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商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商业发展趋势

篇1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篇2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篇3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班,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应急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客户,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在现代社会里,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但是在发展在那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使得商业心银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有着良好地发展市场前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拓宽企业的客户群,从而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其次,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职责。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就会使得小微企业数量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会失业,从而增加国家负担。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能更好地优化银行自身结构,通过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尚特银行的盈利能力[1]。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观念

相比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种弱势地位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银行自身的业务重点主要偏向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要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致力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台州银行开展的“小本贷款”,该银行始终坚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也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小微企业客户成为了该银行的业务主体,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好的利益[2]。

(二)加大创新

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潜在价值,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里,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对象多样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要想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加大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小微企业对本银行的黏度。首先,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贷款需求;其次,要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另外,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小微企业信贷有着小、频、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满足小微企业信贷的需要[3]。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信贷业务人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细分小微信贷业务,设计不同的职能部门,从而内部人员中或者对外招引专业的人员进行任职;其次,要强化业务人员能力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强化职业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4]。

(四)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贷风险[5]。

四、结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直具有重大潜力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为银行自身带来好的利益。同时,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开展的信贷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结合小微企业信贷的特点来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自身更好发展。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

参考文献:

[1]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14:187.

[2]李静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浙江金融,2013,10:34-36.

篇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这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作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篇5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篇6

中小企业的三大苦衷

很多接触过中小企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中小企业领导往往在企业中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哪个部门有火就要奔向哪里扑救。其中,品牌问题就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及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在国家“三来一补”政策下催生的企业,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OEM之路的先行者。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这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又很快地找到了从网上寻找客户的这条经济之道。表面上他们的经营方式变了,成本下降了,但是做OEM的本质还是没有变。

在曾经被轻工部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浙江省云和县,一共有512家木制玩具厂,年总产值15亿元,其中年产值过千万的企业就有20家。所生产的木制玩具占中国总产量的70%,世界总产量的40%。但是,这里几乎所有企业的出口方式都是OEM,在当地排名第一位的星云,到现在为止也是和外贸公司合作,连一个直接客人也没有,完全贴牌。这种产品被白盒子包裹着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一代人。因为企业只能作代工,所以其利润之低几乎已经到了极限。一些网商已经意识到OEM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其中的先行者已经开始谋划建立自己的品牌。但下决心“两条腿”走路的商人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原有的OEM客户害怕自己的设计遭到剽窃;二是作为一个新品牌要想闯入市场并不容易,不打价格战没人要,打了价格战又不利于品牌培养……由于没有任何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 OEM向自有品牌发展的第一批商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和困惑。

除了品牌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一位企业主坦言:“之前企业小的时候,只要有订单就能生存。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不但运行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员也越来越不好管理。”

如今,无论是五、六个人的小企业,还是二、三百人的中型企业,企业负责人身兼数职的情况都很普遍。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做成任何一单生意都很不容易。相对于其他员工,经营者对企业和市场状况更为熟悉,能更准确地捕捉到商机;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都是所从事的行业中有相当的行业经验,这些经验在与客户的网上洽谈过程中,有时甚至能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这种经验,显然不是普通业务员所具有的。

由此,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上事必躬亲的务实风格,使得大多数的企业至今还处在一个人做决策的阶段。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一方面,当老板一个人已经很难把握住这么多的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时,做出的决策就难免顾此失彼,或是出力不讨好,或是白白浪费了商机,另一方面,员工也很难迅速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人才。

除此以外,人才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心底的痛处。

中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多是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力量联合起来,的确能在资本、生产上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当这些企业开始转向网上贸易时,传统的惯性也会在一些方面产生制约。温州一位做鞋贸易的网商告诉记者:“我做外贸,需要在一些网站上做推广,所以招了一些懂英语、懂外贸的人,但是企业里还有一些当初和我父亲一起打天下的人,还有些是亲戚,这些新人到企业来之后就会发现企业里关系复杂,自己没有发挥的空间。两拨人之间在观念上有很多地方很难融合。现在怎么处理真让我头痛,我哪还有心思想企业扩大规模的事?”

很显然,一个人“拍脑袋”虽然“流程”简单,但做不大企业。而在从“一个人”过渡到“多人”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又要面临众多的管理问题。

企业门户开启“解救”中小企业新篇章

很显然,企业门户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做为企业服务的网站,千万不要想‘仅仅靠’做供求信息来拉客户。如果你把行业网站比喻成一桌大餐的话,线下服务、资讯、社区这些就是鲍参翅肚,而供求信息只是青菜萝卜而已。”事实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国内的部分B2B网站做过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其中阿里巴巴提出过从“网络上工作”到“网络上生活”的口号,也在网站内容频道上作了一些辅导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容,其他一些行业网站也纷纷推出社区,希望以此来凝聚人气,营造商人之间交流的氛围。但由于这些网站的重心仍然停留在贸易信息的提供上,因此其他频道的拓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日,中企动力集团推出中国首家企业门户网站“一大把”,将服务模式锁定在“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网络应用服务”上。与目前的B2B业务模式不同,企业门户网站不仅提供企业在网络上的贸易平台,还着重提供更多层面的应用服务,包括网络推广、网络交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操讯息和行业信息,甚至于专家帮助、案例分析等互动内容及服务,以协助企业轻松掌握互联网应用,并解决具体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此外,该网站基于集团服务优势所推出的各项具体产品服务,诸如营销推广、培训学习、企业通信、商务交流类等多方面的企业应用服务及工具,为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一大把”总经理林娟如表示:“企业门户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对内管理、对外经营联络等各个商务环节的服务。管理问题、营销推广问题和打造人脉是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一大把”正是抓住这几点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有信心吸引企业各个部门的从业人员。”

一位中小企业主在看过“一大把”之后表示,这些信息原本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中,平时只有刻意搜集才能看到,“一大把”将丰富的功能整合在一个网站上,使企业中各层面成员从中都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替自己解答了不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的中小企业之前总是依靠某一个商机取得企业发展,但未来要想实现发展,这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士指出,成熟的企业必将需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一大把”的出现迎合了这种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熟悉网络,未来企业门户必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

篇7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一股迅速崛起且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能力正在急剧上升,对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现代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正在逐年放开,近期银监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加大了对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力度。其中银监会一再申明“两个不低于”目标,并首次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这3项指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中。各大银行也纷纷开展支持小微企业的活动,例如民生银行的特色小微发展之路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已经向我们发出了小微企业不可忽视的强烈信号。

小微企业的覆盖率广,带动就业能力高。虽然没有大型企业的庞大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但积少成多的特性,使小微企业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到。据银监会业已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上半年小微企业信贷工作进展加快。其中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16.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4万亿元,同比多增3029.1亿元,同比增长21.2%,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6.1个百分点。

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庞大的企业在贷款问题上通常享有优待,而对于散户经营的小微企业,或者小型公司而言,融资或贷款具有高门槛的难题。随着现代金融的形成,小微企业这块香饽饽被各大银行逐渐发现,因为经营小微企业的多为个体工商户或广大民众,贴近基层。只要占领一片市场的贷款覆盖率,也能为银行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银行放开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创造了双赢的局面。既降低了微型企业的贷款门槛,也增加了银行的业务收入。

现代金融的特征是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全国金融会议中,建设适合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被重点提出,加强适合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小型微型企业等建议被提上日程。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源于小微信贷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潜力,人们紧追小微企业和加大优惠政策,是因为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微企业虽然没有大型企业的明显可观利润,但其影响已经不可小觑。

随着金融活动的越来越市场化,现代金融理论正在往越来越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有一句著名的话:“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小微企业这个市场每天都在创造巨大的价值,从单一方向看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但从双向来看,银行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这将为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不断流动的良性循环的市场,也是国民经济的一大幕后推手。在我看来,得小微者得天下,小微企业的巨大力量,将是日后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2013年上海陆家嘴论坛上,魏启林提出:“小微企业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经济体系所有创新的来源。今天的大企业,过去可能就是小微企业创新而来的,而且它也是一个国家就业体系,提升就业水准最大的提供就业机会的一个体系。但是小微企业也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它的信用质量不好,它的担保品不足,它的透明度不高,所以贷款给他的话,风险会非常高。”所以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虽然现在国内经济逐渐改革,但小微企业自身的完善问题与信用风险仍有待提高。

融资难,融资贵仍是现在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支持小微企业,就一定要落实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措施。小微企业牵扯着民生,很多的巨头行业和新兴行业也是由小做大,由小微企业迅速膨胀而来。换言之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是对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推进。现代金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其中隐藏的问题还是令人担忧的。

政策近来加大了对小微融资倾斜,同时也提升了不良贷款的宽容忍度。这是对市场的积极得信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要适度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和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两个百分点以内的,其中的两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平常的不良贷款率。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解决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加大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场外市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改革措施的形成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在201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得小微贷款保持月均增量过百亿的速度,平安银行的贷款总量90%的部分投向了小微和零售,招商银行“两小”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接近40%。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不难看出。以前毫不起眼的小微市场,已经慢慢变得壮大,其中隐藏的巨大利润渐渐被人们发现。

随着金融政策的改革,市场活跃度高涨。小微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在逐年急剧增加,这些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小型、小微企业为银行业带来了甜头。

将时间向前推移十年,你会不难发现小微企业的贷款问题十分棘手,各大银行都不愿将钱贷给这些稳定性差、经营风险高、信用风险低的小型、微型企业。但随着金融趋势的改变,让形势了有了惊人的逆转,现在各大商有银行主动伸出友好的援手,希望帮助各类小微企业进行贷款。银行这类举动的背后,无疑揭示了这个市场的诱人性。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一方面能够促进小型企业的成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小微企业能够带动经济增速。这对于现代的商业银行而言,这个时机正是双方互利双赢的发展局面。各大银行加大贷款的发放量,抢食着这块开发尚浅的潜力市场。与此同时,小微贷款手续的简明化和“快速贷”等概念的出现,另小微企业更易获得帮助。

如今小微企业的数量仍在持续快速增长,而商业银行今年分别也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几个百分点。我相信随着小微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信用度的提高,它所贡献的力量也将越来越大。而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也是小微企业奠定良好基础的开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系列积极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我相信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走向大未来。

参考文献

篇8

物流在新世纪中重生,成为新世纪的一颗明星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善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环境与系统,改变了贸易形态,引发了全球采购领域的深刻革命。将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物流放在一起进行宣传,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革命,而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领域的一次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改变过去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提升到全球贸易竞争战略的地位。以欧美国家为例,沃尔玛已经开始安装自己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把扫描数据直接通过卫星传向公司总部,使公司可以快捷地管理自己的供货链,在库存减少时自动订货,还可以使沃尔玛发现新的营销机会。电子商务的应用需求商与供应商、消费者与生产商直接交易虽然少了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但却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需求商往往需要多批次、少批量的货物,而消费者采购更是量少而单一。要想快速、低廉地将产品交付,国外的很多企业在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美国的物流中央化、日本的离散配送中心、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这三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都是物流企业本身提升电子商务意识以及充分利用网络。

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于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中国物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新的动向表明,物流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这一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物流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从古代物物交换继而产生货币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物流活动不具有独立性质,始终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物流活动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研究热点,物流系统也在现代物流科学诞生后结束了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历史。在此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改善物流系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大陆”、“企业脚下的金山”、“第三利润的源泉”。

由以下的事实可以知道这些评价是有根据的:美国企业在开始对物流系统进行改善的初期,库存水平一般都下降三分之一以上,仅此一项就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一些行业的企业统计数字表明,原材料由进厂开始,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直到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出厂为止的时间段内,处于加工状态的时间只有5%。而95%的时间中,物料是处在仓库中、运输线上、工位前等待的状态。也就是说物料在厂95%的时间是存在于物流系统中的,加快物料周转的关键是改善物流系统。此外,据统计企业的流动资金一般有3/4是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占用的,因此加快物料的周转速度将有效地缩短流动资金的周转期。由于在实践中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被重视的物流领域,终于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

二、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业新特点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在网络时代,物流对经济的反作用明显强化,制造业更为关心的不是生产量的多少,而是如何占领市场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拥有一个高效而通畅的物流系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可靠保障。从这一点来看,说新的世纪是物流的世纪是并不过分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营全球化趋势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

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趋势,企业的战略对策之一是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经营领域,力争在核心技术方面领先;而本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则分离出去,委托给在该领域有特长的、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种趋势为现在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DEII计算机公司的经营模式,他们只做订货与最终组装,而将零部件的制造和物流系统运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与重组,有效地减低了库存、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提高了竞争力。耐克鞋公司也有类似的方法,没有制鞋厂只做经营与产品设计,又如运输公司把烦琐的收费业务委托给卡片公司去管理等。

企业注重核心技术的趋势使物流业务从生产企业分离,为物流企业带来良好机遇;物流企业也必须按照同一原则精心发展自己的业务、提高服务水平,确实保证委托方的利益并建立本企业的信誉。

2.供应链的简约化

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无数供应链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体系。在同一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需要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货品,同时也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供应自己的产品,形成了递阶式的体系,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市场竞争实际上不是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所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中间经营者都能够及时地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也就是说供应链具有了更好的透明度。在供应链中,任何多余的环节、任何不合理的流程与作业都能被及时发现。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支持,供应链中原有的多余环节将被消除。因此,供应链将变得更为紧凑,供应链的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

3.企业规模化

由于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小批量、多品种以及快速性的特征更为显著,配送的难度更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快地在规模效益方面领先,企业的兼并、联合趋势加强。当然,在选择合伙人时,弱者将被淘汰出局,形成强强联合。企业必须依靠自己先进的经营模式、高质量的服务和强大的实施能力为依托,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也可能有条件被其他优秀的企业选为合作伙伴,在联合中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国内外两方面,物流企业也是如此。一些国营储运公司,规模虽大但存在体制不灵活的问题;一些新型物流公司大多规模偏小。它们需要在竞争中求联合,依据双赢战略选择战略伙伴,以图结成实业联盟创造规模效益。可以预见,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趋势将加强,我国现代化超大型物流企业将出现在社会经济舞台上。

4.服务一体化

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化和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物流是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是竞争因素的最重要部分。第三方物流业者最时髦的口号是“提供一体式物流服务”,把用户的物流业务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全部承担下来。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使用户拥有一个高效、通畅的物流体系。

在供应链急剧变化的时代,第三方物流业通过增值服务扩大营业额也是重要的手段。加强增值服务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以及其他按客户的需要提供的服务。

增值服务的内容除一般的装配、改包装之外,还在于不断扩大范围,发展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如德国FIEGE公司对服装进行配送,在送达最终用户之前把衣服熨好、进行商业包装或悬挂在衣架上送达商店;又如生产吉他的FENDER国际公司委托UPS公司对其配送系统进行集约化和系统化整合,UPS的增值服务包括为吉他调好音。扩大的增值服务不仅仅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承担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所分离出来的业务,使自己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稳定了客户群。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中的有效应用

所谓电子商务实质上是指在国内外商务活动中实现电子信息化,也是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的基础。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外贸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外贸企业如能在信息竞争上取得优势,则会提高其获得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核心能力。由于物流信息化的使用提升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信息竞争优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发挥了明显的效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为了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而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外贸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电子商务拥有无地域界限的全球市场,商品信息更加透明。一方面,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有关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化平台,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网,向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从而获得全球性、无时限的商务空间;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可以主动上网搜索各种经贸信息,寻找到理想的贸易伙伴。

篇9

引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依托的众多条件中,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如何通过转变商业经营模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区域经济发展如何与商业模式转变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述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整体不均衡的态势,部分地区形成了有较鲜明特色、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而有的地区仍然受困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改革思路不清晰、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若干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活力);第二,若干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率、增加值率、销售利税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第三,吸引外部投资进入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

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而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

(二)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

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会使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形成联动格局;再次,实现“五个统筹”方针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

二、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

(一)可以改变区域经济的整体结构比例

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首当其冲就是对其整体结构比例的影响,随着前几年的旅游行业的崛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城市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而最为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大工厂概念,使得以劳动密集型见长的我国企业承载起了加工、代加工的产业规模经济。因此,过往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业模式对区域经济整体结构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

(二)可以营造出崭新的市场氛围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后,对软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意识甚至民俗文化等等。快餐式的消费形式成为了很多大城市白领的消费常态,颇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也改变了很多城市固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后必然会导致新的文化氛围的出现,所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数据的变化,还有深层次上看不到摸不着的文化变化。

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实现对盈利模式的重大转变

考量普通的商业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交互式的交易习惯和整付式的交易过程使得企业在盈利模式上形成了定性的思维。一方面,仍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客户关怀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也无法突破常规式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随着国际接轨的加强,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国外成功经验推行自我盈利模式的积极转变。举例来说:国外的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GEAE)开发了“按小时支付”的盈利模式,即客户不再根据发动机本身付款,而是根据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付款,从而实现了其盈利模式从产品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到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收益的转变;国内的远大空调也意识到那些拥有大型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客户不再愿意购买和自己维护空调设施。为此远大改变了销售方式,从卖空调机转变为销售“冷和热”。

(二)实现对业务系统再设计

实现对业务系统的再设计工作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企业内部工程,它始于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型于外部客户合作协调的沟通中,完善于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要实现对业务系统的重新再设计,需要首先确立高效、低风险、高收益的原则,然后综合对业务条线和管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梳理,最后固化整合后的资源和制度,形成企业内在核心运营体制和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经营体系的流程再造

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营体系的优劣,区域经济的发展好坏也归根到经济体的经营体系的健全科学与否。经营体系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内部生产体系,还包括外部营运体系、战略规划体系等等。实体企业,特别是肩负着转型重任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要结合当地特点和自身企业所有制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涉及生产、研发、运输、售后、风险管控、成本核算、发展规划等核心要素进行一一梳理,实现企业由内到外全方位的蜕变。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细化,区域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它是博弈的主角,也是成败的关键指标。随着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持续加大力度,实体经济体必然会自主寻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符合外部实际具体需求的道路,而我国区域经济必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巨大调整而迎来又一轮的改革攻坚战。(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泽明.芮明杰.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分析——同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动态性[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2] 郭强.基于新经济特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46-0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在物流产业中商业物流更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商业中的较高业态连锁、百货公司和商业中心的运转基础。同时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也和很多因素相关,城镇化的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1]。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化为城镇型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但是在数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留守儿童、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立足于建立在整体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各种因素使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但是因为区域以及历史的原因,物流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用新型城镇化的视野来研究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希望给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予以借鉴。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明确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要求;另外一个层面上,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 概念解析

虽然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新旧城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1.1 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源自城市化,是不同研究者为了区别彼此的研究切入点进行的概念区分。城市化其本身包含两层含义[2]:第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第二是城市的生产以及生活特征开始影响城市周边的地区。当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人口的非农化转变、地域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城镇化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城镇化意味着务农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观念的不断延伸。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更强调人的本质性特征,发展现代工业、统筹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实现其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效集约、功能完备、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过程质量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注重城镇化硬件措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居民的就业、居住、升学、医疗等社会问题,是一个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提出了特色化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3]。

1.4 农村商业物流

农村商业物流的概念是从区域物流的概念延伸而来,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物流的一个小分支,强调一定区域内商业物品的物流,所以必须首先弄清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建构在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一个包含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全过程的总体。

2 农村商业物流的特征

区域商业物流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物流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区域紧密相关性。地区性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区域物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表现为区域内的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独立性表现在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内部各个物流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不同的区域商业物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表明区域商业物流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内,其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4];开放性说明区域商业物流的独立性并不代表其是完全封闭的,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和外部相互联系的过程,需要和其他的区域物流进行分工协作,以及职能调整,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其他的区域物流的特点之后,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区域紧密相关性表示区域商业物流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那么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商业物流带来影响。

3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于在西北地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984年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数量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1984年以前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中西部地区,则西北地区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是全国城市总数的35%,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城市数量仅仅占到全国的18.3%,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非农人口仅占全国的16.6%。城市等级层次,不同规模,发展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和东中部地区进行比较,西北地区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的数量上都明显落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上,西北地区居民处于落后状况。从这些衡量指标综合来看,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亟待调整思路,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3.1.1 西北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分析 物流运输是物流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物流运输水平一般是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以及单位里程。西北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物流运输主要依靠的是公路运输,而铁路运输以及高速运输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显示出西北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1.2 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增长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较慢,只有甘肃省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同时西北地区的地区之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新疆地区在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

3.2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本身的地理因素制约,也有主观战略发展因素,只有清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打破发展的壁垒,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观念来实现发展。

3.2.1 地理环境恶劣 对于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但是西北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普遍缺乏,大型商品物流的重要依靠水运是其发展的致命伤。

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但是西北部地区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卫生问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及通信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西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3.2.3 观念与管理水平落后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服务意识差、管理模式落后、制度创新难都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3.2.4 城镇化特色挖掘不足 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挖掘自身特色,实施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以及地理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特色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5]。

4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构建

中国西北地区,要想突破现状,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各种协调的过程,是重视发展质量的过程。规模协调包含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不同的层次,要实现规模协调,就要在不同地区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国家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城市的数量;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协作,注重合理流动农村人口;功能协调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还必须发挥文化和政治的作用,要使城镇的各个功能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协调要强调在不同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口、环境、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西北地区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普遍的因素,还要关注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要重视其不同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市强调综合服务型功能,要进一步进行中型城市的建设,要重视镇这一层级的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职能上突出重点,依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俗民情,打造特色专业城镇。

5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商业物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物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因为物流行业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加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大量的物流设施虽然已经老化,但是依然长期运作,使很多物流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物流体系分割不合理,资源不能完全利用,商业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批发企业、物资企业、储运企业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地区最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商业物流一般散落在各个商业企业中,资源处于无法进行合理利用状态,设施也不能进行相互利用和集中管理;没有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一些大型的商业企业现在已有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是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限制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6];第三方物流发展进程缓慢,因为物流的高额的基础成本性,在一个地区,形成第三方物流,从而进行统一管理,是一个地区发展商业物流最好的模式,但是西北地区因为观念和历史原因,往往没有这种第三方物流的意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又常常带来季节性等资源浪费;信息化水平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商品识别码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的落后。

5.1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现状

农村物流因为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而农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农村商业物流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含了从农产品的形成、存储、加工、消费的全过程,以及农村人口生活用品获得全过程的物流形态。在中国的农村物流发展中,西北地区比较滞后,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现状,有利于准确发现农村商业物流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5.1.1 农村商业物流交通状况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商业物流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传统型的运输工具,例如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近七年建成新线8 431 km,到2004年末,全国铁路复线总里程24 908 km,电气化总里程 19 102 km。2004 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1997年增加7.7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19 086亿t/km,比1997年增加5 832.7亿t/km;完成旅客周转量5 712.2亿人/km,比1997年增加2 127.3亿人/km。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农村构建起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是连接农村点对点物流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到 200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2万km,乡镇通公路率达99.5%,行政村通路率达92.9%,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个和8个百分点。公路密度增大,2004年末达19.5 km/km2,比1997年末增加3.86 km/km2[7]。综合物流运输方式,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铁路和公路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更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农村商业物流的应用非常有限。

5.1.2 农村商业物流信息通讯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业物流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基本的信息通讯工具例如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2004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 354万部增加到6.47亿部。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移通信网、数据网、IP电话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5.1.3 农产品物流现状 在农村商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随着点对点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就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数量的比例分配而言,全国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5.2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设备都呈现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更是城市商业物流的空白项。但是单单研究现状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深刻了解现状背后隐藏的农村商业物流的现实问题,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

5.2.1 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商业物流所依赖的运输工具最主要的还是铁路、公路、水运这些传统型的物流方式,对于运输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应用在农村商业物流上较少,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物流运输工具上,农村商业物流在物品的保管以及包装和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5.2.2 农村商业物流专业化水平低 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是分工的结果,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农村商业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农村经济的辅助工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商业物流存在大而全的管理方法,农村商业物流的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统筹发挥作用。

5.2.3 农村商业物流的政策调控不到位 因为商业物流在投资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短期内不易收回资金,并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介入。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商业物流的调控,其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调控,显然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使得不公平竞争、无序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经常性发生。

6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论相比较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那么新型城镇化理论对于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为中国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 重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规划建设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其对于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各个地区也都非常重视区域商业物流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事前的规划,联系到商业物流的建设,西北地区本来的地理条件就比较恶劣,在建设区域物流的时候,更要做好规划,同时联系当地的商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等,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商业物流的经验,在进行具体的商业物流建设前做好区域的规划。

6.2 对现有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设施进行整合改造以及新建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节约和整合。同时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有必要先对地区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当前西北地区的物流资源散落在各个商业机构中,做好对当前资源的充分利用,翻建、改建以及新建设施要同步实施。必须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对当前的设施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6.3 重视商业物流的信息技术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重视创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利用,而物流系统如果想做到高效,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建立商品数据库,使商品代码化、运输网络合理化、经营管理电子化,从而实现从订货、运输、分配全过程集约管理。

6.4 更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物流行业是21世纪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相对于互联网行业,知识型人才的高度密集,商业物流特别是农村商业物流,人才是特别稀缺的。对于农村商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取实地培训的方式,在实际的物流操作中增强管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农村商业物流是建立在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在发展农村商业物流的时候借鉴城市商业物流发展的经验。

6.5 将农村商业物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物流行业是牵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脉,但是正如其特点所示,其初始投资巨大,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政府可以采取有关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缓交等手段来刺激民间资本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投资。由于目前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投入一定的研发资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农村商业物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5):92-94.

[2] 姜大立,王 丰,甘 明.西部商业物流中心发展思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8.

[3] 薛 荔,陶德馨.中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6(5):1-3.

[4] 谭春平,王 烨.甘肃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5):53-55.