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的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3: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用风险的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用风险的管理

篇1

一、目前我国企业信用风险凸显的原因

根据统计,许多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40%-50%之间,而且长期被拖欠部分占绝大比例。众所周知,由于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最近的一项商业信用调查显示,因商业伙伴不守信用而遭受损失的企业竟高达89.3%。而当前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

1、宏观信用环境差

我国有漫长的小农经济的历史,企业产权制度落后,而且受儒教影响较深,观念上“重义轻利”,强调道德约束,缺乏法制观念,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以至于常常发生有意占用对方资金或蓄意欺诈等行为时,法律法规不能及时与合理的解决,造成许多企业肆无忌惮。

2、商业竞争

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依靠产品销售、价格、广告等手段以外,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经营理念不当,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及账面利润,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质量下降;同时企业经营中业绩评价只与销售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轻收款。

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薄弱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应有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即使建立了也是比较简单,不完善、不科学,造成了企业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二、台湾地区的“”业务

“”是台湾地区银行设计的集收付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另一方面银行也为他自己拓宽了业务,可以做到双赢。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其本质是把商业信用转换成银行信用。

要成为“”的会员,也有很多苛刻的条件。银行的业务员会调查你的资质,如连续三年无亏损业绩,信用额度,良好信誉,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只要加入了由银行审查通过的“”,你就享有银行提供的一些特别业务。比如你可以得到银行优先和优惠的贷款,如果你是供货商,你可以直接将销货发票(在银行规定的额度内)交给银行,银行即支付现款,同时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再与购买方去协商付款条件,按付款期限收取一定比例的借款利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只对他自己组织的“”中会员的买卖双方负责。会员中卖方可以直接将发票交给银行(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直接付钱给卖方。但银行可以和不同的买方谈妥各种付款方式,银行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如付款期30天,60天,90天等。各家银行可以有自己组织的有特色的(比如会员的要求资质条件不同)“”,银行之间可能更有竞争性。但各家银行的“”互不相干。

三、利用“”业务,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案例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案例公司成立于2000年,实际上是台湾母公司在大陆的销售子公司,客户都是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工厂。公司主要销售塑胶模具之配件,这类产品无法单独使用,作为塑胶模具的一个导热系统必须装配在客户的模具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产品的售后服务,如装配、配合客户试模以及后续的维修服务。因为每家公司销售的热流道系统都互不相同,即没有互换性,所以客户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热流道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请这家供应商来解决。从2000-2005年,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收款方式,收款条件为:合同签订后两天内需要支付货款的30%作为预付款,三周内交货时再支付60%,待装配、试模好了以后即支付尾款10%。由于热流道系统在塑胶模具行业中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专业产品,当时基本上只有10%左右的同行有一点点知晓,大多数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热流道这个名词,供应商更加屈指可数。由于这时候大家刚刚开始认识并试用热流道,使用商都是大公司,并且客户所生产的均是出口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这几年公司收款率达到100%,资金周转根本不成问题。

2006年开始热流道系统被广泛应用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客户的付款方面,客户的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合同签订后,客户不但不付定金,并从交货、装配、试模成功,开出发票的月结30天到90天甚至150天,也就是说从接到订单,投入生产开始至收到货款的一个周期,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客户处去讨钱,尝到了“跪着讨钱”的滋味,如果最终能够收到全部货款算是运气好的。这种收款方式的缺点就是如果客户不给你钱,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货已交给客户使用,发票也已经开出,对客户没有一点点的制约,除非等到需要维修了他才肯付款。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也使得公司的资金周转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例如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时期,有一家东莞客户的破产,直接造成了该公司的很大损失。2006-2008年该公司不但年销售额有所下降,收款率也急剧下降至70%。这个惨痛的教训使公司深刻地认识到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台湾那边有一个支付联盟,联盟的企业不敢不付。

值得反思的是,同是一家企业,在台湾讲信用而到大陆来怎么就“不讲信用”了呢?我们应该学习台湾的经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乎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产生了大量呆账、坏账,使本已单薄的利润被更严重侵蚀。这一切,都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项严重缺陷――缺乏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采用“”方式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如果再按原来的收款方式签订合同,则必然是销售越多,亏损越大。为此台湾母公司请教了财务专业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客户都是台湾公司在大陆的厂家),建议公司(台湾公司)去申请由银行牵线组成的“”。经过公司领导同意,决定加入该“”。虽然会失去一部分客户源(如果该客户不是“”会员就不做交易),销售业绩可能会减少,也会增加一点点的手续费成本,但是可以确保每笔销售都能100%收回货款,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现金流,可以大大地增加抗风险能力。实践证明,自从公司2009年1月加入“”会员以来,1-6月份没有一笔欠账,回收率达到100%。而且业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公司客户(即其他会员)都是些模具行业的大公司和品牌公司,订单业务量大,虽然市场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上半年的销售额已超过2008年的60%。

四、借鉴“”的经验,加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从上面案例中的公司实施“”前后,公司应收帐款回收率的对比情况来看,“”在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陆的市场环境和信用整体环境不同于台湾,除了大力推行“”以外,还需要从保证“”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营造良好的企业应收账款宏观信用环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可以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宏观信用监督制度。法制环境是维持一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终极保障。没有这个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信用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帐款中账龄超过一年,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因此必须从立法到执法上对违约失信行为指定国家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机制,使得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利数额。

2、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从微观上要建立起企业信用体系。我国企业当前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前述信用管理问题,必须向信用管理的国际化、标准化看齐。企业信用管理不仅仅是“收账”,而是要实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建立客户资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建立和完善赊销管理与授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中控制,完善应收账款收款制度,实现信用风险时的控制等等。

3、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是很不健全的。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在某些企业,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薪酬与销售收入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大量的呆账、坏帐。因此我们在指定营销政策时,要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纳入对销售人员考核的项目之中,即个人利益不仅和销售收入挂钩,也要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奖罚条例,使得应收账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

信用管理部门要指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对信用销售实施全程监控,经常性地检查与信用管理的有关部门和个人执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纠缠;定期、不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报告信用控制开展情况,并对相关信用管理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奖惩意见。企业审计委员会应根据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责任问责制度,经常对信用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等有关机构就信用风险控制业绩进行考核,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受的业务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本公司,都要保留问责其责任的权利。

篇2

很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上犹豫不定,对风险环境的评估上拿捏不准,在具体实施中部门主义,结果往往会导致对风险的恐惧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风险管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其管理本身的基本原则却很清楚明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就能保证梳理出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真正的起到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的作用。

以促进有效销售为目

“从商品到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惊险一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销售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之下,企业销售部门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具有很强势的地位和话语权。

但是由于销售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经常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矛盾不可避免。那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化工行业的企业,该行业竞争激烈,各个厂家为了争夺客户纷纷降低门槛。因为竞争的压力,销售部门不断施加压力,要求降低赊销门槛,放大限额和账期,而风险管理部门则坚持不降低准人标准,双方争执不下。

首先,什么是“销售确认”。按照正常的销售逻辑,货物出库,货款到账,财务进行“销售确认”,这样一个销售循环便完成了。若企业采用信用销售,通常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账期和信用额度,那么确认“实现销售”通常要等到一个完整的信用销售循环完成,比如给客户30天账期,20万元的信用额度,那么需要在账期截止日之前客户还款才能算作“销售确认”。因此在图1中可以看出,现款现货销售的路线远比信用销售短,且环节也简单。

由此可以得出双方矛盾的焦点是采用何种销售方式的问题。如果任意降低信用准入门槛,泥沙俱下,短期内由于降低了信用准入的门槛,公司产品会大量分货出去,销售部门压力会减轻很多。但是请注意,是分货,并未实现真正的销售,与图1对照即可明白,因为是信用销售,那么此时款项并未到账,但从销售部门来看,货物已经出库,如果考核指标确定宽松的话,即可完成销售任务,但随着信用期的到来,劣质客户将会浮现,

“潮水退却了才知道谁没穿衣服,”此时才是公司面临最大问题的时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的作用是筛选出风险可控的客户和订单。

目前国内各类型的企业,几乎100%采用了信用销售方式,只是在具体方式上有所区别。在信用销售方式成为主流之后,风险管理的作用自然会被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信用销售方式下,风险管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挖掘出潜在的风险,更应该站在销售的角度去看问题,找出风险对冲的手段和方法,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有效销售,剔除风险无法对冲的订单。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在于发现风险,使用风险对冲手段,促成有效销售的达成,应该说,在这一点上,销售和风险管理部门本身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目标一致,目的一致,只是对于风险的尺度和标准存在争议,这需要双方对于过程、手段多沟通和磨合。

重视事前控制

风险的发展过程无外乎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各不相同(见图2)。

根据新华信的经验,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调查了1000多个样本发现这样的特点,后期出问题的账款,80%左右的原因是前期工作不细致,不充分,而后期20%的疑难账款通过法务诉讼解决的成本远高于账款本身。通过这样的数据结果,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前移,将风险控制在事前和事中。

以一家从事煤炭贸易的企业为例。虽然有多年积累的相对固定的客户,后期又开发了很多新客户,但是部分销售人员疏于对于客户的跟踪和管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凡是没有定期跟踪,走访,定期评估的客户均出现了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没有响应的对冲手段,直接转移到诉讼,而诉讼耗时漫长,可能最后不了了之。

认真分析这家公司的多笔账款发现,其中大约10份详细的客户档案,包括如下内容:信息搜集,客户走访记录详细记录,风险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开会的会议记录,客户的抵押登记情况等。而且这10个客户出现逾期、欠款、诉讼的概率不超过1%,出现过最为严重的情形就是因资金周转不开逾期了一个月。反之剩下的多笔账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由此可以总结出,发生风险的账款均为事前和事中存在疏漏。

应收账款并非越低越好

有这样一个现象,虽不普遍却极具代表意义。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上级领导对于风险管理部门最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是应收账款的数量,要求应收账款的数量必须逐年递减。这给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造成极大的压力和业务困扰。面对这样的考核标准,每年快到考核的日子,业务部门停止做业务,集中力量要钱,得罪部分客户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对于特别优质的客户,也采取先发货后开票的方式,以避开考核。虽然伴随风险管理部门将准入门槛逐渐提高,风险压力的确在减小,但是信用销售也在减少。如果降低风险是以销售减少为代价,这显然是与企业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应收账款是动态存在的,应收账款余额是随着销售额的增长降低而变化的,而任何产品一般均带有一定的季节特征,在不同的销售季节,出货情况不一样。以IT行业中的PC子行业为例,每年春节和暑假便是个人电脑销售的两个销售旺季。在销售旺季期间,应收账款会非常高,甚至会出现应收账款的历史峰值。

所以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硬性限定。首先,应收账款是动态波动的,会随着销售的波动而波动;其次,应收账款的余额高低,不是衡量账款质量的标准;第三,衡量应收账款质量的标准应该是账款质量,具体来说衡量应收账款的标准是风险可控,而不是余额高低。

信用销售应量入为出

任何一家企业实施信用销售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做这件事的基础是什么?除去产品竞争力的高低之外,更重要的是财务基础,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实力。

企业全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部分。其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是企业两个压力线。对于企业来说,希望应收账款周转越快越好,而应付账款越慢越好,以加快资金回笼,用较少的资金进行周转和生产。

但是这需要前提,企业能承担多大的信用风险和自己的资金压力。

当环境发生变化,下游客户出现多大违约数量时,企业就不能承受了,那么这就是企业信用风险的临界点。也就是信用风险的压力点,因此每个做信用销售的企业都应该做信用压力测试,量人为出,时刻了解企业的风险和资金压力情况。

图3是压力测试的基本流程,有几个关键词:风险因素、影响条件、损失测算、应对措施,这些构成了基本的决策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到,风险压力测试的最终结果是预测企业能承受的最大风险是多少,以及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企业现有能够承受的正常运转资金减去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损失的值,就是企业最大风险承受资金数额,这个数额也就是企业的风险预算。压力测试对企业的好处在于,既能测算出风险预算,也能找出企业最大风险承受的临界值,对企业决策层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压力测试的程序一般是首先要甄别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因子以及这些风险因素的传播路径;第二找出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条件,这些条件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和规律;第三根据这些来构建模型和测算损失发生的概率,根据发生的这些概率来测算损失;第四根据影响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超越风险看风险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金融衍生产品其实是一种金融协议,亦可称之为金融合约。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或者多种特征的混合金融工具,包含着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这四种基本种类,这种合约有着非常强大的准确性、时效性以及灵活性,市场流动性强。

虽然能够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风险,但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给我们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甚至引起连锁反应,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在使用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时候,几乎不能确定是否出现这种状况,但是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达成的合约交易,致使无盈无亏,净损益为零时,即称之为零和博弈。

2.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以及股价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起伏不定。交易的双方需要根据以上条件来预测及判断未来的趋势,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未来约定时间的交易盈亏。称之为跨期性。

3.交易的盈亏并不能说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基础工具的价格的极不稳定,需要交易者具有准确地预测及判断,这就是金融衍生产品有着高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一种特点: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

4.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采用了保证金制度,缴纳的保证金需要满足基础资产的某个百分比即可形成交易,但是保证金越少,其风险就越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同时具备了高风险及高收益的特点,称之为高杠杆性。

5.金融衍生产品其实就是一种金融协议,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就是合同。同时具有制约性以及执行性,是达成交易的交易者的一种权利以及义务。亦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契约性的特点。

6.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不止只有金融工具,其所谓的产品还包括了期权的买卖权、掉期的债务交换等等,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除了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交易目的的多重性、表外性、未来性、联动性以及射幸性等多种多样的特点,在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交易时,如何正确规避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取决于交易者对未来金融市场的走向及趋势。

三、产生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原因

1.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波动随机

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会产生信用风险,主要还是因为其大多数的交易契约还处于尚未履行的阶段,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履约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某些难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跨期性特性,履行的合约时间越长,那么将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2]。因为交易者的双方只要任意其中一方违约,那么都会给另一方直接带来资金上的损失。

2.交易者的履约能力及意愿

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主要还是因为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随机以及其相关信息难以把握其对称性。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等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无法找寻其波动的规律,从而造成随机性,那么即将产生的信用风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同时,如果掌控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加大信用风险的发生。在签订合约时,交易的双方都会调查清楚对方的各种状况,如生产经营状况、资信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等,但交易的双方只能从以上信息来判断对方是否有履行合约的能力,极难掌控对方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对称。如果某一方所披露的信息不对称,就极有可能造成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而且,交易对方发生违约情况,那么另一个交易方就只能强迫性的发生违约,从而让违约风险发生连锁反应造成金融危机。如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越复杂,越难以掌控。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的概率也越高,那么`约风险的造成也就越大。

而且交易者的履约意愿也属于不可控范围内,交易双方评估对方的履约意愿也只能根据对方的历史记录,再依靠经验进行评价,又再进一步发生不确定性。

3.交易机构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场所往往决定着信用风险的高低,交易所场内通常都具备着一套完整的预防信用风险的制度,能触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场外交易,并没有这种预防制度。只能依靠交易双方根据对方的信用状况以及履约能力来进行评估信用风险,所以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大部分集中在场外交易市场。

况且现在的金融衍生产品都极具技术性,其交易程序也相当繁琐,定价方面的难度也相当大。所以只有那些实力较为雄厚的,资信较为优良的大型金融机构才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发行销售。所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就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里。万一这些金融机构出现了难以避免的问题,那么整个衍生品市场将发生动荡,引发连锁反应,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4.监管环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技术性及复杂性大大增加了监管的工作难度,能否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殊性质来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定价以及交易的流程,取决于相关的负责人员的素质以及其电脑交易和分析系统的安全。这就对监管的要求非常高。举个例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拥有强有力的风险监管机制。所以,缺少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监管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也是整个金融界的持久隐患。

四、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做好以下几点用以防范及管理信用风险。

1.加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

市场的准入门槛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都有各自的好处,当市场发育度低时,可将门槛设置低一c,以刺激市场的需求以及供给;当市场发育度高时,可将门槛设置高一点,能够起到规范以及专业的作用。所以,作为进入市场的首道屏障,如何设置的恰当则需要根据一个匹配和适应的关键。并且加强对准入的监管,严格把控市场的准入关。

必须为金融衍生产品制定一套具体化以及可操作化的市场准入条件,如有必要,应暂缓实行注册制,实际施行核准制、审批制。加强市场准入监管,除日常审批材料外,还须到场检查。监管机构必须对违反市场规则的交易商进行妥善地处置,后果严重者应及时终止其交易资格,预防信用风险的产生[3]。

2.强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某一方所披露的信息不对称,那么其就掌握着相对的优势。从而造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所产生的逆向选择,无法自行将资源有效支配的市场价格机制,将面临着信用风险的产生。所以,必须提高市场参与者对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的认识,以及强化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3.强化参与者的自律性

虽然外部的监管很重要,但如果缺少内部的自律性,那么也很难有效的防范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完善各机构的内控制度,健全内部制约,强化风险监测等等。而且对于信息披露不对称的市场参与者,更要加强其自律性。

4.建立并加强信用机制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越低的保证金将会造成越高的信用风险。所以,需要交易双方使用担保的方法来提高履约信用。提供等值资金的担保以及保证金来保证合约的进行,后续可根据市场价格的随机性来调整抵押品的内容,不但灵活而且也能保证合约的进行。

另外,还需建立信用限额机制,根据交易双方的信用程度来评定信用额度。根据交易对方的净资产以及信用等级,以确定交易对方的基准比率和信用限额。

最后再加上附条件合同,就是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附加上一条保障条例。比如: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将提前终止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

5.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净额支付结算协议

因为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盈利及亏损。当市场的行情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向走,极容易出现盈亏相反变化。因此,需市场参与者签订净额结算协议。将能以最大化降低信用风险的产生。

五、结论

现如今,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聚集在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金融衍生产品也给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带来新的资金运转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已经比以往更加快了它的步伐,我国企业的管理活动必将在后续会更多的接触到国际金融市场,学习及掌握金融衍生产品能让我们快速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控,市场参与者必须正确、强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知[4]。企业要合理及妥善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进行避险与获利,不要进行投机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获取更高收益,必须将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善用金融衍生产品则受益,滥用金融衍生产品则受损。

参考文献:

[1]尹灼.信用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外贸企业 信用销售 信用限额 风险管理

Key Words: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credit selling,credit limit,risk management

作者简介: 白占林,出生年:1969年; 性别:男; 籍贯:内蒙古;工作单位: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职务:部门经理;职称:会计师;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信用销售形式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它可以使企业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规模、有效拓展市场份额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我国的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为了有效地避免信用风险,需要外贸企业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一、降低信用风险所必需的基础工作

首先,必须重视信用管理工作,培养信用管理人才。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应将信用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设置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和岗位,因此企业的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均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

其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外贸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信用风险控制的业务规程,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信用管理,部门之间在信用管理职责上分工不清,缺少严格和规范的信用政策。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第三,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像任何管理领域一样,信用管理具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运用专门的技术知识加以实施。根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验和做法,外贸企业应当在客户信息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方面加强学习和研究,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信用管理工作中。

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可以被分为两类,即预测模型和管理模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变化趋势,预测客户技术性破产的可能性或者违约率,Z评分模型、巴萨利模型和Chesser模型都属于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缺点是目标比较单一,无法灵活使用。管理模型偏重于均衡地解释客户信用状况,估计客户的实力。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则属于此类模型。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是我们用于企业信用分析工作的重要模型,在计算客户的信用额度方面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营运资产模型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度量客户的实力与规模。特征分析模型使用特征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的三大类特征,评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不像预测模型那样目标单一,可以灵活使用。使用模型对客户企业的信用风险和信用价值进行量化,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决定客户风险的大小,设置授信的最低标准;二是科学地确定授信额度。该模型自1981年起在国外开始应用,在计算客户的信用额度方面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可以使信用管理和销售业务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按照国外的经验,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信用额度结果比较准确,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准确率更高。

1.营运资产管理模型的计算过程如下:

(1.1)计算营运资产规模

该模型首先考察的指标是营运资产,以此作为衡量客户规模的尺度,营运资产的计算公式是:

营运资产=(营运资本+净资产)/2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该模型在营运资产的计算上,不仅考虑了客户当前的偿债能力而且还考虑客户的净资产实力。用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平均值来衡量客户风险具有很大的功效。

(1.2)通过相关比例确定营运资产质量

在营运资产的计算基础上,该模型应用四个常用的财务比率进行计算,得到评估值。该评估值作为衡量客户信甩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使用的四个比率是: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

短期债务净资产比率=流动负债/净资产

债务净资产比率=负债总额/净资产

(1.3)计算评估值

评估值 = 流动比率 + 速动比率 - 短期债务净资产比率 - 债务净资产比率

在上述公式中我们看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表示客户的资产流动性,而短期债务净资产比率和债务净资产比率表示客户的资本结构,流动比率越高,评估值越高,资本结构比率越高,评估值越低。

(1.4)找出经验值,计算信用额度时将前面计算的营运资产和评估值加以综合考虑,即可计算出客户的信用限额。计算公式:

信用额度=营运资产×营运资产百分比率

其中,营运资产百分比率是一个经验性的数字,是由评估值得到的。评估值代表了评估的信用等级,在不同的等级上,可给予的营运资产百分比率是不同的。

2. 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是采用特征分析技术对客户所有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特征分析技术将客户信用信息分为三大类特征,18个项目,具体为:

> 客户特征:外表印象、产品概要、产品需求、竞争实力、最终顾客、管理能力

> 优先特征:可获利能力、产品质量、市场吸引力、市场竞争、担保、替代能力

> 信用特征:付款历史记录、资信证明、资本和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表状况、资本结构比率、资本总额

特征分析技术以10分制来评定每个特征所反映的客户资信水平,每个特征的评分由小到大,表示该客户在该项特征方面的好坏程度,对客户各个特征分析评估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的最终信用分析结果。在对各项信用特征评分之后,必须为每个特征选择一个权数,权数的数值范围从0到10,表示该特征在客户资信状况评估中的重要程度由小到大。18项权数之和为100。

利用特征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可分为三个步骤:

(1)对每项特征进行打分,某项特征越好,分值越高;

(2)用各项特征的权数分别乘以lO,得出最大可能评分值;

(3)用每一项权数乘以实得分数,并加总得出加权平均分,并以此与加总的最大可能评分值相比,得出百分率。该百分率即可综合反映该客户的资信状况;

根据特征分析模型的最终百分率,对客户信用可做如下评价和分级:

特征分析模型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客户信用分析方法,因其具有全面性、精确性、实用性、均衡性和通俗性等多种优点,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客户信用分析的首选模型。

三、设定客户的信用限额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现实状况,外贸企业应采用营运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相结合的信用分析技术,实施对客户的资信和交易价值评估,最终筛选出信用交易客户并计算确定其信用限额。

首先利用营运资产管理模型,确定一个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的客户群,然后对这个客户群里的客户分别进行特征分析,根据评估值,对客户做信用等级的评定,对于D级的客户,企业应尽量避免与其交易,对于A、B、C级客户,企业可将其列入信用交易的范围之内,但要进一步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信用限额。

营运分析模型可帮助企业简便、快捷地计算出客户的信用额度,但是用这种方法核定的信用额度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其不仅取决于所依据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还受其他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应用特征分析模型得出的结果对营运分析模型计算出的信用额度进行调整,以使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更接近实际情况。

四、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外贸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并实现销售活动后,就要采用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对应收账款回收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保证货款及时、足额地收回,降低和避免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后期信用管理的范畴。

外贸企业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根据收回时间对应收账款加以分类,统计各时间段内支付的或拖欠的应收账款情况,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逾期账款采取不同的对策,并制订有效的应收账款催收计划。

RPM(Receivable Portfolio Management的缩写)即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其含义是采用信用方式结算时,债权人对应收账款的整个回收过程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从而确保客户正常支付货款,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账款的发生率。据国外收帐协会的统计,采用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办法,应收账款回收率在98%以上。

即使外贸企业做了大量的信用风险防范工作,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况,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逾期应收账款。一般在发生拖欠的早期,应以沟通的的方式来催收,因为早期的拖欠可能并非信用原因所致,有可能是客户资金周转不灵,业务人员应表示理解,以维护与客户的关系。但是一旦拖欠时间过长,企业应视其为危机情况,对客户进行债务分析,及时制定有效的追讨措施。

五、结语

外贸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既能降低信用销售风险,又能不断扩大公司业务发展空间,需要外贸企业彻底更新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借鉴国外大公司的信用管理经验,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交易前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设定科学的信用限额,在交易后密切跟踪应收账款的回收,以降低和避免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孟庆福:信用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斯雯,企业赊销管理与账款追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信用风险是出口合同双方中进口商毁约合同造成产品不能出口或者由于进口商破产、财政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出口合同上本应支付的货款,或者延迟货款的交付日期,又或者由于疏忽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即:出口商不能收回货款的一种风险。Thomas E. Krayenbuhl把信用风险定义为由于进口商不能履行支付义务而使出口商产生损失的一种可能性。Dick Briggs and Burt Edwards则认为信用风险是进口方由于支付状况不佳和产品价格急剧下降,有意的不支付货款而引起的。

二、风险管理的一般性定义及目的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以使经济损失最小化,谋求经济成果为目的,针对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的诸多风险隐患所进行的体制性的决策过程。

R.I. Mehr & B.A.Hedges认为风险管理是为了有效的控制潜在的风险和谋求企业整体目标为目的的。Greene & Serbein认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用最少的费用来达到风险最小化,从而保全企业的收益和财产。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对于风险管理方法,学者们做了很多种分类,具体分类如下:

Atkinson把风险管理方法分类为移除(elimination),承担(assumption), 转移(transfer)。Morris(2005)把风险管理方法分成,规避(avoidance),预防(prevention),保留(assumption)。Mehr & Hedges则分为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减少(risk reduction)和保险的利用(use of insurance)。Head则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为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筹资(risk financing)。

如上所述为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所产生的出口信用风险。本文将详述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

1.风险控制方法(risk control)

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产生之前,通过预防措施,以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最小化的一种 事前管理办法。因此,风险控制是以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产生后,作为除融资以外的方式来缓冲风险为目标的。风险控制方式中,最能对信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的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发生风险的概率被判断为很高的情况下,不去承担产生的损失,而是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来回避风险源。

具钟淳,朴光瑞认为风险规避管理方式虽然是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最积极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被判断为很大时,出口商可能不会与进口商签订任何合同。这样的情况下,出口商就会丢失出口的机会。如果因为信用风险的原因而放弃贸易合同的签订,也可能会给其它海外当地市场的合同签订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会导致产生潜在的损失。因此,规避虽然是最简单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但也具有其一定的缺点。

(2)损失控制

Mark Greene and Serbin认为损失控制的目的是减少产生风险的概率,从而降低损失频率或者减轻损失的严重程 度。一般损失控制活动是通过消除损失源,减轻风险态势,损失最小化和补救活动一系列概念达成的。

2.风险筹资

风险筹资是损失发生后,对损失进行财务性的补偿,从而使企业内的资金流动正常,缓冲风险冲击的一种方式。

郑鸿珠认为信用风险筹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管理方式。也是损失发生后的一种解决资金问题的事后活动。这种方式与信用风险控制在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上,两种方式应相互补充灵活运用。信用风险保留(retention),信用风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都是信用风险筹资的方式。

对以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式风险控制和风险筹资的描述进行详细整理如下表:

篇6

(一)经营实力较弱、偿付能力不足的客户。企业一旦向这类客户提供赊销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二)以往付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

(三)大额订单客户。一些大客户以大额订单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货款,将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

(四)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企业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二、规范客户资信管理,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

(一)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1.搜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用状况是对客户授信的前提。客户信息管理和信用分析主要工作是指及时收集、更新客户信息,建立评估客户信用等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评价其信用等级。

在收集客户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考察客户的5C系统:品德(Character,指客户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诺的可能性),能力(Capacity,指客户的支付能力或者偿还货款的能力),资本(Capital,指客户的财务状况,包括全部净资产和无形资产净值),抵押(Collateral,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用作抵押的资产),情况(Condition,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客户的偿付能力产生的影响)。

2.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

3.企业还应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进行专门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当业务人员获得的信息不充分时,必须进行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4.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风险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其好处在于使企业上下便于识别和管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有的企业销售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只按销售额大小或按产品进行的分类,忽视了该客户以往的交易付款的速度及客户目前的资金状况,根本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企业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支付能力综合评分,将现有的客户分成A/B/C/D等不同等级,分别给以不同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和支付方式。

(三)以科学的信用分析方法,预测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通过专业的信用分析,可以帮助业务人员有效地识别和选择客户,在销售利益和风险成本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信用分析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大降低,节约收账成本。

企业在开展信用分析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仅靠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必须使用一些成熟、适用的信用分析模型,这些方法包括以综合性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特征分析模型”和分析客户财务能力为主的“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

现以“特征分析模型”为例说明:该模型把企业信用特征分成3组指标,共18项。第1组是客户自身特征,反映客户表面化的客观现象,包括以下6项指标:表面印象、组织管理、产品和市场、市场竞争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第2组是客户优先性特征,指企业在挑选客户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体现与该客户交易的价值,包括:交易利润率、对产品的要求、对市场吸引力的影响、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担保条件、可替代性6项指标。第3组是信用及财务特征,主要指能够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包括以下6项指标:付款记录、银行信用、获利能力、资产负债表评估、偿债能力、资本总额。

这3组指标中,财务信息是最不好取得的,尤其在小的批发商和个体户,财务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或者是假账。我们对每一个指标赋予权数,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按1~10的等级赋分,权数乘以所赋的分值,就得到该客户的评分,权数乘以10得到最大评分,用客户评分除以最大评分所得的百分比则表示该客户的综合资信水平。百分比越高,客户的资信度就越高。

三、信用政策的执行与应收账款的管理

信用政策是根据客户资信等级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等级资信的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赊销条件的确定,有时还包括鼓励回款的现金折扣。信用政策的制定既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如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等;又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资金实力、人员储备。

(一)信用政策的执行

信用管理需要通过审批制度实现集权控制,严格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应的信用政策执行。当然,并非每一笔交易都须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可将部分权限下放到销售部门。在销售客户没有超出信用额度时,各个销售部门可以灵活处理。在执行信用政策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的全盘销售策略、客户的实际情况等等。因为仅从企业内部信用记录推断一个客户的信用状况是不可靠的,还要借助外部更为专业和广泛的资源,来验证客户的信用问题。因此,信用额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销售客户常规的信用额度通常保持3~6个月,根据表现,进行上下调整。如果客户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签了大单,却发现信用额度用完,这时候可以通过“特单”的申请流程,销售客户可获得特批的信用额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上确保严格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应的信用政策执行。

(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销售业务应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授权有关人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对于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应当通过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随意签订销售合同。企业应认真开展合同评审工作,对客户提出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审查,并决定是否接受定单。一旦接受,企业要按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与交货,确保全面履行合同。

2.实行货款回笼业绩考核,明确清收责任

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无效的考核。企业应当按“谁销售,谁收款”的原则将货款回笼分解到每个销售人员身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每月根据货款回笼计划的完成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励与惩罚。

3.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加强催收力度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信用部门也要经常计算账款回收期、账龄结构、逾期账款率、坏账率等指标,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为评估、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

其次,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对账单应由双方供销当事人和财务人员确认无误并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对于逾期拖欠的应收账款应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账龄分析,并加紧催收。

篇7

(二)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篇8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定量分析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评析

(一)定性分析方法

1.专家分析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各银行分别采用 “5C”、“5W”、“5P”的分析方法,银行的信用分析人员根据各种考量目标进行综合评估来决定是否给予发放贷款。如“5C”法中,包括品德、担保、资格能力、资金实力、经营状况这几个考核目标。

2.评级法。美、日等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有五大类指标,简称为“CAMEL(骆驼评级法)”,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资产质量(Asse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以这些指标来衡量信用等级。而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即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损失类。

(二)定量分析法和模型

1.VaR方法的理论探讨。VaR(在险价值,或风险值)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的置信水平w%和持有期t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所谓在某投资组合95%置信度下的VaR,就是该投资组合收益分布中左尾5%分为点所对应的损失金额。

2.KMV模型。该模型是从受信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该企业信用状况的。该模型把贷款看作期权,公司资产价值是公司股票和债务价值之和,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债务面值时,发生违约,债权人相当于卖空一个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它首先利用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市场价值、资产价值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负债算出公司违约实施点,然后计算借款人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预期违约率。

此外还有Credit 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死亡率模型都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待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目前我国银行使用的打分法,从表面上看是数据指标的评定,有一些定量的意味。但实质上,它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打分法”需要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如负债比例、盈利水平、企业素质等)给予一定的权重。而我国的做法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固定的权重,自然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二)存在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问题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充足性与否将直接决定各模型的作用效果,从实证检验来看,样本大小更成为决定模型结果的关键。国际研究领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做法便是尽量扩大样本数据库来保证数据质量,如KMV公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快速地得到不同企业的EDF值,已经建立起来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数据库,尤其是不同行业EDF值的数据库是其模型可靠性的主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基础却很不理想,我国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也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外汇头寸和证券头寸很少或没有;同时,不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信用状况标准不同;此外,我国数据虚假情况也时有表现。因此,根本无法达到各种成熟的量化方法的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应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KMV模型创新的引入期权思想解决违约问题,从借款企业股权持有者角度考虑借款偿还的动力问题,并利用公开股市信息为债务信用风险度量服务。但它只偏重对违约的预测,不考虑信用等级变化;并且它借用股票市场价值作为公司市场价值,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我国的股市不是一个有效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常背离公司实际价值,从而影响模型预测的精确性。

分析研究表明,较其他模型而言,KMV 模型在我国具有一定适用性,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成熟和完善,及企业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立健全,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具备一定可行性。我们应加强对 KMV 模型的理论研究,对 KMV 模型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其能符合中国企业特性、适应中国国情,准确识别中国企业信用风险,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挥作用。

(二)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用基础数据库

商业银行自身系统需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率要求的数据库基础,必须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来完善其基础工作。如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各银行间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等。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增加数据库中风险分析因素,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分析数据库应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国家有关财政、金融、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外贸、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②中观经济信息:包括地区的自然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以及行业产品结构、技术动态、投资重点、生产规模、财务标准等。③微观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等。

参考文献:

[1]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经济纵横.2007.

[2]贺东辉.VAR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现代金融.2005(7).

篇9

近期,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风险暴露呈抬头趋势,2013年末,“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30亿元本金安全受到威胁。此风波虽已暂告平息,但非标产品中类似的“定时炸弹”已成为高悬于金融市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公司公告称“11超日债”原定8980亿元的利息仅能支付400万元,从而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债券。一时间,信用风险向债券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引发广泛的忧虑。

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尚不够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有效防范风险的有效之举是灵活运用现有的金融市场产品。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IRS)是发展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性地运用该产品可以激励投资者充分发掘与信用风险有关的信息,强化风险的价格发现,实现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分担。

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发现,在现实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之下,信息成本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Mankiw和Reis(2010)指出,信息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的成本、吸收信息的成本和处理信息的成本。由于信息有成本,人们会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信息获取率或信息到达率。人们并不总是基于最新的信息做出决策(粘性信息),或由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而放弃某些信息(理性无知)。这些摩擦因素造成经济在面对冲击时难以快速恢复到均衡状态(Mankiw和Reis,2002;Sims,2003)。因此,更有效的信息获取手段对于平滑经济波动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上,信息成本对冲击的放大作用更加明显。大量研究显示,当经济景气走弱时,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将呈上升趋势。而且,根据Merton模型(Merton,1974;Vasicek,2002),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相当于向公司所有者售出一个看跌期权(Put),当公司价值下降到某个与债务水平相关的门槛值以下时,公司所有者将违约。因此,当经济景气走低时,公司价值下降会造成信用风险趋势性上升。Mishkin(1990)指出,当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时,中介机构成本上升,投资水平下降,经济活动进一步萎缩。

为降低信息成本对经济运行的摩擦作用,价格体系,特别是金融市场价格体系,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2002年,美国开发出了宏观经济衍生品(Macroeconomic Derivatives),对重要宏观变量的未来预测值进行交易。Gurkaynak和Wolfers(2006)根据2002年到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衍生品的运行情况。他们认为,根据衍生品价格预测未来宏观经济变量走势所获得的结果,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准确度更高。Ohl(2014)进一步指出,私人信息可以通过均衡价格体系进行传递,这可以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使经济波动更加平缓。

由以上理论研究可知,在当前信用风险概率上升的背景下,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品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发掘和传递,是维护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途径。

既有风险防范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构建了以自律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信息披露制定了具体规定,而且通过信用评级追踪和后续管理,不断规范发行人信息的持续披露。

然而,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阶段,信用事件的分散爆发使收集风险信息的成本急剧上升,这使既有风险防范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景气下行,易造成信用事件多发

近期的“11超日债”、“诚至金开1号”和“吉信松花江77号”等信用事件均发生在景气下行且杠杆率普遍偏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中的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现金流减少、难以覆盖债务本息支出,因而信用风险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既有风险防范体系的集中监管主体和自律管理主体由于资源有限,将难以覆盖整个市场上存在隐患的融资主体。

(二)企业资金周转空间系统性减小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期债券市场资金面整体偏紧,债券收益率处于高位。此外,近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和信托产品均处于偿还高峰期,市场上资金周转需求强烈,企业以再融资偿还债务的压力明显放大。因此,陷入偿债困难的融资主体,已经越来越难以通过再融资腾挪空间。在此情况下,需重点监控的行业或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加,超出既有风险防范体系可重点管理的半径

(三)信用风险的隐蔽性提高,发掘信息的成本上升

现阶段,我国某些非标产品的结构设计存在结构复杂、委托链长、透明度低等缺陷。一些银行将理财资金外包给非银行机构管理,其究竟属于银行代销产品,还是通道业务,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存在模糊性,容易引发市场忧虑。另外,由于资金周转的难度增加,陷入支付困难的企业也有可能去掩盖其困境。在11超日债事件中,超日公司2012年三季报仍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增长39.13%。但一个月后公司即宣告停牌。而且在该信用事件爆发前,融资主体还存在隐瞒债务的倾向。这些因素都会推高发掘风险信息的成本,使信息成本超出集中管理主体所能承担的范围。

由于与风险相关的信息成本显著上升,债券市场急需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促使大量交易者去充分发掘私人信息,并使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通过揭示风险获利,应鼓励将私人信息变成公开信息,从而分担集中管理主体发掘信息的成本。

IRS的交易结构及功能特点

(一)IRS的基本交易结构

利率互换也称利率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本币利率互换交易1一般分为“固定对浮动利率互换”和“浮动对浮动利率互换”。

在固定对浮动利率互换中,交易一方(固定支付方)在合约期间,同意付给另一方按固定利率(协议利率)计算的现金流,交易另一方(浮动支付方)则同意回付按某个浮动参考利率计算的现金流。比如,固定支付方按固定利率计算利息,定期支付给浮动支付方。浮动支付方按Shibor利率加减一定利差计算利息,定期支付给固定支付方,交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固定对浮动的利率互换

在浮动对浮动利率互换中,交易双方分别按照不同的参考利率计算现金流,相互进行支付。比如,交易一方按回购定盘利率为参考利率计算利息,交易另一方按Shibor利率加减一定利差计算利息,双方定期相互支付,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浮动对浮动的利率互换

(二)IRS的三大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功能

出于各种原因,交易者在不同债务融资形式中的融资利率不同,存在着相对的比较优势,利率互换可以使这种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当交易双方都需要借入相当于互换本金的债务时,可以通过互换交易使总的负债成本降低。

如X企业可以按3%的固定利率借入资金,也可以按Shibor加1%的浮动利率借入资金;Y企业可以按4%的固定利率借入资金,也可以按Shibor加3%的浮动利率借入资金。那么Y在借入固定利率债务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如果双方进行一笔利率互换交易,由X借入浮动利率债务,而Y借入固定利率债务,则双方的总负债成本就能够下降。

2.资产负债管理功能

利率互换本质上是风险敞口的互换。由于利率互换可以实现固定利率债务敞口与浮动利率债务敞口的交换,因而可以成为交易者改变负债敞口以匹配资产的有效工具。

3.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功能

IRS可以让对风险判断更准确的一方通过交易获利。如在固定对浮动的利率互换中,固定支付方认为其持有的某固息债券的收益率可能上升,形成损失。那么,他可以选择一个浮动支付对手签署互换协议,协议本金与债券本金等值,协议利率等于债券利率。这样他可以将自己持有债券的风险敞口转移给浮动支付方,自己则承担参考利率波动的风险。如果其预测正确,则可在交易中获利。在浮动对浮动的利率互换交易中,交易双方基于各自的预测交换不同参考利率波动的风险,判断更准确的一方可以从交易中获利。

IRS在信用债市场的创新性应用探讨

利率互换交易赋予交易者通过交换风险敞口获利的机会,也就为交易者提供了通过发掘风险信息获利的机会。而理想的风险管理工具正是通过提供激励机制,促使风险信息被充分发掘,以保证风险的准确定价。在准确定价风险的前提下,一旦信用事件发生,市场化机制将保证损失在各参与主体之间公平且有效的分配。因此,成熟的IRS在防范债券市场风险方面可以对既有的风险防范体系形成有效补充。

(一)IRS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创新性应用

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09年版)的定义,IRS中浮动金额的参考利率指交易双方约定的在利率确定日用以确定浮动利率水平的利率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一年定存利率(TD)、Shibor、回购定盘利率。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IRS交易多是以上述三种利率作为浮动参考利率的,尚没有出现将债券到期收益率作为浮动利率指标2的情况,但如果创新性地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作为浮动金额的参考利率,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信用风险。

对于信用债券而言,其收益率波动既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信用风险的信息。因此,将IRS创新性地应用于信用债市场,既可以发掘市场风险信息,又可以同时发掘市场风险背后的信用风险信息。下面的例子是笔者设计的一种应用于信用债的IRS交易结构。

假定交易者A持有某只特定评级的信用债,如果A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该债券收益率将上升,那么为防止相应的损失,或利用收益率变动获利,A可以寻找对收益率持不同预期的交易者B进行互换交易。此互换交易中A直接将所持债券的利息转移给B,并换取B的浮动支付,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IRS在信用债市场的创新应用

若A、B双方对于债券信用风险溢价的变动趋势存在分歧,则IRS协议可规定B按照该信用等级同期限债券收益率,或者该债券本身的收益率,加减双方协定的利差,向A支付利息。交换中的固定利率可设为债券利率,以全部转移交易者A持有某只债券的利率风险敞口。通过这个交易,A可以按市场化定价将债券收益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敞口转移给B。

例如,当IRS交易开始时,某债券的价格等于其面值。IRS协议可规定,在每个支付时点,A按票面利率向B支付债券利息,而B按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向A支付利息。由于开始时债券市价等于面值,所以当IRS交易开始时,债券票面利率与收益率相等。在随后的协议期限内,若债券信用风险提高,收益率相应上升,B需要向A支付高于债券利息的金额,A从交易中获利,也恰好覆盖其所承担的风险;反之,若债券信用风险降低,收益率相应下行,B向A支付低于债券利息的金额,B从交易中获利,但A所获得的支付也与其承担的风险相适应。

本文所提出的创新型IRS交易模式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种激励,促使他们充分发掘关于某类债券或债券市场整体的信用风险的信息。如果该产品被充分应用于信用债市场,其定价将成为反映信用风险的有效指标。信用债市场的风险是由整个市场上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所共同决定的。因此,IRS的这种创新广泛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和市场化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债券投资者可以通过创新运用IRS来对冲由信用风险引起的收益率波动,但如果债券投资者预期债券违约概率很大,最好还是应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一类的信用衍生品来进行更充分地对冲。利率衍生品终究不可能完全替代信用衍生产品。

(二)IRS与信用违约互换(CDS)交易的差异

在这个IRS交易中,A转出的仍然是市场风险敞口,而非信用风险敞口,但是对于信用债而言,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紧密相关,交易市场风险敞口同样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表面上看,IRS的这种创新应用与CDS有类似功能,但两者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可以通过对比IRS与CDS的交易结构得到很好的说明。如果A与B开展的是直接转让信用风险敞口的CDS交易,则交易结构如图4所示。这与本文提出的IRS交易存在三点显著的不同:

图4 CDS交易结构

第一,在CDS交易中,A向B支付的是一笔浮动费用。这笔浮动费用与债券发行者的信用风险溢价是直接相关的。而在IRS交易中,A向B支付的是固定的债券利息。

第二,在CDS交易中,若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发生信用事件,B对A则无支付义务,只有当信用事件发生时,B才有义务补偿A在信用事件中所受到的损失。而IRS交易中双方始终要进行相互的利息支付。

第三,CDS交易更容易纵。比如交易者B可以人为地压低债券价格,制造债券发行者信用风险溢价上升的假象,使A在CDS交易中多支付费用。在现实的CDS交易中,这种操作手法并不鲜见。而在IRS交易中,如果双方约定以Shibor或同评级债券的收益率作为浮动参考利率,那么B意欲操纵交易就必须影响整体的资金价格,或影响多种债券的价格,这对于单一交易者而言是无法做到的。即使双方约定参考该债券本身的收益率,那么B也只能通过炒高债券价格来减少其在IRS中对A的支付。这虽然会造成A在IRS交易中的损失,但A的现券头寸却会因此获利。A甚至可以卖出所持有债券,并购入相同评级但市价更低的债券,由此产生的资本利得可以弥补其在IRS交易中的损失。

(三)创新应用IRS相对于其他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优势

除了与CDS的显著差异以外,本文所设计的IRS交易相对于其他市场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这增加了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1.相比信用风险缓释工具,IRS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

自2005年人民银行提出发展人民币IRS、2006年试点推出以来,人民币IRS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3年底,已有108家交易商通过签署交易主协议,并向交易商协会备案内部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成为IRS市场的参与者。相较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IRS拥有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基础,可以为更多市场成员提供风险管理手段。

2.相比国债期货,IRS涉及的标的券种更加广泛

尽管国债期货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功能,但其应用范围仅限于国债交易。而IRS只要求交易双方约定名义本金,却不限定是何种债券的本金。理论上讲,任何债务的利率风险均可使用IRS工具进行管理。另外,IRS的参考利率选择也更为灵活,可以是Shibor、定存利率、回购利率及其他利率。

3.相比其他产品,IRS市场更具深度和广度,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就市场深度和广度而言,IRS是交易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2013年共发生2.4万笔人民币IRS交易,名义本金达到2.7万亿元。同时,IRS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IRS市场已于2012年实现了交易确认和冲销业务的电子化,2014年又推出了集中清算业务,这些都为IRS交易活跃度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

篇10

4.建立并加强信用机制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越低的保证金将会造成越高的信用风险。所以,需要交易双方使用担保的方法来提高履约信用。提供等值资金的担保以及保证金来保证合约的进行,后续可根据市场价格的随机性来调整抵押品的内容,不但灵活而且也能保证合约的进行。另外,还需建立信用限额机制,根据交易双方的信用程度来评定信用额度。根据交易对方的净资产以及信用等级,以确定交易对方的基准比率和信用限额。最后再加上附条件合同,就是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附加上一条保障条例。比如: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将提前终止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