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化战略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化战略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际化战略分析

篇1

一、京东商城现有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京东国际化战役于2015年正式打响,2015年下半年,继法国馆、韩国馆、日本馆、澳洲馆陆续上线后,京东全球购的“美国馆”也正式上线了,商品将涵盖服装、美妆、运动、红酒、母婴、等多个品类。在纽约市举办的“美国馆”启动仪式上,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发表演讲,并于会后对京东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做了多方面的阐述。

(一)建立美国海外仓库

京东物流成为能在行业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其人工成本的低廉,而是因为其建立了仓配一体化系统,这样能够极好的提高效率,减少各方面浪费。

(二)与国际物流企业DHL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京东将DHL主要用于跨国境物流部分,最后一公里部分京东自己配送,DHL主要为其提供货物始发国配送、空运、海运、仓储、国际快递等服务,这样既保证了京东国际化的物流需求,又保证了让自己的团队直面消费者,以致能够保证用户体验不会因为物流公司的疏忽而为公司带来不良影响。

(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策略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这是跨国发展必要之道,京东认为,在成熟的市场可以采用投资并购的方式,这样可以C合当地情况适应当地环境,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在东南亚这类电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或国家,可以直接复制京东本身的模式来提高效率。这种根据地域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保持企业自身的合理性并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在全球范围类扩展产品品种

目前京东全球购产品的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种,并会不断让品牌商了解京东,让更多的商品进驻京东。这样的策略使京东的产品不断国际化不断多样化,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使企业不断壮大,又会有更多了国际品牌商入驻,形成良性发展。

(五)保护知识产权,坚持做正品

知识产权是一个品牌最重要的财富,保护知识产权即保护了商家的利益,获得正品是消费者的需求,坚持做正品即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在保护前两者的前提下,企业能够成全自身的利益,赢得良好的口碑,不断扩大市场,获得长远的发展。

(六)让多数美国品牌商几乎免费的体验自身的服务

在自身在国际上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京东让美国品牌商几乎免费的体验它们的服务,不得不说这是一步惊险却有重大意义的棋,这样的行为,能够让自己在国内的知名度提升到国际,并且因为京东本身系统较为完善,在国际上获得良好的口碑并不存在太大问题,通过美国的传播,京东的国际化进程会有大幅度进步。

二、京东商城现有国际化战略的补充建议

根据以上关于京东商城的分析,本文对其现有的国际化战略作出以下几条补充建议:

(一)对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京东商城自2004年成立到现在已经12年,在这12年里京东一直靠低价低毛利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与其他电商不断开展价格战,以此来赢得客户和市场,这样适合长期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局限于蝇头小利的战略只适合企业初期发展,如若不更新商业模式,将得不偿失,IDG熊晓鸽也曾说过,电商烧钱来扩大份额是没法成功的。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在一次年会演讲上表示:“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于C2B模式,B2C只是现在的一个过渡阶段。”需求由消费者产生,未来的价值链靠消费者推动,个人定制将成为主流,随着未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声音会越来越强,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多样化的产品,所以京东应该从价格战的泥沼里走出来,放眼于未来,为商业模式的更新转型至C2B做好准备。

(二)抓住发展机遇,拓展市场,坚持差异化道路

现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一个全球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国经济复苏,互联网技术增强,在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政策、经济环境还是社会、技术环境都是处于一个很利于跨境电商发展的状态。所以京东应该抓好这个时机拓展国际市场,无论是在范围还是商品种类上,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覆盖和丰富产品。并且,京东还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坚持走差异化道路,积极建立海外仓,这样减少竞争者的威胁,提升用户体验。

(三)提升自身质量,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的电商市场已经趋于成熟,世界电商市场也已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了,京东虽说一直亏损仍能持续经营下去,可是终要回到企业之本:盈利。获得利润是企业成立的根本目的,一味的低价不是长远之计,京东商城应不断完善自身系统,产品、销售、物流、售后等一系列内在因素需不断维护升级,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效应。自身的质量提高到一定高度,才不至于畏惧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这样才能使京东达到更好的盈利效果。

(四)注重人才培养,招纳广大海外人才

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19

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油价屡创新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油气需求增长缓慢的形势,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目标,发挥集团化、一体化优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贸易规模上2015年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132%,成品油第三方贸易124亿吨,增长2034%,出口原油1540万吨;设备材料、石化产品等国际贸易额2102亿美元;化工产品进出口和第三方贸易量783万吨,同比增长151%。

本文将根据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分析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状况和海外项目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对物资供应的安全、及时、经济的要求,提出个人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中物资供应的改进建议。

1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1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转移核心竞争力、获得区位经营效益、形成最佳经验曲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而从某一局部环节领先转向其他环节的领先为转移核心竞争力。

获得区位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通过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加快企业的成本领先;二是使企业形成差异,获得超水平利润。

形成最佳经验曲线并使曲线尽可能地下滑,将会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控制

(1)所有权控制。通过控制境外子公司所有权,决定公司控制程度,利用总部人员占董事会的优势比例,控制重大事项决策,促使境外子公司按照总部意向运营发展。

(2)人员控制。国际企业一般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和感情交流,培养子公司忠实的经理人,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运营模式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控制和私访控制。

(3)信息控制。跨国企业为了把控市场行情及价格,均会通过境外子公司建立国际化资本、产品、知识、交易的信息网络。跨国企业会依靠国际信息网络,协调运营方向、做出运营决策、实现对境外子公司的控制。

(4)财务控制与评价。总部一般通过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技术方法,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为了谋取全球竞争优势,国际企业努力将部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储备库和营销部门放到各国,所以关键的经营决策必须集中化,境外子公司通常被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或费用中心而不是投资或利润中心。

2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发展特点

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了“请进来”的战略。同时,中国石化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革。基本构建了中国石化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格局,以下为其显著特征。

21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构局

中国石化境外物资采购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总部物供部门负责制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境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推进境外物资集中采购,对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控股公司(以下统称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下级企业的物供部门是企业境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境外物资采购实施则和工作流程,推进实施境外物资集中采购,规范境外物资管理,参与境外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谈判,参与境外项目投标,根据需要授权企业所属境外公司、境外项目部(以下统称“境外项目部”)开展境外物资采购工作并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22海外油气资源布局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全球27 个国家执行了53 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04年的2166万吨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3871万吨。初步形成以“非洲、美洲、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五大油气区为中心的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

23海外项目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油田工程服务、炼化工程项目及股权运营等方面全方位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通过分析制订海外投资项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整改,全力抓好已有项目运营,采取降本增效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强化开发生产资产价值管理,突出效益导向,严控投资成本,抑制单纯追求产能产量的投资冲动,调整产量结构,适时退出部分资源勘探潜力有限的项目,努力增加效益产量,不断优化开发质量。

24海外项目逐步进入国际先进油气领域

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除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外,通过加强风险意识,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HSE管理体系,努力开创有效益、可持续、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油气发展道路。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化在全球26个国家有50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25海外人才队伍建立

2015年,中国石化紧抓机遇,努力开拓,签署了5954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合同。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工程项目,中国石化培养了大量国际复合型人才,派往项目属地国;也努力搜寻属地化人才,大力发挥本土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其中,2015年新签海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301亿美元,完成合同额264亿美元。海外人员40539人,其中中方人员11928人,外籍员工28611人。新签境外炼化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944亿美元,完成合同额1919亿美元。海外人员4543人,其中中方人员470人,当地员工4073人。

3中国石化全球物资采购PEST分析

本文⒗用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逐一列举,对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出发展建议。PEST分析如下。

31政治(Politics)环境

石油企业作为能源行业具备其特殊性,政治环境对其运营发展显现的尤为重要。中国石化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涉及经济问题,而更像是各方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结果。而且对于中国石化国际贸易中政治原因的贸易壁垒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近些年经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1)资源国政策法规的变化。世界石油资源储集地区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鉴于石油资源战略物资特性,此地区多为战争多发区,政权更替频繁。经常发生资源国出现政权替换时,新一届政府与上届政府政见不一致,原先达成的合作协议作废,或投资项目被迫中止,这将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恶劣后果。

(2)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支持央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石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能源市场、减轻央企债务负担,为中国石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提升我国央企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32经济(Economic)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

现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美、欧、日三大主要经济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特别是石油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剧,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化工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下面简述中石化所处的经济环境。

(1)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国石化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中国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中国石化有能力在海外上市不仅说明中国政府对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更是提供了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的便利条件,为扩大国外油气资源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外汇汇率风险。自十六大以来,中国石化的国际业务蓬勃发展,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汇兑风险对中国石化的影响日渐明显。外汇汇率风险是国内贸易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冲击和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资源国通胀严重等客观因素更加剧了汇率风险对经济成果的负面影响。中国石化境外子公司的汇兑损失正在逐渐增加。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中石化国际经营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33社会(Society)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石化作为一个国家性能源公司,在关注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担负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彰显中国形象。

截至2014年,中石化已在51个国家拥有322家境外机构,境外用工总量达51万人,本地化雇用化比例达667%。中国石化在发展境外业务的同时,也致力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社区进步,与当地民众建立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石化对于各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差异,导致产品需求的不同。秉承着的理念,不断适应各国文化差异,最终实现全球化战略。

34技术(Technology)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近年来,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是石化产品升级改造的发展方向;是抢占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最终趋势。

第一,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国石化要参与全球结构调整,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要清楚地认识到抓住时效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

第二,发达国家正在把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实力汇总。中国石化要将资金聚焦在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购已不是处于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被迫采取的商业行为,而是投资的新方式,要立足于全球竞争的经济战略,将科技的应用拓展到更多产业,将技术因素作为宏观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中国石化全球采购改进方向

41加强依法经营意识

风险管理是中国石化这样大型国企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海外投资潜伏着巨大风险。

第一,各境外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风控、内控、制度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借助属地力量规避风险,通盘考虑海外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及适用法律体系,有针对性地寻找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委托专业人员向员工讲解当地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全员风险控制意识。而对于当地注册、法律条款分析、争议调解、相关诉讼等专业法律工作,应秉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委托属地专业律师事务所办理。

第二,中石化应考虑利用外脑资源。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专业优势,规避资金、法律、投资等多方面风险。

42强化海外项目投资成本管控

对于海外投资业务,中国石化应重点加强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应对;应对整个海外项目在保障资金安全和调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进行战略性思考。严格控制新增投资,严格控制操作费用,优化生产运行。应从项目全局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合同执行各环节,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投资,对于效益差的项目关停。将优质资源集中到有效益的黄金业务,摒弃利润低、缺乏成长性的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盈利水平,紧密跟踪全球石油公司动态,争取能抓住低成本收购优良资产的机会。

43善用本国政策支持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既促进了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又为构建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石化作为中国央企的领头企业,应善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筛选有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强的海外合作项目,汇聚自身优势资源、发挥国家优惠政策作用,融通产业链、贯通供应链,融合内外贸,在亚太区域开创中国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梯次转移的发展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

44发挥境外子公司运行经验,全力推进全球采购标准化

国内石化设备及材料的技术标准、加工工艺、质量水平等未与国际衡量标准接轨,有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项目要求。特别是一些先进能源公司还会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为了解决采购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中国石化已经开始研究并大力推进自由项目标准化。但由于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要求,很难统一自有项目全球采购标准。但目前对于大宗产品的高标准化是具有推进的可行性的,这也将对建立大宗普货的储备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

45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451建立人才养成及激励机制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石化作为国际能源公司必须拥有一批懂业务、肯钻研、通语言、党性强、高瞻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奖惩机制,畅通员工升迁发展渠道,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452注重国际人才引进工作

中国石化要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化人才战略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中海油在国际化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海外高级参谋人员。可以尝试在有限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方专业人士,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利用后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尖端管理理念,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二是充分利用属地人才。2015年中国石化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人员总数约为46001人,中国石化员工为12847人,属地雇用人员为33154人,国内员工与属地员工比例已经接近5∶13。中国石化应该充分利用属地员工了解当地文化、法律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招聘属地优秀国际贸易人员,开拓国际市场及工程技术服务。

46寻求外交援助

对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情愫,中国石化需要寻求国家政治外交保护,依靠政府力量得到平等的竞争机会。政府不但要积极引导能源行业“走出去”,完备实施国际化经营,而且要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为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还须给予外交上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东道国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47利用先进技术整合海外资源

中国石化要以“中国制造2015”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工作部署,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完善中国石化电子化采购平台,推进海外物资供应商、价格、库存、过程控制等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中国石化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优选国内外优质资源,在电商平台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面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石油石化尖端装备,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为央企的转型发展做出表率。

5结论

中国石化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资源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生产的需求,发挥其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这需要全球化的采购理念,对中国石化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防控L险、清晰的职责范围界定、改进采购模式、发挥境外公司优势,形成国际网络完善的全球经营战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6年年鉴[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6:86

篇3

人才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按照“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国际化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从而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导地位。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长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互换教育项目,加快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培养出一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体现新的特色,面临新的要求。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配备和培养熟悉国际酒店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规律,擅长国际(酒店)金融投资、并购、资产管理、奢侈品鉴赏和交易、国际人才培养和招聘、互联网营销和服务等技术的国际化专门人才作为师资力量来调整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将以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1]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前瞻性地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教师储备。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要拓展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要更加深入分析沿线国家国际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人才培养。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设施设备、基础建设和资金上做好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各方面将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态势,同时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将打破传统的酒店管理运作方式和酒店发展战略,更多地融入和体现出产业融合特色、地缘融合特色、文化融合特色、知识融合特色、金融融合特色和中国东方主导特色。第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研讨、就业创业和实习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运用好新的挑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会议、专业论坛、专业赛事、专业活动来带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浸染在国际化的氛围当中,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传承和发扬国际化教学与就业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2.1酒店管理人才观念的创新重新定义酒店管理人才观念和创新国际酒店人才观是首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价值,立德树人,爱国爱家,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诱惑与冲击,成为忠诚祖国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2]其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国际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最后在人才培养创新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国际领导力、专业创新精神、跨文化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运用和处理能力。[3]2.2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人才观念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载体进行落实。相对于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呈现出偏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轻技能实践实训,整体上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解和钻研不够等现状。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总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差距在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强调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培养路径,构建与时俱进并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和注重实际效果的评估方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对现有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和不足进行归因整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东方文化输出、放眼国际市场、勇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专业管理人才。2.3重视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个系统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更要注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培养过程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年级教学设置和目标定位体现差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科的互补性、中外文化的相容性和管理思想的多元性等。[4]要使国家的战略、国际化背景、学校定位、院系责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自我动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管理合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根据培养进度和时机,推出适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际酒店人才培养成果。2.4重视学生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需要从知识的不同维度、实践的不同深度、兴趣的不同启发度等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协同完成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学不等同于人才培养的全部,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在学生活动、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理想信念等多方面下功夫。因此将教学理念融入学生活动设计,将课程融入学生活动内容,将考试转换为学生活动形式会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具体措施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外在硬件条件及设施设备起到战略保障作用;内在软件条件和人才储备则决定了其深度、广度和长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科学准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务实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人才培养的关键。3.1生源多样化,人才优质化首先,招生观念与目的要明确。国际化的酒店管理人才要重在招生质量和生源品质,培养的是专业思想坚定,致力于酒店业发展的高级人才。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争取自主招生,优化考试内容、增加面试环节、明确选拔标准。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选拔和考核,招收到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可塑人才。最后,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拓展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通过招收国外留学生来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同时也通过留学生将中国东方文化进行有效宣传和输出。通过国内外学生的交流互动,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3.2课程内容国际化,授课方法多样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基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清晰明确三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怎么学习;如何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在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中与时俱进并动态调整部分有关新型国际贸易、酒店资本运作、海外客源国文化以及经济金融相关等知识,形成应用型本科独特的国际化运作模式。[5]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客观的自我参照,折射一个真实的世界观、大局观和存在感,而不是一味对欧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模仿和复制。在课程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师生明确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立体多层次、横向多角度、纵向专业化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细致研究单个课程和不同课程的不同章节来确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具、教学考核手段,通盘考虑,联动改革,协调跟进。3.3人才培养借力国际化平台在酒店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与世界接轨,人才培养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了,才会反过来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全球领导力国际交流项目、中外联合培养研修项目、世界服务技能大赛、世界旅游组织或者亚太旅游组织的论坛和交流活动,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将国际化植根于学生心中。[6]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个长期持续过程,国际实践活动和国外研修是阶段性的,应该重视参与学生的反馈和收获总结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分析。要将所学习的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内化为忠实“一带一路”战略要求,顺应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符合我国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全球领导力水平需要通过国际化平台提升。启发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平台认知的基础上关注在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领导力和内在驱动力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国际化平台审视学生自我与世界各国、各大学同龄人交流谈判中的决策风格、人格特质、心智模式、学习能力等不同。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视野中要能担当国际道义,对沿线国家利益、国家立场、国际关系、国家责任、国家文化差异等,都应形成正确的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观、伦理观和价值观。[7]3.4重视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尤其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人才所需的国学底蕴和东方文化修炼。通过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为载体进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影响沿线国家,巩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地位,开拓和占领国际化酒店业市场。3.5以“生”为本,以评促建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考核要以培养主体———学生来进行衡量。由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反馈和考核,以促进应用型本科及时调整解决和应对人才培养相关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通过调整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人才的方方面面,确保“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延伸。3.6提供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输送到国际酒店就业市场,因此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工作不容忽视。要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国际就业渠道、国际就业方向、国际就业层次、国际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国际化的实习就业工作需要系统创新思维,要立足国家开放型战略定位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培养目标,开拓国际化就业市场,打通就业市场的通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沿线国家定向培养或者订单式联合培养国际酒店人才等方式多层次打开就业通道,并通过一段人才成长周期促进其成长成才,使之在全球性的酒店集团、酒店行业组织和旅游组织等担当重任,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个人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要协同创新,联动工作,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协调各部门从课程指导、就业实数据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人才出口服务。[8]3.7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提供充足保障,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要建设一系列一体化的酒店管理实景教学实验室,建立一支学科知识和技能互补互帮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务实的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套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课程,对国际活动和国际酒店研究要有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4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必须用发展改革的目光和思维去推动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系统创新、协同创新,相互联动和影响的。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发展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人才进口到过程培养,再到就业整合,全过程贯彻系统思维,体现战略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从而造就“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肩负责任、持续发展”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

作者:李震清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5(12):143-145.

[2]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北京:光明日报,2015-05-26(13).

[3]陈丽娜.国际化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时代金融,2015(12):51-55.

[4]刘中阳.“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西部高校英语专业建设新思路[J].未来与发展,2015(6):72-74.

[5]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篇4

商务部2006年10月11日公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我国商务领域的第一个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建立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国内流通业,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市场功能,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开放方式,建立和谐的对外经济关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自主发展的能力。

商务部商务领域的总体规划强调了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总体目标,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且也符合我国政府加入WTO的有关承诺,即我国将在加入WTO的5年内全面开放流通领域。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流通产业必须要为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的发展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和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以不可逆转之势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使得世界流通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呈现出流通国际化的特征。

流通国际化是流通要素跨国界的流动,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资本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和商品经营的国际化(邓永成,2004)。流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可以将其概括为外向国际化和内向国际化,前者是一国的流通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具有国际化特征;后者是外国流通企业进人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竞争呈现出国际化特征。

流通国际化特征的形成使得世界流通产业形成了“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国际性超大流通企业在世界流通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财富》全球500强行业的统计见证了国际性大型流通企业的迅速成长,例如在《财富》2002年度世界500强中,零售企业共49家,其数量仅次于位于第一位的银行业。2002-2005年,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一直雄踞世界500强首位。2006年度世界500强前50位中,沃尔玛位居第二位,家乐福居25位,美国的批发零售业企业麦克森和家得宝分别位居第30和43位。

世界流通产业大企业主导格局的形成,其重要原因在于流通国际化导致的全球采购与跨国营销。随着全球采购和跨国营销的发展,商业资本逐渐主导全球生产,因此从生产企业的集中统一采购使跨国商业企业对生产领域的控制能力得到强化。

开放条件下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的变化

(一)我国流通国际化政策的演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流通政策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1992年,流通政策重点是调整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流通企业的经营机制以及流通现代化;第二阶段为1993~2001年,这一阶段的政策重点是规范流通秩序、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流通现代化;第三阶段为2002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政策重点是针对入世后流通领域即将全面开放而制定的一系列对外开放和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

我国流通国际化政策是以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主线的,而我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始于1992年7月。国务院在此后的十年间逐渐地扩展了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并在2002年首次将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列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04年6月,商务部颁布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它是目前我国最完善的流通国际化政策,按照入世相关承诺,该《办法》无论在业务领域、地域范围、股权比例、经营形式等方面,还是在外商投资的审批制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二)流通产业进入全面开放的竞争格局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2006年我国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因此不仅流通政策有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并且流通产业也要面临新的竞争格局。也就是说,国内流通产业不仅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而且还要应对外国流通企业进人国内市场而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随着我国流通产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流通企业将在我国市场实现全方位的扩张。外资进入的力度、方式等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其管理输入会全方位地转向本土化经营,实施人才本土化、经营本土化、商品本土化,经营的领域也会从零售领域向批发、物流等流通纵深领域发展,并将在建立跨国采购中心、发展物流配送、开拓仓储服务、开展流通加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在如此全面开放的新的竞争格局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兼并重组的频度和力度也会加大,因此大企业作用会日益突出。

(三)流通产业改革的深化及寻求突破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流通产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正因为如此,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而且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使得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迫切需要新的突破。

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应该适应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的加快发展给国内流通企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我国流通业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国内流通企业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流通产业外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会是比较艰难的。因此,就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

为了适应世界流通产业的变化趋势,以及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的主要变化情况,流通战略的全球化应该是我国流通产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流通产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到来,我国的流通国际化特征将显现得越来越明显。内向国际化方面,国外流通企业在我国加快了扩张的步伐;与此相对应的外向国际化方面,国内一批大型流通企业也把目标市场由国内延伸到了国外。这样,流通企业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流通战略的全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从宏观的角度讲,流通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国家规范健全法规体系为前提,并且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例如日本的流通国际化进程就比较值得借鉴,即日本政府采取了扶持国内流通产业发展和逐步、谨慎对外开放的双重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以流通现代化政策和流通信息化政策为核心的一系列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二是流通调整政策,其突出特点就是大量针对流通领域的法律,同时辅以一些政府针对流通领域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目前,中国正在规范健全法律体系,工作量大而艰巨,同时,商务部也正启动庞大的扶持计划来扶持流通业的发展,这些都相当值得关注。但本文接下来将仅仅从产业的角度讨论我国流通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流通-[飞诺网FENO.CN]

目前国内流通产业与国外相比,在经营规模、营销技术能力、品牌价值能力、人才聚集能力、快速扩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我国流通产业亟待在几个方面做出战略选择。

(一)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世界流通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国际性超大流通企业在世界流通产业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中国流通产业要想在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目标前提下,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去,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转贴于

从2005年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行业首位企业的利润比较来看,零售业排首位的中国华联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8562亿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利润(66.71亿美元)的0.34%;中国华联集团公司的人均利润为1.09万元,只相当于美国沃尔玛公司人均利润(0.48万美元)的27.36%。如此悬殊的差距,无论在内向还是外向的流通国际化过程中,中国流通产业恐怕都很难应对。因此,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已经是摆在我国流通产业面前的一个必须执行的艰巨任务。

实际上,为了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已经做好准备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中央政府也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因此,借助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我国流通产业应该积极推进大企业的发展战略,适应世界流通产业的发展形势,以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全球竞争。

为了加快规模扩张,降低经营成本,并购是流通企业可选择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内部扩展和外部扩张双重效应。由于外部扩张具有代价小、风险低、速度快的特点,向外并购扩张比内部扩展更易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并购现成的企业,可充分利用其现有的设备、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使其直接为并购企业服务。同时,通过并购,还可以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消耗,扩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范围,提高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当然,并购也决不能盲目,必须考虑到并购双方有切实的可融合性,能够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并购下形成真正的大型流通企业。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小流通企业,毕竟中小流通企业是国内流通产业的基础。所以在“抓大”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搞活和多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

(二)推进流通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

推进流通国际化与内外贸一体化是紧密联系的。几年来,商务部为了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作了大量的工作。今后,在企业层面上还要做的工作包括,引导和推进内外贸流通企业之间重组和合作,逐步形成连通国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增强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实现国内竞争国际化,提高竞争水平。

2006年,商务部就《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答记者问时表示,“走出去”战略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我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与“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相辅相成。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采取三个新举措,推动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在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第二,推动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鼓励服务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劳务、电讯、交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政府的相关扶持下,我国流通产业应该借此东风大力推进外向的流通国际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流通企业“走出去”战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流通产业的必然选择。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经被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认为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各国的发展情况看,大部分国家吸引外资的领域往往是先工业、后商业,先生产、后流通。因为流通业的销售收人必须允许其兑换成外币汇到国外,如果流通业引入外资规模过大,当其销售收入汇出时就会对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

尽管流通产业利用外资发展会面临如上所述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国内以外的其他资源,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发展步伐。况且,流通产业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必然会加速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流通业的进程,加快我国流通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速我国流通产业的内向国际化节奏。因此我国流通产业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应该考虑选择一种既有利于流通业发展,又能避免较大冲击的利用外资道路。当然,在此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有利于国内市场为前提,因为无论是内向国际化还是外向国际化,都不能因小失大,影响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和快速发展。

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外资已经进入我国流通领域,截止2003年9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但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流通业利用外资处于较低水平。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流通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注册数有所增加,但是其数量只占制造业注册数的约10%,投资总额约是制造业的6%。2005年流通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也与制造业等相去甚远(详见表1)。因此,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外资,我国流通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篇5

新联想要实现从中国品牌到国际品牌再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的跨越,还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lenovo与think两个品牌进行最佳整合。从目前看,lenovo与think的品牌价值和品牌知名度差距很大,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评估,联想品牌价值只相当于ibm的1/8。这不仅仅只是技术、知名度、资金实力的差距,更是产品的差距。新联想整合品牌,最终要落实在产品上,只要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最高性价比的精品,并为这些产品提供无可挑剔的全球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去覆盖市场,最终赢得全球市场的更大份额。二是联想不仅应该实现市场国际化,更应该实现管理和运营的国际化。这仍然是跨国并购带来的整合问题。例如,在渠道整合中,如何克服老联想与原ibm供应商和渠道商的重合和冲突,解决老联想与ibm全球pc部门客户资源的重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勇气。又如在人员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融合,如何解决两家公司员工的文化背景、知识年龄结构的碰撞、竞合,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心。

    本文通过对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品牌国际化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成功的两个核心要素。

    一、新经济时代的品牌国际化战略趋势

    关于新经济是救世主还是撒旦的争论在经济学家中目前还未定论,但新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川是无疑的: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资本、技术、服务的跨国扩张也越来越频繁。今天,市场竞争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成熟的运营机制、先进的文化、技术与发展中国家滞后的企业经营观念、操作水平之间的竞争,更体现为国际品牌之间的竞争。二是知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知识与文化似乎毫不相干,但在市场的经济行为中,只强调知识的作用是不够的,在市场的整合与创造方面,没有文化的扶持就不能形成现时的优势。在当前,融合了知识的文化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给品牌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品牌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导致品牌的跨国家和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无可回避。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加人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不论是否自觉,是否愿意,中国品牌已无退路,不可能偏安一隅。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内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品牌国际化战略是企业顺应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环境的大势所趋。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身必须加强与国际市场、技术和经营观念的融合与接轨,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向国际市场扩张,走国际化战略道路是品牌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国内品牌采用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既包括在海外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人寿、中石化、中海油等,又有青岛海尔、华为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所采用的具体策略也各不相同,如青岛海尔的海外工厂模式,长虹的国际营销网络模式,深长城的成本换市场模式,联想的以资金换市场模式和华为的走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模式。笔者以为,联想和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模式应当是最为成功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模式。

   二、联想品牌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联想的“品牌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抉择。首先,根据it行业性质来分析,t1’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国际产业,联想则是该产业群体中的一员。国外产业链转移分解到了中国,作为企业,联想应该综合利用国际资源,进行生产并提供给世界各地。其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联想必须勇敢走出去。因为联想产品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大了,已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

    联想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非常明显,规模采购带来的成本优势、渠道建设的通路优势、服务网络广阔及时的优势、对国内市场敏锐的触觉和对国内消费者心态的良好把握、以及在国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细分市场、产品定位都是联想的强项,联想产品策略往往是竞争对手的风向标,hp,dell等国际厂商在中国市场也不得不跟随联想变化。在市场占有率方面,19%年联想就首次超越了国外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第一,并且持续6年稳居榜首。在亚洲市场,联想也荣登亚太地区pc销量榜首。但在国际市场,联想与戴尔、东芝、惠普等国际电脑品牌相比,无论是在渠道、研发、标准都不占优势,甚至年销售额也只是这些品牌的几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所得会比继续在国内圈地、增加投人更有效益。因此,联想要想继续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其品牌国际知名度,扩展国际市场空间。显然,走品牌国际化战略是现实选择。

    三、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

    2003年,联想把标识由“legend”改为“leno-vo”,这是因为“legend”在海外已经被注册。其实这是联想为海外扩张所做的准备。因为在他们踏上国际化征程时,“legend”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可以说国际化是联想两代人的理想,国际化是联想一定要做的。2004年3月,联想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这对联想来说是其品牌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是体育而后是电脑,如今联想两样都涉及了。在奥运期间联想集团将为国际奥委会提供台式pc、笔记本电脑、台式打印机、服务器、手持计算设备与计算机相关的存储设备、数据网络设备和服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设备,这一切都涵盖联想核心的一类产品和部分三产品。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联想的目标是和当年的三星公司一样,搭乘奥运,一举成名。2008年北京奥运为联想提供了一个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2004年是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最重要的一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对于联想来说是一次以资金换市场的行动,对于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2月8日,pc占有率全球排名第八的联想集团,宣布收购最大的it公司—ibm(ibm, nyse)的全部pc业务,而ibm的pc业务目前以5. 6%的占有率位居全球排名第三。对于本次收购,联想看中的并非有形资产,而是蕴含于ibm品牌后巨大的无形资产、客户资源和商誉,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高科技公司最大的一桩海外并购案。完成收购后,按照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计算,新联想全球的出货量达到了1190万台,销售额一举升至120亿美元(此前联想的年销售额只有30亿美元左右),以7. 8%的出货量成为仅次于dell和hp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不仅如此,联想还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万名员工,以及在为期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这标志着联想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国公司,联想的品牌国际化战略结出了硕果。

    四、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挑战

    尽管完成收购的两个月后新联想就传来盈利的消息,与tcl的深陷泥潭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决不意味着联想的品牌国际化道路的一帆风顺。从长远看来,新联想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联想收购ibm电脑,还是ibm.控股联想?

    联想能完成收购ibm的pc部门,就联想来说是贯彻其品牌国际化的既定战略,另一方面,ibm愿意将pc业务卖给联想也有着自己的算盘。从1998年开始,ibm的pc业务就已陷人亏损,当年亏损额近10亿美元。此后,虽然ibm采取多种方式试图重振pc业务,但是在整个集团逐步向软件与系统服务等领域转型的情况下,其 pc业务起色不大,近年来一直在赢利与亏损的边缘徘徊。此前,有传言称富士康、东芝等企业都曾经有意收购ibm的pc业务,但是ibm最终选择了联想。ibm看中联想的不仅仅是因为联想发展势头,更看中的是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联想背后的中国市场。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最终的收购价格比外界预计的低了很多,但同时ibm获得的联想的股权也比猜测的高出不少,此前外界曾猜测ibm可能获得联想5%的股权,而结果却是18. 5% ,ibm因此一跃成为联想集团的第二大股东,对联想的未来发展已经拥有了发言权。但是,对于ibm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是很难满足于仅仅18.5%的股份,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持股份额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

(二)国际化战略的难题—跨文化整合

    收购ibm事件本身,对提高联想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学习跨国公司的优秀管理制度、整合公司文化都有极大促进作用。然而进驻ibm海外机构、利用ibm海外渠道,进而整合ibm的公司文化为新联想所用则是更重要一步。尽管联想和ibm认为此次并购是一个双赢的合作,然而外界对此事的看法却不乐观。就在宣布收购事宜的当天,ibm在纽约股市的股票价格下跌了1. 57美元,报收于%.10美元;同时,联想集团在香港股市的股价也下跌了0. 1港元,跌幅达3. 7%。此后,ibm股价在每股97美元上下浮动;而联想股价一路下跌,截止至当月10日,每股价格已经从9日开盘时的2. 7港元降为2. 4港元,跌幅高达10%以上。

    联想和ibm之间的交易可能也面临业界其它许多合并案的命运:两家不同文化的公司整合失败。联想在收购ibm pc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除了资金的紧缺、不同业务的融合,最重要的风险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采购和销售渠道、品牌、管理方式相互融合的困难。从最近的情况来看,中国品牌的跨文化整合案例也并不乐观,联想刚刚完成的并购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年前tcl收购法国汤姆逊案,当时久久在国际化道路上未有大突破的李东生决定以收购的方式到国外开疆辟土,但不久前tcl的财报显示,两次大的收购在短时间内拉低了tcl的利润。

    (三)市场压力—新联想难以承受之重?

    成为第三大 pc企业后,联想实际与前两名dell,hp的差距依旧很大,但联想已不得不面对dell,hp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新联想全球采购成本的下降幅度有限,至于提高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对于联想国际化并没有太大意义,dell和hp的采购规模和成本依然更具优势,现有条件下联想几乎也不可能提高销售价格。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节约日常运营费用。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挽留客户,ibm和联想可能需要在产品价格上向客户做出适当让步,而这其中成功地留住关键员工是ibm和联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让他们流失将给联想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使得联想节约运营成本之路在短期很难实现。

    此外,惠普、戴尔和东芝一直对ibm原有的客户资源虎视耽耽,极有可能趁新联想立足未稳,抢夺原ibm的客户,并通过说服一些动摇的客户转向它们的阵营。低价格也是作为他们争夺ibm和联想的业务的有力武器。最后,新联想还必须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难题,收购完成后,联想市场部已经停止许多推广计划。而在海外市场,如果联想不能快速在收购后进行一系列市场活动,收购行为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会随时间推移大打折扣。最终这不仅会使ibm电脑的品牌价值下降,也会威胁到联想在国内和东南亚第一的市场份额。

    (四)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成本控制与研发

篇6

“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其主要指的是21世纪上海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多极化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于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需求,真正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除此之外,“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提出还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明确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但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为此,笔者也进行以下的分析探讨。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我国高职教育所造成的影响

1.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使我国高职教育竞争更加严重

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我国沿海地区与各方面的联系也越发的紧密,这种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和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以此来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其主要的模式就是企业合办,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会越发的激烈。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不可能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按照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变,而在这种情况就会有部分学校淘汰出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给我国高职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开始和国外知名院校加强合作,采用交流衔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总的来说,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而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教育国际化实现,以此来真正培养出高技术型人才。

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

2.1高院校需要制定合理且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首先就需要制定合理并且科学的教学目标。“一带一路”这一战略使得我国沿海地区开始实施较为开放的战略,以此来提升经济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就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特色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按照企业需求转变教育制度,将其转变为和“一带一路”战略相同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则可以针对人才国际适应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以此来培养出“国际型”人才,这样就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

2.2高职院校需要具备跨界思维

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培养的人才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掌握国际管理等能力,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具备跨界思维,进而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国际化特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文化+”、“互联网+”等思维模式对自身教育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使用跨界思维来推动跨界融合发展,让学校和企业、政府和学校、学校和学校之间都能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之一,例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其培养标准和要求可以融入国外优秀企业人才培养准则,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养成国际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文化之间所存在的价值差异性,以及其在社会价值中的统一。

2.3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院校还应该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这一战略的人才。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其教师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服务等能力,还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样才能培养出国际型人才,进而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教师的要求,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队伍,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这一目标的实现。

2.4高职院校要对自身评价机制进行完善

篇7

一、跨国独资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独资经营中的技术转移效应取决于独资经营的性质。独资经营的性质是股东独自负责投资,掌握全部股权,控制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自己承担投资风险。它的最大优势是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交易成本低。因此,技术转移主要存在于企业内部,与母公司或跨国子公司发生纵向联系,而不与东道国发生横向联系,其技术不直接向东道国转移。这种技术转移具有与商标、品牌及服务一揽子连带和互补的交易需求。这种交易需求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技术群体为核心,具体地说是产品开发能力、制造技术、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映能力等等,以培养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技术集成。这些技术的结合方式和技术的先进水平共同决定着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潜力,无形资产在强劲的竞争力中增值。这种增值过程存在于独资企业技术内部化,无形资产的要素结构及增值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企业组织一体化程度和企业规模,同时又取决于技术的独占性、主导设计范式和辅助资产。企业组织化程度高和企业规模大,企业R&D部门活动与技术转移之间存在着主动的良性循环关系,表明企业家的强劲投资和管理功能。组织化程度低和企业规模小,企业R&D活动与特许经营或国际许可证贸易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表明企业节约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沿着技术轨道,进行技术梯度转移。技术独占性的强弱关系到法律对技术产权的保护能力和利益分享的排他能力,这种技术独占性使无形资产的经营在相对时间内获得了产权收益的独占权。主导设计范式关系到技术轨道接轨、转轨或延伸,即技术转移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带动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又导致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因此,主导设计范式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战略通过契约安排的技术扩散效应,组合技术许可的“三权”和技术许可要素。当技术处于前范式阶段,由于技术路径不确定,技术不成熟,产品品种竞争激烈,企业对辅资产没有需求。一旦技术进入主导范式阶段,工艺创新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很容易被模仿,此时各企业都力图从规模经济中获取收益,由此它成为技术投资和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辅资产是指实现技术创新所必须的配套设备、销售、服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专业化辅资产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风险大,故较难通过许可证合同获得。非专业化辅资产的投资具有可逆性,风险小,故可以采用合同获得。因此,独资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战略主要体现在外部的市场带动和内部的技术示范方面,并通过垂直经营方式形成上下游产品的强关联;通过横向经营方式形成前后连锁产业的强关联;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形成替代与互补产品的强关联而实现。在这种互动关联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通过在独资经营企业与东道国之间产生的“国际模仿时间差”而加以调整。“国际模仿时间差”是指一种新产品在一创新国中最先生产出来时间与在模仿国中生产出进来的时间差距。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仿制或翻版,它包含着渐进性创新,对原设计进行不断地改进。模仿也不是扩散,而只是进口的继续,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转移。扩散是指创新的产品、技术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因此,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模仿、扩散、创新中通过契约安排和制度保护决定着无形资产要素的时空分布和要素结构,从而影响着无形资产的积累方式和增值方式。

二、国际合资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合资经营中的无形资产经营国际化战略随着技术转移效应而变化。而技术转移效应又取决于合资经营的特征,即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风险、共负盈亏。在实现每一阶段的“共同”利益目标中,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的形成是通过东道主国家和跨国公司对项目损益度和投资行为多维度的有形与无形的比较分析,也就是说是由技术项目投资度、评估项目客观度、解析项目思维度、技术扩散关联度,以及对人机关系结合度、人群关系组合度、人际关系协调度等多维度行为的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目标和利益结构所规定的,并且还受制于不同国域、地域、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企业外部非均衡资源结构和分布状况;受制于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互补期望值和功能互动补偿值;受制于企业内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累积结构和素质结构;受制于进入市场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障碍。这些有形和无形制约因素影响着共同投资下的无形资产增值方式。而无形资产的增值方式又有赖于技术转移方式,因此,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取决于由投资规模决定的技术扩散的速度,由技术转移决定的技术扩散广度和深度。

(一)共同投资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合资企业在共同投资阶段中,利益主体通过对项目的投资可能性、市场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财务盈利性的综合考察,对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还是以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进行企业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衡量技术作价入股的股权收益与技术贸易的自乘利益。在技术作价入股方式下,对内生和外生的无形资产评估关系到技术资本化的稳定性、资产递延的快速性和产权归属的合法性。在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下,无形资产评估关系到技术使用费的合理性,技术改进与发展后产权投资的特许性,技术许可方式的优选性。

(二)共同经营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同经营中,企业在认知资源禀赋不同的条件下,不论选择技术作价人股方式还是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它们都是企业进入市场和分割市场的战略,这种战略通过技术扩散实施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国际之间,由此无形资产经营战略缘于技术扩散的轨迹而实施。通过部门之间的技术扩散,无形资产增值方式以及市场进入方式与技术轨道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可分解性相关,受制于资源流量、流速和流向的自配控力和非自配控力,绝对投资数额和相对投资利润率;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无形资产增值速度和要素结构取决于企业规模的相适性、组织性质的相辅性和技术选择的相近性。这种要素关系的相机抉择的过程就是对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渐进式、或跳跃式以及根本性和系统性的战略决策的过程,而这些抉择正是企业战略和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整合过程。整合的过程也是相互印证、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动态反馈过程。作为技术输出方的跨公司将投资于或转让于合资企业的技术划分不同的等级、功能、效应、寿命周期和投资规模,依据企业战略,优选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业务组合方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专属内容的业务组合及其与投资方式相组合,实现企业技术改进与发展的目标和市场战略目标。作为技术引进方不仅要平衡双方的外部性利益,而且还要协调双方内部性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的内外部调整。企业双方都围绕核心技术的快速扩散和有效培育创新源,聚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持续创造财富和滚动财富的价值倍增效应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

(三)共担风险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担风险中,通过技术转移,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有赖于构建的预警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组织系统。技术风险存在于技术梯度转移与市场梯级需求的吻合度;新老技术标准化的调试度;设备功效与技术功能的相适度;技术扩散与模仿时空差异度;技术保护的法律适用度。技术市场风险缘于技术贸易和有形商品贸易风险以及技术作价入股的产权交易风险。技术贸易风险取决于技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取决于技术商品的特性和贸易方式的功能;取决于技术交易的法律规定与市场机制和规则的有效运作等。与转移技术相关的有形商品贸易的风险不仅承担技术贸易风险传递的时滞结果,而且更重要地是要承担由技术扩散易生的侵权或由侵权带来的倾销的法律纠纷所导致停产禁销的市场割断风险;由技术结构调整或技术递级转换带来转产、转市和转资的投资转机风险;由技术交易频率和效率所发生交易成本增加和利益制约失度而导致合作破裂的风险。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实质上就是技术资本化,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也是技术价值倍增的自乘效应结果的增值控股内部化和实现控市本土化的过程。技术作价人股的风险来自于内部化的技术优势顺转或逆转所产生的技术升级效能的扩张力、技术创新源的引力和离散力、技术能量释放的冲击力、改变技术收益比例的资本控制力、利益增进预期和预期利益增进程度的协调力等各种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磨合。来自于技术本地化过程中的多元化利益主体间对技术股权的认购、消费趋向和技术价值取向的认同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认知。因此,依据共担风险的原则,从合资运营机制和组织制度方面,优化技术风险结构,构建以董事会领导下,以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审计师和高级信息主管官(CIO)五位一体的新的高层管理组织。以CIO为核心的信息管理机构,一方面,研读专利申请案,跟踪专利技术开发,分析专利侵权诉讼个案倾向,预测“专利战”的战时竞争格局和阶段性的战役调整策略,沿着技术轨道,确定技术开发起点,选择专利保护的可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比选商标进入市场的利得一成本分析,评估商标保护的经济价值与运作中的增值预期,有效行使商标监控权,将技术标准化内化于商标品质,利用商标法与专利法规定的差异而获得保护时间的延长和保护权利的重叠。与此同时,还要收集有关专有技术的情报资料,根据专有技术等级及其功效,对Look-see(试看)、Show-how(示范)、Know-what、Know-how、Know-why的技术采取有效保护、保密、保证和保函,根据“四保”实施情况,及时跟踪专有技术由“专有领域”进入“公有领域”的转机,同时把握专利、商标因行政或司法实践的错判而得到纠正的时机,或因商标在确认合理原因下而未能及时办理续展,或因专利权人有正当理由而未缴纳年费,暂时进入公有领域的情况。因此,通过组织机构的权能,预警风险结构、风险程度和风险代价,优选风险互补和替代方案,运筹风险转移战略。

(四)共负盈亏阶段的无形资产经营

在共负盈亏中,利益主体共同关注市场、政府的有效干预和社会结构转型等“三只手”调控外部环境的功能,与技术转移中以技术作价入股和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的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中的盈亏可量化指标和非量化因素,衡量环境功能和贸易功能的组合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刚性积淀和战略的弹性转变。市场的功能在于实现利益主体间的自利、互利和激励相容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内化在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中,体现了技术资本的特性即利润性和流动性,使技术出资方不仅获得技术固定价格的高额利润,而且还可连续不断地获得股权利益。受这种双重利润的驱动,技术内部化的自流动和扩散速度较之国际许可证贸易方式更快,扩散领域和范围更广,技术的经济效益预期较短。这种要求内化在国际许可证贸易中,体现了技术许可方对技术许可“三权”(技术使用权、生产制造权、销售权)的组合方案所能实现预期的利润分成比率和补偿利润损失的预期;体现了技术引进方对“三权”界定范围选择的自由度和把握商务条款杠杆的协调度;体现了利益主体共同关心的许可证权利与内容的种类配置与市场供需结构和资源结构相适应的周期长度与波度,信息流量、流向、流速和流畅的高效和有效,以及竞争源与竞争力的发展状态。受这种利益平衡的制约,外部的技术扩散速度较慢,从而使技术重复转让的次数较少,技术投资回收较慢,经济效益预期较长。

政府有效干预的功能在于分配利益即利用经济手段如税收、汇率、利率、股利等经济杠杆,实现对技术市场的有效补缺和利益驱动;利用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企业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方向和技术轨道延伸的方向,实现核心技术群集的创新源和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源;利用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益性项目或以企业和政府共同投资的基础性项目来带动和调节外商的技术投资,实现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利益组合;利用政府对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竞争性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监督引导来把握技术市场走势,实现技术风险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有序化。通过法律手段如《专利法》、《商标法》、《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制度及规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技术合同管理,在技术合作的时间界定中获得产业成长的周期利益,在股权权能的规定中获得控股控市的机会利益,在技术许可中技术标准和环境指标的限定中获得产业优选的社会分工利益和能力分工利益。因此,政府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在不断调整和打破旧的分工秩序和收入分配结构中实现的,从而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社会结构转型的功能在于调节利益方向,即规定和调整着企业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向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新技术的资源替代使资源代际代内分配和社会环境保护成为技术选择的重要问题。因此技术转让方式的比选是技术扩散点和经济增长点的互联网,而且技术转让内容的筛选又以社会法理观、经济伦理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为出发点,使技术资源由过度的权利调节逐渐发展到与市场调节、人的能力分工调节和资本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手段。通过国际许可证贸易进入市场是许多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技术许可方通过技术使用权、生产制造权和销售权的扩张,不仅获得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的地缘经济利益,而且获得社会多元文化的同化和异化,由此,技术创造和转让改变了人掌握技术(机器)技能和操作的学习曲线,改变了人与人的义利观和价值观,改变了人的生存和生活对环境生态无节制的消费观,从而从根本上使人的需求同一性和单一性改变为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技术连带投资效应和高附加值技术产品的自乘效应改变收入结构和财富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三、国际合作经营技术转移中无形资产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契约式合作经营,是以合同为基础,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因此双方投资的实物、技术不作价入股,对于资本回收的方式、利润分配办法和比例以及期满财产的归属,均由合作各方磋商确定,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合作经营方式的预期利益是在合作期限内合营一方的资本金、利息以及利润的收回,因此,利润大、周期长的行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旅游业、能源开发业和采矿业等较多地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由于合营方式避免了对有形资产重估或无形资产评估的作价入股问题的商议,因此在这些行业中更多地使用国际许可证贸易进行技术转移。所以说,合作经营中的技术转移效应体现在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无形资产要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优先和优化组合,这也是由合作经营方式特征所决定的。

篇8

21世纪,全球化浪潮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教育全球化集中体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大学国际化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并且很多大学开始在国外建立分校,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新篇章[1]。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态势,集中表现为内涵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向着纵深领域发展。深入探讨莫纳什大学全球参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与改革策略,对研究型大学通过国际化发展与管理走向世界一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

(一)历史演进

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发展历史较为久远。早期国际化注重在国内建立高校联盟及海外项目的开发。1994年,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国内其他七所高校成立“八校联盟”(Group of Eight),在资源整合与共享基础上利用团体力量进行国际推广,以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留学生,打造国际公认的精英大学联盟,建设学术共同体,扩大全球影响力。此外,为打入全球教育市场,莫纳什大学积极开展海外项目。1997年,莫纳什大学成立“莫纳什海外项目”,该项目将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联系起来,每学期提供100万澳元项目基金,10%的毕业生于海外完成学业[2]。其后为保障国际化战略项目稳步开展,莫纳什大学逐年增加项目经费。概言之,莫纳什大学的早期国际化战略较为单一,主要形式是国内高校联盟及海外项目的推行。

20世纪末,莫纳什大学开始转向全球海外分校及国际研究中心建设。莫纳什大学于1998年在马来西亚建立了第一所海外分校,其后相继在南非、中国、印度建立分校,以便进一步深入全球教育市场。该时期,莫纳什大学国际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建设海外分校等途径抢占全球教育市场,成立国际研究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

21世纪以来,莫纳什大学以“全球参与”为目标同世界多国高校建构国际联盟网,实现强强联手。重视与发展中国家高校联合办学的同时,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建立超级联盟。2012年,莫纳什大学与英国沃尔克大学建立联盟,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机会,以提升学生参与联盟项目的能力。此外,莫纳什大学积极与各高校联盟建立合作。在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同中国九大高校(简称Go8-C9)签署合作事宜之际,莫纳什大学作为八校联盟成员之一同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同参与2013-2014年度Go8-C术研究项目。同时,莫纳什大学积极与拉美高校合作。莫纳什大学在巴西的战略计划及影响力使得其荣获巴西科学奖的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12人增至2014年的570人,莫纳什大学则荣获由澳大利亚拉美企业委员会颁发的企业卓越奖[3]。为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全球性工作,莫纳什大学与中东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如与沙特阿拉伯的女子学校努拉公主大学合作开发医疗健康方面的全球化课程。不难看出,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莫纳什大学积极调整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以培养能够胜任全球性工作的毕业生为核心,丰富师生的国际化经验。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莫纳什大学有2900多名学生参与国际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学校将全球参与作为新的发展使命与目标。

(二)国际化的现实动因

大学国际化进程始终伴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其中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源于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组织的宣传倡导等主客观因素[4]。莫纳什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新发展也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的挑战,除了考虑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大学应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未来发展[5]。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学生需要在国际化环境中学习,以适应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6]。换言之,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让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为积极应对经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提高国际竞争力,莫纳什大学以全球参与为核心,将增强学生国际流动性作为全球参与的重要目标之一。莫纳什大学原校长伯恩(Ed Byrne)在该校与英国沃尔克大学开展全球战略合作时指出,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使高等教育进入全球化市场场域,进而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模式。[7]

其次,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家政策的影响。1970年至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全球化阶段、对外贸易阶段及国际化阶段三个时期。澳大利亚政府及高校从不同层面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其根本动力在于将高等教育市场化以获得经济增长。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支持仅占GDP的0.8%,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8],以此刺激国内高校积极寻找融资新途径,提升全球参与力。同时,为缓解国家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所引起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现象,吸引国际学生成为国家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9]。在政府积极倡导“国际教育贸易”“教育产业化”背景下,莫纳什大学不断探索国际化教育道路并推行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计划。2006年,莫纳什大学颁布了以国际合作为关键举措的《国际化计划:2007-2010》(The International Plan:2007-2010)。2011年,为发展成高度国际化大学,莫纳什大学制定了《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Monash University: the Next Ten Years)。2015年3月,学校制定了新五年计划――《聚焦莫纳什》(Focus Monash),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间合作。

最后,莫纳什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办学资金短缺问题,莫纳什大学采取留学生付费制度。21世纪以来,学校不断加强与跨国公司、跨国团体合作,拓展新的收入来源,不断开发非洲、中东、东欧等教育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莫纳什大学40%的财政资金为国家政府拨款,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学生学费,尤其是国际学生的学费[10]。2011年,莫纳什大学招募的国际学生为其带来约3.12亿美元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0%。[11]

二、莫纳什大学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

(一)《国际化计划:2007-2010》

2006年,莫纳什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国际化计划:2007-2010》,该计划以“国际参与”为核心,通过营造国际文化氛围,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率,吸引高素质多样化的留学生。该计划有三大核心目标,各目标涵盖具体实施策略及可测量的预期结果。

首先,优化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国际合作伙伴的联系。一方面,优先发展多样化研究型国际合作伙伴,为不同合作伙伴建立关系数据库,制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最大化发展战略,以提高双方沟通效率,尤其重视与全球研究型大学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提升学校的国际社会参与度,加强与政府、跨国公司、多边机构等的合作交流。

其次,加强各分校间的研究合作,提升国际参与度。一是建立透明、可协商的国际化治理体系。具体来说,创建有关国际问题咨询和决策的管理机构,倡导将权限下放至各海外分校,强化莫纳什学院组织、制定国际化目标的职能。二是加强本土校区和海外分校的研究合作,积极同国际合作伙伴建立高层次研究联盟,尤其与亚洲、北美、欧洲等地建立学术型国际业务,提高国际化水平和集资能力。

最后,营造国际文化氛围,增加学生国际化学习经验。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背景下,促进学生、学术及行政人员的国际流动,并将国际流动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莫纳什大学流动计划,开设全球化课程,提高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率。

(二)《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

《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既着重于未来十年的顶层设计,又详细阐释了为达到其目标的具体措施。该计划旨在利用莫纳什大学在世界各国分校的发展契机,促使其发展为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为增强莫纳什大学国际合作力与竞争力,《莫纳什大学:第二个十年计划》着眼于以下目标。一是成为亚太地区卓越之校,即充分发挥在亚太地区设立分校这一优势,并将其作为发展为亚太地区顶级大学的契机。二是创办真正的全球化大学。与世界各高校建立国际联盟将有助于吸引精英学生,引进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三是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对于如何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伯恩指出,要密切关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尤其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此外,积极与地区、社区、企业合作,以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该计划提出,预计到2022年,莫纳什大学将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该计划提出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提高各分校多元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并将其上升到重要战略层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项目,支持当地发展。第二,加强对亚洲的关注。目前,澳大利亚仍处于欧美主导的学术领域,亚洲的日益崛起为莫纳什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近年来,莫纳什大学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中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莫纳什大学强调加强教育投资,通过合作方式改进现有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国际流动性。第四,继续加强学术研究项目。一方面招贤纳士,吸引顶级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加深与英国、印度、中国等国的交流合作。在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确保经费的充分供给。第五,完善学校体制。为实现高效率运作,必须革除学校现有体制的繁文缛节以及官僚化倾向。莫纳什大学要走在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前列,需利用先进的IT管理系统来促进目标的实现。

(三)《聚焦莫纳什》

《聚焦莫纳什》是莫纳什大学未来五年(2015-2020年)的战略计划,以发现、追求、尊重、开放、服务的理念打造一所卓越的、高度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该战略计划强调提升莫纳什大学的科研及教育国际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扩大国际化科研的规模及网络体系,鼓励将知识创造推向市场的企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创业能力(Enterprising Capability),加强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深度合作。

首先,继续加强卓越科研与教育建设。一方面,确保每学期投入100万美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球招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高质量多元化的生源。另一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相融合,倡导跨学科研究。其次,建构国际化研究网络体系。首先,与国际性大学发展联盟,建立合作关系,打入全球教育研究网络体系。其次,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及提升其胜任全球工作的能力,鼓励不同国家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再次,利用国外校友网络帮助其扩展和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最后,维持莫纳什大学现有的战略优势,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以培养师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以项目、实习的形式直接参与到与企业、政府合作之中,l展学生的领导力及企业家精神,并确保每年至少有10%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项目之中。[12]

三、莫纳什大学全球参与的

国际化战略计划特点分析

全球参与成为莫纳什大学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特点,以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为指导,与世界各高校建立全球研究网络体系,实现全球参与。简言之,全球参与以开放与资源共享为前提,通过共建全球研究网络、高校联盟等途径使高校在全球教育市场达成共赢。莫纳什大学的全球参与战略计划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淞⑷球参与理念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国际化,国际参与力、全球参与已成为全球化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一所大学只有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影响力,才可能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莫纳什大学始终坚持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的全球化大学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全球领导者并实施国际化战略管理模式。

(二)师生深度参与全球性项目

当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员与思想的自由流动[13]。国际师资的引进,国际学生的招募是大学国际化之路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莫纳什大学的在校留学生人数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招收国际师生可以为本校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力。此外,莫纳什大学在招募优质生源及国际教师的同时注重来源的多样性,并鼓励本土师生深度参与全球性项目,培养师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自觉性,使本校学生具备胜任全球工作的能力。

(三)积极寻求全球战略合作与联盟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往往采取国际合作与联盟的方式实现强强联手,同时根据学校发展需求选择与重点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度战略合作。莫纳什大学在其国际化战略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与世界各高校的合作联盟,尤其是与欧洲、亚洲及非洲的高校及高校联盟间的项目合作以实现共赢。

(四)探索海外分校建设

海外分校建设是高校真正走向国际化最直接的途径。最初,莫纳什大学在马来西亚创办分校时与当地的双威大学合作,共用校园设施,并在分校建设后与双威大学联盟[14]。发展至今,莫纳什大学已在全世界建立6所分校。伯恩曾指出建立海外分校需遵循的原则,包括将建立海外分校上升至长远战略计划层面,不可有殖民倾向,加强海外分校与当地政府、院校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对海外高校的财政期望不以营利为目的。[15]

参考文献:

[1][13]Wildavsky, B.周岳峰,译.大学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N].社会科学报,2010-09-23.

[2]Dobson, I, Seppo, H. the Internation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ustralia and Finland Compared [J].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1(3):243-254.

[3]Monash University.2014 Annual Report[R].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ublication,2014.

[4]Hans de Wit. Inter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M].Wellesley:Greenwood Press,2002:58.

[5]黄建华.关于大学“全球化”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4):36-40.

[6]杨尊伟,杨昌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动因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9):60-63.

[7]Morgan,J. Warwick and Monash Team up for Global Strategy[EB/OL].https:// Timeshighereducation.co.uk/news/warwick-and-monash-team-up-for-global-strategy/418890.article, 2016-06-12.

[8]Marginson,S. Dynamic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et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6(1):2-39.

[9]马万华.全球化、全球参与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关注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8-158.

[10]Mitchlell, 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lanning at Monash[EB/OL].http:// aair. org. au/app/webroot/media/pdf, 2016-06-12.

[11]Monash University.2011 Annual Report[R].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er,2011.

篇9

实施ETHOS项目,旨在促进学生对技术全球化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当工程技术与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相关联时,他们将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工程技术的涵义,并能更好地进行服务。ETHOS项目的主持人希望通过服务与学习、团队活动、合作研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经验式学习,为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运用实用技术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ETHOS项目能够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处理技术、环境伦理、社会责任和文化敏感等问题。项目的实施,能够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时代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眼光与国际事务胜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ETHOS项目的实施始于2006年,到2010年,ETHOS项目成员的足迹遍及非洲、亚洲、中美洲、北美以及美国本土的20多个国家。所实施的工程种类繁多,包括非洲农村的供水与水净化系统设计、喀麦隆供水系统的设计、多哥的屋顶结构设计、危地马拉的木质炉灶设计、尼加拉瓜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工程、玻利维亚的工业炉和烘干机设计、秘鲁的计算机系统工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太阳能炉的设计等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在服务与传授实用技术的同时,通过与当地人接触,亲身感受与体验当地的文化,使他们享受到不同文化带来的快乐。工程结束后,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学生们对工程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建立全球学习生活区

目前,戴顿大学的国际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以上。他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4%的学生来自中国。随着国际学生的急剧增加,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戴顿大学扩大了位于瑞克中心的国际学习生活区,建立了全球学习生活区。建立全球学习生活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文化敏感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世界公民;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⑦在全球学习生活区中,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自由地讨论问题,分享不同国家的文化,浸在一个全球对话的社区之中,共享着他们所热衷的国际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传递到大学的其他社区。在国际学习生活区中,学生上课、进行移民咨询、工作以及进行课外活动、查找他们所需的资料等等,国际学习生活区成了国际学生和对跨文化感兴趣学生的理想家园。该校国际项目部主任艾米•安德森说,“在我们的校园里呈现出美妙的国际性,我们一直在寻求积极的改进措施来促进国际化的发展”。

集中开拓中国市场

到目前为止,戴顿大学已经与20多个国家的4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在中国的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戴顿大学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制订国际化发展战略时将主要目光投向了中国。从2003年开始,戴顿大学与中国高校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已经与中国10余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新局面。戴顿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非常广泛。在上海师范大学实施了“工程技术3+1项目”、“暑期海外学习计划”、教师(研究人员)互访项目。为了发展普通话教学,戴顿大学语言系从南京大学聘请客座教授,以帮助他们进行教学与课程开发。戴顿大学还与美国的跨国企业合作,从南京大学挑选优秀的学生到戴顿大学学习。如果学生完成了跨国企业美国总部的暑期实习,毕业后愿意到中国分公司工作,美国的跨国公司赞助其在戴顿大学的学习费用。2007年,戴顿大学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实施了教员互访项目,签署了“1+4招生协议”等。同年,戴顿大学视觉艺术系与南京艺术学院实施了“艺术交流项目”,并于次年将交流的成果在对方学校进行展示。2007年11月,戴顿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医疗与健康护理领域进行合作教学与研究等。2010年,戴顿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签署实施了“政府规划与领导项目”,该项目旨在向中国学生介绍美国的公共管理、领导能力与技巧。戴顿大学不仅与中国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还积极拓展合作范围,寻求机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现在,戴顿大学已经和江苏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在“江苏教育计划”中,已经实施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教育项目”。戴顿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在园区成立了戴顿大学中国研究院(苏州)。依托戴顿大学的优势学科,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与中国高校合作开设纳米技术、电子光学、生物工程、再生能源等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

实施“全球教育习明纳”计划

为了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国际化水平,戴顿大学实施了“全球教育习明纳”计划。⑨该计划被看做是学校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要素,它为教职员工的海外学习提供条件,拓展教职员工的国际化视野,激励他们用全球化的眼光进行教学与科研。该计划的实施使许多没有国际经验的教师对国际化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戴顿大学的国际关系网络,还能激发出新的学术项目,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让学生到国外学习很重要,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所改变,将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历史教授查尔斯•安格纽通过三个月的中国之旅,已经开出了三门新课,并计划开发一门亚洲研究选修课。全球教育习明纳计划始于2010年,第一批人员在2011年5月至6月访问了中国。第二批人员于2012年暑假成行,访问与学习目的地依然是中国。项目完成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拟订一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建议,修订其所教授课程以提高国际化水平。该计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为一个群体性活动,却又是高度个性化的,能够满足每一位教师的独特兴趣与需求。

成立国际教育委员会

篇10

2 国际物流现状

2.1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最近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物流活动也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广泛运用电脑进行人员管理,主要表现为立体无人管理仓库,有一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标准系统等等。但物流国际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频繁交易,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各国家都开始普遍性的接受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全球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物流的国际化,它包括物流服务的国际化、物流运输的国际化、物流设施的国际化、货物技术的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国际间的物流合作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2.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

(1)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以前,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的“欠账”太多,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目前仍然不高,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跟随现代国际物流地发展,形成很多类型的国际物流节点,不同的国际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系统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类型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词大量混用,导致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其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或者公路枢纽,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在国际运输中灵活合理运用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综合组织成一种国际间的最有效和最适合的连贯运输。在国际运输方面,目前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运输系统,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指出,当运输中出现货损、延误等纠纷时,可能会在法律责任方面出现混乱,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加上法律对运输责任的规定和划分不严格,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推广起着阻碍作用。

2.3 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标志就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目前,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

2.4 国际物流专业

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现在国际物流企业需要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5 国际物流信息化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际物流的认识薄弱,企业从上到下就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意识,对国际物流概念的认识普遍相对落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国际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并且严重的把国际物流和其他管理分开,同时还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理解也不深,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国际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3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并且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3.1 物流信息技术构成要素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要素上看,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是其基本要素同现代信息技术仍然还是一样的。它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得、传送、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第三层次为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第四层次为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3.2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的应用状况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首先是信息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其次是系统协调性差。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往往自成一体,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应用。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和国际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全过程没有紧密结合,从而国际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数字化、整个运行环节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也受到影响。

4 信息化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4.1 信息化能推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国际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主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更好的利用信息,提高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行效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际物流业快速的发展。

4.2 信息化能显着提高国际物流业运行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拥有信息和信息技术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信息化可以通过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带动管理、提高物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国际物流业流通速度、降低成本,同时国际物流业水平也会显着提高。

4.3 信息化加速国际物流市场流通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国际物流系统。把提高效率视为国际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国际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加速了国际物流市场的流通。

4.4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是与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5.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是指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需求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国际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国际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5.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国际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国际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5.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

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6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议

6.1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服务意识

国际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很多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特别是国际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大多数企业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忽视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差距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改进国际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6.2 改进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6.3 加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学科设置规范,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第二:重视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素质,第三:推广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层国际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国际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国际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种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种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种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6.4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将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相连接形成网络信息系统,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也避免了人工信息传递时的时间延误、人工浪费和不准确性。随着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并且将成为国际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从而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由于国际物流信息交换速度的提高,致使成本下降,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通畅环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市场、订货、支付和运送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购物和贸易在网上实现和运行。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加快国际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利用国际物流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6.5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