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6: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民生化
一、民生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绿色化
二、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三、区域化
三、区域化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四、多元化
通过学习玉米的特征、分类等,了解玉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如:食用、饲用、工业应用,通过玉米的不同应用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再不断地开发和探索中明确玉米的发展方向。
我国玉米的发展方向基本趋于食用和工业用途两方面,在食用中,就要注意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的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中,开展高效、高质、高产的玉米种植策略必不可少,而玉米在工业中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玉米制药、制淀粉、制油等,因此,发展玉米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对玉米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玉米的发展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玉米深加工的不断发展,玉米已成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中国的玉米消费从上世纪80年代口粮比例占38%,消费玉米2588万吨,饲料用玉米占48%(工业饲料和传统饲料),消耗玉米3269万吨,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万吨,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万吨左右,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9%,消费玉米量约为187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在中国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工生产成配合饲料。中国近年配合饲料产量约4800万吨,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万吨。二是传统的把玉米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在农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饲料喂饲大牲畜、猪和家禽。据专家估计,这种传统的饲喂方式每年估计消耗玉米3500万吨左右,这两项每年消费玉米约638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中国目前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万吨左右。中国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左右。1995年之后又转向大量进口玉米。近10年来,中国玉米消费趋势是用于生产配合饲料的玉米数量猛增,用于口粮的玉米逐年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长缓慢,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家。玉米产量成为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提升玉米单产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焦点。
2 选育高产品种
选育高产品种成为玉米工作者的首要育种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高产品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高产再高产的品种,具体目标是大幅度提高其生产潜力,向世界最高单产进军,向理论达到的高产目标进军;第二类是具有一定生产潜力而又能使生产投入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经济高效型的高产品种。第二类不是以追求单纯的高产为目的,而是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集于一体的高产品种。例如,它们有高的经济系数,极低的空杆率、秃尖率和倒折率,有高度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有极强的抗旱性和耐瘠性等等。这类高产品种的单产潜力只要能达到产量9000-12000kg/hO,而又具备上述多种优点,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需要。
3 现阶段玉米单产出现徘徊的主要原因
一是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遗传基础狭窄,育成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少,组配出突破性的强优组合难。二是以前组配的杂交种及选育的自交系均以利用个体优势为前提,忽视了群体增产的作用,而发挥群体增产作用才是现阶段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
4 选育理想型(紧凑型)的玉米杂交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相继提出了选育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的杂交种,即具有玉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或近于直立,通风透光、适于密植等特点。
玉米理想型一词最早是由Donald(1968)受小麦和水稻育种的启发提出的,意为具有影响光合生产和籽粒产量的标准性状的植株,他认为,理想型品种应具备单株产量不高,但群体产量高,株间竞争少、易于密植,经济系数高和籽粒耐贮藏等特点。理想型玉米包括穗上坚挺直立、穗下叶平展、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运转到籽粒的效率高,灌浆期尽可能长,叶片衰老缓慢等。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连教授(1979)从源库关系出发,对理想型玉米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想型玉米植株高度应适当降低,秆粗穗大,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速度快,经济系数高,出苗到抽穗开花期间隔缩短,有效灌浆期尽可能延长等。随着数量遗传学的发展,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对玉米的各种形态,生理性状,尤其株型和穗部性状遗传规律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研究使玉米理想型研究报道愈来愈多。
5 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72-02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河北省十三个环首都经济圈县区之一,具有五千年的农业耕作史,历史上素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涿鹿县总面积2802km2,耕地面积3.1万hm2,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粮食和蔬菜两大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农业支柱产业的稳固地位,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发展现状
涿鹿县立足生产实际,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方向,加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力度,按照“优粮扩菜”的总体思路,根据“成方连片,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合理推进产业升级,全力促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粮食产业
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69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67万hm2、谷子0.6万hm2、马铃薯0.17万hm2、豆类0.08万hm2、稻谷0.03万hm2,粮食总产达到1.77亿㎏;经济作物面积0.41万hm2。到2012年,全县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3.16万hm2,其中粮播面积2.7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73万hm2、谷子0.43万hm2、马铃薯0.29万hm2、豆类0.09万hm2、其他谷物0.13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45万hm2,以蔬菜、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为主。2012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87亿㎏,比上一年增长7.47%,农民人均纯收入6309元,比上一年增长12%。
1.1玉米
玉米是涿鹿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涿鹿县连续4年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8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和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耐密型晚熟优质高产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取得了预期效果,示范方玉米单产每年递增10%以上。2009年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896.75㎏,创下了河北省万亩连片玉米单产最高记录,同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玉米单产得到明显提高,为涿鹿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2谷子
在抓好玉米产业的同时,涿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谷子产业作为提高丘陵区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了省级杂交谷子良种补贴项目,重点推广了“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等杂交谷子。在推广过程中,以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为重点,加大政策、项目倾斜力度,通过宣传培训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田的能力。2011年推广面积0.6万hm2,全县总产达到2853万㎏。2012年推广面积0.43万hm2,总产达到1960万㎏,有效增加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1.3马铃薯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涿鹿县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在大堡镇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推广优质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马铃薯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近年来,主要引进了冀张薯8号、夏波蒂、荷兰15等高产优质种薯。从2011年开始,在马铃薯主产区大堡镇示范推广马铃薯高起垄栽培和滴灌技术,通过深松、起垄、深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2668公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00多㎏。
2.蔬菜产业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涿鹿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划分生产布局,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截止2012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3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7%,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0.08万hm2,较2011年增加0.06万hm2,蔬菜总产2.1亿㎏,蔬菜产业已成为涿鹿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涿鹿县瞄准错季生产,发展蔬菜越冬生产,抢占“错中错”时段,着重引进新、特、优蔬菜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质结构。建立了以东小庄镇洪大有机蔬菜示范园、红庙农庄蔬菜示范园、高庙设施蔬菜示范园、益林设施蔬菜示范园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园区主要利用冬暖式大棚发展越冬蔬菜;在矾山、辉耀、保岱、五堡、黑山寺等乡镇建立了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利用自然和气候优势,进行无公害蔬菜错季延后生产;在大堡镇大力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涿鹿县大堡镇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处于坝上坝下气候过渡地带,针对北京南部地区蔬菜7月份停止生产,坝上错季蔬菜8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集中上市的情况,适时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大堡镇蔬菜比坝上蔬菜提前并延后了生产期),蔬菜产品在7~9月份大批量上市,填补京津市场空档,抢占先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涿鹿县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我县农业优势区域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有所滑坡,全县47.4万亩的播种面积中只有6.8万亩是经济作物,粮播面积达40.6万亩,粮经比为5.97∶1,种植业结构严重失调。
2.农产品品牌认证不多
涿鹿县现有的农产品以大路型、低档次、普通型、原料型产品居多,而优质型、高档次、专用型、深加工产品少,投入产出比率低,品牌效应、品牌优势没有形成。
3.龙头作用不明显
全县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转化农副产品的能力较差,在带动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4.科技应用水平低,小农意识强
高素质农民外流严重,留乡从业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不够解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不能及早的得到普及推广,农民抱观望、等待等态度强烈。
三、今后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涿鹿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
1.粮食产业
以粮食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争取把涿鹿县打造成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1.1玉米产业
依托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加大优质品种、配方施肥和机械化耕作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产业升级换代,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品种结构,力争全面实现玉米生产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1.2谷子产业
要按照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抓好丘陵区优质谷子带建设,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效益。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延长产业链条,带动谷子产业发展。
1.3马铃薯产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商品薯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新、特、优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粉条、淀粉加工等后续产业,实现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蔬菜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走“规模扩张、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围绕首都地区日益增长的绿色有机蔬菜消费需求,在品种结构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在品质结构上,主攻“有机”,全面实现“绿色”。
2.1蔬菜基地建设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争先为动力,以整合资源、扶大做强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在全面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位置、国内有影响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仓储基地。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粮食局部署,到2015年,全省要培育出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引领和升级企业各100家,引领、带动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实施粮食流通产业“双百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市粮食产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市粮食局研究制定的目标任务是:打造10个“百强引领”企业,培植10个“百强升级”企业,简称“双十目标工程”。
“百强引领”企业方面:到2015年,全市要打造2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引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实行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做大5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引领全市粮食仓储贸易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储粮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提升;培植3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粮油加工企业,引领全市粮油加工业科研开发、产品多元、人才汇集、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2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1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百企升级”企业方面:到2015年,根据《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粮库建设技术指引的通知》(苏粮产[2012]36号)明确的技术规范,全面完成5个中心库配套完善、12个骨干库升级改造、18个接纳库维修出新任务,其中10个粮食仓储企业(库点)达到省局“百企升级”标准。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3个。
市:达标企业2个。
区: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1个。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市粮食局成立实施“双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双百工程”统筹安排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全市“双百工程”实施意见,协调解决“双百工程”实施过程的矛盾和困难;各辖市区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实施“双百工程”的组织领导,明确年目标,细化方案、落责任,在政策争取、体制创新、财力支持等方面主动作为,有所建树。
2、推动资产重组。从推动粮食流通发展现代化建设、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创新和资产重组,着力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合作联营,引导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放大资源集聚效应,提升行业规模效益。
3、促进量质提升。一是抓好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配套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强化综合配套,拓展业态门类,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积极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抓好粮食仓储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中心、骨干粮库的配套建设,全力推广应用现代储粮技术,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据了解,杨万江博士能够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绝非偶然,他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科研、教学与决策服务方面成绩斐然。20多年来,杨万江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十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省部委采纳,还为涉农企业制订战略规划,是我国将农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为数不多的农经专家之一。
他认为:世界粮食安全将越来越突出,中国水稻产业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转基因农作物在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长达14年就是证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据FAO统计资料分析,20世纪50年代始种植面积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变化趋势直接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有关。为满足社会人口增长和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供需矛盾,1962年,甘薯种植面积曾达到1089.2hm2;1978年后,由于推行农村生产责任制而产生的巨大政策威力,粮食供需矛盾减弱,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有所改善,甘薯种植面积开始逐年下降,80年代下降最快,年递减率达到6.28%;此后至2005年因甘薯加工技术的发展,薯农收益有所提高,甘薯种植面积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500万hm2以上;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hm2左右。
甘薯单产平均在22t/hm2左右,单产由20世纪50年代略低于世界水平,提高到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67倍。鲜薯总产量1.0亿t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75%。
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查分析,我国目前甘薯种植面积在460万hm2左右。另据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资料,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26个县种植甘薯。
2.我国甘薯的消费与产业模式
我国甘薯消费大体经历了食用为主(1950~1977年),饲用、食用、加工并重(1978~1999年),加工为主、食饲兼用(2000~20005年),加工为主、食用为辅、饲用较少(2006年~)四个历程。第一阶段甘薯作为粮食用的比例占50%左右,饲料用约占30%;第二阶段粮食用、饲料用和加工用甘薯大约各占1/3;第三阶段加工用占40%左右,其余为饲料用和粮食用;第四阶段作为加工用途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至45%~50%,除少数边远地区外,甘薯作为充饥用粮食的功能显著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城乡居民作为辅助或保健食品。随着国民对甘薯保健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鲜食用、叶菜用比例有所增加,鲜食甘薯对市场需求的拉动集中表现在城镇郊区甘薯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省区把甘薯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作物,甘薯正逐步向效益型经济作物转变。
甘薯的加工模式主要包括淀粉及其衍生产品(粉丝、粉皮、精淀粉、药剂填充、变性淀粉),营养保健产品(蛋白、膳食钎维、花青素、胡罗卜素等),全粉类(橘红薯粉和紫薯粉及其加工产品),方便食品(薯片、薯泥、烤薯、方便粉丝、薯脯、饮料等)以及乙醇类(食用、生物燃料)。
3.2012年甘薯产业的特点
根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结果分析,由于2011年甘薯收购价格较高,农民受市场利益驱动,2012年甘薯种植面积较2011年略有增加,甘薯种植总面积保持在460万hm2左右,单产水平提高2%,鲜薯总产超过1.0亿t。
甘薯种植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发展。据调查资料分析,甘薯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户不断增多,甘薯生产合作社种植平均规模超过300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甘薯种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
淀粉加工仍是甘薯加工的主体,淀粉类加工是农户从事甘薯产后加工的主要方式。单一从事淀粉加工的农户占41.3%,其比例与2011年相同。甘薯经过简单的短期贮藏,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收入,长期贮藏经济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甘薯贮藏已成为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2012年部分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已从传统的自由购销,转向适度储存,进行错时销售,出现了部分贮藏专业村。
由于总产量增加,销售价格下滑,2012年收获期批发价、零售价和储藏后批发价均低于2011年,储藏后鲜薯零售价与2011年基本持平,薯农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4.我国甘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新发生病害,如黑痣病、紫纹羽病、黑腐病等尚未得到控制,特别是SPVD病毒病已构成对甘薯产业的威胁。
甘薯种植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山区丘陵地区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许多地方甘薯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不是效益低,而是机械化程度低,种植劳动强度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
专用型品种缺乏。由于《种子法》对主要和非主要农作物不合理的划分,甘薯项目所获支持力度较小,且无连续性,导致育成品种较多,但突破性品种少,现代甘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用型品种,特别是高淀粉、色素提取和能源专用型甘薯品种比较缺乏。
良种种性退化、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甘薯种薯种苗生产销售市场不太规范,脱毒技术推广处于自发状态,甘薯良种种性退化加快,甘薯病毒感染情况有加重的趋势。我们寄希望于品种分子身份证系统和方便简捷的病毒检测技术的建立,规范种薯种苗市场秩序。
淀粉等加工业污染问题突出,许多产区只要不限制淀粉加工业的发展,甘薯种植面积就呈扩大的趋势。淀粉等加工业的可修复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地方政府已限制甘薯小淀粉加工,如增加环保设备将促进甘薯产业发展。
流通环节不畅、种植着收益较低。产地与市场差价较大,季节间差价较大,产品贮藏能力差,抵御缓冲市场风险能力小。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促进粮食生产,引导粮食消费,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粮食质量,维护粮食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增进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开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促进我国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人才
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发展必须得到理论指导、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如何转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政策,不仅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粮食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1.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现代流通理论指导
在工业化、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现代流通对社会再生产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并呈现出连锁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引领生产、提高效率的作用,必须以现代流通理论为基础,加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
究,不断提升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理论水
平和粮食流通产业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2.粮食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支持
粮食是一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以粮食为经营对象的
粮食流通产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粮食流通产业长期以来一直面
临着单纯依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
支持,那么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步履维艰。因此,必须构建和完善粮食财政政策、粮食税收政策、粮食金融政策、粮食土地政策等相关政策,构建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政策
体系。
3.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科技支持
实现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重点发展标准化(产品质量标
准、经营管理技术标准)技术、集成化(RFID、物联网)技术,网络化(业务流程、价格形成的监控、追溯体系)技术、现代装备(粮食购销、储运、物流)技术等。
4.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
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是引领,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
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
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
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国内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设立高级人才教育项目
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因此,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项目采取学科交叉、需求导向、产学合作、双元培养的创新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
2.建设粮食人才培训工程
在粮食市场一体化程度迅速提升、粮食金融化和能源化趋势
不断加剧、国际粮食巨头大举进入的背景下,粮食流通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粮食流通产业急需转型。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具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理论水平和粮食流通产业政策的科学化水平的领军人才,急需具备粮食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经营管理技术标准)技术、集成化(RFID、物联网)技术、网络化(业务流程、价格形成的监控、追溯体系)技术、现代装备(粮食购销、储运、物流)技术等科技人才,为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提供整体智力支撑。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尽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企业岗位职业培训和大专院校专业培养相
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充分发挥粮食学科特色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等机构作用。(2)充分调查研究粮食产业、粮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培训需求,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行业人才的培训质量。(3)加大从大专院校和全社会人才引进力度,改善粮食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以解决行业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4)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的粮食行业人才提供深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卜祥银.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基本问题[J].黑龙江粮食,2011(04):14-17.
[2]林新波.流通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32):167-169.
[3]谭锦荣,王婷.高校培养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的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972-6973,6975.
[4]汤慰.农产品流通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43-79.
[5]屠明春,李志刚.准确把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J].粮食问题研究,2011(04):17-20.
[6]王元慧.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发展计划”为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J].中国粮食经济,2012(07):54-57.
[7]章志平.农产品流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4):58-59.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07—1
1 新型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下重点建设项目设计
1.1 积极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实现规模效益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平台,并且在粮食产区和销区分别建立相应的粮食物流中心。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加快建设哈尔滨粮食交易中心,真正发挥该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要在粮食产区建立综合粮食物流中心,建立起一个反应灵敏和信息畅通的体系;三是要在粮食产区和销区分别建立综合的粮食物流中心,特别是销区物流中心,以期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1.2 完善多元化的粮食物流市场主体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革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使粮食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要培育多元化的粮食物流主体,通过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等形式,组建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要进一步推广专业分工整合资源、实施标准化作业,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三是要培养、规范粮食经纪人,鼓励和引导其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参与者的积极作用。
1.3 加强粮食物流运输硬件设施的建设
一是要建设重点粮食物流节点,主要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外运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公路和铁路沿线仓储设施较好、中转数量较大的国有粮库为主;二是要完善粮食购销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健全粮食物流功能;三是要增加公路和港口散粮运输;四是要成立专业或兼营的散粮运输公司等形式。
1.4 创建“四散”化的粮食物流运输模式
要进一步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先进的“四散化”的散粮运输方式是当务之急。要做到,一是发展公路散粮运输,是提高省内散粮运输效率的关键,既可由铁路沿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辐射能力的国储库、地储库等组建散粮运输车队,也可由运输企业与粮食购销企业组建合伙制散粮运输企业;二是发展省际铁路散粮运输,由省政府、省粮食主管部门从政策上降低或补偿铁路的“空驶费”,提高散粮运输专用车的使用率,组建由粮食、铁路和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物流企业。
1.5 建立强大而统一的粮食交易物流信息平台
要在各个物流区域内设立信息公共交换平台,实现整个粮食物流体系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化连接。具体来说,可以以黑龙江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三网一库”项目为平台,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健全粮食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建立的信息平台将包括粮油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指挥调度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粮食品质监测系统和粮食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六大模块。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对粮食物流的科学定位和规划布局
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粮食物流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为了充分、高效利用和有效节约粮食物流资源,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组织粮食物流的重要性,需从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粮食生产、运输、品种构成等包含的整个粮食产业链入手,对粮食物流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
2.2 加大对粮食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政府财政对粮食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四散”化为发展方向来建设粮食运输设施。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做到散粮装运接卸设施的协调配套,同时也要做到运输硬件设施和仓储硬件设施之间的衔接配套,使这两者之间达到相互匹配,协调合作的目的。必须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粮食仓储设施的投入,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2.3 加大粮食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政府要打破粮食行业的当前用人机制,使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吸纳粮食行业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粮食专门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展粮食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再次,要组织粮食物流企业的各种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粮食物流的新思路、新成果,并做交流。
2.4 强化政府对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职能
解决目前粮食物流中的无序流动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可以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粮食物流企业的组织和运行;第二要规划和协调不同粮食品种的流向及粮食物流枢纽的布局;第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纠纷;第四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侯立军.我国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研究[J].财贸经济,2002(11).
[2] 姜建华.构建科学的粮食物流体系加快东北地区粮食物流体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6 (5).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永吉县农业局的干部职工则把他们人生的诗,用奉献和汗水书写在他们深深眷恋着的土地上,体现在金灿灿的收获里。2009年,永吉县虽然遭遇了较大区域的自然灾害,但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任务,实现“奋战三年,总量翻番”的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农民人均收入5513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到67万吨,比上年增长8.3%;园艺特产总收入达到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发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2899万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6751万元,落实农机补贴和全程农机化补贴以及汽车下乡补贴1580万元;已落实农业项目21个,总投资5186万元,现已到位资金3540万元,比上年增加25%;争取泥草房改造资金152万元;启动了投资598万元的标准良田建设工程;建设农村沼气1500个。
扎实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取得新发展,园艺特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同时,全面实施了 “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县7.3万个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就业。
目前,全县开工建设的产业化项目达到46个,预计可完成投资11.65亿元。已有2户企业成为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户企业成为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这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初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产业化和绿色有机化,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德润生有机农业公司为代表的“公司集约化经营”、以北京三安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和以吉粮集团为代表的“公司+协会+农户”等三种适合该县实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活动中,全县已涌现出“一村一品”专业村13个。这些专业村的发展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已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86个,合作组织加入农户数3000多户,带动农户数16000多户,销售收入2亿多元。
2010年,永吉县农业局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特色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农业,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按照这样一个总体思路的要求,2010年全县一产增加值要达到14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4元,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到70万吨,增长5%;园艺特产总收入达到6亿元,比上年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