否审核并获得批准线路巡查过程是否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如未顺利进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线路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登记记录问题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对处理效果进行跟踪等。要求工作人员根据标准流程来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档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2.2.2 注重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如下图1所示,除了现场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外,在企业具体工作标准的制定上,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作业指导书来规范和管理日常安全工作。完善的设备管理和作业指导书有利于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规范化的程序,进行科学的指导,确保即使是不同的人或没有此类操作经验的人,也能够根据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统一标准地去开展工作,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达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需求。
图1 配电安全生产工作标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2.2.3 注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具体到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9个单元,可以归纳为:
安全管理单元。安全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安全生产方针明确、具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完善的相关流程与规定等。
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标准化的电网风险评估、设备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以及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措施,能够根据相关原则对配电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评估。
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具备统一的事故应急预案、专项问题预案、现场和应急物资处理方案等。
作业环境单元。作业环境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对于配电生产中接触的作业环境,有统一的要求,包括标识和划线管理、通风通光条件、建筑物的照明、消防、安保系统等。
生产用具单元。生产用具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生产用具的编号管理和定期检查、设备的规范存放、生产用具的操作规范化、检查与维护的规范化。
生产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填写规范化、具有齐备的运行值班和巡检规范及记录、设备台账规范完整、五防装置功能齐备、作业过程控制有序等。
职业健康系统单元。职业健康系统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针对不同的性别、岗位、工种定期进行体检,设置专业急救员,对危险物品和废料进行有效处理等。
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估、针对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等。
检查与审核单元。检查与审核单元的规范化主要包含:定期安全检查、重大节日前安全检查、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专项检查、特殊时期保供电检查、对作业环境和安全用具管理的定期检查、企业内部定期内审和管理评
审等。
3 结语
作为联系电力系统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纽带,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全风险评估的管理方法正日益深入,配电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进一步推进,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洪杰.配电网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J].企业技术开
发,2011,(3).
[2] 王凌志.对配电网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J].大科技,
2011,(10).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
(一)定义
风险管理一般是指减少因为风险造成的安全事故,对铁路的风险进行评估,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判定等等。根据这些风险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机车安全行驶的整个过程。广义的风险管理是对整个系统中的人、事情以及大的环境进行管理;狭义的风险管理是对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针对不同的理解会采取不用的管理方式。
(二)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风险管理也随之兴起和发展。铁路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对机车的实际安全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评估、预测、监控等手段来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机车的安全。随着安全风险管理的应用和发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传统的安全管理基础上的创新和补充,根据机车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风险问题,这是保证铁路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铁路检修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铁路检修生产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在对机车的设备进行检修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避免机车在运行时出现状况所进行的管理。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部门的领导越来越重视铁路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大了相应的工作力度,但是现今的铁路检修生产安全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检修人员对机车的设备没有进行彻底的检修,风险评估结果不科学,影响了后期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检修员工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检修知识,对机车的检修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忽视了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铁路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的工作准则,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方式的指导,影响到检修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员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检修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三、有效提高铁路检修生产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重视风险源的预测
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是进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风险源的预测,对风险源的正确预测可以有效的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对风险源进行预测一般是根据铁路检修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来进行判定,根据以往机车出现事故的风险分析来进行风险源的预测。铁路检修生产安全的风险可以分为大风险可小风险。大风险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要对大风险的风险源进行正确的判断,找出造成事故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进行大风险管理时,也不能忽视小风险。小风险虽然在短期内不会造成机车的安全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小风险也会对机车的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所以在进行检修工作时,既要重点的解决大风险,也不能忽视小风险的危害。
(二)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复杂,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评估,还要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风险评估是基础,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评估,会严重地影响到下阶段的工作,所以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成立专门的评估部门十分必要。评估部门根据评估的数据,对风险系数程度进行分析排列,有利于后期的风险控制的管理。找出风险之间的联系,排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这样的方式不仅简化了工作程序,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心
员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十分关键。风险管理人员自身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铁路部门也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员工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后,要重视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员工只有重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总结
铁路的风险因素不可避免,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提高机车运行的安全性。在进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时,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当的解决方案;员工要严格按照规范的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工作的质量;相关的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采取高效的工作方式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真正实现铁路检修安全风险管理,铁路部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当前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保证电力生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在当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对风险管理进行较好应用,可使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对风险管理加强重视,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在此基础上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流程
首先,目标规划。在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风险目标规划属于首要任务,其所指的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及内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一定时期内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目标、重点及政策与措施等相关内容给出具体整体规划。对于完险管理目标规划而言,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形势进行准确判断,对组织管理目标进行确定,目标实现的相关方针策略,管理实施中重点措施,还包括相关技术内容等。
其次,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目标计划完成之后,便需实行风险识别,其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属于首要环节,在电气安全生产方面也属于基础环节。对风险识别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在电力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能够可能存在的相关安全风险,并且对风险发生具体部位识别。
第三,风险等级排序。对于风险等级排序而言,其主要就是通过两个基本变量将风险值确定,而风险值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风险值越高,则表示风险就越高。在风险等级估算过程中,应当注意风险等级排序所具备价值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够得到实证,需要通过等级估算所得到具体对象与常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风险等级排序的作用得以具体体现。
第四,风险评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就是综合性安全评估、风险专项调查以及现场核查等相关内容。利用定性及定量相结合形式确定评估结果,依据评估结果通过不同方式针对其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电力企业内管理单位进行提醒及预警,从而使其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处理[1-2]。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有效应用
2.1系统全面地实施风险管理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使风险管理在各个领域内贯穿,使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得到较好保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有效预防得以较好实现。在风险管理中应当积极实现全员参与,避免停留于形式层面,风险评估小组内成员能够代表每个专业、行业及阶层,避免出现片面情况,风险管理手段应当保证全面,对于不同级别风险应当选择不同管理手段。此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其系统性,对于各个领域及环节风险管理均应当保证实行各个方面相关操作,避免由于缺乏统一计划而导致管理措施无法实行情况出现,最终对管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为能够使风险管理系统性得到更好保证,还应当使风险管理及生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使两者形成统一整体,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电力生产中风险的有效控制。
2.2转变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理念
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属于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电力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仍缺乏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理念仍旧比较落后。所以,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加强认识,与电力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风险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更新,从而使其能够符合时展,在全面控制安全生产及系统培训员工的基础上,使员工职业素质得以提升,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积极构建系统性监控平台。另外,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管理情况准确评估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错误风险管理方法应当积极改进,在此基础上使风险管理的预防监控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使电力安全生产能够得到更好保障。
2.3在风险管理中需结合实际生产情况
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为能够使风险管理效果得以更好发挥,不但要注意遵循系统性原则及全面性原则,还应当使风险管理及实际电力生产情况进行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理论及经验在实际生产中得以更好应用,才能够使风险管理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另外,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与一线员工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对于一线员工诉求应当认真倾听,对于员工意见及建议应当积极听取,从而保证风险管理与事故类型积极作业方式实行有效结合,从而保证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最理想效果。此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当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及工作进度适当调险管理内容,从而使风险管理能够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使风险管理得以持续改善,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好保障[2-3]。
3结语
在当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较好应用风险管理模式也就十分必要。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掌握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其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使其能够得到理想理想的成果,保证电力生产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军.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20):129-130.
关键词: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变电运行;应用
安全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随着科技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电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使得变电运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安全风险评估则对变电运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具体指检查和评价变电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和实现生产安全的目的[1]。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的传统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细致化,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和加强。
1.1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极端重要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户对电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网设备的运行要安全可靠,而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隐患的及时排除就显得至关重要。变电设备须先完成倒闸操作,也即根据检修计划和调度指令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而后才能实施检修。设备巡检及倒闸操作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变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在整个电网系统运行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1.2变电运行管理中急需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在变电系统运行中的班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风险评估,加强管理和预防,是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传统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对轻松,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员工仅限于抄电表和打电话的工作形式,巡检设备时走马观花,对于监盘也不认真,记录不能及时填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细化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一线员工普遍对于已有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执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仅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安全风险的评估效果。
2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法
基于工作内容和性质,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一线班组而言,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变的。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加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员工内心,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员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种操作规范及各项反措。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约束和教育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转变散漫随意的工作作风,重新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理念。从根源上切除思想隐患,为变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电力运行规律,结合变电运行实际,积极创新,使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更加科学可行,为变电运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是电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把降低风险和实现安全作为目标,借由危险的识别、研判、预估和比较,得出正确判断,向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结论,以便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无碍[2]。在规范的变电运行安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变电设备,查找是否存在风险隐患,若有风险,需进一步评测风险等级进行闭环管理。若风险比较大,就要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即风险等级是否超出正常区间,如若在正常区间内,判断结果为非紧急风险;如若超出正常区间,必须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落实措施后,再度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断如此循环,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问题的有机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的目的。
2.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细节管理
管理班组应特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实际操作中,应在相关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生产环境、生产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控等各方面,实时评估结合定期评估,自身评价结合上级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细节评估,确保谁评查谁负责[3]。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产生根源,划分等级大小,按照风险等级大小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改计划,强化落实措施,进而消除风险隐患,巩固安全生产基础。
3总结
变电运行的工作特点是设备量大、工作烦琐。变电站设备种类多、区域分散、采用运维站及运维一体模式后,变电站人员精减,运维人员由多向精转变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变电运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断规避隐患、弱化并消除风险,才能使变电运行的运维一体模式持序安全平稳地深入推进。
作者:林东栋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
精细化工生产中反应失控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也是企业获取安全生产信息,实施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精细化工生产多以间歇和半间歇操作为主,工艺复杂多变,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现场操作人员多,部分企业对反应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对工艺控制要点不掌握或认识不科学,容易因反应失控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造成群死群伤。通过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反应工艺危险度,以此改进安全设施设计,完善L险控制措施,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二、准确把握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范围和内容
(一)企业中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的间歇和半间歇反应,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1.国内首次使用的新工艺、新配方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以及国外首次引进的新工艺且未进行过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
2.现有的工艺路线、工艺参数或装置能力发生变更,且没有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
3.因反应工艺问题,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于工艺反应的热风险。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要根据《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见附件)的要求,对反应中涉及的原料、中间物料、产品等化学品进行热稳定测试,对化学反应过程开展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根据反应热、绝热温升等参数评估反应的危险等级,根据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等参数评估反应失控的可能性,结合相关反应温度参数进行多因素危险度评估,确定反应工艺危险度等级。根据反应工艺危险度等级,明确安全操作条件,从工艺设计、仪表控制、报警与紧急干预(安全仪表系统)、物料释放后的收集与保护,厂区和周边区域的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有关安全风险防控建议。
三、强化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一)涉及的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2级及以上的,要根据危险度等级和评估建议,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安全仪表系统;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4级及以上的,在全面开展过程危险分析(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基础上,通过风险分析(如保护层分析)确定安全仪表的安全完整性等级,并依据要求配置安全仪表系统;对于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5级的,相关装置应设置在由防爆墙隔离的独立空间中,并设计超压泄爆设施,反应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应进入隔离区域。企业要优先通过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路线降低安全风险。
(二)企业要把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项目要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开展工艺设计及安全设施设计,保证各项安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相关在役装置要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补充和完善安全管控措施,及时审查和修订操作规程。
(三)企业要保证设备设施满足反应工艺安全要求,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情况,建立关键设备设施清单,定期开展检查、维护和维修,要确保泄放、冷却、降温等设施和安全仪表等系统的完好、可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操作培训,保证岗位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反应安全风险,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不断提升操作技能。要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各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聘请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机构组织开展评估。企业要加大对工艺反应测试分析条件的投入,培育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逐步形成自身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
(二)有关企业要确保列入评估范围的新建装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前,完成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对相关在役装置要制定计划逐步开展,根据评估结果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努力降低安全风险。从2020年开始,凡列入评估范围,但未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精细化工生产装置,不得投入运行。
(三)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指导和督促相关企业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积极跟踪评估结论,掌握并研判本地区有关企业的风险情况。积极培育具备条件的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机构,鼓励具备条件的有关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配备完善实验测试设施,规范服务工作,提高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和质量。
请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及时将本指导意见精神传达至本辖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有关企业。
附件: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提升设备水平,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落实责任制度,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有效落实责任制度,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