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29-02
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简称PE)。它是由于肺动脉遭到很多种栓子的堵塞使得肺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供给遇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与病理综合症,包括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肺血栓症等。在欧美地区,它所导致的病死率处于第三位,高达18%以上。这种症状经常发生在高龄患者身上,主要是由肿瘤、心脏病、血栓等疾病所引起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突然性死亡。所以在手术后,对高龄患者在肺栓塞上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1]。为了探讨高龄术后肺栓塞的预防及干预措施,该研究在2010―2011年期间,8例高龄患者在该院开胸手术后接受对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为了总结经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有8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3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2.5岁。这8例PE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分析发生PE的原因
肥胖、缺乏活动、年纪大以及在手术中遗留下来的创伤都会导致高龄患者在开胸手术后发生PE。该组8例患者都具备这几点。患者在术后,由于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损伤,使得凝血活酶很容易形成,最终也会使得血栓得以形成。如果血栓在患者的肢体静脉处形成并且这些血栓处在容易脱落的时期时,患者的在搬运的过程中,或者是患者的小腿在按摩甚至是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刺激静脉血栓从而使其脱落,同时,它们和血流一起进入肺循环中,就会导致PE的产生。
2 预防及干预措施
2.1 开胸手术术前积极预防
医护人员应该要多了解一下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询问,如有无家族史、下肢的静脉处有无血栓及静脉处有无炎病史。在该组的8例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下肢的静脉处出现曲张的情况,积极地对患者的下肢血管状况进行了解是进行手术首要的一步。然后,再在实验室进行检查。在手术前,通过血型、血常规等情况能够对患者的高凝状态进行初步的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血气进行检查并分析患者是否酸碱失衡、是否有低氧血症、是否有肺栓塞等。在患者及其家属根本不了解PE的产生、形成及其原因的情况下,我们在适当的时机里要积极、热忱地向他们说明开胸手术和肺栓塞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把这种症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结果向他们反应出来。如果患者出现咽喉痛、气急、咳嗽等不舒适的症状,告诉他们要向医护人员及时反应。最后,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够积极预防PE的产生,如患者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吃胆固醇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不要摄取盐分高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品,鼓励患者要多餐少食,要多喝水,让小便畅通等。
2.2 开胸手术护理
术后2~3 d后,在8例紧急救治患者中有5例突发肺栓塞,其均是因患者从ICU转普通病房时下床站立过程中突发晕厥,出现血压下降和大汗现象。护士应及时的将患者就缓的置于病床上,取平卧位,并即刻对患者进行高流量给氧,给氧量为8~10 L/min,静脉通道也要及时建立,准备气管插管用品、抢救车、呼吸机等急救用品,同时通知麻醉师,若血氧饱和度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则应该果断迅速的对患者运用呼吸机帮助其进行辅助呼吸,建立人工气道[2]。当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再将其送入ICU进行监护,争取抢救时间。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和给予心电等,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本组患者均显示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5.6 kPa, 动脉血氧分压(PaCO2)5.6 kPa,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不断下降。患者的血气分析在进行辅助呼吸和高流量给氧气后依旧无明显改善,这时就要积极对肺栓塞的防御工作,准备溶栓。肺栓塞确诊的最有效的判断标准就是肺血管造影,但开胸手术后会增加检查的难度,因而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准备好抢救药品、氧气枕、便携式呼吸机和监护仪等有效地帮助医生进行检查,尽早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
一旦确诊,则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护理能够使得血栓得到快速的溶解,而且可以使肺组织得以恢复,预防右心房衰竭的情况,可对患者采用激酶进行溶栓,用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抗凝护理是治疗肺血栓的基本方法,可以改善面积不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症状,可对患者采用速避宁、海普宁等低分子肝素联用尿激酶,每12 h对患者进行1次皮下注射。
2.3 开胸手术的术后功能锻炼
在术后,要对患者的主动活动进行指导。对于高龄患者,告诉其家属要定时地为他们四肢的肌肉进行按摩,并让患者使肢体进行屈伸,从而促进血液循环[3]。频繁的翻身、深呼吸和多次的变换,有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每天不断地为患者加大运动量。如果在手术后连续四天以上患者卧床不动,患者的下肢应定时地进行被动运动,经常活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从而使得下肢静脉处的血流畅通,防止形成血栓。有一点值得注意,患者在下地前应该坐在床上5~10 min之后,在没有出现头晕等情况下,再让他们在床边进行10 min的活动,然后每天逐量增加。
3 讨论
通过临床工作的观察,发现导致肺栓塞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肥胖、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骨骼受损后长时间卧床、术后不适当的护理等。该组8例患者通过术前、发生PE后、术后的积极预防及干预措施,7例患者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5%。有资料指出,PE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而导致死亡。因此,医护人员对高龄PE患者的早期发现、识别、治疗对挽救他们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时,在开胸手术后对PE进行更多的知识了解以及PE的预防、干预措施的掌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武金花,马风香,陈培恒.高龄患者胸部手术后肺栓塞的预防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15): 1925-1926.
Wang Xinxin
Abstract:In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patients is about 1%, most of the thrombu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from lower limb vein.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static thromboembolism.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patients prone to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give patients greater pain. In this paper, on 2006 to take o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ower limb and lower limb operation a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good results.
Keywords:PE DVT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76-01
住院患者中大约1%死于肺栓塞(PE),90%肺栓塞患者其血栓来自下肢静脉,下肢深静脉和肺栓塞统称为静血栓栓塞症。骨科大手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一旦发生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身心痛苦,严重可致肢体缺血坏死,少数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本科自2006年来对下肢骨折及下肢大手术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共收治下肢骨折及下肢大手术患者800余例,经过采用积极预防措施,未发生1例症状性DVT及PE。
2 预防护理措施
2.1 护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生活中多饮水,可稀释血液粘稠度。对危险人群,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术前健康宣教,对做中大手术的高龄患者,告知警惕DVT及PE的发生,出现胸闷、胸痛和体温升高等可疑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2 基本预防措施。术后抬高患肢,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2.3 机械预防措施。应用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仪或逐级加压弹力袜,利用机械原理促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2.4 药物预防措施。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形成血栓。最常见于小腿腓静脉临床表现以患肢肿胀、疼痛腹股沟区疼痛及压痛甚至溃疡为主常遗留下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症状在血栓形成早期栓子易脱落导致严重并发症――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有报道肺栓塞的栓子75%~9%来自下肢深静脉而DVT患者约5%并发有肺栓塞。虽然临床上把DVT和肺栓塞看作是静脉血栓栓塞不同阶段的表现常把二者作为同一种疾病来对待但是在肺栓塞死亡病例中仅1/在死亡前得到诊断。然而即使得到诊断仍有%的患者死于症状发生后15分钟以内。DVT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的研究报道中均显示DVT与手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术中发生者占1/术后8小时以内发生者占1/术后5~9天发生者占1/1。由此可见围手术期是DVT主要时间窗临床医师必须认清其危害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对DVT的诊治水平。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并且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此为DVT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各种大型手术引起高凝状态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的抑制剂水平升高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也是引起DVT发生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药物性因素也不能排除比如止血剂的应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输注各种抗生素和高渗溶液导致的静脉壁损伤等原因。
综上所述导致DVT以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为两个主要的原因临床工作中发现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是个或个以上的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DVT的发病率与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病人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临床高危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为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分述如下。
高危人群:①高龄(年龄在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②下肢制动者;③卧床休息者(卧床休息1天DVT的发生率为6%);④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者;⑤接受盆腔及腹腔手术者;⑥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及输注血液制品者。
高危因素:创伤、长骨骨折、大面积烧伤其中下肢挤压伤、膝关节手术、髋关节手术诱发DVT的发生率高达5%。
麻醉相关因素:①椎管内麻醉导致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血流减慢;②全麻因应激反应强而激活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增加。另外全麻可导致下肢血流减少5%。
手术持续时间: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1~小时者发病率为%~小时者发病率为6.7%小时以上者发病率为6.5%。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机械性预防: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主动活动足和趾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②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③术后抬高床脚:一般抬高床脚~5cm使下肢高于心脏水平;④术后尽可能早下床活动;⑤必要时穿医用弹力长袜;⑥电刺激:可采用电脑中频电疗仪刺激肌肉收缩。
药物性预防:①小剂量肝素。普通肝素使用剂量:5U/次(1U相当于1mg);一般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于术前~小时内开始使用术后每1小时使用1次连用5~7天。注意在应用肝素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一般采用度管法测定在间隔注射前1小时测定以调节下次的注射剂量凝血时间正常值为~1分钟。在进行肝素疗法期间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分钟如果凝血时间为~5分钟肝素剂量减半凝血时间超过5分钟暂停注射1次~6小时后再次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②低分子肝素钙:目前多推荐使用此药。使用剂量:5U/次(.ml/次)采用腹壁外侧皮下注射的方法于术前~小时内开始使用术后1~次/日连用5~7天。髋关节手术、膝关节手术、前列腺手术者禁用上述方法。③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剂量:5ml/次使用方法:静脉滴注术前使用1次术后隔日1次连用次。④中药制剂。血塞通使用剂量:.~.g;使用方法: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液体滴注。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为两种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主要是癌症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发病具有一致性。据ACCP统计数据显示,院内接近10%的患者死亡于肺动脉栓塞,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死亡率在住院期间为12%,死亡率在一年内为29%~34%。笔者为了能更进一步研究,选取了我院不同年度的同类病患者共250例形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与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156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2例,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疾病常规护理;选取我院同时期患者13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5例,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观察组患者进行疾病常规护理之余术前还需进行危险评估。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如下。
1.2.1干预措施
对照组只进行疾病护理常规,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至少7天以上。把重点放在恢复功能重建与全身支持上。提前对一切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诊疗与护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有压疮、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术后感染和术后围绕功能。观察组除进行疾病常规合理还需进行术前危险评估并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对入院患者进行严格评估,并确定有高度病危的患者;2)对刚进行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恢复期间应多对肢体功能进行锻炼,从而达到血液流通的目的。3)若需要静脉输液,为了不产生机械性损伤与血栓形成,应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多次穿刺用以减少损伤血管内皮。4)肥胖或者心肺功能不健全的患者,为避免血栓发生应为患者选择适合其腿径的加压弹力袜,并时刻观察其血液循环情况。5)对患者时刻观察其病情。
1.2.2术前前瞻性VTE评估和宣教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排查,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对于特殊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的知识宣教,比如老年人、肥胖患者、原有创伤、制动、以往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手术预计时间大于45分钟的患者,让其掌握脚踝内旋、外旋、背伸和腓肠肌、肱四头肌等的简易运动方式。患者应戒烟、戒酒、控制血脂和血糖。
1.2.3 术后VTE综合性防范
1)注意肢体的摆放,抬高患肢,为了不影响小腿的深静脉回流不应单独垫枕;2)进行早期锻炼,麻醉复苏后没间隔30分钟做足趾活动5分钟;手术六小时后开始做10~15组/次,2~3次/d 的踝泵运动;腓肠肌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肱四头肌等长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肌群收缩保持 10s/次,10次/组,4~5组/d;多做咳嗽动作,情况允许下可下床运动。3)物理干预;用弹力绷带包扎,锻炼期间,家属可对其患肢肌肉进行挤压运动,10min/次,1次/2小时 。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对照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观察组无1例肺栓塞发生;对照组有2例肺栓塞发生,其中无深静脉血栓前兆的患者有1例。两组比较静脉血栓栓塞症总发生率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越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就越高(P
表一 两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与其VTE危险分度相关性比较
4.讨论
下肢骨科大手术其实特指骨盆和髋臼骨折手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膝关节骨折及韧带重建手术等。形成深静脉功能不全,会妨碍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慢慢会形成静脉血栓,甚至导致残疾,而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因为深静脉中的血液凝结,堵塞静脉腔,使静脉回流受到阻碍。深静脉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形成。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非预期死亡与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经本次研究表明,术前进行前瞻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评估是必要的;可根据病例进行教育干预,做好预防措施,用以改善患者手术后血液高凝的情况和静脉血液停滞缓慢:手术后应开始功能锻炼、预防性抗凝、适度补液、使用弹力绷带、合理的摆放、足底动静脉泵等。在患者完成骨科大手术后,应注意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防范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静脉血栓栓塞症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原有是否带有残疾、年老耐受力减弱、是否有外伤史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为患者手术后静脉血栓栓赛症发生率与手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正相关,所以即使加强防范,也有一定的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笔者体会,应对高度患者与及高度患者加强护理:
1)应该做到仔细观察尽早诊断: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应该观察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肢体肿胀程度,如果两侧的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相差大于1cm,应及早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表现,水肿、小腿疼痛不适、Homan征阳性、静脉扩张,也有一部分会因为肢体有创伤而忽略血栓的表现。
2)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加强护理,对于对照组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继而会引发肺栓塞症,对其应加强护理。对该种患者应正确给药;卧床休息,把患肢抬高到肺平面20~30cm;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和对血栓形成的患肢进行静脉输液;注意不可着凉;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使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时,应观察是否是肺栓塞。
3)根据文献表明约有70%被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所以应严密观察骨科大手术患者。时刻注意患者的表现,备好应急装置,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皮囊等。
5.参考文献
[1] 刘金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3):91—93.
[2] 黄静,林婉娜,罗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25.
[3] 李耿,喻文亮,于学军,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死亡指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7,16(5):518—521.
[4] 孙岩,刘洋,张十一,等.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现代普通外壳进展,2011,14(4):273—276..
[5] 李银红.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475—47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导致血栓加重,会使肢体坏死,一旦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1]。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对骨伤科卧床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取得显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骨科卧床患者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年龄19~78岁,平均(58±6.5)岁;骨折部位:胸椎骨折92例,腰椎骨折53例,股骨骨折65例,胫腓骨骨折119例。行牵引固定术37例,石膏固定术48例,骨牵引61例,手术182例。随访3~24个月。
1.2血栓形成因素
1.2.1血管内膜损伤 老年脑血管病、肿瘤、骨折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住院时间长,反复静脉穿刺输注高渗脱水剂及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易黏集、粘附,最终形成血栓,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
1.2.2血栓高凝状态 患者久病卧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血流滞缓,静脉回流缓慢;同时,患者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3],增加DVT风险。
2预防措施
2.1基本预防 早期床上锻炼,①进行肢体按摩,可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按摩,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抬高患肢30°,并指导患者足趾转动、股四头肌舒缩等运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程度;③增加肌力训炼项目;④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并禁酒戒烟。但应禁止按摩患侧肢体,以免血栓脱落。
2.2饮食预防 卧床患者肠蠕动减慢,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减少食盐摄入;增加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增高腹压,影响静脉血回流,或致血栓脱落。
2.3应用弹力袜 抗血栓弹力袜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佩戴弹力袜时应松紧适度,避免增加近端压力,阻碍静脉回流;弹力袜应每4h检查1次位置,每隔8~12h取下检查1次,间隔30min后再穿上。
2.4血液循环驱动 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是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
3护理对策
3.1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疼痛及肿胀,皮肤无色泽有无改变,若患者突然感觉肢体肿胀、坠重感及局部疼痛感,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表现,应疑有DVT,需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真诚关心患者的心里需求,耐心向其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方法、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积极配合。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锻炼,并认真指导各种功能锻练方法、步骤;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加关心体贴患者。
3.3术后护理 术后立即抬高患肢,保持肢体高于平卧水平20~30cm,禁止窝部位受压。疼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通过与患者聊天、读报、播放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感,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4用药护理 应用抗凝药物时,应严密观察有无出现倾向。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用药计量准确,使用中需如发现有出血倾向,需立即停药,并给以抗纤维蛋白溶酶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应减缓进展速度或停药观察。注意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
3.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弹力袜继续佩戴3~6个月,并做好护理工作;坚持锻炼肢体功能;避免久站久坐,以防DVT复发;严禁吸烟;应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应严格遵照医嘱,避免过量应用,增加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危险。嘱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经有效护理,肢体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5讨论
DVT是骨科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肌肉松弛,致静脉血流缓慢,同时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亦可致DVT发生。DVT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不及时医治,会导致肢瘫及残疾危险,严重时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临床对DVT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患者心护理和饮食管理,严格各项预防措施。应了解并掌握DVT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对策,以有效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唐文平.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6):140-14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是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共施行手术242例,发生DVT 19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46~83 (平均年龄63)岁,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2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4例,右侧瘫痪肢体1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2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3~61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3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1.2 治疗 本组19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预防措施
2.1 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2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2.3 注意饮食 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2.4 禁烟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及对策
护理方法 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血栓形成后10~14 d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这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应根据患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型号,耐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以减轻症状,取得最佳疗效;④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咯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⑤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⑥每4 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⑦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3];⑧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 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参 考 文 献
一般发生在术后2~6d ,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肢体周径较健侧明显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腓肠肌握痛实验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
2 术后预防措施
1856年,Virchow 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2.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小腿肌肉的收缩及瓣膜的防逆流作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下肢肌肉处于松驰状态,致使血流缓慢而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因此,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提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被动活动,如足背曲,膝踝关节的伸屈,抬腿等活动。必要时给予弹力袜梯度加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藏;(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屏气,用力排便而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阻碍下肢回流;(3)保持心情舒畅,术后心情不佳,引起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2 防止静脉内膜损伤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和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是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静脉穿刺部位的感染。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3 防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改变传统观念,少用甚至避免使用凝血药物,对于有高然因素的患者要采取预防性使用抗凝治疗,将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LEDVT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护士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3.2 一般护理明确诊民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使髋股静脉呈松驰不受压状态,并可缓解静脉受牵拉,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注意肢体保暖,密切观察患肢皮温,皮肤颜色及动脉博动情况,每日定点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3.3 饮食指导患者术后饮食很重要,术后6~8h进食无糖免奶的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排气后进食营养丰富的普食,适量的蔬菜及水果,如:香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
3.4 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在国外,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d,注意肝素滴注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用药期间观察局部穿刺部位拔针后凝血时问。有无出血倾向,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迹象。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括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热敷患肢。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51-02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易发生于术后几天或长期卧床后,是外科术后致命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胸部肿瘤患者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长,血液循环处于淤滞状态,极易发生血栓。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实施胸腹部手术901例,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科实施胸腹部手术901例,术后并发肺栓塞8例,发生率为0.89%,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4~75岁,平均56.5岁。901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533例,全肺切除术205例,病灶切除术163例。8例肺栓塞中,食管癌和贲门癌各3例,胃癌2例。
1.2 预防措施
1.2.1术前宣教术前宣教的重点内容为向患者讲解正确咳嗽和咳痰的方法。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救治方法,提高对并发肺栓塞的预防意识。此外,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作用,并对早期活动的方法给予演示。对老年患者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要有耐心地细致讲解,直至其完全掌握。
1.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胸部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意义重大。相关文献分析指出,98%肺癌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后,都会产生心理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担心手术效果,害怕死亡[2]。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胸部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安慰和同情患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熟练的操作,良好的工作程序,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为安全度过手术期打下基础。
1.2.3 危险人群检查对危险人群应每日检查血栓形成特征:下肢肿胀、下肢腓肠肌压迫时疼痛等表现。
1.2.4 饮食预防嘱患者戒烟酒,减少脂类、糖类食品的摄入,术前除肠道手术患者外应多进食含植物纤维丰富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1.2.5 术中预防术中给双下肢包扎弹力绷带或给予小腿间断气动压迫。术中应注意肢体的抬高,最适合的为保持下肢抬高15°,以此预防术中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麻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足趾、踝关节主动运动,经常翻身变换,定时按摩四肢肌肉,做床上拉绳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胸管拔除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床旁站立,逐渐增加活动量。根据液体PH值、浓度等合理安排补液顺序,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尽量避免或减少下肢静脉穿刺,可选用上肢静脉输液。指导患者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3 护理
1.3.1 病情监测及急救有文献报道,肺栓塞患者因未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而致死的比例约为20%~30%,若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可下降8%[3]。所以,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及幅度、肢体活动等情况,合理给氧。如患者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促、心悸、咳嗽、咳血痰、大汗、意识不清则提示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密切观察手术部位、颅内、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阴道子宫及浅表皮肤、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现象。一旦出现以上病情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行常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患者一经诊断要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胸痛者及时给予止痛剂,惊恐者给予镇静剂,休克症状时,及时予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2 疼痛的护理胸部肿瘤患者的开胸手术切口较大,切断的肌肉多,引流管等压迫肋间神经,故术后切口疼痛较剧烈,疼痛导致患者不愿活动,不敢翻身,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止痛护理手段: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该种方法可以使约30%的患者缓解疼痛;对于不能缓解的患者,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伤口止痛贴。
1.3.3 呼吸道的护理肺栓塞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对于严重低氧血症者,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用呼吸机期间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定时正确吸痰,持续湿化气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定时监测血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气管插管拔除后每日予以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排痰。
1.3.4 引流管的护理术毕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协助斜坡卧位,一般抬高床头30°~40°。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引流管的护理注意事项,让其协助护理人员观察,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量。
1.3.5 药物的应用与观察肺栓塞一经确诊,即刻给予尿激酶500 000 U迅速静滴,进行溶栓治疗,连续使用2~3 d后,用低分子肝素巩固治疗。低分子肝素的给药部位为脐周1 cm外上下、左右四区交替注射,确保注入皮下层,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及交叉反应,告知患者抗凝药华法林可被多种药物强化,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必要时通知医师调整用药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头昏、皮肤瘙痒等变态反应。
1.3.6 保持大便通畅排便用力易使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4]。因此需患者保持术后大便通畅。术后第1次大便应在床边进行,看护家属和医护人员要从旁指导或看护,排便时不能过分用力。对大便干燥的患者,要酌情使用开塞露或甘油剂。
1.3.7 早期活动手术全身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手腕、踝关节的双下肢屈、伸、抬等主动活动,定时按摩四肢肌肉,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第l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肺栓塞的形成。
2 结果
本组8例肺栓塞患者经过积极预防和护理后,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3 体会
肺栓塞为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5]。尽管肺栓塞不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0.7%,但死亡率较高,资料报道其死亡率为20%~30%[6],而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手术由于危险性高,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应认识肺栓塞,对其早发现,早救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肺栓塞,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认真观察与护理。通过术前宣教、心理护理、危险人群检查、饮食预防、术中各种处理来预防其发生,并协助医生尽早做出诊断。术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使用医疗仪器,保证病情的有效监护;及时发现溶栓后的出血倾向,并准确给予药物治疗。通过以上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本院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肺栓塞的病死率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蔡惠芳,于海燕.11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2,9(1):89-90.
[2]王乐民.外科术后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十例分析[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1,24(12):714.
[3]于文胜.术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 9(2):101.
[4]金海燕.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139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87
羊水栓塞是妇科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主要是指产妇在分娩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母体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病症[1]。羊水栓塞具有发病急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 一旦发病很难控制,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只有做好羊水栓塞的早期预防工作才能够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先机, 确保母婴健康。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收治的羊水栓塞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 得到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11月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 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全身出血倾向以及多系统的脏器损伤症状。患者年龄分别为27、34岁, 平均年龄30.5岁;2例患者均为经产妇, 孕周分别为39、41周;剖宫产患者1例, 静脉滴注缩宫素阴道分娩1例。胎膜早破1例, 自然破膜1例。2例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呛咳后心跳呼吸骤停。
1. 2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对其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依此总结临床经验和预防措施, 提高羊水栓塞的临床诊治效果。
病因分析:羊水栓塞主要是由羊水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的妊娠并发症,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子宫收缩强度过大或者是宫缩药剂使用不当等会造成患者的羊膜内压力过大, 进而可能引起羊水栓塞。②患者存在宫颈损伤状况很容易引起羊水进入母体体内。③胎膜早破或者是存在人工破膜史的患者会导致羊水进入开放血管, 进而发生羊水栓塞。④经产妇容易发生羊水栓塞。⑤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子宫损伤或者破裂、手术操作不当等都会造成羊水栓塞。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羊水中的物质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会引发致敏问题, 而且临床上致敏问题和羊水栓塞二者表现是相近的, 羊水中物质在进入循环系统后, 会经由内源介质等引起栓塞。另外, 临床研究还发现血管内皮素会推动羊水栓塞病情的发展, 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羊水栓塞的病因还未得到明确的定义, 病因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 临床上需要不断分析和研究羊水栓塞的病因,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和借鉴[2]。
早期预防措施:羊水栓塞具有发病急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 抓住抢救时机十分重要。羊水栓塞病症的发病率不高但是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有效探究羊水栓塞的发病原因, 并对其早期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具体的措施如下:①全面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 正确把握患者的身体指征, 科学准确的使用宫缩素或者催产素, 防止出现药物使用不当的状况。②在对患者进行宫颈检查以及其他产前检查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和操作准确, 以免因为操作不当伤害到患者的宫颈, 同时也要叮嘱产妇合理控制运动量, 防止外力原因导致的损伤。③尽量减少对产妇产程的干预, 不能大意的对患者进行扩张宫颈或者剥膜操作, 如果必须要对患者进行人工破膜, 也要将时机选择在患者宫缩的间歇期间, 而且要注意不能够剥破。④在发现患者宫缩强度增大或者出现强直性宫缩症状时, 要立即采用镇定药剂或者是抑制宫缩的药物。⑤在产妇的第二产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注意不要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大力的按压。⑥对患者的分娩状况进行严密的监控, 掌握其身体指征, 子宫下段的切口不能过大, 并且要及时的吸出羊水, 做好羊水栓塞的预防。之后, 才能够扩大子宫下段的切口, 以便加速胎儿的分娩。⑦对于存在高危妊娠因素的患者, 必须做好全面的监督和护理,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分娩并发症。⑧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在分娩时最好采用自然分娩方法。如果患者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状况, 可以采取物理辅助方法, 如按摩、适当运动等。
2 结果
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压力过高、胎膜破裂、宫颈损伤等。本次研究中2例羊水栓塞患者均并发心肺衰竭和DIC死亡, 其中1例分娩过程中死亡, 1例手术中死亡。
3 讨论
羊水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分娩并发症, 主要是由于羊水突然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 会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等[3]。因此, 临床上需要对羊水栓塞的病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病率, 保证母婴健康。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2例羊水栓塞患者, 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羊水栓塞的病因有羊膜压力过高、胎膜破裂、宫颈损伤等。2例羊水栓塞患者中, 1例分娩过程中死亡, 1例手术中死亡。有效掌握羊水栓塞的病因, 并对其早期预防措施进行研究, 有助于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余文丽[4]在“羊水栓塞8例临床分析”一文中, 结合其医院的8例羊水栓塞产妇患者资料开展研究, 1例死亡, 7例抢救成功。临床诱因有收缩过强、羊膜腔内压力增高、子宫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存在等。同本文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导致羊水栓塞的病因种类较多, 必须立即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有效的早期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羊水栓塞发生率, 确保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梁哨雅.羊水栓塞8例病因分析及临床处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3):123-124.
[2] 徐瑞红.羊水栓塞8例临床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