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2-0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作者对山东聊城市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查出各专业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共300名。于是,作者给这300名单亲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最终问卷共收回280份,问卷回收率93.3%。同时,作者对其中的50名单亲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和访谈的内容涉及学业态度、家庭满意度、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社会情感等诸多方面。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过度敏感、疑心重、朋友少。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长期缺失父爱或母爱造成的情感伤害和心理压力是挥之不去的,直到大学依然如此,而这种伤害和压力在人际交往中的直接表现是过度敏感、疑心重,进一步导致朋友少。

2.缺乏自信,自卑忧郁。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起来,单亲大学生经济困难,家庭结构不完整,更谈不上生活幸福,因此他们往往感觉矮人一截,自卑忧郁。

3.孤僻冷漠,行为偏激。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因为家庭破碎,引起对家庭、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甚至把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迁怒于老师和同学,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孤僻冷漠,缺少同情心,在为人处事上行为偏激,让人难以理解。

4.焦虑恐惧,叛逆行为较多。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都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他们害怕生活中未知灾难再次发生,因此往往焦虑恐惧,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这种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导致他们的叛逆行为较多。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影响。研究表明,生活在温馨和睦家庭中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在缺少温暖和关爱的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出现人格心理的不健全。我国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例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长期两地分居、未婚生子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单亲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有数据显示,单亲家庭大学生患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双亲大学生,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2.社会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有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中,因为父母离异而成为单亲大学生的比例最高,虽然现代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人们对离婚的容忍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离婚始终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单亲大学生受到这些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心理的波动起伏肯定在所难免。

3.学校因素影响。当前,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很多大学生步入大学以后,面对太多的自由时间,往往感到迷惘郁闷。加上有的老师不负责任,教育方法太过简单,滥用批评或惩罚,也伤害了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尊,使得他们更加敏感、孤僻。

4.个人原因。在生活中,一些单亲大学生自认为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是特殊群体,普通大学生家庭完整,父母会经常打电话问候,甚至到学校探望,这些都致使单亲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归根结底,单亲大学生的种种消极行为源于他们对单亲家庭的错误认识导致的自卑敏感、自惭形秽、自我否认等消极心理。

四、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的家长一方面要自立自强,勇敢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积极地迎接新生活。在教育孩子方面,单亲家长不要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而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亲自去体验生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风险。另一方面,单亲家长要当好孩子的辅导员和检查员,多抽时间陪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把爱心献给孩子。

(二)学校教育

1.全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每所高校都应高度重视心理课程的开设,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多学时、高学分的必修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高校应建立针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心理咨询室,并备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对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特别是单亲大学生设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定期调查掌握他们的学业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再次,高校应针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以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理论指导实践,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2.鼓励同学多交流互助。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老师,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有些事情学生不愿意告诉家长和老师,他们更愿意向要好的同学倾诉,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学生中培养老师的好帮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建议每个寝室都要有寝室长,每个班级都要有心理委员,这些职位选有爱心、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寝室长和心理委员要定期和同学进行谈心交流,特别是单亲大学生更要多沟通、多帮助,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随时了解单亲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学校反映,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单亲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3.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要使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家长抱有同样的教育目的,都希望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所以作为单亲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的领路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多沟通探讨,确定共同的教育立场和教育方法,这样才能相互理解。

(三)社会帮扶

1.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一定要通过报道,给单亲大学生树立一些榜样,多报道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坚强拼搏而最终成功成才的单亲大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另外,大众媒介要通过积极引导使单亲大学生对父母的婚姻或者家庭突然遭遇的变故有清醒正确的认识,父母有追求自己婚姻幸福的权利,天灾人祸有时也逃脱不了,面对这些,抱怨、自卑、怨恨都解决不了问题,唯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开拓新的未来。

2.社会支持和帮助。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残缺的同时,往往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社会救助,以补偿单亲家庭子女的不平衡心理。例如:政府可以考虑使单亲家长在就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开办“单亲家长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单亲大学生扶助基金”等。

(四)自我调节

首先,单亲家庭大学生要懂得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做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单亲大学生要认识到单亲家庭也是正常家庭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其次,单亲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们多沟通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自信,建立和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再次,单亲大学生要尽早自立自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向高层次目标迈进。最后,单亲大学生要善于运用自我欣赏、自我安慰等方法进行调节,以自我减压,减轻焦虑。

参考文献:

[1]雎密太,张建新,云炜恒,等.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的理论建构[J].心理科学,2005,28(6):1463-1467.

篇2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深入调查这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心理阵碍与学鸿不民的界定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指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二指程度轻微的心理失调。本文所论的心理障碍主要指轻微的心理失调,也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表现。国内用以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很多,《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量表,测试结果较为可靠。“’本文中运用1-5级记分,以总均分1. 5分作为有无障碍的标准,以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判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标准。

学业不良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落后,属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智力落后、感官损失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学业不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加以改变。学业不良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fz7本文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仍以百分制的及格率作为判断指标。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属于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传统上以及格作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指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侧去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对某高校O1级1206名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的团体测验,其中男生822人,女生374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学业不良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1-2002学年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主要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个别访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拓

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40. 3%,其中,中等偏重的比例为7%。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不两耳体大争生心组健康状况的比段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见表2,

该结果显示:①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和恐怖因子上,男女生表现不同。男生在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倾向上,男生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心理障碍与性格差异有关。②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农村同学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同学,说明生存环境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会有影响。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④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⑤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从未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人群,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前者的得分明显低于后者。⑧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个别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上,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三)个贵研究的贻果:主要问翅与诱因

从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学期150份咨询个案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耍心理问题及诱发原因,结果见表3。

大学生学业不民的待况

1.不及格率民办学院高于公办学院,分别是43. 06%和23. 6%;理工科高于文科,分别是27. 86%和20. 38%;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以经管院为例,一年级32, 3996,二年13. 30%,三年级22. 05% o

2.补考课程相对集中,文科补考集中在数学、计算机等科目上,理工科补考集中在工程数学、英语等课程上.

3.存在重视专业证书学习,忽视系统课程学习的现象。各种专业证书被认为是将来求职的通行证,许多同学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证书学习班,对本专业课程投入较少。

4.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生的构成复杂化,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Scl-90的测试结果显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12. 8%,大学生的一般比例是7%。

(五)大学生学婆不民的原固

通过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没时间学.

1.“不想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不断强化了学习的功利色彩,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习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乐趣可言,这当然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新学科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有限,有些专业的课程几十年一贯制,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于是,花钱考“证”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是考研学生主动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考研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甚至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定位,许多大学生选择与原来专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因此放弃了原先课程的学习。

2.“不会学”主要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缺少衔接,中学里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会是目标。大学里学生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许多学生不适应,学习缺少主动性,他们想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困扰。某些课程的不及格率较高与这些课程相对较难有关,也同教与学的方法有关。

3.“学不会”是指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次调查发现,民办学院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4.“没时间学”是指一些上网、游戏成瘾者、忙于打工者、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生,他们不能保证学习时间,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出路与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是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学生自身个性的缺陷、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抉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各方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一)解决学业不良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系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吸引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专业设置过专、过细,适应面窄,课程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滞后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大批新教师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注重教学规模的同时,教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要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针对成人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好大班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研究解决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要努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再次,要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制上,按照“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奖励,给差生以督促及相应的处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的奖励制度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以激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而对那些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鞭策作用很小。

另外,要加强学风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须通过目标引导、制度管理,榜样带动等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考风建设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和监督。最近几年,大学生中请人代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作弊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投机心理。严肃考试纪律不仅是态度的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和心理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应付压力、挫折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宜传和普及工作,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及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简单的自我调适及帮助他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其次,要优化教育环境,尽量减少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刺激。要提高学校各级部门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一切工作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水平和学生需要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在学生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解决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及竟争的后果,减少竟争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去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处在危机中的同学备感孤独和无奈,加重心理负担。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密切与家人的联系,要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亲情和友情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获得精神支持,增强自信心。

篇3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贫困生人数采用分层抽样法,采用公式:(N为贫困生样本数,为各高校贫困学生人数,为各高校贫困学生总人数,P为全国贫困生平均患病率,为误差率,为参数),P值为14.87%,=10%(最高可取20%),=1.96。本研究选取南京市医药类、理工类,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两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由其1―4年级的本科生为样本。共发出问卷1285份,实际收回1173份有效合格问卷,回收率达91.28%。其中非贫困生为831人,贫困生342人。

2.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国际承认的、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量表,主要从十个方面了解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包括有比较广泛的精神科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随眠等均有所涉及。本研究工具采用L.Derogatis1975年编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修订的版本。

(二)数据收集过程

笔者分别征求了两所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并得到各系辅导员的全力支持。以口头、书面形式向学生们解释调查的内容、目的及意义,讲解注意事项,打消其疑虑,并承诺该项调查全部资料保密。由笔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学生完成量表时间约为20分钟。学生填写完毕,由笔者统一收回。

(三)质量控制

1.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填写问卷表的各项具体要求,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得学生真实、客观的填写。

2.问卷回收后,及时复查,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各项数据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进行数据复核,最终形成数据库。

(四)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SPSS13.0,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1.回收率。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85份,收回有效问卷1 173份,调查问卷合格率为91.28%。

2.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构成。如表1、表2所示,男生问卷216份,女生问卷957份,各占18.4%和81.6%;南京中医药大学有762名学生参加调查,南京理工大学有411名学生参加调查,各占65%和35%;参加调查的理科生593名,文科生580名,各占50.6%和49.4%;此次调查共有非贫困生831名,贫困生342名,各占70.8%和29.2%。

(二)贫困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

如表3所示,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

(三)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

如表4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他们在强迫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抑郁和恐怖因子上差异边缘显著,剩余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结果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差异较大,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高,可能是因为经济拮据而带来的自卑,不敢与人交流、沟通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因子高分可能因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家庭贫困的经济困扰、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和与其他同学比较的差距而产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高可能因为这些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不断升级的考试应激状态,大学的宽进严出导致思想压力不比中学小,正是长期处于这种紧迫状态进而容易发展成为临床强迫症状。

以往针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中多数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但是本文通过对南京两所高校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结果表明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女生,特别是在强迫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生理特点。一方面,男性天生不如女性感情丰富、细腻、敏感,知心朋友不会太多;另一方面,男生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常会隐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性格中脆弱的一面,总是认为男人有问题就应该自己独立解决,对于找人倾诉、寻求帮助存在抵触情绪。如果男贫困生本身就有些自卑,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际,就会变得很孤独无助;除此之外,男性大学生聊天时的话题往往是时事、球赛、电脑游戏,极少交流内心感受。因此,男性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相比女性贫困生要弱得多,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男性贫困生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只能选择喝酒、抽烟、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二是社会因素。西蒙(Simon)和费瑟(Fisher)1973年的调查发现,男女对于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自己的能力;而男性比女性则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巨。这种归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在贫困大学生中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社会的传统观念在各方面对男性角色提出的要求更高,这就导致男贫困生往往表现出强迫、抑郁。传统上人们认为,男性应该在工作或家庭中承担顶梁柱作用,这就使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但是他们不能表现出软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这往往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解决经济贫困入手。贫困大学生缴不起学费,生活贫苦,并且家庭负担重,就业压力大,面对以上这些困境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各高校不仅要为贫困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助学措施,更是要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但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问题,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工作、交际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对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疏导

篇4

养成教育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以知、情、意、行为体系,以好习惯的养成为具体任务。目标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内心强大、素质优良,养成了多种美德和好习惯,自身充满正能量,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单层次到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在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多元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

1.自我中心,抗压能力差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育方式方面也是“以孩子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我意识强,缺乏对人、对事的包容性,一旦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很容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造成抑郁、极端等心理问题。

2.内心浮躁,自我定性缺失

95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很少吃苦,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太苦太累,除了让孩子学习,一般很少让孩子去体验其他身边的事情,学生很少能够自由地、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遇到问题往往会直接放弃。相对而言,民办院校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好,他们在家庭受到的呵护更多,从小的压力就少,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很难进行自我反省,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各种浮躁、不耐烦的心理特征。

3.情感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情绪情感障碍指的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民办院校学生在心理上的情感障碍主要体现为紧张、焦虑和抑郁,并且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我们也发现,有些民办院校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交往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体现在同学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师生之间,这不仅不利于民办院校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坚持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首先,坚持预防和矫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通过教育、引导、疏通的方式,克服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把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对民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其心理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上来。其次,坚持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学校应该坚持大局意识和总体意识,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网络;还有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差异性的教育和引导,强化班主任、班长的作用,对个别学生进行调研观察。再次,强化内容和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在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民办院校心理健康保障模式

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团队存在诸多的限制,在人员招聘方面存在很多的条件限制,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基于此,民办院校应该积极克服困难,建立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在制定合理心理健康制度的同时积极引入高水平的人才,成立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困难和问题进行排查和引导,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组成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小组,把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的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

通过对数十家高校的调查,我们最终得出结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其他高校。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这对于学生身心免疫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认为,各个高校均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分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地引入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07).

[3]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

篇5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40-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主要针对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而专门针对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农林院校由于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及办学特点,在生源结构以及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我国教育现状致使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教育欠缺和滞后的情况。为了准确了解农林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心理普查涵盖了某农业院校18个学院的7863名2015级新生,施测率92.97%。在回收的7310份问卷中,剔出无效问卷151份,有效问卷共7308份,有效率为92.0%。

(二)研究方法

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大学生的身心状况能被较为客观地反映。按照UPI指导语严格进行,根据筛选标准,筛出第一类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可能有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关注者,第三类为心理健康者。同时查阅以往的数据,利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201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见表1)

(二)不同年级新生心理问题的比较(见表2)

四、讨论分析

(一)农林院校的部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

农林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有明显的贫富差距,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考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但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校园伤人以及自残事件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大一新生作为新鲜血液,更受到了普遍重视。他们刚从高负荷的高三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理想和目标暂时还比较模糊,置身新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通过约谈归纳,发现导致大一新生产生焦虑、自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对子女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一旦面临新的环境和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对大学期望过高,缺乏较好的心理缓冲策略。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学校、老师以及朋辈的帮助和引导,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渡过适应期,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五、建议与对策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逐渐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的人员配备和建设。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电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面临的关键节点,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3.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健康普查中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后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和在解决内心困惑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依靠的资源。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而有效的帮助。同时注重培训学生中的心理学爱好者,指导他们开展朋辈辅导,进行自助和互助。

董芳白等(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俊岭,梁树清,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浅谈高校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0期 

[2]陈小露.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8期. 

[3]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张世金,温汉华,从传播学角度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年14期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状态正在从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自我做主,同时又明显缺乏抗压能力,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独立处理,从而产生矛盾、抑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在2005―2007年间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理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重角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必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繁琐沉重的事务性工作都不怕,就怕学生出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舍本逐末,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密切的接触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很难把握关键,切中要点,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篇7

一、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属于青年时期成长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心理行为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习心理问题。学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的学生能经受住高校的各种综合测验,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效率偏低,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对学习也丧失自信,从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不良反应。

人际交往问题。每个大学生都想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缺乏交往技能,有的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对他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导致知心朋友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明显冲突,进而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卑、多疑等心理症状就随之出现。

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接触,交朋友,得到友谊和爱情,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欠缺一定生活经验,随之就会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失恋的痛苦,单相思的苦恼,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多种压力,如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重压,就会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遇到事情不能冷静思考,出现了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极易冲动,还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念头。

5、经济问题

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困难,需要靠助学金和打工来完成大学学业。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就会产生严重的落差,从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6、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们也意识到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担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面试缺乏自信,对找工作不积极,不知道怎样做简历,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自己的能力及性格没有正确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性。目前,我们可以将时下流行的观点概括为四种: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活动论”;二是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过程论”;三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辅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还有一种是“功夫论”,即注重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格,以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以上的四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界定,但是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不便。新形势下,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认为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属思想品德范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总是采取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却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产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思想品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思想品德问题也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这种观念是盲目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纯当作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因此,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互动性。此外,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实践中也是轻科学分析,重心理测试,只做重心理问题的调查,却不开展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及时更新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研究已久,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里提到的问题,它不能简单的指个别学生可能会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要先将此类问题确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要坚持面向学生,尤其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和社会,不断调整心态,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完善人格。此外,学校及教师也要发挥出教育职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等主动性教育。

篇8

一、引言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所引起的突况不断增加,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是一种超前的心理危机的干预,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研究虽然在2010年后大幅度增长,但对于相关指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分别从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等方面建立指标。通过RS-ANN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数据进行实例验证。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保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是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提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此预防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心理危机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个人信心、个人气质、个人挫折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等。笔者从事大学生生活和心理辅导工作,对平时工作进行积累和总结,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探讨个体差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修改影响个体发展状态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态、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背景。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群体,具有社会群体所有的特征,加之大学生有着独特性,周围环境人群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重要性。因此,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纳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建国认为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包括负性情绪、学习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缺陷等指标。顾广玲等提出了周围交流环境、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问题和家庭背景五项心理危机指标。通过上述论文等资料的分析和学生群体的调研表明,恋爱问题、异性关系、人际交往融洽性和周围交流环境人群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最重要。

综上所述,总结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负性情绪,这四类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心理危机模型构建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模型问题的处理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研究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警模型。

粗糙集理论可以从大数据中去除不必要的条件属性和单研究对象,以表2为例,共含6个研究对象,每个对象分别有4个条件属性和1个决策属性,但在该表中并非所有数据均有意义,实际上存在些冗余不必要的信息,若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其约减,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更为简洁的决策表信息。

上述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样本数据的能力可以优化拓扑结构,接着利用神经网络对数据的网络逼近能力和分类能力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神经网络构建的心理危机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从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可清晰看到网络规模变小。

三、案例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理论的实用性,笔者以所带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为对象,跟踪调查了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该班级146位同学的心理危机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同学互测、同学自测、任课教师评估和班主任及辅导人员评估所得,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数据库。

利用粗糙集理论约减数据库数据之前,首先对数据约减主要目的是去除数据库中一些采集不准确的差异数据和约减不必要条件属性。心理危机模型中条件属性由开始的14个条件属性减少到9个条件属性,目标属性为HB,B,Z,S,HS分别对应大学生心理危机等级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表4中给出部分约减后的心理因素采集数据。

利用表4所提供的心理危机数据,以前10组数据为神经网络输入样本训练神经网络,选取恰当的权值和训练函数构建满意的神经网络结果模型,然后以后5组数据为测试数据,测试该模型的准确性。

四、结语

由测试结果可知身体状态、人格发展缺陷、就业压力、家庭环境、恋爱问题、人际交往、突发性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和刺激源这9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且该模型分类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极高。根据该模型处理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发展的恶心事件,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程明莲,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3):47-50.

[2]姜波等.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大学生研究,2011(09):108-110.

[3]刘颖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3(01):59-63.

篇9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趋紧凑,竞争日趋激烈,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进入高发期。这种形势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肩上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关系中的适应困难、家庭经济的压力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多。同时,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抗挫折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大学生渐渐沦为“心理弱势群体”,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杀人和自杀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重视。据统计,大学生群体与国内其他同龄青年群体相比,在强迫、焦虑、偏执、抑郁、人际敏感、精神病等方面成高发趋势。相关的调查研究还显示,自杀已经占据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达25.6%(1581/6176),自杀未遂报告率达到了惊人的1.9%(120/6176)。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极其严峻。同时,焦虑、抑郁、躁狂、人际敏感等类型的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也呈现出“集中爆发”、“频繁爆发”的趋势。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阶段在生理发育的过程中属于危险期、敏感期、断乳期,心理结构各部分的发展情况不平衡,自我意识常常模糊、矛盾。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含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调研,大概可以归为三个方面。

2.1个体的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的时间错位

大学生普遍都处于青春期,心理成熟度还远远未达到稳定状态,青春期的个体普遍呈现出情绪波动大、敏感、情感丰富、观念极端、自控力差、渴望与异往又容易陷于鲁莽或羞涩等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儿童营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我国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相较以往却大大提前了。心理成熟期与生理成熟期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异性关系、角色定位、价值取向、情绪调整等方面问题都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2.2社会转型与市场竞争导致的心理焦虑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计划和市场并存,相互博弈,形成了所谓的“体制内外”的区别。体制内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相比体制外残酷的市场竞争,更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近年来,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压力,国进民退的趋势得到了强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未来就业抉择时,普遍渴望进入体制内的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这些单位的进入门槛很高,大部分大学生都只能望而声叹。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体制内外有别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产生了障碍,普遍不愿意从社会的呵护对象积极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这种深层次的焦虑使得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始终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背景之中,为其它心理问题的出现制造了温床。

2.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造成的心理调节障碍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前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投入到了学生的考试能力提高当中。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投入不足。一些学校和家长甚至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英语、语文方面的所谓“培优”,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升学的恶性竞争,一些初中和高中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缩减为半学期一次,甚至直接取消心理健康教育课,用来进行语数外理化生的授课。在社会大环境普遍浮躁焦虑的形势下,大学前的心理教育无法承担起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学认知和调适能力的重担。在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社会的压力开始通过就业、交友、情感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广大学子。于是,长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产生的恶果开始显现,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普遍偏低,为了恋爱、交际、学业而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况便开始见诸校园。

3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型的构建

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心理危机的干预成为重要的改变因素。各个高校都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措施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事件的出现。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情绪压力,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并能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大多还处于研讨试验阶段,制度化、模块化的实践操作亟待建立。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心理工作的多年经验和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创新思维,学院心理工作团队通过精心总结归纳,以模型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方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该模型由四大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细分为三个维度,这些模块构成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主线。

这四大模块分别是: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和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1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

3.1.1课堂与寝室

建立心理普查排查制度,入课堂、入寝室、入食堂常态化,监测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针对长期逃课、校外住宿、寝室关系紧张(孤僻)或其它特殊情况,高度敏感并详细记录,及时介入,精确评估,尽早诊断。

3.1.2即时聊天工具与社交网站

深入学生的虚拟空间,广泛关注他们的个人主页、微博、QQ空间、好友圈、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对于其在虚拟空间表达出的负面情绪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发现心理危机源。

3.1.3家长

积极回应家长的来电、来信,密切关注学生与家人交谈或相处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辅导员发挥工作主动性,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找出心理危机的根源。

3.2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

3.2.1了解干预对象与其制造接触

很多心理干预对象都存在较强的自我防御意识,特别是在干预初期。此时,如干预方法不当,就很容易丧失建立信任的良机。所以此时干预的途径选择尤为重要。

3.2.2心理危机转介

诊断出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按照预定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转介给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做进一步的评估、诊断、治疗。这一点在新《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尤为重要。

3.2.3与干预对象有效沟通

在心理危机关系构建阶段,积极与其家长、朋友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干预对象在家庭、朋友圈的情况,可以大大缩短干预者与干预对象之间信赖建立的过程,并做到有效沟通。

3.3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

3.3.1观察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在前两个模块中,干预者已经对干预对象的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评估。在此后的治疗矫正阶段,干预者应根据对象的特征,制定长期的观察计划。干预者对情绪、习惯、兴趣、身体状况、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家庭关系这七个重大特征变量的变化,高度重视,记录在案。因为这些特征变量反映了个体应对的内容。

3.3.2响应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干预者在监测到对象特征的变化之后,要及时向干预对象做出适当的反馈。如变化剧烈,则应在第一时间汇报,并通报心理工作机构。干预者应通过定期谈话、询问亲友等方式,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改善其心理状况,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

3.3.3巩固平等关系

通过长期的监测与互动,干预者应谋求建立长期的平等性互助友谊。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长期的单方面帮助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在长期的沟通过程中,干预者应尽可能创造机会,使单向干预转化为双向互动。这样会可以大大减轻干预者的精神压力,也可以有效帮助干预对象宣泄心理压力。

3.4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4.1法律及制度

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复杂性,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不但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切实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构建、应用过程中,干预者要遵循法律准则。如新的《精神卫生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

3.4.2应急预案

一套科学、高效、不断完善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是模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急预案应该对模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制定出详尽的规定,并由专业人员定期对预案内容进行研讨、更新。预案要反应迅速、预防为主、教育优先,切实尊重心理科学和法治精神。同时,还要做好与上级领导部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医院的衔接。

3.4.3培训与提高

模型的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要求心理干预实施人员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出色的工作能力、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工作启动以来,心理健康工作将越来越专业,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将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制度化,为心理干预人员安排充分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是心理危机干预模型能够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心理培训与心理讲座等也是系统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静.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研究[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2(1).

[2] 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3] 张本钰.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宋迎秋,姜峰,林媛.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3).

[5] 蒋德勤,姚荣英.大学生自杀行为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6] Egan.G.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 李金攀,史晓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研究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

[8]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12).

篇10

据中国教育部2008年统计,我国现有322所独立学院,在校生214.8万人,约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在校生的1/2,当前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特殊性。2009年12月,笔者对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2006级-200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工作实际,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眼视光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专业中,随机抽取2006-2009级920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920份,收回有效问卷913份,回收率99.24%。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①作为测试工具。学生可在心理测量软件上直接测试,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组症状群,每组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②

1.2.2 访谈法

根据SCL-90量表结果,按标准筛查出咨询对象,发邀请信,并对咨询结果进行分类。

1.3 评定标准

SCL-90的筛选标准:总分≥160、阳性项目数≥43、任一因子分≥2。

按照有关标准,测试的阳性筛查标准采用“被试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即任一因子≥3分,则认为被试者“可能存在中度心理卫生问题”。③④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见表1)

注:(1)一名学生同时出现多个2≤因子分

在913名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障碍学生113名,占总人数的12.38%;有中度心理障碍学生59名,占总人数的6.46%。其中,一年级和四年级心理问题较多,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总体看,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差到好依次是:一年级、四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表1913名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异常情况[n(%)]

2.2 访谈结果

根据SCL-90量表的的筛选结果,共发出172封邀请信。最终172名学生全部应邀来心理咨询,咨询率达100%。我们将测试结果和咨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类,明确了我院学生心理问题分为七个方面。

2.3 独立学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剖析(见表2)

表2172名心理异常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及检出情况[n(%)]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问题、就业与生涯规划、情绪问题、适应问题、学习问题等。

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在面对着环境、角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急剧变化的同时,常易出现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特别是寝室人际关系紧张),并伴随出现情绪情感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但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格特征,二年级学生常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情感问题;到了三年级,部分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常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生涯规划等;随着临床实习来临,学生们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就业压力过大,四年级学生常易出现就业心理问题,伴随出现情绪情感问题。

3 有效开展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引导学生纠正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自负自卑、敌对偏执、好幻想等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3.2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础上,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适应问题,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成长训练营》,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人际交往、情绪情感问题,可开展专题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从新生就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类型、职业倾向,尽早明确自我的职业定位。

3.3 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

对全院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防患于未然。

3.4 建立四级心理防护网,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深入发展以校级―部系处室―辅导员―心理委员和寝室长为主题的四级心理防护网,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与辅导员、心理委员和寝室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配合,对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学生给予密切的关注,做好防御工作。

3.5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切实的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紧张,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网上咨询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严守心理咨询工作纪律,确保心理咨询科学、规范的进行。让学生接受“求助是一种能力,因为受助而成长”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开始享受心理咨询给其带来的快乐与愉悦。

总之,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对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注释

①②③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④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